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工”不強,製造業對國家崛起到底有多重要?

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富。在農業、工業、商業三個產業中,工業是真正具有強大造血功能的產業,對經濟的持續繁榮和社會穩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無“工”不強,製造業對國家崛起到底有多重要?

一、沒有強大的工業就沒有國際地位

回溯歷史,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雖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徒有戰勝國之名,卻無有戰勝國之實—— 一戰結束後,山東權益被日本攫取;二戰後中國外蒙和東北的權益被美國處分給了蘇聯。這些現象的根源就在於工業實力不如人、綜合國力不如人,用二戰前夕的數據做對比就顯而易見了:

  • 美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38.7%;
  • 蘇聯佔世界工業生產的17.6%;
  • 德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13.2%;
  • 英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9.2%;
  • 法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4.5%;
  • 中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0.3%。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二戰前夕中國的工業實力無比孱弱,有限的工廠大多屬於紡織工業,而重工業幾乎為零。當時的中國沒有自己的工業體系和國防工業,既無力保障國家安全,又無法支持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在弱肉強食的國際關係法則下,中國自然飽受欺凌。

無“工”不強,製造業對國家崛起到底有多重要?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隨著近幾十年來西方大張旗鼓地“去工業化”,以及東亞國家竭盡所能發展工業,使全球出現了“北美——西歐——東亞”三大工業中心,各個國家國際地位的變遷,說到底還是由工業實力所決定的。

二、沒有強大的工業就沒有經濟的持續繁榮

無“工”不強,製造業對國家崛起到底有多重要?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歐美經濟一落千丈,中國經濟異軍突起,已然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其根本就在於中國高速增長的工業實力。

德國之所以能夠取得歐洲的領導權,特別是在歐債危機後,掌握了處分他國國家主權的權力,也是源於德國強大的工業實力。

若沒有強大的工業,雖然可以依靠出售自然資源,風光一時,但無法風光一世。

依靠出售本國資源,阿根廷在20世紀初就是比較富裕的國家。上世紀70年代又得益於日本經濟崛起,對原材料的大規模需求所孕育的一次大宗商品牛市——鐵礦石、石油、大豆的價格飛漲,支撐起了阿根廷的經濟繁榮,阿根廷甚至一度步入發達國家門檻,但隨著日本對原材料需求的飽和以及日本“失落的二十年”,阿根廷的經濟隨之遭受重創,加上民粹主義和國內政客的短視,使阿根廷成為全球唯二的,從發達國家“轉型”為發展中國家的笑柄(另一個是南非)。

三、西方衰弱在於“去工業化”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歐美髮達國家逐步將淘汰的產能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一方面鑄就了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同時降低了本國因工業帶來的環境汙染,失業人口則向服務業轉移,並大力發展“錢生錢”的金融業,創造了近乎於天文數字的虛擬經濟。

無“工”不強,製造業對國家崛起到底有多重要?

西方國家的這些舉措曾經一度被視為明智之舉,甚至是很多國內經濟學者所無比推崇的,有的學者還獻計獻策要求中國效法。

但事到如今,“去工業化”危害盡顯。

隨著“去工業化”,大批工人失業,而美國金融業者、會計師、律師、醫師的教育成本和門檻異常高,這些崗位的稀缺性和專業性造成子承父業內循環的情況非常普遍,階層流動趨於停滯。

而特朗普政府更是強力推動製造業迴流美國計劃,甚至不惜使出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要對以美國市場為主的海外製造企業和基地設在外國的美國公司徵收高達35~45%的關稅和罰款,另一方面,對投資或迴流美國的製造企業,聯邦、州、市、鎮政府在土地、稅收、公共設施服務等方面給予巨大的優惠,以撬動製造業迴流美國,重塑美國製造業全球霸主的地位,削弱競爭對手的實力。

無“工”不強,製造業對國家崛起到底有多重要?

四、以史為鑑,堅定發展強大工業不動搖

2011年,中國工業生產總值是美國的120%,是德國的346%,是日本的235%。讓西方政客更加心驚膽顫的是,2007年,中國工業產值才僅僅是美國工業產值的65%。

相對於美國曾經的三個對手——德國、日本、蘇聯,三國的工業巔峰實力也就只有美國的70%,美國從來未面對過中國這樣的對手——兼具人口龐大、國土廣闊、教育發達、工業體系完備、文明底蘊深厚等特點於一身,確切地說,中國的工業潛力遠勝於美國!

無“工”不強,製造業對國家崛起到底有多重要?

隨著中國工業轉型升級,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產品會被做成“白菜價”,中國“發達國家粉碎機”的稱謂將實至名歸,美國高端製造業的造血能力會日益貧乏。

縱覽列強興衰成敗,可謂成於工業化,敗於“去工業化”。前車之鑑,後事之師,希望國人引以為鑑,堅定工業化道路不動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