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總做一言堂父母,用體驗式教育代替灌輸式教育,孩子會更優秀

很多父母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孩子越發長大的同時,越叛逆,越不聽話,你說東,他偏偏往西,你說不要,嘿!他偏愛,於是,天天都要與孩子鬥智鬥勇,有些"心思"比較好的父母,就會想盡辦法讓孩子"服從",讓孩子不知不覺中中招,而一些比較嚴厲的父母來講,通常是罵一頓或者打一頓,孩子就會變得"聽話"了,可是結果真的是這樣嗎?很多時候,孩子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和想法,只是父母忽略了,父母大多數不會顧慮孩子的感受,只是覺得大人的話要聽,我說什麼你就要聽什麼。

父母要拒絕做"一言堂",應該先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引導孩子,要像孩子的朋友一樣,去正常心態去引導好孩子。

別總做一言堂父母,用體驗式教育代替灌輸式教育,孩子會更優秀

父母要拒絕做"一言堂"

在現在的時代,再用傳統教育來教孩子已然已經"過時"了,父母的"身份"也要改變一下,父母不再只是單純的大人,不再是孩子的父母而已,還應該是孩子的好朋友+老師,只有父母放下架子,先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才有可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理,如果父母時常端起自己的架子,時刻的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那麼只會拉遠孩子與你之間的距離,再對孩子的言行舉止都進行絕對的控制,讓孩子成為一個沒有思想的木偶,那麼等待父母的,可能就是孩子長大後的遠離。

別總做一言堂父母,用體驗式教育代替灌輸式教育,孩子會更優秀

之前看過一檔電視節目,其中有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對高學歷教授夫婦在23年前收到大學剛畢業的孩子寄來的一封"絕交信",

這封絕交信裡充滿了孩子對父親的種種憤怒,孩子積累了幾十年的怨氣,就此爆發,對於父親和母親,孩子眼裡滿滿的都是不解和失望,信裡是這樣寫的:

我小的時候有一次因為淘氣而踩碎了房頂的瓦片,我父親便讓我在院子裡跪著給所有人看。

等我到了初中的時候,我父親可以因為70塊錢,讓我差一點沒書讀。

等到高中的時候,他便要求我每次吃飯都必須要吃兩碗,兩碗吃不完就扇耳光。

終於到了大學的時候,以為可以比較自由了,但是他居然要求我去交往他所認定的女生,每天活在父母的掌控下,太痛苦了。

終於等到了畢業,我被分配到了北京,父親又給我定好了7月2號的車票,我偷偷的在前一天的晚上買了張火車票,終於逃離了,像木偶一樣的家

而這個孩子曾經還跟他母親有過這樣的一段對話:"媽媽要是每天都有人扇你耳光,你會怎麼想?又會怎麼做?"

而他媽媽根本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慮,為孩子想一下,媽媽根本沒有把這件事當做一回事:"扇你耳光又不會浪費多少時間,不要計較這些"

小海心灰意冷,父母的這種思想,讓他覺得他跟父母是兩個世界的人。

家長只有把孩子當成一個有思想、有行動能力的個體,平等地去對待孩子,不利用所謂的"架子"去逼迫孩子,尊重孩子說話的權利,孩子才能感受到來自家的溫暖和力量,才會覺得自己是這個家庭的一分子,作為家庭的一員自己是被需要的。

一切口沫橫飛的說教都沒有體驗式教育來的好

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就像上面的例子,小孩被父母一直"控制"著,不給孩子一點成長的機會,就像一個木偶,孩子怎麼會喜歡呢?一切口沫橫飛的說教都沒有讓孩子親身體驗的好,而現如今,體驗式教育是最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那什麼是體驗式教育呢?

別總做一言堂父母,用體驗式教育代替灌輸式教育,孩子會更優秀

體驗式教育呢,是父母給孩子在實際生活和教學場景中去體驗實踐,反思自己的過程,在體驗的過程中,孩子能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事情,孩子完完全全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比如像小豬佩奇其中有一集,下雨天的有泥坑,而孩子們想去體驗踩泥坑,豬爸爸並沒有拒絕讓孩子去體驗,反而,在體驗踩泥坑的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特別開心,在體驗了踩泥坑的過程中,孩子收穫了開心,快樂,有趣。

其基本模式是:實踐——體驗——反思——感悟——指導實踐——繼續體驗——不斷反思——思想和情感得到提升與進步,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體驗過程。

如果豬爸爸告訴孩子泥坑就是那樣啊,踩一下水就會跳起來而已,沒什麼好玩的,不讓孩子體驗,那麼孩子,就不知道踩泥坑的感受是什麼,孩子也實踐不到,更是體驗不到。

別總做一言堂父母,用體驗式教育代替灌輸式教育,孩子會更優秀

簡單一句話,放手讓孩子們去體驗,這就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如何對孩子進行體驗式教育?

記得一本書上有這樣一段對話:拿破崙問教育部長:目前教育最缺少的是什麼?教育部長回答:最缺少的是優秀的母親。教育部長的話深刻而睿智,同時也告訴我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是教育中的主體,我們要把孩子當成一個主體去看待,孩子的天性就愛玩,而體驗式恰好可以讓孩子更加積極主動地去感知這個環境,通過觸覺,觸摸,體驗,不同的感官體驗從而獲得不一樣的認知,這種教育方式是最好的,那麼家長要怎麼對孩子進行體驗式教育?

別總做一言堂父母,用體驗式教育代替灌輸式教育,孩子會更優秀

1. 把教育的主體還給孩子

很多父母都沒有拎清和孩子之間的角色,常常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一體,認為孩子是我的,我就要用我的方式去讓孩子順從,但結果孩子只是表面順從而已,心理並不開心,而如今的家長,特別喜歡剝奪她們的這些體驗。

"孩子自己吃飯。""不行,吃得亂七八糟的,還不如媽媽喂(奶奶喂)。"

"孩子自己洗手。""不行,洗得到處都是水,媽媽幫你洗。"

"孩子自己疊衣服。""不要了,你啊,就是玩,越疊越亂。"

不捨得放手只會讓孩子裹足不前,殊不知你的拒絕剝奪的不僅是她們體驗生活的好奇心,更是剝奪了她們的自主學習,模仿和創新能力。而當你,把這一切都還給孩子之後,孩子獲得的是:

從小能夠自己好好的吃飯,因為父母有給孩子這個機會去體驗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好,源於父母的體驗式教育,誰不是從不會就開始學的呢?

別總做一言堂父母,用體驗式教育代替灌輸式教育,孩子會更優秀

2. 生活即教育

生活源於一切,生活教育的東西太多了,小的螞蟻爬行,大到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生活中的體驗,足夠讓孩子開心的了,日常的剝雞蛋,逛超市,等等一些小事,都可以讓孩子在體驗的過程中收穫頗多。

3. 尊重孩子的需求

尤其是在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時,孩子愈發的渴望自己的想法被關注,對於父母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常常是不配合的。這時候,父母們不妨讓孩子去嘗試一下,轉換為體驗式教育,這也有助於孩子生活加經驗的積累,碰壁並非是一件壞事,也可能是一種成長。

4.適當地放手

家長們可以適當地放手給予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本身就具備有想要獨立的一面,而父母如果一直否定孩子或者灌輸式教育,那麼孩子只會越來越叛逆,不但能力得不到鍛鍊和成長,還會對父母越來越不尊重,所以,只有父母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經歷,成長和體驗,孩子才會變得更加優秀。

我是尼尼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