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殺了劉伯溫,朱棣繼位後,為何又殺了劉伯溫的兒子?

zasdff2010


劉姓是個大姓,在歷史上不僅出了劉邦、劉秀等能君,也有不少名垂青史的能臣,最讓人佩服的就是劉伯溫。在歷史上劉伯溫幾乎與諸葛亮齊名,他的軍事戰略、政治眼光、文學造詣等都令人敬佩,他有著豐功偉績,並能激流勇退,讓世人刮目相看,自嘆不如。

劉伯溫博通經史,博覽群書,無論治軍還是治國都非常出色,如果沒有他的天命所在論,朱元璋萌生不了帝王心,如果沒有他,朱元璋可能成不了大氣侯,平定不了江南,他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勳,卻沒能封公封侯,只被封為陳邑伯,這應該是劉伯溫對賞賜固辭不受的結果。


劉伯溫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他嫉惡如仇,廉潔耿直,這樣的性格很難與同僚打成一片。他追隨朱元璋多年,對這位皇上的性格也是非常瞭解,知道朱元璋是一個翻臉無情的人,因此他見好就收,及早抽身,離開朝廷這個是非地,免得兔死狗烹,鳥盡功藏,這是劉伯溫的明智之舉。

劉伯溫生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璉,次子劉璟,俗話說“為父母者當為之計深遠”,劉伯溫對兩個兒子的性格非常瞭解,所以在臨死前對他們都做了交待。

劉伯溫去世之前,將平生所學《天文書》交給長子劉璉,囑咐他要及時把這本書交給皇上,不許劉家的後世子孫學習,免得受到朝廷的猜忌,此外沒有多說什麼。因為他知道長子劉璉只對文學比較擅長,其他方面沒有什麼長處,而且性格比較軟弱,等到自己死後,劉璉可以長子身份襲爵,衣食無憂,這樣也可以安穩的度過一生。

但是他對次子劉璟很不放心,劉璟的性格和劉伯溫很像,他個性剛直,很小的時侯就能夠熟讀經書,並且喜歡兵法。而且劉璟和皇家走的很近,劉伯溫歸老回鄉後,朱元璋每年都要召見劉璟,待他像家人一樣。朱元璋特別喜歡劉璟,劉伯溫知道劉璟遲早要去朝廷為官,因此劉伯溫囑咐劉璟,要寬以待人,謹言慎行。

劉伯溫沒想到,他死以後,因為胡惟庸從中作梗,劉璉不但沒有襲爵,還惹了官司,後來被朱元璋赦免,朱元璋念在劉伯溫的功勞,還是讓劉璉做了官,放了外差。但是劉璉還是沒逃過胡惟庸一黨的迫害,後來跳井而死,這也是和他懦弱的性格有關。


而劉璟自劉伯溫死後,一直漂泊在京城,生活是沒什麼問題,只是沒有什麼官職,這期間他和京城的幾個年輕皇子都有來往 ,劉璟的棋下得特別好,他曾經和燕王朱棣下過棋,把朱棣殺的是片甲不留,毫不留情,這讓朱棣很不高興,和他說為什麼不能讓著點自己,可是劉璟義正嚴辭地說,“該讓的讓,不該讓的一點也不能讓” 。

朱棣的個性也很強,沒有受過這樣的委屈,所以非常生氣,兩個人不歡而散,這樣劉璟就把朱棣給得罪了。

後來朱元璋知道劉璟喜歡兵法,給他派了官職,還想讓他承襲劉伯溫的爵位,可是劉璟推辭說雖然哥哥死了,但還有侄子在,所以就讓侄子承襲了爵位。

公元1399年,朱棣發動了靖難之變,劉璟回到京城,向朱允炆獻了十六策,但是朱允炆都沒有采納,後來劉璟成為草包將軍李景隆的部下,跟著李景隆一起攻打朱棣,兵敗後,劉璟回了浙江老家。

後來朱棣稱帝,有一天想起了曾和自己作對的劉璟,便召劉璟進京,可是劉璟一直稱病不肯見他,朱棣便派人將劉璟抓到了京城。劉璟見到朱棣還是稱他為殿下,因為在劉璟看來,朱棣就是一個判賊,只有朱允炆才是朱元璋立下的真龍天子。 劉璟當著朱棣的面說他終究是一個篡位的賊子,這讓朱棣惱羞成怒,將劉璟關進了大牢,劉璟自知這次難逃一死,在牢中上吊自殺了。



可嘆劉伯溫一世英名,兩個兒子卻都召來了殺身之禍,這既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造成,也和他們的個人性格有關。劉璉太多軟弱,而劉璟太過剛直,如果兩個人的性格能夠相融合一下,也許就不會有這樣悲慘的結局了。可是歷史不能重來,一切自有定數,任劉伯溫算得再清楚,也無法左右兒孫的定數,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千水千山


明初有兩個功臣的死因比較有爭議,一個是徐達,另外一個就是劉伯溫了,明史記載徐達是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徐達在駐守北平的時候背上有疽,在洪武十八的時候,病情加重,最後去世了。

而根據一些明人筆記,徐達因為有背疽,不能吃發物,朱元璋就派人送了蒸鵝給徐達,徐達吃後就死了。而劉伯溫呢,也有兩種說法。洪武八年正月,公元1375年,劉伯溫得了風寒,朱元璋就讓胡惟庸帶著太醫給看望劉伯溫。

太醫給劉伯溫看了病之後,給他開了藥方,劉伯溫就照藥方抓藥然後煎藥用,但感覺肚子裡有石頭,覺得十分的不舒服。二月的時候,劉伯溫拜見朱元璋,委婉的跟朱元璋說,自己服了太醫開的藥之後,反而病情加重。

而朱元璋聽後,不置可否,他跟劉伯溫說不要多心,安慰他要多休養,這樣病才好,劉伯溫也沒有辦法。三月,劉伯溫返回了故鄉青田,四月,劉伯溫去世,終年六十五歲。而後來中丞塗節告發胡惟庸的時候,說劉伯溫是胡惟庸讓太醫給毒死的。

但是我們根據朱元璋對劉伯溫病後服藥的情況,再加上開藥的是太醫來看,有一些人認為命太醫下毒的並非是胡惟庸,而是朱元璋。當然,也有一些人認為,劉伯溫是病死的,和胡惟庸、朱元璋都沒有關係。

劉伯溫有兩個兒子,長子叫劉璉,次子叫劉璟。劉璉,洪武十年的時候,擔任監察御史,洪武十一年,劉璉出任江西參政,朱元璋本想重用劉璉,但是劉璉被胡惟庸所迫,跳井而死。

劉璟,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本來想讓劉璟襲劉伯溫的誠意伯爵位,但是劉璟說他的兄長劉璉的兒子劉廌還在,朱元璋就將誠意伯這個爵位給了劉廌。劉璟擔任谷王朱橞的左長史。

劉璟曾經和朱棣下過圍棋,因為劉璟的棋藝比較高,朱棣說,你能不能讓讓我?劉璟說:能讓的,我自然會讓,不該讓的,我也不敢讓。朱棣聽完沉默了。朱棣即位之後,召劉璟,劉璟稱病不去。

朱棣就將劉璟入獄,劉璟只稱朱棣為殿下,而不稱陛下,劉璟還說:殿下百年之後,還是逃不過一個“篡”字。劉璟之後自縊而亡。


歷史簡單說


首先,說朱元璋殺劉伯溫是無稽之談。朱棣篡位時,劉伯溫兒子不願效力篡位逆賊,被朱棣所殺。

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以後,劉伯溫的仕途不算好,但朱元璋並末殺劉伯溫。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時,劉伯溫被封為誠意伯。第二年,劉伯溫就被賜歸老還鄉。劉伯溫此時已經60歲,在古代已經算高齡老人了,歸老還鄉也說得過去,不過也說明劉伯溫實際地位並不算太高。

(劉伯溫)

洪武八年(1375年),劉伯溫去世。這一年,劉伯溫曾經去京城朝見過朱元璋。有記載劉伯溫在京城生病後,當時的丞相胡惟庸帶醫生去看過劉伯溫,吃了藥之後,劉伯溫有物積腹中如拳石,後來病死是胡惟庸下毒的結果。

這種說法多半是胡惟庸倒臺後,羅織給胡惟庸的罪名。劉伯溫是在從京師南京回到家鄉浙江青田縣後才病死的,明代沒有能幾個月後才讓人病死的神奇毒藥。雖然武俠小說或者一些古代文獻經常會記載一些很神奇的古代毒藥,但這些東西一點不可信。有物積腹中如拳石這種症狀,也不像是古代毒藥能造成的,更像是胃癌之類的疾病造成的。

劉伯溫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璉在1377年(明洪武十年)擔任江西布政司右參政時,為胡惟庸黨所脅,墮井死。為永樂皇帝朱棣所殺的是次子劉璟。

朱元璋後來感念劉伯溫的貢獻,對劉璟算得上很好,經常召見,親近如對待家人。劉璟被殺,則是看不慣朱棣篡位,不願意向朱棣服軟。朱棣攻破南京繼位後,召見劉璟,劉璟稱病不去,朱棣大怒,命人逮入京師。劉璟見到朱棣後,不承認其皇帝身份,以殿下相成,並且對朱說 :“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朱棣將劉璟下獄後,劉璟自盡身亡。


仁勇校尉


世人誤會了朱元璋,也誤會了劉伯溫,也誤會了朱棣。朱元璋沒有殺劉伯溫,朱棣也沒有殺劉伯溫的兒子。

◆劉伯溫死因揭密?

【1】朱元璋沒有殺他的動機

明朝1368年立國,1370年大封功臣的時候,功勞最大的150名功臣中,李善長排名第一,劉伯溫排名100以外了;李善長封韓國公4000石俸祿,而劉伯溫封誠意伯只有240俸祿;李善長是實權丞相,劉伯溫只是虛位御史。

說實在的,很明顯,朱元璋根本就不算重用劉伯溫,劉伯溫要兵沒兵,要權沒權,頂多就是作為朱元璋智囊和參謀存在的。

最主要的,很快,劉伯溫就因為李善長爭鬥幹不下去了,1371-1372年間劉伯溫告老還鄉。朱元璋更沒有猜忌他的理由,更沒有殺他的動機。

【2】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剝奪劉伯溫俸祿?

劉伯溫根本沒有功成身退的覺悟,這事是劉伯溫自找的。有個叫“談洋”的地方鹽匪作亂,劉伯溫就奏請朝廷設立巡檢司防衛。他派兒子到京城稟報這事,居然繞過丞相胡惟庸,直接找朱元璋。

這是聰明人該乾的事嗎?且不說,劉伯溫無官之人多管閒事,會犯朱元璋諱忌。你繞過中書省,直接找皇帝,這不是打胡惟庸的臉麼?劉伯溫本意是賣個好,這一下就惹著了皇帝和丞相。

胡惟庸指使人就報復了,說“談洋”這地方有王氣,劉伯溫想在那裡給自個蓋墳墓。這事兒,寧可信其有,朱元璋就斥責了劉伯溫,也僅僅是奪了俸祿。

朱元璋一斥責,老了老了把退休金扣掉了,劉伯溫就受不了了,60多的老人了,還要跑到京城裝可憐。心情憂憤,車馬勞頓,身體就扛不住了。

【3】劉伯溫是怎麼死的?

上了年紀病死的。證據呢?1375年,劉伯溫65歲,《明史》記載,過年時參加朝會,劉伯溫已經走路都不利索了。正月的時候,宋濂請劉伯溫為作品作個序。

劉伯溫寫“序”中出了自己的狀態:“鬚髮過半已白,耳聾眼花,牙掉了十三四個。左手又不好使了,腿腳快不能走路了......這明顯就是日暮將落的老病之態。

接著正月下旬劉伯溫,感染風寒,臥病不起。即便是現在,春秋感冒高發季,對於老年人也是一個檻。平時好端端的,一場感冒併發症就能要人命。

【4】胡惟庸也沒害劉伯溫

胡惟庸受朱元璋委託,看望劉基。派來的御醫只是開了藥方,劉伯溫只是按藥方抓藥,胡惟庸怎麼有機會毒害他?古代文人都懂點醫藥知識,況且劉伯溫號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要是藥方有問題,他會看不出來嗎?

還有一點,胡惟庸看望劉伯溫是二月的事。之後,劉伯溫有抱病見過朱元璋,三月下旬被護送回老家。回老家後,直到四月中旬去世。這明顯不符合中毒邏輯嗎?

胡惟庸毒害劉伯溫的說法是怎麼出來的?胡惟庸謀逆案發生後,其黨羽御史中丞塗節,為了迎合朱元璋以求免死,給胡惟庸羅織罪名而已,無憑無據。

◆劉伯溫說完,說說朱棣為有沒殺他兒子?

劉伯溫有兩兒子,大兒子劉璉,二兒子劉璟。在劉伯溫去世兩年後,劉璉跳井自殺,死因不明(據說與胡惟庸黨羽爭鬥,受脅迫)。

成也名聲,壞也名聲,劉伯溫一家名聲太好。朱棣上臺後,特別欣賞劉璟的才情,就想請他入朝為官。

劉璟不從,朱棣就把他抓到京城,想讓他服軟。這劉璟也夠耿直,堅持不承認朱棣是皇帝,故意喊“殿下”不喊“萬歲”,一句話差點氣死朱棣:

“殿下死了以後,怎麼著也躲不過“篡”字。”

就這樣,朱棣也沒捨得殺他,先把他關了起來。劉璟卻不領情,直接用自己的頭髮上吊了。劉璟自殺了,卻留下了朱棣殺人的名聲。朱棣沒殺劉璟,劉璟卻因他而死。


爾朱少帥


關於朱元璋殺死了劉伯溫的說法流傳的十分廣泛,只不過,這需要通過一些細節才能夠推敲出來,而其實劉伯溫的兒子卻並非是朱棣所殺,但是與朱棣奪取政權的手段有些不太光彩有關。


通過史料當中所記載的某些細節,可以推敲出朱元璋有殺劉伯溫之心

劉伯溫這個歷史人物眾所周知,而且在中國民間就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因善於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而著稱於世。

劉伯溫在至正二十年,即公元1360年之時,便被朱元璋請到了他當時的大本營“應天”,並且被委以謀臣之職,也就是從這個時候劉伯溫便協助朱元璋打江山了,直至他建立大明王朝。

大明王朝建立之後,朱元璋封劉伯溫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到了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的時候,朱元璋又封劉基為弘文館學士,不過, 此時還並未真正到朱元璋大封功臣之時,畢竟當時還有很多割據的殘餘勢力沒有收服。

所以,直到十一月的時候,朱元璋才正式地大封功臣,再次封劉伯溫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食祿二百四十石。

但奇怪的是,到了第二年,朱元璋卻賜了劉伯溫告老還鄉,關於這一現象也有著兩種說法:一是劉伯溫已經預判到了朱元璋將來會屠戮功臣,於是便明哲保身地選擇了告老還鄉。二是朱元璋忌憚劉伯溫過人的智謀,於是,便用這樣的方式讓他失去了朝中的權勢,以防謀害自己。

無論是哪種說法,都可以從中得知朱元璋對劉伯溫的忌憚,那麼,這也算是後來朱元璋對劉伯溫動手的一個苗頭。

而等到了洪武八年,即公元1375年正月的下旬,劉伯溫感染了風寒,朱元璋在知道之後便派位居百官之首的左丞相胡惟庸帶著御醫去看望劉伯溫。

當時,御醫在診斷之後,為劉伯溫開出了藥方,劉伯溫便派人照單抓藥煎服,然而,在服藥之後,劉伯溫的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是腹部出現了劇烈的絞痛,讓他十分地痛苦。

到了二元中旬, 劉伯溫的病情也並未見明顯地好轉,帶病前去覲見朱元璋,見面之後,劉伯溫便委婉將胡惟庸帶著御醫去給他看病並且還了藥方,但是,按方抓藥之後病情卻逐漸加重的情況告知了朱元璋。

劉伯溫本以為朱元璋會細細追問,然而,朱元璋卻只是說了幾句寬慰的話而已,朱元璋這樣的舉動就十分的奇怪。

他似乎並不關心劉伯溫的病情,甚至是在刻意迴避劉伯溫所提出的疑問,那麼, 這裡我們就可以細細推斷一下了,如果說胡惟庸跟御醫串通一氣,給劉伯溫開了會使病情加重的藥方。

但是,胡惟庸又是經受誰的指使呢?畢竟胡惟庸跟劉伯溫之間並沒有深仇大恨,也並不是“政敵”,所以,他自然不會費盡心機地去謀害,而且,胡惟庸當時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左丞相了,唯一能夠使喚得動他的就是朱元璋了。

而通過以上的這些細節,便可以知道,朱元璋的確有要殺“劉伯溫”之心,甚至他也確實借胡惟庸之手除掉了劉伯溫。

直到三月下旬,已經不能行走的劉伯溫,由他的長子劉璉陪同,並且在朱元璋所派人員的護送之下,自都城返回家中。

而且,在回到家裡之後,劉伯溫拒絕了族中的親人以及鄉里為他送過去的一切藥品,只是儘可能的維持這正常的飲食,就這樣,又苦苦支撐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到了農曆四月十六的時候,劉伯溫去世,享年六十五歲。

劉伯溫一生共有二子二女,其中次子在“靖難之役”後自縊死於獄中

劉伯溫一生當中共有過三位夫人,分別是富氏、陳氏和章氏,其中,章氏還是朱元璋當初賜給劉伯溫的夫人。

他的三位夫人,富氏作為劉伯溫的原配並沒有能夠生養兒女,陳氏為劉伯溫生了兩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劉璉和次子劉璟,章氏則為他生了兩個女兒。

其中長子劉璉是生於元順帝至正八年,即公元1348年,後來在明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的時候,由於他和當時權勢正盛的“胡惟庸”黨人起了衝突,因此而被逼迫著墜井而死。

而接下來要說的劉伯溫的次子“劉璟”,正是被“靖難之役”後黃袍加身的朱棣所殺,“劉璟”出生於元至正十年,即公元1450年。

“劉璟”從小就十分地好學,不經對古籍經典的理解十分地通透,還十分喜歡研讀兵書戰策並且抒發自己的觀點。

而且,在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的時候,當時的浙江地區發生了叛亂,朱元璋命延安侯唐勝宗率軍前去平叛,當時,劉璟也在唐勝宗的軍中,並且以謀士的身份為唐勝宗出謀劃策,第一次顯露出了自己優秀的軍事才能。

等到唐勝宗班師回朝之後,在進諫朱元璋的時候,對“劉璟”的軍事才能交口稱讚,朱元璋聽了之後,不禁可誇讚“劉璟”真不愧是劉伯溫的兒子。

而從此之後,朱元璋便讓劉璟每年都入朝進諫,到了洪武二十年,即公元1390年,劉璟更是在朱元璋的親自提攜之下開始入朝為官。

也可以說,在此後朱元璋在位的那一段時間裡,他著實再次廣大了他們劉家的門楣,官職也是越做越大,然而,等到了建文帝繼位並且爆發了“靖難之役”時,他為了能夠挽救危局在用兵方面提出了很多的建議,然而卻均沒有被採納。

到了建文二年,即公元1400年,劉璟帶病感到了京城,把他花費大量精力所撰寫的有數萬言之多的《聞見錄》獻給了建文帝,希望建文帝能夠明白在當時的危局之下應該如何統掌兵事。

然而,沒想到的是,建文帝對此卻是置之不理,完全不聽,見此情形,心灰意冷的劉璟只好選擇棄官歸隱故里南田,而且,也不得不說,身為通曉兵法的大臣,他已經做了自己該做的。

“靖難之役”的結果列位自然都知道,建文帝放火燒皇宮,當初他的下落至今都是一個謎團,燕王朱棣成功奪取政權,登基稱帝成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而就在朱棣登基之後,由於朱棣也聽聞過“劉璟”很有謀略,再機上朱棣又是一個惜才之人,於是,便下了一道聖旨要召“劉璟”回到京城。

然而,劉璟卻沒有奉昭,朱棣為此不禁又氣又惱,於是便再次下旨捉拿劉璟,逼他到京城,除此之外,一旦把“劉璟”給綁到了京城,朱棣還準備軟硬兼施,以讓“劉璟”能夠誠心歸順與他,為他所用。

而就在劉璟被捕入京的時候,正值五月初四,也就是端午節的前一天,當時“劉璟”所居住南田村的鄉親們都知道“劉璟”此去一定是凶多吉少。

於是,鄉親們便開始提前做粽子、煮雞蛋以為劉璟踐行,在第二天五月初五的時候,劉璟和眾鄉親在華蓋山與天耳山之間的坳口揮淚告別,被朱棣派出的人押解進京。

等“劉璟”到了京城見到了“朱棣”之後,朱棣立刻對他許以高官厚祿,但“劉璟”卻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貳”而堅決不接受官職。

不僅如此,他還拒絕稱朱棣為“萬歲”,仍然稱為“殿下”,而他之所以會這麼做,自然是由他認為朱棣這皇權來之不正所引發的。

朱棣對“劉璟”可謂是客客氣氣,而“劉璟”卻完全不領情,甚至還拒不承認他的天子身份,那麼,朱棣自然便不會再對“劉璟”客氣。

不過,朱棣也並沒有立刻把“劉璟”給殺了,而是,將他投到了牢獄當中,當然,此時的“劉璟”心裡也知道,朱棣之所以沒有立刻殺他,仍然是想著能讓他歸順。

然而,他卻決心已定,絕對不會做這位“篡權天子”所封的官職,於是,就在入獄當晚,他竟然用自己的頭髮自縊而死,享年52歲,可謂是一代忠烈之臣。


好啦,這個問題就跟列位聊到這裡,歡迎列位關注我的頭條號“冒牌東方朔”。


冒牌東方朔


首先,題目中說朱元璋殺死了劉伯溫,這句話是有失公允的,或者說是並無正史作證。但由於朱元璋在位期間殺戮過重,並且劉伯溫又是被民間傳的神乎其神的人物,在許多野史記載中,人們更願意相信,這位“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千古奇才落得了一個兔死狗烹的下場。



劉伯溫到底是怎麼死的?

劉伯溫早年間考中過元廷的進士,後來步入仕途,但一直在基層廝混,對於元末官員橫徵暴斂,百姓民不聊生的悲慘境地,劉伯溫是看在眼裡,痛在心裡。

雖有一顆匡扶宇宙的雄心,但在腐敗的大染缸中,剛正不阿的劉伯溫自知憑藉一己之力無法改變現狀,於是辭官歸隱,也不愧於聖人“窮則獨善其身”的訓言。

公元1360年,朱元璋兵臨金華,在謀士的推薦下,朱元璋瞭解到浙東地區果然是藏龍臥虎,對劉伯溫才華的仰慕也與日俱增。多次邀請之下,劉伯溫最終同意加入朱元璋集團,朱元璋大喜過望,在南京城專門建造了一座“禮賢館”,用來安置天下賢士,也表達了朱元璋對人才的渴望。

劉伯溫剛一出山,就向朱元璋獻上了實務十八策,朱元璋愛不離手,並親切的稱呼劉伯溫為“吾之子房”。當年陳友諒率大軍空國而出,發誓不消滅朱元璋絕不退兵,說實話,除了大部分主張講和之外,連朱元璋自己都沒有把握打贏這場仗。是劉伯溫堅持“陳氏滅,張氏勢孤”,一定要與陳友諒決一死戰,這才給了朱元璋極大的信心。

大明開國之後,劉伯溫受封“誠意伯”,當然,沒能封上公侯不得不說朱元璋有意在打壓他,劉伯溫也很聰明,通曉古今的他知道,一個人最難做到的就是急流勇退。況且歷史上“同患難卻不能共享福”的比比皆是,因此在洪武5年,劉伯溫以“年老不堪驅使”為由,請求告老還鄉,希望能遠離京城這片是非之地,朱元璋一看,他如此識趣,因此很痛快的就答應了。

本以為就這樣可以頤養天年,但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即使你認輸了,但敵人不但不會手下留情,反而會痛下殺手。


劉伯溫是半路出家的“和尚”,與朱元璋的老班底“淮西勳貴”有著天然的隔閡。劉伯溫當年向皇帝提出“謹防驕兵悍將為非作歹”,這就相當於與淮西黨宣戰。加上文人相輕的千古規矩,淮西黨的領袖李善長始終與他面和心不和。

後來李善長在致仕前極力向朱元璋推薦胡惟庸來接替相位,但朱元璋詢問劉伯溫的時候,卻被劉伯溫極力阻止,這讓胡惟庸記恨在心,對劉伯溫恨之入骨。

果然,劉伯溫到了青田老家之後,板凳還沒坐熱,胡惟庸誣陷他的奏摺就遞到了皇帝的案桌上。胡惟庸知道皇帝的忌諱在哪裡,他誣陷劉伯溫在一塊“龍脈之地”上修建自己的陵墓。這招太毒了,真可謂殺人不見血。

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劉伯溫知道,朱皇帝一生迷信,絕對不允許有任何人能染指他的天下,即使是傳言、讖語都不行。於是他親自返回南京,向朱元璋當面訴說,這一去就是三年,劉伯溫到死也沒能再回到他魂牽夢縈的家鄉。


到了京城,朱元璋閉口不談此事,劉伯溫也無法自證清白,於是一拖二去,劉伯溫漸漸身體不支。此時,胡惟庸再次登場,他帶著自己的私人醫生去給劉伯溫瞧病,劉伯溫在吃了他給的一顆“十全大補丸”之後,頓時感覺胸口沉悶,病情愈發加重了。

朱元璋一看,劉伯溫已是病入膏肓,於是下令讓劉伯溫返回老家,但僅僅過了一個月,劉伯溫就死在了路上,一代謀士就這樣與世長辭。

後來胡惟庸垮臺,其中一條罪名就是毒殺劉伯溫。但至於說劉伯溫之死的幕後黑手是否是朱元璋,這在歷史上沒有定論,但我認為,以劉伯溫與胡惟庸的關係,並且劉伯溫的暴死,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也許這就是帝王之術借刀殺人罷了。

朱棣為何殺死劉伯溫的兒子?

劉伯溫一共生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璉,次子劉璟,劉璉的命運和劉伯溫息息相關,劉伯溫死後,胡惟庸覺得還不解恨,瘋狂構陷劉璉,劉璉不堪屈辱,於是跳井自殺。



次子劉璟,後來在胡惟庸倒臺後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朱元璋念劉伯溫的功績,準備將“誠意伯”的爵位讓他繼承,但劉璟是一個極重感情的人,他知道大哥劉璉含冤而死,於是上奏摺懇請皇帝將爵位賜給劉璉之子劉廌繼承。朱元璋不禁感慨道:“果伯溫之子也!”

劉璟不但繼承了劉伯溫的才華,並且他為人正直,堅持正義。在他的內心中,忠君愛國是唯一的理想信念,建文帝繼位之後,朱棣在北平發動“靖難”,在外地做官的劉璟立即回京,並且向建文帝獻上了“平叛”的方略,可惜建文帝沒有采納。

後來劉璟被派到李景隆手下擔任參軍,李景隆這個草包,不但胸無點墨,而且剛愎自用。劉璟的許多建議都被他駁斥,致使朱棣緩過氣來,朱棣攻入南京後,劉璟憤而辭官,拒絕與朱棣合作。

朱棣為了彰顯自己的“仁慈”,特召劉璟回京做官,劉璟被錦衣衛押解回來後,面見朱棣,他筆直站立,只稱朱棣為“殿下”,拒絕稱呼其“陛下”,表明了自己不事二主的決心,並且呵斥道:“千百年後,殿下逃脫不了一個“篡”字”!

朱棣大怒,下令將劉璟打入死牢,朱棣的爪牙趁機向朱棣建議,按照方孝孺的先例誅滅其全族,朱棣搖了搖頭,說道:“念劉伯溫的功績,就算了吧!”於是劉璟在監獄中自縊而亡,以自己的死捍衛了自己忠貞不二的高尚品德。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朱家父子真的殺了劉家父子嗎?

首先我們應該對這四位歷史人物作一個簡單的瞭解,劉伯溫是朱元璋的開國功臣,朱棣所殺的,是劉伯溫的二兒子劉璟。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為了保住自家江山,開始對和他征戰沙場多年的功臣們痛下殺手,這其中自然逃不掉劉伯溫,在當時人們常常把劉伯溫和諸葛亮相提並論,可見此人的能力非同尋常。這等聰明人自然懂得“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於是劉伯溫在洪武二年,也就是朱元璋建國第二年便告病還鄉。這裡邊有個故事,朱元璋有個糟糠之妻,此人正是馬皇后,她是位非常仁慈的人,怕朱元璋殺害劉伯溫,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馬皇后帶著水果去看望劉伯溫,劉伯溫感到非常高興,拿起水果便吃,可是吃著吃著便發現有些不對,為什麼水果只有棗和梨呢?劉伯溫想了一下,頓時寒風刺骨,恍然大悟,馬皇后這是在暗示我早些離開啊!至於真實性,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劉伯溫回到老家後,朱元璋依然不放心他,派人每天觀察劉伯溫的動態,還時不時的弄幾個人試探他,看看劉伯溫有沒有異志。在這等煎熬的日子中,人的精神不崩潰才怪,終於劉伯溫經受不起這般摧殘,一病不起,最後因病而死。如果非說朱元璋殺劉伯溫,不免顯得有些牽強(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如果說他間接致死劉伯溫,這個罪名,一定成立。這其中還有一件事,想殺劉伯溫的不只有朱元璋,還有一個人便是胡惟慵,在劉伯溫生病之後,胡惟庸帶著太醫給他開了一副藥,恰巧吃了這個藥之後,劉伯溫病情加重,再也沒有好起來。究竟是胡惟庸奉旨行事,還是他自作主張?我們無從得知,但劉伯溫的死也算是合了這二人的意了。



我們再來說說朱棣為何殺了劉璟。劉璟繼承了他爹聰明的頭腦,明初有一次內亂,為了平這次內亂,他被派給唐勝宗(明初將軍)做軍事參謀,經過這一仗,劉璟名聲大噪,便給谷王(朱元璋十九子)當了長史官。朱棣起兵之後,劉璟多次向朱允炆獻計,但均未被採納,之後隨李景隆(李文忠之子)北上平叛,因北平戰敗,劉景落荒而逃,一個不小心掉入盧溝河,腿受了傷,便在家養病。朱棣登基之後覺得劉璟是個人才,想重用他,但劉璟卻不給朱棣面子,在他面前說了句“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朱棣最怕聽這個“篡”字,劉璟說完,朱棣勃然大怒,便把劉璟關了起來,劉璟於公元1402年在獄中自縊而死。



這麼一看,劉家父子的死和朱家父子雖說沒有直接關係,但朱家父子都脫不了干係。在此小編不得不感慨兩句,劉璟之死體現出古代文人的那種倔強、忠貞,正所謂,“因嘴下獄死餘恨,忠貞之情得永生”。小編也很是佩服啊!

歡迎在評論區指教!


投降輸兩倍


劉伯溫在輔助朱元璋消滅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歷史活動中發揮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在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劉伯溫就是明朝最大的開國功臣,但他最終的結局卻與他曾經創下的巨大功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的劉伯溫究竟有多厲害?

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陳友諒的十萬艦隊攻破軍事要地採石以後,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應天的軍事屏障太平,而此時駐守應天的朱元璋只有一萬水軍,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朱元璋絕對沒有打贏陳友諒的希望。

眾所周知,陳友諒已經殺了徐壽輝,成為了皇帝,他的目標只要消滅朱元璋,基本就算得到了天下。而逼迫陳友諒傾盡全國之力討伐朱元璋的導火線應該就是常遇春喜歡殺降兵的“老毛病”,常遇春把與徐達在九華山俘獲的三千降兵不經請示連夜全部活埋了,這讓陳友諒憤怒到極點。

此次,陳友諒率領當時全中國最強大的艦隊嚮應天進發,本來朱元璋的部隊已經沒有任何希望,但直到一個人出現,事情卻發生了驚天的逆轉,這個人就是劉伯溫。

朱元璋的部下奮力反擊,胡大海攻下處州,胡大海是一個愛惜人才的將領,他聽說民間有幾個隱士很有才能,便派人去請。

何為隱士?所謂隱士就是那種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異類”,別人都在吃午飯,他還在洗臉,可能未必有真本事。但不管如何,胡大海就是想多拉幾個人下水。

這幾個隱士的名字分別是葉琛、章溢、劉基,前兩個人接到邀請,立刻就來了,可是最後這個劉基是怎麼請都不來。胡大海覺得劉基架子大,不想再請了,但有人說,前兩個人不來沒事,最後這一個一定要請來,因為他懂天文。

在當時,懂天文學可是一項了不起的本事,不是普通人能學的,屬於帝王之學的一種,君王都喜歡把自己的命運和天上的星星聯繫在一起,出生的時候是天星下凡,即位的時候是紫微星閃耀,被人奪位是異星奪宮,死的時候是流星墜落。

總而言之,與天文學有關的學問都是高深莫測,懂這學問的何止是人才,簡直是奇才。胡大海把此事上報朱元璋,朱元璋派孫炎去召劉基,起初劉基就是不給面子,後來被逼急了就回給孫炎一把劍,孫炎告訴劉基,你應該把劍獻給天子(“劍當獻天子,斬不順命者”)。

後來,劉基明白了,好漢不吃眼前虧,乖乖地朱元璋手下任職。但起初,朱元璋並沒有對他過多的重視,自當是一個算命的先生而已。是金子總回發光,直到陳友諒大軍攻陷太平以後,劉基才終於撕下偽裝,不再是一個算命先生,他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劉伯溫。

當太平失守的消息傳到應天之後,朱元璋召集他的謀士們商量對策,在會議上出現了不同意見,大部分(注意這個詞)主張逃跑,另外一部分主張退守紫金山,但這兩部分人在一個問題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放棄應天。

那些平日裡自吹神機妙算的謀士在此時露出了他們的真面目,除了痛罵常遇春外,他們做的事情也只是吹噓漢軍的強大,太平軍如何失守,自己的軍隊如何不堪一擊。總而言之,謀士們就是認為絕不能戰,戰則必亡。

朱元璋看到這些人,感到異常的失望,他感覺這些人已經被陳友諒嚇破了膽,可能很多人已經打好了包裹,給老婆孩子準備好了逃跑的車輛或者船隻,甚至會在自己被陳友諒打趴下的時候,順便踩上一腳,因為這些酸腐的文人最是擅長落井下石、趁火打劫。

朱元璋搖頭嘆息,突然一抬頭,看到了臉色陰晴不定的劉基,似乎是有話要說,便開口問道:“劉基,你有話說?說吧。”

劉基自從來到朱元璋手下任職,一直沉默寡言,鮮有獻策,大臣們也沒怎麼留意他,更沒瞧得起他,只是因為脾氣好,從不發火,人緣倒還不錯。劉基站起來,長時間的等待已經消磨了他的耐心,他用輕蔑的目光掃視著那些平日裡自視甚高的所謂的才子們。

隨後,劉基用近乎歇斯底里的語氣大聲喊到:“應該把那些主張投降與逃跑的人統統殺掉!如今陳友諒雖強大,但卻驕橫,只要我們誘敵深入,採用伏兵之計,定然能戰勝陳友諒。一味主張逃跑的人,還有臉自稱臣子嗎?!”

劉基血脈噴張,面紅耳赤:“如果我們失去應天,還能去哪裡,我雖力薄,願意拼命,我哪裡也不去,誓與應天共存亡。”

此時的朱元璋正是百感交集,當聽到劉伯溫的這一番慷慨陳詞之後,他更堅定了自己拼死一戰的決心,因為他很清楚,如果陳友諒攻下應天,自己多年奮鬥的心血會毀於一旦,自己也會像徐壽輝一樣成為陳友諒皇位的墊腳石,不可能再做和尚,不可能再做農民,只有死路一條。

劉伯溫的話給了他勇氣,一個弱不禁風的書生尚有如此決心,我又畏懼什麼,本來就是一無所有,難道還就不能放手一搏嗎!朱元璋站起來,用威嚴的目光掃視著每一個人,斬釘截鐵的吐出四個字:此地決戰。

最終,經過一系列的戰鬥,朱元璋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陳友諒,又消滅了其他殘餘勢力,於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雖然劉伯溫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汗馬功勞,但他嫉惡如仇,剛正不阿,敢於直言,得罪了李善長、胡惟庸等人,並逐漸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洪武四年,請求告老還鄉。洪武八年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可是劉基照單抓藥回來後,病情卻加重。

之後,劉伯溫抱病覲見朱元璋,並婉轉地把胡惟庸帶御醫來探病,以及服藥之後更加不適的情況告訴了朱元璋,朱元璋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三月下旬,劉基已經無法自由活動,在朱元璋特遣人員的護送下,由京師返回鄉里,最終於農曆四月十六病逝於青田家鄉。

毒殺劉伯溫,這是後來胡惟庸的一大罪狀,但下毒是否為朱元璋授意,已成懸疑,不過這出自朱元璋的授意的可能性極大,雖然可能性很大,但題目中說的“朱元璋殺了劉伯溫”,這種說法還是欠妥。

一代絕世奇才劉伯溫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死去,那麼他的後人是否能逃脫罪責呢?下面我們看一下,朱棣繼位後,劉伯溫的兒子的下場

劉伯溫的優秀基因並沒有深深影響了他的後代,劉伯溫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璉,次子劉璟,劉伯溫是開國功勳肱骨之臣,但他的兩個兒子在朝中並不是身居高位。其中,長子劉璉受胡惟庸一黨迫害,在羽翼未豐之時就墜井而死。次子劉璟避其鋒芒,把侄子養育成人。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發,朱元璋以謀反罪誅了胡惟庸的九族,後來又殺御史大夫、中丞等人,此案持續了十年之久,朱元璋後續又頒佈了《昭示奸黨錄》,處死了韓國公李善長、列侯陸仲哼、已故的滕國公顧時的子孫等開國功臣,後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北元,除其黨羽,前後總共誅殺了三萬多人。

朱元璋到了晚年,眼見昔日的老弟兄們基本凋零殆盡,又起了戀舊之心,經常把劉伯溫之子劉璟、葉琛之子葉永道、章溢之子章允載等功臣後人召入宮中,聊一些往事。(言語如家人)聊到高潮時,朱元璋決定讓劉璟承襲劉伯溫“誠意伯”的爵位,但劉璟推辭不受。

而劉璟不接受賞賜的原因竟然是,大哥雖已經去世,但大哥還有兒子,應該由他繼承。這番話讓朱元璋很是欣賞,並當場賜給他“丹書鐵券”,又任命他為劾門使儀禮司,這是一個言官職位,專門彈劾那些大臣的失職之處。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等到燕王朱棣掀起靖難之役時,朱允炆派李景隆掛帥出征,令劉璟隨軍參贊軍機。劉璟審時度勢,提出進兵十六策,剛愎自用的李景隆對於劉璟進獻的計策一概不聽。

朱棣靖難之役取得成功以後,朱允炆下落不明,劉璟表示不願侍奉朱棣,選擇辭官歸隱,但他的行為並沒有得到朱棣的允許,因為朱棣知道自己登基的行為名不正言不順,因此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尤其是開國元勳後人的支持,這樣合法性就更強。

但劉璟並不買賬,固執的個性以及骨子裡那種“為臣盡忠”的氣節促使他絕不會接受朱棣的橄欖枝。朱棣下令一切辭官者必須官復原職,結果劉璟根本不理睬,稱病不去。朱棣大怒,把劉璟下獄。

在獄中,劉璟依然寧死不從,不僅稱已經登基的朱棣為“殿下”,還氣憤的說道:“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個篡字。”意思就是朱棣千秋萬代都會揹負篡位自立的罵名。這一下就戳中了朱棣的肺管子,雖然成功上位,但就怕落得篡位的惡名,劉璟的結局可想而知,必然會死在獄中,永遠不可能出來。

因此,這就是朱棣繼位以後,又殺了劉伯溫兒子的原因,關於是否是朱元璋殺了劉伯溫,雖然史書並沒有直接記錄,但劉伯溫的死與朱元璋有間接的關係。而劉璟寧死不屈服朱棣,並預言了朱棣逃不了一個篡字,在以後確實得到應驗,幾百年後《明史》編纂完成,對於朱棣的一生功過做了最終評價,其中有一句“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朱棣一生功績輝煌,然而篡位自立的惡名,他是如何也逃不掉的。


小小嬴政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意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問題。


首先,朱元璋沒殺劉伯溫,劉基的死懷疑是胡惟庸作案的可能性更大;其次,劉基的兒子也沒死在朱棣手裡。


劉基死後,史書記載“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也就是說,胡惟庸來探視他,還帶了些藥過來。喝了胡惟庸的藥以後,有東西積在腹中,如一拳大小。

也就是說,胡惟庸有作案嫌疑。但是從我一個醫生的角度出發,我覺得,不太靠譜。因為一個月的時間病程不長不短,並不夠下什麼慢藥來毒死劉基。而劉基的症狀,很有些晚期肝癌的樣子,這個病,就不是胡惟庸能辦的了的。

至於劉基的兩個兒子劉璉和劉璟,《明史》記載得很清楚:

璉,字孟藻,有文行。洪武十年授考功監丞,試監察御史,出為江西參政。太祖常欲大用之,為惟庸黨所脅,墮井死。

成祖即位,召璟,稱疾不至。逮入京,猶稱殿下。且雲:「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下獄,自經死。


長子劉璉,還沒活到朱棣的時候就已經自殺了;次子劉璟,因為蔑視朱棣而入獄,隨後在獄中自殺。也許朱棣想要殺他,但是終究是他自己死在大牢裡面的。

歡迎您關注我的頭條號“青言論史”,也歡迎您的批評指正。


青言論史


朱元璋殺劉伯溫,可以說是一個流傳很廣的謠言。

歷史學家楊訥先生曾著有《劉基事蹟考》一書,算是給朱元璋洗清了“冤屈”。朱元璋殘暴是有的,刻薄寡恩是有的,對劉基也確實不太地道,但他偏偏就沒有殺劉基。

劉基的真實死因是患病自然死亡。

首先說說劉基的真是死因。

根據明初著名文人宋濂的回憶:洪武八年(1375年)二月初三日,劉基正式離開南京,返回家鄉,這個時候他已經患上了“霜露之疾”。

所謂的“霜露之疾”,大概就是指因風寒而引起的疾病,長途的奔波勞累,大概又加重了他的病情。

四月十六日,劉基去世。距離他出京返鄉的時間有足足73天。

傳言朱元璋殺劉伯溫,是說他命胡惟庸毒殺劉伯溫。但是,這世上沒有哪一種毒藥能讓人存貨這麼久,這種傳言顯然是不可信的。

朱元璋是怎麼和劉基的死聯繫在一起的呢?

原來,朱元璋在翦除胡惟庸的黨羽時,故意製造了很多莫須有的罪名給胡惟庸,其中就包括他毒殺劉基。只是讓朱元璋沒想到的是,他給胡惟庸羅織的罪名竟然也反噬到他本人的頭上。

這是由於自入明以來,朱元璋與劉基的關係就非常淡漠。劉基曾於元至順四年(1333年)九月考中進士,再於至元十六年(1336年)擔任江西瑞州路高安縣縣丞。這就意味著他有仕元的黑歷史,屬於“貳臣”,導致劉基在明初遭到朱元璋的冷遇。

例如,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十五日,李文忠伐北元凱旋,百官齊集慶賀。朱元璋竟然下令道:

凡北方捷至,常試元者不許稱賀。

這就意味著劉基在明初處於非常尷尬的地位。他被朱元璋冷待的遭遇,再加上朱元璋刻意羅織給胡惟庸的罪名,使當時的人展開了陰謀論的聯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