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首輔張居正,結局為何如此悲慘?

林子146284715


高拱被張居正和馮保合謀趕走後,另一名閣臣高儀也適時的病故了,這樣,張居正笑得可開心了,終於成了正兒八經的內閣首輔,整個大明朝,就他說了算,只要擺平孤兒寡母就OK了。他終於能一步步地推行他的改革,實現他的抱負了。

客觀的講,張居正雖然耍了手腕兒,使了陰招兒,但他的確是一個胸懷壯志的改革家,他以不計譭譽和奮不顧身的精神,銳意變革,剔除舊弊。終於,在他的推動和堅持下,危機四伏的大明帝國,在萬曆初年時又重新煥發了生機,出現了“四海肅清、四夷臣服,太倉粟可支數年,庫寺積金四百萬”的盛世局面。

不過,這些業績的取得,居然靠的是李太后的支持和萬曆皇帝的敬畏。想想也真是可笑,可嘆!

在本人上一篇文章《大明官場(四)張居正終於登場了》提過,高拱深得隆慶皇帝喜歡,但李太后卻不喜歡高拱。所以,張居正那會兒就獲得了李太后的好感和支持。

成為首輔後,張居正以無比高度的熱情和責任感,為萬曆小皇帝精選了一堆的老師和侍讀。而且,所學的內容也不是教育部的統一教材,而是由他親自編訂的。

張居正雖然進士出身,本人學問很好,但萬曆畢竟是十歲的小孩,他的日常起居都要受到張居正的監視和督導。不僅如此,當萬曆小皇帝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妥時,張居正都會進行耐心的勸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老張時時處處都用聖賢的眼光和標準,規範自己學生皇帝的言行,必須得有帝王的風範。在這種高壓的教育下,萬曆小皇帝的內心是無奈的,甚至是奔潰的,對這位老師是無比的敬佩,更多的是害怕,見面都尊稱他為“先生”。

老實說,儘管張先生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有時張居正過於強硬了。有一次,小皇帝和身邊的太監一起玩耍,深夜飲酒後在後宮中胡鬧,第二天一早就受到李太后的嚴厲斥責,不用問,這是張居正告的狀,而且他還自己做主把這幫太監全部替換。這也就罷了,他還逼著小皇帝下了一道“罪己詔”,讓小皇帝覺得實在沒面子。

就這樣,在一次次的教訓和打擊中,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感情,慢慢從敬畏變成了怨恨。

萬曆十年時,超級牛人張居正終於死了,當時已經二十歲的萬曆皇帝,笑了!因為他終於可以親政了,終於可以拍板了,終於可以不用擔心張老師教訓他了。

但是,萬曆皇帝很快就發現,張居正死了,但他的陰影卻仍然籠罩在朝廷。萬曆仍舊不能隨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想法處理朝政,朝中全是張居正培養和安排的官員。

光這些,萬曆皇帝也能忍受!畢竟,雖然張老師嚴厲,但畢竟學問高,能力強,夠清廉。但是!有一天他突然發現,原來張老師並不像他外表看起來的那麼神聖和高大。

張居正自己也好色,也鍾情於他天天批判的房中秘術;張居正也愛財,經查實的就有好幾起受賄的案件。這下,張居正頭上神聖的光環,徹底脫落了。萬曆皇帝開始覺得,張居正對人、對己是雙重標準。他要求別人節儉,自己卻奢侈;他要求別人不近女色,自己卻好色無比。

而且,最誇張的是,老張同志有一個無比拉分的交通工具,轎子!按理說,轎子而已,能有多拉分呢。你想,你使勁想,別怕想過頭了。

據史料記載,張居正乘坐的轎子需要32人抬。轎子分為書房、臥室和衛生間,並且有兩個傭人負責端茶倒水,張居正可以在裡面辦公、會客、休息,一句話,除了不能飛以外,其他地方完全可以堪比特朗普的空軍一號。

怒了,徹底怒了!萬曆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萬曆十一年三月,萬曆皇帝朱翊鈞藉口張居正為官時專橫跋扈,排斥異己,以權謀私,下令剝奪張居正的“上柱國”和“太師”頭銜,之後又下令追奪他“文忠公“的諡號,並罷免了一大批張居正留下的朝臣。

萬曆十二年八月,朱翊鈞又下詔,公佈了張居正的大堆罪狀,並把其弟、子、孫等人,統統發配邊疆。還不解氣的萬曆皇帝,直接下令把張居正挖出來鞭屍,幸虧李太后好說歹說才攔住,不然張老師可就慘了。

至此,萬曆皇帝朱翊鈞也終於逃出了張居正在他心頭上播下的陰影。






文史不假


毫無疑問,張居正是明朝第一首輔,因為只有他可以在大明日薄西山之時力挽狂瀾。不過就是這位連西方資產階級都推崇的"中國經濟第一人",卻在死後被抄家,為什麼呢?



01

萬曆帝急於樹立自己的威信及怠政

嘉靖帝一心修仙,也不知是不是煉丹藥的緣故,一直到嘉靖四十五年才“羽化昇仙”。

他兒子明穆宗朱載垕三十歲即位,在政治上很有作為,奈何私生活混亂導致身體被掏空,上位僅六年就撒手人寰。

之前,在嘉靖帝的胡鬧之下,大帝國已然是處於風雨縹緲之中。好不容易盼上個"懂事"的皇帝,可又"中道崩殂",一個年僅九歲的小屁孩能幹什麼事呢?

好在,這個時候張居正扛起了大旗,將大明挽救於水火之中。萬曆帝年幼,自己也沒什麼主張,張居正說什麼就是什麼。

不過,隨著小皇帝慢慢長大,漸漸有了自己的主張。而此時,張居正勢力滔天,萬曆帝縱有不服,也只能"忍氣吞聲"。

前期的萬曆帝,在張居正的“看管”之下,一直是勵精圖治,恍若明君。他很聰明,又有野心,試圖有一番作為。但正是因為張居正的嚴格管制,萬曆帝逐漸產生叛逆心理,越來越想反抗張居正。



年輕就是資本,萬曆帝年輕,不怕等不到張居正死。這不,萬曆十年,張居正就駕鶴西去。在他死後,萬曆帝還給為他輟朝,以最高待遇安葬他。

萬曆帝在張居正死後,可算是“親政”了。可是,他覺得這還不夠,為什麼呢?張居正的烙印實在是太深了。

朝中的政策,幾乎都是張居正制定的,並且現在也在沿用,一切似乎還和張居正在世時一樣。

萬曆帝左思右想,自己若想建立自己的威信,把權力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就必須切斷與張居正的一切聯繫。

這才有了開頭抄家那一出。

02

為人過於正直,引得大臣不滿

張居正一向忠心耿耿,兢兢業業為了大明江山奮鬥終生。

為了讓國家真正富強,他推出了一系列頗為激進的改革。而事實也證明,這些改革確實頗有成效。

不過,改革必定會遭到某些人反對。可是他們囿於張居正的聲勢,也不敢說些什麼說些什麼。而張居正向來不管那些事,為了能讓大明繁榮富強,他們愛怎麼想怎麼想。

張居正是沒啥想法,但這樑子已經結下。

萬曆五年,張居正父親去世,官員依律應回家守孝三年。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張居正哪走得開?於是,張居正命自己兒子代他回家守孝。




這為國為民的做法,在守舊派眼裡就成了不孝。他們輪番上書炮轟張居正,非要給他冠一個不孝的名頭,以此彈劾。

結果也可想而知,況且萬曆帝當時還特倚重張居正,怎麼可能因此解僱他呢?反對派明面上是沒聲了,但暗地裡對張居正的打擊仍在進行。

後來張居正去世,也正是因為反對派的不斷彈劾,才堅定了萬曆帝消除張居正"痕跡"的想法。

03

張居正也不是"出淤泥而不染",在某種程度上是罪有應得

張居正是有雄心壯志,可若懷才不遇還是不行。張居正想要改革,想要實現他的宏圖偉業,那就必須得有這個"機會"才行。

明朝的首輔,權力甚至比不上宦官。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明朝的皇帝多懶,不願出宮,平時都跟太監待一塊兒。首輔的票擬,都是由太監轉給皇帝。若是想要自己的奏摺準確無誤地遞到皇帝手上,那就得跟太監打好關係。

張居正一生清廉,不過為了自己的改革,他也只能使些權宜之計。比如,他就跟大太監馮保打好關係。怎麼打好關係呢?金銀財寶唄。



張居正不是商人,俸祿又只有這麼點,怎麼籌得錢呢?當然是貪汙嘍。於是,一個清廉的大臣也慢慢走向了一條不歸路。

最後,萬曆帝抓捕張居正的原因也正是貪汙。先是大太監馮保被抄家,被發現其萬貫家財。隨後,張居正也被抄家,萬貫家財被充公,一切名號被剝奪,死後還被拿出來鞭屍。

一代首輔張居正,起於貪念,興於貪慾,也亡於貪心,不得不說是遺憾。


小豪說歷史


在整個明朝,首輔能幹點事的能善終的不多,不是被殺就是被廢。張居正在萬曆年間擔任首輔,搞了著名的張居正改革。搞改革就要動一些人的利益,再加上張居正推行政策比較霸道,眼裡揉不得沙子。活著的時候沒人敢惹,死後人走茶涼,牆倒眾人推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明朝,大臣直接各種鬥爭很嚴重,想幹點實事沒有點鐵腕手段是不行的。所以,張居正改革中推行考成法,一條鞭法,幾年搞下來,樹敵不少,成績也不錯,大明王朝要不是他這麼一折騰,估計提早關門大吉了。

而張居正和萬曆皇帝的關係也是一個由愛生恨的故事。就是因為張居正太霸道,對萬曆皇帝限制太多。他要求皇帝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而自己生活的卻很滋潤,據說坐的轎子是三十二人抬的。作為臣子,他卻比皇帝還牛逼。皇帝小的時候沒事,等長大了,問題就出來了。該是他行使的權力你不讓他行使,該他做的你處處限制他做,不很你才怪。

按照以往的鬥爭經驗,得罪了人,報仇的時候秋後算賬是家常便飯。張居正死後沒多久就遭到言官彈劾,手下那幫被他壓了那麼多年的大臣乘機一擁而上,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開始又查不出,有怨抱怨。而此時的萬曆皇帝也是正式感受到了權力的魔力,真正體會到做皇帝的滋味。以往對張居正的仇恨也乘機發洩。他下令抄了張居正的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張居正家屬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張居正是兒子更是以自殺相抗爭。下場可謂悲慘至極。

《萬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兒》中對張居正的評價還是很高的,世間再無張居正。

歷史上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頂著重重困難,搞改革能善終的不多,敢改革的,更少。


伊人云夢


關於張居正下場為何如此悲慘這個問題,表面看是因為明神宗萬曆皇帝的逆反心理,是因為張居正把小皇帝壓抑得太狠了!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恐怕未必全是。個人認為,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


張居正開了明王朝的第一惡例——文宦合流

說起明朝大家都會想到宦官,明朝二百餘年裡,宦官始終活躍在政治舞臺之上,甚至不少權宦被稱為“內相”,可見其權力之盛!那麼,明朝的皇帝為什麼要重用宦官呢?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用宦官集團制衡文官集團,以形成一種微妙的權力平衡,從而維護皇權的唯一性。這一點明王朝的官僚、太監們都心知肚明,一直沒有人敢於觸及這跟紅線。即便是裝,表面上也要裝出文宦勢同水火的局面,讓皇帝放心。但是,張居正為了自身地位的穩固和所謂“萬曆新政”的順利推行,居然和宦官集團首腦馮保達成了默契、結成了統一戰線,已然是觸及到皇帝心底的那根紅線了!萬曆皇帝年幼時無能為力,只能任由二人折騰。可一旦掌權,這樣的惡例、歪風邪氣必須遏止!否則,後來者有樣學樣,勢必嚴重掣肘、甚至威脅皇權。因此,張居正前腳一死,萬曆皇帝后腳便把馮保打發去了南京,隨之而來便是對二人的徹底清算!這恐怕才是張居正死了也不能安身的原因所在。



清除朝中張馮勢力,為自己獨掌朝綱鋪路

萬曆朝前十年裡,張居正與馮保內外勾結,幾乎壟斷了票擬與披紅。雖然沒有完全架空小皇帝(主要是李太后的緣故),但朝堂之上幾乎成了張居正的天下,反對派勢力基本上被壓縮到了最小範圍之內,六部九卿中的實權部門幾乎全部掌握在“張黨”手中。張居正雖然死了,但是他的黨羽尚在,仍然把持著重要部門。宦官集團好辦,他們的權力本就“不合法”,完全是因為皇帝的默許才變得“合法”。因此,萬曆皇帝處置馮保並沒有遭遇太大阻力。但是,文官集團不同,他們的權力是有“法律”保障的,只有讓他們成為“非法”,才能進行進一步處置。給張居正扣帽子、以“貪腐”“結黨亂政”等冠冕堂皇的理由處理了張居正,才能進一步擴大化處置在朝堂之上的“張黨”,將他們踢出朝堂!只有這樣,萬曆皇帝在各部門換上自己的心腹才更加名正言順。



安撫張居正在臺期間受到打擊的世家大族

張居正在位期間,極力推廣“一條鞭法”等新政,改革勢必會損害到許多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這一點無可避免!而土地最多的世家大族、甚至包括宗室首當其衝。迫於張居正的勢力及李太后的支持,這些人敢怒不敢言。張居正一死,這些人紛紛跳了出來!為了安撫這些人,萬曆皇帝勢必要擺出一個姿態,而清算張居正是最佳方案。無論以後要不要繼續推行張居正的那一套,首先讓這幫人閉嘴再說。即便將來要繼續那一套,那也是萬曆皇帝自己的主意,與張居正再無瓜葛!萬曆皇帝也藉此徹底擺脫了張居正的陰影。



給中間派勢力改換門庭的機會

張居正雖然弄權,卻無法做到在所有部門全部安插自己的絕對親信。即便這所謂“絕對親信”裡,也難免沒有個把“牆頭草”。死心塌地跟隨張居正的人萬曆皇帝自然是不能再用了,可是這些中間派勢力還是可以爭取的。那麼,萬曆皇帝又如何分辨呢?很簡單,拋出一個清算張居正信號,這些人勢必重新站隊。萬曆皇帝正好藉機考察,看看誰可以為我所用,誰不能用!同時,也等於是給了這些人一個改換門庭的機會。誰批張居正最猛烈,誰就最能撇清與張居正的關係!不是嗎?



藉機給李太后上眼藥,讓李太后“退休”

張居正和馮保之所以能夠近乎“專權”,與李太后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李太后甚至取代了本應由小皇帝充當的角色。雖然明朝有祖制,後宮不得干政,但是皇太后干政的事例並不鮮見。明朝的皇太后雖然不能像呂后那樣臨朝稱制,李太后卻以其他途徑干預著朝堂之上的決策。張居正去世、馮保倒臺,唯一可以掣肘萬曆皇帝皇權的就只剩李太后一人。萬曆皇帝之所以高調處置張居正,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給李太后施壓,讓自己這位親媽擺正位置,不要繼續做自己的主!該退休養老,就退休養老去。當然,親媽畢竟是親媽,萬曆皇帝可以清算張居正卻不能清算自己的親媽,只能通過高調處置張居正給李太后上上眼藥了……



私人感情和逆反心理作祟

最後一點就是開始提到的那個原因了,萬曆皇帝被張居正和馮保壓抑太久了。當然,還有李太后!因為酒後和宮女嬉鬧,被馮保告訴了李太后,萬曆皇帝硬生生被罰跪了三個時辰!足可見萬曆皇帝日子過得多麼壓抑。掌權之後,萬曆皇帝自然將這一切都算在了張居正和馮保頭上,哪裡還能有什麼好臉色?不過,這只是一個很小的方面,如果萬曆皇帝僅僅是因為這些處置張居正,那他的格局就太小了!也就不配當這個皇帝了。要知道,萬曆皇帝雖然與群臣負氣、二十年不上朝,卻一直牢牢控制著權柄!可見,他並不是一個單純意氣用事之人,應該還不至於單純為了出氣而清算張居正。張居正之所以死後遭到清算,更多地還是政治層面的原因。


農民工歪說歷史


張居正下場悽慘,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皇權和相權權力之爭的結果

明朝建立後,首任丞相是李善長。李善長任丞相時,懂得審時度勢。到了胡惟庸就有點囂張跋扈,事事替皇上做主。朱元璋借“藍胡”案除掉了胡惟庸。並規定以後不再設“丞相”一職。改由首輔代替。首輔也是事實上的丞相。

萬曆皇帝登基後,張居正為首輔。因朱翊鈞年幼,一切國家大事由張居正定奪。這在萬曆皇帝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印記:“我是皇帝,為什麼什麼事都要聽他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能這種想法越來越強烈。

二是張居正沒有功成身退,應該及時交權。

張居正是一個了不起的改革家。但作者認為他不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俗話說:“君為重,臣為輕”。再厲害的臣子永遠是臣,而不是君。張居正在萬曆皇帝成年後,沒有做到激流勇退,這一點兒是每個想有作為的皇帝都不喜歡的。甚至在張居正的父親去世後,按照祖制和禮法,張居正要回家守孝三年。如果張居正是明智的,正好趁機功成身退。但他為了不讓自己的改革失敗,上演了一出轟動朝野的“奪情”。最終沒有回家守孝。

三是萬曆皇帝要標新立異,就要清算張居正。

張居正生病後,很快去世,至於是病死的還是被謀害的這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對他清算了。因為一個皇帝尤其是年輕的皇帝都不可能按照一個臣子的設想和計劃繼續走下去。想推翻,就要打壓推行方案的這些人。

於是,張居正重用的人全部受牽連。那些受過張層正氣的言官們抱成一團一起彈頦張居正。羅列他欺君罔上等數條罪狀。

於是,張居正被抄家。千古一相落得了一個死後被抄家的下場,實在令人唏噓!


大河漢子


明朝最偉大的改革家、政治家非張居正莫屬,他強力推進改革,讓大明國祚延長五十年。如此功勳名垂千古,令後世萬人為之敬仰,而令人意外的是張居正的結局並不完美,死後他的一切榮耀和功績被萬曆廢除,差點被剖棺戮屍,家人死走逃亡萬分狼狽。

身前如此風光的張居正,為何在死後卻得到這樣悲慘的結局?

第一:改革得罪太多人

改革其中的“革”字,就是去除的意思,改而不革,那是不會有效果的,於是改革會觸碰很多人的利益。每每政權建立初期,政令的執行都會比較順暢,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阻礙就蜂至沓來,直到機器老化,運行受阻,改革勢在必行。

至今為止最成功的改革當屬商鞅變法,甚至商鞅的壯舉到現在仍影響著我們。中期改革的風險極大,幾乎所有人已經適應的這個運行系統,且利益全部牽扯在內。張居正要做的就是調整這充滿bug的龐大程序,調整好了程序能流暢運轉,產出無窮的好處,調整不好可能直接宕機。

在“一條鞭法”實行之前,稅收是以實物為主的,數量也沒有個具體標準,這無疑給了貪官汙吏鑽空子的機會。很多地方官橫徵暴斂,強佔土地,百姓不堪重負,張居正則改實物為銀兩,這樣有了具體標準,於國於民都極為有利。

國庫可以增收,百姓負擔也相對減輕,官員的利益則嚴重受損,單單這一條法令,幾乎得罪了所有地方官,大明的工資很低,所以計劃外收入基本合法化,貪腐也就成趨勢。張居正活著的時候官員們只能忍耐,因為張居正太過強勢,沒有人是他的對手。

張大人死後,官員們身上的枷鎖就沒有了,為了自身利益,打擊報復張居正就成了理所應當的。所以不論張居正何時死,必然沒有什麼好結局,且朝廷積病多年,也不是一次改革就能化腐朽為神奇的。

第二:對萬曆皇帝過於嚴厲,物極必反

張居正是萬曆的老師,萬曆皇帝對張居正也是言聽計從,為了培養一個合格的帝國接班人,張居正用心良苦。

史料記載:

“居正勸帝遵守祖宗舊制,不必紛更,至講學、親賢、愛民、節用皆急務。帝稱善。”

張居正勸諫萬曆皇帝要遵守祖制,要親賢能遠小人,愛民如子,勤儉節約。為了取得最大的權柄,張居正是有私心的,他想把萬曆控制在手中,以方便他的改革事業。

另外,張居正做的所有一切,也是都為國為民,哪怕他對萬曆要求再嚴格,但他的目的是國家興盛富強,百姓安居樂業,哪怕他在萬人之上也不會對皇權有覬覦之心。

這也許是張居正的一廂情願,萬曆皇帝則不一定會領情,畢竟這天下是老朱家的,張居正再牛也是個打工的,真正的東家是萬曆皇帝。萬曆皇帝十分尊重張居正,張居正得病的時候,萬曆曾親自做了辣湯給張居正喝,張居正對此並不在意,有時候甚至大聲呵斥萬曆皇帝。

嚴師出高徒,而過於嚴厲可能就會出反效果,一個人的童年經歷對這個人影響深遠,也許因為嚴厲的張老師,導致後來萬曆的報復行動。

第三:居功自傲,橫行無忌

權力滋生腐敗,權力能讓一個人瘋狂,張居正也是人,他同樣對權力有著無窮的熱愛,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日子裡,有時候張居正也會放肆一把,不僅是百官,有時候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裡。

張居正有張對聯掛在自己家中,寫的是:

“日月為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

這明擺著是以下犯上,地位要跟皇帝肩並肩,而且還要高於皇帝。這等話語就是敵人的把柄,在文字獄盛行的明代,可能就會因為幾句話抄家滅門,從此可見張居正有些功高蓋主之嫌。

史料記載“一事小不合,詬責隨下,又敕其長加考察。給事中餘懋學請行寬大之政,居正以為風己,削其職。御史傅應禎繼言之,尤切。下詔獄,杖戍。”

對於言官御史,張居正是十分反感的,只要一個小問題,張居正就會對其嚴加懲處,如果對方不服氣,丟官罷職事小,廷杖和詔獄還會等著他。很多人因此恨透了張居正,尤其是言官,張居正死後,自然有仇報仇有冤報冤。

第四:違背祖制,遭人詬病

內閣首輔是張居正的職位,而他的權力並不限於此。司禮監是為了制衡文官大臣,而張居正和馮保是死黨,可以說東廠和司禮監就成了張居正的後院,東廠的文件中經常能看到張居正的批註,這無疑越權了。

史料記載:

“揭帖有居正竄改四字,曰‘歷歷有據’” 。

在王大臣案件中,其卷宗上就有張居正的批註,意思是證據確鑿,目的是陷害高拱。都察院,六科給事中都成了張居正的下屬,原本的監督機制無效了,張居正讓他們罵誰,他們就罵誰。對不服的人根本不用張居正動嘴,下面的人自動就會除掉那個人。

另外張居正還有一個頂出了名的轎子,一共需要32個人抬,這轎子裡能辦公、能睡覺、能看景,還有衛生間,實在是極致享受。在《明史·輿服志》裡有記載 :

“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應乘轎者,以四人舁之。違例乘轎及擅用八人者,奏聞。”

明顯張居正超標了很多倍,況且這東西張居正每次出門都要用,招搖過市那是何等威風。當然這其實還是小事,頂多也就是個公車預算超標。

張居正死後被清算,受益者是萬曆皇帝,皇權再次回到了皇帝手中。張居正是個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會犯錯,有意也好無疑也罷,但張居正從始至終都是為國為民,為了實現他的報復,他矢志不渝、兢兢業業,把國家再次拉回了正軌,明帝國在他的手中曾經光芒萬丈。

張居正號稱大明第一首輔,也算是實至名歸!


楊角風發作


提起張居正,我就想到了常仁堯(打老師那位兄弟)。長大後的常仁堯把他的老師一頓暴打,長大後的萬曆則直接抄了他老師的家。這是一個叛逆的學生,對他曾經暴力的老師的報復!

萬曆是帝王至尊,張居正自然不敢對他動手動腳,但張居正給萬曆帶來的心理上的壓力和怨恨,比起常仁堯受到的傷害,不可同日而語。

在張居正沒死之前,他、李太后和太監馮保組成了政治鐵三角,大明王朝的事兒都由他們三個決定,萬曆只是個有名無實的皇帝,他的任務主要是讀書和學習,而他的老師正是張居正。

張居正自己就是個神童,5歲就認識字,12歲就考中了秀才,23歲中進士,這樣的人學問和智商自然都是頂尖的。但我們從歷史的記載看,萬曆在讀書方面也就是平常人的天賦,所以身為老師的張居正對這個特殊的學生,自然是倍加嚴厲,希望他能學有所成。


可並非人人都是神童啊,你不能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啊!

萬曆在被教育期間,受了不少苦,還偏偏有苦說不出。他老孃李太后是完全站在張居正一邊的(據傳聞兩人還有曖昧關係),對他只有最嚴厲沒有更嚴厲。可憐的萬曆,放眼整個大明王朝,沒人能幫他一把啊!

萬曆可以說是從少年時期就一直再忍,好不容易等到成年了結婚了,到了可以親政的時候,又跑去跟老孃說要親政,結果張居正同意,他媽李太后不同意:你的任務就是學習,朝廷的事交給張師傅就行!

碰了一鼻子灰的萬曆有點放飛自我了!他找來兩個宮女,讓她們唱歌跳舞自己好娛樂一下,結果這兩個宮女的才藝根本就不靠譜,萬曆大怒之下,把她們的頭髮剃了作為懲罰。

這在李太后和張居正的眼睛裡,簡直就是個典型的昏君表現啊,李太后祭告太廟,要廢了萬曆讓他弟弟當皇帝!萬曆眼看著皇位不保,哭著喊著求他老孃,保證以後再也不敢了!


李太后讓張居正狠狠地批了萬曆,再讓張居正用皇帝的名字發佈了《罪己詔》。歷來只有犯了大錯,對不起天下人的皇帝,才不得已下《罪己詔》,這對萬曆來說,可是赤裸裸的羞辱啊!

不過好在皇位保住了!

大家能想像得到,萬曆對自己的老師應該有多大的怨氣了吧!

在張居正病死後的第四天,政敵就跳出來功力張居正的黨羽,大權在握的萬曆順勢開始了對老師的清算:身前死後的一切榮譽頭銜全取消;家人應該享受的待遇全剝奪;徹底抄家流放。

要不是大家拉著,萬曆差點把張居正的屍體刨出來用鞭子抽一頓!

這得多大的恨啊!

張居正權傾朝野鞠躬盡瘁,給大明王朝帶來了中興的氣象,功在大明社稷,結果被學生這麼辣手對待,讓人嘆息!

這也給後世的老師提個醒:做個教書育人的好老師的同時,千萬注意教育方式!


李飛叨


張居正的結局確實非常慘。可以說,他對大明王朝忠心耿耿,為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穩固,累死在任上。可是他死後才第四天,七名言官就集體彈劾張居正選定的接班人潘晟。潘晟還沒有來得及走馬上任,萬曆皇帝就強迫他退休。清理掉潘晟後,言官們又開始一個接一個地彈劾張居正。而萬曆皇帝也全都准奏,對張居正實施抄家,削奪宮秩。並把張居正曾經得到的那些璽書、誥命全部收回來,把他的“罪狀”羅列出來,詔告天下。最後還準備對張居正實行開棺鞭屍。只是因為遇到反對,萬曆皇帝才停止這樣做。張居正的家人,則全部被流放,妻離子散,天各一方。

說張居正是為了大明江山累死的,一點兒也不假。張居正最大的功勞,就是通過自己有效的改革,緩和了明朝中晚期出現的尖銳的社會矛盾,極大地充盈了明王朝的國庫,讓明王朝得以繼續往前推進,而沒有出現崩盤的現象。

(張居正劇照)

既然張居正對明王朝所做的貢獻那麼大,為什麼他的結局會那麼慘呢?

我認為,張居正之所以結局很慘,都是因為他在當首輔期間,一心一意致力於改革造成的。也就是說,改革的紅利讓明王朝獲得了,改革的積怨,則全部到了張居正一個人身上。

那麼,究竟有哪些社會積怨,堆積到張居正的身上了呢?

一、官僚集團的積怨。

張居正在任首輔之前,並沒有更深地陷入權力鬥爭,這讓他能夠很好地保護自己,也能夠很好地靜下心來,思考明王朝當時存在的問題。

通過思考,張居正發現明王朝最大的問題,首先是來自於官僚集團。這個官僚集團不但貪汙腐化,而且辦事拖沓,行政效率極低。因此,他最先就從整頓吏治入手,在官僚集團中推行“考成法”。

這個“考成法”的核心內容,就是“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也就是要求明確責任,令行禁止,重視落實。落實不了的,或者說任務完不成的,一律嚴肅處理。同時,張居正裁剪冗官冗員,精簡政府機構,優化了政府部門的組合。

張居正之所以整頓吏治,主要還是為了推行稅賦改革,增加明王朝的財稅收入,從而實現富國富民的目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張居正的吏治整頓,並沒有深化。但是,這也已經影響了很多官員的利益。尤其是在明朝官員薪俸普遍不高的情況下,張居正的改革,算是斷了他們的財路。所以,他們都把積怨堆積在張居正身上。

(張居正改革)

二、豪強地主的積怨。

張居正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抑制豪強地主兼併土地,增加國庫收入,大刀闊斧地進行了財賦改革。

當時大明王朝存在的很大問題,是財稅收不起來。收不起來的原因,主要是規則出現了很大漏洞,同時,豪強地主兼併土地,瞞報地畝,官員則層層盤剝,巧取豪奪。最終,財稅的沉重負擔,都壓在貧苦老百姓的身上。以至於老百姓大量逃荒,這也造成了大片土地荒蕪等現象。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張居正首先實施“清丈土地”的措施,搞清楚真實的地畝情況,避免豪強地主的瞞報,是解決財稅問題的基礎。不過,由此也引發了很大的矛盾,很多官員認為張居正這樣做,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連海瑞等人也認為是下策。而因為動了很多豪強地主的奶酪,他們反抗非常激烈。

但是張居正並沒有動搖決心,反而堅定地實施了下去。

在清丈土地的基礎上,張居正實行了財稅收取的“一條鞭法”。“一條鞭法”的好處是,讓“丁”和“畝”更加貼近,同時把賦役整合起來。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有效而且影響深遠的財稅收取辦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萬曆皇帝劇照)

三、萬曆皇帝的積怨。

萬曆皇帝的積怨,就是張居正一直把持著朝政。朝堂上的事情,都是張居正說了算。儘管各項措施,張居正每次都會向萬曆皇帝上奏。但是,一來,萬曆皇帝只是一個小孩子,他也沒有什麼主張。二來,就算萬曆皇帝不同意,張居正也會迫使他同意,堅決落實下去。因為,萬曆皇帝覺得自己的存在感很不強。

還有一點,張居正為了努力豐盈國庫,除了搞財稅改革外,還在全國上下厲行節約。這種要求,不僅對官員和百姓,對萬曆皇帝也這樣。

比如,萬曆七年的時候,萬曆皇帝曾向戶部索取十萬金,撥給光祿寺,用來改善他的伙食。但是張居正堅決不同意,據理力爭,給萬曆皇帝講國家很貧窮,必須要艱苦奮鬥道理。萬曆皇帝沒辦法,只得聽張居正的。還有,萬曆皇帝要修慈慶宮、慈寧宮、武英殿。張居正也嚴厲禁止。甚至對宮中燭火的使用,也進行了嚴格的規定。不但取消節慶燃放燈火,而且把萬曆皇帝晚上的課程,改到白天來上,以此減少燭火的開始。如果有什麼宴請,能不辦的都不辦,能節約的都節約。

萬曆皇帝是一個皇帝,又是一個小青年。從小在宮中長大,根本不清楚生活的艱辛。因此,張居正對他規定的關於節約的要求,在他看來,不是要艱苦樸素,勤儉持家,而是張居正把持朝政,弄權專橫,心裡非常不滿,積怨越來越多。

不過,雖然有積怨,但是他也明白自己沒道理,不可能罷免張居正,所以還一直隱忍著。

這種隱忍,一直延續到張居正去世。

當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皇帝立刻就和朝中大臣以及豪強地主勾結起來,挾私報復,快意恩仇,嚴厲打擊張居正,讓張居正最終出現了悲慘的結局。


張生全精彩歷史


萬曆八年,十八歲的皇帝參加了“耕藉禮”和“謁陵禮”,這標誌著萬曆已經成年,親政的條件已成熟。換句話說,張居正作為顧命大臣,輔佐幼帝的歷史使命可以告一段落了。

一個顯赫的政治人物,在位高權重、功勳卓著的巔峰時期,懂得急流勇退是一項至關重要、關係身家性命的政治智慧。

客觀地講,此時的張居正並不缺少這樣的政治智慧,隨後他便向萬曆提交了題為“歸政乞休”的奏疏。

在這道模仿諸葛亮《出師表》的奏疏中,張居正情真意切地說——

“臣一介草茅,行能淺薄,不自意遭際先皇,拔之侍從之班,畀以論思之任。壬申之事,又親揚末命,以皇上為託。臣受事以來,夙夜兢懼,恆恐付託不效,有累先帝之明。又不自意荷聖慈(慈聖皇太后)眷禮優崇,信任專篤,臣亦遂忘其愚陋,畢智竭力,圖報國恩。嫌怨有所弗避,蓋九年於茲矣——”

推行新政九年來,張居正的確不容易,剛剛年過半百,正當盛年,卻早早地鬚髮變白,未老先衰了。

此番,他向萬曆請辭,並非是假意,以退為進,而是內心著實不安,也確有急流勇退之智,否則他隨後說不出那句發自肺腑之言——

“高位不可以久竊,大權不可以久居。”

收到張先生的《歸政乞休疏》,萬曆沒有絲毫思想準備,雖說他對張居正的情感有些複雜,又敬又怨,但他還是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張先生的“乞休”。

兩天後,張居正再次“乞休,進一步向皇帝坦露自己的心跡——自從隆慶六年至今,“惴惴之心無一日不臨於淵谷”。應該相信,這並非張居正矯情,類似的話,私下他也曾跟自己的兒女親家,刑部尚書王之誥坦誠過。

萬曆接到張先生第二份奏疏,有點猶豫了。以他的早熟和敏感,他必定早已反感張先生的權威震主,因此內心是希望張先生早日歸政的。但因為多年來養成的習慣,又或者說,權威全無,一切聽憑皇太后與張先生,所以如此重大人事變動,他做不了主,必須請示皇太后。

讓萬曆沒料到的是,自己的母親竟然態度堅決而懇切地挽留了張先生,一切維持現狀,等到萬曆三十歲時才可以商量“歸政”之事。

對於張居正而言,既然皇太后發了話,“今後不必再興此念”,再提“歸政乞休”就顯得不識時務了,最終張居正只能繼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仔細品讀這一關係張居正身後命運的歷史瞬間,既讓人感慨,又讓人困惑,還讓人覺得遺憾。

第一,廟堂之上,如張居正這樣的人物,真是身不由己,不是沒體會到如履薄冰,而是壓根沒法急流勇退。

第二,廟堂上的女人真是不可理解,讓張居正主政到萬曆三十歲,難道當朝皇太后意識不到這必將激起萬曆的巨大怨恨?她究竟是垂青張居正,還是想榨乾張居正?

第三,張居正果真是百分之一百的身不由己嗎?只能說憑藉他的政治智慧,找出合理的說辭,將皇太后應付過去,並非沒有可能。他最終之所以選擇就坡下驢,恐怕還有難拒權利誘惑的內在心理。

總之,當朝皇太后在這個關鍵時點,好心辦了壞事,讓智者不智,怨者更怨。

萬曆十年六月二十日,太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歲。

張居正不死,自己無法真正親政,僅此一點就足夠萬曆對張居正恨之入骨了。

萬曆對張居正的清算報復,頗具帝王心計,在手段上也稱得上狠辣決絕。

第一步,以十二條罪狀將太監馮保驅逐,以掀起清算張居正的洶湧浪潮;第二步,發動朝臣上奏彈劾張居正;第三步,待彈劾到了捕風捉影的地步,將張居正與廢黜遼王事件掛鉤,並以張居正霸佔遼王財產的罪名,對其實施抄家,讓其身敗名裂。

萬曆何以至此?

《明神宗實錄》曾給出答案:(張居正)偏衷多忌,小器易盈,倚信佞幸。方其怙寵奪情時,本根已斷矣。威權震主,禍萌驂乘。何怪乎身死未幾,而戮辱隨之。識者謂:

居正功在社稷,過在身家。

萬曆朝擔任禮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的于慎行對此也有入木三分的評價:萬曆初年,張居正掌權,與馮保相互倚靠,共操大權,對於輔佐皇帝並非沒有益處。只是憑藉太后支撐,挾持小皇帝,束縛鉗制有些過分,使之不得伸縮。皇帝雖小,心中已默默忌恨,因此禍機一旦觸發,就不可挽回。世人只看表象,以為張居正鉗制言官,過於操切,是導致禍患的原因,以為“奪情起復”以及兒子進士及第是得罪根本。這些現象當然存在,但不足以導致張居正身敗名裂,最根本的原因是“操弄之權,鉗制太過”。

不受張居正待見的海瑞對張居正悲劇的評價,也是一針見血——“居正工於謀國,拙於謀身。”


黑句本


張居正的結局其實並不悲慘,他是因為過勞死,在首輔大臣的崗位上倒下的。在此之前,他已經獨攬朝政整整十年之久,儼然是大明帝國一號人物,幾乎創造了一個時代。

那麼為什麼說張居正結局比較慘呢?那是在他死後。他去世以後,陸續有人彈劾他,以至於萬曆皇帝越想越氣,結果差點就把張居正從棺材裡挖出來。而張居正家也被抄了,他的家人們也都遭到了流放,餓死了不少人。為何權傾朝野的首輔大臣會落得這樣的下場呢?

張居正對萬曆皇帝太嚴格。

正所謂物極必反,張居正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教育,調教出一位千古一帝。所以他對小時候的萬曆皇帝非常嚴格。十多年的刻板教育,使得原本性格就比較活潑萬曆皇帝,心裡非常厭煩。

每次萬曆感到厭煩的時候,他老媽就拿霍光廢掉昌邑王劉賀的事情嚇唬萬曆皇帝。意思很明確,只要萬曆不聽張居正的話,那張居正完全有資格將萬曆給廢了。

這件事對萬曆造成的心理打擊是非常大的。所以萬曆皇帝一直以來對張居正都恭恭敬敬,絲毫不敢怠慢,儼然是當成父親一樣來對待的。

一位大臣,能夠達到這種地位,那他死後還能夠平平安安,才是最大的怪事。萬曆皇帝不是傻瓜,他早就厭煩了這樣的關係。

自己分明是皇帝,本來就可以為所欲為,為什麼非要有個張居正來禁錮自己呢?所以張居正死了以後,萬曆皇帝徹底放鬆了下來。

他開始過上了驕奢淫逸的生活,也不打算好好治理朝政,整天想著的就是如何撈好處,中飽私囊。這件事對大明朝的危害非常大,三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幾乎把大明朝推向了無盡的深淵。

所以萬曆皇帝死了沒多少年,大明王朝就滅亡了。張居正想要打造的千古一帝,也就此煙消雲散。

張居正不懂得培育自己的黨羽。

張居正去世以後僅僅四天時間,他唯一的接班人潘晟就遭到彈劾而被罷免。隨後不久張居正就徹底被清算了。

所以張居正壓根就沒有一個龐大的黨派,他從來沒有打算為自己扶植一系列黨羽。所以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的時候,顯得非常輕鬆。

當年霍光被清算之前,漢宣帝劉詢還要先把霍家的龐大力量給清除了,才敢對霍家動手。後來崇禎皇帝在清算魏忠賢之前,也是先將魏忠賢的兵權剝奪,才敢對魏忠賢下手。

所以對萬曆皇帝來說,要清算張居正,本就應該滅了張居正的黨羽,可是他發現,張居正壓根就沒有黨羽。

唯一一個潘晟,被認為是張居正的接班人,可是人家手裡既沒有兵權,也沒有多大的聲勢。壓根就不像是正兒八經的黨派領導。

這就是張居正被立刻清算的重要原因。他生前是首輔大臣,管理朝中百官,當然會得罪很多人。尤其是那些看不得他的人,對張居正更是恨之入骨。

他們都在想為什麼掌權的不是他們,而是張居正。所以張居正去世以後,他們立刻對張居正發起進攻,一擊即破,可見張居正的團體是多麼脆弱。



張居正是猝死的,沒有安排好後世。

張居正去世的時候,才不過58歲。可能他自己都沒有想到,自己會在這麼小的歲數就去世。當年他的政敵嚴嵩老兄,可是活了八九十歲的。

所以張居正認為自己也很有希望活那麼大歲數。所以他壓根就沒有考慮過如何安排自己的身後事。結果他突然就猝死了,這就導致了他必然要為自己的輕狂付出代價了。

  1. 張居正58歲猝死,跟當年54歲去世的諸葛亮,其實是一個問題,那就是太勞累了。他幾乎把帝國所有事務都承攬過來,全部自己解決。
  2. 就算是天下勞模雍正皇帝,那也只頂了13年就頂不住了。朱元璋是精力最旺盛的皇帝,他撤了丞相以後,本以為皇權至上了。可是他沒想到差點沒把他自己給活活累死。
  3. 所以他又組建了內閣,選出這些內閣大臣,包括內閣首輔。用這些人來幫自己處理政務,不過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內閣成員的地位不高,畢竟皇權太強大。

等到張居正時期,內閣首輔儼然成為了丞相的另一種稱呼。所以張居正充當的就是宰相的職位,他只為帝國做了十年宰相,卻能夠把帝國的經濟從生死邊緣給拉回來,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張居正非常辛苦,辛苦之餘,他完全忘記了自己死了以後,家族會遭受怎樣的厄運。可見張居正在這方面還是考慮欠妥的。

總結:張居正用一生的辛勞,換來了白眼狼萬曆的報復。

張居正努力了一輩子,卻依舊遭到萬曆皇帝的清算,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因為張居正的所作所為,侵犯到了皇權。

並不是過去說一套做一套的原因,導致了萬曆皇帝對自己這個師傅的痛恨。而是張居正徹徹底底地侵犯到了萬曆的權力。

所以萬曆皇帝才會對張居正發起進攻,當然也只是在他去世以後,畢竟張居正生前萬曆皇帝是沒有權利對他清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