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孃舅”仙去,也帶走了影視劇中的幾分地氣

李九松是滑稽戲演員出身,六歲即登臺演出,是資深的曲藝家,但為他帶來最大聲名的卻是一部長壽的上海本幫情景喜劇——《老孃舅》。上海觀眾的“老孃舅”走了!曲藝家李九松病逝享年86歲

“老娘舅”仙去,也带走了影视剧中的几分地气

《老孃舅》海報。

在吳地方言中,“孃舅”有三層意思:一是血緣關係上的舅舅,二是指代善於調解家庭鄰里糾紛的德高望重的中老年男性,三是對交警的稱呼。老孃舅,則是第二層意思確鑿無疑了,前面冠一“老”字,不但指的是善於燮理人情,還多了幾分親切。

雖說十里不同鄉,但由於在家族關係中的超然地位,“舅舅”對家庭很多事務都有很高的話語權,到了長三角地區,就被貼上了“調解員”的標籤。《老孃舅》也是以此為出發點,以老孃舅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上海老百姓的生活面貌,將生活的真諦掰開揉碎,融到了劇中的點點滴滴。李九松出演了這個角色以後,因慈善中透著幾分狡黠的面相、稀疏的頭髮、幽默的談吐以及面對生活中時不時的小窘迫的尷尬,就成了“老孃舅”的代言人。曹可凡在微博中稱其為上海人心中的“老孃舅”,是“一位畢生為大家帶來笑聲的大好人”,此言不虛。

時勢造英雄,人與角色的成功都離不開時代的關係。《老孃舅》誕生於1995年的上海,自有其時代因素。彼時,英達等人攜《我愛我家》在中國開創了情景喜劇這一類型,“笑”在熒屏上具備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於是催生了一個長達近二十年的情景喜劇熱潮,各地不乏躍躍欲試跟進者,上海當地的電視臺也投身其中,於是就有了《老孃舅》。

對比《我愛我家》,《老孃舅》因為上海對白的原因,只在長三角地區傳播,也創造了極高的地方收視率,迥異於《我愛我家》的針砭時弊,《老孃舅》聚焦本地生活,潛移默化地對家長裡短各種瑣事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在內涵和形式上都有著極為鮮明的地域特色,非常接地氣。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電視文化黃金時代,是一種非常有創新性的實踐探索。

好的定位代表一半的成功,另一半則要由演員來實現,劇中出演角色的毛猛達、陳國慶、李九松、嫩娘等都是海派劇種的表演名家,他們生於斯長於斯,長期浸淫在海派戲劇文化中,自身有著多年的舞臺經驗,也對地方生活有著細緻入微的體察。在好本子和優秀的製作力量推動下,想不成功也難。

果然,《老孃舅》一經推出,膾炙人口。李九松在其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他的表演熨帖自然,猶如春風化雨,“阿拉就是我們家鄰居的老孃舅啦”。由於劇集很貼近生活,以至於很多人都把劇中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作為解決家庭事務的指南,生活中碰到李九松,也會親切地叫一聲“老孃舅”。這就是藝術的作用,是好的藝術貼近觀眾的效果。

“老娘舅”仙去,也带走了影视剧中的几分地气

李九松。

現在回望那個時代,以《我愛我家》始,先後有《東北一家人》《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傳》《閒人馬大姐》《地下交通站》《老孃舅》《家有兒女》等諸多劇集爭奇鬥豔,用笑聲塑造了國人對於家庭生活、部隊生活、教育話題、愛國主義等各個領域的認知。其中,作為生活劇中的翹楚《老孃舅》《閒人馬大姐》《七十二家房客》《外來媳婦本地郎》等“次經典”劇集在微觀層面反映著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到了現在,情景喜劇已經式微,雖然有不斷推出的綜藝節目在撓動人們的神經,但是那個可以會心一笑或者肆意大笑的時代畢竟遠去了。

李九松老人家也告辭而去,給最近因為疫情顯得灰暗的日子平添了幾分陰霾。但是想想,一位德高望重的“調解員”出走,生活的問題會失去很多答案,這本身就是一個悲傷的事情。但是,陰霾不會永在,煩惱也會消散,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遇到困難解決困難,且行且珍惜。

□何殊我(評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