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到底有多少軍閥?各個軍閥的地盤又是怎樣的?

中國歷史研究所


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回答已經很多了,但我希望能用一個簡單的方式,來幫助大家梳理下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到底有多少個軍閥。

首先,我們把北洋軍閥看成一個大家庭,裡面的每個人都想爭著做爸爸。那麼故事就開始,故事需要從袁世凱說起,話說甲午那年,大清王朝竟然被小跟班日本打敗了,這樣一弄,老佛爺和皇上就坐不住了,決定讓袁世凱編練新式部隊,號稱北洋軍

既然都說了,把這段時期當成一部家庭倫理劇,那麼,在北洋軍這裡,袁世凱養育了一大批好兒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三人,江湖人稱龍、虎、狗。他們父子們其樂融融生活了很久。

直到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革命黨人佔領了武漢,把黎元洪稱為爸爸。武漢這邊一革命,全國各地都開始鬧革命,一夜之間冒出來了很多個爸爸,比如山西的閻錫山爸爸、雲南的蔡鍔爸爸、廣西的羅榮廷爸爸等等。一個家裡這麼多爸爸,肯定不行,就決定先選出來個總爸爸,於是威望最高的孫中山爸爸就被選為臨時爸爸。不過,革命雖然轟轟烈烈,但是大清的勢力還是很強大的,這時大清的實際掌權者已經是袁世凱了,大家發現誰也打不過袁世凱的北洋軍,那就改和談,於是大家紛紛勸袁世凱搞共和並承諾由其出任大總統,接著袁世凱知道共和的潮流不可抵抗,而且他也不願意放棄自己代替孫中山當天下人爸爸的機會,然後溥儀就退位了。

雖然名義上,只有袁世凱一個爸爸,但是下面的人一直不安生,接著袁世凱不願意再陪他們玩了,於是他就稱帝了。這樣就捅了馬蜂窩,不光雲南的蔡鍔討伐他,就是自己帶大的段祺瑞、馮國璋們也不支持他,就這樣沒幾個月,心力憔悴的袁爸爸就離開了人世。

爸爸一死,兒子們就開始爭家產了,而具有條件的也只有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三人,王士珍不屑爭奪名利,而段祺瑞和馮國璋就爭的比較厲害。

段祺瑞代表的皖系

段祺瑞來自安徽,安徽又簡稱皖,所以跟著段祺瑞混的人被稱為皖系,也是他們最先把持住了中央政權,繼承了爸爸的名分。

馮國璋代表的直系

馮國璋是直系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所以跟他的這一撥人也被稱為直系,像曹錕、吳佩孚、孫傳芳等人都是這邊的人。畢竟直系人多力量大,沒幾年時間,皖系就被打得退出了歷史舞臺,佔據了中央的位置,當上了新爸爸。

除了這兩個親兒子,袁世凱爸爸還有個私生子,就是東北的張作霖,以他為主的奉系

張作霖本來是土匪出身,後來被招安效力於大清,一直都奉袁爸爸的號召,由於他來自東北奉天,所以跟他混的這一撥人也被稱為奉系。作為私生子,張作霖的家產比不過兩個嫡系的親兒子的,所以一直忍辱負重,經過多年的努力,一舉打敗了直系,佔據了爸爸的寶座。

除了這三個親兒子之外,袁爸爸還有很多地方上的乾兒子

晉系軍閥

山西簡稱晉,所以在山西的閻錫山被稱為晉系軍閥。由於離中央近,所以晉系軍閥長期以來擁護中央的決定,誰當爸爸,就擁護誰,這才保證了自己在山西38年屹立不倒,後期甚至佔領了綏遠地區,後來也稱這隻軍隊為晉綏軍,電視劇《亮劍》中的楚雲飛就是這個部隊的。

廣西軍閥

廣西軍閥又稱桂系軍閥,從開始的陸榮廷到後來的李宗仁、白崇禧,桂系軍閥就經常和孫中山的人時而合作時而打架,反正沒搭理過中央爸爸。

滇系軍閥

滇是雲南的簡稱,所以以蔡鍔為首的這支部隊也被稱為滇系軍閥,由於地理位置偏遠就經常不服從中央的命令,甚至還有時候出兵討伐。

西北軍閥

馮玉祥也被人稱為倒戈將軍,在西北一帶混出了名堂,在短短數年內倒戈過八次,經常是背叛原來的爸爸,扶持一個新爸爸上臺。

以上就是北洋軍閥時期的大致情況,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阿康同學


這個問題問得不太明確。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北洋軍閥混戰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並不是一個靜態的局面,每一年都會發生不同的變化,混戰的結果,有的軍閥被消滅了,有的軍閥誕生了,有的地盤漲了,兵力多了,有的打敗了,地盤縮減了,實力也弱小了。所以,在沒有一個時間節點的情況下,要回答這個問題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筆者挑選了一個時間節點,來回答這個問題,而這個時間節點就選在直皖大戰開始前。為什麼選取這個節點?很簡單,因為這是北洋軍閥之間混戰的真正開始。直系和皖系都是北洋一脈相傳的親兒子,可以說是親如手足的關係,直皖之間的內戰,是北洋大家庭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分裂,因此這個時間節點很重要。

在直皖開戰以前,全國大致有如下比較重要的勢力:

(皖系首領段祺瑞)

首先是控制了北京政府主導權的皖系。皖系的首腦是國務總理兼參戰督辦段祺瑞,因為他是安徽合肥人,所以被稱為皖系。皖系勢力主要包括:浙江督軍盧永祥;山東督軍鄭士琦;安徽督軍倪嗣沖;福建督軍李厚基;河南督軍趙倜;陝西督軍陳樹藩;湖南督軍張敬堯;淞滬護軍使何豐林;西北籌邊使徐樹錚等。另外,甘肅督軍張廣建和新疆督軍楊增新則是誰掌握中央,就聽誰的,加上其力量比較弱小,又遠離中原,雖然傾向皖系,但實際無足輕重。

(直系一代首領馮國璋)

(直系二代領袖曹錕)

直係軍閥的核心一開始是馮國璋,因為馮國璋是直隸河間府人,故他的派系被稱作直系。直皖大戰開戰前,馮國璋已經死了,所以直系的二代領袖已經換成了曹錕。之前,曹錕一直遊離於直系和皖系之間,時而親直系,時而親皖系,誰也不知道他到底支持哪方。反而是馮國璋死後,曹錕在親信吳佩孚和皖系翻臉的情況下,不得不選擇和吳佩孚站在同一戰線,承擔起直系領袖的責任。曹、吳控制下的直系主要的力量是:江蘇督軍李純;湖北督軍王佔元,江西督軍陳光遠;綏遠都統蔡成勳;川湘粵贛經略使兼直隸督軍曹錕;兩湖巡閱副使吳佩孚。

表面上看,皖系地盤很多,勢力很大,但實際上皖系比較鬆散,軍事力量也並不是很強大。護法戰爭期間,打頭陣的往往都是直系的軍隊,皖系軍隊戰鬥力弱,缺乏戰場經驗的毛病一直存在。所以,段祺瑞後期開練參戰軍,想打造一支皖系新軍的想法是完全正確的,可惜這條路走得稍微有點晚。反觀直系,雖然看著地盤勢力都遠不如皖系,但是實際上地盤集中,軍隊戰鬥力強(有北洋第一勁旅吳佩孚第3師),再加上取得了奉系張作霖的支持。其實到直皖大戰開戰前,直系的軍事力量已經穩穩超過了皖系,所以在直皖戰爭中取得勝利也是順理成章的。

(奉系首領張作霖)

當時就全國範圍來說,除了最強大直系和皖系以外,還有很多並不弱的諸侯,如雄踞東北的奉系軍閥張作霖。當時的張作霖已經利用張勳復辟事件,搞定不太聽話的第28師師長馮德麟和吉林督軍孟恩遠,打服了黑龍江省內桀驁不馴的幾個軍頭,基本統一了整個東三省。奉張兵強馬壯,實力強悍,和直皖兩派相比,所欠缺的可能不是實力,而是資歷。畢竟,張作霖的奉系只是北洋的旁支,直系和皖系才是真正的嫡系。

(西南王唐繼堯)

(兩廣王陸榮廷)

當時的南方則是兩雄並立,一個是西南王唐繼堯。一個是兩廣王陸榮廷。唐繼堯是雲南督軍,護國戰爭中,雲南首倡義兵,一直是西南三省的龍頭,而此時四川督軍熊克武和貴州督軍劉顯世都直接和間接的在唐繼堯手下幹過。所以,唐繼堯等於是西南三省的大盟主。陸榮廷更不簡單,當時的身份是兩廣巡閱使,控制著廣東和廣西的地盤,兵精糧足,不可一世。張勳復辟期間,陸榮廷和中央脫離關係,宣告兩廣獨立。即便是張勳復辟失敗以後,段祺瑞再造共和,陸榮廷也一直沒有恢復和中央的聯繫,還是保持獨立狀態。陸榮廷與唐繼堯聯手,對抗著北方的北洋系。

(山西王閻錫山)

還有一股勢力也不可小視——山西土皇帝閻錫山。閻錫山當時的情況很尷尬:一方面他處於北方,山西老巢離開北京太近,在北洋系的團團包圍之中。另一方面,直系和皖系內鬥,讓閻錫山找到了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空間。他一會兒討好段祺瑞,一會兒交好馮國璋,對直皖之間的鬥爭採取中立態勢,絕不介入。這種牆頭草式的做法,反而讓他贏了時間來發展經濟,讓山西成為了北方的模範省,工農商都得到了巨大發展,也算在亂世中開闢了一塊淨土。

1917年前後的中國,就是這麼一個混亂的局面,南方軍閥與北洋軍閥的矛盾,北洋軍閥內部的明爭暗鬥,段祺瑞、曹錕、吳佩孚、張作霖、徐樹錚等,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考慮。中國當時正面臨一場大戰(直皖戰爭),因為這場大戰,至少可以把複雜局面簡單化。

1.胡繩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2.徐海:《段祺瑞傳》

3.彭秀良:《馮國璋傳》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集團分裂成多個派系,其中勢力最大的是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勢力,以馮國璋、曹錕為首的直係軍閥勢力和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勢力。

直皖戰爭前,皖系控制了山東、山西、安徽、浙江、福建、陝西、甘肅、新疆八省與熱河、察哈爾兩個特別行政區及淞滬護軍使所轄區域;直係軍閥控制了直隸、河南、湖北、江西、江蘇五省與綏遠特別行政區、寧夏護軍使所轄區域;奉系軍閥控制了東北三省,並開始將勢力向關內延伸。從而形成了直、皖、奉系軍閥三雄鼎立,輪流執政,其他軍閥偏安一隅,力求自保的局面。




到北伐戰爭前,奉系張作霖集團控制著東北、山東、北京、天津地區,擁有35萬兵力,是北方力量最強的軍閥集團;直系吳佩孚集團, 控制著湖北、湖南、河南三省及河北、陝西部分地區,擁有20萬兵力;從直系分化出來的孫傳芳集團,控制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五省,擁有20萬兵力。



北伐戰爭後,吳佩孚、孫傳芳集團被打垮,張作霖死後,張學良改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北洋軍閥統治中國的時代結束。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北洋軍閥準確地說應該有24位,分佈全國各地,但實力比較強勁的應該是 馮國璋,曹錕,馮玉祥,吳佩孚,孫傳芳 ,張作霖, 段祺瑞

說說派系

直系:實力最強,以馮國璋,曹錕,孫傳芳為首,地盤包括華北大部分地區以及湖北湖南陝西部分

奉系:以張作霖為首,後張學良接班,主要地盤在東三省和部分內蒙古地區

皖系:以段祺瑞為代表。主要在皖南,蘇南 浙江 上海等地

晉系:以閻錫山為主,地盤就一個山西省

西北軍:馮玉祥,主要在陝西,甘肅等地。

其餘如 滇軍 桂軍 川軍 青海馬家軍 實力不強 也不是主角,這裡也就不多說了


月影青霜


北洋時期到底有多少軍閥?各個軍閥地盤如何?一篇文章給告訴你

北洋時期是中國人民推翻清政府謀求民族進步和復興的時期,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最為黑暗的時期。這時期,政治上貪汙腐敗喪權辱國,經濟上民生凋敝資本家崛起,文化上大師湧現教育興盛,大的方向上看,就是特徵主要有兩條,對內軍閥混戰,對外出賣利權。

那麼,北洋時期,總共有多少軍閥呢?聽我給你數一數。

1,袁世凱系列軍閥。

袁世凱手下,主要有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張勳等軍閥。每個人一開始大約有一個師兵力,控制範圍從一個省到兩三個省不等。有趣的是袁世凱手下這幾個人,先後出現了多個總統和總理,可見北洋系實力之強大。

除了袁世凱小站練兵出來的老人,屬於北洋軍閥的,還有晉系軍閥閻錫山和奉系軍閥張作霖。閻錫山一開始以山西新軍控制山西,基本上沒人能夠插手,這種形式一直到1949年解放戰爭才改變,但張作霖的情況有所不同。

民國初年,張作霖只是擔任了27師師長,駐守奉天就是瀋陽,真正掌握整個遼寧省的,其實是袁世凱的乾兒子段芝貴。張作霖聯合28師師長馮德麟趕走段芝貴,然後又逐漸把勢力擴張到吉林和黑龍江以及內蒙東部。五四運動後,張作霖才當上東北王,到1925年,張作霖勢力擴張到安徽和江蘇,上海也成為奉系軍閥地盤。而張作霖本人,則成了中國的新元首——安國軍大元帥。

2,段祺瑞的皖系軍閥。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基本繼承了北洋系法理上的統治權,雖然馮國璋直係軍閥實力更強。

馮國璋的地盤在江蘇,段祺瑞卻長期在中央擔任陸軍部部長和內閣總理,段祺瑞讓馮國璋到北京擔任總統,實際上把他架空了。

段祺瑞手下有四大金剛,是徐樹錚、王永泉、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等,皖系軍閥極盛時期控制著安徽、浙江、山東、福建、陝西等地。

不過,皖系軍閥是一個典型的親日軍閥,為了實現"武力統一"的理想,消滅非北洋系的軍閥,段祺瑞和徐樹錚不惜與日本締結條約,建立中日軍事同盟,一戰結束後更是無所作為,直接導致了1919年的五四運動。

1920年,直皖戰爭中,皖系落敗,皖系軍閥整體上退出歷史舞臺。

3,曹錕吳佩孚的直係軍閥。

直係軍閥,顧名思義是以直隸省鄉黨為紐帶建立的軍閥,前期首領是馮國璋,馮國璋權力鬥爭不行,所以鬱鬱而終。接下來湧現的便是曹錕和吳佩孚

吳佩孚還是一個師長的時候,就得到了段祺瑞的百般拉攏,但吳佩孚堅決和曹錕站在一起,最終成了"最強的男人"。

直係軍閥的主要將領有李純、王佔元、蕭耀南、陳光遠、蔡成勳、孫傳芳等。主要割據在江蘇、江西、湖北長江流域各省份。直皖戰爭後,直隸省和河南省成為直系地盤,直隸省是曹錕的,河南則是吳佩孚的。

其實支撐直係軍閥的,除了吳佩孚,還有馮玉祥。馮玉祥南征北戰多年,是吳佩孚的好戰友。可是遲遲當不上一省督軍,短暫做過一段時間的陝西督軍,卻僅僅掌握了陝西部分土地。後來,馮玉祥受到蘇聯影響,加入革命黨,成了新軍閥的一員。

直係軍閥是親英美系的,因此能夠長期控制英國勢力範圍——長江流域,並且吳佩孚還成了第一個登上時代雜誌的中國人。

3,閻錫山的晉系軍閥。

閻錫山是唯一一個既是北洋軍閥又是新軍閥的人。晉系軍閥內部,又可以分為閻錫山系、徐永昌系和傅作義系。徐永昌從馮玉祥的國民聯軍分離而來,傅作義從閻錫山部分離出去後,成了綏遠軍閥。所以,當人們提起晉系軍閥時,習慣性稱呼為晉綏軍。

4,其他各省的王。

相對而言,平漢路華北和長江流域都是北洋的傳統地盤,北洋軍閥經常換來換去,十分頻繁。而其他地區,則各有各的土皇帝。

陝西,做過陝西督軍的先後有陸建章、馮玉祥等人,但于右任和胡景逸的陝西靖國軍長期有很大影響力。從靖國軍出來的名將,便是後來的楊虎城和李雲龍(李虎臣)。

山東,最有名的山東王有兩個,一個是屬於奉系軍閥的張宗昌,一個是從馮玉祥西北軍分化出來的韓復榘。面對北伐,張宗昌引狼入室,造成五三慘案,面對侵略,韓復榘一潰千里,民生塗炭。山東不幸啊。

四川,四川從一開始就分為兩派,一派主張反對袁世凱和北洋軍閥,一派主張擁護北洋軍閥。四川先後湧現出劉湘、劉文輝、王陵基等軍閥,但只有劉湘在國民黨支持下當了"四川王"。

貴州,主要軍閥是劉顯世、王文華和王家烈。劉顯世是王文華的舅舅,王文華是何應欽的大舅哥。王家烈因為熱心打紅軍,結果丟了貴州地盤。

雲南,主要是唐繼堯,龍雲和盧漢。唐繼堯當雲南王期間搞出了護國運動這樣的大事,而龍雲盧漢在最後關頭髮動起義,站在了人民一邊。

廣西,主要是陸榮廷和李宗仁。老桂系和新桂系,都是軍閥,只不過,李宗仁有能力把勢力擴展到國民黨中央,影響力要大得多。

想要搞清楚北洋軍閥有多少,我推薦一本書《北洋軍閥史》,京東有售,僅需73.5元,很划算。


歷史知事


北洋政府當政的民國時期,全國軍閥無數,基本上手裡頭有點兵的都可以被稱為軍閥,小軍閥的數目無數,但這些軍閥又大致分為幾個派系,每個派系內部,派系與派系之間,互相也都有摩擦。

民國時期最強大的派系大致可以分為直系,皖系,以及奉系這三支,其中直系與皖系是北洋政府當政前期最強大兩個派系,奉系在北洋政府後期奮起直追,成為最強大的軍閥。

除開這三系最強大的軍閥之外,按地域分,還可以分為還有晉綏系,西北軍,這幾支都是中原大地上的。

西南地區也有一些派系,諸如滇系,桂系,粵系,黔系,湘系,川軍。

西北地區的軍閥就顯得複雜了一些,大概分為陝西,新疆,馬家軍等幾支。

雖然派系不少,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各大軍閥之間衝突不斷,某些軍閥漸漸的被融入了其他軍閥。

軍閥之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三大軍閥,直系,奉系以及皖系。

袁世凱還活著的時候,北洋政府雖說並非鐵桶一塊,但也大致可以稱之為一個整體,當袁世凱去世以後,北洋政府完全分裂開來。

例如,掌管皖西的段祺瑞,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等人。


掌管直系的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孫傳芳,王佔元,李純等人。

掌管奉系的則是以張作霖為首的,張學良,張作相,李景林,蔣登選等人。


長期佔據山西的閻錫山,西北軍的馮玉祥。

滇系軍閥的龍雲,唐繼堯,桂系軍閥的陸榮廷,李宗仁,白崇禧。

這些人都是當時比較出名的人物。

在袁世凱去世以後,北洋軍閥分割開來,這時候的皖西軍閥佔據了山東,安徽,浙江,陝西,福建等省,此時的段祺瑞佔據北京,牢牢把控著北京政府。

此時的直係軍閥則佔據著直隸,湖北,江蘇,江西等省份,而以張作霖為代表的奉系軍閥佔據的則是東北三省。

這三方勢力,最初以皖系軍閥的段祺瑞為首,實力最強,但在經過直皖戰爭之後,皖西軍閥一蹶不振,地盤被瓜分,失去了往日的風采。

而在此後,直係軍閥與奉系軍閥之間又進行了兩次大戰,第一次奉系大敗,而第二次則是奉系取勝,基本奠定了北洋政府後期格局,最終,奉系軍閥成為了全國最強大的軍閥。


軍閥的爭鬥背後,少不了帝國主義的影子,軍閥之間的鬥爭,都是建立在普通民眾的痛苦之上,很少有哪些軍閥能夠受到百姓擁戴的。


魏青衣


北洋軍閥割據最早可以追溯到袁世凱在清政府時期擔任北洋大臣時組建的三十六鎮新軍。因為朝廷沒錢,組建36鎮的新軍的任務基本上被攤派到了全國各省。中央政府讓度一定的人事權,由地方政府自籌資金組建。至辛亥革命前夕,36鎮基本成型,但除了由袁世凱由中央支持因此編練出來6個鎮外,由地方政府編練的30鎮大多是徒有虛名的烏合之眾。

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戰爭等一系列國內戰爭中,無數野心家趁勢而起,四處割據,於是就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混亂局面。從1912年至1928年這16年間,中央僅內閣總理就更換了30多個,更不用說地方的頭頭們,粗略統計至少在100個以上。

閒話少扯,轉入正題。

1912年初,前清北洋大臣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當政4年間,在絕對的軍事實力支撐和技高一籌的權謀運轉下,全國雖然出現分裂的雛形,總體上還是保持著穩定。以西南軍閥發動的護國戰爭為轉折點,逐步走向割據紛爭。

按照自身實力和影響力筆者將其分為一流軍閥和二流軍閥,供讀者參考。

第一,一流軍閥,主要是控制過中央政權的袁世凱舊部——皖系、直系、奉系。

1、皖系軍閥

首領是安徽人段祺瑞,從1916年至1920主持中央政權,控制安徽、浙江、山東、陝西、福建等省。主政期間收復被沙皇俄國霸佔的外蒙古、粉碎張勳復辟。1920年在直皖戰爭中被直奉聯軍擊敗而下臺。

2、直係軍閥

首領是直隸人馮國璋、雲南人曹琨,1920年聯合奉系軍閥擊敗皖系後上臺,主政四年。控制直隸、江蘇、江西、湖北等省。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因為部下馮玉祥反水,導致在戰爭中慘敗於奉系,從而退出中央政權。直系的得力干將吳佩孚、孫傳芳分別進入華中、華東,繼續奮鬥在在軍閥混戰中,直到1927年被國民革命軍擊敗後才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3、奉系軍閥

首領是奉天人張作霖,出身於草根,早年投靠前清盛京將軍增祺麾下。中華民國成立後,又轉投袁世凱麾下並獲得人事編制及軍事裝備,逐漸壯大成為一方軍閥。1920年在直皖戰爭中配合直系打敗皖系,還沒分享到勝利果實就被直系從背後黑了一把,被迫退回根據地東三省。一心想要復仇的張作霖在日本支持下於1924年發動第二次直奉戰爭,同時成功策反直系大將馮玉祥,一舉打敗直係軍閥,入主北京,開始了4年主政期。勢力最龐大時除東三省根據地外一度控制太行山以東、長江以北直至渤海、黃海海岸線。

1928年初在與國民革命軍作戰中失利,同時又被後臺日本人所拋棄,大勢已去的張作霖被迫退出北京。回老家途中又被日本人暗殺,其子張學良接班後順應國內形勢歸順國民政府。

第二、二流軍閥,主要是獨霸一方的地方軍閥。

1、滇系軍閥

創始人是蔡鍔,清末雲南新軍協統,辛亥革命時奪取雲南軍政大權。袁世凱稱帝后,蔡鍔響應孫中山號召,舉兵討袁。在蔡鍔出征期間由他的戰友唐繼堯留守雲南,護國戰爭結束後,蔡鍔英年早逝,於是唐繼堯接班。雲南人唐繼堯與蔡鍔最大的區別就是有著強烈的權力野心,執掌雲南大權後開始招兵買馬,稱霸大西南,主要控制雲南、貴州兩省。1925年在滇桂戰爭中敗於桂系軍閥,動搖了唐繼堯的地位。1927年,滇軍大將龍雲、盧漢造反奪權,唐繼堯被迫下臺,由龍雲繼任。

2、桂系軍閥(只談北洋軍閥時期的舊桂系,不含國民政府時期的新桂系)

首領是陸榮廷,早年曾是廣西土匪,後來被前清兩廣總督岑春煊招安。在鎮壓革命黨人起義中立下大功,得到岑春煊賞識,逐漸掌握了廣西軍權。與其他各省不同的是,廣西沒有新軍部隊,陸榮廷所掌握的武裝力量完全是收編廣西境內的土匪組成。辛亥革命時陸榮廷宣佈廣西獨立,當上了廣西都督。護國戰爭中趁火打劫,將鄰省廣東劃拉到自己麾下。

1924年李宗仁、沈鴻英發動政變,年近古稀的陸榮廷被迫下臺。

3、晉系軍閥

首領是山西人閻錫山。原是清末山西新軍中一標統(正團級),辛亥革命時趁勢而起,當上了山西督軍,掌握山西、綏遠兩省軍政大權。靠著自強、自私、自立不自尊的個性練就了一套“三個雞蛋上跳舞”的獨門神功。縱橫捭闔於北洋軍閥政府、國民政府、日本侵略者之間長達38年之久!

4、馮氏西北軍

即馮玉祥統帥的西北軍。早年追隨皖系軍閥所屬的陝西督軍陸建章,藉著鎮壓當地土匪的時機對西北的地理、風土人情做了大量實際考察,為將來稱霸大西北打下基礎。陸建章被皖系大將徐樹錚暗殺後,馮玉祥失去靠山,先後遊離於皖系、直系、奉系、國民黨蔣介石甚至是蘇聯之間。第二次直奉戰爭後重返大西北,靠帶來的一部分北洋軍班底加上收編當地大量雜牌軍組成西北軍,勢力最大時控制內蒙古一部,甘肅、寧夏、青海的全部或大部。

1930年中原大戰後,西北軍戰敗並解體。

以上就是筆者列舉的在北洋軍閥割據紛爭時期的幾支主要派系。剩下還有一些諸如川系劉湘、劉文輝,廣東軍閥陳炯明,四處流竄的盜墓賊孫殿英,控制山東的五毒大將軍張宗昌這些人,大部分是依附於一二流軍閥混日子,就不在此一一列舉了。


大將軍威武K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民國軍閥割據,皖系、直系、奉系你方唱罷我登場,革命黨不甘示弱掀起護法運動,外國勢力趁機插手,將本就不清澈的江水攪得更加渾濁。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是民國曆史的開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它極其混亂的局勢以及錯綜複雜的關係卻令人眼花繚亂,頭疼不已。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到底有多少軍閥,他們各自的勢力又是如何的,這是許多人的迷惑。北洋軍閥派系林立,關係錯綜複雜,的確容易讓人迷糊,不過只要緊抓脈絡,其實很容易便可以搞懂這段堪稱近代“三國”的亂戰歷史。

想要了解北洋軍閥,袁世凱是必然繞不開的人物。清朝末年,中國掀起洋務運動,一大批地方軍隊如湘軍、淮軍等紛紛誕生,而李鴻章的淮軍,正是北洋軍的雛形。在袁世凱的主導下,北洋新軍成為清朝末年最為強大的軍隊,連革命軍都難以與它抗衡。經過政治博弈以後,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同時竊取革命的勝利果實,就任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的上位,揭開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在袁世凱統治時期,北洋軍閥比較統一,各地軍閥也紛紛宣佈接受北洋政府的領導。然而袁世凱被慾望衝昏頭腦,開歷史的倒車,復辟帝制。袁世凱的倒行逆施引發全國人民的聲討,即使是北洋軍內部也激烈反對。1915年121月25日,蔡鍔宣佈雲南獨立,組織護國軍討伐袁世凱。貴州、廣西、廣東、浙江等地緊隨其後,相繼宣佈獨立,討伐袁世凱。在內外交困的局勢下,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並在身體以及精神的雙重打擊下抑鬱而死。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分裂伊始,以段祺瑞主導的皖系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控制皖、浙、閩、魯、陝等省,佔據上風。馮國璋主導的直系在英美西方列強的支持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與皖係爭鋒相對。奉系不是袁世凱的嫡系,所以它的實力一開始遠不如皖系和直系,但它藉助日本人的扶持,盤踞在東北三省,伺機而動。

除北洋軍閥分裂出的皖、直、奉三大派系以外,當時的中國還存在許多地方軍閥。在山西等地,閻錫山被稱為“土皇帝”,掌管晉軍大權。馮玉祥、楊虎誠等則盤踞在陝西、察哈爾等地,在蘇聯的扶持下實力強勁。四川更是軍閥林立,劉湘主導著軍政大權。蔡鍔將軍去世以後,唐繼堯繼續領導著滇系軍閥,陸榮廷則領導著桂系軍閥。在袁世凱去世以前,這些地方軍閥在名義上歸附中央,但等到袁世凱一死,北洋軍閥內部分裂,他們便趁機獨立,發展自己的實力,經營各自的地盤。

皖系、直系、奉系儘管前身都是北洋軍閥,許多人還是同門師兄弟甚至是師生關係,但在政治鬥爭與權力博弈面前,三大派系依舊常常兵戎相見,而直皖戰爭與兩次直奉戰爭便是例證。

1920年7月14日,直系的吳佩孚、曹錕不滿皖系的段祺瑞獨攬大權,與奉系組成反段聯盟,討伐段祺瑞。最終皖系戰敗,直、奉兩系軍閥控制北京政權,皖系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直皖戰爭以後,直系與奉系共同控制國內政權,但很快兩派的關係就勢同水火。張作霖上臺以後,極力推薦親日的梁士詒出任內閣首領。梁士詒向來與直系不合,英美扶持的直系也不能允許親日的梁士詒上臺,所以吳佩孚等人堅決不同意梁士詒出任總理。直系的不配合令張作霖十分憤怒,他決心用武力解決問題,於是發動第一次直奉戰爭。然而這場由張作霖主動挑起的戰爭,卻以奉系的慘敗告終,奉軍被迫撤出關外。

張作霖

1924年9月,直係軍閥軍閥齊燮元與皖系軍閥盧永祥爆發了江浙戰爭,張作霖覺得有機可乘,於是以援助盧永祥為名,再次進攻直係軍閥。戰爭初期,雙方各有勝負,但直係軍閥馮玉祥不滿吳佩孚排除異己,於是臨陣倒戈,導致直系全軍潰敗。最終,馮玉祥與張作霖等推舉段祺瑞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當然,實權其實已經落入奉系手中。

這幾場戰爭對於國內的局勢影響深遠,它不僅決定了三大派系的勢力範圍以及政治格局,還讓民眾認清北洋軍閥的黑暗性。在戰爭當中,不論是皖系、直系還是奉系,都是為爭權奪利而挑起戰爭,軍隊時常發生搶劫百姓的惡性事件。所以,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以後,人們群眾反對北洋軍閥的呼聲愈發高漲。

而且,在北洋軍閥亂戰期間,國民革命政府在南方成立。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組建“北伐軍”,從廣東出發,討伐兵力數倍於自己的北洋軍閥。在北伐軍英勇作戰以及人們群眾的支持下,北伐軍連戰連捷,基本消滅吳佩孚、孫傳芳的勢力。西北軍的馮玉祥以及山西的閻錫山審時度勢,加入北伐軍,一起攻打最為強大的奉系。1928年,北伐軍攻克北京,張作霖被迫撤回東北,並在路上被日本人刺殺身亡。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接受中央領導,自此,國民政府在名義上實現統一。

不過實際上,國民政府統治下的民國依舊是軍閥林立。抗日戰爭期間大部分軍閥聯合抗日,促進了統一。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中央權威不斷被削弱。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中國成立。自此,軍閥割據的歷史終於成為過去,中華民族再次實現統一。


歷史戰爭


北洋時期軍閥的數量實在是太多了。當時各省督軍都可以算是軍閥,而且這些軍閥通常統治兩三年就倒臺了。所以一個省會被很多個軍閥輪流統治。比如湖南,先後被譚延闓、張敬堯、趙恆錫、唐生智等人佔據,統治山東的軍閥有田中玉、張宗昌、韓復榘等。像四川的情況更復雜了,是被多個軍閥瓜分。比較著名的四川軍閥有熊克武、劉存厚、劉成勳、楊森、劉湘、劉文輝、賴心輝、鄧錫侯、田頌堯等。這樣算下來,北洋時期大大小小的軍閥怕是有幾百個。

我們可以把佔據多個省的軍閥稱為大軍閥,佔據一省的稱為中等軍閥,勢力不到一省的稱為小軍閥。中小軍閥太多了,說不過來,下面說下比較大的軍閥。

段祺瑞,皖系軍閥首領。他勢力最大的時候控制有十多個省的地盤,袁世凱死後數他最有實力。段祺瑞在1920年直皖戰爭中戰敗,之後下臺。

馮國璋,直係軍閥首領,勢力為長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蘇、江西三省。袁世凱死後,只有他能夠和段祺瑞爭鋒。馮國璋當過中華民國大總統,1919年12月去世。

曹錕、吳佩孚,馮國璋死後的直係軍閥首領。曹錕的職務是直魯豫巡閱使,吳佩孚是副使,他們的基本盤就是直隸、山東、河南。擊敗段祺瑞後,直系又控制了陝西、安徽、甘肅等省。原來馮國璋控制的南方三省,也依附於他們。曹錕於1923年通過賄賂議員的方式當選為總統。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直系被奉系擊敗,曹錕下臺。在1926年北伐戰爭中,吳佩孚被北伐軍擊敗。

張作霖,奉系軍閥首領,基本盤是東三省。後來又佔據了熱河、察哈爾、直隸、北京、山東等地。還曾經短暫佔領過江蘇、安徽、上海。

馮玉祥,國民軍勢力首領,勢力主要集中在西北,比如陝西、甘肅、綏遠等地。曾經也佔據過河南、直隸、北京等地。馮玉祥有革命的一面,可以不認為他是軍閥。

唐繼堯,滇系軍閥首領,基本盤是雲南,勢力可影響到貴州、四川、重慶。

陸榮廷,桂系軍閥首領,基本盤在廣西,勢力範圍一度達到廣東,湖南。

孫傳芳,直係軍閥首領。孫傳芳是直系的後起之秀,第二次直奉戰爭直系慘敗之後,孫傳芳帶領東南省份擊敗了奉系。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五省是他的勢力範圍。1926年北伐戰爭中被消滅。


國史拾遺


民國軍閥有擁有幾個省問鼎中央政府的大軍閥,也有控制一兩個省的中等軍閥,還有一個省內好幾個的小軍閥。不同的軍閥區別很大,我們都來談談。

1、大軍閥

北洋時期,問鼎與嘗試問鼎中央政權的軍閥有直系、皖系、奉系、國民軍、孫傳芳等。

皖系:主要有段祺瑞、徐樹錚,地方有倪元衝、盧永祥督軍,地盤也比較分散,山東、安徽、浙江。

(1920年形勢圖)

直系:主要有馮國璋和長江三督;在馮國璋死後,主要是曹錕、吳佩孚。直系的地盤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地盤迅速擴大,陸續接管皖系地盤,江浙戰爭雖然取勝,但二次直奉戰爭輸得一塌糊塗。

奉系:凝聚力最高的軍閥之一。主要有張作霖、張學良、楊雨霆、張作相等等,先後數次入關,地盤一度到達江南。

(二次直奉戰爭)

國民軍:主要有馮玉祥、鹿鍾麟、石友三、韓復榘等,是直系的別支,在二次直奉戰爭中,發動北京政變,開始獨立建制。與奉軍聯合擁護段祺瑞,成立執政府。

孫傳芳的五省聯軍,孫傳芳在援閩戰爭中獲得福建地盤,之後獲得浙江地盤。在反奉戰爭中獲得江蘇、安徽,號稱五省聯軍司令,一度嘗試問鼎中央政權。

(孫傳芳的崛起)

2、中等軍閥

晉系:山西的閻錫山保境安民,不事外爭,集中守山西地盤。從民國七年到民國十四年安心發展山西,獲得模範省長稱號。

(晉綏軍)

滇系:唐繼堯的滇軍像西南的奉系,多次進軍貴州、四川、廣西,對不同地區有過不定時的控制,可惜雲南實力弱,沒法爭霸天下。

3、小軍閥

這種軍閥很多了,在很多時候都是牆頭草,藉著時機上位。

比如廣西內部混戰的時候,就是好幾家軍閥混戰,到了李、白統一廣西后才成為中等軍閥。

四川內部非常混亂,劉存厚、劉湘、劉文輝、熊克武等等,常年混戰,民不聊生。

在民國時期,尤其是袁世凱死後,各方開始了武力爭天下的過程,大大小小的軍閥先後登上歷史舞臺,嘗試抓住歷史進程。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