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吃飯發現碗中有根頭髮,隨後叫來廚師,廚師是如何機智逃生的?這件事結果如何?

秉燭讀春秋


日常生活中,誰都不免有說錯話,做錯事,得罪人的時候。好在現代是文明社會,所以,即使錯了,也沒那麼可怕。但是,如果是在古代,這事可能就嚴重了。特別是在君主面前,素有“伴君如伴虎”之說,如果是遇到喜怒無常的君主,更是要慎言慎行。不然,一個不小心,可能腦袋就沒了。

據說有一天,朱元璋吃早飯。原本天氣晴朗,朝暉滿堂,飯菜也非常可口,朱元璋吃的很盡興。可是,當他端起湯碗要喝之時,竟然發現湯中飄著一根頭髮。朱元璋原本不錯的心情,瞬間晴轉陰。他將碗放到一邊,命身旁的太監去傳做湯的廚師。

很快,廚師被帶了過了。

朱元璋指著桌上的湯問道:“這湯可是你做的?”

廚師回答說:“回陛下,是小人做的”。

朱元璋讓廚師近前,指著碗中的頭髮,說:“此物是從哪裡來的?”

廚師嚇得撲通一下跪倒在地,口喊冤枉,不停的叩頭,並摘下帽子說:“小的從入宮那天起,怕玷汙御膳,就剃光了頭髮。”

朱元璋一看,臉更陰沉了,將廚師斥退,趕出了宮。

為什麼朱元璋要趕走廚師?因為朱元璋做過和尚,比較忌諱別人提和尚的事情。朱元璋看到光頭,就有些生厭。廚師確實沒什麼大過錯,只是做了一件讓他生厭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忌諱,人之常情,朱元璋把廚師趕走,也無足奇怪。

關於朱元璋厭惡別人提和尚的事情,在《明史》中也有確切的記錄。

朱元璋有位寧妃,非常受寵。寧妃有位弟弟,叫郭德成。嗯,看好了,不是郭德綱。他和朱元璋是同鄉,都是鳳陽人。因為寧妃的緣故,朱元璋就想提拔郭德成,百般厚待。但是,郭德成嗜酒,還不修邊幅。有一次喝醉了,就爬到朱元璋面前,脫下帽子,感謝朱元璋對他的照顧。

可是郭德成的頭髮非常亂,朱元璋看畢,笑道:“醉風漢,發如此,非酒過耶?”朱元璋拿郭德成的滿頭亂髮開玩笑。

郭德成一聽,抬頭回道:“臣猶厭之,盡薙(同剃頭的剃字)始快。”

朱元璋一聽,“默然”,傷自尊了,陳年傷心事呀。而郭德成“既醒,大懼。佯狂自放,剃髮、衣僧衣,唱佛不已。”還算郭德成聰明,馬上剃髮,穿上僧衣,天天唸經不止。不過也正因此,朱元璋認為郭德成就是一個比較肆意的痴癲莽漢,無足為懼。而郭德成也因此躲過了殺身之禍,《明史》載,“後黨事起,坐死者相屬,德成竟得免。”

好了,說完朱元璋厭惡別人提他做過和尚的傷心往事,趕走了廚師。但是,問題還是沒解決呀,頭髮到底是誰的?

他就又讓太監傳來了光祿寺卿詢問。光祿寺隸屬於禮部,專門負責日常祭祀、宴會、膳食之類的事情,宮內的飲食也一律歸光祿寺管理。

光祿卿聽完事情的原委之後,答道:“告陛下,此不是發。”

朱元璋一聽,嘿,這不是頭髮,那這是什麼?

光祿卿又答:“龍鬚也。”

朱元璋順手捋了一下自己的鬍子,果然手中就有了一兩根。朱元璋斥退了光祿卿,但是,多疑的朱元璋在心裡卻惦記上了這為光祿卿大人。

太祖心中暗想,湯中有發,並不是什麼大事。朕也就是想借這件事情,考察一下你們是否能主動承擔起責任,知錯能改,將事情做的更好,好鞭策一下而已。好麼,這個光祿卿倒是聰明,推得一乾二淨,倒成了朕的過錯。你這個光祿卿掌管這麼多膳食的採購、製作和相關人員,加上人也這麼精明,有沒有趁機剋扣貪汙,大搞腐敗?

最終,這位光祿寺卿被牽連入了明初四大案的“郭桓案”,因為貪腐問題,同禮部尚書趙瑁等人一起被處死。

雖說“伴君如伴虎”,要時刻警醒,但是表現的過於聰明,反倒遭人猜忌防範。還不如學郭德成,偶爾裝傻充楞,倒是落得個最終的平平安安。


奕天讀歷史


朱元璋吃飯時,發現碗裡有根頭髮,龍顏大怒,喊來做飯的廚子,責問他:“是不是你掉的頭髮?”

廚子跪在地上,緊張地不敢抬頭,戰戰慄慄,架不住他這麼一哆嗦,頭上的廚師帽忽然掉地上了,赫然露出一個大光頭。

朱元璋氣笑了。

這算是一個演繹版的說法。事實上,假如這位廚子露出光頭,難免會讓朱元璋聯想到這是在影射他本人曾經當過和尚的經歷,這位廚子多半是難逃一死。

實際上,故事是另外一種版本,記載於明代祝枝山所著的《野記》裡。

“太祖進膳有發,召問光祿官,對曰:“非發,龍鬚也。”因即捋須,得一二莖,遂叱去,不復問。”

說的是朱元璋一看到碗中的頭髮,龍顏大怒,喊來光祿寺的官員,問他這根頭髮的來路。

光祿寺是負責皇帝飲食的部門,祝枝山在這裡沒說具體是哪位,到底是卿、少卿或是丞,考慮到不管是誰,他們作為後勤單位的頭目,肯定在拍馬屁方面具備深厚的功底和特殊的心得。

所以這位光祿寺官員看著頭髮,馬上就脫口而出,“陛下,這哪裡是什麼頭髮,分明是您的龍鬚啊!”

朱元璋半信半疑,捋了捋自己的鬍子,果然掉下來一兩根,“噻,最近的新陳代謝有點快呢”。嘆了口氣,愣神的工夫,擺擺手把光祿寺官員轟走了。

題目中的廚師,是沒有權利見到皇帝本人的,皇帝哪是誰想見就見的?

但這位光祿寺官員的回答,很明顯是救了做飯的廚子一命。

這種保障宮廷膳食的機構,到了清朝,逐漸演變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追溯機制,誰採買的食材,誰清洗的,誰烹飪的,誰端上桌的,都有專人記錄,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保證調查出這根頭髮的來源,並讓“肇事者”付出應有的代價。


歷來現實


朱元璋吃飯發現碗中有根頭髮,隨後叫來廚師,廚師是如何機智逃生的?這件事結果如何?

吃飯吃出頭髮,應該算是比較少見的情況。大部分的人看到碗裡有頭髮,要麼重換一碗,要把頭髮挑出後來繼續吃。可是,對於古代的帝王來說,碗裡挑出頭髮,就算是比較嚴重的情況了。

據史料記載,朱元璋曾經就在吃午飯時,在飯裡挑出過頭髮,身為帝王的他,又是怎麼解決的呢?

眾所周知,朱元璋脾氣暴躁,大臣中很多都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被賜死。在位期間,因為一句話說錯了就人頭落地的大臣,更是不在少數。

其實可以理解,朱元璋出身貧寒,自卑感和君王的尊貴感融合在一起,造就出他古怪的脾氣。

幼時的朱元璋,曾眼睜睜的看著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去而無能為力,所以在稱帝后他成了一個擁有極端控制慾的帝王。

他要的就是絕對衷心,絕對臣服,若是不忠,就要項上人頭。其實這也暗示了他在吃出頭髮時,註定不會平息怒氣。

朱元璋有個妻子,是大家都知曉的馬皇后。朱元璋很寵愛馬皇后,在朱元璋最落魄的時候是馬皇后陪他挺過來的。

馬皇后死後他也沒有再冊封皇后,可想而知馬皇后在他心目中地位之高。二人時常一起吃飯。這一根頭髮的故事,就是在二人吃飯的時候發生的。

有一天,二人在共進午膳時,朱元璋突然龍顏大怒,下令把做飯的廚子抓起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朱元璋在菜裡吃出了一根頭髮。吃出頭髮,原本是小事,況且朱元璋也算是一個吃苦耐勞的人。稱帝前飢一頓飽一頓的,飯裡摻著泥土也能吃的很香。

稱帝后朱元璋雖然也節儉,可吃出頭髮,這讓皇帝的臉面往那兒放呢?再者,此時的他脾氣變得異常暴躁,當然會勃然大怒。

同樣的,此時的朱元璋,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出身貧寒的人了,他乃一國之君,是名副其實的真龍之子。這事要是傳出去,對他的名聲影響也是極大的。

此時的朱元璋勢必要廚子給他一個交代了。對於一個御膳房的廚子,他主要任務就是伺候好皇帝、妃子等飲食。

可是皇帝勃然大怒的召見他,想必他定是嚇得六神無主。但是,這頭髮,到底是哪裡來的,他也說不清楚啊。

廚子面聖,皇帝質問,情急下拿走了自己的帽子,竟然是一個光頭。廚子囁嚅道,正是害怕御膳房的廚子在做菜是不小心將頭髮掉下去,惹怒皇上,所以人人都剃了個光頭。

問不出個所以然的朱元璋,也不好直接為難廚子,只好叫廚子退下。廚子命是保住了,可是,這頭髮的事情還沒有解決,朱元璋實在是難嚥下這口氣啊。這廚子也不知情,但是這事必須得找個人出來做個交代。

找誰呢?於是朱元璋就找了一個官員,問他為何飯菜會出現一根頭髮,並且勢必要官員給他個交代。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在皇帝面前生存必須會溜鬚拍馬,這官員也是有眼見的人,知道這事必須得想個法子。

於是他對朱元璋說:“啟稟皇上,這不是頭髮”。這話一說,朱元璋就更生氣了,難道這官員是存心挑戰他身為皇帝的權威嗎?膽敢指鹿為馬,朱元璋更為氣氛。

朱元璋問到:“這不是頭髮,那這是什麼?”這官員又回答,“這是真龍之須啊”。

此言一出,朱元璋龍顏大悅。看了看自己的鬍子,摸了摸自己的鬍鬚,似乎像是那麼一回事。

這說法也妙,不僅沒有影響到他皇帝的尊嚴,還顯示了他做皇上的尊嚴,這一番讚賞,讓朱元璋很是高興。其實,對於朱元璋而言,正是因為他是從底層做上來的皇帝,他最怕的,就是他的身份,從骨子裡帶來的自卑感。但是,不管怎樣,朱元璋絕對是一位偉大的開國皇帝。


史之策


明代史書中便記載說,那個廚子是個光頭,他為了保證食物乾淨把自己的頭髮鬍子全剃了,就在朱元璋勃然大怒的時候,那個廚子戰戰兢兢的摘下帽子給朱元璋看並解釋說他根本沒有長頭髮 。朱元璋一看錯怪了,臉上掛不住,於是又責問御廚,沒有長頭髮,那頭髮是哪來的呢?御廚仔細研究了那根頭髮後,回答說,那根本不是頭髮,是皇上的龍鬚。

如果單單查明真相,證明了是皇上犯糊塗,這廚子可能還是難以免去一死。因為皇上是不會錯的呀,誰敢去指證皇上犯的糊塗,更何況是殺人如麻的"屠夫"朱元璋。

瞭解過明朝初期歷史的小夥伴們應該對朱"屠夫"多少有些瞭解,他在和平年代對隨同自己浴血打天下的那幫“鐵哥們”實行慘無人道的批量屠殺。是中國歷史上歷代王朝裡屠殺功臣最多、最殘酷的,沒有之一!

在古代,平民百姓家裡如果有人在朝廷裡當差,那絕對是一件長臉的事,哪怕那個差事再普通不過。但是我們也常說伴君如伴虎,要是一不小心犯了什麼忌諱,真是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尤其是遇上殘暴的皇帝,比如朱元璋,更是天天日子過得提心吊膽。

所以對於如此暴君,若只是單純指證是皇上搞錯了,自己其實沒有錯,說不定死的更快。幸好當時是馬皇后在旁邊,一聽廚子解釋了緣由,便馬上解圍說原來是陛下的龍鬚掉到碗裡了啊! 朱元璋捋一捋鬍鬚大笑道,確實是自己不小心掉落的。於是廚子就撿回來一條命。



吉玲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朱元璋作為一代帝王,殺伐果斷,底下的這些個服務人員自然是心中有數的。

朱元璋吃飯的時候,發現飯中有頭髮,遇到這類問題,我們來看廚子是如何機智應對、虎口脫險的。

首先,遇到事情不慌張。正因為朱元璋大怒,廚子更要冷靜,皇帝身邊,稍有差池,腦袋就搬家了。古人說:每臨大事有靜氣,就是教導我們遇到再大、再緊急的事情,先讓自己冷靜下來,這個廚子做的不錯,沒有大驚失色、大喊饒命。

其次,要找到事情的起因。皇帝說飯裡有頭髮,那廚子得去辨別到底是不是頭髮撒?莫不是海帶絲、綠葉菜啥的,被皇帝誤認了呢。如果真是頭髮,那得分析分析頭髮從哪裡來撒,自己的?端菜的?皇帝自己的?這樣才能做到心裡有數,為下一步想好應對之法打好基礎。

最後,要準備好說辭,不一定是陳述事實,但是一定要對著皇帝的心理,讓皇帝高興、不追究。故事裡這個廚子發現是皇帝的鬍鬚,就說:“皇爺,不是頭髮,是龍鬚撒。”這一說,可不把皇帝逗得屁顛屁顛的。

你想想,朱元璋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只要下屬的解釋合情合理、合他心意,他又怎麼會濫殺無辜、斤斤計較的呢。

其實,平時我們在飯店就餐的時候,也難免會出現頭髮、蒼蠅、雜質這類事情,如果飯店的服務員能學會這樣處理事情的方法,顧客又哪裡會大吵大鬧呢?





水月觀


看到這個問題,本來知道這個事不想說,現在既然有人問了,就還是說說吧,這是一個塵封的故事,請傾耳傾聽。

一根頭髮

某日朱元璋用膳時無意間看到一根頭髮在碗中,很是生氣,就叫來了做這頓御膳的廚子。這名廚子也是聽到了些許的風聲,來了御前之後,立馬跪下誠惶誠恐的說陛下饒命。


保命的一場對話

朱元璋見到該廚子這副表情,也是動了惻隱之心,於是說道:“你說吧,表現好了就饒了你?”,這名廚子見到有戲,就趕緊的向朱元璋答道:“陛下,我會背《大誥》,這就立馬背給陛下聽”。

朱元璋聽到之後來了興致,就說道:“知道背《大誥》,罪減一等。但是背錯了就加重罰,我抽其中幾句,你來背背”。之後朱元璋抽了幾句來讓廚子背,廚子對答如流。朱元璋很是很滿意。

死罪可免,還是得罰

朱元璋見這個廚子還算順眼,所以就沒有打算從重處罰了,但是為了杜絕這種事情的發生,不罰又不行。所以朱元璋最終決定,罰這廚子一年的薪水,還有就是做一頓好餐。廚子聽到之後趕緊跪謝龍恩。


這個故事看到這裡結束了,得告訴你一個真相了,該故事純屬虛構,看看就好,不過關於背《大誥》罪減一等的事情倒是真的。


淡看天上月


朱元璋是皇帝,皇帝吃的飯就是御膳,不要說有根頭髮了,就是甜了鹹了,就有可能觸怒龍威,招致殺身之禍!

偏偏有那麼一次,朱元璋和馬皇后一起在吃飯,吃著吃著,朱元璋臉色嚴肅起來,馬皇后一看,原來有一道菜中有半截頭髮,這可完了,朱元璋命人把廚子叫了過來!

大家肯定認為這廚子完了,免不了要殺頭啊!

一、朱元璋吃飯吃到了頭髮,龍顏大怒,命人把做飯的廚師叫了過來,廚師顫顫巍巍的過來了,他也不明所以,就知道皇帝很生氣,過來之後就跪下磕頭,沒成想,帽子滑落了,漏出一個大光頭出來。

二、朱元璋一看,也沒法衝廚師發火了,明顯是人家的也不可能啊,所以只能叫來負責皇帝飲食的機構,準備治他們的罪,沒成想過來的人說了一句話,朱元璋從大怒變成了龍顏大悅!

來的人跪下看了一眼桌上的菜品,說道“聖上,這不是頭髮,這是龍鬚啊”,朱元璋摸了摸自己的鬍子,笑罵著就讓那個人滾蛋了!

三、朱元璋吃飯吃飯頭髮,這件事沒有正史記載,大概率是民間傳說,說明了遇見性格易怒的領導拍馬屁的重要性!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朱元璋經常為了批閱奏章熬到深夜,也會為了工作錯過了吃飯時間。一次,他突然聽到了幾聲“咕咕”的響聲,於是,他喊了一聲,來人,朕餓了,趕緊讓人備好膳食。一個老太監應聲出現在了殿門處,揖手回道,是,皇爺!不一會兒,這個老太監便返了回來,對老朱說,皇爺,膳食已經弄好了,您移個駕,過去吃吧?

朱元璋一聽,怒了,我可是皇帝,吃個飯還要我挪步過去?太放肆了!讓人給朕端過來!不然砍了你這個狗東西的狗頭!不一會兒,老太監領著一群小宮女端著飯菜進來了,朱元璋手一抬,隨便點了一個小宮女,讓她將自己捧著的菜餚端到自己面前,然後拿起碗和筷子,用筷子在碗裡隨意地攪了攪,正要吃的時候,他突然發現碗裡有一條黑黑的、細細的東西,結果他仔細一看,是一根頭髮。朱元璋勃然大怒,狗東西,為什麼膳裡會有頭髮?老太監嚇的趴在地上,他也不知道,就叫來了廚師。

廚師聽了,總覺得脖子涼颼颼的,想了想,笑著說道,皇爺,這可不是頭髮,是龍鬚。老朱心裡一個咯噔,龍鬚?然後不由自主地用手捋了捋鬍鬚,攤開手一看,果然,手裡有一兩根鬍鬚。原來,自己竟然掉鬍鬚了,朱元璋心想,看來自己最近確實太累了,需要好好放鬆放鬆了。不過,他很快回神過來,看著老太監和廚師,這真是太尷尬了。所以,朱元璋只好又厲聲罵了老太監和廚師幾句,便讓他們退下了。





瞧我這張嘴呀


這種事情能讓朱元璋碰上,相關人員恐怕早已瑟瑟發抖,以朱元璋的秉性,不剝幾個人的皮顯然是不會罷休的。但這件事的處理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可謂是歷史上最為傳奇的帝王,沒有之一。他不僅身世悽慘,而且還做過和尚討過飯,就這樣一位快要餓死的布衣,卻成就了帝王偉業。

朱元璋稱帝之後,深知民間疾苦,對貪官汙吏是深惡痛絕。他親自改良和發明了包括剝皮揎草在內的一些酷刑,專門用來對付貪官汙吏和反對他的不法之徒。

朱元璋懲罰人的手段之殘忍,不但讓不法之徒為之膽顫,而且使滿朝文武及宮中差役如履薄冰。有人膽敢糊弄朱元璋,輕者會被杖打一通,重者則會因此喪命。

我們要說的這件事,正史中自然不會記載,它是來源於民間野史。至於吃出頭髮這事是否真實,我覺得沒有考證的價值,權當是茶餘飯後的一個小故事罷了。

據野史記載,有一天,朱元璋心血來潮非要與馬皇后一起吃飯。這個馬皇后可有古代賢后之美稱,朱元璋能打下江山,馬皇后是居功至偉,被朱元璋所敬重。

明清皇帝用膳,基本上是單獨用膳,后妃們也是各用各的。這日二人邊吃邊回憶往昔的艱苦歲月,朱元璋正講到動情之處時,突然發現碗裡怎麼會有一根頭髮。

飯裡發現頭髮,一般情況下都會影響食慾,朱元璋也不例外。憤怒的朱元璋放下碗,馬上讓侍衛把做飯的廚師叫來,心想這廚師怎麼連天王老子也敢糊弄。

這時的馬皇后已經發現了朱元璋的殺意已起,廚師到來後不知所為何事,只能膽戰心驚的跪在地上。朱元璋問他飯裡為何會有頭髮,廚師也被問得莫名其妙。

朱元璋見他有疑惑之態,正要怒斥之時,廚師說他也不知頭髮來自何處。這樣的解釋顯然是在挑戰朱元璋的耐性,他說廚師若沒有合理解釋,便要被剝皮處死。

危急之下,這位廚師趕緊將帽子摘掉以證他的清白,朱元璋這才收起怒氣。原來這位廚師是個光頭,他沒有說錯,他本身就是光頭,也就不知頭髮來自何處。

朱元璋也並非是不明事理之人,他讓廚師退下後,將主管膳食的光祿寺卿喊來,一定要查出這根頭髮的來龍去脈。光祿寺卿在仔細查看一番後,退下來回話。

他戰戰兢兢的說:“皇上,這根東西不是頭髮。”朱元璋怒斥道:“你的眼睛是不是有毛病,這不是頭髮是什麼,你要是說不清楚,就等著蹲錦衣衛的大牢吧。”

寺卿輕聲回答道:“這是您的龍鬚。”善於救人於危難之中的馬皇后發話了,她對著朱元璋說:“陛下在吃飯時龍鬚掉了下來,我竟沒有發現,請治我的罪吧。”

朱元璋拿起碗仔細一看,果然就自己半花不白的鬍鬚。他衝著馬皇后哈哈大笑說,看來人不服老不行啊,鬍鬚都開始掉了。這場虛驚就此結束,無人受到懲罰。

那位廚師也是有先見之明,他在進宮當廚師之前就意識到這個問題,於是就一直將頭剃光,防止頭髮不小心掉到飯裡。他的這個舉動不但救了自己,也救了領導。

這個故事既體現了朱元璋的嚴厲之處,又反映了他是深明大理之人。其實明清時給皇帝準備的御膳,很難有頭髮混入,都有相應的防範措施,尤其在清代不會發生。


野史也是史


這個問題沒頭沒尾呢,不過倒聽說過一個故事。

話說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有一次吃飯,就發現碗裡有一根頭髮。

朱元璋那可是皇帝,怎麼能允許手下的人這麼不小心。

於是把廚師叫了過來。

廚師倒是機智,他一把摘下帽子,說:“陛下,您看我是個光頭”先證明頭髮不是自己的,然後他端詳了一根那個頭髮,說:“您這是龍鬚啊”

朱元璋一聽,龍顏大悅,就放了他。

好吧,如果當一個民間故事聽聽就算了,但我要說這個故事把朱元璋想得太弱智了。

第一你以為朱元璋的飲食是跟你去飯店一樣,做好就端上來啊。

哪兒有那麼簡單。

飯做好只好,還有一大套流程,有人要撥出來一點試著吃一口,確保沒有毒才行。

就算裡面掉了頭髮,那也不一定是廚師的。

第二、你以為真的有根頭髮,朱元璋會直接把一個廚師叫過來問話嗎?皇帝的飲食是一套班子負責的,根本就輪不到你一個廚師上來回話。

發現工作失誤,朱元璋生氣,掉腦袋的是一串人,哪兒有功夫叫一個廚師過來逗悶子啊。

第三、在朱元璋面前脫帽子露出光頭,這更搞笑,你把朱元璋當成有幽默感的人啊。他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更是一個暴君,殺人甚至都不需要理由,有人上書裡面有個“則”字,朱元璋就殺了這個人。因為則和賊同音,他以為罵他呢?他對自己當過和尚這件事更是諱莫如深。

杭州教授徐一夔,上賀表拍馬屁,說“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等語,朱元璋看了大怒說:“生者僧也,譏我嘗為僧也,光者薙髮也,則字音近賊也,”就殺了他。

你在他面前露光頭,這不是找死嗎?

千萬別想當然。

作為一個小民,離這些獨裁者大人物遠點比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