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尚書和總督誰的品級更高且實權更大呢?

Baby珍惜伱


清朝的行政機構內部權力分配交叉影響、利益錯綜複雜,因此在名目眾多的官職背後尋找隱藏在品秩和實權的契合點,是探究清朝官職系統和實權效用的有有利手段。接下來就請跟隨筆者一起去探尋清朝尚書和總督之這兩個典型官職的品級和實權問題。

首先從品級入手,可以發現清朝尚書的品秩屬性顯然高於總督一職。尚書隸屬於從一品官員行列,且是圍繞在皇帝身邊的京畿官員。如此的皇帝身邊人,自然是位高權重,舉個例子,清朝的兵部尚書便是統管全國軍事的行政長官,按照今天的官位換算,那便是以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而總督則為正二品,管轄一省或數省的軍政、民政等事務。

若單品級角度觀之,清朝尚書與總督相差較遠。尚書就像是人人豔羨的明珠,靠近國家最高統治者,也屬於中心權力圈;而總督就像是被灑落在國家各地的落葉,浮沉漂泊,無所依靠,過得膽戰心驚。

但是其實這樣的比喻和總結並不是歷史的全貌,換句話說,將視野落實到現實中去,就會發現總督掌握的實權遠勝於尚書。尚書就在皇帝身邊,受到的約束就會遠遠多於總督,而且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尚書自身的束縛也頗多,手中有權但不敢用,還需要揣摩皇帝的心思來做出最終的決斷。

因此,尚書在實際行事的時候,為了保全自己,也為了增加在皇帝面前的榮寵,往往會選擇聽從皇帝旨意,就像是皇帝的私人旨意撰寫團隊成員。由此看來,清朝的尚書在實權方面,雖然權力大但已經受到一層層的削弱,最終呈現在實際層面上則遠不如官職本身所賜予的權力。

而總督則不同,他們的權力實施範圍在地方。所謂“山高皇帝遠”,雖然會有中央下發派遣官員進行監督,但是這種監督並不是全天候的,而是採用間斷進行的方式,因此最後的監督並沒有發揮特別大的用處。

但是這樣的實權分析也不是向上面寫的如此簡單,“官場如戰場”,瞬息萬變。尚書還有一項重要的職權分配,那就是中國時常可見的兼任情況。六部尚書還會成為協辦大學士,就是和軍機處大臣們一起與皇帝共商國是。這樣一來,就大大增加了尚書的地位,他們是和皇帝——國家最高領導人朝夕相處的一群人,“不看僧面看佛面”,其他官員在尚書面前也只有巴結奉承的份。而總督掌控一省事宜,是離繳納賦稅最近的高官,中飽私囊的現象時有發生,換句話說,總督在地方上就是“土皇帝”般的存在,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進行民脂民膏的過程中,免不了要層層向上去打通經絡,就將形成由權力和利益相勾結的“官官相護”的官員網。

由此看來,總督其實也有一部分權力會被上層一點點收入彀中。在清朝前期尚書和總督的實權只能說是總督略佔上風。

但是清朝後期尤其是太平天國運動之後,這種局面發生了極大的改變,總督以不可抵擋之勢瘋狂擴展了實權。舉個例子,義和團運動興起後,南方各省督撫以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為首,與英美等國簽訂“東南互保”協議,以地方的名義私自宣佈不再參與清廷對列國的宣戰。這樣不通過中央而簽訂具有法律效應的協議,說明了那時起的總督權力已經脫離中央而存在了,可以說已經儼然成長為各省的“小皇帝”了。而尚書則還是在皇帝身邊唯唯諾諾、毫無主見的官員。如此二般,總能相提並論呢?

從分析清朝尚書和總督的權力更迭發展狀況以及兩者的品級、實權對比,可以清晰地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實權和品級不是絕對相輔相成的並駕齊驅的好夥伴,他們各自的消和長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分析兩者的時候,需要考慮多層面的因素,最終整理和分析出最終較為整體的判斷與分析。


無筆


尚書和總督可都是國家級高官,一個身居朝廷高位,一個總領地方大權。究竟誰的品級與實權更大呢?



品級比較

清朝六部尚書(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的品級都是從一品,而總督是正二品。但是一般地方總督都帶有兵部尚書或右都御史的頭銜,所以按級別來說也是從一品,有的甚至還加大學士頭銜(正一品),比如李鴻章在任直隸總督的同時還有一個武英殿大學士的頭銜。

實權比較

六部尚書的權利各自是不一樣的,其中以吏部尚書的權利為最大,畢竟掌握了全國的人事任免權,被稱為“天官”。但是到了清朝吏部是不能直接給各省下達命令的,所有權利都掌握在皇帝手上,軍機處的成立使中央集權達到了頂峰。皇帝通過軍機處下達命令,這樣就導致六部尚書被“架空”了,實則成為了辦事大員,並沒有什麼實權。

下面我們就看看總督的權利有多大?

《清史稿·職官志三》:“總督。從一品。掌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

總督是封疆大吏掌握一省至三省的軍政大權。在總督管理的範圍之內,總督就是“土皇帝”。總督可以越過巡撫(相當於現在的省委書記)直接調遣自己範圍內的軍隊,此外還掌握軍民事物、考核官吏、糧餉運輸等大權。在古代以農業為主的社會,掌握了軍權和糧權那權利可就不是一般大了。

到了晚清時期,總督的權利到達了頂峰,他們甚至不聽皇帝的命令了。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後,總督以作戰為由建立了強大的私人武裝與雄厚的經濟實力,完全可以和腐敗落後的清廷叫板了。到了八國聯軍侵華時期,南方各督撫以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為首的等人,拒不承認慈禧太后的宣戰詔書,不經朝廷同意與八國聯軍簽訂“東南互保”協議。這些總督完全脫離了朝廷成為了各自地盤內的“皇帝”,遠非那些尚書可比的。

綜上所述總督與尚書在品級上不分上下,但總督在實權上要大很多。


雁城流浪僧


近幾年清宮劇可謂是霸佔熒屏,四爺一度是忙的不可開交。而其中的一個個官職也是讓人眼花繚亂,而其中的六部尚書和地方總督一個位居中樞,一個坐鎮一方,不禁讓人問一句,尚書和總督相比到底誰品級更高,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就讓小祁來為朋友們盤點一下。

其實,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因為不同的時期,這兩個官位的權力會發生顛覆,下面會講,這裡我們先大致介紹一下這兩個官位!




(清朝官員圖)

尚書

尚書一職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稱作“掌書”,但是權力很小,但是逐漸發展到隋朝確立了以三省六部製為中央官制以後,尚書就成了中央政府正部級的高官了!隋唐時期尚書為正三品,而清朝尚書為從一品,是絕對的中央高官!

六部分別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尚書:掌管官員的資料以及人事任免權,影響著很多官員的仕途,因此成為了六部尚書之首,又因為它的重要性,又被稱為“天官”!相當於現在的中央組織部部長兼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

(吏部尚書陳廷敬畫像)

戶部尚書:掌管全國土地、戶籍、賦稅、貨幣、官員俸祿、財政收支等,僅次於吏部尚書,位列第二。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部長、國土資源部部長、商務部部長、央行行長、國家稅務總局局長、國家工商總局局長、海關總署署長、審計署署長、發改委主任。



禮部尚書:掌管國家的典章制度、祭禮、學校、科舉和外交活動等,位居第三。相當於現在的中宣部部長、外交部部長、文化部部長、教育部部長。

兵部尚書:掌管全國的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驛站等,位居第四(兵部聽起來很牛的樣子,其實手中並無兵權)。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部長、總後勤部部長、總裝備部部長、總參謀部部長。


(清朝名臣張廷玉影視形象)

刑部尚書:掌管國家的法律、刑獄等,位居第五(與刑部並存的還有大理寺和都察院,這三者合稱“三法司”)。相當於現在的中央政法委書記、公安部部長。

工部尚書:掌管全國的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相當於今天的工信部部長、水利部部長、科技部部長、住建部部長、農業部部長、交通部部長。

除此以外,清朝還設置有理藩院尚書,也就是處理蒙古、回族等少數民族事物的機構。和珅就曾出任理藩院尚書!

總督

總督最開始出現在明朝,最初只是臨時性的職務,“因事而設,事畢即撤”。後在成化年間在逐漸趨於定製。清朝沿襲明朝的制度,也在地方設置總督。




(兩江總督曾國藩畫像)

清朝時期的總督是地方上的最高官員,總攬一省或多省行政、經濟及軍事,正式名稱為“總督某某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一般情況下是正二品,但是大多數總督都會通過加兵部尚書銜、都察院右都御史銜高配到從一品。現在的官職沒有可以與之比較的,總之肯定是遠高於現在的省委書記!

其實這些加銜並不是說總督就是兵部尚書了(只是虛銜),只是他有了節制地方的軍隊的權力,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則讓他有了彈劾下屬官吏的權力,總的來說就是為了讓他更好的節制地方上的巡撫(民政)和提督(軍務),需要注意的是巡撫並不是總督的下級,他們沒有從屬關係,巡撫和總督一樣,直接向中央朝廷負責!

清朝前後共設有九大總督,分別為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雲貴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東三省總督以及陝甘總督。


(清朝九大總督圖)

當然,除此以外,清朝還設有專門負責某項事務的河道總督和漕運總督。

如果真要比較一下這兩個官職,就如我最開始說的一樣,不可一概而論,而要分情況。那麼是什麼情況呢?就是和平與亂世!和平年代肯定是位居中樞的尚書權力更大,畢竟離皇帝更近,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影響總督的任選,而各地總督進京還多要給各尚書送禮,稱炭敬、冰敬等,由此可見這個時候的權力尚書是高於總督的!然而到了戰爭年代,也就是太平天國以後,各地總督的權力開始急速膨脹,兩江總督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等都是戰鬥力極強的個人武裝,尤其是清末的張之洞等人的“東南互保”更是讓清廷顏面掃地,面對朝廷的詔令,各地總督拒不奉召,此時的總督已經儼然是地方上的“土皇帝”了,這時候的京城尚書明顯是沒法和總督的權力相比了!


小祁說歷史


如果單從品級上講,尚書為從一品,而總督一般為正二品,尚書當然比總督要高。但因為這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權利博弈,所以這是個一直處在變動中的均衡結構,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很難簡單的說尚書實權更大,還是總督實權更大。

清朝如此,明朝同樣如此。明朝一開始設置總督的時候,一般都是為了應對危機,是賦予兵權的。從高拱擔任首輔的時候就形成了定製,多設置幾名兵部侍郎,儲備懂軍事的高級官員,一旦哪裡需要,就放到哪裡去執行任務。也就是說,總督在明朝的時候,本身就是侍郎級別,地位是低於尚書的。

從實際運行來說,在明清不設宰相的制度下,六部尚書就成了百官之首。但在實際運行中,明朝又很快就形成了內閣制,內閣一定程度上承擔了之前的宰相功能,但又稍微有些區別。一開始內閣官員的品級比較低,後來逐步形成了內閣輔臣大體上兼任尚書、侍郎的定製,就等於在六部尚書之上又有了一個內閣閣臣的層級。

到清朝以後,軍機處取代內閣,變成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主要機構。軍機處和內閣一樣,一開始的品級也並不高,但到逐漸穩定下來之後,也形成了軍機處的軍機大臣一般都兼任六部尚書、侍郎的定製,等於變相提高了軍機處在百官之中的品級和地位。這樣,就等於在清朝的官僚體系中,六部之上又多了一個軍機處,尚書的實際權力就更低了。

但在承平時期,京官的地位本身就比地方大員更高。因為六部是全國各個官僚系統的中樞,地方上的許多事情都需要通過六部去協調和批准,六部尚書作為六部的行政首腦,當然地位非常重要。實際上,不要說是六部首長的尚書或者是侍郎這種級別,就是六部下屬的郎中、主事,往往也非常重要,地方大員要辦事,也得找他們通融。這一點古今都一樣。

可是如果國家出現重大危機,尤其是出現持續的戰亂和動盪,中央權威在走向解體的過程中,六部尚書的地位就遠不如總督重要了。因為總督一般都是朝廷任命的負責轄區內全部事務的全權大臣,包括財政、行政、軍隊和人事,都可以自行處置,然後再向中央報備,而中央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對總督也缺乏有效控制,只能聽之任之。

所以,到了晚清時期,總督的地位實際上是比較高的。尤其是在太平天國起義衝擊清朝統治的時候,總督所掌握的實際權力和資源遠遠超過中央。因為這時候中央所能掌握的資源有限,而總督反而因為可以在轄區內截留本應解送給中央的財政收入,所以掌握著更多的資源。中央則因為掌握的資源少,地位不如總督。

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下去之後,雖然中央的權威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復和提高,但是一些重要的總督仍然地位高於一般的尚書,尤其是有些總督本身就曾經擔任過六部尚書,或者是出任過軍機大臣,或者是有大學士的加銜,地位就更加高了。在北方比如直隸總督一般兼任北洋大臣,南方的兩江總督,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其地位就不是一般尚書可比。

其中比較著名的比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哪怕他們在總督任上的時候,實際地位也比尚書要高。一旦他們被朝廷調離地方,進入朝廷,也往往不是擔任六部尚書,而是直接進入軍機處擔任軍機大臣,或者是在內閣擔任內閣大學士,就等於地位一下子跳到了普通的六部尚書之上。這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出將入相。

而在1910年之後,經歷了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入侵,尤其是八國聯軍入侵時,各地總督發起了東南互保,等於在外交政策上脫離了中央的控制,沒有支持中央對列強的戰爭,導致清廷和慈禧太后在此後更加意識到,地方總督已經有擺脫中央控制的可能,所以逐步調整,由一些滿洲親貴出任各地總督。

一直到1905年之後,清廷下詔讓各省都自主編練新軍,情況才有所變化,總督的權力才逐漸分散到了各地巡撫手中。到辛亥革命發生的時候,總督反而沒那麼重要,而各地巡撫則可以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新軍,搖身一變就成了新政權下的督軍。


蕭武


理論上講,尚書是從一品,總督一般是正二品。尚書的品級肯定高於總督。

實權上講,就很複雜了。

先說尚書。尚書是從一品京官,天子身邊的人,自然是位高權重。可是別忘了,清朝的官制,是吸取明朝的經驗教訓,圍繞著鞏固皇權而設計的。休說是六部尚書,即便是內閣大學士,也沒有真正的權力,僅僅是起到上承下達的作用而已。說白了,內閣就是皇帝的顧問,軍機處就是皇帝的秘書,六部則承辦一些已成常規的日常事務。比如吏部,只能考察中級以下官吏的資歷,根據例案予以批准或否決其升遷。至於重要人事任免,全由軍機處討論,上報皇帝決定。兵部聽起來很厲害,實際上主要也就承辦一些武職的任免,至於軍政軍令,非其所能過問。六部的尚書,說得好聽一點是尚書,說得不好聽便是個大辦事員。

但是,從另一方面講,六部尚書,往往有“兼職”。其一:內閣在名義上是朝廷的最高官署,內閣大學士稱得上是位極人臣,即便沒有實權,也有大把人要巴結他們。權力尋租的空間,相當可觀。大學士的副手叫做協辦大學士,也算是進入“政治局”的人物。協辦大學士大多數兼任六部尚書,無疑提高了尚書的身價。其二:軍機處是清朝真正的軍政核心,相當於皇帝的秘書處或者辦公廳。皇帝幾乎每天都要和軍機大臣一起處理公文和政務,決定帝國的大事。軍機大臣,基本上兼任六部的尚書或侍郎。這就不僅僅是抬高尚書的身價,而是很有點權力了——畢竟,天天與皇帝一同工作的人,多少能夠對皇帝產生一些影響,是誰都不敢得罪的。如果把“兼職”的情況考慮進去,尚書這個角色,也還是蠻厲害的。

再說總督。總督是封疆大吏,掌握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所謂寧為雞頭,不為牛後,在地方當一哥的感覺,當然是非常之爽。不知道問題中的“實權”具體是指什麼,如果是指中飽私囊的權力,總督自然是高於尚書的。尤其是富裕省份,比如兩江總督,只要稍微動點心思,便可富得流油。如果是指辦事的權力,那麼很明顯,尚書高於總督——畢竟是帝國中樞的要職,牽一髮而動全身,不是鬧著玩的。再牛逼的總督,也明白一個道理:朝中有人好做官。

但是,到了清朝中後期,尤其是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各省督撫,特別是東南地方的總督們,憑藉與太平軍作戰建立的武裝,加上雄厚的經濟實力,獲得了與中央叫板的權力。義和團興起後,南方各省督撫以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為首,與英美等國簽訂“東南互保”協議,不參與清廷對列國的宣戰,更是說明總督們的權力已經脫離朝廷的控制,遠非那些唯唯諾諾的尚書可比了。


龍鎮


這個可類比現在的中央政府部長和地方首長。

清代尚書(清沿用明中央六部設置,即吏、戶、禮、兵、刑、工,另加理藩院尚書)品級為從一品(早期還定為滿洲一品,漢人二品。順治十六年改滿尚書二品,康熙六年又改回,九年仍改正二品,雍正八年俱定從一品);總督則為正二品,但一般例兼兵部尚書、督察院右都御史銜也為從一品,另總督兼大學士銜者為正一品。

若論實權在清代尚書則不可與總督相提並論。

清代六部設滿漢雙尚書,基本滿人為主。另外還設管部大學士,甚至皇子管部,又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基本是清貴之官。而且六部職權也有不同,比如吏、戶、兵、刑的尚書權力肯定要多於禮、工兩部,不可籠統而論。

總督則不一樣,清代總督制度定型後,全國長期設置八大總督,是最高級別的疆臣。總督統管一省或兩三省的軍事、行政大權。上馬管軍,下馬管民,有些還兼巡撫,是真正的封疆大吏。

尤其京畿的直隸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管理河道兼巡撫事)和江南的兩江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權勢之顯赫為帝制時代之罕有,清代很多著名歷史人物都曾擔任這兩個極其重要職務。至晚清,一些地方總督的實際權力更是空前的大,這些都不是京官尚書們所能比的。


趙燕雲


這個問題這樣問可能會更精確:清朝的兵部尚書和總督哪個品秩更高,更有實權?

清朝的兵部尚書為除皇帝外的主管全國軍政工作的最高長官,又稱大司馬,從一品(準一品),相當於中樞軍委常務副主席。總督則為“總督某某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的簡稱,為一省或數省政治、軍事、經濟的最高長官,標準官秩為正二品。

從標準官秩上看,顯然兵部尚書高過總督半檔。但要論起實權,一個在中樞,一個在地方,沒有太多可比性。

但是,清朝總督通常會通過兼任兵部尚書再升半格,從而達到從一品。這裡強調一下,某某總督兼任兵部尚書的說法其實是有誤的,正確說法應該是以中樞官職兼任地方官職,誰見過某某省一哥兼任中樞委員的說法?肯定是以中樞委員身份兼任某省一哥。

如清朝重臣張之洞,官方正式職位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使總督兩廣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這種情況下,很明顯,作為兩廣總督的張之洞要比同級別的中樞兵部尚書更有實權了。

還有一種情況值得注意,在清朝的總督中,直隸、兩江、湖廣、兩廣、閩浙等五大最重要的總督,通常會以兵部尚書、右都御史銜兼任。

四川、浙江等地總督有時候也會以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身份兼任,這種情況下,作為兵部尚書副職的兵部侍郎銜總督,無論是從品秩還是實權,都要低於兵部尚書了。

唉,知識點都有比較枯燥的嫌疑對不對,別介意, 希望能幫到提問者就好。



司馬砸光


首先要知道清朝六部有哪些,以及六部的職責和級別

清朝有六部,六部排序為吏、戶、禮、兵、刑、工,

最高長官為尚書,從一品。

六部人員配置:最高長官為尚書(從一品),滿漢各一人、左右侍郎(正二品),滿漢各兩人,屬官有郎中(正五品)、員外郎(從五品)、主事(正六品)等。


1、清朝吏部負責全國文官品秩、銓敘、科考、黜陟和封授,屬於六部老大。

吏部下設四個司:文選清吏司、考功清吏司、稽勳清吏司、驗封清吏司,

文選清吏司:負責文官品級,並開考授、揀選、升調等事;

考功清吏司:負責文官的處分和議敘,定期對官員進行京察、大計的考核等;

稽勳清吏司,負責管理文官的丁憂、守制、老病、終養等事;

驗封清吏司,負責統理官員的世爵、士官世職、文官封恤、文武官恩蔭等事。

2、清朝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廢“戶部”,改為度支部。

戶部有十四個清吏司,按省設置(清初十五省,湖廣省轄今兩湖,江南省轄今江蘇、安徽,陝西省轄今陝、甘。直隸不設清吏司。),分省掌民賦及其他賦稅(鹽課、鈔關等)

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長,掌管了全國的財政大權,地位老二


3、清朝禮部掌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之事。考吉、嘉、軍、賓、兇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

清朝禮部下設四司:儀制清吏司、祠祭清吏司、主客清吏司、精膳清吏司。儀制清吏司負責管理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務;祠祭清吏司負責管理吉禮、凶禮事務;主客清吏司負責管理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負責管理筵饗廩餼牲牢事務。

禮部只是地位高,沒實權,屬於清水衙門。
軍機處文件

4、清朝兵部掌全國綠營兵籍及武職官員的機構。光緒三十二年(1906),廢兵部,改設陸軍部。

清朝的兵部設武選清吏司、職方清吏司、車駕清吏司、武庫清吏司, 分別主管武職官員的除授、封蔭、考績、軍資、軍籍、馬政、郵驛等各事項。另有會同館,管理京師驛傳,捷報處遞送京師和地方往來諭旨、奏摺等。兵部的官員設置和其他六部一樣,也設有尚書和左右侍郎,以及郎中、員外郎和主事等屬官。


清朝直隸總督一般兼任兵部尚書,但是清朝兵部沒有實權,不能調動軍隊,前期有內閣,中期有軍機處,後期有總理衙門都超越兵部把持兵權。

軍機處文件

5、清朝刑部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

刑部分省設十七個司(十八省中,兩湖設一個,陝甘設一個,另多設奉天),分掌各省刑名。此外,又設督捕清吏司。 工部分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個司,掌握工籍,及各項營造工程,官用器物,河渠水利。


主管全國司法案件,實權超過兵部和禮部,

6、清朝工部為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

工部下設四司,營繕清吏司:掌宮室官衙營造修繕; 虞衡清吏司:掌製造、收發各種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鑄錢; 都水清吏司:掌估銷工程費用,主管制造詔冊、官書等事; 屯田清吏司:掌陵寢修繕及核銷費用,支領物料及部分稅收。

工部實權小,處於六部最末等,但是油水多。

清朝的總督,是正二品,統管一省或兩三省的軍事、行政大權。

直隸總督兼兵部尚書為從一品,八大總督排名

1:直隸總督,轄直隸省,治保定;地位最高,為總督之首

2:兩江總督,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治南京,地位次之,

3:湖廣總督,轄湖南,湖北二省,治武昌;

4: 兩廣總督,轄廣東,廣西二省,治廣州; 晚清兩廣地位日漸重要,地位在湖廣之上;

5: 閩浙總督,轄福建,浙江二省,治福州;

6: 四川總督,轄四川省,治成都;

7:陝甘總督,轄陝西,甘肅二省,治西安

8:雲貴總督

,轄雲南,貴州二省,治昆明,地位最為低下。

尚書和總督比較

1:只單純討論尚書和總督官位品級,任何一個尚書都比總督大,即使是總督老大直隸總督也才是從一品,

2:只單純討論實權大小,總督掌管一省或者幾省的軍事,行政大權,屬於土皇帝,這個權利是各部尚書所不能比及的。

3:兼任其他職位的官職比較,1970年李鴻章八月調任直隸總督(二品),後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管理通商、洋務,辦理有關外交、海防、關稅及官辦軍事工業等事宜,因為外交清朝處於弱勢,極度崇洋媚外,所以通商大臣實權最大,處於六部尚書和各個總督之首,兼任通商大臣的直隸總督是清朝後期實權最大的官員,代表就是李鴻章,做了二十多年。

4:尚書和總督之外的身份討論,比如1864年曾國藩的湘軍攻破太平軍首都天京時候,朝廷加封兩江總督曾國藩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太子太保屬於從一品,一等侯爵雖然沒有正式品級,屬於榮譽,超過了官職一品,1867五月補曾國藩體仁閣大學士(正一品),同治七年(1868年)4月,奉上諭改授為武英殿大學士(正一品),武英殿大學士>體仁閣

還有左宗棠,1863年(同治二年)升閩浙總督(二品),1864年(同治三年)3月,加太子少保銜(從一品), 同年封二等恪靖伯(沒有品級,但是屬於超品的榮譽象徵),1874年8月,左宗棠補授大學士,不久又補為東閣大學士(一品)。


為了中國之崛起


這要分清朝的前中期還是清朝的後期

  • 尚書與總督的品級
清朝的六部尚書的品級是從一品,而清朝的九大總督的品級是正二品,

按照品級,尚書是要高於總督的。

  • 尚書與總督的管轄範圍

尚書是中央政府官員,總督是地方政府一把手。

尚書按照現在的制度就相當於一部或幾部之長,而總督相當於一省或幾省的省委書記,甚至很多時候還兼任地方最高軍區指揮官。

第一、在清朝前中期

  • 尚書

六部尚書的權力基本都被前期的內閣,中期的軍機處瓜分,比如天官吏部尚書的職能和權力就大受內閣、清朝議政王大臣和軍機處的制約,基本已經不能再稱之為“天官”了。

  • 總督

清朝前中期總督一概由皇帝委派,其權力基礎是皇權,所以一般受命於皇帝,只向皇帝負責,很少受到中央各部指揮。

但是總督權力受到很多限制,比如分散地方軍政官員的權力,形成相互掣肘的局面;比如重用旗人;又比如密摺奏報制度,加強皇帝集權。

總結

這時候的尚書、總督根本沒有多大的實權,所有實權都在皇帝手裡。尚書、總督也無所謂誰的實權最大,因為都是皇帝說的算。皇帝說尚書權力大,那尚書權力必須大;皇帝說總督權力大,那總督權力必須大,毋庸置疑、不容反駁。


第二、清朝的後期

到了17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

清朝皇帝被打懵了。八旗子弟和綠營都打趴下了。

怎麼辦?

只能靠民間武裝力量了。

這就導致了以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為首的湘軍集團崛起。

然後清朝就悲劇了。總督崛起了。可以從三個方面看總督的崛起。

1)軍事方面

湘軍都是地方招的,軍餉也是地方自籌,對於當兵的來講,誰給飯吃,誰就是老大,所以這支軍隊清朝根本管不著,清朝中央的統軍大權就這樣被總督奪取了。

2)財政方面

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耗費巨大,清朝根本擔負不起,無奈之下,只能讓地方自籌,導致財政收入脫離中央,變成地方總督的權力。

3)人事方面

太平天國運動以來,為了便宜行事,原本由皇帝、軍機處、吏部尚書、督撫一層層定報才能確定的官員缺額,現在由總督一人直接呈報任命,別說吏部尚書與軍機大臣,連皇帝都避讓三分。

自太平天國運動之後,督撫專權局面已然成勢,內輕外重的局面已經定形,清朝雖想盡辦法削弱地方權力,卻最終一事無成。


總結

這時候的總督權力別說六部尚書,就連軍機大臣都遜色三分。清朝中央命令到地方上都需要經過他們的同意。

總而言之

前中期的尚書、總督權力範圍隨著皇帝的寵愛或冷落而隨意擴大或縮小。

清朝後期,即晚清時期,這時候的總督雖無諸侯之名,卻有諸侯之實。

中央政策需要總督過目同意,中央決定需要與總督商量確定,中央外交由總督交涉協商。

總督之權,強大如斯!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古代官制典章的集大成者。在清代官制中,總督是地方行政長官,而尚書是京城部院之首。至於兩者誰高誰低,誰的權限更大,類似總公司的部門經理與分公司老總,只能說因人因時因勢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總督的職責

總督是正二品官員,凡加尚書銜者為從一品。

按照清代官制,各省總督空缺“開列具題”,凡外官不分滿、蒙、漢,應升人員一併開列。按照慣例,總督由都察院左都御史開列,以各部侍郎以及各省巡撫升任。總督的職責是:

“掌總治軍民,統轄文武,考核官吏,修飭封疆——《清朝通典》”

因此,總督所管轄省份的一切軍政民務,都由其負責。總督不僅負責考核所屬官吏,其三年大計、分年查閱營伍、考核將弁,悉由總督專管。文官道、府以下以及武官副將以下,皆由總督奏請升調及罷免,每三年大比,由督、撫一同擔任監臨官,武科充當主試官。此外,總督還需要辦理對外交涉事務。

清制,凡是不設置巡撫的省份,由總督代為處理巡撫事務;總督有時也會兼管河道和鹽務,比如,直隸總督兼管長蘆鹽政,兩江總督兼管兩淮鹽政等;另外,有的總督還有特授職務,比如1864年,直隸總督加欽差大臣、三口通商事務,授為北洋通商大臣,並統管天津、山東、奉天海關。

清朝設有八大總督,分別是直隸總督、兩江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兩廣總督、四川總督及雲貴總督。1905年,加設東三省總督,管理奉天、黑龍江、吉林。

尚書的職責

尚書是從一品官員,也是清廷“六部一院”的長官。

“六部”是清廷最重要的行政機構,尚書在清代官制中地位顯赫,許多還擔任軍機大臣、大學士,並且直接聽命於皇帝。

  • 吏部位於六部之首,主管文官的銓選、考核、任免、升降、調動等事務。從實際情況來看。吏部的職責其實很有限,只能管理朝廷直屬機構的中、下級官吏,因為級別較高者由軍機處秉承皇帝的旨意任免,而地方各省的中、低級官吏,大多由各省督、撫任免。


  • 禮部負責國家的典禮、學校尤其是科舉考試。

  • 戶部是清朝財政機關的最高官署,掌管戶籍、土地、賦稅、俸餉、貨幣等事務。它一方面是財物行政的監督機構;另一方面又兼管國庫的收支,還帶有民政、運輸倉儲等事務。
  • 兵部主管練兵、武器和武官的一切政令,但兵部官員仍是文官。由於皇帝和軍機處完全掌管全國軍事,兵部並無統兵之權。
  • 刑部受理全國刑事案件,每年會同都察院、大理寺於夏季及八月間辦理各省所報刑事案件,主要是大案或要案。此外,還要負責刑罰及監獄等政令。
  • 工部主管全國橋樑、海塘、河務治理的政令,以及國家祭祀場所、京城城垣、帝后陵寢、水利工程的修繕工作。

六部之中,戶部管理財務,吏部管理人事,地位最為突出;刑部掌管生殺予奪,兵部督軍,也頗有勢力;禮部負責禮儀性質的工作,可謂清水衙門;工部地位最低。

“一院”指的是理藩院,是清朝主管外藩一切政令的機構,主要負責滿、回、藏等地統治階層的封授、覲見、朝貢、官吏升降等事務。此外,附屬國與大清的往來事務,也都由理藩院辦理。

總督與尚書的對比

就尚書與總督這兩個職位的品級而言,尚書在理論上略高半級。但在實際任職時,總督一般會兼任從一品的兵部尚書或者左右都御史,同時也有不少尚書兼任正一品的大學士,比如和珅、張廷玉。

影響權限範圍的因素,也有不少:

與皇帝關係好的人,明顯地位更高,權利更大,比如雍正的寵臣李衛,鄂爾泰在總督任上時,明顯就比工部尚書憲德的地位高;同樣,皇帝寵信的尚書,地位權限也更過總督;

在清朝中前期,總督與尚書整體上還能保持均勢,並相互制衡。但太平天國爆發後,朝廷為了平定起義,加大了總督的權限,還允許辦團練。至此,地方督撫的職權明顯開始膨脹,甚至開始逐漸脫離朝廷的掌控。

慈禧向西逃竄時,下詔各省勤王,結果地方不執行,出現“東南互保”的情形。連朝廷都控制不住地方了,尚書的權限自然難以匹敵總督。等到宣統年間,尚書像虛銜,而總督儼然已經成了“土皇帝”,武昌槍響,各省總督紛紛獨立。

清朝的尚書,職責與權限上是縱向的,如同一條線,朝廷有權威時,他們地位顯赫;總督的職權是橫向的,管理一塊區域,施展空間更大,朝廷衰落時,他們就是一方諸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