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被招安,撤離的時候為什麼只有魯智深去祭奠林沖?

思維杜鵑


首先要弄明白宋江為什麼一定招安,招安是由草寇變成正規軍最佳途徑,給兄弟們和後輩家屬一個好的名頭好成分,哪怕這個過程會有相當一部分人要犧牲。這個時候就要和原來落草為寇立場相違背。林沖本身是從朝廷要職落草的,是當時“政府”打壓的代表,所以要有招安路線必須認同承認“政府”立場和決策。而魯智深是出家人沒有招安這個私慾,“良知”光明的他去祭拜就是情理之中了。作為著作來講當時的社會環境已經民不聊生,“政府”不作為,但作為忠義代表有人祭拜,也是作者對社會良知的一個寄託或者希望。


陽子易先生


任何一部“水滸傳”都沒寫梁山招安撤離梁山時,魯智深去祭奠林沖。因為,林沖此時還活得好好的,隨著梁山大隊人馬,一齊接受了朝廷招安。1997版電視劇改編,讓林沖死於三敗高俅之後,是為了維護“逼上梁山”這個固定的形象。試想,高俅被梁山俘獲,林沖若不去殺他,如何體現“逼上梁山”?

續書《徵四寇》中,林沖幾乎沒有什麼高光表現,有的版本甚至把林沖寫成了“林銶”。徵方臘結束後,梁山大軍回兵,駐紮在六和塔。期間,魯智深聞錢塘潮坐化。送別了魯智深,經過短暫修整,宋江率大軍便繼續啟程前往汴梁。此時,林沖得了風癱病,被留在了六和塔養病,武松負責照顧林沖,半年後,林教頭病逝。

魯智深還在林沖先死,又如何去祭奠呢?魯智深不僅沒有祭奠林沖,而且,魯智深坐化的時候,書中隻字未提林沖。也就是說,林沖也沒有單獨祭奠過魯智深。

那麼,魯智深與林沖的關係究竟是電視劇解讀得對,還是續書更有道理呢?假若林沖比魯智深先死,花和尚會去祭奠他嗎?

魯智深與林沖是世交

“花和尚倒拔垂楊柳,豹子頭誤入白虎堂”這回書寫了林沖與魯智深的相識。當時,看守大相國寺菜園的魯智深剛剛完成了倒拔垂楊柳這個驚世駭俗之舉,與張三李四等潑皮們繼續在菜園子裡快活。過了數日,魯智深又與潑皮們在園子裡喝酒,喝到興頭上,潑皮們起鬨,要看看師傅的禪杖功夫。於是,魯智深便練起了禪杖。

“魯智深正使得活泛”,忽然聽到有人喝彩:“端的使得好”。魯智深收住禪杖,問潑皮,這個軍官是誰。聽了張三李四的介紹,魯智深得知,喝彩之人,就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豹子頭林沖。

魯智深邀請林沖進了園子,也自我介紹了一番,說自己因為殺得人多,情願為僧。魯大師這話有點參假,殺人多是實情,但情願為僧則有點為自己臉上貼金了。魯智深做和尚,一則受了趙員外的引導,二則是為了避禍,大鬧五臺山,怎麼能講是“情願為僧”呢?但是。若從智真長老的四句偈子來看,花和尚倒還真的沒打誑語。因為,這一次見面,意味著“遇林而起”,魯智深所說的“情願”便有了著落。

魯智深繼續說:“年幼時也曾到東京,認得令尊林提轄。”林沖的身世通過魯智深這一句話交代得十分清楚,原來,林魯兩家原是世交。魯達年幼時候,一定是跟隨家長去過東京汴梁,拜見過林沖的父親林提轄。

書中沒有交代魯智深多大年紀,只說林沖是三十五六歲,拜魯智深為兄。魯智深還記得當年拜見過林沖的父親,而且,也一定記得林沖的父親說起過林沖,要不,魯智深為何一聽到林沖這個名字,便提起了“林提轄”?所以說,魯智深年紀大約比林沖要大個兩三歲,已經記事了。林沖當時估計尚未記事,記不得從關西來的客人中,有魯智深父子。

因為這兩家是世交,所以,爽直的花和尚便很真誠的對待林沖,直到野豬林救了這個世交兄弟。

林沖出賣了魯智深

當天,魯智深便與林沖在園子裡喝酒講武,才喝了兩杯酒,使女錦兒就從“間壁”五嶽樓跑來,告訴林沖有人欺負林娘子。林沖急忙放下酒杯,告別魯智深,搶到了五月樓。從這裡開始,林沖的災難就來了。頂頭上司高俅的乾兒子高衙內看中了林沖的老婆,父子二人不斷設計,陷害林沖。

自從與林沖結拜為兄弟之後,魯智深可謂一路關照,經常到林家探望。林沖誤入白虎堂,被脊杖二十,刺配滄州牢城。魯智深早就打聽到了實情,一路跟隨,在野豬林救了林沖。因為前方仍然要經過少有人煙之處,魯智深便繼續一路護送。

押解公差董超、薛霸因為受了陸虞侯的銀子,頂著高太尉的暗差企圖在路途上害死林教頭,因為花和尚的出現而沒能完成任務。這兩人擔心,便商量著如何回去交差。

這一天,四人來到了一家酒店,施耐庵在此處寫得極為備細:“深、衝、超、霸四人入來坐下,喚酒保買五七斤肉,打兩角酒來吃,回些面來打餅。酒保一面整治,把酒來篩。

這個場景說明,四個人已經坐在桌子上,開始準備喝酒了。此時,兩個公人問道:“不敢拜師父在那個寺裡住持?”

魯智深一聽就明白了董超薛霸的意圖,是想打聽這個和尚的來歷,以便向高俅交差。所以,魯智深笑道:“你兩個撮鳥,問俺住處做甚麼?莫不去教高俅做甚麼奈何灑家?別人怕他,俺不怕他!灑家若撞著那廝,教他吃三百禪杖!”

花和尚粗中有細,時刻防備著這招。林沖就在桌子上一併喝酒,肯定是聽到這一段對話的,也應當知道,魯智深不願意暴露自己的行藏。

但是,當這四人走到滄州大道時,魯智深已經打聽得清楚,前面就是大路了。於是,花和尚告辭返回。臨別之時,魯智深用禪杖打斷了路邊的一顆松樹,警告董超薛霸不要再生歹心。

魯智深轉身離去,兩個公人道:“好個莽和尚!一下打折了一株樹!”林沖立即說道:“這個直得甚麼;相國寺一株柳樹,連根也拔將出來。

林沖這句話,等於將魯智深的來歷告訴了兩個防送公人,也等於是出賣了魯智深。

魯智深遇林而起

金聖嘆先生為了給林沖開脫,在林沖出賣義兄那句話中夾批道:“直至此處,方才遙答前文,真是奇情恣筆,不知者反責林沖漏言,可為失笑。

金聖嘆評點《水滸傳》確實有獨到之處,也有非常精彩的解讀,應當是迄今為止最好的《水滸傳》批註。但是,這句夾批卻讓人失笑了。

金先生所說的前文,就是魯智深在村店中警告董超薛霸別打聽自己來歷之後,決定一路護送到滄州大道之時的一個細節。董超薛霸聽了魯智深要繼續護送,便暗暗叫苦,躲在一旁商議,薛霸道:“我聽得大相國寺菜園廨宇裡新來了個僧人,喚做魯智深,想來必是他。”

這兩人商議,林沖是沒有聽到的,在林沖這裡只能是知道魯智深不願意透露自己的來歷。作為兄弟,打死都要替魯智深保密。即便魯智深的來歷可以被猜到,但林沖也絕不能通過自己的口,來指證魯智深就是大相國寺看管菜園子的和尚。

林沖的行為,就是赤裸裸的出賣,金聖嘆的辯駁是強詞奪理。當時,董超薛霸的心裡狀態,就否定了金聖嘆的辯白:二人只把頭來搖,方才得知是實。

單就林沖當時的想法而言,也是求生本能使然。林沖知道,董超薛霸回去之後,一定要受到高俅的盤問,假若這二人告訴高俅,是林教頭道破了魯智深的來歷,豈不是又討好了高俅?

卻說董超薛霸回到了汴京,一五一十的將滄州道上發生的一切告訴了高俅。魯智深幸得張三李四等人打探到了消息,提前跑路。在經過孟州道十字坡時,遇到菜園子張青。在張青的推薦下,魯智深前往二龍山。從此,花和尚遇林而起。

智真長老把魯智深打發到東京相國寺的時候,便送給他四句偈子,第一句便是“遇林而起”。“林”應當就是指林沖,而不是野豬林。在大相國寺菜園子遇到林沖,這是魯智深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又一個關鍵人物。從此,開啟了魯智深別樣的人生。

喜歡林沖的朋友,也不必為本回答指責林沖出賣魯智深而不平。雖然文本故事就是如此,但施耐庵說的是魯智深因此而“起”,也就是魯大師因為遇到林沖而發達了。

魯智深為何不去投奔梁山

卻說魯智深從東京大相國寺菜園子裡逃了出來,在十字坡被孫二孃麻翻,命懸一線之時,張青趕到了。

魯智深為何不去梁山找林沖,而是來到了孟州十字坡呢?原因有兩點。

其一,林沖背信棄義,魯智深感到心寒。三山聚義打青州之後,魯智深到了梁山。兄弟久別重逢,魯智深對林沖很冷漠。滄州道分手之前,魯智深一直稱林沖為“兄弟”。滄州道上告別時,(魯智深)擺著手,拖了禪杖,叫聲:“兄弟,保重!”自回去了。

這個細節很感人,魯智深對林沖情深義厚。梁山再見面,早已是物故人非,魯智深只淡淡的叫林沖為“教頭”。

其二,因為有“遇林而起”的預言,魯智深必定要按照這條路走下去。魯智深從菜園子出來,又有“菜園子”接應,這才上了二龍山。“菜園子”原本是光明寺種地的,因為殺了光明寺一寺僧人,一把火把寺院燒成白地。所以,忽然徹悟,成了“為頭最惜和尚”之人。

那麼,張青為何要把魯智深介紹去二龍山呢?因為,二龍山上有座寶珠寺。這座寶珠寺對應的就是趙員外的“七寶村”,而趙員外與“二龍”有關。魯智深與楊志聯手,雙奪寶珠寺,等於是佔據了一座皇家寶庫。

其實,這座“皇家寶庫”是施耐庵“佛道合一”思想的隱喻。魯智深的故事發生在宣和元年至二年的時候,宣和元年正月,宋徽宗下“革佛詔”,魯智深大鬧五臺山。宣和二年正月,宋徽宗罷道學,恢復寺院和僧人的合法地位,可以說廢除了“革佛詔”,北宋宗教逐漸回覆到儒道佛三教並立的狀態。這對佛教而言,等於是宋徽宗交換了他們的“七寶”。

從“遇林而起”到“遇山而富”,林沖發揮的作用還真的不小。魯智深見到林沖,便自稱“情願為僧”,隱伏的就是“遇山而富”,智真長老的四句偈語環環相扣。

魯智深不會單獨祭奠林沖

隱喻是這樣的隱喻,但文本呈現,卻是魯智深對林沖態度的變化。這兩人自此與梁山好漢一樣,屬於大聚義而不再有當初的私交。

由此觀之,電視劇改編只注重了林沖形象的模式定位,而忽略了文本。電視劇之所以這樣改編,其實也是續書起了壞的引導作用。施耐庵前七十回書中早就重新定位了林魯關係,即便是林沖死得更早些,魯智深也不會單獨去祭奠他。

而且,施耐庵在前七十回的伏線表明,魯智深、楊志、武松三人有邊境抗金的故事。也就是說,梁山好漢被張叔夜收降後,立即跟隨童貫去徵方臘。然後,北上攻打遼國幽州。金兵南下時,梁山至少有這三人參與了抗金。

其實,梁山好漢抗金在前七十回書中是有伏線的。比如,攻打曾頭市就是打的金國人的榷場。宋江遣楊志攻打曾頭市正北大寨,所謂“正北”,就是段景住為梁山採購戰馬的“北地”,施耐庵以北地指喻金國(照夜玉獅子)。同時,一貫使用馬軍的宋江,卻讓魯智深、武松帶領三千兵馬攻打曾頭市正東大寨。

戰鬥打到即將結束時,魯智深、武松卻殺到了正北寨門,追擊逃命的蘇定。此時,楊志在前面堵截,等於是二龍山的頭領會師了。在前面堵截蘇定的,還有九紋龍史進,是引出魯達之人。史進上梁山,也是魯智深的引薦,還發生了梁山好漢鬧華州的故事。

這應當是一處重大伏筆,幾個與老種、小種經略相公有關的人物(除了武松,但武松與魯智深早就形同一體)在梁山好漢蕩平金國人榷場的戰鬥中攜手作戰。《三朝北盟會編》有楊志抗金的事蹟記載,施耐庵寫曾頭市之戰,似乎與歷史真實暗合。然而,這一仗沒有林沖什麼事。不僅打曾頭市時魯智深與林沖沒有交集,前七十回書中,歷次戰鬥這倆人都不搭界。

因而,續書寫魯智深浙江坐化與前七十回不照應,這才導致林沖、魯智深的關係在一些電視劇中顯得很古怪。魯智深祭奠林沖,或者林沖在魯智深“坐化”後,林沖趕到,魯智深頭一歪靠在了林沖的肩膀上,林沖於是淚流滿面……等等情節,都不符合施耐庵的原著精神。但是,續書寫林沖在魯智深死後沒有特別的舉動,卻符合施耐庵對這二人關係的定位,似乎要比電視劇更合理一點。


綠野萍蹤01


題目好像有些問題,我查看了一下原著,魯智深先坐化,武松決定留在寺院出家。林沖患了風癱,武松在寺院照顧他,過了半年林沖才死了。

所以,魯智深無法給林沖上墳祭奠。

讓我們看下原著第119回。魯智深坐化,火化之後:

當下宋江看視武松,雖然不死,已成廢人。武松對宋江說道:"小弟今已殘疾,不願赴京朝覲。盡將身邊金銀賞賜,都納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已作清閒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冊,休寫小弟進京。"宋江見說:"任從你心!"武松自此,只在六和寺中出家,後至八十善終,這是後話。

這是交代的武松的結局。


再看林沖的結局:

宋江等隨即收拾軍馬回京。比及起程,不想林沖染患風病癱了。

宋江見了感傷不已。

林沖風癱,又不能痊,就留在六和寺中,教武松看視,後半載而亡。

所以,魯智深坐化在先,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在後,再後來林沖風癱,再半年林沖死了。


陳健4396


魯智深與林沖是故交,兩人情誼深厚,故而在梁山好漢撤出水泊梁山時前去祭拜。

沒有其他人前去祭拜,這與林沖的個性有關。林沖遇事多忍讓,委屈求全,屬於被動接受型人格。平時裡較少主動結交豪傑,因此摯友很少,人馬臨行,無人祭拜!


你的咖啡已起好


第一他們是生死弟兄,還是同門師兄弟,另外兩人心心相惜,還有就是林沖與宋江在放高俅的事事情上兩人有矛盾,一般人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其他人就都不願意去趟這個渾水,最關鍵的是魯智深對招安是內心反對的,他不在乎招安後的封官,還有就是他本身性格豪放不羈,只講哥們義氣,是發自本性的重義氣,有發自內心的佛性與憐憫之心,之前就為打抱不平救過人,把自己的官位都不要了。他與林沖都是體制內的官員,有對宋朝官場的深刻認識,不在乎再進體制內。


趙昔桂


水滸

魯智深和林沖,在東京大相國寺外,觸土為香的結拜兄弟。然後林沖被害衝軍河北倉州,魯智深一路保護相送,在倉州告別,林沖託魯智深回東京保護貞娘,此任未果,魯智滘入梁山林沖問及貞娘事,魯智深後悔莫及,大哥所託沒有結果,但他兩永遠是朋友。


老龔166916589


這是電視劇裡面的情節,書上的情節是魯智深死在林沖之前,魯智深在徵方臘勝利以後坐化,林沖在徵方臘勝利以後生病,半年以後死去,先死的魯智深怎麼祭拜後死的林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