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皇帝和蒙古王公的關係那麼親密?

這幾天遭遇了劇荒,重溫了由導演陳家林、劉大印執導,陳道明、斯琴高娃等主演的清宮大劇《康熙王朝》。康熙皇帝剛剛平定了吳三桂的叛亂,又接到了福建軍情危急的彙報,心中十分憂慮。危難之時,康熙皇帝出巡盛京,一方面準備再次啟用被貶到盛京(今瀋陽)的周培公,一方面要安撫蒙古各王公。他在接見蒙古王公的時候說:“雄鷹飛翔到盛京,駿馬奔馳到雪國。愛新覺羅●玄燁,歡迎你們!”蒙古王公向康熙皇帝表示忠心:“您是天上的太陽,我們是忠誠的草葉。(我們)永遠感激您的恩情與光輝。永遠忠於愛新覺羅皇帝。”康熙皇帝還誇讚他們:“朕見到你們,高興得心都快化了!”

為什麼清朝皇帝和蒙古王公的關係那麼親密?

《康熙王朝》劇照

我們知道,康熙皇帝是努爾哈赤的曾孫,純正的女真人,為什麼會如此敬重蒙古族的各位王公呢,而成吉思汗後裔的諸位蒙古王公,又怎麼會甘心臣服於異族統治之下呢?下面,就讓我們打開歷史的長卷,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歲月。

元朝滅亡

元順帝妥懽帖睦爾(蒙古語“鐵鍋”之意)是大元帝國的締造者忽必烈的五世孫,元順帝剛登基的時候是一個“深居宮中,每事無所專焉”傀儡皇帝,其權臣伯顏以右丞相的身份專擅朝政。在伯顏的主導之下,當時社會上層的蒙古人、色目人可以任意毆打、殘害漢人和南人,而漢人和南人還不得還手,甚至殺死一個漢人或南人,只不過賠一頭驢而已;不僅如此,伯顏還禁止漢人和南人學習蒙古文字,嚴格控制其做官的權利,從中央到地方各衙門,皆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擔任,所以,當時的漢人和南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排斥。

為什麼清朝皇帝和蒙古王公的關係那麼親密?

元順帝

不僅如此,伯顏還向元順帝建議,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太多,為了避免漢人造反,不如將這五姓漢人全部殺掉,就連元順帝都看不下去了,拒絕了伯顏這荒唐的建議。伯顏的倒行逆施使社會矛盾原本就十分尖銳的元朝更加動盪不安,廣西、山東、四川、江西、福建、河北、河南等地相繼爆發了農民起義或少數民族起義。

元順帝脫脫利用伯顏出獵之機,發動政變,罷黜了伯顏,進入至正時代,元朝有了短暫的“迴光返照”。可惜不久,元朝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天災,尤以山東和河南行省最為嚴重。那時候,黃河決口、饑荒頻仍、瘟疫爆發,人民流離失所,大量死亡,就連大都也受到影響。

元順帝為了應對災荒,重新啟用了在家閒仕的脫脫為相,希冀挽回朝廷的頹勢。脫脫第二次拜相後,試圖力挽狂瀾,但他採取變鈔和起用賈魯治河兩大政策,在治災的同時,卻把元朝推向了滅亡的深淵。

國家在災荒面前,能夠積極救災原本是值得肯定的,可是由於治河需要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務,而連年的天災,使元政府的財政收入逐年下降。元政府不僅想把河道修好,但是又拿不出那麼多的銀子,而下撥的有限的治河銀子和賑災的糧食又被各級官員層層剋扣,最後到了修河工的,只有餓著肚子幹最髒最重的活。

終於,忍無可忍的災民和河工,把手裡的修河工具變成了作戰的武器。至正十一年(1351年),劉福通等在潁州率眾起義,迅速攻克潁州城,點燃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烽火。

為什麼清朝皇帝和蒙古王公的關係那麼親密?

朱元璋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自稱皇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同年,朱元璋遣大將徐達、常遇春率軍北征,同年七月,元順帝逃離大都,退居草原,元朝結束了在中原統治,從此,蒙古社會進入了一個動盪不安的北元時代。

北元時代

明朝皇帝為了徹底消滅元朝的殘餘勢力,不斷揮兵北伐。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任命藍玉為大將軍,唐勝宗、郭英為左、右副將軍,率領十五萬大軍北征,在捕魚兒海(今貝爾湖附近),襲擊了北元小朝廷。

成吉思汗親自分封的哈赤溫汗國遭受了毀滅性打擊,蒙古第十七任大汗,元順帝之孫,北元第三任皇帝脫古思帖木兒雖然逃脫,其後妃及次子地保奴、公主、各類達官貴人總共有二千九百九十九人身陷囹圄 。

捕魚兒海一戰之後,脫古思帖木兒在逃跑過程中,被

也速迭兒所殺,並奪走了蒙古大汗的寶座。北元皇位由忽必烈一系轉到了阿里不哥一系。也速迭兒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的後裔,早在元朝建立之前,蒙古大汗蒙哥在征戰釣魚城的時候,被宋軍的拋石擊中,意外陣亡(小說演義為被神鵰大俠楊過擊殺)。

為什麼清朝皇帝和蒙古王公的關係那麼親密?

由於魂斷合州的蒙哥生前還沒有來得及對繼承權做出安排,因此,蒙哥的四弟忽必烈和六弟阿里不哥隨即展開了你死我活的皇位之爭,最終,忽必烈戰勝了阿里不哥,成為了蒙古新的大汗,而阿里不哥向忽必烈投降後,在監獄中不明不白的死去。

忽必烈勝利後,幾乎殺光了阿不裡哥的謀臣,而阿里不哥雖然不明不白的死去了,但是忽必烈感念其後代也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孫,才得以保全。阿里不哥恐怕想不到,他終生與之無緣的汗位,會在其後裔也速迭兒那裡得到了實現。

也速迭兒雖然奪得了汗位,但是許多蒙古貴族和大臣並不承認其合法性,隨之蒙古進入了政治分裂期,分裂為東西兩個集團,其中東部的蒙古本部被稱為韃靼,而西部的蒙古衛拉特蒙古被稱為瓦剌(把明英宗擄走的就是瓦剌)。蒙古內部各封建主為了爭奪水草豐美的草場常年作戰,治下農牧民苦不堪言。一直到了成吉思汗十五世孫巴圖蒙克達延汗的時候,經過數年的征戰,終於平定了內亂,統一了蒙古各部,權力重新回到了黃金家族手中。

大汗南下

在穩固了統治權以後,達延汗分封諸子,建左、右兩翼六個萬戶——左翼三萬戶為察哈爾部萬戶、兀良哈部萬戶和喀爾喀部萬戶;右翼三萬戶為鄂爾多斯部萬戶、土默特部萬戶和永謝布部(哈喇慎、阿蘇特)萬戶

。左翼三萬戶達延汗自己直接統轄,大汗駐帳於察哈爾部萬戶;右翼三個萬戶由濟農代表大汗行使管轄權,濟農駐帳於鄂爾多斯部萬戶。

為什麼清朝皇帝和蒙古王公的關係那麼親密?

可惜好景不長,等到了達延汗的曾孫,達賚遜庫登汗執政期間,庫登汗的堂叔,右翼土默特部的俺達汗崛起。俺達汗並不把蒙古大汗庫登汗看作草原共主,他不僅成為了右翼三萬戶的盟主,而且把他的勢力擴展到左翼察哈爾萬戶領域之內,而以庫登汗的實力,也無法抵禦俺答汗。於是,

庫登汗被迫東遷,將汗廷遷至遼東和女真人的邊界,其中,跟隨庫登汗一起南下的就有清孝莊文皇后所在的嫩科爾沁部的始祖,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撒爾的十四世孫奎蒙克塔斯哈喇。

16世紀末,遼東地區的女真人努爾哈赤經過歷年苦心經營,逐步統一了女真各部,並於 1616年建立了後金。

為什麼清朝皇帝和蒙古王公的關係那麼親密?

林丹汗

而此時的蒙古大汗是林丹汗。林丹汗是蒙古帝國的第三十五任大汗,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後裔,達延汗的七世孫。在林丹汗繼位的時候,蒙古汗權不振已經很久了。

林丹汗試圖恢復蒙古的統一,重建成吉思汗的霸業,同時又面臨著新興的女真族的威脅。因此,他對外採取聯明抗金的方針,對內則謀求控制蒙古其他部落,而且他以“攘外必先安內”為原則,優先進行對蒙古的統一,避免與後金正面交鋒。

林丹汗在統一蒙古各部的過程中,損害了各蒙古封建主的利益了,而位於遼東的女真人為了能對抗林丹汗,對各蒙古封建主採取了封爵、聯姻、貿易等手段進行拉攏。

對蒙政策

各蒙古封建主為了自保,紛紛背叛了自已的民族,投向了女真人的懷抱,甚至林丹汗正室大福晉娜木鐘的孃家阿巴嘎部也不堪忍受林丹汗的欺凌,在投奔女真人之前,也遠赴漠北依附喀爾喀部。娜木鐘在林丹汗死後,帶著遺腹子阿布鼐歸順了後金,被皇太極封為西宮貴妃,位居後宮第三位,僅次於正宮哲哲皇后(孝莊文皇后姑姑)和東宮貴妃海蘭珠(孝莊文皇后姐姐),比孝莊文皇后地位要高很多。

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位王公

,齊聚盛京(今瀋陽),並敦請皇太極繼承蒙古大統,共上“博格達徹辰汗”(仁聖睿智皇帝)尊號。自皇太極得到蒙古帝國傳國玉璽後,至清朝滅亡,歷代清朝皇帝都兼任著蒙古大汗之職。

為什麼清朝皇帝和蒙古王公的關係那麼親密?

作為蒙古部落的大汗,皇太極為了讓這些蒙古部落首領,能夠安分守己的替自已堅守邊疆,在蒙古地區建旗設札薩克(旗長),並賜不同的爵位,其爵位絕大數可以

世襲罔替。這些王公及即使後代,只要不公開反動清廷,就能擁有一定的爵位,並可以得到朝廷每年賞賜的俸銀和傣緞。

為什麼清朝皇帝和蒙古王公的關係那麼親密?

不僅如此,清朝為維護其統治,一方面避免如三藩一樣的漢人北上起義,一方面為防禦蒙古的南下侵略制定的總體政策。為對蒙古地區實行有效統治,清朝對蒙古各部奉行三大國策:一是“分封以制其力”;二是“南不封王,北不斷親”;三是“崇釋以制其生”。

其中,“南不封王,北不斷親”的核心內容就是滿蒙聯姻。像漢唐時期,中原王朝一直奉行的是和親政府。

為了避免來自草原民族的侵襲,漢唐皇帝就把皇室的公主遠嫁給草原部落首領為妻,這些中原皇帝就成了草原部落首領的岳父,如果公主生下的兒子當上了新的部落首領,就成了他們的外公,基於這種關係,他們就不會再輕易動兵。事實證明,這種和親政策在剛開始還行,過不了兩代,關係疏遠以後,仍然難以避免兩方交戰。

為什麼清朝皇帝和蒙古王公的關係那麼親密?

孝莊文皇后藝術形象

而清廷的聯姻政策則是,把蒙古各王公的女兒迎娶到後宮的同時,將皇家的女兒也嫁到蒙古各部,這樣一樣,這些蒙古王公之女就可能當上皇后,而清廷皇室之女就成為了蒙古王公的王妃。

據不完全統計,清朝皇室先後有二十幾位后妃出自蒙古,清室有四十幾位公主嫁給成吉思汗的子孫們。比如,皇太極的崇德五宮均來自蒙古各部,哲哲皇后、宸妃海蘭珠、莊妃布木布泰(孝莊)均來自科爾沁左翼中旗懿靖大貴妃娜木鐘、淑妃巴特瑪·璪原本都是林丹汗福晉,也是來自蒙古。而皇太極和孝莊文皇后的三個女兒,先後都遠嫁到了蒙古各部,其中愛新覺羅雅圖許配給了孝莊文皇后的親侄子弼爾塔哈爾。

為什麼清朝皇帝和蒙古王公的關係那麼親密?

皇太極

清廷除了通過聯姻、封爵來拉攏蒙古王公以外,還推行了刀不血刃的“減丁政策”,其高明程度更優於聯姻和封爵。清廷在蒙古人聚集區大建各類喇嘛廟,並且規定蒙古人家庭,只能留下一個兒子傳宗接代,其餘要全部送到喇嘛廟裡當喇嘛。留下的這一個兒子如果有生育能力,其家族就有可能延續下來,如果不幸不能生育或者生下的孩子夭折,那麼這個家族就斷了。而到廟裡當喇嘛的孩子,當然不能結婚,也不可能有孩子,再加上在廟裡可以讀佛書,其鬥爭之心慢慢就沒有了,也就沒有造反之心。據統計,在清廷統計蒙古近三百年之內,其人口數量下降了三成以上。

為什麼清朝皇帝和蒙古王公的關係那麼親密?

喇嘛廟

這些蒙古部落的王公享受著世襲的爵位,住最好的房子,穿最好的綢緞,吃最好的牛羊肉,血液裡成吉思汗的血性被慢慢消失殆盡,再加上治下的蒙古男丁越來越少,無兵可徵,除了討好清廷再也沒有反抗的能力,所以,只能跟清廷關係越來越密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