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關寧鐵騎在抵抗清軍時表現不行,反過來攻擊南明軍隊時卻勢如破竹?

歷史的荒野


關寧軍賬面上十幾萬,袁崇煥五年平遼再次整編,十一萬幾千。實際上有多少呢,王在晉曾經在熊廷弼下臺後接手遼東,清點遼東軍隊,他採用同一天同時清點所有軍隊的方式,不準移動,防止作弊,賬面六萬六千結果實際是五萬七千。緊跟著孫承宗接手,一介書生,又清點了一遍,前前後後輪流點,十一天,結果十四萬,所有人皆大歡喜。然後又是袁崇煥接手,保留了這個規模。

但是最後袁崇煥回京,連戰死的趙率教部加在一起兩萬四千,照理說來個五六萬最起碼的吧,要知道關寧軍是當時唯一不欠餉的軍隊,而且按編制給軍費的。


中國歷史探索者


誰說關寧鐵騎抵抗清軍表現不行了,大明能和後金軍隊對抗也只有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是明末組建的一支兵力不多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部隊,是明末為數不多能與滿清八旗正面交鋒取勝的精銳部隊。

雖然和人不能過萬,過萬無人敵的八旗各有勝負,但確實是八旗的勁敵。


這支軍隊不僅名氣很大,而且戰鬥力強悍,裝備有火器,雖然說不一定那麼的好用,但是對當時的冷兵器也是一種衝擊。

最後這支軍隊訓練也很到位,是一支重騎兵。他們第一次參戰是在天啟七年的時候,參加的戰役是寧錦之戰。

這次戰役了可以說充分展現他們的戰鬥力。

在寧遠城外面,明軍開出了城門之外,直面後金軍隊。

後金軍也很厲害,直接就蜂擁而至,殺了過來。

關寧鐵騎這邊由大將滿桂率領,他們首當其衝,寧願戰死也不退縮,連後金軍隊都怕了。

最後後金軍戰敗而歸。


在崇禎二年的時候,皇太極取道蒙古,南侵中原,企圖圍攻京師。袁崇煥派人率領四千精兵佔領遵化,結果這四千精兵寡不敵眾,全軍覆沒。

在收到戰敗的戰報之後,袁又調派了九千關寧鐵騎,前往京師救火,打算在後金軍隊趕到之前到達京師。最後真正到達京師的只有五千人,另外四千人因為速度問題還在後面趕路。

時不侍,袁當時就帶著著五千人馬,列陣開打,後金這邊打頭陣的是阿濟格,這場戰鬥一直持續到黃昏,另外的四千人馬在這個時候才到達戰場。

這四千人馬從後面進攻後金軍隊,後金軍隊顧不過來,最後被迫撤出戰場。

這場京師保衛戰,後金軍失敗,明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至可以力挽狂瀾之人,那是袁崇煥的老師孫承宗了,著名的關寧防線就是他所締造的,這點清朝的史官都提及他是一位力挽狂瀾之人。

此之後,孫承宗帶領關寧鐵騎,收復了關內四城。

所以,關寧鐵騎雖然說並不能挽救整個大明朝,但也非常值得肯定的一支軍隊,在大明未年那些不堪打的軍隊中絕對堪稱一流。

可關寧鐵騎在降金前,面對是善於野戰強悍的滿八騎,雖然也有贏的時候,但輸的也一樣有,就顯得不那麼討喜了。

面對滿八騎不是關寧鐵騎不行,而是對手太強大,不是不行而是不能。

但降清後面對的是大順軍和南明軍,本來就是明的最精銳的邊防軍,加上知根知底,當然就像打了雞血一樣歷害了!

所以打南明不是關寧鐵騎神勇而是對手太弱!

最關寧鐵騎剛開始和李自成打的第一仗就輸了,吳三桂趕緊削髮才讓後金軍隊出手救他。

所以老有人奇怪為怎麼明將一投清,為什麼立馬神勇?

是因為投降的本就是大明正規的武裝,是大明的國家力量,和南明那些民間草草拉起的反清力量,那是天地之別。

還有降清後在打南明中,搶奪的財產女子全歸自己,當然積極性大增,所以在南方屠城的全是這些降清的大明將士。

最後一點,在新主人面前賣好爭功!


蓉兒是妹紙


關寧鐵騎創建於明天啟年,由帝師孫承宗一手建立。選用遼人守遼土的方法,從遼東難民中選拔。遼人被努爾哈赤的屠殺令殺得對大明離心離德,大明也無暇顧及這些難民。所以遼東難民對大明並無多少感激之心,就比如薩爾滸之戰南軍看到別人跑路自己也就跑路的原因。地無分南北是蔣光頭說的,之前的都是各守各地,地域觀很濃重,家國觀很淡泊。再者關寧鐵騎自從建立以來,並無什麼大功,也並沒有大家常說的所謂“唯一敢跟八旗野戰的軍隊”。無腦督師袁崇煥上臺後,嫉殺毛文龍後,後金老巢也就沒有後顧之憂了。全力南下掠奪大明,而袁崇煥的關寧鐵騎在幹毛?一排排站在山海關上行注目禮呢!耗盡國家元氣修建的幾座堅城都丟給了後金。崇禎幾次命關寧鐵騎救援,就這,袁某人帶著軍隊朝明朝大將滿桂射箭。真的是誤會麼?為什麼崇禎招袁某入城,袁崇煥卻帶著關寧鐵騎逃回山海關,任由八旗軍肆掠京城周邊。

袁活該被凌遲,一隻舉國之力創建的軍隊,最終淪為祖,吳一家軍閥之私兵。袁崇煥難辭其咎!罪大惡極!


蔡小松001


關寧鐵騎組建後,在與八旗軍的屢次對陣中逐漸展露出了銳氣,在袁崇煥取得的寧錦大捷中,就功不可沒。其後,祖寬、祖大樂率少量關寧鐵騎入關,協助剿殺農民軍時,更是起到了摧城拔寨的關鍵作用,一時給當時的各支農民軍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然而,自袁崇煥被冤殺後,關寧軍也逐漸走向沒落,在北京保衛戰、大淩河戰役、松錦戰役等激戰中,大量的關寧軍出身的將領、士卒陣亡,到了明末,殘餘的關寧軍主要集中於寧遠守將吳三桂和山海關守將高弟手裡,隨著政治形勢的急劇變化,這支軍隊最終成了吳三桂降清反順的籌碼。

降清後的關寧鐵騎,在吳三桂的率領下,從山海關的一片石會戰,到追擊李自成大順軍的定州之戰、遠征陝北之戰、九江之戰,連破大順軍,是最終迫使其瓦解覆滅的主要力量。之後,清廷將南明作為重點打擊對象,吳三桂、李國翰部與歸化南明朝廷的大西軍展開了殊死的搏殺,在打垮劉文秀,奪取四川后,吳三桂及關寧軍成為清軍三路出兵,攻伐南明永曆政權的主力之一,並第一個打進昆明城。。。。。

永曆政權覆滅後,關寧軍中除部分將卒被分調他處,絕大部分均跟隨吳三桂戍守雲貴,最終在三藩之亂中充當了炮灰。

就上述對關寧鐵騎戰爭歷程的簡述來看,其降清前後,並無多少質變,其戰績差距明顯,原因很簡單,對手的素質相差太大所致。


史海悠遊閭春暉


說兩點哈,第一是關寧鐵騎在和清軍作戰時,並沒有表現的不好,相反,這是當時明朝邊軍系統裡面最強大的一支軍隊了。第二,關寧鐵騎在對戰南明的軍隊時也沒有勢如破竹,直到最後清王朝對李定國十分棘手時,順治皇帝才讓吳三桂出動。而且吳三桂也是和李定國進行了各種鬥智鬥勇的博弈,才最終憑藉清廷強大的國力取得了勝利。



在整個關寧鐵騎的建軍史上,和清軍八旗在野外硬碰硬的大規模作戰只有兩次,即廣渠門之戰和松錦大戰,其他時候,關寧鐵騎並沒有說是一次出動有上萬的記錄。寧遠大捷之後,袁崇煥為遼東巡撫,他為了能夠和清軍硬碰硬的野戰,花了兩年的時間訓練出了一支五萬人規模的重騎兵部隊,這些人及其擅長野戰,裝備精良,有高質量40斤重的棉布鐵甲,還有各種精緻的馬槍、可以當錘子使的三眼銃和眉間刀以及弓箭,其統兵將領為祖大壽。對於關寧鐵騎之所以可以成軍這麼快,並且短短兩年便可以如此善戰,根源是崇禎元年三月前後,有約十萬眾蒙古部落歸順明廷,被時任遼撫安置在錦州附近,遼鎮將領即從中招募大批精壯善戰之夷人充做家丁,時錦州總兵祖大壽更直接將部分蒙古人整編為降夷左右營,以蒙古部落首領為將,成為了祖大壽直屬指揮的一直精銳軍隊,人數約三千人左右。也就是說這五萬騎兵部隊中最善戰的是三千人,而且具有鮮明的家丁特色。



那這關寧鐵騎有多能打呢?根據廣渠門作戰的情況,祖大壽自帶一軍在城門南,那必然最精銳的三千人都在自己跟前。根據史料顯示,莽古爾泰是率領左翼四旗並蒙古諸部,在到達廣渠門之後率先和祖大壽交手,而激戰之後,祖大壽力退敵軍。四旗兵力理論上是3萬人馬,另外蒙古從軍是2000,而祖大壽這邊應該也是關寧軍主力,人數上和清軍相差不大,所以從這個戰績來看,關寧鐵騎和清鑲白旗以下的旗軍戰鬥力是不相上下的。


再就是松錦大戰中的情況,此時關寧鐵騎已經被吳襄和祖大壽交給了吳三桂。在松錦大戰中的乳峰山會戰,吳三桂以兩萬鐵騎軍反覆衝入清軍陣中,直接將兩萬清軍伏兵打的七零八落。

在這裡我們必須要分開的是,關寧軍和關寧鐵騎這兩個概念,單指望關寧軍步營和車營的戰鬥力,是很難和清軍的滿八旗抗衡的,所以關寧軍的勝戰績基本都是關寧鐵騎哪下的,而原因就是這裡面的組成人員除了民風剽悍的遼人還有驍勇善戰的蒙古人,再加上五萬鐵騎軍中有三千祖家的家丁部隊,那戰鬥力自然就高了。這和萬曆年間李家的家丁部隊遼東鐵騎是一個道理。



而關寧鐵騎在吳三桂和李東國的博弈中起到大作用了嗎?並沒有,一方面經過山海關大戰,當年的關寧鐵騎以及所剩不過幾千,包括家丁部隊也是損失慘重。所以吳三桂對他額這支殘軍是十分珍惜的,除了用作護衛,是不會讓他們隨便衝鋒陷陣的。而在吳三桂的平西大軍中,很多鐵騎軍成員都是以將領的身份出現,因此也犯不上衝鋒陷陣這麼慘。


火器工坊


關寧鐵騎的提法,普遍認為是袁崇煥在總督遼東時,以“遼人守遼土”所組建的部隊,但根據一些史料記載,這支部隊的兵源,亦有可能是出自祖大壽招募的蒙古人抑或一些其他部族所組建的家丁武裝、
家丁武裝是明代特色的軍事力量,但凡武將,大多剋扣衛所經制之兵的糧餉,其中一部分貪汙所得,便拿來厚養家丁,使之成為武將征戰的主要依仗。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與當時的政治情勢是分不開的。

李成梁縱橫遼東所依仗的亦然是這樣一支家丁部隊,被稱之為為“遼東鐵騎”的便是了。當然,後來隨著李成梁長子李如松的戰死,這支隊伍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所謂之“關寧鐵騎”也極有可能是這樣性質的一支部隊,人數不可能太多,像遼東鐵騎全勝時約莫也不過5000人的樣子,畢竟既然號稱“鐵騎”,那麼必然是一支及其費錢的部隊,養騎兵自然不說,另外還加上給家丁的待遇是遠遠高過普通士兵糧餉的,起碼已經到了一個小旗官糧餉的水平。

這支部隊既有可能握在祖大壽和吳襄父子手中,祖大壽頭像滿清以後,大致就歸屬於了吳三桂。但這並不是整個遼東戰場,或者說關寧防線上所有部隊之集合,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因為如果整個關寧地區的軍隊都是騎兵部隊,這顯然是不顯示的,畢竟當初袁崇煥主持“關寧錦防線”的目的,並不是練一支能夠與清軍野戰的部隊,就當是明廷的內部情況而言,也是不顯示的。所以關寧的部隊,大致上主要是為了防守,而並非是進攻。

以明廷在崇禎時的軍隊戰鬥力而言。關寧地區遼東第一線的部隊,是最能打的了,畢竟這一地區面對的是兇悍的滿清八旗,此時九邊的軍隊大抵都已經廢弛掉了。到了松錦大戰時,明廷最後能戰的部隊全部抽調去救援錦州,結果是除了吳三桂帶著他的幾千人跑回山海關外,7萬大軍全軍覆沒,而這一戰發生在崇禎13年,距離明朝滅亡只有4年的時間。

吳三桂帶回山海關的人馬大致就是關寧軍最後的基本盤,在此後的四年時間裡,有所發展,規模大致維持在了7000人左右的樣子,到了李自成打山海關的時候,其兵力加上唐通的2萬人,大概就是此後吳三桂為滿清征戰天下的資本了。

老吳畢竟是跟清軍長期交手的宿將,加上他關寧軍的基本盤也是接受過清軍戰火洗練的,雖然戰鬥力不如清軍,但面對明廷南方部隊,以及闖軍,獻軍餘部,還是很有戰鬥力的。

南明的軍隊本身就是根本不能拉倒遼東戰場的衛所軍,空有規模而無任何戰鬥力,加上當時各個軍頭都有想要成為軍閥的野心,自然就不可能團結,稍微遇到挫折,也就順風而降了。

老吳能夠成為清廷征伐天下的主力,一則是旗關寧軍本身並不差,缺的是動力,也就是上升渠道,為什麼關寧軍能夠勢如破竹打到陝西,最後又下雲貴川,很大程度上而言,是清廷給這支有點私人性質的部隊,很大的自主權,以及可以期待的巨大利益,對於吳三桂本人而言,那就是成為藩王的誘惑,這是明廷所給不了的。

另外,清八旗的基本盤實力雄厚,特別是一年不到的時間擊潰了北方的李自成,並且幹掉了南明弘光朝廷,拿下了江南,這給關寧軍極大的信心,以至於他們死心塌地地跟著清廷幹,然而這些是明廷所不能給到的東西。


江畔初見月


說白了就是制度原因,明末軍制腐敗,關寧軍總兵、監軍和各級軍官貪汙軍餉,剋扣普通衛所士兵口糧。把普通士兵當做奴隸和炮灰,平時作為農奴屯田種地,軍餉一分都見不到。把剋扣的部分錢用來養將官的私軍——家丁,家丁能打仗,打仗時軍官供養的家丁作為精銳壓陣,普通炮灰士兵先上。家丁撿便宜立功勞,普通士兵自然毫無戰力。一看形勢不對,將官為保存實力,會帶家丁先跑,把士兵丟下,反正明末有兵就是王,崇禎也只能拉攏他們。

崇禎殺文官跟殺雞一樣,對有兵武將的忌憚的很,總是安撫,所以武將日漸驕橫、兵無戰心。

到了滿清又不一樣了,滿清收編了關寧軍,軍制相對於明朝,稍微公正些,普通士兵能拿到錢,有功也能賞。那些將官也不敢像糊弄崇禎一樣糊弄滿清大爺,崇禎管不住他們,滿清可有自己武裝,收拾他們還是比較輕鬆的。

然後跟隨滿清血洗江南各地,大家一起掠奪發財,才不管那些百姓是不是同文同種的漢族人(那時也沒民族主義觀念)。然後嘉定三屠、廣州屠殺都是為了錢、女人,。說到底都是利益!如果崇禎有那能力能改革軍制,讓普通小兵也能晉升拿賞,早就沒李自成和滿清啥事了



攤劍聽潮


”關寧鐵騎”和”八旗騎兵”共同的母版“遼東鐵騎”。

自從李成梁培養家丁開始,遼東就出現了一直遊離於明朝軍事體制之外的特種部隊,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遼東鐵騎”。


遼東鐵騎全盛時期,擁有騎兵4800餘人,擅長突襲戰,擅長夜戰,擅打惡戰。但是養活這支軍隊,代價也是相當驚人的。可以說,如果按照正常的明朝末期的軍隊的軍餉,是根本養不活這隻軍隊的。因為他不單單是雙餉,而且擁有著戰利品的分配權,擁有對軍屯的股份,甚至還有很多的各種各樣的福利以及豐厚的安家費,和傷殘轉業退伍費。

所以這支軍隊的規模一直都沒有突破5000人。所以等到李如松死了之後,這支部隊,人亡政息,就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特別是李成梁晚年受到彈劾,為了自證清白,搗毀了寬甸六堡,遼東鐵騎最大的進項從此失去了。

後來孫承宗提出”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大名鼎鼎的關寧鐵騎誕生。其制度建設其實就是秉承了遼東鐵騎,但是福利因素等由於各種原因還是要遠遠落後於遼東鐵騎的。


而事實上,努爾哈赤早期就是在遼東鐵騎裡面成長起來的。所以八旗騎兵制度上也是脫胎於遼東鐵騎。因此”關寧鐵騎”和“八旗騎兵”本質上都是同源於遼東鐵騎。所不同的就是兩者的陣營不同而已,本質上都是自負盈虧的兩個軍事集團。

”關寧鐵騎”比“八旗騎兵”多條財路,才導致了他看起來比八旗騎兵有惰性。

當然,關寧鐵騎相對於八旗騎兵,多少還是有一些惰性的。因為關寧鐵騎他還有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那就是大明朝給予的軍餉。而八旗軍沒有,一切都得靠自己搶。

自從袁崇煥死後,祖大壽基本上就是“聽調不聽宣”,事實上成為了獨立於明王朝體軍事體制之外的一個獨立武裝。影響到關寧鐵騎利益的時候,祖大壽就跟明朝一致對後金,顯得特別愛國。但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實力,他也可以宣佈投降後金。但是歸根到底到了那個階段,祖大壽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關寧鐵騎。


事實上袁崇煥的死,對“關寧鐵騎”的影響特別大。關寧鐵騎從一支原本仍然把自己視作明朝軍隊的武裝力量,變成了一個只顧發展自身實力,在亂世求存的部隊。

然而隨著遼東經濟的進一步的惡化,事實上,關寧鐵騎越來越依靠明朝的軍餉。但是由於內亂,明朝針對於遼東的軍餉也越來越少。李自成打進北京的時候,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也已經好幾個月沒有領到軍餉了。

在關鍵時刻,李自成的一個失策,把“關寧鐵騎”推向了後金。

本來此刻誰給關寧鐵騎軍餉,吳三桂就會傾向於誰,遼東已經是負產出了。所以吳三桂甚至已經做好了投降李自成的準備。

但是李自成政治眼光實在就是個農民。一面不懂得去保護吳襄,另一面甚至還打算架空吳三桂軍權。結果就把吳三桂徹底逼向了後金。


既然已經成了後金的臣子,進了山海關,對於關寧鐵騎而言,那是一片碩大豐饒的市場。關寧鐵騎再也不用擠在遼東抵禦八旗騎兵,來換取狗糧了。此刻的關寧鐵騎變成了一匹狼,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搶來的都是自己的。此刻對於關寧鐵騎而言,他和八旗騎兵是沒有太大區別的。所以關寧鐵騎一路往南一直打到雲南,甚至一直打到了緬甸。

當八旗騎兵已經馬放南山的時候,關寧鐵騎仍然是一支勁旅。

整個多爾袞時期和順治朝,是康熙的前期,“三藩”(基礎就是關寧鐵騎)事實上就是獨立的軍政個體。清朝為了籠絡他們,給了吳三桂親王的待遇,招他的兒子為駙馬,用清朝2/3的稅收來養活三番。


直到康熙12年(1673年),康熙決定撤藩,戰爭爆發。而此間平叛“三藩之亂”的,已經是主力由漢人組成的綠營兵為主了,八旗騎兵大部分已經上不了馬拉不開弓了。而這場戰爭持續了8年多,於康熙20年(1681年)冬,清軍攻入昆明。”三藩之亂”才宣告徹底結束。

所以各位看官,你們還小看“關寧鐵騎”嗎?你們還覺得他比八旗騎兵弱嗎?



炒米視角


關寧鐵騎一直是抵抗清軍是主力啊。

講三個證據:

一是關寧鐵騎一但不抗清,清朝入主中原就是無人能擋。李自成擋不住關寧鐵騎,最多平手。

二是關寧鐵騎一直是清朝統一天下的主力軍,其他軍隊沒有能抵抗的。

第三是:李自成攻打過寧武,寧武就是關寧鐵騎二線部隊,守將是周遇吉。周遇吉帶領五千關寧鐵騎二線部隊殺了李自成五萬大軍,這就是關寧鐵騎戰力!周遇吉之所以會敗亡,因為李自成最後調來十餘萬大軍,而周遇吉沒有援軍。


夢香寒冰


實事求是說,關寧軍在抗清的時候,已經是表現最好的部隊了。“關寧鐵騎”指的是哪支部隊呢?《綏寇紀略》記載說,這支部隊指的就是從關外調來的祖大樂和祖寬的部隊。

祖寬是祖大壽的家僕,祖大樂是祖大壽的堂弟。也即是說,這是祖大壽的祖家兵。那麼,這是隻什麼樣的部隊呢?這根本就是一直“緣邊鐵騎”,以夷人(蒙古人)為主的騎兵部隊。 “兩家所部皆緣邊鐵騎,又養曳落河為摧鋒"。

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呢,《明季北略》,這裡所述的是彝丁鐵騎,依舊是夷人。關寧軍就是關寧鐵騎和步兵組成,他們在對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農民軍的時候,可以說是百戰百勝。

同時,也是唯一可以與八旗軍進行野戰,而不覆沒的軍隊。《明季北略》記載:“(吳三桂) 部下有精兵四萬,遼民七八萬,皆耐搏戰。而夷丁突騎數千, 尤為雄悍,敵望之輒遁。”就是不提袁崇煥,孫承宗,祖大壽他們,最後吳三桂在關外,對清軍打了不少仗。

崇禎13年3月在塔山,吳三桂擊退八旗軍進攻,斬殺90多人。隨後在松山,殺傷八旗軍1000多人。4月,夜襲數千八旗軍於子嶂。5月18日,吳三桂在杏山擊退15000八旗軍的進攻。19日,再次與清軍大戰,當時戰鬥非常激烈。明軍損失很大,清軍也遭到關寧軍攢射,遭殺傷無算。

這樣可以在野戰對抗八旗軍的部隊,到了關內,根本就是無敵的存在。除了山海關一戰,還算持平。其他戰鬥無論農民軍,還是南明軍隊都無法對抗,特別是山海關一戰以後,吳三桂以1萬關寧軍追著李自成打,九戰九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