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歷史君
張良可是漢朝的開國元勳,漢高祖劉邦手下的第一謀臣。他與蕭何、韓信一起,被劉邦欽定為“漢初三傑”。即使是在後世,善於謀劃的人,也都被比喻為“吾之子房”,諸如曹操贊荀彧,朱元璋贊劉伯溫。僅憑這一點,就足以看出,張良的聰明才智是舉世公認的。
張良出身於戰國時期的韓國貴族之家,其父親、祖父均為韓國相國,深受器重。因此,在秦滅韓之後,張良為了復仇,散盡家財,求得一位善擲大鐵錘的大力士,在博浪沙埋伏行刺秦始皇。只可惜,擲出的鐵錘砸到了用來混淆的副車,並沒能傷到秦始皇。
史書中記載的秦始皇被刺,總共有三次,分別是荊軻、高漸離,以及張良。三次刺殺均以失敗告終,卻只有張良倖存。張良的這次刺殺雖然失敗,但是張良卻能全身而退,隱姓埋名躲過了秦始皇的追捕,可見張良具有非常強悍的自保能力,料事長遠。
張良在投靠劉邦之後,數次在關鍵時刻,為劉邦出謀劃策,不但救過劉邦的命,還讓劉邦規避了大錯,把握時機,最終擊敗項羽,成就了帝王霸業。
張良先助劉邦逃過了鴻門宴一劫,又助劉邦在項羽面前斡旋,將劉邦的封地,由原來的巴蜀,加上了緊靠關中的漢中之地,為劉邦以後攻取關中,奪取天下,佈下了地利優勢。同時,他還建議劉邦入漢中時,燒絕棧道,用來麻痺項羽。
如果說此時的張良還有興復韓國的私心,而在韓王成被項羽誅殺,張良再次投靠劉邦之時,就全心全意助劉邦爭霸天下了。
劉邦在韓信的幫助下,暗度陳倉,平定三秦,取了關中。此時,還在輔佐韓王成的張良寫信給項羽,幫劉邦麻痺項羽,說劉邦的漢王名不符實,取了關中就會如約而止了。同時,張良又把齊王田榮預謀叛亂的事情,告訴項羽,吸引項羽出兵東征。這就為劉邦爭取了穩定關中,以及平定附近諸侯的時間。可以說,如果不是張良及時忽悠項羽東征,劉邦要出關中,將會是一場與項羽的血戰,根本就沒有快速發展的機會。
之後,項羽殺韓王成,張良投奔劉邦。彭城之戰,劉邦的五十餘萬大軍被項羽三萬精騎突襲大敗,幾乎全軍覆沒。幸虧又得張良及時謀劃,讓劉邦又有了絕地反擊的機會,即有名的“下邑之謀”。張良向劉邦獻反間計,派人離間英布與項羽;同時,拉攏彭越、韓信。張良建議,一邊以利讓英布、彭越進攻項羽,一邊讓韓信攻擊燕趙之地,發展壯大漢軍的實力。韓信的軍隊,經常讓劉邦調走,推測就是張良給劉邦出的鬼主意。
滎陽之戰時,劉邦被項羽重重圍困,酈食其給劉邦出了一個餿主意,分封諸侯。樂的劉邦趕快刻印,準備讓酈食其去各地遊說分封。幸虧張良及時發現,給劉邦列舉了一二三四……一大堆理由,其中最主要一點,封土賜爵應該給有功的將士,否則,還拿什麼激勵將士繼續作戰取得勝利?即使勝利了,將士也會各回封國,追隨各自的國主,還有誰會追隨漢王,又拿什麼鞏固天下呢?張良一席話嚇的劉邦豁然頓悟,轉身把酈食其給罵了一頓。
此後,張良在韓信請封假齊王時,又及時提醒劉邦,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梁王。劉邦在韓信、彭越的幫助下,與項羽達成了鴻溝和議,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即“楚河漢界”的由來。
鴻溝議和之後,張良又及時勸劉邦撕毀和約,追擊撤退中的項羽。同時,張良告訴劉邦應該劃分封地給韓信、彭越,誘使韓信、彭越出兵相助。最終,漢軍合圍項羽於垓下,取得了楚漢爭霸的勝利。
漢朝建立之後,張良繼續給劉邦獻策。張良跟當年李斯建議秦始皇採取郡縣制一樣,也建議劉邦採取郡縣制,雖然劉邦未完全採納,卻避免了項羽完全分封制帶來的覆轍。張良支持了婁敬定都長安的建議,讓劉邦從洛陽遷都關中,佔有了蜀川、關中糧倉,以及河套牧場之利。在分封功臣時,張良又建議劉邦先封劉邦痛恨、想殺的雍齒,穩定了開國功臣之心,避免了大規模反叛事件發生。而在繼承人之爭時,已經退隱的張良又給呂后建議,只需要請出商山四皓即可保住太子劉盈的地位,解除了繼承危機。
從上面的所有事蹟,不難看出張良的聰明,以及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謀劃能力。而且,我們開始就說了,張良善於自保。張良雖然被劉邦譽為“漢初三傑”之一,可是並不像蕭何跟韓信一樣,被劉邦所忌憚,而是很少被劉邦猜忌。
張良在大事已定之後,明哲保身,急流勇退。原本劉邦要張良自己選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但是,張良僅僅接受了劉邦封賞的一個留侯的爵位,封地在沛縣留地。然後,就託辭多病,閉門不出,也沒有參與殘酷的劉邦削異姓王之爭。
看來看去,難道是張良留下的明哲保身,急流勇退的智慧,讓家族輝煌了2000多年?當然不是!
張良的長子張不疑因罪國除。次子張闢疆同樣從政,還曾在漢惠帝駕崩後,進言丞相,啟用呂氏宗親為將,才可安呂后之心,這才有了呂氏專權。而張良後世子孫中,有名的張千秋、張皓,以及三國蜀漢將領張翼,都參與政事,特別是張翼還死於戰亂。他們都沒有奉行明哲保身的智慧。
那到底張良留下的什麼智慧讓家族輝煌了2000多年,也就是到了近現代呢?很簡單,修道!
據傳,張良在得到黃石公授書之後,就開始修身煉氣,退隱之後,更是沉迷黃老,靜居修煉,欲輕身成仙。傳說中,張良登仙之後,居太玄童子之位,常從太上老君行遊於太清之境。
後來,張良有一個非常牛的後人,繼承了張良修道的智慧,並且將之發揚光大。他就是據說是張良八世孫的張道陵。張道陵創建了五斗米道,三國時期佔據漢中的張魯,是張道陵的孫子,也是五斗米道的嫡系傳人。該教派後來演變成了道教門派之一的“正一道”,各代傳人皆被稱為“天師”,所以又稱“天師道”。因為是張氏子嗣傳承,所以,所有的天師都姓張,又被稱為“張天師”。
從唐朝開始,帝王們就開始冊封正一道的各代天師,到了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正式從官方承認了“天師”的稱號。張天師的傳承,從張道陵、張衡、張魯祖孫三人開始,分別為一代、二代、三代天師,到2014年最後一代天師為止,總共傳承了64代。如果從張良算起,張良家族確確實實靠修道的智慧,輝煌了2000餘年。
奕天讀歷史
張良是漢朝的開國功臣。精通黃老之道,不戀權位,但是不僅僅是他,他的子孫後輩也都是個頂個的人才。毫不誇張的講,他締造了一個輝煌了千年的家族。
到了今天,張良的家族已經傳了六十四代。他的第八代世孫創建了天師教,兩千年鼎盛不衰,也就是那個十分有名的張天師。
張良的後人中還有著名的醫聖,張仲景。他的能力自然也是不同小可。《傷寒雜病論》這一部歷史著作,救助過多少的患者。他為中醫做的貢獻也可以說是不可磨滅的。除此之外,文人墨客,各朝官員,可以說更是不缺。
張良的家族確實厲害,兩千年以來出了多少人才。“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劉邦的評價或許真的可以很好的解讀張良。現在看來,何止於千里之外,還有千年之外。
有一句話在坊間傳的十分熱烈,“富不過三代”張良家族都傳了六十多代了,為何還能這麼鼎盛呢?
其實和他對後代的告誡不無關係。在劉邦大業已成的時候,張良就選擇了明哲保身,激流勇退。這也是他得以善終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這其實也是給他後代的一個很好的教育。黃老之道,這是張良家族鑫盛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在張良之後,他的家族確實遇到了一些波折,也就是他的下一代的時候,那個時候確實是張良家族的低谷。後來到了張天師的時候,他終於理解了張良的思想。最後跳出輪迴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張良家族就開始越發的壯大起來。
後來,張良家族一直都在發展,也越發的壯大,成為了繼孔子家族之後的第二大家族。
眾森淼
張良的聰明,在於他對人性的洞察,這一點,從他兒子身上就可以看出端倪。
漢惠帝劉盈是劉邦和呂后的親兒子,也是大漢的第二任皇帝。他沒有劉邦的無賴,也沒有呂后的狠毒,對人非常仁慈。他老媽瘋狂地報復劉邦留下的女人們,還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劉盈在觀看了他老媽推薦的人彘表演後,驚懼不已的同時,也為有這樣的老媽而傷心,結果23歲就病死了!
在劉盈的葬禮上,呂后嘴上嚎叫的哭天搶地,卻沒掉一滴眼淚,根本不像死了兒子的親媽。張良的兒子、年僅15歲的張闢疆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對左右丞相王陵和陳平說:太后唯一的兒子如今駕崩了,太后乾嚎卻沒流淚,你們覺得是為什麼?王陵和陳平心裡也正納悶呢,卻根本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張闢疆分析道:惠帝的兒子年紀小,你們這些功勳貴戚又都手握重權,太后這是擔心以後被你們欺負啊!太后是什麼人你們都清楚,等她掌權了你們都沒好結果!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太后的孃家人入宮掌握南北軍的兵權,這樣太后就安心了!
王陵陳平恍然大悟,連忙按著張闢疆的辦法稟告呂后。
呂后心裡高興,放下了心頭大石,才情真意切地開始放聲大哭,這回是真哭,聲淚俱下。
這就是張良的兒子,小小年紀就家學淵源。而我們觀察張良的一生,成功之處就在於他能夠洞悉人心洞察人性。
張良是春秋戰國時的韓國貴族後裔,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失敗後亡命江湖,遇到圮上老人黃石公傳授兵書。
張良原本是想單幹的,也拉起了一支百餘人的隊伍,後來還是發現自己勢單力孤,準備投奔一個能夠依靠是勢力。而他的選擇原來也不是劉邦,只是在投奔別人的路上遇到了劉邦而已。
張良和劉邦之間交流了很久,雙方都十分滿意。劉邦欣賞張良的智慧,而張良也瞭解了劉邦:這個人雖然流氓,但格局很大而且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
亂世之中的流氓,有了格局和胸懷就是梟雄,劉邦就是這樣的梟雄。張良瞭解了劉邦的性格和人心,也就掌握瞭如何輔佐劉邦。
這一點我們從韓信自封為齊王后,張良的勸諫方式和劉邦的反應就能略窺一二。
韓信被拜為大將軍之後,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最後把整個齊地都打了下來,自信心膨脹,派人去稟告劉邦:現在齊地雖然平定了,但還是有很多危險因素,我先在齊地當個假齊王,安撫人心民意。
劉邦這時候正被項羽攻擊的手忙腳亂,韓信這個舉動讓他勃然大怒,你不來救援我反而要自立為王,這不是造反嗎?當時拍著桌子就要發飆。
我們注意這時候張良的舉動。他不是馬上站起來阻止劉邦,而是在桌子底下踩了劉邦一下。劉邦馬上明白了張良的意思,情緒沒變內容卻變了:大丈夫要當就當真齊王。隨後封韓信為王,緩解了內部的危機。
劉邦平定天下後,讓張良自己在齊地選擇三萬戶作為食邑,而張良說:我和您是在沛縣相遇的,從此我得到了明主,這事我一生都不會忘記,所以請允許我選擇沛縣作為食邑。
這個選擇,既在情感上打動了劉邦,又在現實中保全了自己。沛縣是劉邦的大本營,張良如果在封地有任何的風吹草動,都逃不過劉邦的耳目。張良的選擇是明確地在告訴劉邦:我自願接受你的監督,因為我對你毫無保留。
張良明白帝王的心思,知道他們對功臣的疑慮,所以才有了這個選擇。最後張良被封為“留候”,就是留下來的候,意味深長!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是文章。張良的成功,就在於他對人性有清晰的瞭解!
李飛叨
說張良是中國明哲保身第一人,這句話一點都不誇張。關於他的故事,大家多多少少肯定都聽說過一些。當然關於他的事情,大家最熟知的是,他幫助劉邦打下了一片大好河山。到了劉邦稱帝后,輪到他們這一幫功臣,坐享其成,封官加爵的時候,張良卻選擇了急流勇退。
正是因為張良在人生的最頂峰的時期,他宣佈退隱朝野,獨善其身,不問世事。所以他才沒有遭到劉邦的報復。
張良為何在功成名就的時候退隱山林呢?難道他真的不想當官嗎?
事實上肯定不是這樣的,張良跟著劉邦出生入死,不就是想封侯拜相,指點江山嘛。
最後他之所以選擇不問政事,是因為他在跟隨劉邦打江山的時候,已經把劉邦這個人給看透了,劉邦絕對是隻可共患難,不可共享福的人。
那麼張良是通過劉邦做得哪些事情,來看透劉邦發呢?
我們說幾個人,大家應該就知道了。
蕭何和張良一樣,都是劉邦最為倚重的人。劉邦和項羽在爭天下的時候,讓蕭何給他管理大後方,雖然蕭何做的很好,劉邦缺人,他就給劉邦補充人員,劉邦缺糧,他就給劉邦籌集糧餉,可以說蕭何兢兢業業,從來沒有耽誤過劉邦的事,還把劉邦的大後方給治理的有井有條,要說這樣的蕭何,劉邦應該獎賞人家才對,畢竟人家是有功之臣。
可是,劉邦不這樣想,他猜疑蕭何,覺得蕭何這個人有異心,對他不忠。
因為蕭何在關中的名聲太好了,關中的人對他很尊重。劉邦擔心蕭何在背後擺自己一刀,然後自己稱王稱霸了。那他劉邦豈不是成了冤大頭。
想到這裡,劉邦就隔三差五地派人去問蕭何最近怎麼樣了?
蕭何剛開始以為劉邦關係自己很高興,可是,時日已久,他覺得不對了。
蕭何在想若是問候的話,也該是蕭何問候劉邦呀,畢竟劉邦在前線打仗,那裡才是最為危險的地方。
也就是在這時候,蕭何的門客告訴他,你就要大難臨頭了。
蕭何知道劉邦這麼頻繁地問自己沒有按好心,但是,他不知道該怎麼做?
這個門客就告訴蕭何,劉邦在前線打仗,是怕你在後院發展自己的勢力,畢竟你這麼多年,治理的關中非常的富庶,百姓對你都是讚賞有嘉。劉邦是怕你撇開他自立門戶。所以,他對你不放心。
蕭何問這個門客,那我該怎麼辦呢?
門客告訴他,只要你把你的後代,兒子,侄子全部都給送到前線,幫助劉邦打仗。他就不會懷疑你了。
蕭何依計行事,劉邦見了蕭何的親人來戰場。他很高興,從此,再也不問蕭何怎麼樣了。畢竟蕭何把最親近的人,都送來當人質了,他劉邦還有什麼可擔心的。
要知道這些事都是發生在張良眼皮底下的事情,劉邦連蕭何這個老鄉都不相信,他會完全相信張良嗎?
所以說劉邦這個人,多少有點不地道。當你對他有用的時候,他都敢懷疑你。若是他真的當了皇帝,對你豈不是想殺就殺了。
所以,單從這件事上來看,就可以看出,劉邦是個只可共患難,不可共享福的人。
我們在看張良做的另一件事,劉邦稱帝之後,要分張良食邑三萬戶,而且這三萬戶,可以讓張良自己選,還是讓他選當時最為富庶的齊國的土地。
張良拒絕了劉邦,他覺得要這麼大塊地方,劉邦怎麼可能對他放心。若是他真的選三萬戶齊地的食邑,劉邦肯定會找他麻煩的。在張良看來,這麼多食邑只能給他帶來禍害,所以,他拒絕了劉邦。
最後張良在貧窮的留縣,選了一萬戶做自己的食邑,劉邦對張良的做法感到很滿意。
張良在被封為留侯之後,就退隱山林不問政事了。所以,漢初三傑中,只他一人度過了一個安詳幸福的晚年。
被劉邦視為漢初三傑的蕭何和韓信就沒有這麼幸運,韓信最後被殺呂后了,死的時候只有三十歲,這個大家都清楚。
蕭何雖然最後也善終了,但是,他的命運也很坎坷。
劉邦臨死前把他給抓進了監獄,想要處死他。最後要不是蕭何自毀名節,又有高人來為他說情,說不定他真的就死在了劉邦的前面。
所以,相對比來說,還是張良的做法最聰明。
張良退隱山林之後,專心修道,死後還羽化成仙,到了太上老君的身邊。當然這是傳說了。但是,張良的後代都開始修道,這是真實的。
張良的八世孫張道陵學道有方,成了開宗立派之人,中國大名鼎鼎的正一道就是他開創的。張良的後代,之所以有作為,經久不衰。就是遵循了他的教導,一代又一代的把道給傳承了下來。張家的道和孔子的儒家學說一樣,對中國的影響都是十分深遠的。
史學達人
秦末漢初的張良可以稱之為智多星,諸葛亮曾經這樣評價張良,9個字:決勝千里,成帝王之師。作為帝王之師,張良對天下棋局瞭然於胸,運籌帷幄,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曠世奇功。
一是出生好。張良是典型的“官二代”,他們家五代相韓,家門顯赫。然而,到張良這一輩,家裡的形勢卻變了,韓被秦所滅,張良散盡家財,招募勇士,發誓要恢復韓之舊境。
張良想出了刺殺秦始皇的最直接辦法,於是他花重僱傭了一個大力士,並且選擇了一個絕好的伏擊地點——博浪沙。結果在這裡果然等來了喜歡出巡的秦始皇,但襲擊的結果是,陰差陽錯地的只擊中了秦始皇車隊的副車。逃過一劫的秦始皇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於是張良成了全國緝賞犯。無奈之下,張良只好選擇了遠走它鄉——逃匿於下邳。
二是師承好。
就在下邳,張良卻遭遇了人生的奇遇,一次在橋邊遇到一個童顏鶴髮的老人。這個老人故意將自己的臭鞋丟到橋下,然後讓張良去撿。張良看他年紀大,於是撿了。誰知道剛把鞋撿上來,那老人又把另一隻鞋丟下去了,還讓張良去撿。
張良忍了,又把鞋撿回來。老頭笑眯眯地對他說了4個字:孺子可教。然後叫他兩天後在這裡等他。
結果,張良兩次都因為來晚了,而遭到這老人的臭罵。最後一次,張良半夜就起來守在橋頭,終於比老人先到。這老人於是交給張良一本書,張良一看就驚呆了,原來這本書是失傳很久的《太公兵法》。
自從得到這本天下神書後,張良開始認真研讀,數年後,修煉成了深通兵法韜略、奇門遁甲的神人。
據悉,送張良書的人就是傳說中與鬼谷子齊名的黃石公。
三是謀略好。
公元前208年,農民起義第一人陳勝被自己的車伕殺死後,紅極一時的“張楚政權”走下神壇。為了打破群龍無首的僵局,項羽集團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王。年底,熊心命劉邦、項羽分兵伐秦,並承諾:誰先進咸陽,誰便可自立為王。
次年,張良隨軍劉邦,兩人相見恨晚。有了張良的良計,劉邦一路開掛,最終先於項羽到達關中。劉邦入主咸陽後,張良勸他以示節儉,安撫百姓;項羽稱王封地後,張良勸劉邦“明燒棧道,暗渡陳倉”,奪取關中寶地……
總之,劉邦能打下江山,張良居功至偉,而關於他的智謀,最直接體現在這三件事情:一是在鴻門宴上與范增的明爭暗鬥,用計讓劉邦順利逃脫;二是當韓信派人找劉邦索要假齊王時,阻止了劉邦的怒火。三是定下“下邑奇謀”。當時,在彭城之戰後,劉邦被項羽打得幾乎全軍覆沒,以至於各路諸侯王又望風轉舵,紛紛背漢向楚,劉邦為了能夠逃命,直接丟下老父親、妻子、兒女,只帶張良籌數十騎狼狽逃得性命。
就在劉邦萬念俱灰時,張良果斷給劉邦做出新的戰略規劃,他向劉邦舉薦了韓信、彭越和英布三人,讓劉邦全力支持他們三人去開闢第二戰場。而事實也證明,張良的的這條戰略規劃非常正確。
因為,很快韓信就在第二戰場上勢如破竹,先後平定魏、代、趙、燕等地;而英布也在劉邦的支持下,迅速發展壯大,並在淮南攪得天翻地覆;彭越則在項羽的後方奪得二十多個城邑,並繳獲穀物十多萬斛,讓項羽的後勤頻繁出現狀況。
三年後,劉邦帶著韓信、彭越和英布,以十面埋伏包圍項羽,最終逼得項羽自刎烏江。
四是淡名利。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張良被評為漢初三傑,功勞居百官之首,同時,劉邦還讓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引用劉邦原和衣而臥評價張良就是:“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這是發自肺腑的佩服之言!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張良卻拒絕了,並且選擇了退隱江湖。在歸隱以後,張良在鄉間建造了一座房子,這個房子非常平凡,跟老百姓家的房子沒什麼區別。他甘守清貧,也沒有給子孫留下什麼財產。他這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劉邦看看,自己確實沒有什麼異心。
事實證明,這是張良的聰明和明智之舉。後來,劉邦為了江山社稷著想,開始對功臣下黑手,燕王臧荼、盧綰、趙王張耳、彭越、韓信等人無一倖免。伴君如伴虎,特別是功高蓋主的開國元老,能有善終的沒幾個。張良,卻是個例外。不但張良沒有被連累,他的家人也倖免於難。
張良歸隱後只做一件事,那就是2個字:修仙。他因為得黃石公“天書”精髓,在政治上有深遠影響。同時受“天書”的影響,他也清心寡慾,退隱江湖,一心追求黃老之術,欲求得正果,得道成仙。
據說張良死後,還帶著一塊黃石一起下葬。而張良在世之時,其家族堅持研究道家思想的人雖少,但到了其第八世子孫張道陵之時,悟出張良的用心良苦,開宗立派,創立了正一道,成為一代宗師。其後代張魯繼而開創五斗米教,在漢中傳教安民,威震一方。
道教發展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張家子孫後代也就一直沾祖上的光,家族輝煌。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張良到底有多聰明?
關於張良,他的計謀史書上都有記載。不像諸葛亮那麼虛的,找不到史實。
張良妙計太多,在這裡只說兩個代表性的。第一,在劉邦彭城之戰失敗之後,曾立誓,他要把函谷關以東所以土地捐出去,滅了項羽,問張良,怎麼分封,封給誰。這兩個問題張良一一解答,說的十分到位,這一大計劃實施起來,從此天下軍心向劉不向項。韓信,彭越,英布三人拼死為劉邦賣命。
第二個妙計,有一次,劉邦和張良站在城樓上散步,劉邦突然往下一望,很多功臣一團圍成一團坐著,嘀嘀咕咕,不知道在說什麼。劉邦便問張良,他們在幹什麼。張良說,他們在謀劃怎樣造反。劉邦大怒,問為何。張良說,聖上你只封自己看的順眼的人為諸侯,那些立過實際戰功的人你從不過問,等土地快被你封完了,他們可能也就封不到了,所以他們覺得你不厚道,想反了你。劉邦想想也有道理,問有什麼辦法,張良說立刻封你最討厭但立過很多戰功的雍齒為侯,劉邦答應,從此功臣們更加心服劉邦。
為什麼他的智慧讓他的家族輝煌了這麼多年?因為張良知進退,張良也被封了一萬戶,且漢朝世世代代為人尊敬,後世遺留子孫自然會多。
如史如畫
說點不一樣的。
俗話說:“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
三國時期,司馬徽舉薦諸葛亮給劉備時,說了一句著名的話: “
此人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開漢四百年之張子房!”這個張子房就是張良。
張良,何許人也?
——張良(約前250年—前186年),字子房,韓國(今河南省新鄭市)人 。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精通黃老之道,不戀權位。晚年,跟隨赤松子雲遊四海。張良去世後,諡號文成。《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
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所以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個詞,原是專指張良的。
張良之智,整個中國歷史能比肩的人不多。我覺得只有二個半。
具體如下:一個“姜子牙”,一個“諸葛亮”,還有半個,就是“劉伯溫”。
他的英雄故事就不一一列舉了,再回答一下問題的後半句:
張良的一個智慧讓家族輝煌了2000多年?
說實話,中國歷史上聰明的,家庭盛極一時的,多的和米一樣。但一直輝煌的,確實不多。
為什麼張良家庭就可以相對來說比較興盛?
這個張良的身份有一個極大的關係。什麼身份呢?
張良,是一個“道”家的信奉者。
而道家,講究功成身退,不居功。盛世歸隱,亂世濟民。
老子說:“夫唯不爭,天下莫與之爭!”
這種不爭的家族精神,是家族得以長盛不衰的原因。
不記得哪個學者曾經說過,中國歷史上,真正聰明的人,基本上都是道教人士。
吳謀
說起張良的聰明,大家最津津樂道的,應該就是他的這兩件事情:一是在鴻門宴上與范增的明爭暗鬥,用計讓劉邦順利逃脫;二是當韓信派人找劉邦索要假齊王時,阻止了劉邦的怒火。
從這兩點來看,張良確實聰明,但也僅僅只是小聰明,張良真正的智慧,或者說他對劉邦帶來的真正價值,顯然不僅於此。
事實上,張良之所以能夠在劉邦集團中獲得當之無愧的第一謀士地位,是因為他給劉邦規劃了這樣一件事情,而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情,劉邦才得以能夠快速獲取最後的勝利,這也才有了後來大漢四百年的天下。
張良所做的這件事情,就是幫助劉邦擬定出打敗項羽的戰略規劃。當時,在彭城之戰後,劉邦被項羽打得幾乎全軍覆沒,以至於各路諸侯王又望風轉舵,紛紛背漢向楚,劉邦為了能夠逃命,直接丟下老父親、妻子、兒女,只帶張良籌數十騎狼狽出逃,在這種背景下,劉邦幾乎是萬念俱灰,甚至開始懷疑人生。
此時的劉邦,已經不知道該如何才能打敗項羽這樣的神級對手。這時候,張良果斷給劉邦做出新的戰略規劃,總而言之,既然現在咱們根本無力和項羽爭奪六國之地,那還不如讓其他的人來和項羽爭奪,如果他們能夠崛起於六國故地,項羽的地盤,自然會被壓縮,到時候大家再一起群毆項羽,他自然是必敗無疑。
於是,張良便向劉邦舉薦了韓信、彭越和英布三人,讓劉邦全力支持他們三人去開闢第二戰場。而事實也證明,張良的的這條戰略規劃非常正確。
因為,很快韓信就在第二戰場上勢如破竹,先後平定魏、代、趙、燕等地;而英布也在劉邦的支持下,迅速發展壯大,並在淮南攪得天翻地覆;彭越則在項羽的後方奪得二十多個城邑,並繳獲穀物十多萬斛,讓項羽的後勤頻繁出現狀況。
當然,也正因為韓信、彭越、英布的發展速度實在太快,尤其是韓信崛起的速度,實在快到驚人,僅僅不到一年時間幾乎就成為僅次於項羽和劉邦的軍事集團。
如果再這樣下去,韓信隨時可能失控。而彭越、英布本就是自己拉起的隊伍,一旦有機會,他們也可能失控。在這種背景下,劉邦對張良的戰略規劃,開始產生懷疑。因為按照這種狀況發展下去,雖然最後能夠把項羽這隻猛虎打敗,但帶來的結果卻是,韓信、彭越、英布這群豺狼崛起,最後他們搞不好會成為第二個項羽,甚至是比項羽更可怕的對手。
這時候,酈食其就建議劉邦改變戰略。總而言之,與其培養英布、彭越、韓信這種如狼似虎、野心勃勃的人物,那還不如把六國故地分封給六國的後人,讓他們佔據六國故地,這樣他們崛起後,同樣可以壓縮項羽的地盤,最後大家也可以一起群毆項羽。
並且,因為六國後人,大都是一些平庸無能之輩,沒有過硬的本事和足夠的威望,他們想發展起來,只能完全依靠劉邦的扶持,所以他們自然缺乏與劉邦相抗衡的資本。這樣等到擊敗項羽後,劉邦再來收拾他們,顯然要容易太多。
酈食其的這條建議,正好解決了劉邦心中一直以來的擔憂,所以他自然覺得酈食其的戰略規劃要更勝張良一籌,所以劉邦決定採納酈食其的建議。而當這個消息傳到張良耳朵裡後,張良馬上就飛奔過來面見劉邦,要求劉邦馬上中止實施酈食其的計策,因為這就是傳說中的亡國之計。
張良當時向劉邦陳述了七條理由,而其中最核心的一條就是:雖然說,如果扶持韓信、彭越、英布發展壯大,等他們崛起後,必然會對劉邦造成很大的威脅。但問題是,如果不是韓信、彭越、英布這種如狼似虎,有能力有野心的人物,又有誰敢和項羽這種大佬正面對抗呢?
當時的天下,並不是誰都有膽子敢去和項羽爭奪地盤,如果隨便拉出個六國後人,就敢和項羽叫囂,敢去搶奪項羽的地盤,那趙王歇、陳餘、魏王豹等人,好歹也算是一時豪傑,他們完全可以把項羽打得在關東無立足之地,又何必勞煩彭越、韓信和英布呢?
事實上,如果劉邦真把六國故地分封給那些能力資質平庸的六國後人,他們中真有人敢去和項羽口中虎口奪食嗎?恐怕最後的結果是,面對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他們轉頭就集體投靠項羽,到時劉邦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更要命的是,如果說憑韓信為劉邦所立下的這份天大功勞,最後所獲得的權力和地位,還不如那些什麼事也沒幹的六國後人,那以後誰還敢替劉邦賣命。
因為,韓信這麼大功勞,彭越、英布也都是戰功赫赫,最後卻什麼都沒撈到,那曹參、周勃灌嬰、樊噲等人,豈不是連湯都沒得喝?在這種背景下,大家會怎麼想、會怎麼做?還會有積極性嗎?
劉邦聽完張良的分析後,立馬明白這其中的核心關鍵。雖然說,張良所擬定的戰略規裡劃存在很大的缺陷,但至少可以補救。但酈食基的戰略規劃,會直接將劉邦帶向滅亡的境地。在這種背景下,劉邦果斷再次選擇按照張良的戰略規劃來執行,而一年後,劉邦帶著韓信、彭越和英布,以十面埋伏包圍項羽,最終逼得項羽自刎烏江。
劉邦在登基後,評價張良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確實乃發自肺腑的佩服之言!
我是趙帥鍋
諸葛亮曾經這樣評價張良:仰其像不威,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成帝王之師。意思是張良長相不威猛,但是卻能為帝王謀劃,平定天下。史載:張良狀如婦人好女,放到現在就是小鮮肉的長相,但是人不可貌相,張良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輔佐劉邦成就帝業,簡直比大將還威猛。那麼張良有多聰明呢?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張良有一個好的出身,他們家五代相韓,是典型的官宦之家。到張良這一輩,韓被秦所滅,張良散盡家財,招募勇士,發誓要恢復韓之舊境。那麼張良的聰明才智是如何學來的呢?
張良花錢僱傭了一個大力士,在博浪沙偷襲秦始皇,結果擊中了秦始皇車隊的副車,秦始皇大怒,於是全國緝賞張良。張良逃匿於下邳,而下邳和沛縣離得很近。
有一次張良在下邳遊蕩,在橋邊遇到一個老人。這個老人故意將自己的臭鞋丟到橋下,招呼張良去撿。
張良本來想揍他,但看他年紀大,於是忍了。誰知道剛把鞋撿上來,那老頭又故意把鞋丟下去,還讓張良撿。張良忍了,又把鞋撿回來。老頭笑眯眯的對他說:孺子可教,過兩天你還來這裡,我有東西交給你。後來,張良兩次來晚,被這個老頭一頓臭罵。最後一次,張良半夜就起來,終於趕在了這老頭的前面到達。這老頭給張良一本書,張良一看就震驚了,原來這本書是失傳很久的《太公兵法》,張良從此以後認真研讀這本兵書,再出門時,已經不是那個普通的張良了,而送張良書的人是半人半仙的黃石公。後來黃石公還收了一個徒弟,他的名字叫諸葛亮。
張良對劉邦有多重要呢?非常重要,張良幫過劉邦,幫過呂雉,更幫過劉邦之子漢惠帝劉盈,可以說,張良在劉邦稱帝前後是劉邦最重要的謀士。張良善陽謀,陳平善陰謀,兩人一陰一陽,項羽就是再厲害,也抵擋不住。那麼張良這麼厲害,當初是怎麼看上劉邦的呢?
張良曾經多次向別人兜售《太公兵法》的精髓,只有劉邦聽了之後能夠悟出其中的道理,並且隨之實施,於是張良感嘆:這就是天意呀,從此以後,我就輔佐你了。
張良體弱多病,因此不能夠領兵打仗。那麼他是如何幫助劉邦的呢?靠計謀。具體來說就是舉薦人才,增強劉邦的勢力。那麼張良都舉薦過哪些人才呢?
當時劉邦平定三秦之地後,率軍六十萬直撲彭城,一舉攻克了彭城。結果被項羽率領三萬騎兵所擊潰,差點被俘。劉邦想捐出關東之地用來招攬人才共擊項羽,於是向張良獻計,張良給劉邦舉薦了三個人。
一個是英布,英布在劉邦攻擊彭城後,並沒有響應項羽的號召前來助戰,這說明英布對項羽並不完全忠心。於是張良建議劉邦策反英布。
一個是彭越,彭越在滅秦後沒有被項羽封侯,心生怨恨,於是投靠了齊國田橫。在田橫的幫助下,率軍在項羽身後不斷襲擊項羽的運糧隊伍,惹得項羽心煩不已。
一個是韓信,張良建議韓信襲取魏國,然後東進取代、趙等國,對項羽形成包圍之勢力。最後劉邦採納張良的計策,派隨何策反英布,又派人聯絡彭越,封韓信為左丞相,曹參和灌嬰為將,北上開闢第二戰場。
最後,正如張良預料的那樣,在北方韓信相繼攻破了魏、代、趙、齊四國,彭越攻取了梁地,偷襲了項羽後方,而英布則在南方奪回了九江等地,在戰局上徹底包圍了項羽,項羽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撤退。
因此,論破項羽之功,張良功居第一。後來劉邦讓張良在齊國任選兩萬戶作為封地,張良拒絕了,張良說:我和您相遇在留縣,就把我封在留縣吧。於是張良被封為留候,一個封地最小,卻官位甚大的職位。那麼張良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張良看出劉邦為人好猜忌,怕招惹麻煩,因此以退為進,在功成時就選擇隱退,正好自己身體不好,於是就告假劉邦,不參與政事。但是有時不是他想躲避就能躲避的,後來,呂雉為了保住太子之位,又去請教張良。那麼張良如何應對呢?
劉邦喜歡貌美如花的戚夫人,愛屋及烏的也偏愛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劉邦想改立劉如意為太子,呂雉很害怕,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有人給她出主意,讓她去請教張良。
張良一開始一口決絕,不打算幫忙。後來呂雉派呂澤在半路截住張良,強行問計,呂澤告訴張良:換了太子,先生能高枕無憂嗎?張良無奈,給呂澤出了一計,說普天之下劉邦不能徵召來的人才只有四個人,你把這四個人找來輔佐太子,則太子之位無憂。
後來,呂雉派人去請這四人,他們是著名的商山四皓,分別是
東園公、綺裡季、夏黃公、甪里先生 。劉邦後來病重,又想廢太子。張良親自去求情都不管用,最後商山四皓共同出面跟隨太子去服侍劉邦,劉邦問太子身後這四人是誰,在得知是商山四皓後大驚,於是喃喃的說道:太子羽翼已豐,大勢已定。隨之,再也沒有廢立太子的打算了。因此,張良既有輔佐劉邦成立帝業之功,又有安定社稷,穩固太子地位之功。人聰明到這種程度,簡直無人可及。劉邦死後,張良請退,跟隨赤松子雲遊,日習辟穀之術,修仙練道去了。而張良學道這一舉動,惠及了他的子孫。為什麼這樣說呢?
張良的第八世孫張道陵也學習道教,並且開宗立派,創立了正一道,成為一代宗師。其後代張魯繼而開創五斗米教,在漢中傳教安民,威震一方。可以說,張良的思想,通過他的子孫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一直流芳至今。試問,從古到今,能做到這種境界的能有幾人呢?
每日趣評
張良,字子房,與韓信、蕭何並稱“漢初三傑”,冠號“謀聖”,助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居功至偉。然則韓信授首、蕭何被囚,子房獨善其身,何也?蓋大智慧也。
張良的聰明才智主要有以下幾點。
●鴻門宴上與范增鬥智鬥勇
在收到項羽鴻門宴的邀請時,劉邦猶豫不決到底去不去赴宴,張良為其分析了當時緊張的態勢,最後才去赴了明知對自己不利的宴會。張良利用自己廣闊的人脈說通了項羽的伯父,終助劉邦脫險,還打消了項羽的猜忌懷疑。
●化解韓信索要齊王的威脅
在一次項羽率兵攻打來時,劉邦通知韓信前來保護,可是韓信派人向劉邦要求以得到齊王為要挾,這是赤裸裸的敲詐啊,當時劉邦就想發作。可是就在這個時候張良在其耳朵邊小聲的說:“主公何不先隨了他的意,救命要緊。”劉邦便是因為張良的這一提議,爽快地答應了此事。
●成功改變劉邦“易儲”
劉邦寵愛戚夫人,想要改立太子。呂后秘密向張良求助。張良沒有拒絕呂后,但也沒有直接向劉邦建議,而是讓太子邀請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出山,劉邦看到太子能請來自己都請不到的“商山四皓”,這才放棄了廢太子的想法。張良既沒有給劉邦留下干涉立太子的把柄,又不露痕跡地幫助了呂后和太子。
●諷諫劉邦治國之策
劉邦當皇帝后分封了好多官員那些沒被封賞的就老大不樂意了有了怨氣。張良通過諷諫劉邦,封劉邦對之心存怨恨的老鄉雍齒什邡侯,平息了眾將領的怨氣。張良利用此事提醒劉邦治國安邦要講究公平、公正。
以上是張良聰明才智的體現,他真正的大智慧是謹慎隱忍知進退、高瞻遠矚淡名利,蔭澤家族子孫興旺輝煌了2000多年。
●阻封隱退
論破項羽之功,張良功居第一,卻婉拒劉邦的萬戶侯而選擇了被封留侯,一個封地最小,卻官位甚大的職位。張良看出劉邦為人好猜忌,怕招惹麻煩,因此以退為進,在功成時就選擇隱退,並藉口身體不好不再參與政事。
●遠離權爭
劉邦翦滅異姓王的過程中,以張良的智慧完全可以幫助劉邦出謀劃策,但他知曉急流勇退的道理,也不願搞權術詭詐那一套“陰謀”,所以在漢初你死我活、見不得光的政治鬥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以免有損陰德,遺禍子孫。
●與世無爭
此後張良又常託病,杜門不出,習“道引”、“辟穀”之術,揚言“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充溢著對黃老之術和道家思想的追求。又示人以獨往獨來,不結黨營私的形象,因此得以在迭番政治風暴中保全身家。他既深諳道家“功成,身退,天之道”, 與高祖之間的距離,他始終保持得恰到好處,食其祿,安其心,不遺君上以“可以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惡名。
當世人皆醉心於權勢,執著於富貴,張良卻功成身退,能棄人所不能棄,能捨人所不能捨,是為大智慧。讓自己子孫輝煌了兩千多年,其八世孫張道陵創立天師教,到今天還在一代一代的傳承著; 唐朝開元名相張九齡,留下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名篇; 被後人稱為“醫聖” 的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著名醫學家,寫出了傳世的鉅著《傷寒雜病論》,一手確立了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辨證論治。
總之,張良的大智慧帶來了家族的輝煌,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也是極為深遠的。子房也真的無愧漢高祖的評價:“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歡迎大家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