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和美國的醫療環境及制度,各自的優缺點是什麼?

冬松雪竹


美國是西方主要發達國家中,惟一一個非福利國家,3億多國民中有4630萬人未被任何醫療保障體系覆蓋(2008年數據),還有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保額不夠,這些人一旦得病,就不得不求助於高價商業醫療體系。據統計,美國一半以上的個人破產案例,直接和間接與無力支付醫療費有關。

由於商業醫保具有服務質量好,效率高,政府負擔較輕等優點,因此在美國經濟勢頭強勁之際,一直被大部分美國人引為自豪,甚至成為福利國家醫改的模板。但隨著經濟衰退的深入,大批美國人失業,更多美國人對未來收入信心降低,“全面醫保”也因此有了相對廣泛的民意基礎。

正因如此,奧巴馬時代才通過《平價醫療法案》(ACA),而且挫敗了特朗普的幾次推翻嘗試。

但奧巴馬醫改的實質,是讓美國所有人理論上都有一份醫保,如果沒有就強制塞給一份,但並沒有打算建立一套全民福利醫保體系,而仍然是那種“低收入者的福利和非低收入者的商業醫保”體制,只是迫使原本“兩頭不靠”的中下等收入者必須買一份醫保,因此對ACA最不滿的也是他們。

美國式醫療制度的有點,是政府和福利負擔輕,醫療效率高,質量好,缺點是醫療費用昂貴,“兩頭不靠”的中等收入者的醫療負擔壓力最為沉重。

加拿大的情況我說很多了,你們可以去找我那篇《我在加拿大割闌尾》的長文(別說不知道我是誰……),這裡只介紹點框架性的。

加拿大的模式類似英國,但有許多獨特之處。

加拿大的醫保資金來源同樣為稅收,但由於該國系聯邦國家,撥款分為聯邦、省兩級預算,由省一級統一管理,各省獨立運行自己的醫保計劃,雖大體相同但有細微差別。

和英國一樣,加拿大也實行層級醫療體系,即家庭醫生-專科醫生-專業醫院的模式,其運行特點和英國差不多。加拿大的特別之處在於醫藥分離,即在家庭醫生層級,醫生只有處方權,患者憑處方自行購藥,費用自己承擔,但低收入家庭可享受一定退、補優惠,大病手術的醫藥費、手術費全免,甚至伙食費也全由醫保承擔。

加拿大醫保並非強制性,本國公民和獲得永久居住權的外國人有權申請醫療卡,加入醫保計劃。在魁北克等省加入醫保是免費的,而另一些省則需根據家庭收入情況酌收一定費用,如在卑詩省,年收入20000以下家庭免費,以上按收入情況劃為5檔,最高一檔(年收入28000以上),單身、兩口之家和三口以上家庭分別需支付54、96和108加幣。

加拿大同樣存在許多商業性補充醫療保險,但和英國不同的是這些計劃並非“高級醫保計劃”,而是全民醫保的補充,因為在加拿大,牙病、眼病、整容、理療、心理試驗等都屬自費項目,只有加入商業醫療保險才能享受醫療費用減免。但加入這些計劃並不能讓你得到更快或更好的治療,因為在加拿大,公立和私立醫療體系是互不交錯的:牙科、眼科、理療等自費項目政府不會投資,而一般醫院則不允許商業資本進入,如果您願意多掏些錢,可在醫院裡享受好一點的病房,但您仍需跟住普通病房的患者排同樣的隊。


李厚何


加拿大人最怕的醫療是拖拖拖,太慢了。預約個專科醫生超級慢,所以加拿大人注重鍛鍊和媽媽的經驗藥方,美國是貴貴貴,,所以美國人都額外買醫療保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