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清代宮女離開皇宮後,連流浪漢都不願娶她們,是真的嗎?為什麼?

奇異貓191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流浪漢不願意娶宮女?這還整了個疑問句,題主您別嫌老梁嘮叨,咱這小夥伴裡只要智商都在線上,他都能回答的上來。

這事擱那個流浪漢身上,除了智商欠缺的,剩下的樂的後槽牙都能瞅見。但這事是個兩廂情願的事,您流浪漢是同意,但這宮女她也得答應才成不是。

就算是這倆人同意,還有那蹲在一邊瞅熱鬧的上三旗各位爺點頭,沒這幫人點頭,就算是倆人同意,他也成不啊。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這事和上三旗有啥關係?”

您這就見識少了吧,老梁拍著肚皮告訴你。這滿清您想要蹲在紫禁城裡撈個宮女乾乾,您這身份必須是上三旗包衣。

沒這身份,您還是那熱鬧那待著去吧,紫禁城這一畝三分地他就容不下您的。

啥是上三旗包衣?老梁略微的解釋一下。

上三旗包衣

這上三旗包衣,您可以理解為世世代代為皇帝,還有皇帝他們家親戚提供服務的奴僕。估計大傢伙聽著這解釋,以為是啥賤民,這您可想多了,人家的身份是相對於皇帝和皇帝他們家親戚來說的。就人家這身份拿出去和一般的旗人那是處於同一水平線上的。

擱了宮外邊,是可以從皇帝的懷裡擼個啥官帽子的存在,擱自己個家裡搞個私房錢,養幾個家奴這都是允許的。

所以這幫人還被叫做內八旗,這可是正兒八經的皇家人,滿清這地頭上上三旗包衣那出將入相,大腦殼上扣著封疆大吏帽子的人海了去了。

每年滿清的皇帝都會挑一日子,搞一個包衣三旗選秀女的活動,請大傢伙注意,這包衣三旗選秀女不是給皇帝選老婆的活動,是給宮裡頭選宮女的活動。

這結果分三種,一種叫撂牌子,通俗一點叫,長的太醜沒選上,從哪裡來回哪裡去,想和誰結婚隨便,從這開始皇帝那家門口就和您無緣了。

二種被指派到了皇帝的親戚各個王府大公的家裡搞優惠服務,這活動有一部分就被這些個王爺收了當妾室,這運氣好了還能蹲在側福晉的位置呆會。

第三種叫留牌子,頂上這麼一個字號這就倒黴了,您這就被留到宮裡邊搞培訓,這培訓期一過,那考核的官員根據你的表現這就開始分配任務,蹲了不同的地這就開始朝九晚五的上班。

開頭的時候,滿清規定這宮女幹到三十歲這就能光榮退休,您籤個申請表這就可以回家了。可到了雍正的時候,這老爺子瞅著日益龐大的紫禁城人口,腦門都擠出了好多肉球,把這時間就給提前到了二十五歲。

當然蹲在宮裡的時候,這要是被皇帝瞅上了,這身份也能提上一提,變成主子,但這位份通常只能是最低級的答應,有高一些的,但超不過貴人。

當然要生個皇帝出來,這身份被提上來這屬於特例,那嘉慶的生母就是正黃旗包衣當宮女出生,嘉慶當了皇帝后,給這位生母就按了一個皇后的帽子,這獨一份的買賣沒得比。

咋說呢?這越是往後,這包衣三旗裡頭的人,他撈的官帽子就越多,而且這帽子還出奇的高,這就出現了高官的親戚給位分低的嬪妃提供服務,這就尷尬了,所以這後來規定只要是滿清衙門口管事,你比如披甲,護軍的女兒和他們的親戚,或者有皇室血統和關係的,比如皇帝的奶媽的女兒,這就不在參加這包衣選秀的活動。

而宮裡頭只有位分在貴人以上的皇帝老婆才可以享用世家的女娃子當宮女的使喚。

所以這宮女的身份她高,您一個流浪漢想娶一個回去,這絕對是欠抽的事,想多了吧!

總的來說,想要當個宮女,這得根正苗正才成。咱漢人想要蹲在紫禁城裡只有一個辦法。

竄到南長街會計司衚衕找畢五,或者竄到地安門外方磚衚衕找小刀劉,把那東西切了,哎,這叫無鳥一生輕,這就行了,乾點啥都利索。

所以滿清的地頭上宮女的身份高,而太監的身份低,因為都是漢人。

瞅見沒,就憑這著身份,您想要撈一個回去,這得先瞅瞅自己個夠不夠個。

那麼還有其他原因嗎?

有!你比如年齡大,滿清那會二十歲結婚這都叫剩女了,您這都二十五才從宮裡放出了,您說這也叫個事,這不耽誤人家嗎?

咱剛剛說了,這幫宮女身份就擺哪裡,能配的上身份的,人家老早就結了好不好,這配不上的您也別想了,皇帝那可瞅著呢。

當年和珅娶了幾個整回家裡頭,最後被嘉慶絆倒,其中的一條罪狀就是娶宮女,你說這事弄的。

所以這能嫁出去的宮女真的少,那麼一部分和這太監就結成了菜戶,玩對食。當然這太監的位分必須得高一點,低了他也沒人能看的上。

還有一部分是徹底的死了心,回去?家人不一定理自己這檔子事,所以一輩子就呆在紫禁城裡,最後當了嬤嬤。

說道這裡,老梁插一句,有人說,這宮女嫁不出去的一個原因是因為長時間的勞累得了血鬱,這種病造成四肢乏力,最終導致不孕不育。

不孕不育這事擱那年月這就是大事,沒人家會娶這樣的女人。

老梁就說了,這叫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咱前文就提了,嘉慶的母親就是宮女,她咋就生出了個嘉慶,這也太扯了吧。

歷史的史書也沒少記載宮女生娃子的事,您這就不成立,小夥伴可以把這事當一笑話瞅就得了。

所以宮女嫁不出去,這其一是身份高了一點,其二年齡大了一點,其三太監捷足先登了一點,其四心灰意冷了一些。

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事情,成因複雜,大小問題都有。從幾點羅列說下,主要涉及《宮女談往錄》。


《宮女談往錄》一書曾多次提到宮女嫁人的問題,其中有幾點值得羅列對比:

  • 宮裡的制度規定,到十七八歲時就要出去嫁人。

  • 在明朝,太監和宮女有假為夫妻的行為,被稱為對食、菜戶等等。而清宮中的繡工,則因技藝較好只能長期服役,所以也有與太監相伴的。

  • 原書中記載的何榮兒,是一名侍奉慈禧長達八年的宮女。在18歲時,曾由慈禧指婚,賜給名叫劉祥的太監,是李蓮英的乾兒子,專給光緒剃頭。因不堪婚後生活,何榮兒選擇了回宮。

  • 宮裡相識多年的姐妹,也有嫁人者,但下場並不好。如小娟子,嫁了護軍,常年受苦,最後難產而死。

涉及出宮嫁人的制度,《清稗類鈔》中也有提到(作者徐珂,生卒年1869-1928),即出宮嫁給旗人,或是被轉賣他處,或者與家中斷了聯繫無人理會等等,原文:

出宮而嫁旗下男子或恃之餬口;而轉賣他處,孤苦飄零,絕無加憐者亦有之。


除此之外,民間還有“紅娘自配”這一菜餚的典故傳說。所以說在清朝滅亡之前,普通閒漢與宮女的接觸都是個問題,談不上只有“不願娶”的心理。但是在此後,從《宮女談往錄》說到的這幾條來看,清末時的宮女們,首先涉及人們對明代菜戶、對食的認知。所以不願娶,可能含有怕人非議為太監的名聲問題。


再則就是出宮成因。在清代宮女的出宮,並非向上述那樣只有年齡滿了,也有生病、愚笨等原因造成的提前出宮。1907年由清廷主辦的《政治官報》曾多次提到宮女出宮時,內務府查驗“因病出宮”一事(1908年356期,1910年876期、988期)。由此可證宮女出宮涉及傷病殘愚,且應為較高發問題。而清代對宮中事宜又較為保密,於外人來說,自然難以知曉這些宮女是因為什麼緣故出宮。


其三書中提到“小娟子”難產時,也曾說到“戳腳子”,即長達數小時的站立,且身形筆直,這就可能導致“靜脈曲張”,是可能導致難產的,而這也涉及傳統醫學中提到的“血鬱、血瘀”。況且除了這點,腿上如蚯蚓般出現的青藍色血管,也著實有些嚇人。(如圖,今日的相關手術)


又或如纏足問題。當時民間多以纏足為美,至民國時還有纏足比賽。而宮女是旗人,自然不會涉及此類纏足,書中說到:

旗下人雖然是天足,也並不放開了讓腳隨意擴張,用一句簡練的話說——要底平趾斂。就是腳板兒要平,五個腳趾頭要收斂在一起。所以雖不像漢人的纏足,也是從小就要受到約束,用包腳布緊緊地把腳勒住。

這種方法被稱為“刀條兒”,與當時的纏足審美觀自然有著顯著異同。對閒漢們來說,這種即非纏足,又非天足的存在,除了涉及對宮女們地審美觀念、勞動能力的質疑外,更可能會觸及對滿漢通婚的思考,繼而出現牴觸。(注:“滿漢不通婚”清代施行的民族隔離政策,除個別原因,大多會被嚴懲。而1901年12月,慈禧才剛剛解禁這一政策,至民國初期,有時間太短,傳播不廣等原因)。


最後也是最嚴重的,就是辛亥革命期間出現的“排滿”思潮、革命和主義。1907年楊度在給梁啟超的信中,曾將“排滿革命”稱之為“操術”。而這一時期內出現的各種排滿原由諸說不清,於報刊雜誌中十分多見。在這種環境下,宮女因涉及封建王朝和滿族旗人的雙重身份,自然也會備受冷遇。


那麼這些林林總總的原因,就造成了民間對宮女們的“不願娶”態度。


毅而三思吳六奇


沒有公主的命,得了公主的病——說的就是滿清的宮女們。滿清的宮女,雖然在宮裡面地位不咋地,出了宮,可都是斜著眼睛瞧人的主。為啥呢?滿清宮女,必須是滿人上三旗裡面的良家子。漢家姑娘想要進紫禁城乾點劈材燒火的粗活,那是沒門的。漢家非要入宮怎麼辦?男人可以,找小刀劉切了子孫根,可以試一試——進了宮,至少保你餓不死。

上三旗那個都是京城裡面有身份有地位的主,一般漢家平頭老百姓,人家還真瞧不上。就是宮裡面地位最低的宮女,那生活水平,也是高過一般平頭百姓一大截的,吃慣了宮裡面的香和辣,能跟著流浪漢吃糠咽菜,想都甭想。

為什麼有連流浪漢都不願娶出宮宮女的說法呢?先看看滿清宮女的幾個出路。

正常情況,宮女們到了25-30就該退休了,到了年齡正常出宮。在古代15歲左右的結婚年齡,25-30那就是老姑娘剩女了,找正常的人家很難,只好給人家小老婆或者找個老光棍嫁掉。不過即使老光棍,也不是平常人家。有一段時期,滿漢不通婚,人家嫁個流浪漢,也得是旗人的流浪漢。

還有的一種情況,就是宮裡直接把宮女賜婚給王公大臣,這算是出路比較好的。最差的就是,得了重病或者是被打殘的,這類宮女,正常人家看不上,落魄的旗人流浪漢也不待見,怎麼辦?只能悄悄摸摸找個窮鄉僻壤,有些實在找不著媳婦的老光棍,也顧不上旗人漢家了,就那樣湊活過日子了。

在大清剛剛亡了的時候,遣散一大批宮女,那時候真的是,連流浪漢都不願娶。也不是不願,而是不敢。京城的流浪漢哈喇子都流出來了,怎麼會不願意呢?主要是,那一段時期,滿人人人自危,連滿人都偷偷的改漢姓呢。誰敢收留上三旗的女子,萬一改朝換代秋後算賬,那就是禍害家族的事。

至於,宮女勾搭皇上,鳳凰飛枝頭,那是百年一遇的事,就不用想了。


爾朱少帥


文|歷史農夫子

現代社會講究男女平等,熟不知在清朝,女性的地位尤其是宮女的地位是很低下的。

清代宮女大多是十四五歲進宮,姿色出眾的如果能夠被皇帝看中並臨幸,那便能飛上枝頭做鳳凰,擺脫皇宮僕役的低下身份。

被皇上臨幸的宮女能夠獲得更好的生活條件,但這也只是相對而言,其實這些宮女的上升突進也是比較艱難,需要從家人子、答應、常在一步步升上去,其中艱難可想而知。

這些幸運的宮女自然是極少數人,大多數沒有被皇帝看中的宮女到了25歲左右都會離開皇宮。

清代離開皇宮的宮女們的生活大都是兩種,一種是窮困潦倒,一種是積攢了一些積蓄而能過上比較富裕的生活。

但不論出宮後的宮女們生活條件如何,她們的婚姻生活都很不幸,難以向普通女性那樣婚姻嫁娶,甚至連市井流浪漢都不願迎娶。

究其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宮女們不願卑躬屈膝地下嫁,因為能進宮的宮女大都是接受過良好禮節教育。她們舉止得體優雅、見過大世面,普通市井百姓既不願意娶比自己更加有眼界、有能耐的宮女,而她們自然也不甘願嫁給市井流浪漢,而有錢有勢的權貴也不想娶這些曾經的“皇帝的女人”。

二是出宮後的宮女們大多無法生育,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宮女入宮之後便失去自由,衣食住所都比較簡陋,長期的宮廷生活加之年老,生育能力大大降低。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中國,這是萬分嚴重的事情。

所以說這些離開皇宮的宮女們的確命苦。


歷史農夫子


有人說清代宮女離開皇宮後,連流浪漢都不願娶她們,這是假的。完全是我們現代人想象出來的。

我國長達2000年的封建時代,尤其是元明清三朝,富人權貴階層,三妻四妾丫鬟一大堆,窮人,討老婆都難,更別提流浪漢了,流浪漢不是不願意討老婆,而是說,這個想法太奢侈了。

而且,縱觀整個中國歷史,事實上,窮人,已經逐漸消失了,如今的我們,那全是富人的後代啊,至少是小康之家的後代。因為,窮人,生活不起,娶不起老婆,更別談養得起後代了。

宮女十三四歲進宮,在二十歲以後,如果沒有晉升(比如,被皇帝和他的妃子們看上,或者被提升為宮內女官),就會被給一筆安家費(往往是幾十兩到幾百兩銀子,這些爭子,足夠宮女安生的過完下半生了),送出宮去,回到宮女娘家。

這些被送出宮的宮女,由於長期宮廷生活,自然養成的氣質,有較豐厚嫁妝(幾十到幾百兩銀子,在封建時代,是大錢,普通做工的,一個月,就是半錢(0.05兩銀子),一年才0.6兩銀子。再加上,本身姿色也很不錯;所以,是大家爭搶要娶回家的。

但為什麼,有問主這種奇怪的疑問呢,原因有兩個:第一,古時女子多在12-15歲出嫁,20歲,絕對是超大齡剩女了;第二,宮裡出來的女子,心氣兒高,多有嫁到普通人家後,不得善終的。

因此,才有這種疑慮。但從大數據上來分析,宮裡出來的宮女,還是非常搶手的。


董江波


不知題主這個問題是如何而來,基本上屬於無稽之談。

清代宮女來源於八旗選秀,八旗是清代滿族所謂一種軍隊組織和戶口編制,有鑲黃、正黃、鑲白、正白、鑲紅、正紅、鑲藍、正藍八旗,凡是滿族成員都隸屬各旗。這是滿洲八旗,後來又增加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八旗成員,統稱為旗人,也就是今天的滿族。

清宮選秀有兩種,一是旗人官員之女。這些人地位高,選入宮中後可備嬪妃之選,也可能被指婚宗室或者朝廷重臣子弟,由戶部負責選撥;二是八旗包衣之女。這些人家庭出身一般,父親職務很低或者就是普通的旗兵,所以選入宮中後一般就是當宮女,在宮中侍候主子或者做些雜活,選撥宮女由內務府負責。

這些普通旗人女子之所以願意進宮當宮女,原因很多,但大體上有二:

一是掙些銀兩養家。

旗人一出生就有一份錢糧,但數額不高,朝廷又不許旗人從事其他職業,所以他們的生活非常拮据。如果家裡女子進宮當了宮女,除了領一份俸祿外,節日還能有些賞錢,這樣就能緩解家庭的困難;

二是圖個好名聲,宮裡調教出來的,日後找個好婆家。

清宮裡的小宮女和姑姑(中)在一起

清宮對宮女要求很嚴格,有專門的姑姑(老宮女)負責教習她們禮儀、針線和各種規矩,宮女十三四歲進宮,在宮裡幹四五年後,一般會出宮成親。旗人對宮裡調教出來的女孩非常喜愛,她們一般都能找個好婆家。運氣好的,被主子指配給宮裡的御前侍衛,這些侍衛都是宗室貴族出身,如果有人提拔,放出去不幾年就會做到方面大員。這時,當年的小宮女就變成了誥命夫人了。


民國年間那些事


這個問題提的讓人心裡癢癢,你這不是在抬槓嗎?

首先要明白,在清朝那時候,如果想結婚,想娶媳婦,那是要經過一系列繁瑣的程序的。

不是說,我一個流浪漢,看到一個宮女,我就馬上能娶。而是要經過六道程序,比如第一道程序就是“納彩”:

所謂的“納彩”,說白了,就是請媒人去提親,試問一下,流浪漢能請得起媒人嗎?即使請得起媒人,也有人願意給做媒,而且宮女也願意嫁給他,那麼他付得起禮金嗎?

其次,還有互相問生辰八字,看看是否相剋,這都需要雙方父母見證的,雖然說宮女也是有父母的,但流浪漢有父母的少之又少!

當然,後面還有一系列繁瑣的程序,沒有錢,根本辦不到!

所以,並不是流浪漢不想娶宮女,而是根本娶不到宮女,即使他願意娶,宮女還不願意嫁呢!再說,一個流浪漢,哪來的狗屎運,能碰到宮女?

不過問題還沒有解答,我們還是思考一下,為什麼宮女不容易嫁出去?

其實在溥儀寫的書《我的前半生》中有關於宮女的記載:

宮女大都是十四五歲進宮,到二十四五歲時放出宮,這個階段正是第二次身體發育階段。而宮女是高強度工作,一直比較壓抑,處於精神高度集中的狀態,時間久了,就會讓很多宮女在宮內就得了一種氣息虛弱的病,甚至會影響到生育能力。

本來,那時候的人民娶妻生子都在二十歲之內完成,不要以為過去的人可以三妻四妾,其實都是假的,普通人家勞作一輩子,也就能給兒子娶上一個老婆,而且還會花掉半輩子的收入。那麼他們會娶一個二十五歲的還可能失去生育能力的宮女嗎?

顯然不會,畢竟那時候的人,還很少有丁克思想,娶老婆也都是為了傳宗接代。

而宮女大都相貌端莊,又會伺候人,一般都有些積蓄,不能嫁給大戶人家嗎?

大戶人家一般也有點忌諱,比如擔心這個宮女是否失身,擔心是否有秘密,萬一招惹了麻煩,自己豈不是吃不了兜著走?

所以,如果宮女在宮中沒有被皇上或者某個貴族相中,那麼基本就留不下。那麼還有兩條路,一種是跟太監對食,兩個可憐人一起生存,另一種就是看造化了,那就是出宮。

運氣好了,能碰到老實人嫁了,運氣差了,就孤獨一生,還有那種一輩子給人當丫鬟的,畢竟做習慣了,也能做好!

倒是讓楊角風想起了前幾年劉德華主演的《桃姐》,其實這個桃姐就是他家的保姆,連續好幾代人都帶大了,最後也算是善終了。

如果某個宮女運氣好了,進了一個府上,從老爺到少爺再到小少爺挨個伺候個遍,老了也能受到府上的妥善照顧,也算是良好的一生了。

其實不用拿宮女舉例子,就拿我們現在的明星舉例子就行,請問,你會娶一個四五十歲失去了名氣的過氣女明星當老婆嗎?

即使你想娶,她會嫁給你嗎?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這麼多大齡女明星嫁不出去的原因啊!

當然,這個例子或許不恰當,但多少還是可以說明一些問題的,你說呢?


楊角風發作


不說舊社會,就是新時代,如果一個女人年齡不小,名聲不好,不能生育,不願幹活,還瞧不起人,恐怕也沒幾個男人願意娶這樣的女人。

極端地說,被皇宮掃地出門的宮女就是這樣“一無是處”的女人。

先來說說宮女都是從哪裡來的?清朝的宮女來源於清皇室的家奴女子,也就是內務府包衣三旗的女子。雖說有很長一段時間,包衣三旗的女子也叫秀女,但她們參加的內務府選秀和戶部選秀還是有天壤之別的。戶部選秀是給皇帝選女人,只選八旗女子;內務府選秀是給紫禁城選雜役,只選包衣三旗女子。所以說,千萬不要認為選秀能改變包衣三旗女子的命運,她們就是一群命中註定要做雜役的女子。

有人說,那宮女中有成嬪妃的怎麼解釋?這種在宮中讓皇上看中的情況極鳳毛麟角,比中彩票難多了。

清朝的宮女進宮時一般十二三歲,幹十幾年活,出宮時多在二十五六歲。在封建時代,女子十五六基本就出嫁了,十六七基本就抱娃了,二十五六歲還沒嫁人,說的嚴重點,那幾乎就是剩成怪物的概念了。

說出宮宮女是怪物,除了以上這一點,另一點對形成這種偏見起的作用更大,那就是宮女的名聲不好。

常年身處只有一個男人的深宮中,又處在春心最易盪漾的年歲,宮中的環境又有淫邪汙濁的一面,宮女的精神需求和生理需求怎麼滿足?只能二選一,要麼跟其他宮女“磨鏡”,要麼跟宮中太監“對食”。

在普通人眼中,這是很變態,很淫邪的。不說禮教綱常大於天的封建時代,就是現在,有幾個男人會要一個同性戀或者有過變態黑歷史的女人?

如果說前面這兩點是帶著偏見拒絕的話,那接下來的第三點就不是偏見了。

出宮宮女絕不多數都不能生育。

為什麼會這樣呢?

關於宮女不能生育,慈禧的御前女官裕德齡在回憶錄中曾提到過,她說宮女基本上都患有血鬱,患有這種病的女子不僅身子虛弱,四肢無力,更要命的是不能生孩子。

在封建時代,女人不能傳宗接代、不能延續香火那基本上就是“罪孽深重”的廢品,而宮女還是個藥罐子式的廢品。要說流浪漢也不願意娶宮女,這一點恐怕是最重要的。

年齡大、名聲差、不下蛋,有這三點,出宮宮女的婚姻基本上就算是被宣判死刑了。

這還沒算上宮女自身心態的問題,加上這個,就更雪上加霜了。

一個宮女,青春年華都讓低三下四、提心吊膽消磨完了,好不容易走出深宮,誰還想再去過伺候人的日子?

另一點,在宮裡,她們伺候的都是尊貴的主,到了民間,讓她們再去伺候一個平頭老百姓,她們怎能不心生“嫌棄”?

所以說,宮女出宮後的性情多數也是很古怪的,既不願伺候人,也會瞧不起人。

從這個因素講,宮女出宮後沒著落,又有自己把自己晾曬起的成分。

有人說了,宮女畢竟是紫禁城裡出來的女人,難道沒有單衝這一點對宮女感興趣的?

弄一個宮女回家,多有面子呀。

這種情況當然有,但幹了十幾年髒活累活,還能有幾分姿色的宮女又能有幾個呢?

據說和珅就好這口,挑過一些有姿色的出宮宮女回家,但這後來也成了他的一大罪狀,“娶出宮女子為妾!”

其實從和珅身上就能看出來,把出宮宮女弄回家是很有風險的一件事。

太高調是一方面;有姿色宮女知道太多是另一面。

敢碰這兩方面都有可能是給自己埋雷。

所以說,即便是看上了宮女的姿色身份,但說到弄回家,真會這麼做的卻不多。

過實惠日子的不會要,過富貴日子的不敢要,那宮女出宮後都是什麼樣的命運呢?

抱藥罐子守青燈的是一類;破罐子破摔入青樓的是一類;無計可施被迫繼續人下人的是一類——

總之,有幸嫁個好人家的少,靠宮中一技之長活得體面的也不多。


黑句本


假的。

清朝的宮女都是通過內務府選秀的途徑入宮,“凡內府佐領下,內管領下女子,年至十三歲,該佐領、管領造冊送會計司呈堂會奏,交總管太監請旨閱看”。內府三旗的包衣女子們入宮時大概13歲左右。

宮女們被分配到各宮服侍主子們。例如,皇太后宮中設宮女12名,皇后宮額定10名,皇貴妃位下有8名,貴妃位下8名,妃位下6名,嬪位下6名,貴人位下4名,常在位下3名,答應位下2名等等。

這些宮女加起來共有幾百人左右。根據檔案統計,乾隆二十六年(1726),各處官女子177-193人,家下女子32-54人,使女24-32人,嬤嬤31-32人,媽媽裡27-29人,姥姥4人,看燈火媽媽裡6人,兆祥所媽媽裡20人。

宮女最終的命運有很多種。有一些容貌美麗的女子,就被皇帝看中,進而提拔成為內廷主位。例如,咸豐九年(1859)四月十一日,敬事房傳旨:長春宮官女子海棠春封為禧貴人,次序在吉貴人之次。

當然,更多的宮女其實是服役年滿後出宮。雍正元年(1723)規定,“宮女年至二十五歲,令其出宮”。凡皇太后、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位下的宮女,都會受到主子們的賞賜;貴人以下位的宮女,進宮時間達15年以上者,賞銀30兩,10-15年者賞賜20兩,10年以內者賞賜10兩。

最後,這些年滿即將出宮的宮女在婚姻市場上也是搶手的對象,甚至有一些八旗官員請求皇帝賜婚。如上面這張表格所示:雍正十一年九月十八日,一位名叫七十的蒙古鑲白旗佐領,請求賜婚某位23歲的宮女,這名宮女是原任員外郎佟保的女兒。


HuiNanHistory


清代的宮女離開了皇宮就沒有人願意娶了,其實是有歷史依據的。史書上記載過,宮女離開了皇宮之後,就嫁給了旗人,或者有些沒有能嫁出去的,就會被賣掉,或者想要重新聯繫家人的,也聯繫不上,宮女進宮多年,家中早就斷了聯繫,所以一般如果沒有指婚的宮女出宮的境況其實非常慘淡。

在清朝時期宮女是通過選秀的,順治帝時期改為每年選一次,選中了就會被記下姓名,如果選中之時女孩出嫁了,就屬於抗旨,罪名的很重,一般不會出現這樣的事。

尤其是在朝代更替時,宮女的命運可以說是極為悲慘的。歷史上金滅宋,宮女的血淚可以說達到鼎盛。可大清朝滅亡的時候,宮女的結局還不算糟糕,至少命還在手裡。

這皇宮裡的宮女雖然沒有妃子好看,但好歹也是經過挑選的,至少家世清白、長相端正,為何出宮之後行情這麼差呢?

在宮裡不比在外面不僅勞作辛苦還有時會因為做錯事情而受到責罰,宮裡有許許多多虐待人的刑罰,所以有許多宮女到了年紀身體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毛病更有甚者不能生孩子。

很多宮女在進入了後宮之中的時候,很長時間都會和家裡斷了聯繫,而這種時候家裡人在那裡大部分也都不知道了。所以其實如果沒有被指婚就出宮的宮女,實際上自己的一生還是十分悲慘的,有可能就找不到可嫁之人,或者說是被別人賣掉。

宮女們在宮裡本身就是服侍皇帝,本身這就是她們的專業,很是熟練,很多宮女就去大官人家裡當僕人,端茶倒水,日子肯定也不好過,也有的宮女在當僕人時被哪家官人看中了當別人的小妾,這算很好的結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