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接受招安後,死了那麼多兄弟,真的值嗎?

思維杜鵑


梁山好漢最後的結局,不管是否招安,其實都是差不多的:就是死傷殆盡。也就是說,沒有宋江,起義也註定會失敗;有了宋江,起義不過以另外一種形式而宣告結束。

宋江的投降主義並不能挽救粱山好漢的命運,這也許是宋江始料未及的。這是宋江的思想侷限性決定的,也是他對於政治鬥爭的幼稚和無知的表現。

宋江的投降主義與方臘的徹底反抗相比,其悲劇性更帶給後人以巨大的震撼和反思。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來看,《水滸傳》之所以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正在於梁山好漢命運的波瀾壯闊和奇詭絕倫。慷慨的死,固然壯烈;但悲慘的死,更令人痛心。

宋江的投降主義之所以能夠成功,還在於他並不是擁有什麼高超的領導藝術水平,而僅僅只是憑著"義氣"二字即讓梁山好漢們的名聲成為後人爭議的話題。一方面,他們是憑藉義氣嘯聚在一起進行反抗鬥爭的一群兄弟;一方面,他們又是因為義氣而最終成為了朝廷和官府的鷹犬。如此巨大的反差,只有"義氣"二字在維繫著,這實在令人唏噓。義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特殊的一種人際交往準則,但似乎因為《水滸》的故事而幾乎淪為了愚昧的代名詞。


卿本佳人70


我認為不值。因為朝廷根本沒把宋江這夥人看在眼裡,從頭至尾不信任他們,讓他們去平方臘,黑吃黑,自相殘殺,就是讓其送命。

方臘是農民起義的領袖,反對宋王朝的欺詐和壓迫,代表了絕大多數群眾的利益,在歷史上是予以肯定的。宋江充其量是佔山為王的山匪流寇,儘管被朝廷招安收編,仍然不被重視,甚至朝廷中的奸佞小人處處要置他們於死地。如蔡京、童貫和高俅等人,整日在皇帝面前進讒言,皇帝又是一個沒有主張的昏君,108將的下場可想而知。即使不是戰死,也會被逐一殺害。果不其然,平定方臘凱旋而歸後,死的死,傷的傷,大傷元氣,戰後剩下的頭領也被暗害了。此時,當年水泊梁山聚義的英雄氣概全無,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兄弟情份已蕩然無存。

宋江假惺惺地為兄弟們的前程著想而去招安,實質上就是當投降派,他是以犧牲兄弟的利益和生命為前提,為自己的前途鋪平道路,小算盤撥得嘩啦啦響。軍師吳用是明眼人,看得是一清二楚,但礙於情面,沒有當面提出疑議,而是默許了。從招安的念頭閃現之時,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將的悲慘命運就被圈定了。因此,我認為宋江一幫人的死傷根本不值過。第一,在朝廷一些官員的心中分文不值,連半絲半毫同情都未博取,甚至是私下偷笑;第二,招安寒了兄弟們的心,背離了當年梁山聚義的初衷,結果是眾叛親離,恩斷義絕。第三,以手中屠刀扼殺農民起義,是為不義,令後人所不齒。第四,招安即投降,由當初的替天行道變為朝廷的走狗,惟命是從,趨炎附勢,當奴才的滋味肯定不好受,你說值不值。


2050圓夢年


梁山大旗“忠義”二字!

兄弟之間的義,不必多說,為兄弟捨命,為兄弟肝腦塗地,形形色色的好漢,上得梁山,沒有矛盾,沒有口角,沒有怨言,同心同力!

對國的“忠”。有不同意見的,忍了,有反對朝庭的,忍了,有不願歸順的,忍了!大家同心,成就了宋江,聽大哥的。

既選擇了“義”,聽大哥的,從不懷疑。

既聽大哥的,大哥選擇盡“忠”,更沒有異議,心甘情願守義盡忠到底。死傷多少,不能動搖“情義忠誠”的信念,更沒有打自己的小算盤,每天算計值不值!只有為自己的利益考慮,才會有值不值的盤算,只有自私,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的人!才算計值不值。

梁山好漢,就這麼義氣,就這麼忠誠。不論什麼樣的人性,無論多麼坎坷。只知“忠義”二字。決無二心!

現代社會,很多人用陰謀論的眼光看名著,也有人用名利來評《水滸》。

呵呵!梁山好漢沒那麼多心眼兒。只有“忠義”二字。就這麼簡單!簡單純僕的一群人!

試問,當今,有多少人,能有這麼純僕的心態?不為名,不為利,不為私,不為高官厚祿,只有忠義!


順其自然159220662


梁山好漢說得好聽是英雄好漢,說得不好聽就是一夥殺人放火搶劫的罪犯。

上梁山之前殺過人的好漢有:宋江、史進、魯智深、林沖、武松、李逵、張青、孫二孃、燕順、王英、鄭天壽、李俊、李立、張橫、張順、穆弘、穆春、李忠、周通、楊志、孔明、孔亮、楊雄、石秀、朱武、楊春、陳達、朱貴、孫立、孫新、解珍、解寶、顧大嫂、樂和、鄒淵、鄒潤叔侄,至少36人。

在這些人當中,主動殺人的有:張青、孫二孃、燕順、王英、鄭天壽、李俊、李立、張橫、張順、穆弘、穆春、李忠、周通、朱貴等,至少14人。他們都是別人沒有侵犯他們,他們做強盜、惡霸殺人搶劫。

被動殺人的有宋江、史進、朱武、楊春、陳達、魯智深、武松、林沖、楊志、楊雄、石秀、孔明、孔亮、孫立、孫新、解珍、解寶、鄒淵、鄒潤叔侄、顧大嫂、樂和等,至少21人,這些人因為各種原因被逼得動手殺人。

李逵只要起了殺性,管他有理沒理。

不管他們是主動殺人還是被動殺人,總之,他們就是殺人的罪犯,躲到梁山這麼多年,苟且偷生了這麼多年。這些人上梁山真的能稱之為起義嗎?真的都那麼光鮮亮麗,令人欽敬嗎?他們如果不招安,出路究竟在哪裡?繼續呆在梁山,要不被官府剿滅,要不繼續搶劫作惡。

梁山需要養軍隊,沒有軍隊,他們早就被官府剿滅。如果養軍隊,梁山有限的資源,養不起這麼多人。

梁山的收入來源主要有:東西南北四邊幾個店面,可以做生意,是梁山的收入之一。

梁山泊可以養魚,這些魚可以給梁山大夥吃,因為有軍隊,夠不夠吃,恐怕也得打問號,畢竟魚只能當菜,不能天天當飯吃。

糧食、衣物毫無疑問,必須得從外面搶劫得到。打祝家莊、曾頭市、青州府、東平府、東昌府,梁山好漢都趁機搶奪他們的糧食、財物、衣物等物資,不搶,他們就會餓死。

這樣的狀態,萬一哪天搶劫的時候失手了呢?等他們老了,搶不動的時候,是不是還要讓他們的子孫後代接著搶?難道搶劫的人生,宋江不稀罕,你讀者就這麼念念不忘,難以割捨忘懷嗎?

梁山好漢當中有很多一部分是軍官出身的,比如:除了林沖、魯智深、武松,花榮、秦明、黃信、楊志、徐寧、朱仝、雷橫等,被梁山好漢打敗而歸順梁山的有:呼延灼、韓滔、彭豈、凌振、關勝、宣贊、郝思文、索超、蔡福、蔡慶、張清、董平、龔旺、丁得孫等,他們歸順梁山,最主要的是他們戰敗被梁山抓獲,他們一方面感激宋江的不殺之恩,另一方面是宋江言明,他們遲早是要接受招安的。他們是官府的軍官,他們的天生使命就是在戰場上徵殺,只要上了戰場,就會有犧牲,這是任何人,任何時代都不可避免的。

所以,梁山好漢接受招安,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選擇,也是不得以而為之。之所以傷亡慘重,按書上的話說,是他們歸天的時間到了,因為天罡地煞的將星在徵方臘的時候,已經雜有一半無光。將星無光,意味著他們很多人會死去,即便有好漢沒有戰死,也會生病死去、被蛇咬死、被水淹死,魯智深坐化而死,這是無力迴天,無可奈何的事。

梁山好漢死去的人,全部封神,有子女的,全部都承襲官爵,沒子女的全部建廟塑像享祭,活著的,加官賞賜。皇帝並沒有加害他們的念頭,宋江是被高俅等人害死的。值和不值,總比全軍覆沒,在梁山等死強,比讓子孫後代抬不起頭強。




牡丹梅花鑫森淼


其實世間的所有團體,都是為了實現團體領袖的個人意志而存在的。比如農民起義,最後都是新的皇帝改朝換代的工具;比如公司,都是老闆為實現個人意志和價值的工具或載體。再來說梁山,雖有兵勇上萬、猛將108,但是顛覆宋朝的政權遠遠不夠,而且隨時有被團滅的風險,從團隊成長空間來說,已經沒有空間。再說到宋江個人 ,如果晁蓋在估計不會被詔安,因為他本就是賊人,過慣了顛沛流離、提心吊膽的生活,而宋江不同,他在誤殺閻婆惜前是衙內 ,在當地頗有威望,是個生活優渥的地方公務員,他實實在在是享受過體制內生活的人,推測他躺在樑上的床榻上,無數次夢迴過自己的公務員生活,梁山與他無非是大一點的監獄,囚人、囚心、囚志。朝廷的一紙詔安書, 讓他看到了重新進入體制的希望,說不定還能飛黃騰達,光宗耀祖。至於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哪怕是那些出生入死的兄弟,對他來說此刻不過是換回榮華富貴的籌碼,歷史再演一遍,小說再寫一遍,亦還會如此寫,如此演。


給青春撒點鹽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年少時看到徵方臘的殘酷場面,非常痛恨宋江,痛恨詔安。那時甚至還想,要是宋江帶領眾兄弟一起推翻朝廷,自己做了皇帝,眾兄弟封疆稱臣,豈不更好?

如今年歲漸長,經歷了一些世事後,又忽然覺得,也許詔安才是梁山眾兄弟的最好歸宿!

1、打家劫舍,不是長久之事。

從晁蓋、林沖上梁山,到武松、楊志、魯智深歸順梁山,再到盧俊義、燕青等投奔梁山。可以說梁山108將裡的大多人都是被迫無奈才上了梁山。雖然他們在宋江的領導下,豎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氣,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日子也過的十分滋潤,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事。他們自然有年老的時候,與其自消滅亡,不如詔安,大家都能謀個一官半職。

2、水泊梁山,並非固若金湯。

從演義小說裡看,好像800裡水泊梁山靠著天險,固若金湯。朝廷的多次圍剿都是大敗而歸。其實不然。朝廷之所以失敗,是大宋皇帝根本不知道梁山的勢力,高俅等人也是太過輕敵的緣故。要是朝廷孤注一擲,別說一座梁山,即使10座梁山,征服也不在話下。

3、宋江為自己,其實也是為兄弟。

宋江雖是刀筆小吏出身,但也是身負才學之人,忠君思想自然不在話下。從原著可以看出,宋江其實是不願意上梁山的,最後也是因為酒後寫了“反詩”,被誣告後差點砍了頭,後被梁山好漢救起,無奈之下才歸了梁山。

也許我們會說,宋江估計自第一天登上梁山開始,其實就有了詔安的心思。並且這種心思不止他一個人知道,至少晁蓋和吳用是知道的。只是吳用贊同宋江,晁蓋不贊同罷了。這一點,我們從晁蓋臨死時,為宋江繼位製造的種種阻隔便看得出來。

晁蓋臨死,其實是想讓林沖做一山之主的。1、當年是林沖火併了王倫,大家才有了立足之處;2、林沖與高俅有不共戴天之仇,絕不會屈膝去“詔安”。

可是等晁蓋一死,宋江怕林沖等人壞了自己的“詔安”大計,於是與吳用策劃了一場賺盧俊義上山的計劃。他們之所以選盧俊義,也是有謀略的。1、盧俊義為河北名士,忠於朝廷,建功無數,大家比較信服;2、盧俊義武功高強,能夠戰勝史文恭。

宋江的詔安,雖然看起來是一己之私,但也不排除他是為眾兄弟有考慮的。梁山雖不乏英才之輩,但大多是江湖草寇,朝廷罪臣。他想通過詔安,能給眾兄弟有所歸宿,這也是他當大哥應盡的責任和本分。

最後詔安成功,征伐方臘,損兵折將,是誠為不得已。後來有幸活命,歸來後眾兄弟雖皆有封賞,但都一一被迫害致死,這隻能說宋江給眾兄弟謀了出路,卻低估了權臣的手段!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小江湖故事


值不值要看用什麼標準。

就自由來說,他們投身官府,成為受奸臣驅使的鷹犬,最後大多數人還丟掉性命,當然是打錯算盤,死得不值。

而從道德價值看,他們既然不願也不能顛覆北宋朝廷,那麼留在梁山只能當一輩子草寇,讓家族先人蒙羞。招安後雖然死傷慘重,至少迴歸了主流社會,死了也能得到官方正面評價,為後人贏得一個較好的人生起點。


真正鱷魚不哭


真的值得,因為在那個朝代,朝庭不作為,造成了民族英雄落難,不是宋江的錯,是朝之悲哀。說明宋江忠厚善良,愛朝愛民族英雄氣概,值得讚頌。





丁佔愛


從國家政治的角度來看,國泰民安,宋朝以鬥爭的形勢招降了宋江,及時制止了更大範圍的戰爭!宋江鬥爭的目的是取得更好的生存權,雙方都能達成目標!

從官民對棄角度,宋江一眾兄弟敢於反抗是有血性有勇氣,且取得了話語權!一將功成萬骨枯,有戰鬥就有犧牲,宋江是一位好帶頭領軍大哥!

從政治謀略角度看,朝庭官員更勝一籌,降服了宋江的一眾兄弟,且逐步分化瓦解了瓦崗軍的合眾之力,讓宋江的有生力力量消失於無形,這是政治家的高度與手段!宋江受降朝庭後,犧牲那麼多鐵血有生力量自然就失去了本錢也就沒了話語權!丟失了根本,自然就得不償失,最後也只能是曇花一現,成就不了政治地位!畢竟只是內亂、終究沒有國家功勳地位!

故宋江其實是個民間江湖英雄走向政治家的過程中政治高度不夠最終得不償失!


船山商會湘雁通航鄒宏


宋江受封建忠君思想的影響非常嚴重,所以他一直以報效朝廷為最高奮鬥目標,只要能做到這一點,他做什麼都願意,所以在梁山出征之前,他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但是當後面徵方臘之時。梁山兄弟一個接一個的離去,他的內心是受到震撼了,也是可能會有動搖,特別是當征戰成功之時,魯智深武松燕青等人的態度使宋江感到其實他的思想並沒有被很多好漢所接受。此時宋江內心是非常的孤獨,非常的迷茫,非常的失落。如果這時候他還覺得是值得的話,那麼我想當御賜毒酒在他面前,這時他肯定是覺得,這一切都非常的不值了。肯定會後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