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中心有座萬人冢,埋葬數萬大唐將士骸骨,周圍居民樓林立

在大理市中心,美麗的西洱河畔有一座公園—名曰天寶公園。園內有一冢墳墓叫:大唐天寶戰士冢,俗稱“萬人冢”。雖說是公園,卻沒有旖旎風光,而是顯得有些荒涼,這一切似乎是在像世人展現著一段沉重的歷史,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的一切。

大理市中心有座萬人冢,埋葬數萬大唐將士骸骨,周圍居民樓林立

天寶公園大門

萬人冢坐南朝北,意味著墳墓中的唐軍戰士可遙望北方的中原故鄉。墳冢高4米,直徑8米,基方約的東、西、北三面鋪以青石板並框圍石欄。墳墓的前方有一塊高1·8米,寬0·9米的隸書"大唐天寶戰士冢′的石碑,為民國年間雲南名士李源先手筆。

大理市中心有座萬人冢,埋葬數萬大唐將士骸骨,周圍居民樓林立

萬人冢

為什麼在遙遠的西南大理會有北方唐中原王朝的戰士墳墓呢?

唐代初年,洱海地區形成了六個大民族部落,史稱"六詔"。其中南部的蒙舍詔(又稱南詔)逐漸強大,在唐五王朝的支持下,於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由南詔王皮邏閣統一了六詔,建立了南詔國。


大理市中心有座萬人冢,埋葬數萬大唐將士骸骨,周圍居民樓林立

唐王朝支持南詔統一是為了牽制吐蕃,但統一後的南詔不斷擴張和強大,又使唐王朝不滿和擔憂,加之唐天寶年間朝政大權被楊貴妃的孃家外戚掌握,而且管理南雲南的邊官橫徵暴斂,激化了南詔與唐王朝的矛盾,進而引發了著名的三次"天寶戰爭"。唐天寶戰士冢就是這段戰爭的不幸歷史見證。

大理市中心有座萬人冢,埋葬數萬大唐將士骸骨,周圍居民樓林立

閣羅鳳雕塑

 天寶九年(公元750年)南詔國王閣羅鳳帶妻女拜會姚州都督張虔陀,作為唐王朝的地方長官本應安邊扶民,而張虔陀竟然當面汙辱閣羅鳳妻女,事後,又向朝廷誣陷閣羅鳳蓄意謀反,閣羅鳳一怒之下,率兵攻佔姚州,殺了張虔陀,並舉兵北上佔據了越嵩都府管轄的三十餘個州縣部落。

天寶十年(公元751年)楊貴妃的堂哥當朝國相楊國忠隱瞞事實,奏請唐玄宗出兵南詔,想以"平定邊疆叛亂"派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兵8萬征討南詔。閣羅鳳派特使節到曲靖向鮮于仲通陳述“姚州之役”張虔陀被殺經過,願意賠償損失、歸復府地,與唐和好。剛愎自用的鮮于仲通不讓不允,反而扣押使者,於是戰爭再起,結果唐軍大敗,除主將鮮于仲通外全軍覆沒。


大理市中心有座萬人冢,埋葬數萬大唐將士骸骨,周圍居民樓林立

  敗軍之將鮮于仲通在楊國忠等0臣的庇護下沒有受到懲罰,反而被加官封爵。唐玄宗在得知謊報的唐軍大勝的"捷報"後,再度於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唐玄宗命前雲南都督李宓率十萬大軍討伐南詔。南詔王閣羅鳳據險守城,避而不戰。唐軍因水土不服,軍中瘟疫蔓延,糧草耗盡,未戰而死無數,李宓只好退兵。南詔軍隊趁機出擊,兩軍激戰西洱河畔,唐軍覆沒,李宓投河而亡。《南詔德化碑》中"流血成河、積屍雍水,三軍潰衄,元帥沉江"四句話概括了當時戰爭的情況。


大理市中心有座萬人冢,埋葬數萬大唐將士骸骨,周圍居民樓林立

  戰後,南詔王閣羅鳳體恤征戰的唐軍戰士無辜,"遂收亡將等屍"築修墳墓於西洱河南畔和今213國道旁的鳳儀地石曲,"葬而祭之","以存恩舊"意與唐王朝重修舊好。

  

大理市中心有座萬人冢,埋葬數萬大唐將士骸骨,周圍居民樓林立

這座萬人冢至今已有千年,曾引得無數騷人墨客、政治家、軍事家的感慨和憑弔,昭示著極為深刻的歷史教訓。大詩人白居易在他的詩作《新豐折臂翁》裡作了深刻的描述:

無何天寶大徵兵,戶有三丁點一丁。

點得驅將何處去?五月萬里雲南行。

聞道雲南有瀘水,椒花落時瘴煙起。

大軍徒涉水如湯,未過十人二三死。

村南村北哭聲哀,兒別爹孃夫別妻。

皆雲前後徵蠻者,千萬人行無一回。

滄桑千年,“萬人冢”成為歷史遺蹟。傳說,每當夜深人靜之時就會聽到“萬人冢”內傳出悽切的哭聲,似在訴說他們的冤屈,到明萬曆年間,雲南點兵官鄧子在寫了一首弔唁唐軍陣亡將士的詩:

唐將南征已捷聞,誰憐枯骨臥黃昏。

唯有蒼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

詩句刻碑立冢後,冤鬼有的哭泣聲就消失了。當然鬼魂是不存在的,但它反映了人們對戰爭的厭惡。窮兵黷武的唐王朝歷經天寶戰爭和安史之亂的打擊,從強盛逐步走向了衰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