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卒到底有多厲害,為何後期不能重建一支魏武卒呢?

55162337069


在七雄中,魏國是一個非常弱小的國家,它們長期被秦楚這些大國欺負,根本沒有還手的能力,可誰都沒有想到,魏國祖上也有闊綽的時候,在戰國剛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可是最強的國家。

從文侯變法開始,魏國的國力不斷變強,它們順利取得霸權,周邊的國家都不是它們的對手,最慘的是秦國,直接就被打得快要滅亡。從文侯開始一直到惠王時期,魏國都是天下霸主,他們前後稱霸半個多世紀,後來才衰敗下去。

魏國能夠稱霸主要的因素就是他們處在發達的中原,國內有著豐富的資源,再加上出現文侯這樣英明的君主。不過還有一點,魏國在當時組建了最強的軍隊,這就是著名的魏武卒,這支軍隊是由吳起創造的,他還制定專門的武卒選拔制度,也可以說他一手打造了第一支職業軍隊。

魏武卒全身裝備精良,當時的魏國已經有發達的冶鐵產業,他們的軍隊可以裝備上鐵製武器和盔甲,再加上武卒士兵有著很強的單兵作戰能力。

這樣的一支部隊戰無不勝,吳起帶著魏武卒就沒有打過敗仗,最經典的一戰是他帶著武卒大破秦軍主力,一路就打破函谷關,這也是秦國曆史上最慘痛的失利。可後來魏國衰敗,主要的因素就是他們的武卒部隊損失太多,隨著魏國對外作戰不斷失敗,魏武卒也漸漸就退出舞臺,在伊闕之戰魏軍主力被全殲之後,魏武卒就徹底消失。

讓人不能理解的是,既然武卒軍隊有著這麼強的戰鬥能力,為何魏國在後期沒有能夠重新打造出這支部隊呢?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魏武卒都是專業訓練出來的人,在軍隊裡面選拔精壯進行專業的培訓,武卒軍隊裡面一般都是老兵帶新兵,吳起最初選拔的這些士兵,後來他們把自己的戰鬥經驗不斷傳給新來的人,就這麼一代代傳下去。

可在幾次大戰中,魏武卒的主力損失非常嚴重,尤其是他們軍隊裡面這些經驗豐富的老兵損失慘重,這些人缺失,就使得魏武卒失去寶貴的戰鬥力,他們不在,也沒有人可以去帶新兵,那麼後來加入的士兵就很難練出來。

第二個原因,那就是魏國當時國力實在無法維持武卒軍隊,魏武卒有這麼強的戰鬥力,說到底還是錢砸出來的,魏國經歷變法,國家富強,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到軍隊建設中。先不說別的,單單就是魏武卒士兵身上的這些盔甲和武器,打造出來就要耗費很多的錢財,這些東西在戰場上損失就需要重新再打造。

此外,武卒士兵的待遇是非常好,他們的工資非常高,並且還有著眾多的田地,只有這種方式才能讓他們在戰場上賣命,魏國巔峰的時候有能力供養這支軍隊,可後來他們失去河西等地,國力衰敗,根本沒有能力再供養武卒軍隊。

第三個原因,那就是由於長期的安逸生活,魏武卒的戰鬥下降非常快,畢竟他們的士兵生活是非常優越的,長期在這種環境下生活,人就會喪失自己的鬥志,他們也不想上戰場來拼命。當士兵失去鬥志的話,他們的戰鬥力就很難保障,後來再選拔出來的士兵,大多數都是沒有經歷什麼戰爭的人。

士兵的素質下滑,他們的裝備也無法和當初相比,雖然魏國的冶鐵產業非常發達,但他們製作鐵器的能力是有限的,鐵質兵器都是非常稀少的東西,由於戰爭的損耗,後來他們就沒有辦法再提供那麼多的鐵質兵器。

總得來看,魏國是真的想恢復到當初的水準,可現實情況不允許,畢竟屬於他們的時代已經過去。想要打造一支武卒軍隊,起碼也需要一個強盛的魏國,可中後期的魏國只能勉強維持自己的生存,根本沒有能力去重建魏武卒。


貓眼觀史


這一招被後來的軍事天才戚繼光得到了真傳,戚家軍就幾千人,但從來都是壓倒性的勝利,敵方都是被全殲,己方几乎麼有傷亡,戚家軍軍紀森嚴,違反軍法的內容幾乎都是砍頭。但獎勵也是極為豐厚,打完仗就用大稱分銀子,人人有份,就是負責後勤的伙伕都有大把的銀子,所以戚家軍的戰績真是幾千年都找不到第二家,恐怖極了!

魏武卒是世界上第一支職業軍隊,是劃時代的存在。吳起因為創建了第一支職業軍隊,也必定在軍事史上數一數二。說他是天下第一也不為過~孫子兵法據傳就是他整理出來的。魏武卒是人家吳起一手帶起來的,換句話說,地位榮譽都是吳起帶來的,最主要的是同吃同住,將兵一體,士兵肯定感激,結果你把人家主帥逼走了,後來人又比不上吳起,好不容易來了個龐涓,結果碰到個孫臏[摳鼻]說到底還是魏文侯死的太早了,晚死幾年估計吳起就把秦滅了。

就是組建最一流的武卒也是必敗,因為商鞅是最根本的草根變法,徹底改變奴隸農奴農民的命運,因力耕而生產力大增物質充足,又單層家庭並嚴法環境使疾病大減,強壯了人民。在沒有魏武卒的時候,魏國就已經攻陷秦國河西地區,設立西河郡,由吳起擔任郡守,魏武卒就是在擔任郡守期間改革兵制編練的,帶50萬反攻的是秦惠公,5萬對50萬,那叫陰晉之戰。

魏國要不是國王不行,拿天下是沒問題的,雖然是四站之地,當經濟和軍事都碾壓各國,而且進攻哪國都方便,人才和經濟的中心,要是後期國王還是像魏文侯和魏武侯一樣,其他六國在出來什麼國王都沒用,時間長了,魏統一天下肯定沒問題。

吳起確實厲害他練兵極有一套!使得魏國稱霸一時!可是一時一勢!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剛開始趙國戰鬥力也是驚人的尤其是騎兵!再後來秦國崛起,一個變態的強敵!不為勝利不為搶東西,只是為了殺死敵人割下他們的腦袋,因為他們的腦袋比搶到的戰利品,比勝利獲得的獎賞更值錢,殺一個敵人晉爵一級,殺三個敵人,一輩子國家包了!多大的誘惑!六國裡誰家能有這麼高的獎賞!!


歷史深度揭秘


魏武卒,是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吳起率領魏武卒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三十年來,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根據《吳子·勵士》裡的記載,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 創造了步卒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使魏武卒名動天下,魏武卒鼎盛時期達五到七萬之多。魏武卒也是當時軍隊最為精銳和彪悍的代表。


在三家分晉後,魏國國力僅為原晉國的三分之一,且疆域甚散漫。稍不認真就會面臨亡國的危險,在這憂患的環境下,魏文侯是戰國時期第一批試圖通過變法圖強的君主。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當時吳起任河西守將並進行軍事改革,訓練了令天下談之色變的魏武卒。

再加上魏生產力先進,土地豐腴,物資豐富,人口眾多,並且交通便利,商業發達,在戰國時,鐵器的應用已經逐步得到推廣,並且當時的制金中心在韓魏,魏國的士兵幾乎都可以用上鐵質兵器,而其他國家的士兵還大多都在使用青銅兵器。


我們先看一看魏武卒建立初期的戰績,就知道他們有多厲害了。公元前409年,吳起率領魏武卒進攻秦國,一路上勢如破竹,直接攻克了秦國的函谷關。在大大小小的72戰中,全勝64場,其餘為平局,奪取了秦國500多里的土地。公元前405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5萬魏武卒,戰車百乘,騎兵三千,大敗50萬秦軍,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爭神話。總之,魏武卒前期在吳起的帶領下天下無敵。

後來,隨著魏武卒士兵年齡的增長,戰鬥力開始下降地厲害,還有就是他們都成了地主階級,沒有奮鬥的動力,打仗惜力怕死,再加上吳起的離開,魏國戰略錯誤,導致魏武卒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等戰役損失慘重。由於魏武卒要求高,訓練時間長,無法及時地補充兵員,最後魏武卒在戰爭中消耗殆盡。魏國進入魏惠王時期,魏惠王能力不足又好大喜功,內政外交頻頻失策,導致四處樹敵。結果敗於齊、楚、秦三國。魏武卒的核心主要是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兵,但由於指揮失誤導致大批的老兵戰死。魏武卒作為歷史上的第一支重步兵,它的強大戰鬥力一直被後世借鑑。但若是君王昏庸,主將無能,再好的部隊也無法發揮出強悍的戰鬥力,正所謂“統帥無能,累死三軍”。


至於為何後期沒有魏武卒,應該是魏國已經沒有實力來支撐這樣一支強悍部隊的給養了。魏國在惠王后期開始喪失大片土地,地廣人稀的河西,上郡先後被秦國奪取,剩餘土地人口過於稠密,已經沒有多餘的土地分給魏武卒了。

隨著馬陵之戰魏國的戰敗,當時的魏國,早已不是當年那般風光。東部更面臨新興強國齊國的威脅。處於東西兩強夾擊下的魏國,國土經濟損失都極其嚴重,短期之內,根本沒有力量重建魏武卒。 而且更重要的一條是,當年魏文侯改革時,還是“三家分晉”的伊始,作為“四戰之地”的魏國,其東部的齊國與西部的秦國,這兩個強敵正陷入到內耗中。南方國土廣闊的楚國,也正是國力困頓時。此時的魏國,正好可以大展拳腳,踐行變法強國的大業。而馬陵之戰後,戰國爭霸戰爭已經空前加劇,秦齊楚各大國征戰不休,夾在中間的魏國,應對列國的攻伐,已是氣喘吁吁。重建?強國?那都不是短期內,甚至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 可以說,倘若當時的魏國,真有決心重建魏武卒,他們也需要拿出臥薪嚐膽的勇氣來,歷經一兩代的忍辱負重。方有可能成功。 但這一條,卻恰是魏國更大的短板:如果說魏惠王時代,是魏國興衰的轉折點,那麼魏惠王之後,魏國更沒有了這樣的統治者。 馬陵之戰後,徹底喪失強國地位的魏國,絕大多數的時候,都是破罐子破摔。面對強秦的威脅,基本都靠割地來應對。土地越割越少,國力越來越弱。圖強?那是很遙遠的事情。


所以,在戰國後期,魏國由於發展後勁不足,國力甚至不增反退,導致軍事方面必然衰弱,所以魏武卒就很難再現。即使扔在維持,戰力也必然縮水,已然和普通軍中無異。


大老二爺


魏武卒是戰國時期一支有著赫赫威名的軍隊,戰國初期,魏國就是靠著這支強軍,攻秦,敗齊,破趙,滅中山,成為戰國第一個稱雄的國家。

那麼,這到底是一支怎樣的軍隊呢?

其實,魏武卒最早的起源不是兵家亞聖吳起,而是李悝。戰國初期,魏國弱小,雄心勃勃的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大膽實行改革,魏國也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個進行改革的國家。李悝的改革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就包括在魏國軍隊中創立的武卒制。

真正將魏武卒發揚光大,名震天下的,則是名將吳起。吳起在擔任西河郡守時,便開始組建精銳武卒,從全軍中挑選,挑選條件十分嚴格。《荀子.議兵篇》記載:

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䩜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

意思就是,魏武卒的選拔制度是,在身負全套甲冑(頭戴鐵盔,身穿三層甲)的情況下,還要帶拉力為12石(約為今天的720斤)的弩,背上50支箭,同時還要裝備長兵器戈和短劍,帶上三天的口糧,半天要行軍100裡。

這種要求,怕是放在現在也是特種兵的選拔要求了吧。

武卒選出了之後,吳起還對士兵進行了精心編組。通過對士兵進行選拔、編組,在不增加人數的情況下,能大大提高部隊戰鬥力,這是己被無數戰爭實踐證明的管用方法。而早在兩千多年前,吳起就明白了這個道理。

5人為一伍,設伍長一名;2伍為一什,設什長一名;5什為一屯,設屯長一名;2屯為一百,設百將一名;五個百設五百將一名;2個五百為一千,設千人將一名。千人將是基層將軍,由統帥直接指揮。在軍陣上,設立前、後、左、右四個方陣,另加一個前置方陣,作為衝擊敵陣、誘敵之用。這樣的軍事系統,各個作戰單位像人的血管一樣,由上到下,纖毫可見,脈弱非常清晰。作戰時,將領的作戰意圖可以輕易傳達到最底層的軍事單位,相互呼應,如臂使指。

巔峰時期的魏武卒戰鬥力有多強悍呢,秦魏陰晉之戰,吳起帥五萬魏武卒,狂揍五十萬秦軍,打的秦軍屍骨堆積如山,從此以後“天下卑秦”。

在魏武卒的軍事歷程中,創造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

但是,在龐涓與孫臏的較量中,連續遭遇桂陵、馬陵兩次大敗後,魏武卒基本損失殆盡,魏國後來也一直沒有重建魏武卒。為什麼呢,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個。

一 創建魏武卒成本太高,魏國後期已經養不起這麼支軍隊

其實,荀子在議兵篇裡對於魏武卒,還有一段評價:

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是數年而衰,而未可奪也,改造則不易周也。是故地雖大,其稅必寡。是危國之兵也。

就是說,軍人一旦選上成為武卒,那麼就免除他們全家的徭役,政府給他們家提供大宅子。就算以後老了,從部隊退休了,他們的名額被新人佔了,這些福利也不會剝奪。這樣,就算一個國家再大,它的稅收一定很少,所以,這種軍制,會把國家陷於危險的境地。

這樣看來,魏武卒其實和後來日本的武士階層很像,屬於是軍事貴族了。吳起作為一個將軍,追求軍隊戰鬥力的最大化,這是沒錯的,但是對於君王來說,他要考慮的要更全面,而不僅僅是軍事這一塊。況且,魏武卒挑選極為嚴格,要恢復成軍,少說要個十年。而當時的情況是,魏國經過桂陵,馬陵兩次大敗後,實力大損,周圍的這些國家,個個都有覬覦之心,誰會讓魏國安安心心的重新訓練出一支魏武卒。

二 魏武卒的打法在戰國時期已經不適用了

從吳起對魏武卒的編制來看,他還是沿襲了春秋時期的打法,即兩軍列陣,以堂堂之軍攻堂堂之陣。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宋襄公這個典型了,他非要等對面的楚軍全部渡過河,列好陣後,才開打。雖然我們現在都笑他迂腐,但也能看出當時春秋時代的軍事思想,可以說,這是一種貴族的打法。但是,進入戰國時代後,打法已經完全不同了。特別是春秋末期,《孫子兵法》一書橫空出世,裡面的表現出來的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給了當時軍事家很大的啟發。其中,孫臏就是一個將孫子兵法發揚光大的軍事家,在齊國與魏國的戰爭中,他使用了減灶計,圍魏救趙等奇謀,使龐涓率領的魏國精銳在疲於奔命的途中被齊軍埋伏,最後被全殲,從一開始人家根本就沒準備跟你堂堂對陣。這兩戰過後,世人都震驚不已,原來仗還可以這麼打。這以後,戰爭多以偷襲,迂迴,側翼攻擊等為主,優秀的將領追求的是軍隊的高機動性與靈活性,魏武卒那樣的,太依賴陣型,自然就被淘汰了。

三 戰國時期,戰爭已經由爭霸戰轉為殲滅戰,各國實行的是全民兵制,魏武卒的精兵路線行不通

魏武卒走的是精兵路線,這在春秋時期還行得通。春秋時期,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烈度並不高,大家打仗,也沒有說要往死裡打,只要分出個老大來就行,這就是所謂的爭霸戰爭。而到了戰國時期,打仗的首要目的是奪取對方土地城池,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甚至到了後期,各國之間直接是奔著滅國去的。在這種情況下,精兵路線顯然行不通。比如,後面的長平之戰,秦趙兩國分別動員了近50萬大軍,基本上國內的青壯都拉進軍隊了。而反觀魏武卒,吳起的軍事思想是“兵不在多,而在治”,魏武卒最鼎盛時期,總人數也不超過十萬,只要敗一次,基本就賠光了。

我是一卷青史,歡迎留言評論加關注,一起聊歷史!


一卷青史


在戰國中前期群雄爭霸的戰場上,魏國的“魏武卒”,是一支令列國震撼的力量。

魏武卒,魏文侯時代由戰國軍事家吳起親手創建的軍事力量。以《荀子》與《漢書》的記載,這支部隊的每一個步兵,必須具備穿重甲背重弩,半天內奔跑一百里的強大實力。外加軍事家吳起極度嚴格的訓練,終於令這支部隊百鍊成鋼。早在吳起鎮守西河的時候,魏武卒就迸發出強大的戰力,多次以少勝多,將驍勇善戰的秦軍一步步“碾”出西河要地,精彩撐起魏國的霸業。

僅僅就是在吳起統帥期間,這支魏武卒部隊,就與戰國列強經歷了七十六次大戰,其中六十四次大勝,其他十二次戰平,真正的不敗虎師。哪怕吳起因為魏國內部朝堂的傾軋,不得不含恨出走楚國。但他親手打造的這支魏武卒,依然長期保持著旺盛的戰鬥力。在魏武侯至魏惠王時代,多次打出精彩的戰役,特別是令商鞅變法前的秦國,長期被堵在西河以西,幾乎無力東進。

雖說在魏惠王時代,隨著魏惠王的多次用人與戰略失誤,魏國在各條戰線上遭受慘敗,終於一蹶不振。曾經名震天下的魏武卒也徹底損失殆盡,再不復當年之勇。但這支部隊曾經強悍的戰鬥力,依然令後世很多歷史票友們生出暢想:倘若戰國中後期,魏國能夠再次重建一支魏武卒部隊。
馬陵之戰後長期積弱的魏國,能不能幡然重振?呼嘯東出的秦國大軍,會不會再次被堵回函谷關裡?甚至,戰國的歷史會不會改寫?
馬陵之戰

但如果仔細看看戰國的形勢,這個話題,恐怕就是一個讓人沮喪的答案:重建魏武卒,對於戰國中後期的魏國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經濟問題。

魏武卒為什麼強悍?除了創建者吳起本人的卓越才能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其獨特的制度:當時的魏國,廢除了舊有的制度,採取郡縣徵兵的新制度。士兵們的待遇十分優厚。特別是能夠入選魏武卒,對於士兵們來說,不止意味著莫大的榮譽,更意味著實實在在的利益——每個魏武卒都能分到田宅,且能免除全部的徭役。有如此巨大的利益,這些優中選優的“兵王”們當然士氣爆棚,每次打仗都嗷嗷叫。

但這樣的優厚制度,卻是建立在魏國當時強大的經濟實力上的。經過魏文侯變法的魏國,農業與冶鐵業的發展突飛猛進,今天出土的戰國時期魏國的各類鐵器,無不展現了強大的技術。其農業水平更是長足進步,鄴城等地的水利興修紅紅火火,魏國河東的鹽稅也是財源滾滾,糧食儲備更無比雄厚。
這強大的本錢,才讓魏國能夠豪氣砸錢,不惜重金打造這樣一支王牌勁旅。

可是,隨著馬陵之戰魏國的戰敗,當時的魏國,早已不是當年那般風光。物產豐富的西河,這片當年魏武卒疾風驟雨般打下的土地,早已被秦國收入囊中。東部更面臨新興強國齊國的威脅。處於東西兩強夾擊下的魏國,國土經濟損失都極其嚴重,短期之內,根本沒有力量重建魏武卒。

而且更重要的一條是,當年魏文侯改革時,還是“三家分晉”的伊始,作為“四戰之地”的魏國,其東部的齊國與西部的秦國,這兩個強敵正陷入到內耗中。南方國土廣闊的楚國,也正是國力困頓時。此時的魏國,正好可以大展拳腳,踐行變法強國的大業。而馬陵之戰後,戰國爭霸戰爭已經空前加劇,秦齊楚各大國征戰不休,夾在中間的魏國,應對列國的攻伐,已是氣喘吁吁。重建?強國?那都不是短期內,甚至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

可以說,倘若當時的魏國,真有決心重建魏武卒,他們也需要拿出臥薪嚐膽的勇氣來,歷經一兩代的忍辱負重。方有可能成功。

但這一條,卻恰是魏國更大的短板:如果說魏惠王時代,是魏國興衰的轉折點,那麼魏惠王之後,魏國更沒有了這樣的統治者。

馬陵之戰後,徹底喪失強國地位的魏國,絕大多數的時候,都是破罐子破摔。面對強秦的威脅,基本都靠割地來應對。土地越割越少,國力越來越弱。圖強?那是很遙遠的事情。

而且,以魏國國王的格局,如果魏國真有人重建了魏武卒,他們恐怕更不安心。不信就看魏安釐王,他在位時期,魏國擁有信陵君這樣的頂級人才,能夠上演竊符救趙的經典妙筆。可這樣一個卓越人物,也依然在魏安釐王的猜忌下鬱鬱而終。

可以想象,倘若信陵君能夠訓練一支魏武卒,此時的魏國國王,又怎麼會安心,又怎麼會容得下?

於是,無力重建魏武卒的魏國,其衰落和亡國的命運,自然也不可避免——乍一看,是因為魏國缺少了那樣精銳的軍隊。但即使戰國時代,這個軍事問題,也不止是軍事問題。

參考資料:扆曉紅《試論戰國前期魏國強大的原因》 範海剛《略論戰國時期魏國興衰的原因》


我們愛歷史


春秋戰國,是一個璀璨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英雄,受到無數人的敬仰愛戴。你若是文人,可以去稷下學宮辯盡天下學子,封侯拜相指日可待;你若是平民,可以去投身軍旅保家衛國,將軍王侯人人可當。

走,兄弟們吃肉去

強兵

那時候,諸侯為了爭霸,有野心的統治者都會整備軍隊,想盡辦法提高軍隊的作戰能力。提高軍隊戰鬥力的方法通常有五種:

1、提升數量,不斷擴大軍團規模。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迅速拉起隊伍,缺點是作戰能力極不穩定,將領和士兵不太熟悉,集體作戰指揮起來不太靈活。

2、升級裝備。古代戰場上每一種軍械的出現都意味著士兵戰鬥力的提升,不論是防護用的甲冑,還是攻擊用的弩戈,所以提升裝備對於戰爭來說非常重要。

3、訓練的方式。士兵要面對的,往往是生與死的考驗,一名合格的戰士絕不僅僅是會使用手中的武器,還要有強健的體魄、堅韌的性格、隨機應變的能力。而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平時的鍛鍊來提升,只要用合理地方式去訓練士兵,他們在戰場上可以發揮的作用會越來越大。

4、士兵的戰鬥經驗。戰場是一個充滿不確定因素的地方,它可以使人身敗名裂,也可以讓人一戰成名,而失敗者的結局只有死亡。古時候的軍官在訓練士兵時,便會注意穿插一批老兵在內,這可以讓新兵從側面瞭解到在戰場上應該如何應對,提升士兵戰鬥力。

5、將領的指揮策略。指揮的藝術對於提升戰鬥力太明顯了,長平之戰趙括剛代替廉頗兩個月不到,就導致戰鬥失敗,結果四十多萬趙軍被坑殺。

戰國諸強之間在此基礎上又有了各自的特色,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打造的胡刀騎士、齊國稷下技擊騎士、魏國武卒、秦國銳士。其中又以秦國銳士和魏武卒名聲最盛,巧的是魏武卒的名聲是以五萬擊潰五十萬秦軍出名,而秦軍銳士也是以白起率領的十萬大軍全殲二十四萬韓魏聯軍出名。

全軍出擊

齊魏秦士兵對比

齊國技擊騎兵

待遇:齊人隆技擊,其技也,得一首者,則賜贖錙金。殺一個人,便可以得到四分之一兩金。

錙是一種重量單位,按那時的標準,四錙為一兩,也就是大概156錢,當時糧價大概45錢60斤。可以說這是非常豐厚的待遇了,畢竟當時10金就是中等資產家庭。

優點:激勵士氣、培養尚武風氣,在旗鼓相當或者優勢碾壓時,這樣的一群士兵個個都是身先士卒,一馬當先的,適合國力強盛時用。

缺點:晉升機制不合理,單純用金錢鼓勵士兵的方式,會導致士兵對軍隊歸屬感不強,也會消磨士兵的激情。國力衰弱時,這樣的士兵忠誠度是存在很大的問題的。

魏武卒

魏武卒是一支很特殊的軍隊,它特殊在三個方面:選拔標準、福利待遇、全由步軍組成

選拔標準: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

穿著重甲,能夠拉動720斤力的弓弩,帶著50只弩箭,手持長戈,頭戴頭盔腰負劍,身上帶著三天的糧食,半天能夠行走百里路。

超人

福利待遇:百畝土地、解除奴隸身份,免除武卒全戶的徭役和田宅稅,軍功可以加官進爵,一人立功,功勞家人還可以享受一部分。重要的是,這些待遇是永久地!

優點:趨近於完美的福利制度,可以極大調動士卒的忠誠度和戰鬥力,嚴苛地選拔標準保證了戰鬥力。

缺點:一個人百畝,魏武卒5萬人,就是500萬畝,加上不用繳納賦稅,這筆開銷太大了。而且通過考試就可以享受福利,戰場上難免出現划水保命的。

大秦銳士

待遇:爵位世襲、軍功繼承、奴隸也可晉升侯爵,而這一切都可以通過軍功獲得。

優點:激發士兵血性,提高士兵戰鬥力,增強國民忠誠度、凝聚力。

缺點:造成濫殺的局面,加深被征服者對秦國的仇恨,提高征服難度。

勇者鬥惡龍

魏武卒逐漸消失的五條理由

我認為魏武卒消失是一個持續地過程,伊闕之戰後退出歷史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點:

1、成本。培養一個魏武卒的成本實在過高,原來的武士老去過後,福利不變,而新的武士也需要同樣地福利。再加上要選拔出這樣一個士兵的難度也是非常高的,但戰場上可能一個敵方普通士兵砍中了就能造成死亡。

2、戰損。魏國連年征戰,魏武卒的戰損比例太高,新舊魏武卒混雜在一起,就會導致配合不嫻熟,士兵經驗、戰鬥力不對等的問題。

3、將領。魏國國力衰弱後,本國所能吸引的人才質量大不如前,武將的水平相對於如日中天的秦國是遠不如了。

4、敵人的強大。秦昭王時,秦國的威勢已成,魏國一國自身又衰弱了,此消彼長,伊闕之戰哪怕韓魏聯軍也敗在了白起之手。

5、同盟間的勾心鬥角。伊闕之戰時,秦國居於弱勢,韓魏兩倍於秦的勢力,卻因為韓魏內部都想對方帶頭衝鋒,被白起分割之後,一一擊敗,令人嘆息。

當然,以上純屬個人淺見。

如果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喜歡的話可以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會為您帶來有趣的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歷史上有不少名將,而這些名將身後都有出色的軍隊,在戰國時期,有一位厲害的將軍,他的名字叫做吳起,而他訓練出來的一支軍隊叫做魏武卒,據說十分厲害,可是如此厲害的軍隊卻最終面臨消亡的命運,那麼魏武卒到底有多麼厲害,又是什麼導致了魏武卒的消亡呢?又為何在魏晉時期不再重建呢?

魏武卒多麼厲害

提及魏武卒的威名,想必很多人都有所耳聞。這是在公元前405年,由名將吳起在魏國所建立的一支5萬人的精銳步卒,創下“大戰72,全勝64,其餘全部不分上下”的奇功偉績。這些魏武卒裝備精良,他們都穿著厚重的盔甲和頭盔,手握長戈或鐵戟,鐵劍帶,所有人的武器都是最好的,最精銳的。

即使他們是重步兵,身上的裝備厚重,但這絲毫不會影響到他們每日裡的訓練,他們能在半天內行進數百里。更重要的是,這支部隊紀律嚴明,獎懲分明,待遇豐厚,極大地鼓舞了戰士們在戰場上英勇作戰。在鼎盛的時候,魏武卒的數量差不多有五萬到七萬。光是看到這個可怕的數量,就明白當時魏國對於魏武卒的推崇。

魏武卒勢不可擋

公元前409年,吳起率領魏武卒攻打秦國。途中,這支軍隊簡直是勢不可擋,一路上沒什麼阻礙就攻下了秦國的函谷關。

在72場戰役中,無論大小,都贏了64局,剩下的都是平局,奪取了秦國500多里的土地。公元前405年的陰晉之戰,吳起率領5萬魏武卒,數百輛的戰車,三千數量的騎兵,而秦軍有50萬人馬,此戰吳起大勝,秦軍敗逃。在吳起的帶領下,魏武卒簡直猶如神話般立於不敗之地。

後來,隨著魏武卒士兵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戰鬥力開始急劇下降,再加上封賞多,這支軍隊已經失去了戰鬥的膽量,害怕在打仗的途中死掉。此外,吳起的離去和魏國的戰略失誤,導致他們在桂林、馬陵這些戰役中損失慘重。因為對於魏武卒的要求高,所以即使出現了傷亡的現象,也無法補足人數,戰爭越多,死的人越多,最終魏武卒面臨消亡的境地。

魏武卒最終消亡

如此厲害的軍隊,消亡就太可惜了些,雖然當時沒有反應及時,或是各種原因沒有補足魏武卒,那麼之後為什麼就沒有重建魏武卒呢?畢竟這麼厲害的軍隊要是有一支,根本不用擔心打仗會輸?這兒就要說到魏武卒的編制和數量問題,要知道這支軍隊雖然厲害,可是他們身上的裝備卻非常燒錢,加上軍隊中良好的福利,這麼一大筆開支魏國根本撐不住。

而且就算有錢給他們好的待遇,也怕遭遇到後期會遇到的問題,待遇太好,讓士兵們享受慣了,反而會缺乏動力,貪生怕死。況且魏國就算重建了魏武卒,訓練要求那麼高,魏國也沒有再如吳起那麼出色的將領去領導他們,無強將,卻有強兵,就不怕將領們壓不住嗎?再來就是魏武卒的人數過大,就算只有七八萬,那麼這七八萬的人口打仗的時候消費軍糧軍費,不打仗依然會消耗,長期以往,又是一筆大消費。

而對於魏國來說,在吳起手底下訓練出來的魏武卒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因為具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可這些老兵都沒了,這支軍隊就沒什麼存在價值了。最關鍵的是魏武卒能成才需要訓練八年以上,真到了那時候估計魏國也來不及等吧!所以說,魏武卒雖然厲害,但要長期立於不敗之地,真的太難了。

《戰國策》等


汗青正浩


“武卒制”是戰國時期軍事大家吳起提出來的,吳起的這一改革,徹底改變了封建社會的募兵形式;用“職業士兵”替代“僱傭兵”,以前的“僱傭兵”是沒有工資的,家人也享受不到任何福利;所以吳起改革以後,凡是投軍投軍入伍的人,必須經過嚴格的篩選,一旦通過篩選正式入伍的士兵,不但可以領到自己的工資,並且可以享受到很多福利,免除全家徭役;吳起的“武卒制”是中國募兵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是中國兵學史上的一大進步;

吳起創建的“魏武卒”到底有多厲害,自吳起改革募兵制度以來,魏國成功從一個弱國翻身,成為一個軍事大國;“魏武卒”在吳起的領導下,多次擊敗秦軍,陰晉之戰中,更有五萬勝五十萬的經典戰役;公元前408年,魏文侯以吳起為大將,率軍攻打秦國,吳起一路連戰連捷,一口氣攻破五座城池;魏文公任命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抵抗秦國反撲,在吳起的鎮守下,秦國多次大軍壓境,卻無功而返;公元前389年,秦國準備一雪前恥,調集大軍五十萬攻打西河郡,吳起率領五萬餘“魏武卒”前往迎敵,大破秦國五十萬大軍,譜寫了這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那麼?如此厲害的一支隊伍,到底是被誰剿滅的?為什麼不重新組建一支“魏武卒”呢?

當然,“魏武卒”滅亡之時吳起早就不在了,吳起已經死了很多年了,可他的“魏武卒”卻遭遇了滅頂之災,他們遇到了中國歷史上最狂暴的男人,“殺神”白起;白起打仗從來不以破城為目的,而要殲滅所有敵軍,公元前293年,白起大破韓魏聯軍,將韓魏聯軍二十四萬全部斬首,其中就包括所有的“魏武卒”;從那以後,便再無“魏武卒”,之所以後來不再創建“魏武卒”,原因很簡單,吳起的“武卒制”早就流傳開了,吳起待過的國家有三個,所有國家募兵方式都採用了“武卒制”;甚至連後世募兵,都是沿用吳起的“武卒制”!







愛尚文史


寫了《孫子兵法》的孫武是我國曆史上的著名軍事家,但有一個人常被用來與孫子並稱,比如“用兵如孫吳”,這個“吳”字指的就是吳起了,吳起一生打過很多場戰鬥,基本上沒有敗績,而他指揮的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就是戰國時期大名鼎鼎的魏武卒了。

吳起的軍事才能不只體現在行軍打仗上,更體現了他的治軍方法上,魏武卒就是他訓練出來的職業化脫產部隊,其以步兵為主,戰鬥力相當強悍,吳起率領魏武卒南征北戰三十年,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軍事奇蹟。



晉國分解成韓趙魏三國之後,魏國在戰國列強中實力較弱。但魏國的魏文侯勵精圖治實行了變法,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以李悝變法依法治國,使得魏國成為戰國時代最先強盛並稱雄的國家,而在軍事方面帶領魏國首先崛起的就是吳起了。

吳起曾任魏國河西守將,正是在這一時期,他在魏文侯的支持下進行了軍事改革,訓練了令天下聞之色變的魏武卒。吳起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治",精兵最有戰鬥力,武卒的編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也稱"千人"),打仗的時候,基本以千人為一個作戰單位,但是戰鬥的時候可以靈活編制,這樣的編制和指揮系統在作戰中靈活性很高,戰鬥力也很強,而且他們聘請善戰者進行教練,既注重單兵技能,又注重配合作戰,戰鬥力相當強悍。



魏國金屬冶煉業在當時相當發達,其兵器已經可以做到以鐵器為主,史稱魏軍甲兵犀利,為吾族基本上都是重裝步兵,披重鎧、持戈配劍、背弓弩、跨矢囊,裝備很精良。

吳起還建議魏文侯用他的新標準考選士兵,《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也就是說,士兵身上必須能披上三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手執長戟,腰懸鐵利劍,後負犀面大櫓,50弩矢和強弩,同時攜帶三天軍糧,半天內能連續急行軍一百里的士兵,才可以成為武卒,不過這個記載貌似有誇大之嫌,因為度量一下人的體力極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不管怎樣,身材強壯者才是魏武卒的首選。




當然,沒有好的獎勵措施,不會有人願意上戰場去拼命,魏文侯在這方面很配合吳起,能入選武卒的士兵,其生活條件好,待遇也高,國家不但免除其全家的徭賦租稅,還獎田宅房產,有軍功的話還會另行獎勵,所以魏國人都很願意加入魏武卒。

吳起治軍十分嚴格,一切行動必須堅決聽從指揮,否則嚴懲不貸,加上吳起的軍事指揮才能非常出色,所以雖然魏國面積不大人口不多,但是吳起領導的魏武卒卻讓天下諸侯聞之膽寒,在與秦國的幾十次戰鬥中,吳起率領魏武卒幾乎每戰必勝,攻下秦函谷關,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比如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武卒大破秦國五十萬眾的軍事奇蹟,成為戰國早期最著名的軍事家,魏武卒也是這一時期最厲害的軍隊。



不過魏武卒的強大,也讓戰國時各國紛紛效仿,比如秦國的“銳士”,趙國的胡刀騎士,齊國的技擊騎士等,後來列國進過軍事改革,武力也強大起來,魏國的魏武卒逐漸走向沒落,後來被孫臏在馬陵之戰中所滅,但隨著後期魏國國力的減弱,再也沒能實現前期魏武卒的榮耀。


科普大世界


歸根到底就是土地,我們要先看看吳起建立魏武卒給士兵有哪些福利?土地、金錢、榮譽等,這在那個還處在奴隸制時期的時候,這些誘惑足以讓這些刺激士兵為了這些物質條件拼命。這也是吳起設魏武卒的基本條件。如果沒有這些條件魏國不足以訓練出強大的魏武卒來進行中原爭霸,為何魏國後期沒有建立魏武卒了呢?我認為有以下兩點。

一,\t魏國國力的降低

魏武卒從創立之初,就是依靠魏國的強大國力支撐,魏武卒的裝備精良,獎勵豐厚,軍費的開支很大,吳起能夠軍制能夠改革成功,離不開魏國強大國力。但隨著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的戰敗,魏國國力一蹶不振。

並且作為種子的魏國初期的魏武卒也基本損失殆盡,新的魏武卒的培養,不僅僅需要時間還需要老兵的帶領,但此時的魏國已經時日無多。魏武卒豐厚的獎勵,使魏武卒成為了新興的地主階級,而魏國就這麼多土地,如何招募更多的魏武卒呢?只能發動戰爭,這也就導致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樹敵過多,而且對外戰爭失敗了,魏國的土地也會被外國多去,那麼就造成了魏國土地減少。土地減少了,又從何招募魏武卒?

二、帥才匱乏

吳起能夠率領5萬魏武卒擊敗秦國的50萬大軍,由此就可以看出,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一個好的將領是軍隊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可惜吳起受到了魏武侯的猜疑,不得已逃亡楚國,後來在楚國被害身亡。

反觀接替吳起的龐涓,首先從軍事才能上來說與吳起不能相提並舉,並不能從根本上把握魏武卒。其次,心胸狹隘,把與師弟孫臏的個人恩怨上升到了齊魏兩國戰爭,結果兩次被孫臏擊敗,不僅自己兵敗身亡,還把魏武卒帶向了深淵。

總結:

從古至今,強大的軍隊背後都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作為支撐,並需要一個優秀的將領指揮,戚家軍,明朝水師等莫不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