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有著極強的軍事指揮能力,為什麼最終被陳誠所代替?

天翼用戶58944


陳誠到東北這段失敗最可疑,就算陳誠指揮水平有限,但他帶去的副手羅卓英卻不一般,抗日時指揮過淞滬羅店,南京,武漢,長沙,南昌,上高,緬甸等重大戰役,從土木系十八軍軍長幹到遠征軍司令,5大主力全帶過,完全具有獨當一面的能力,這次與鐵哥們聯手反而象無用的草包一樣!陳資歷比杜還老,在東北,陳看不清局勢,認為國軍勝利是必然,怕杜輕撿榮光就請纓出東北,蔣和陳一樣格局不高,肥水留自田就讓陳誤事執掌東北軍政。這是47年蔣的大敗筆!

國民黨在東北的失敗源於劫收,連東北元老莫德惠都看不下去,失了民心。當初李宗仁向蔣推薦黃紹竑去任東北行轅主任,說因為東北淪陷日久,需黃那樣清廉高效能幹的人。結果蔣忌桂,還是用謫系的熊式輝。結果先敗於政治,再敗於軍事。杜聿明,林彪,粟裕的手下敗將。東北戰事初起,杜聿明各方面都處於優勢,但不能把優勢轉變勝勢,在林彪的逐步打擊下,扔下一爛攤子,裝病回到南京。淮海戰役,國民黨稱之為徐蚌會戰。國民黨八十萬對共產黨六十萬,天上有飛機,地下有坦克,按常理是穩賺不賠的買賣。先有劉峙,後有杜聿明在粟裕面前是一敗再敗。國民黨在東北雖然失敗,但仍撤出幾萬部隊,不至於全殲。淮海戰役,國民黨'完敗。不知道現在的人都是啥心態,先捧張靈甫,後吹薛嶽,現在又抬出來杜聿明,牛逼吹的又紅又紫,有意思嗎?做人,還是應該實事求是才好。

解放戰爭時期,杜聿明作為老蔣的救火隊長,不管是東北戰場還是淮海戰場,杜聿明都有三個對手啊,老蔣,國民黨軍隊,共產黨。第一:對於老蔣的瞎指揮和直接干預,既要據理力爭又不能違背老蔣,要知道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戰場形式瞬息萬變,也算是對得起老蔣啦。第二:對於那些派系林立的國民黨軍隊,很多將領打起仗來不賣命,搶起錢來個個精神抖擻,比如孫元良,李延年等。第三,才是共產黨軍隊,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老電影《淮海戰役》,再結合當時的形式,若不是蠢豬劉峙,淮海現場是可以於共產黨有一拼的,即使是到了最後撤退階段,若按照杜聿明的方案,也可以把主力別出來不至於被殲滅。所以說,這三個對手聯合起來打敗了杜聿明,哪個貢獻都不小。

杜聿明不能說是笨蛋,人家也是從戰火中出來的,但相當於他的名聲,相當於他的職位完全不相符,他是第一任遠征軍指揮官,結果讓史迪威排擠,趕回來了,解放戰爭,新一軍加入東北戰場,一來三天攻下四平,一路高歌猛進打的林總要上山打游擊,結果因為他和杜聿明的關係,老蔣把孫立人調走了,關鍵時刻摘果子,可惜沒有摘果子的本事,後面的傻事更多,還有老蔣總是論資排輩,陳誠,何應欽在抗日,解放中就沒有拿的出手的戰績,胡宗南抗日有些不錯的表現,但對不上他的職位,結果彭總交他做人了,反而薛嶽,孫立人這樣的大將不受重用,就跟發配一樣,一個海南島,一個臺灣島,這時候可是風頭正盛的時候,擺明是發配邊疆唄。

老蔣,這個人那就是不放心,疑神疑鬼。在清醒的就算是兒子也會不適應的把作戰。指揮權交給你。國民黨將領打勝仗很多人都會嫉妒你。甚至陷害你。打多了勝仗就會功高震主。打了敗仗會沒事逃跑了不追究責任。所以說很多國民黨的將領都習慣打了敗仗逃跑。總比功高震主好吧,被人羨慕嫉妒恨。而且國民黨的降是不可能一個人獨立作戰指揮。必須聽蔣介石這個太上皇指揮。何況去送死送人頭送武器裝備也要聽領。不得違抗。

明知是死會敗,也得照蔣令,蔣令不可違,違者革殺無論這就叫做不成功,便成仁。國民黨有名將也有廢物垃圾,但老蔣。更多用的是垃圾和廢物起碼不會違抗命令,照做不誤。擅長拍馬屁。報喜不報憂。專門毒害坑慘白崇禧杜聿明,即使打了敗仗。但也立了功。因為他們坑害了地方友軍。老蔣總是說這些垃圾廢物誤他大事者也,又何嘗不是老蔣誤有能者禁賊嚴防啊,老蔣真是從不反省自己啊!

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杜聿明是身體不好無法堅持了才被替換的,事事證明陳誠適合搞經濟不適合軍事,情報系統缺失,戴笠一死,毛人鳳這個做機關的的根本不會領導,加上政治上的失敗,全方位的,不是幾個人能挽救的。國軍就是一盤散沙,分那麼多派系,光中央軍系中,大的派系就有中央軍嫡系、旁系、邊緣系。中央軍嫡系裡,光大的派系就有陳誠土木系、胡宗南系、湯恩伯系,小的派系還有關麟徵系、王耀武系,等等等等,兵為將有,不失敗才怪了。


歷史深度揭秘


解放戰爭初期中共的戰略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而杜垏明也認為到“要接收東北非用武力不能解決”,國共雙方都將目光放在東北。國民黨方面任命杜垏明擔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而中共方面讓林彪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的司令,一時之間東北戰場雙方將領雲集,戰爭一觸即發。

一開始杜垏明佔盡上風,僅僅半年,就先後侵佔了遼西全部及瀋陽外圍鐵嶺、撫順、本溪、遼陽、鞍山、海城、營口等重點城市,北沿松花江與東北民主聯軍相對峙。一直到1947年5月,國民黨進攻臨江失敗之前,杜垏明一直佔據上風,但是隨著我東北聯軍夏季攻勢開始,國民黨開始走下坡路。

也是在1947年8月份,杜垏明因為身體健康原因,不得不去上海進行治療。接替他的就是剛剛在山東戰場敗北的陳誠,根據國民黨內的普片認知“陳誠的大兵團作戰,他是遠不如杜聿明將軍的”,那為何陳誠能接任杜垏明呢?

首先是杜垏明的確生病了。杜垏明由於長期在軍旅生活,身體條件極其差,而在東北聯軍的反攻下,他又是日夜謀劃,以至憂鬱成疾,不得不去治療。

其次是陳誠軍事不行,但是內政還行,尤其是他清廉,而當時的東北腐化問題嚴重。軍官剋扣軍餉,還經營各種生意,買賣武器、汽油,敲詐勒索,滋事擾民無惡不作。甚至出現了各部隊在大城市設“留守處”,這裡藏匿掠奪來的財富、養著情婦、經營生意等等。留守處有士兵把守和服務,他們不到前線作戰,數量龐大,僅瀋陽就超過兩萬人。陳誠整治這些問題的手段還比較高明 ,事實上陳誠到達之後嚴厲整頓東北國軍,然而積習難改,不可能徹底扭轉風氣。

最後是陳誠在山東戰場頻繁失利,在山東已經呆不下去了,而當時東北整體情況國軍依舊握有優勢,所以他也想去東北挽回一下面子。可惜陳誠從指揮能力的確太差了,到東北半年東北的形勢急轉直下,國民黨也一片“殺陳誠、以謝國人”的言論。

國民黨在東北的失敗不能全部歸結為指戰員的更換,東北聯軍的發展和擴大,以及國民黨存在的貪腐現象,即使再高明的指揮員也不能挽回國民黨失敗的定居,而陳誠也好、杜垏明也罷,他們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帝國烽火


陳誠取代杜聿明,倒不是蔣介石不信任杜聿明,而是不得已的客觀因素。

國民黨的高級將領中不乏具有真才實學、軍事指揮能力強者,如衛立煌、傅作義、王耀武、杜聿明等,這些都是抗日戰爭期間表現突出的抗戰名將,杜聿明曾指揮取得崑崙關大捷,重創號稱“鋼軍”的日軍第五師團,取得一次含金量極高的勝利。

解放戰爭初期,蔣介石對杜聿明寄予厚望,任命他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作為東北地區最高軍事長官,指揮國民黨重兵集團,與林彪率領的人民解放軍圍繞東北展開激烈爭奪。

一開始,杜聿明在與林彪的交鋒中佔據上風,他到東北不到半年,就大面積攻城略地,一度把林彪趕到松花江邊,這是杜聿明在東北戰場上的巔峰表現,從此他開始走下坡路。

當林彪緩過勁來後,開始陸續組織攻勢,戰場形勢開始發生轉變,杜聿明最初的節節勝利不見了,反倒是節節敗退,在東北戰場上逐漸陷入戰略被動。戰略被動一旦形成,就難以扭轉,而杜聿明偏偏不服氣,他日夜謀劃,殫精竭慮,卻一籌莫展,始終無法扭轉形勢。

雖然蔣介石仍對杜聿明抱以厚望,但杜聿明心力交瘁,以至憂鬱成疾,身體一度虛弱到不能主持大局。不得已之下,蔣介石只得安排杜聿明在1947年於7月離開東北,到上海治病。

接替杜聿明主持東北大局的是蔣介石的頭號心腹陳誠,他的職務是東北行轅主任。

這個時候的東北戰場危機四伏,就是大羅金仙也救不了,陳誠的特長是搞經濟行政,白崇禧、杜聿明這樣經驗豐富的將領都幹不過林彪,更別提對軍事一竅不通的陳誠了。

蔣介石以陳誠代替杜聿明,倒不是不信任杜聿明,主要還是杜聿明的身體原因,總不能把老杜給用廢了。另外,蔣介石在謀劃與我軍在淮海一帶決戰,所以到1948年6月,蔣介石又把杜聿明任命為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二兵團司令官,足見他對杜聿明是器重的。

不過,淮海一帶的大決戰還沒開始,遼瀋戰役率先爆發,形勢對國民黨極為不利。蔣介石只得又派杜聿明飛到東北去救火,但形勢已經不可挽回,杜聿明不僅沒能挽回東北的敗局,反而在接下來的淮海戰役中繼續失利,先後成為林彪和粟裕的手下敗將,最終被俘。

從杜聿明承擔的重要角色看,蔣介石對他的忠誠度和軍事能力是放心的,每次都把杜聿明當作最重要的“救火隊長”,而杜聿明確實也是國軍最優秀的將領之一,只是他面對的是林彪、粟裕這類“戰神級”將領,也只能甘拜下風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1945年10月,蔣介石任命杜聿明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成為首任進入東北的國軍最高將領。意圖收復東北。與東北民主聯軍在松花江一帶對峙。

杜聿明畢業於黃埔一期,辦事大膽果斷,又忠於蔣介石。此次到東北,隱隱類似胡宗南“西北王”,成為“東北王”。於是招攬人才,他的高參室就自行聘請了200多名將軍。還大肆收攬偽軍和地方部隊,以用於後方防守和游擊戰。


1947年3月,國軍在東北作戰計劃失利,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守。杜聿明又腎病復發,蔣介石決定收縮兵力,更換將領,替換杜聿明。

陳誠提出胡宗南與範漢傑兩個人選,蔣介石則意屬白崇禧擔任東北行轅主任。李宗仁則推薦陳誠。於是蔣介石在8月最終決定由陳誠兼任東北行轅主任。

陳誠到東北後,總攬黨政軍大權。同時蔣介石親赴北平,抽調傅作義部部分軍隊增援東北戰場。


然而東北局勢依然無法扭轉。在東北民主聯軍9月發動的秋季攻勢中,國軍損失慘重。傅作義見勢不妙,要求將他的華北軍隊撤回關內。陳誠只得請求蔣介石另選將領接替自己。還未等到蔣介石做出調整,東北民主聯軍緊接著在12月發起冬季攻勢,剛剛組建的新編第五軍在公主屯全軍覆沒。
面對接連失利,蔣介石親自飛往瀋陽,決定由衛立煌接替陳誠,出任東北第三任最高長官。1948年1月,衛立煌正式出任東北行轅副主任和“剿總”總司令。

然而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即使蔣介石不停調兵換將,東北形式已是東北野戰軍囊中之物。1948年9月,東北野戰軍圍攻錦州,決定歷史的三大戰役之首,遼瀋戰役正式打響,國民黨軍隊全軍覆沒,遭受毀滅性打擊,最後不得不吞下失敗的苦果。


杜聿明與陳誠二人都非常清廉,蔣介石對兩人寄予厚望。杜聿明是國民黨少有的名將,陳誠其實長於政務,軍事能力有限。後來在臺灣經濟發展中,陳誠就充分展示了他政治經濟上的能力。

陳誠為人正派,看不慣東北嚴重的貪汙腐敗,本想有所作為,大力打擊貪腐,卻又火燒得過猛,撤換了大批杜聿明重要將領。連四平之戰頭號功臣陳明仁都被他撤職,對東北戰局造成了很大不利影響。蔣介石後知後覺,不得不啟用閒置多時的衛立煌。衛立煌手下又無親信將領,處處受制,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雖然連換三任東北最高軍事將領,其實蔣介石自己就是東北敗局的始作俑者。


鐵馬冰河戍輪臺


杜聿明的軍事指揮能力到底有多強?

黃埔軍校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一度成為國民政府的中流砥柱,在抗戰戰場以及解放戰場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要說到在國民政府中表現最為出色的,縱橫認為還真就非杜聿明莫屬。

很多人肯定會拿“天子門生第一人”,一連多少個“第一”的胡宗南來說事,實際上胡宗南表現真的是乏陳可點,屬於溫室花朵那一系列的,老蔣培養多年,抗戰戰場都沒怎麼讓他上,專門看守在延安,結果最後辱了使命,什麼天子門生第一人,說白了就是一個花瓶。

杜聿明可謂是一路打拼,憑藉軍功和能力一步步進入老蔣的眼線,並且受重用的人,在抗戰崑崙關戰役中,儘管杜聿明指揮下的第五軍損失慘重,但是這卻是一場國軍進行戰,並不是防守戰,在該次戰役中,國軍沉重打擊了日軍,獲得重大勝利,被稱為崑崙關大捷,其後老蔣派出中國當時最精銳的部隊組成中國遠征軍到緬甸作戰,依然讓杜聿明掛帥。

可見,老蔣對胡宗南和杜聿明都是偏愛,對胡宗南是寵,對杜聿明是信賴。

除了在軍事上具有極強的能力,在政治上也極為洞察力,深得老蔣喜歡,比如在解決龍雲的過程中,蔣介石要杜聿明去做工作,最後做成了,把龍雲從雲南拔了出來到中央任職,卻對杜聿明心存記恨,因此,要求懲治杜聿明,老蔣沒辦法就和杜聿明說了,先將你撤職查辦,很多人都會為此憤憤不平,認為老蔣卸磨殺驢,杜聿明則說“只要於國家有利,個人不計較任何名利地位。”

老蔣撤銷杜聿明昆明防備司令後,還沒等傳達開,杜聿明剛離開昆明到重慶,任命杜聿明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的命令就下達了。

抗日戰爭勝利後東北到底是怎樣的局勢?

當時東北實行的是二元政治,就是軍事是軍事,政治是政治,對於國民政府這樣全國性的領導機構來說,排面必須大一點啊,另外,杜聿明資歷的確太淺,主持東北軍政一把手,還是級別不夠。

所以,杜聿明只是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東北真正的軍政一把手是熊式輝,職務是東北行轅主任,瞭解國民黨的歷史都知道,在抗戰時期最主要的軍事機構是戰區,第一戰區,第二戰區什麼的,到解放戰爭時期就變成了,綏靖區,綏靖公署,實際上行轅比綏靖公署還要高一級。

老蔣的出發點很好,熊式輝抓政治,杜聿明抓軍事,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杜聿明為什麼會被陳誠所代替?

實際上陳誠到東北主政,並不能簡單的用一句替代杜聿明就能解釋清楚的,通過上面的介紹可以得出,東北是“熊式輝+杜聿明”的局面,陳誠到東北是頂替了這兩個人。

當時東北局勢不斷惡化,杜聿明儘管能力很強,老蔣在東北也算下了大手筆,但是能夠決定東北局勢並非國民黨,而是蘇聯,不要忘了蘇聯在東北打敗關東軍一直沒有撤退,在這個階段,東北是不處於國民政府管控的階段,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四爺的前身,東北民主聯軍卻不斷活動,攻城略地,人數從十萬到遼瀋戰役結束膨脹到一百多萬,其中的故事也不是一帶而過。

即使是老蔣對奪取東北也未必能夠下定決心,進軍東北實際上也是一場賭博,杜聿明也主張放棄東北,把國軍的重點放到山東和江蘇一帶。

再加上國民黨內部派系傾軋,杜聿明與陳誠不和,當時杜聿明正在養病,因此陳誠取代熊式輝後,順便也把杜聿明調到徐州當徐州剿總副總司令。

陳誠是屬於那種整軍有一套,打仗完蛋草,到東北就開始整軍,本身在東北的國軍士氣就不高,讓陳誠這麼一整,矛盾更加擴大化,後來老蔣也只能再次讓杜聿明到東北去幫助衛立煌做殊死一搏。

對於東北,老蔣就是不甘心,國軍就是拿下東北,你還能打到蘇聯去嗎?還不如穩紮穩打,從南往北推更好一點。


史論縱橫


杜聿明雖然軍事指揮能力不錯,但是資歷淺,級別低,而國軍恰恰是特別講究資歷和級別的。所以,在整個解放戰爭過程中,在每個位置上都不是以正職負責指揮,而是以副職身份負責指揮。無論在東北還是還是在淮海戰役中,他都是以副職的名義協助正職進行指揮。在東北起初是輔佐熊式輝,後來是協助衛立煌,在淮海戰役中則是協助劉峙。

為什麼出現這種局面呢?解放戰爭初期,國軍搶佔東北的時候,海運過去的第一波部隊中,新一軍和新六軍兩個五大主力部隊,都是在印度支那遠征軍時期編練起來的,都是黃埔系軍隊。這樣的軍隊,其他國軍高級將領是很難只會得動的。杜聿明在遠征軍時期就曾先後擔任軍長、副總司令,所以對這兩支骨幹部隊指揮起來更順手。

在淮海戰役中,也是同樣的情況。本來曾經想過合併華中與華東兩個戰區,由白崇禧負責指揮,但白崇禧拒絕了。最後委員長只能派出了國軍著名的福將劉峙去坐鎮。劉峙的資歷是足夠的,但是能力平庸,並沒有實際負責軍事指揮的能力。所以,最後又決定給劉峙派一個軍事指揮能力比較強的副手,來負責實際的軍事指揮。一開始選定的是宋希濂,後來又改為杜聿明。

也就是說,杜聿明在解放戰爭時期被委員長當作救火隊長使用,一會兒放在東北,一會兒放在徐州,是出於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派系鬥爭,黃埔系的軍隊他不願意教給其他人來指揮,交給黃埔嫡系的杜聿明,他更加放心;另一個原因則是杜聿明當時的資歷和級別都還不足以獨立負責一個大戰區的指揮,所以只能去給別人當副手。

解放戰爭初期搶佔東北的時候,軍事和行政是兩套班子,各自幹各自的,杜聿明只負責軍事,不干預行政方面的事務。而在解放軍退到松花江以北之後,委員長認為大局已定,接下來要進行一定的建設,就需要資歷更深、級別更高的人去負責。而這時候參謀總長陳誠和國防部長白崇禧互相拆臺,搞得不可開交,所以委員長決心換人,就把陳誠派到了東北,接替杜聿明。

陳誠到東北以後,權限要比杜聿明大很多,他是軍政一把抓,不只是負責軍事指揮,也能夠指揮東北的黨政系統,是東北的最高軍事、行政長官。這種權限是杜聿明從來沒有獲得過的。但陳誠的軍事指揮能力其實很平庸,不僅白崇禧這樣的名將看不上陳誠,就是杜聿明,其實也看不上陳誠。陳誠到東北以後,權力很大,全面負責。結果被解放軍通過春季攻勢、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幾波進攻打得喪師失地,陳誠顏面盡失。

東北被陳誠搞成了一個爛攤子,委員長才覺得他不能再在東北指揮下去了,陳誠自己也不願意再在東北待著了。委員長就又開始物色人去替代他,最後選中了衛立煌。本來衛立煌也不願意去,覺得東北的局面已經被陳誠搞得一團糟,他去了也只是背黑鍋,所以他也不願意去。陳誠沒辦法,只好託病請求回南京治病,並讓他老婆去找衛立煌的老婆,說陳誠再在東北待下去,身體就要不行了,請衛立煌趕緊去。

衛立煌到了東北以後,陳誠才趕緊跑回到南京。解放戰爭初期,白崇禧當國防部長,陳誠當總參謀長,但軍事指揮主要是總參謀部在負責,白崇禧實際上插不上手。陳誠本以為自己到東北以後黨政軍一把抓,是可以穩定東北局面的,可以順手撿便宜,沒想到被解放軍打得丟盔棄甲,喪師失地,最後又灰頭土臉的跑回了南京。

以軍事指揮能力來說,陳誠當然遠不如杜聿明。但國軍非常講究派系和資歷,杜聿明到在淮海戰役中被俘,也只是中將。雖然他在東北和徐州兩個主要戰區擔任過副總司令,但他的軍銜和他手下的兵團司令都是同樣的級別,和大多數軍長也都是一樣的中將。陳誠就不一樣了,陳誠早就是上將了。所以,杜聿明在高層還要依仗何應欽撐腰,而陳誠就不需要了,他本身就是大BOSS。


蕭武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爭奪東北,蔣介石案前有兩套領導班子組合備選:“張治中+關麟徵”、“熊式輝+杜聿明”。幾經博弈,或許是張治中不想與延安方面作戰,選擇就任新疆省府主席,關麟徵則隨之就任新疆警備總司令。其實這時已經有陳誠插手的影子,關麟徵接到命令拍桌大吼:這一定是陳小鬼背後搞的鬼!

沒辦法,當年的第11師“倒曹”事件中,關麟徵當著羅卓英的面埋汰副師長陳誠,兩人早已芥蒂深厚。



杜聿明中將剛剛因昆明“捉龍”事件被蔣介石假模假式“撤職查辦”,算是給龍雲、盧漢留了點面子,但蔣介石的恩寵繼續,選擇杜聿明出任“東北保安總司令”也是合理的,畢竟進攻東北的“五大主力”之二的“新一軍”和“新六軍”都曾經是杜聿明在滇緬戰場指揮過的部隊,而71軍陳明仁乾脆是個“刺頭”,一般的國軍高級將領還真鎮不住他。

杜聿明走馬上任後應該說幹得還不賴,從山海關打起,一路破錦州、瀋陽、長春和四平,一直挺進到黑龍江省的松花江南岸,可惜這位“杜老總”身體不太爭氣,1946年2月即秘密在北平白塔寺中和醫院做手術摘除了左腎。戰事緊張,晝夜操勞,到1947年7月已經實在堅持不住了,再次密赴上海治療。





杜聿明打仗,“新政學系”二號人物熊式輝二級上將則忙著大肆撈錢,作為“東北行轅主任”的熊式輝並無戰功履歷,是與張群、死去的楊永泰一體的官僚派系,擅長玩弄政治平衡的蔣介石一直用以牽制cc系。然而東北許多官員的舉報讓熊式輝在東北的地位芨芨可危。

1947年6月,“參謀總長”陳誠突然飛赴瀋陽,代表蔣介石給四平戰役中奮力救援的新六軍授勳,一邊拿下被告“縱兵毀糧”的陳明仁,一邊廣泛接見東北軍政大員,熊式輝立知不妙。

原來,鑑於東北軍政兩個頭目均出問題,一個臥病不能指揮作戰,一個貪汙腐敗犯了眾怒,蔣介石已有換馬的念頭,當他問詢第一心腹陳誠關於人選方面的意見時,陳誠突然毛遂自薦要親往東北主持。究其原因,是身為參謀總長,陳誠在一年多來的全盤指揮中損兵折將,實在沒給老蔣賺什麼臉,何應欽與白崇禧也不斷地指責陳誠無能,陳誠確實力不從心。



東北盡是國軍精銳,陳誠迫切希望一展身手,挽回榮譽,重塑形象。作為蔣氏第一愛將,既然陳辭修瞄上了這個位置,熊式輝和杜聿明就都得滾蛋,陳誠自有“土木系”全套班子,比如立即跟隨前往的羅卓英。

果然,1947年8月,蔣介石明令陳誠出任“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被調回南京閒差“戰略規劃委員”,而對於同樣也是愛將的杜聿明,蔣介石亦有安排,出院後不久,就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可惜,陳誠在東北對付了不到一年,就被林彪打的胃出血,軍事局勢一塌糊塗,灰溜溜跑路上海養病去也。

再後來就是衛立煌出山了。


度度狼gg


杜聿明和陳誠不是一個層次的指揮員,杜聿明是充其量是可以衝鋒陷陣的戰將,而陳誠則是可以指揮全軍的統帥,他們就像魏延和諸葛亮一樣。

雖然國民黨在東北打了敗仗,但無論是誰都不能否認杜聿明的指揮能力。但杜聿明所經歷的戰爭無不是局部戰爭,是在委員長或者其他人指揮下進行的戰爭。在這方面,杜聿明跟自己的黃埔同學張靈甫有點相似。張靈甫也是國軍一員猛將,但要是讓他獨當一面的時候就會迷失自我、鑄成大錯。


當時陳誠到東北去也是替代熊式輝和杜聿明兩個人,當時熊式輝在東北挑大樑,杜聿明是去輔佐他的。

東北的局勢,明眼人都知道,那是一場不可能贏的戰爭。因為它是一場力量懸殊,極不對稱的戰爭。不要說陳誠指揮,就是蔣介石指揮,孫臏和拿破崙指揮都沒有一點勝算。

杜聿明雖然不善於統帥全局,但也看到了這一點。他在去東北之前見過老蔣,建議放棄東北,這樣體面一點,可以全力以赴在關內跟共軍決戰。

老蔣也不是不知道其中的利害,但東北一戰是國軍跟共軍的前所未有的第一場大決戰,如果第一戰就不戰而退,後面的局勢如何收拾,軍心、民心如何振作,美國那邊怎麼交代。所以只有硬著頭皮,幾乎孤注一擲了。


杜聿明對東北一戰沒有信心,到了東北 也跟熊式輝面和心不合,老蔣對杜聿明也不放心。這樣重要的戰役,讓一個沒有必勝信念的主帥去指揮,換了誰都不放心。

偏巧杜聿明又有病了,需要療養,蔣介石就順勢讓杜聿明回去養病,讓陳誠替換下了熊式輝和杜聿明。

陳誠是頭腦非常清醒的人,對東北局勢和國民黨軍紀的敗壞都洞若觀火,更明白東北是一盤輸定的棋,但總裁重託,危難之際,不容推脫,總要有人收拾局面。

因此陳誠臨危受命、趕赴東北。

到了東北馬不停蹄開始整頓軍紀,鼓舞士氣、加固工事,開始他的新官上任的三把火。


可是國民黨的軍紀積重難返,尚需時日,豈能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陳誠臨渴掘井,收效甚微,不由大發雷霆。

軍中將領不服向老蔣告狀,蔣介石知道東北那裡無力迴天,也做了最壞的打算,他怕陳誠有什麼閃失,就把能力遠遠不如陳誠的衛立煌派去頂缸。

東北一戰果然如杜聿明預料的那樣,國軍幾十個師全軍覆沒,百十名高級軍官被俘。

國民黨高層的信心開始動搖,對戰爭前景開始悲觀,這種情緒也蔓延到軍中。可以說遼瀋一戰對國共內戰產生了重大影響,敲響了國民黨的喪鐘。


回頭再說杜聿明和陳誠。

不瞭解底細的人都說蔣介石心中偏愛杜聿明、重用杜聿明。但其實,陳誠在蔣介石心中的分分量才是最重 的,這一點從陳誠的經歷就能看出來。

眾所周知,蔣介石的親信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起家時的患難弟兄,如陳立夫、陳果夫等。二是黃埔系學生,如張靈甫、杜聿明等。三是招降納叛的土匪、軍閥如李宗仁、白崇禧。而陳誠沒有背景、沒有靠山,跟蔣介石也不沾親不帶故,出頭的機會要比杜聿明小的多。

而陳誠一個普通的大兵,從零開始靠著自己的真本事脫穎而出,受到蔣介石賞識和重用。

1928年杜聿明還是一個不帶長的參謀時,陳誠已經是國民革命軍的警衛司令了。


陳誠在北伐戰爭和之後的 歷次戰爭中多數都是率部獨立作戰,戰功顯赫。圍剿紅軍的時候,三十多歲的陳誠被蔣介石任命為總指揮,在江西跟林彪狹路相逢,打敗常勝將軍林彪,接連攻克攻克紅軍根據地多個重鎮,攻陷蘇區首府瑞金。

而杜聿明軍事生涯可圈可點的戰爭如長城抗戰、淞滬抗戰、和桂南抗戰雖然屢立奇功,但無不都是在大兵團作戰中一個配角。兩人的軍事才能和在老蔣心中的分量不能同日而語。

正因為陳誠在老蔣跟前的地位獨一無二,老蔣才在1948年讓陳誠擔任臺灣的軍政一把手,為自己安排後路。

由此可見,陳誠是帥才,杜聿明是將才,二者不能同日而語,杜聿明被陳誠替換下也是情理之中的。


小約翰


表面上是陳誠取代了杜聿明,但這不能說明杜聿明的軍事指揮能力不行。而且就陳誠和杜聿明兩人來說,蔣介石其實更器重的是杜聿明,畢竟杜才是蔣的救火隊員。

兩人都是老蔣的左膀右臂,蔣把自己的嫡系部隊交給他倆帶,杜聿明的第五軍和陳誠的第十八軍是老蔣的五大王牌主力部隊中的兩支。

老蔣的用人原則不是嫡系,絕沒這個待遇。杜是黃埔系骨幹,陳是黃埔的教官,杜是中將,陳是上將,杜的資歷淺,陳稱“小委員長”,老資格。如此比杜要稍低一籌。

但作戰比的不是資歷。

抗戰時期。老蔣遲遲沒有把杜聿明派上場,那是因為好鋼要用在刀刃上。

崑崙關之戰時,老蔣就給杜聿明下了死命令。戰鬥開始時,杜聿明第五軍對崑崙關守敵進行了猛烈的攻擊。戴安瀾師與日寇展開白刃戰,首先佔領了仙女山。

當晚各部乘勝進行夜襲,相繼佔領了老毛嶺、萬福村、441高地,最後佔領了崑崙關,最後一口一口吃掉敵人,戰鬥打了18天,終於取得了崑崙關大捷。

這更讓老蔣對杜的能力深信不疑。1942年讓他率軍入緬作戰。本想著露露臉,可是戰事失利。在撤退時,過野人山時損失慘重。估計老蔣要大發雷霆,可恰恰相反,老蔣還賞了他,本身從野人山撤退就是老蔣的意思。他需要的就是聽話的人。

此後哪裡有硬仗就把杜派向哪裡,杜就像一個趕場救火的人。

1945年,老蔣把杜聿明派到東北。東北市重工業基地,老蔣打內戰肯定要控制這裡。

但杜聿明到東北後面臨一個尷尬的問題。他只負責軍事,而負責不了行政,他還有頂頭上司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

國共雙方展開了東北爭奪戰。至1946年中旬,東北的國軍開始走下坡路了,其主要問題一個是熊式輝和杜聿明配合不力,熊式耀是政學系的,不是蔣的派系,無法節制軍隊。杜聿明又無行政權力。另一個是當官的貪汙腐化,當兵的軍紀渙散。這兩個問題都無法解決,直接的後果,就是在戰場上節節敗退。

老蔣也明白,再往下打敗事已成定局。所以他讓陳誠接替杜聿明並不是不相信杜聿明。只是讓陳誠來收拾這個爛攤子,而杜聿明要趕下一個場子了。


接著淮海戰役開始。杜聿明又被指派到了淮海戰場上,而這個時候的國民黨軍已經土崩瓦解。杜聿明也不可能有什麼大作為。結果就是徹底失敗,杜聿明也成了俘虜。


說史聽濤


杜聿明有著極強的軍事指揮能力,這個評價對其有點過高。

蔣介石用人最喜歡“黃陸浙”和忠心,比杜聿明軍事能力強的人不少,如傅作義、衛立煌、白崇禧等。但是這些能打的人都不太聽話,而聽話的軍事指揮能力又相對來說較差。從這幾方面考慮,杜聿明是一位不錯的人選。


杜聿明雖然畢業於黃埔第一期,但是和士官系和保定系的一比,資歷直接矮了一節。所以需要一位資歷比他高的統攬全局,同時掌舵、坐鎮和壓陣。解放戰爭時,杜聿明被任命為東北保安司令。杜聿明當時是國民黨軍在東北的二把手,只負責軍事指揮。東北的最高軍政長官是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後由陳誠接替。國民黨將領有一個通病就是隻會打順境的仗,杜聿明也不例外。杜聿明一到東北,憑藉優勢的兵力和武器裝備很快便佔領了四平,並將林彪的部隊趕到了松花江。淮海戰役時,杜聿明又被任命為徐州“剿總”副總司令,總司令為保定軍校畢業的“福將”劉峙。


同樣的類似於陳毅和粟裕的關係。粟裕軍事指揮能力強,但是資歷比較低。當中央任命粟裕為華東野戰軍司令員時,粟裕堅決要陳毅當司令員,自己當副司令員。因為有陳老總在,華野的高級指揮員沒有一個不聽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