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F-8衍生納米碳層包裹的WC/W24O68微米棒作為Pt助催化劑

ZIF-8衍生納米碳層包裹的WC/W24O68微米棒作為Pt助催化劑

▲圖2. XRD patterns of the Pt-(WC)/W24O68/NCZ8-X (X = 700, 750, 800, 850 and 900).

由 SEM 和 TEM 圖像(圖3)可以看到,實驗成功合成了多面體結構的 ZIF-8;隨著碳化溫度升高,Pt-(WC)/W24O68/NCZ8的形貌發生很大變化,由彼此連接的大顆粒逐漸生成微米級別的棒狀材料,其形態改變可歸因於隨溫度升高W24O68 沿(010)晶面發生的定向生長和Kirkendall效應造成的離子擴散和碳原子遷移(高溫滲碳作用),最終生成由碳納米層(NCZ8)包裹的混合晶相的 WC/W24O68 微型棒;其具有獨特的表面特性,可以很好地促進 Pt 納米粒子的均勻沉積。

ZIF-8衍生納米碳層包裹的WC/W24O68微米棒作為Pt助催化劑

▲圖3. SEM images (inset, magnified view) of ZIF-8 (a) and TEM images of ZIF-8 (b) and Pt-(WC)/W24O68/NCZ8-X (X=700 (c), 750 (d), 800 (e), 850 (f) and 900 (g)); and high-resolution TEM images of Pt-WC/W24O68/NCZ8-850 (h); and the elemental mappings of Pt (i), C (j), N(k), O (l) and W (m) for Pt-WC/W24O68/NCZ8-850.

Pt-(WC)/W24O68/NCZ8 材料的電化學性能測試如圖4 所示,Pt-(WC)/W24O68/NCZ8 在酸性體系下具有相當優異的 MOR 性能;其中,Pt-(WC)/W24O68/NCZ8-850 的 ORR 性能是最好的,其在 0.69V 時的質量比活性可以達到 2492.2mA•mg−1Pt,是商業 Pt/C (499.2mA•mg−1Pt,10.0wt.%) 的 4.99 倍;而且,Pt-(WC)/W24O68/NCZ8-850 的質量比活性遠高於大多數報道的 MOR 催化劑。

ZIF-8衍生納米碳層包裹的WC/W24O68微米棒作為Pt助催化劑

▲圖4. CV curves tested in 0.5 M H2SO4 + 0.5 M CH3OH

如圖5 所示,Pt-(WC)/W24O68/NCZ8 和 Pt/C 催化劑在 O2 飽和的0.5M 的 H2SO4 溶液中均獲得明顯的 ORR 還原峰,表明它們都具有很好的 ORR 活性;且 Pt-(WC)/W24O68/NCZ8-850 催化劑的還原峰位置比 Pt/C 的還原峰位置更偏向於正電位方向,說明前者 ORR 活性更高;在自制的催化劑中,Pt-(WC)/W24O68/NCZ8-850 具有最正的還原峰位置,說明其具有最高的電化學活性表面積。

ZIF-8衍生納米碳層包裹的WC/W24O68微米棒作為Pt助催化劑

▲圖5. CV curves of Pt-(WC)/W24O68/NCZ8-X (X = 700, 750, 800, 850 and 900) and Pt/C

如圖6 所示,在 MOR 過程中,W24O68 上的氧空位可以有力地吸引 H+,促進 Hy(WO)3 (0

此外,在 ORR 過程中,由於微米棒的特殊表面性質,Pt 納米粒子可以很好地分散在 (WC)/W24O68/NCZ8 的表面上,在催化過程中可以減少 Pt 的自聚集,並且可以有效地防止 Pt 活性位點丟失。WC 與 W24O68 的緊密結合可以形成 WC/W24O68 異質結,這極大地促進了 ORR 在混合晶界上的電荷轉移。Pt 和氧空位缺陷之間的緊密接觸有利於氧分子的快速還原。因此,當氧分子到達催化活性位點時,它們將快速與 H+ 和電子反應,並通過 4e− 途徑生成 H2O,從而獲得較高的 ORR 活性。

ZIF-8衍生納米碳層包裹的WC/W24O68微米棒作為Pt助催化劑

▲圖6. Schematic diagram of MOR and ORR processes on Pt-(WC)/W24O68/NCZ8 catalysts.

總結與展望

綜上,我們提出了一種新的合成路線用於合成具有大量氧空位的(WC)/W24O68/NCZ8 微米棒,這種材料可以很好地用作MOR/ORR助催化劑/Pt 載體。W24O68 棒上的氧空位可以有效地調節表面電子態,從而為 Pt 的附著提供穩定的錨定位和表面。另外,在 W24O68 中共存的三個價態 W(W4+,W 5+和W6+)有促進氫溢出而生成 Hy(WO)3(0

課題組介紹

鄒金龍,黑龍江大學化學化工與材料學院環境科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黑龍江省“龍江學者”青年學者;長期從事環境電化學及廢水資源化、環境功能納米催化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08 年博士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學院。主持在研或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課題 10 餘項;已在 Environ. Sci. Technol., Appl. Catal. B: Environ., Chem. Mater., Biosens. Bioelectron., JMCA, Water Res.,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Chem. Eng. J, Carbon, J. Hazard Mater. 等期刊上發表SCI 論文 63 篇,他引超過 1450 餘次;獲授權發明專利 6 項;Adv. Mater., Appl. Catal. B: Environ., Small 等 10 多個 SCI 期刊審稿人,曾獲 Elsevier 多個雜誌 Outstanding Reviewer 榮譽;2017 年獲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獎(自然)三等獎 1 項(第一)、2019 年獲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獎(自然)二等獎 1 項(第二);現為《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編委、黑龍江省環境應急專家(生態環境廳)、省應急管理專家(應急管理廳)、省化工學會常務理事、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員會食品安全專家庫成員、環境(監測)司法鑑定人、中國化學會會員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