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和明朝只隔了98年,為什麼卻感覺兩個朝代之間相距很遠呢?主要體現在哪方面?

大腳去旅行


宋代和明代實際上只隔了一個98年,只隔了一個元朝,為什麼給人感覺確實十分遙遠,其實這和許多方面都有關係。

不過主要和戰爭有關係,再加上中間隔著一個被蒙古人通知的朝代,導致很多人感覺這段過程十分的漫長,要知道元朝實行的四等人制度,漢人是被分配在第三等的存在,這也讓當時的大部分黎民百姓對於未來對於人生看不到什麼希望,只能苟且的尋求或者,從陸秀夫跳海自殺再到朱元璋登基稱帝,這中間不到100年時間,卻因為元朝的高壓統治,底層百姓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導致了文化的斷層、制度的斷層,這也讓明朝的制度雖然基本上延續了中國傳統社會的框架卻又有所突破有所改變。

文化上,宋朝異常繁榮,士人階級地位十分高,文化形式繁榮,但是到了明朝開始凋謝,士人更多的參與到政治上。

經濟上,宋朝實際上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商業非常發達,當時創造的財富水平十分之高,明朝則是推回到了小農自給自足的階段,中國的經濟迅速滑坡,漸漸被世界所超越。

戰爭起到加速催化的作用。元朝滅亡大宋,朱元璋從南向北收復華夏大地,驅趕蒙古人,建立大明朝讓時間的維度被拉長,讓人感覺宋朝和明朝實際上非常遙遠。

而且明朝的服飾、民俗、思想等也與宋朝有了十分明顯的改變,也進一步造成了人們的誤解。


不務齋


因為元朝的改變。

元朝雖然僅僅存在了98年,但是它對於漢族文化的摧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雖然我們現在把元朝歸為我們古代史中的一環,但是實際上,漢族文化差點被滅絕。

近代史上日本侵佔東北,實行去漢化和奴化中國人,僅僅14年,還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就差點摧毀了東北的很多傳統文化。元朝98年的高壓統治,經歷4代人的洗腦,很多文化都被修改了,很多傳統也都丟失了。

元朝統一中國之後,實行的是奴隸制,是宋朝封建制的退化,元朝大力實行農牧制度,長江以北大片的土地都被改造成牧場,農耕文明幾乎被摧毀,即使是反抗不斷的南方,也深受其害,大量宋朝時期興修的水利運河等等,都被元朝否定。

大宋奉行程朱理學,儒家獨尊,地位最高的是士族,讀書人的地位遠高於武夫。而元朝倒置,讀書人收到迫害,極力用兵。導致朝廷和民眾的暴力心理都極大的擴張,等到南方爆發大規模反元活動的時候,真的是華夏文明危在旦夕了。

等到朱元璋建立大明,還是有很多習慣延續了下來,讀書人的地位不再,一直到大明後期,才有所改變。

所以我們今天看宋和明兩朝,確實不像只隔了百年的一脈相承的文化。

就像從天龍八部到笑傲江湖再到倚天屠龍記的感覺一樣。

張君寶生於大宋,長於大元,成名於大明。一生歷經三朝。之前就見過人爭論張三丰到底是哪個朝代的,差點打起來。


裝就不用修


宋明兩朝,天差地別。甚至可以說是:換了人間。

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戰略態勢轉變;
2.社會心態轉變;
3.集權政策的畸形

一、宋明兩朝,戰略態勢從東西對決,轉為南北對決。

“戰略態勢變化,導致宋朝迷茫。”

以宋朝為例,雖然兩宋地盤不大,但都是農耕文明的精華地區,加之沒有西域那樣的廣闊邊疆需要經營,中央財政的負擔較小,可以說非常的富足。但物質財富空前發達的宋王朝,在精神上卻陷入了迷茫,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戰略態勢的變化:

宋興前,中國的舊格局,沿著西安——洛陽這個軸線運轉。

宋滅後,中國的新格局,變成北京——南京這個軸線運轉。

北方強大的馬背民族,迫使宋朝全面防守。因為宋朝思維還停留在東西軸線上,所以在立國之初,沒能更堅決的拿下幽州。但是宋朝又急於總結唐朝滅亡的經驗,閹割了國家的尚武精神。如果宋朝能夠拿下幽州,再重文輕武,或許華夏文明的格局又不一樣。

華夏文明誕生以來,第一個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被宋朝的精英分子迎頭撞上,他們被徹底的撞暈了。終宋一朝,只有兩個字迷茫。

“戰略態勢變化,導致明朝內斂。”

明朝建立時,南北對立局面徹底形成。明朝為了對北用兵,南方的財政就變得空前重要。於是南方獲得很大的發展,但是社會發展帶來的人口增加,國家的負擔變重,又暴露出小農經濟的脆弱性

。使得明朝國力恢復的同時,國家的脆弱性也直線上升。

財政的“雞蛋”,都在農業一個籃子裡,國力越強,國家反而越脆弱。明朝就在小農經濟的短板中,逐漸陷入絕境。

二、戰略態勢的不同,導致宋明社會心態不同。

宋朝心態:富裕守家奴。

宋之後,因為長江流域的開發利用,再加上商業貿易前所未有地發達,使得華夏文明日益精確、富足。宋朝時期,戰略態勢雖有轉移,但不夠明朗。對於宋朝精英來說,最好的戰略就是:

採取守勢,靜觀其變。

在西、北皆有戰事的情況下,宋朝安心經營東南,整個社會心態也從唐朝的外向,轉為守勢。至此宋朝只有守國之法,再無拓土之能。但也不能就此說宋朝弱,畢竟在軍事短板的情況下,宋能夠熬死遼、金,本就說明了宋朝的強悍實力。

明朝心態:拼命窮三郎。

有人說“得國最正者,唯漢與明”;又有人說“明朝無明君,無名臣,無名將”;其實這兩點結合起來就是明朝:拼命三郎+窮。

朱元璋作為農民、和尚,一步一個腳印統一了國家。說好聽點叫腳踏實地,其實就是窮到只能拼命。而在無數次的拼命中,朱元璋順利統一了國家,而老朱家也學習祖先“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最終崇禎拼命失敗,身死國消。

而明朝除了只會拼命外,還有窮。明朝之窮,窮在心態,窮在國本。

在沒有國際貿易的時代,強調農業是無奈之法。但是有了宋朝國際貿易先例,明朝依舊選擇農業。歸根到底是老朱家完全的底層出生,對貿易天生不信任。漢高祖雖然也是平民出身,但是外戚屬於富豪階層,所以對商業並無太多排斥。

即使明朝中後期的商業發展,也是政府引導下的買辦集團。

目的不在於提升社會流通,而在於官僚們斂聚財富。當大航海時代的銀元從菲律賓進入中國時,這種畸形的體制尚能持續,可一旦銀元出了問題,被養貪的官員,就轉而剝削農民。

以小農經濟為立國根本的明朝太過脆弱,哪裡經得起官僚階層的剝削呢?

三、戰略態勢變化,導致社會心態改變,最終導致宋明集權政策畸形

宋朝:讓宰相站著。

明朝:宰相是誰?

後記:

跌跌撞撞迷迷糊糊間,華夏走到了現在。


(圖片源於網絡。)


紫禁的sphere


宋明之間不足90年,為何斷代如隔世?宋朝和明朝只隔了98年,為什麼卻感覺兩個朝代之間相距很遠呢?這兩個問題完全是一個意思。

上一篇問答已經解釋了這個問題,還花了足足五千餘字,所以這裡就重複了。簡單地說一說,再把重點放在“主要體現在哪方面”這個問題上來。

簡單地說,宋朝和明朝之所以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方面產生巨大的差異,讓人產生恍如隔世,相距很遠的感覺,從歷史的表象看是因為文明的時代階段演進,從本質上看是因為文明中心的不斷轉移。

從歷史的表現看,文明時代階段的演進,會帶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政治經濟文化哲學等的發展,會帶來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從宋朝到明朝,雖然只隔了一個元朝,但卻是兩個時代階段。

從文明的本質看,文明中心指的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是一個國家統御全國各個地區的基本力量,是一個國家首都的所在地,是各個地區生產生活的唯一標準。 從宋朝到明朝,文明中心歷經河南汴京、江南杭州、燕薊北京、江南南京、燕薊北京,文明中心不斷轉移,生產生活的標準不斷變換。

簡單地回答了第一個問題,要看詳細解說的朋友,可以看一看上一篇問答。接下來回答第二個問題:宋明兩朝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哪方面?

要陳述宋明兩朝的不同,肯定要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生活五個方面去解說。當然,如果要對比這五個方面,需要大量的篇幅,這裡就簡單地說一說最大的不同。

宋明兩朝最大的不同是:文明時代演進下政治格局的不同。南宋是偏安一隅的割據政權,而明朝則是大一統的政權。

明朝與南宋在政治繼承上並沒有任何直接或者間接的關係,在政治上並非繼承南宋的政治遺產,他繼承的是元朝的政治遺產,這也是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承認元朝歷史地位的原因所在。而元朝呢?他也沒有繼承南宋的任何政治遺產,他繼承的是金朝的政治遺產。

為此,在政治軍事制度上,明朝基本上是在元朝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在政治軍事格局上,明朝面臨的是金元兩朝的局面。例如,在明朝前期,明朝主要的軍事假想敵以及打擊對象是蒙古草原的政治勢力,這與金朝統治草原的方式基本上是一樣的;在明朝後期,明朝主要的軍事假想敵是東北的政治勢力,也就是女真人的後裔滿洲人,這與元朝統治東北的方式基本上是一樣的。

從元朝開始,中華文明完成了向大陸擴張時代海外擴張時代的邁進。為此,明朝軍事擴張的主要方向是海洋,這與元朝是一樣的。元朝建立後,蒙古汗國對西域的四大汗國進行統治的政治模式被打破,轉而形成了傳統的宗藩關係。

統一後的元朝與蒙古汗國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不能將蒙古汗國在西方的擴張視為元朝的擴張,即便元朝的確派出了兩支西征大軍,滅掉了阿拉伯帝國以及東歐諸公國,但是主要的兵力以及後勤,都是直接由中亞的察哈臺汗國提供的。

元朝的擴張主要還是海外擴張,攻打日本以及東南亞諸國。當然,都是軍事勝利,擴張失敗。而明朝也是如此,鄭和下西洋組建龐大的遠征水師,不是為了軍事擴張,而是為了宣揚國威,這是說不過去的,也與國家的需要相矛盾。

讀過明史的朋友應該知道,明朝在下西洋之前,派出了很多的細作,為軍事征服作了很多的準備。只是隨著朱棣遷都北京,海外擴張就逐漸沒有了聲音,鄭和下西洋也變了質。明朝甚至放棄了對安南王國的統治。無論是元朝,還是明朝,海外擴張都是失敗的,反而加強了海禁。所以,在西歐文明開啟大航海,進行海外擴張,發現並開發了美洲澳洲,催生了資本主義工業文明。而元明清三朝,中華文明則逐漸走向了沒落。這裡面的原因,這裡就不說了。

元明兩朝都有海外擴張的需要,而南宋,雖然海運貿易發達,但是南宋從來都是等待海外貿易商隊前來,至少在官方上沒有出擊海外的行動。即便近在咫尺的流求,都沒有任何要收入版圖,移民開發的企圖。

很多人或許認為宋明兩朝最大的不同是人文精神的不同,這是不對的。當然,在人文精神上,宋明兩朝的確有很大的不同,但並不是絕對的不同。如果說在政治格局上,明朝繼承的是元朝的遺產,那麼在人文精神上,繼承的卻是南宋的遺產。因為很多學者說到宋明兩朝時,都會說到宋明理學的繼承與發展。

其中原因在於,朱元璋是南方人,明朝統一天下的文明中心最初是在江南地區的南京。所以人文思想上,基本上具有南方人的特點。朱棣遷都燕薊地區的北京後,推行的官話依然是南京官話,奉行的治國哲學依然是程朱理學。

所以說,宋明兩朝在人文精神上本質上是相同的。當然,在表現方面卻有很大的不同,明朝在服飾裝扮上就有很多蒙元政權的特點,在對待官員的態度上也有很多蒙元政權的特點,比如說加強了中央集權,強化了皇權,沒有了宋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氛圍,反而設立廠衛,殘忍地對待士大夫官員,大興文字獄。在對外的態度上,也沒有唐宋那般開放的心態,反而是與元朝一般推行海禁,禁止百姓出海,對待商業以及海貿發展的態度上非常惡劣。

事實上,明朝變得越來越保守,不復唐宋開放的大國姿態,並非是人文精神造成的,而是時代演進下,政治需要帶來的改變。具體的這裡就不再說了。


文明有歷史


  

  確實,宋朝的開放與明朝的封閉,宋朝的繁華與明朝的凋敝對比十分鮮明。不過,造成這一切的並非元朝,而是朱元璋。

  作為推翻異族統治的漢族皇帝,朱元璋在如今的網絡上頗有市場。不過,在我們承認朱元璋功績的同時,也要看到他執政期間指定政策,對中國政治的重大影響。

  這個影響有好有壞,有進步有退步,總之來說,倒退居多!

  朱元璋制定的哪些政策,堪稱歷史的倒退?

  其一、罷黜丞相,加強集權,使得皇權獨大,宋朝創立的“君王與士大夫共天下”的良好氛圍一斬而斷。

  朱元璋繼位之後濫殺功臣,以至於“時京官每旦入朝,必與妻子訣,及暮無事,則相慶以為又活一日”。以恐怖手段統御天下,堪稱空前絕後。

  廢除宰相之後有諸多不便,於是在明成祖時期又開始設立內閣,輔佐政務。內閣只是皇帝秘書,因此,太監掌權成為必然。宦官專政成為明朝政治腐敗的一大毒瘤。

  其二、一改唐宋開放之封,使得中國再度成為保守封閉的社會。

  宋朝時期,百姓戶籍管理頗為開放,因此外出經商、遊學者比比皆是。宋朝還有不少鼓勵經商的優惠政策,對於外來戶也有減免稅收的種種扶持。

  因此宋朝經濟發達,遙遙領先於世界,即便是在南宋偏居一隅,一年收入也在一億兩白銀以上。可是明朝,年收入常在七百萬兩左右,比之宋朝差距實在太大。

  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元璋是流寇出身,登基之後對於流寇防範甚嚴。他將天下百姓分為民籍、軍籍、匠籍等,代代不能變更。真正是老鼠的兒子該打洞,工匠的兒子只能做工匠。

  所有百姓禁制離開戶籍所在地,一旦發現官服立刻抓捕。由此一來,開放的唐宋元,沒過幾年就恢復成了小農經濟時代。國家收入基本全靠種田,總收入還能高得了嗎?

  其三、思想的禁錮。

  比起戶籍的禁錮來說,更要命的是朱元璋加強了思想的禁錮。一個重要體現就是下令科舉考試只准考察《四書五經》。

  唐朝科舉詩詞歌賦無不考察,宋朝考察策論,也還有獨立的書畫算學等等科目。到了明朝,大家只准死讀書,讀死書,就連寫的文字都不準自由發揮,必須字字都有出處,還美其名曰,待聖人立言。

  中國為何會在明清沒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思想受禁錮,思想太保守。朱元璋就是始作俑者。南宋朱熹的理學在宋朝只是作為學術研究,在明朝卻成為官方道統,對百姓,對儒生,對婦女的種種束縛越越來多,中國社會幾乎沒有了活力。

  如果說,朱元璋繼位後能夠延續唐宋元時代的開放政策,繼續發展海外貿易,與外國交流,中國就不會錯過15世紀、16世紀的全球化運動。那樣的話,或許中國就不會有最近百年的落魄。


葉之秋


98年真的很久啊,想想98年前,中國還是民國初期,整個國家還很動亂,和今天一比不也是差距很大嗎。

還有,考慮到古代人結婚生子比較早,一般15-17差不多連孩子都有了,那麼98年的時間至少也可以出來五代人了,五代人的話,想改變一個風俗或者習慣也是綽綽有餘了。



宋朝和明朝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政治面貌和社會面貌上。首先宋朝是一個極具人文風情的王朝,因為從仁宗開始,趙氏皇帝越來越軟弱,相應的就把國家權力更多的分散給了文官集團,而宋代學風昌盛,可以說是中國的第二個百家爭鳴時代,儒學派別林立,除了大家所熟知的程朱理學,像大文豪歐陽修、范仲淹,包括王安石都有自己的學說派別。必須要知道的是,宋代包括宋代以前是不存在腐儒的,因為儒生們雖然敬重孔子,卻沒有對他奉若神明,相反,在宋代,批孔思想非常盛行,打擊對《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有著各式各樣的解釋。所以在這樣開放的學風下,宋代的政治得以多元化。



但是元朝取代宋朝之後,蒙元的統治者並不能理解儒學是一種哲學派別這種思想,只是單純的把它歸為一種宗教,而孔子就是這個宗教的神明,方便管控的理學成了儒學的唯一學派。這種舉措很成功的將儒學宗教化,雖然沒有中國人認為儒家是一種宗教,但是無腦式的拜孔確實是從元朝開始的。而在明代,這一改變被襲承了下去,所以一直到王陽明出現以前,整個大明王朝的學術氛圍是非常低迷的。


再者明初因為戰火剛剛結束,再加上明太祖的高壓政策,整個社會表現出來的景象遠沒有宋代那樣繁榮,也是一直到隆慶時期,明朝的民間商業迅速發展,再加上市井文化的膨脹式發展,明代的城市才開始重現宋代的繁榮。

同樣的,明初的政治氛圍非常緊張,文官們並沒有太大的話語權,朱元璋成功的把權力牢牢地集中在自己手裡。大明王朝初期的政府,是一個繼承了大元的皇權至上並再上一層樓的高度獨裁政府,除了歸咎到朱元璋個人的原因以外,還和明初的政策制定者對於宋元制度之間差距的不清楚有關。如果仔細看看明初的政治,它是以唐製為框架,夾雜了很多宋代和元代的東西在裡面,因此和宋代的政治表現出了明顯的不同。



火器工坊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清朝之間只隔了37年,為什麼感覺這兩個時期就跟兩個世界一般?

哈哈,上面的話當然是開玩笑的咯。



看問題應該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

元之前的宋,是中國古典時代的最高峰,政治上名臣倍出,文化上豐富多彩,經濟上各行各業蓬勃發展,科技上也是古代中國的最高峰,當然,軍事上,哎,一言難盡。

而宋取得的這些成就,被元粗暴的打斷了。大元是建立在宋的屍骸上的。這不等同與簡單的改朝換代,一朝別另外一個朝代所取代那麼簡單,是真的踩著一個國家的屍體建立的。

宋亡以後,多少能工巧匠,文人異士遠走海外,他們帶走了很多三百年以來積攢下來地位寶貴知識,而沒有走的,大多是走不了的,或者屈服在蒙元之下,希望能獲得機會的人。



元是不太重視中原文化的,對於這些看起來不能吃不能用的東西,他們寧願多開幾個牧場,多放點羊,養些馬。

89年看起來不長,但其實也不短,畢竟幾乎已經過去三代人了,斷了三代的文化,如何又能完好無損的傳承下去呢?

很多寶貴的東西不是毀於戰火,就是消失匿跡,畢竟那個時代沒有互聯網,不能把知識分享到網上傳承下來。

而且最重要的是,宋人那種勇於創新,文化自信的精神沒有了,漢人是第三等人,而南人卻是最低等的人,他們沒有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再怎麼努力也沒有什麼出頭之日,如此局面下,又有幾個人能夠激情四射地搞詩詞文化,搞發明創造的?大家已經麻木地活著,也只是活著而已。



消亡一個國家的文化屬性,其實也就是那麼幾代人的事情,幾代之後,國人已經記不清祖先是什麼樣子的了,你看清代明,不過一百年,漢人們誰又還記得自己原來是不留辮子的,而且在他們的意識中,人生來就應該留辮子的……

應該慶幸,蒙古人沒有什麼文化的概念,同時也對我們的文化沒有什麼興趣,如果他們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來個推廣蒙語蒙文,或許89年以後的大明,要矯正官話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吧。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大家討論交流,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順手點個贊,關注也是極好的。


江畔初見月


說起來,中國整個封建社會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事實上整體來看並沒有太大變化,社會依然是王朝社會,政治依然是皇權政治,經濟依然是農耕經濟,文化依然是禮治文化。就算是農耕經濟,清末的時候,也依然是兩千年前刀耕火種的那種方式,農業技術水平沒有太大的提升。

不過,當我們在讀歷史的時候,卻又有一個感覺:宋朝和明朝中間只隔了幾十年,但是宋朝和明朝卻又感覺是相隔很遠的朝代,似乎兩個朝代完全不一樣。

從總體來感覺,我們會覺得整個封建社會前後都沒什麼大的變化,單獨看宋朝和明朝,卻反而覺得兩個朝代隔得太遠,這是怎麼回事呢?

(朱元璋劇照)

我們先來說說,宋朝和明朝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一、君臣關係不同。

宋朝的宰相分成政府和軍隊兩套系統。政府有左相右相,還有參知政事等副宰相。軍隊有樞密使還有樞密副使。這樣一合起來,宰相就非常多。雖然在南宋時期,出現了秦檜、韓侂冑、史彌遠、賈似道等獨掌朝政的宰相。但大多數時候,整個朝廷事務還都是處在集體決策的狀態下。

相對來說,宋朝的皇帝在朝政事務中所發揮的作用不是特別大。而且宋朝的皇帝可以貶謫大臣,但幾乎沒有殘殺過大臣。

明朝的君臣關係和宋朝完全不一樣。朱元璋廢除宰相後,明朝就沒有宰相了。雖然後來由於皇帝貪玩,不想處理那麼多朝廷事務,又設置了內閣。但是內閣大學士和宰相是完全不一樣的。內閣大學士只是皇帝的傳聲筒,把皇帝的命令傳遞出去就行了。他們有意見,也只能給皇帝說,不能直接發號施令。

我們看見明朝的內閣以及大臣似乎搞得非常熱鬧,比如嘉慶皇帝時期的“大禮議”風波,萬曆皇帝時期的“立儲風波”,大臣們和皇帝針鋒相對。但是實際上,大臣們對皇帝不會有任何影響,皇帝只需要一句話,那些吵吵鬧鬧的大臣,可能很快就滿門抄斬了。

在明朝,大臣雖然還不像清朝那樣,是皇帝的奴僕。但是,確實離清朝那種情況,已經隔得很近了。

(澶淵之盟)

二、南北關係不同。

宋朝的時候,整個北方在軍事上都是非常強大的,先後出現了遼、夏、金、蒙四個非常強悍的國家。而且,宋朝在和這四個國家的戰爭中,都沒有優勢可言。不過,雖然沒有優勢可言,在大部分時間,卻還能保持一種和平共處的狀態。

遼國在和宋朝簽訂“澶淵之盟”後,整個北宋時期,就幾乎很少和宋朝打仗。金國在和南宋簽訂了和議以後,後來雖然還摩擦了多次,但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能夠和平共處。

明朝不一樣。明朝的南北關係已經倒過來了,明朝在軍事上非常強大,北方的蒙古一直處在比較虛弱的狀態。明朝數年,朱元璋進行了八次北伐,朱棣又進行了五次北伐,都是一種要把蒙古人斬盡殺絕的狀態。

雖說建州女真崛起,但如果明朝不是處於朝代末期,如果不是還要分出精力對付農民起義軍,建州女真想做大並代替明朝,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農民起義)

三、朝野關係不同。

宋朝三百年曆史上,出現的農民起義的次數,在歷朝歷代都是最多的。但是,宋朝卻並沒有出現任何一次讓人記得住的波及全國的農民起義。而且在北宋末年,當金國入侵的時候,大多數農民起義都把矛頭轉向了金國。南宋末年,也沒有任何一支農民起義軍趁火打劫,和蒙古人一起消滅宋朝。

明朝不一樣。明朝在大多數時候,並沒有什麼農民起義。但是在明朝末年爆發的農民起義,卻是驚天動地的。而且這些農民起義軍,並沒有因為明朝正遭受異族入侵,就掉轉槍口對準入侵者,而是繼續趁火打劫,直到最終搶在異族之前,推翻明王朝。

宋明的不同,說明兩個朝代朝野對抗情況的不同。宋朝對抗較少,而明朝對抗則異常激烈。明朝出現了一本叫《水滸傳》的書,講的是宋朝農民起義爆發後,最後接受朝廷招安,並且掉轉槍口攻打遼國。這本書在那時候出現,其意義是相當深遠的。

以上三個關係的不同,仔細一分析,我們會發現,其實都是人與人的關係不同。宋朝人與人關係顯然要更和諧一些,更容易諒解一些。而明朝的人與人關係,則更加對立,有更多的傾軋。

造成這種結果,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卻不能不說,這與中間元朝時期,把人分成四等,因而破壞了正常的人倫密切相關。


張生全精彩歷史


只隔了98年?98年很短嗎?

沒錯,相對於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98年是很短。但是相對於人類短暫的生命,98年已經非常長了,那是四五代人的傳承啊。98年前,我們的國家還在軍閥混戰的時代,98年前我黨還未成立,98年前中國人仍然是被人看不起的東亞病夫!而現在呢?


當然,這不可同日而語,近代百年的變遷,和封建王朝的一成不變不一樣,變化要快很多。

所以大家會有這樣的疑問:宋朝和明朝其實就只隔了個元代,僅有98年的時間,為什麼卻給人一種恍若隔世,中間斷了很久的感覺?

這就是文化斷代的效果了,或者說文明斷層!

首先宋朝是漢人王朝,有北宋和南宋兩個時期,兩個朝代加起來有319年,其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而明朝也是漢人王朝,有276年,推翻元朝後 ,漢人又重新建立的一大封建王朝。

但由於元朝這個少數民族王朝的半途而入,導致這兩個王朝在制度和文化上都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元朝領兵打仗,開疆擴土上來說是史無前例的,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領土疆域最大的朝代。但元朝雖然如此強大,但是存在感卻非常低。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有人說可能是存在時間過於短暫,像煙花一樣轉瞬即逝,但咱們的秦朝、隋朝,他們的存在時間,同樣短暫,可人家存在感可不低。

所以這不是主要原因,原因在於文化,在於文明!文化的缺失,文明的落後,導致了這一情況的發生。

元朝完全扼殺抑制了宋朝的資本主義萌芽,並且又抵制漢族人的知識分子儒家文化,導致他們文化水平非常低。因為對儒家士大夫的不重視和排斥,再加上元朝的首領基本上也不通漢語,所以也就幾乎沒有漢族的文人能士去參與元朝的政權。

總體來說元朝除了會打仗之後,對於治國領導方面過於自負而導致朝局一直動盪不安。元朝的當皇帝的制度是,只要是皇族的都有機會去繼承,因此皇族親戚內部之間不停廝殺,朝堂內亂不斷。所以時隔98年後又被漢人統治的明朝所取代。

中間這98年,元朝統治期間,為了防止漢人造反,一直對漢族人監管非常嚴明。建立了你祖籍是幹什麼的,你的子子孫孫都得順延繼續幹下去而不得更改的制度。就算出門做生意,也得需要通過各個關卡,去找相關部門去登記辦證。

甚至於還有給人按出身分等級,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這種等級制度導致人文倫理完全被壓制,極大的阻止了漢族或者說整個中華民族文化文明的發展,甚至於可以說是倒退。

為什麼說“崖山之後無中華”?原因就在這裡。

而漢人統治期間,一直對少數民族都是關愛放開政策的。越是發達的國度,越是明智的君王都會取賢人而用之。元朝這樣的做法無論從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來說,對於中國的進步都是一重大反擊。後邊明朝建立之後,不得不費了很大的力氣花費很長的時間去去除元朝留下來的野蠻毒瘤。

人類的歷史都是向前發展不斷進步,一代勝過一代的,而元朝夾在宋明之間,橫插一槓,有種直接將經濟文明發展中間直接剪斷的感覺,所以給人一種宋明之間隔了很久,歷盡滄桑的錯覺。

當然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大刀闊斧的改革,從上到下方方面面的給這個國家來了一次比較大的改革,這也是導致兩個王朝差距過大一個原因。


白話歷史君


宋朝達到了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巔峰時期,這個結論是被學術界廣泛認可的,宋朝的富有想必大家都是聽過的,不討論有沒有佔據當時世界經濟總量的80%這事,單說南宋,那半壁江山的GDP居然也超過了一億兩白銀,遠遠超過疆域面積更廣闊的明朝任何時期。我對比過《明史》和《宋史》中關於商業部分的記載,看得出兩個朝代的商業政策是非常不同的,而這種差異,我覺得是為政者的個人能力問題,說白了就是趙匡胤懂得怎麼經商,而朱元璋不懂。

在文化方面,大家都知道唐詩宋詞,跟唐詩相比,宋詞更加隨性,更加無拘無束,像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王安石、范仲淹、歐陽修、陸游等等詞人真是數不勝數,那是一個文化高度發達的時期,此後的中國再也沒有重現過唐宋時期的文化局面。

政治層面也是如此,到了宋朝那會,中國的封建帝制應該說已經進入了最良性的階段,宋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不殺上疏言事者,皇帝從來不殺文官,因此宰相包括言官都有很大的權利,皇帝是不可能一意孤行濫殺濫罰的。宋仁宗因為救災不及時,范仲淹闖進宮廷當面質問他,“如果宮裡半天沒有食物,你會同意嗎?”宋仁宗老老實實的救災放糧;宋真宗想要冊封一個貴妃,詢問宰相的意見,時任宰相李沆直接把傳令官手裡的手詔給燒了,說“你告訴皇帝,這事我不同意”,宋真宗最後還真沒冊封那個貴妃,這一點都不誇張,都是《宋史》裡記載的,宋朝真是這樣的,即便是大昏君宋徽宗時期,有大臣當面指責他寵信奸臣遲早亡國,他也沒生氣,還褒獎了那個官員。北宋所有的皇帝,全部都能虛心納諫,宋徽宗剛上任那會也是如此。這樣的皇帝,這樣的制度,其他朝代可能嗎?在明朝可能嗎,朱元璋朱棣啥樣大家都聽過吧,完全相反的作風。

至於明朝為什麼沒有繼承宋朝的優點,毫無疑問是跟元朝有關的,雖然元朝只有97年,但卻完全斷絕了宋朝文明的前進步伐,無論是經濟政策、文化繁榮還是政治的開放性,都因為元朝的出現戛然而止,明朝建立後,眾所周知朱元璋是農民出身,倒不是對農民有偏見,而是農民階級有侷限性,這種侷限性使得一個朝代在政策方面的眼光是短淺的,心胸是狹隘的,發展經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這一點,從朱元璋和趙匡胤對待功臣的區別上就能看出來,完全是天上地下兩種做法,兩種素質的人,必然締造兩個完全不同的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