一首古老的洞房詩,清代說書人改其中4個字,成個如今常用的成語

成語是漢字詞彙中定型的詞,比起一般的詞語,它往往更加生動、凝練。但很多成語我們雖然經常用,卻並不知道它原本的意思,甚至在長期的使用中,它們變得越來越偏離原意。

一首古老的洞房詩,清代說書人改其中4個字,成個如今常用的成語

一本舊書上的木桌上的光芒

比如成語“無奸不商”原本的寫法其實是“無尖不商”,本來這是一個褒義詞,形容賣米的商人每次都給客人多加一點米,讓鬥裡米冒尖。後來不知從何時起,就變成了形容商人奸詐的貶義詞了。同樣的,成語“無毒不丈夫”,原本的寫法是“無度不丈夫”,是教誨一個人要有度量。

以上兩個成語都是在長期的使用中慢慢“變味”的,而本期要和大家介紹的這個成語“逃之夭夭”則是被人直接改出來的。它最開始源自一首2200多年前的古老新婚詩,名字叫《桃夭》。相信這首詩很多人都聽說過,是一首很美的祝婚詩,來自《詩經》,我們再來讀一遍:

一首古老的洞房詩,清代說書人改其中4個字,成個如今常用的成語

《詩經·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這是一首新婚時賓客在洞房前為新娘子唱的詩,在當時民間廣為流傳。全詩分為三個章節,每一章節的結構都是差不多的,頗具民歌特色。詩的大意翻譯過來是:“桃花朵朵怒放,紅得似火,美麗的姑娘要出嫁了,希望你早生貴子、生活美滿、喜樂平安”。後兩章各變了幾個字,“有蕡其實”指的是桃子成熟了,“其葉蓁蓁”指的是枝葉繁茂,這都是比興的寫法。

一首古老的洞房詩,清代說書人改其中4個字,成個如今常用的成語

這首詩最醒目的特點是3個“桃之夭夭”的使用,之所以會用桃花來起興,是因為它顏色豔麗動人,花蕊的顏色和新娘的臉色一樣紅潤。再加上桃樹果實豐碩,用作祝新人多子多福再合適不過了。但就是這開篇4個字,後來卻被一位清代說書人改了個“桃”字,就變成了這個有趣的“逃之夭夭”了。這個說書人是誰?

一首古老的洞房詩,清代說書人改其中4個字,成個如今常用的成語

此人名叫石玉昆,是清代的評話藝術家,人稱“石三爺”。你可別以為這是個普通民間說書的,他的能耐可是當真不小的。他是我國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也是傳奇小說《三俠五義》的作者,這部書在我們小說史上舉足輕重,因為它是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武俠小說。據說當年石玉昆在坊間說《包公案》和《三俠五義》時是一座難求,其風靡程度不亞於如今的流量明星。

一首古老的洞房詩,清代說書人改其中4個字,成個如今常用的成語

就是在這本《三俠五義》中的第六回,石玉昆用到了“逃之夭夭”,原文是”李保看此光景,竟將銀兩包袱收拾收拾,逃之夭夭了”。雖然對於這是不是首次改用,還有不少人有異議。有人指出明代《石點頭》一書中似曾出現過這種說法,但此書明、清兩朝都列為禁書,書中的多數內容是由後來民間杜撰而成,流傳到現在的內容半真半假,很難令人信服。

而自石玉昆用了“逃之夭夭”後,晚清文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也開始用它,自此這個詞便流傳開來,成為我們如今常用的成語。這個成語的來龍去脈大家現在理解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