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操心有很多是自找苦吃,應適可而止,對此你怎麼看?

農在天涯


這句話很有道理!現實中的很多父母,過於溺愛孩子,恨不得包攬一切,這是很不合理的育子方式。

父母過於操心孩子,有以下弊端:一是可能會造成對孩子的過於寵溺,導致孩子成為事事甩手的“巨嬰”;二是由於時代發展,父母很多的操心可能並不一定科學合理,一旦落到實處,可能會起到負面作用;三是父母操心過多,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尊心,甚至會引起孩子的不滿和叛逆,正所謂好心辦壞事。

其實所有的父母都要明白,你誰都不能時時、處處、事事地為孩子包攬一切,只有到位不越位,該放手時就放手,孩子才會越獨立、越自強、越成功!


風雨無阻的陪伴


我同意這個觀點,很多父母從小就對孩子不撒手,什麼都包辦代替,也不知道這些父母懂不懂孩子的能力是鍛煉出來的,也許有些父母明白道理,但一具體到自己的孩子就不管什麼道理不道理,把孩子伺候好了心裡就舒服。

我曾經幫助我妹妹替她照顧她女兒的孩子,我接替我妹妹照顧外甥女的孩子時,孩子馬上三週歲了,每晚上睡覺之前必須要躺在他爸爸懷裡,他爸爸拿著奶瓶喂他喝奶,大小便都由爸爸抱著支開兩條小腿往小便盆拉尿,孩子的這些行為如果是一週歲左右還可以,可是孩子馬上三週歲,用照顧一週歲孩子的方法來照顧三週歲的孩子,首先孩子的心理錯位了,孩子的心理沒有隨著年齡增長,如果繼續錯位下去有可能給孩子帶來心理疾病,比如孩子上初中,高中,而孩子的心理年齡還停留在小學或幼兒園,這是很危險的,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我親歷過,就是由於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問題,造成孩子心理沒有隨著年齡長大,當孩子上初中或高中時心理問題就出來了,這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當然,我看到我外甥女婿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問題時,趁他出差不在家的幾天和我外甥女合作把孩子的毛病都改過來了,雖然孩子哭鬧了兩個晚上,但沒關係,等幾天後孩子爸爸回來時,孩子不再躺在爸爸懷裡了,自己躺下拿奶瓶喝奶了,再過幾天睡覺之前奶也不喝了,大小便更是自己坐便盆。

父母疼孩子一定要有度,孩子什麼年齡自己能做什麼事一定讓孩子去做,過份的操心包辦會害了孩子,從小鍛鍊孩子堅強的性格,自理的能力,孩子會受益一生。


我是山東養老大姨


這個問題問的好,我就是一個為兒子的終身大事出力不討好的老太婆。兒子已經30多了,單位不錯,房子買好,也裝修好了,就差一個媳婦了,可就是不找。開始他說單位沒有女同事,我就拖親戚找朋友的幫他介紹,可他就是找藉口不見,這不,春節回來一說這事,還給我急,說我的想法跟不上時代了,可社會再發展也不能不結婚成家啊?他不成家,我老公不在了,以後我怎麼有臉去天堂見他啊!





用戶wang661377


為人父母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一定記清這句話。

這種退出包括2方面。一是生理上的退出,二是心理上的退出。

生理上,我們從小要教孩子各種生活技能,讓他們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當孩子慢慢長大,有了自理能力,父母就要懂退出,適時地退出,就是題主所說的“適可而止”,這個度太重要了。比如我媽,我兒子都那麼大了,還要管我一天洗幾次澡;我婆婆,只要早飯沒有按她要求的時間吃,就要隔10秒鐘催一遍,就怕你吃不飽吃不好,吃飯時還要站在旁邊問,要不要再來碗粥?要不要再給你個雞蛋?其實子女都是奔四的人了,最不應該操心的,就是這個自理能力。這種嘮叨一點意義也沒有,反而讓子女感到壓力的厭煩,可不是出力不討好嗎!

其實孩子對父母,在生活上的依賴慢慢減少了,在心理上父母也應該隨時調整。像前面說的操那種沒有用的心,其實說白了,你沒有跟上子女成長的步伐。孩子長大了,你的角色要從保姆型家長轉型成戰略合作型家長,把精力放在給引導孩子學業和事業成長、成功上,最不濟也要轉型成朋友式家長,你沒那高階的能力,就陪伴和鼓勵,別控制別阻礙,能傾聽能陪伴就很不容易了。這是一種心理上的剝離,你要去除內心的控制慾,不要成天從一些沒有意義的瑣事上控制孩子,把人家當成一個獨立有自己人格的個體,給予尊重和溫暖。在精神上指引他而不是牽引他,當你指引了,人家有自己的想法沒有跟隨,適可而止的做法就是去跟孩子探討,友好地達成一致。(誰退讓都不重要)

有人說了,孩子知道個啥,我吃的鹽比他吃的米都多,聽我的肯定沒錯。這話可能是沒錯,聽你的是康莊大道,不會走彎路,但是千百年來的家長和孩子都是一個德行:一個就是愛管,另一個從來不聽。你想想年輕你聽父母話嗎?人啊,該走的彎路必需得走,該吃的虧必需得吃,該叛逆的青春期不叛逆,30歲也得找補回來。這都是有科學研究的。

所以,兒孫自有兒孫福,古人誠不欺我。道理你都懂,就是做不到啊,還是沒看開。適可而止,題主這個詞說的特別好,看不開的時候試著告誡自己適可而止,適時退出吧。


小嗷嗷


我很贊成這句話:父母對孩子的操心要適可而止。

父母需要操心的事情:

養育孩子不容易。在孩子成人之前,父母要操心很多事情:讀書、健康和品行。不求每個孩子都能成才,但求成人。所以父母要擔當起家庭教育的重任,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把好中考和高考關,對孩子的升學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也許一個正確的決定就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我生活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那個時候整個村沒有一個女孩子讀過高中,男孩子也就只有兩個大專生。我父母生了三個女兒才有一個兒子,經常被村裡人笑話。我父親霸氣地回了一句:以後我的三個女兒都開小汽車回來。”意思是以後三個女兒都會很有出息。也是為了爭這一口氣,爸爸對我的要求很嚴格,小學畢業,為了我能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出“借讀費”把我送到寄宿中學;初中畢業,我差兩分考入區重點中學,我父母又一次出“借讀費”把我送到重點高中。我的弟弟妹妹初中考不上好高中,只要自己願意都可以復讀。當然在這個階段家庭經濟壓力是很大的,不過我父母堅信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現在他們的三個女兒一個做醫生,兩個做老師,為他們爭足了面子。

所以說,在孩子成長階段,父母還是要好好為孩子操心,培養積極向上、吃苦耐勞的精神,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父母需要放手的事情:

當孩子像一棵小樹,能茁壯成長的時候,父母要學會適當放手。如大學學什麼專業、在哪裡工作、找什麼對象、什麼時候結婚生子等等,都只能提意見而不能逼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我一個親戚的孩子畢業想到佛山工作,但是她想自己的女兒留在身邊,硬是逼著她回到珠海,結果現在單位不景氣,孩子七月份報道到現在都沒有上班,沒有收入,一直埋冤父母。電視劇《小歡喜》裡的丁一,雖然考上清華大學,但是他的意願是學地質,父母卻強迫他選擇金融專業,導致丁一一直不開心,剛上大學就要休學,最後抑鬱跳樓身亡。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操心要把握好尺度,該管的時候要好好的管,該放手的時候就放手。


明兒ABC


父母對孩子操心是肯定的,但應該儘量放到心裡,表面要儘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只要正確引導,才不會即操心又費力不討好。

做父母的哪有不關心孩子,不為孩子操心的?但一定要適可而止,不然就不是關係孩子,而是害了他,這絕對不會是做父母的本意吧?

我曾經認識一個朋友,兒子從小到大學習特別優秀,朋友一家對他疼愛有加,除了學習,其它事處處都為他做好了準備,心操的不可為不細,到讀高中時還要媽媽更穿衣服,正宗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等考上了大學,到學校過集體生活時由於自理能力太差,居然得了營養不良,胸腔重度積液不得不休學,等他媽媽去學校接他時,看到給他帶的奶粉和好多營養品根本沒有吃,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後來他病情好轉,後面的幾年大學生活都是在他媽媽的陪讀下才完成,這不是太操心給自己找苦吃麼?支持我的觀點給我點個贊吧![比心][比心]謝謝大家![祈禱][祈禱][送心]


記錄歐大姐的點滴生活


我同意。如果將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父母對孩子的操心,就可以先問問:是自己的需要還是孩子成長的需要?

園丁要養好花草,要熟悉花草的習性。植物生長需要陽光,水,可合適的度很重要。不能給喜乾的植物總澆水,不能給喜陰的植物猛曬太陽。

父母如果不瞭解孩子的習性,操心過多,對孩子會形成如下不好的影響:

1.孩子的意識被父母吞噬了,不能表達自己,慢慢失去自己,養成了順從聽從不會拒絕的習性。——這樣的孩子生命力會很弱,也容易在遇到(校園暴力,性侵害)時不懂也不敢拒絕。

2.孩子陷入惰性,失去主動思考和自我擔責的能力。

因為思考了也沒用,慢慢地就不思考了。因為什麼事情有人操心有人管,自己就不用承擔責任。——成年巨嬰由此而來。

3.有些孩子會因此養成自私和索取的習慣。不參與生活,就不知生活的酸甜苦辣,會以為生活只有輕鬆,一旦生活不如其所願,世界不會回應其過度索取,就只能慣性啃父母。

4.不利於良性親子關係。父母犧牲太多,潛在系統不平衡。善良的孩子容易產生內疚心理,遇到挫折會感覺對不起父母,心理脆弱,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綜上所述,父母恰當操心,適當放手,才利於孩子成長。

所以,父母請不要對孩子操心過多。


做個女俠


可憐天下父母心!哪位父母不疼孩?父母對孩子的愛無與倫比、是真正的無私奉獻!

個人認為對孩子的愛真要有個度,首先在孩子未成年前,應該做到無微不至的關懷!無論在成長和學業等方面,讓孩子在德智體得到全面的發展!為孩子長大成人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但不要溺愛!

如果孩子已經成家立業,作為父母應該讓孩子獨當一面,奮發一搏!該放手就放手!如若不然,孩子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足!這個時候繼續為孩子操心純碎是自討苦吃,應該適可而止!讓孩子適應社會、走向社會,成為社會發展中的一份子!奉勸年輕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努力奮鬥吧!





泰安方圓


不,在這件事上做兒女只能選擇“適度接受”,而不應該要求父母“適度給予”:

這位提問者,我不知您是否已經結婚,已經為人父母?如果已經為人父母,我相信您自身對這一塊應該深有體會:無論家庭條件如何,總想把自己全部的愛,把自己所能創造的、最好的物質條件給孩子。就像是母貓舔小貓,把小貓頭上的毛都要舔禿了,可還在不停的舔。為孩子操心真的很累,但這是為孃的天性,不由人啊!想要“適可而止”,請恕“臣妾做不到”!

說要“適度”操心,適可而止,請問如何才算“合適”,該怎樣把握這個“度”?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希望做兒女的能多一些寬容,適度接受父母的“操心”,而不是要求其“適可而止”,因為等你長大,慢慢變老就會明白,還有父母替你操心,是人世間莫大的幸福!



瑤瑤情感社


你好,我是教育再遇。我很贊同對孩子的操心適可而止的看法。為什麼父母要對孩子的事應該適可而止,我認為:

一、適可而止的幫助可以讓孩子學會獨立。

1、孩子學習時要適可而止的幫助學習

孩子做作業,學習,我們做父母的要懂得讓孩子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不應該在孩子一遇到錯題就馬上解決,而是讓孩子完成了總體作業,在查錯的時候再一一輔導孩子不懂或做錯的題,這也是適可而止的幫助學習。

2、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

自理能力是孩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一個表現形式,可是我們很多時候都幫孩子做完了事情,留給孩子的就只是學習學習再學習的時間。我覺得孩子除了學習,還要學會生活自理,鋪床疊被,穿衣做飯也要學會,父母適當的讓孩子做家務,適可而止地幫孩子做一些生活方面的事情,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

二、父母過多的替孩子完成本應該孩子做的事情,這樣對孩子並不適當。

1、孩子缺少鍛鍊

父母做完了孩子應該做,能做的事情,孩子會缺少必要的鍛鍊,導致除了會學習之外,其餘的缺少經歷,是孩子的一段空白,對孩子反而不好。

2、該放手的時候就應該放手

孩子是會長大的,當然每個父母的心中都覺得孩子沒有長大,可是事實上孩子需要長大,也要學會長大,在孩子上初中以後,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獨自面對,獨立思考。

結語:父母對孩子的操心有很多是自找苦吃的,有些事並不需要父母操太多的心,應適可而止地幫助孩子就好,要培養好孩子自理能力,獨立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