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有時會賞賜大臣每人一個豬肘子,官員會感恩戴德,為什麼一些人出宮門後就會扔了?如何看待乾隆皇帝的做法?

王若雲


在古代,每到重大節日或者是軍隊勝利還朝,皇帝都是進行賞賜,圖個吉利有個好彩頭。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有這種習慣,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他會按照以往的常理賞賜給自己手下的重要大臣們一些禮物,只不過這個禮物比較特殊官員們感恩戴德的接受這份禮物的同時,心裡也是暗暗叫苦。

而這份禮物就是我們平時比較常見的豬肉。可能有人就會有疑問,想吃豬肉那就吃啊,這有什麼好叫苦的呢?如果知道了前因後果,可能就不會這麼說了。

乾隆皇在重大的節日一般都會賞賜給身邊的重要大臣一隻豬肘子,作為臣子皇帝賞賜必然要謝恩,並且不管賞賜的東西是否符合自己的心意,也要很開心的去接受。就算是皇帝賞賜的東西不好吃,為了不讓龍顏大怒,忍著痛苦也得吃下去。

但是這些大臣可沒那麼傻,有些人看似興高采烈的接受了乾隆皇帝的賞賜,實際上在裝模作樣之後出了宮門口,就會馬上將皇帝賞賜的這份大禮直接丟掉。

這是因為在古代,烹飪技術也沒有像現在發展的這麼好,很多食物也是簡單的稍微蒸煮一下,如果不加以佐料進行配合,那種味道是很難入口的。特別是像豬肘子這種肉類是沒有加入任何的調料的,直接放在水裡,煮熟了就撈出來,這種肉估計沒幾個人吃得下去。

要知道清朝的官員普遍都有貪汙受賄的現象,生活非常奢侈,平時的吃喝供應肯定級別都比較高,可以說是嚐遍了各種山珍海味,那麼皇帝賞賜的這種連最基本的調料都沒有添加的豬肘子,有誰能夠吃得下去?更不用說對這種從來不缺少山珍海味的臣子們。那麼除了將豬肘子丟掉,還能怎麼辦?

小芊芊說,其實我們從這種陽奉陰違的做法中就可以明顯的看出,在封建社會中皇帝雖然享受了至高無上的權利,但是依然無法避免下屬們欺上瞞下的做法。

我是【小芊芊愛歷史】,一個喜歡戲說歷史的小妞,每天聊點趣味歷史小知識,留下你對歷史的見解,友情分享,歡迎留言評論,歡迎你關注我呦!

小芊芊愛歷史


乾隆賞賜給大臣的這個肉呢,並不是豬肘子肉,它有個專有名稱,叫做“胙肉”。

做法很簡單,就是白水煮豬肉,不加任何鹽、糖等調味料,吃起來還有點油膩。

那麼,乾隆為什麼要強迫大臣們吃這種白水煮豬肉呢?到底有何用意呢?

首先,並不是所有大臣都能吃到胙肉,只有滿洲王公大臣才有資格享用。

根據史料記載:

清代新年朝賀,每賜群臣吃肉,其間不雜他味,煮極爛,切為大臠,臣下拜受,禮至重也,乃滿洲皆尚此俗。

原來,清朝經常會在坤寧宮舉行祭神儀式,並賜給諸王、大臣們吃祭神用的胙肉。

吃這種水煮豬肉,並不是因為它有多好吃,而是要牢記滿洲舊道

還沒入關時,滿洲士兵就是靠著吃白水煮肉度過寒冬的。所以,吃胙肉的目的是以示不忘根本。

因此,絕對不可能出現所謂“乾隆皇帝有時會賞賜大臣每人一個豬肘子,官員會感恩戴德,為什麼一些人出宮門後就會扔了”的事。

首先,乾隆賜下的肉並不是豬肘子。

其次,大家都是在宮裡頭吃胙肉,不會讓你帶出去的。


乾隆曾經有過規定:

祀身祭肉,著派總管太監劉成專管。每日吃肉之時。仍著派御前侍衛一員、乾清門侍衛二員、同吃肉之侍衛等、進宮一體分食。並遍加查看。

凡是不好好吃胙肉者,都會嚴加懲處。

總而言之,標題說的並不是實情。


HuiNanHistory


在整個清朝,要是比起吃肉來,紀昀紀曉嵐稱第二,就沒人敢稱第一,他能就著一壺茶吃下十斤肉。據《嘯亭續錄》《清稗類鈔》等清朝史料記載,清朝皇帝逢年過節都會賞賜給親近大臣和侍衛一些豬肉,但是大臣們嘴上山呼萬歲謝恩,心裡卻在叫苦不迭。又一次乾隆賞給每位大臣一個豬肘子,結果大家一出宮門,就把那些豬肘子全都扔了——不是扔在路邊垃圾堆裡,而是扔進了紀曉嵐的轎子裡。紀曉嵐回家下轎的時候,滿身油膩,腳地下全是豬骨頭——那些肘子被他一個人啃光了。

紀曉嵐有多能吃肉咱們暫且不提,因為很多人都會感到奇怪:豬肘子可是好肉呀,特別是乾隆皇帝欽賜的,這可是無上光榮呀,這些大臣怎麼一出宮門就扔了呢?這其中固然是因為到了乾隆年間,大臣們已經腐敗透頂,每天猴頭燕窩鯊魚翅滿漢全席吃著,這又肥又膩的豬肘子實在是看著就想吐。另一個原因就是清朝皇帝賞賜的豬肉很特別,除了紀曉嵐這樣的怪物,別人根本就吃不下去。就是拿給現在的普通人,也是難以下嚥。

熟悉清朝宮廷習俗的讀者都知道,清朝皇帝特別喜歡吃豬肉睡熱炕,以至於御膳房每天都要在皇帝皇后的院子裡殺兩口豬,逢年過節還要加倍。新鮮的豬肉大塊卸下來就扔進大鍋裡白煮,有個八九分熟不帶血絲了,就撈出來切片上桌。五花好肉都端給了皇帝皇后妃嬪答應常在,而大肥肉片子塊子就拿出去賞賜給大臣和侍衛。皇帝后妃們吃白切肉,是可以蘸蒜泥韭菜花的,但是大臣和侍衛可就沒那麼好的待遇了,他們就是一大塊沒鹽沒醬沒滋沒味的水煮肉,而且還要叩頭謝恩之後當場吃掉——如果分肉的廚子拿誰開涮,就會給那人一塊大肥膘,吃上三口不想吐那就是好胃口,而吐出來就是“大不敬”,此生就再也吃不成肉了——吃飯的傢伙被拿走了。


於是很多聰明的侍衛就想出拉一個辦法:悄悄地在懷裡揣一打糯米紙(也有用牛皮紙的),這紙已經用鹹鹽醬油十三香反覆浸泡晾乾,用這樣的紙包著肉來吃,熱乎乎的肉浸潤了紙中的調味品,自然別有一番風味。但是大臣們的袖子裡、靴子裡都裝著奏摺和銀票,要是也裝這樣的紙,那麼皇帝在看奏摺的時候,就會感到很奇怪:這些人是在廚房裡給朕寫奏摺嗎?怎麼全是麻婆豆腐味?

清朝皇帝賜肉上癮,據《嘯亭續錄》記載:“定製,大內於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行大祭神於坤寧宮,欽派內外藩王、貝勒、輔臣、六部正卿吃祭神肉……上自用御刀割析,諸臣皆自臠割。 ”大家想想吧,一幫王公大臣圍著一塊白水煮肉,你一刀我一刀分切大嚼,來自白山黑水的大肚漢還好說,這讓來自江南水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儒雅




文人情何以堪?

於是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一幕:乾隆賜給大臣每人一個豬肘子,結果那幫大臣出了宮門就扔了。但是細細想來,如果清朝這制度一直保持下去,每天就吃點白切肉大燴菜,別弄什麼滿漢全席,也別吃什麼山珍海味以至於一頓花費幾百兩銀子,清朝的老百姓生活是不是會好過一點? 清朝是不是能不被八國聯軍揍得那麼慘?


歐富定新時代婚紗攝影


乾隆皇帝的確喜歡賞賜大臣每人一個豬肘子,大多人吃不下還不敢吐,不敬之罪誰都不敢犯。惟一例外的是和紳的老對頭——紀大煙袋紀曉嵐,紀曉嵐最大本事就是愛吃肉,其他大臣叫苦連天,紀曉嵐則歡天喜地吼道:“放開那豬蹄,讓我來!”


為什麼大臣們怕吃這豬肘子呢?如果整成東坡肉,大夥兒肯定就著二鍋頭能啃幾口,這跟豬耳朵都是下酒的好佐料。關鍵這豬肘子用途不對,是用來祭祀用的胙肉。

胙肉什麼玩意兒?據《嘯亭續錄》所載,這是清朝定下的規矩,幾個節氣日在坤寧宮祭神,然後白水煮豬肘,大臣們個個有份,拿刀自己割著吃。最早是為了保持遊牧族的獵食的習俗,警醒當權者勿為了享受忘了當初遊牧族的本性和本能,跟每年定期打獵是同一個道理,到了乾隆就玩出了花樣。

乾隆喜歡戲弄大臣,乾脆人手一個,誰都不用搶,誰也不能少,就喜歡看大臣吃出洋相。這白水煮肘子,無鹽無味,毛沒什麼剃乾淨,熟沒熟看天意,除了紀曉嵐,其他人難以下嚥,只好當面一臉假笑感謝隆恩,一面隨意吃兩口,轉身打包走。

當面不吃,不行!

轉身扔掉,也不行!

因為這是祭神的肉,是紀念清朝傳統的專用品,當面吐是對神、清朝的大不敬,如果哪個大臣想用頸項和刀子比硬,乾隆很樂意成全。



劉墉幹了一回把豬肘扔護城河的事,結果被和珅看見了,告到了乾隆那兒。

乾隆一臉兇相地威脅劉墉說:“大膽劉墉,居然敢扔掉祭神用品,該殺!來人!”

和珅一旁拍著巴掌樂壞了!

“且慢啊,皇上!”劉墉啪的一聲跪在了地上,不巧膝蓋剛跪在和珅腳上,疼得和珅抱著腳坐在地上,眼淚都出來了。

乾隆就是想嚇一嚇劉墉,看一看劉墉又能胡扯些什麼狗屁道理出來。

“臣正吃肘肉之時,忽見一女子,從畫卷脫出,自言乃是洛神,今兒遊於江湖,恰歇在我護城河邊老柳樹邊,久聞天子好客,特來求取一胙,以作待客之用。”劉墉張口就來。

和珅嘿嘿一笑,劉墉這是自尋死路,脫口而出道:“世上哪有神仙,劉墉這是欺君……”。但馬上掩住了嘴,兩個眼珠兒直瞪著劉墉,這劉墉太壞了。

乾隆用胙肉本來就是祭神,總不可能說沒有洛神這回事吧?這豈不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乾隆也沒折了,只好問道:“後來呢?”

劉墉雙手一拱道:“洛神知道皇上文釆非凡,想請皇上賜詩一首,以作留念!”

這一下子捅到了乾隆心頭癢癢處了,大聲吩咐道:“和珅,備筆墨!”

和珅一臉幽怨地看著劉墉,心想:劉墉你可真能扯,扯了屈原扯洛神,什麼人來的啊?

乾隆拿著筆,揮墨留書,寫下了《題顧愷之洛神圖》。

賦本無何有,圖應色即空。 傳神惟夢雨,擬狀若驚鴻。 子建文中俊,長康畫裡雄。 二難今並美,把卷拂靈風。

後來劉墉胙肉全扔護城河了,和珅乾脆視而不見,也嫌拿著累贅,學劉墉往護城河一扔完事。

乾隆賜給大臣的豬肘子,就是祭神的胙肉,無鹽無味,毛也未去淨,半生不熟,換誰也難以下嚥。不過也不敢亂扔,這一扔就扔掉了自己腦袋,所以一般打包回家悄悄處置,比如讓下人吃掉,或者偷偷施捨給乞丐之類的,只要明面上不給人抓著把柄就行了!


西遊夢紅樓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敢把皇帝賞賜的東西扔了,頭上長几個腦袋?敢這麼任性。

不說是豬肘子了,就算是別的任何東西,皇上賞賜的,都不能隨意扔的。

這個豬肘子到底是什麼來歷呢?

古人是很敬重祖先的,特別是皇室,因為人家的祖先牛啊,有皇位給後代繼承。

所以後人為了表示感激,在固定的節日,會給祖先敬上豬牛羊這些動物,讓祖先享用。

祖先享用過之後呢,人們覺得這些東西都是肉,不用了浪費啊,於是就再次回收利用。

這就叫做“胙肉”。

清代時候,回收利用的比較奇特,直接將這種敬過神靈的半生不熟的肉,切成塊,分給臣子們吃。

《嘯亭續錄·貴臣之訓》中有記載:“坤寧宮祭神胙肉,皆賜侍衛分食,以代朝餐,蓋古散福之義。”

因為大清皇室是滿人,祖先都是生活在東北白山黑水的遊獵部族,所以沒有出關時候,滿人吃這種肉不在話下。入關後,都錦衣玉食的,再吃這種不太熟,有沒有任何佐料的肉,就有點故作苦而念先人之苦的意思了。

雍正皇帝剛繼位不久,有一次遇到祭祀完祖宗的時候,就把小弘曆叫到身邊,然後什麼話也沒說,就將這樣割下來的冷豬肉給小弘曆吃。小傢伙也沒有多說什麼,就將這肉吃了。雍正很開心,心裡暗想,這真是有大福的小主啊,暗暗就將接班人選定給了弘曆。

延禧攻略中有一個情節,魏瓔珞陷害怡親王,就給他的胙肉中,偷偷加了佐料,就這個事情,被告發之後就受到皇帝的責罰,連皇上都不嫌棄不好吃,大臣們還敢作孽,這不是找事嘛。

所以不要小看了這塊冷豬頭,來頭大著呢。誰敢偷偷扔了,絕對是活膩了。



歷史寶藏


乾隆皇帝賞賜給大臣的不僅僅是豬肘子,確切的說是水煮白肉,宰下的豬肉直接放進燒開的鍋中,不加任何調料,這樣用白水煮熟的豬肉,分給大臣的一般都是肥肉,腥衝難以下嚥,這種肉是用來祭祀用的,稱之為胙肉,大臣們吃這種肉雖然是一種恩賞,不過又腥又肥還不能蘸料吃的胙肉,卻變成了大臣們的一種折磨,所以口中謝主隆恩,有的人假裝啃幾口後,會偷偷的扔掉,這事是真的嗎?



在電視劇《延禧攻略》中,怡親王被魏瓔珞擺了一道,在其頒賞的胙肉內撒鹽,因為玷汙胙肉,被押宗人府處置。

滿清入關以後,出於對前明朝廷種種弊端的警惕,對於整個漢文化體系都採取了一定的牴觸態度,在軍政體制上刻意保留滿州舊俗,康熙為了鍛鍊軍隊,每年都要率領王公大臣、八旗精兵到木蘭圍場去狩獵,以示不忘馬上得天下之本。還有在生活飲食等方面也都儘量維持遼東祖居地的老習慣。

清朝信奉薩滿教,入關後就將坤寧宮作為祭祀場所,祭神每天都要舉行,按照舊俗,祭神要在神前現場殺豬煮肉,廚師將豬肉切成一大塊一大塊的,扔進鍋中煮,有時候肉只有七八分熟就撈出來了,祭祀完後,敬神所用的胙肉,不能丟棄,平時祭神用的一般都是分給侍衛們,而每逢年節大祭,儀式後乾隆就會將胙肉分給在場的王公大臣食用,以表示眾人分享神靈賜福。

更要命的是這種賜福的肉還不能帶回家加佐料後再吃,要當場吃掉

。好肉基本上都留給皇帝和妃子們,到了侍衛和王公大臣們手上的基本上都是大肥肉,為了表示不忘祖先的艱苦,吃這種又腥又膩可能還沒全熟的肥肉,不能撒鹽之類的調料,於是侍衛們分到這種胙肉的,裝模作樣的啃個幾口,就偷偷的藏在袖子裡,找個機會扔到犄角旮旯裡。

至於王公大臣應該是沒幾個有這種膽子,因為他們的袖子不好藏肉,是要放奏摺的,何況皇上在看著,就算是毒藥也要喝啊!

侍衛們亂丟垃圾,在某一年還是被乾隆發現了,為此龍顏大怒,專門下諭旨申斥此事,《清高宗實錄》中記載:

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己亥諭:舊制坤寧宮每日祀神祭肉,理應潔敬熟暖。給散秩大臣、及侍衛等分食,乃近來該首領太監等,每將整塊好肉私行偷用,以冷肉及瘦瘠殘剩皮骨,分給充數,以致散秩大臣侍衛等,進內食用者漸少…滿州舊制…其早間所供者,例不準出殿門,原承不留神惠之意,乃風俗不古。散秩大臣侍衛等,或竟不以為榮,反以為辱,固屬非是。

這道諭旨在後面規定,“每日吃肉之時,仍著派御前侍衛一員,乾清門侍衛二員,同吃肉之侍衛等,進宮一體分食,並遍加查看,如有仍前弊端,即據實具奏。”




可見乾隆時期確實是有人將皇帝賞賜的胙肉偷偷扔了,不過應該是侍衛,因為侍衛基本上每天都要吃這種令人難以下嚥的胙肉,皇上也不會一直盯著他們看,他們才敢偷偷藏起來扔掉,

至於王公大臣是肯定不敢了,舉行大祭的時候比較隆重,人那麼多都在看著,誰敢偷偷藏起來,難道不怕政敵參他一本?所以說大臣把乾隆皇帝賞賜的肉帶出宮再扔掉是不可能的


歷史紅塵


大兄弟,按照你的說法,乾隆分的應該不是什麼豬肘子,而是祭祀用的祚肉。祚肉是豬肉用白水煮熟,祭祀天地和先祖之後拿下來吃的。這種肉也不是什麼大臣都可以吃的,什麼位分就只能吃什麼部位的肉,比如豬後腿上的肉最好,是皇帝才能吃的,其餘好的是給阿哥王爺們的,而且這種肉一般是不允許蘸調料的,前一段時間的熱播劇《延禧攻略》中傅恆就是因為吃祚肉蘸鹽被宗人府抓了,蘸點鹽都這麼嚴重,更不用說你扔掉或者吐出來了,那是要砍頭的,再者,皇帝賞賜的東西就是S你也得吃完,別說這還是肉,所以電視劇中的情節看看就好了。

民間的滿人也都由吃祚肉的習俗,到家裡做客的人吃的越多,主人越高興,祚肉又叫“跳神肉”,這是一種滿族特有的料理,早在宋代的《東京夢華錄》中就有相關記載,“割法雖用小刀片之,以肥瘦相參、橫斜碎雜為佳,與聖人割不正不食一語截然相反。其豬身肉之名目甚多,滿洲跳神肉最妙”跟祚肉的做法類似,先用白水把豬肉煮熟,然後用小刀切成片狀,肥瘦相參是最好的,小刀一般都是客人自帶的,吃的時候當然也是不能蘸料的。

你說的那種蘸料的肉應該是祚肉的改良版蒜泥白肉,是祚肉的做法傳到四川之後,川人用蒜泥和各種佐料改良之後的做法,現在很多館子都有這道菜,味道妙不可言,沒有吃過的同學可以去嘗一嘗,或者直接做也可以,做法非常簡單,菜譜這裡就不羅嗦了。


漫威百科全書


乾隆皇帝在重大禮儀活動後,會賞賜給大臣每人一個豬肘子,這種肉也被成為胙肉。



其實早在周朝時,君主就有給大臣們賞賜胙肉的習慣,但一般都是每年賞賜一次。不過到了清朝,這種祭祀活動變得十分頻繁,一年少的時候十幾次,多的時候幾十次。

乾隆皇帝賞賜胙肉,雖然看起來是一件好事,但這種肉極難下嚥,清朝的胙肉全部都是用清水煮的豬肉,而且還不能添加任何調料,連食鹽都不能加。不但如此,這種胙肉大多都是半生不熟,油膩無比。

豬去息後,去其皮,按節解開,煮於大鍋內。

一塊半生不熟的豬肘子,還只是清水煮熟,沒有經過任何烹調,這讓那些已經吃慣了山珍海味的大臣們如何能下嚥。

所以那些大臣收到乾隆皇帝賞賜的豬肘子之後,表面上感恩戴德,但出門後通常都會找個沒人的地方扔掉。

但有時候連扔都沒法扔,在一些大臣們必須在場的祭祀活動上,乾隆皇帝會親自到場,並與大臣們一同享用豬肘子。

不過乾隆皇帝和他的妃子食用的豬肘子,還添加了一些食鹽等佐料,那些大臣就只能吃白水煮的豬肉。

清朝當時還規定,嚴禁這些大臣私自攜帶調料,曾經就有一位大臣因為偷偷的在胙肉上撒鹽被抓到了,不但被打了板子,還貶了官職。

總得來說,雖然乾隆皇帝賞賜給大臣豬肘子,表面上看是一種榮耀,大臣們也表現的感恩戴德,但實際上對於他們來說,這無異於一種懲罰,這也難怪他們出宮之後就會把豬肉扔掉。


東方大史


清朝的時候,皇室裡有一個習慣,就是用豬肘子來祭祀祖先。這些祭祀完的肘子不能扔,也不能經過再此加工,而是直接吃掉。

這種經過祭祀的肉,不但是皇帝要吃,就是皇子,嬪妃,臣子等人也要吃的,當然能分到這種肉吃的臣子,都是國家的重臣。

一般的臣子是吃不到的,但是,無論是誰,在吃這種肉的時候,都會表現出一種難以下嚥的痛狀。

那麼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呢?

我說一下這種肉的做法,大家就知道這些肘子為何難以下嚥了?

肘子的製作過程,就是把殺完的豬,褪去毛,直接放在白水裡煮,重點是還不能煮熟,而是半熟不透。煮成這種效果的肉,就被直接撈了上來,然後祭祀完祖先,就分給不同的人吃掉。

你說吃這種肉是不是有點惡習,好像無論怎麼吃,都是難以下嚥的。

這時候你是不是會有一種疑問,皇帝是不是有點變態,為何這樣作踐自己呢?

其實,皇帝的用意,有點臥薪嚐膽的意思。

大致就是警告自己和皇子們,他們滿足人的江山得來的不容易,大家一定不要忘本,體驗一下,先祖創業的時候,曾經過過的生活。只有懂得祖先曾經吃過的苦,才能更加珍惜如今來之不易的生活。

所以,這就是滿族皇帝讓人吃肘子的用意。

因為這種肘子實在是太難吃了,很多大臣在吃的時候,實在是不想吃,但是,又不敢不吃,畢竟這是皇帝的御賜之物,若是你不吃的話,觸怒了龍顏,皇帝說不定會因此治你一個殺頭的罪。

所以,很多人就不得已選擇吃了。

要知道,像這種皇帝御賜的東西,都是不能帶走的,皇帝隨時給你,你就要隨時給吃掉,守著皇帝的面吃掉。

所以,也就根本不存在大臣把肉給扔掉的這一說詞了。

不過這些大臣們,也是有他們自己的辦法,來應對吃肘子的。畢竟每年都要吃幾十次,每次都要受罪,誰能受得起如此的折磨呀。

那麼大臣們想了一個什麼辦法呢?

他們發明了一種紙張,就是被醬油鹽醋浸泡過的糯米紙,只要皇帝再給他們吃肘子的時候,他們就用糯米紙把肘子拖起來,然後就這樣吃。如此的吃法不能說有多好吃,但是,最起碼至少是有點味道了。


史學達人


不好吃唄!

雖然說在古代吃肉對老百姓是一種奢侈的行為,為了一年的小豬仔,很可能是賣了換錢貼補家用,而不是殺來吃了,太奢侈太浪費,但就古代的皇親國戚大臣官老爺來說,吃肉還真不是什麼嬌生慣養的事情。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因此,千萬不要以為乾隆皇帝賞賜給每個大臣是什麼了不得事情,能在那杵著接乾隆皇帝送過來的肉,本身就說明不是高官就是權貴,平日裡大魚大肉的吃著再正常不過。

乾隆皇帝賞的肘子很難吃嗎?人家吃的東西都是御膳房出來的,在御膳房做飯的人基本上都是,不說是天下最好的廚師,說他們是天下排前三,恐怕也沒人介意吧。


就是這麼一幫子人做出來的東西能有多難吃?恐怕他們發揮出三分的廚藝就已經可以滿足這麼一幫挑食的人了吧,但還真不是那麼回事,不是他們做不好,而是乾隆皇帝對肉的做法有特意安排。

怎麼做?水煮白切,不加佐料,不管是肉絲還是肘子,那麼大個肘子,不加點鹽花椒芫荽啥的,能咽得下去嘛,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大臣在接受了乾隆皇帝的賜肉以後,叩頭感恩,出門就扔的原因所在,沒法吃,不扔幹啥。

扔了不怕乾隆皇帝怪罪嗎?

肯定不能明著扔,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的你扔你的我扔我的,誰也不說扔了,不扔那就是吃了唄,這就好比乾隆皇帝想了解點什麼情況一樣,底下的大臣眾口一致,還信誓旦旦,基本上也就是那麼個情況了,事實,真的不重要,會忽悠才是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