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吉是三國中一位得道的老神仙,孫策為何要置他死地?作者有何深意?

已知天命心心向善


都別搶,我來答。

于吉不僅是《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也是真實歷史上的人物。他是東漢末年黃老道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三國演義》中幾個比較著名的“神仙”,譬如“天師道”的張魯,以及道教左慈,于吉不是虛構的人物,他確實是真實存在的。

據《江表傳》記載,這個于吉還頗有一點畫符治病的本領,當然至於是不是真的有,都是史書上在說,我們也無法判斷。

吉先寓居東方,往來吳會,立精舍,燒香讀道書,製作符水以治病,吳會人多事之——《江表傳》

于吉早年在吳越地區頗有名氣,就是因為他有點道術,能夠通過畫符的方式給人治病。這個也是道教的一個鮮明特徵,就是把畫好的一道符燒成灰放進碗裡,衝上水喝下去,相信在林正英系列電影中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話說回來,小的時候我也是喝過這樣的“符水”呢。

說起這個于吉還頗有一點傳奇色彩,按照資料記載,他不晚於漢順帝時期就已經修煉出了一身本領,一直活到建安年間直到被孫策所殺,活了有一百來歲。當時漢朝規定一百歲以上的老人是可以得到皇帝召見,于吉就享受到了這份殊榮,但不知道是哪一位皇帝,大概率應該是漢獻帝。

初順帝時,琅琊宮崇詣闕上師吉所得神書於曲陽泉水上,白素朱界,號太平青領道,凡百餘卷。順帝至建安中,五六十歲,吉是時近已百年,年在耄悼,禮不加刑。又天子巡狩,問百年者,就而見之,敬齒以親愛,聖王之至教也——《江表傳》

總之關於這位老神仙你只要知道他很有本領,活的還很長,另外在吳越地區很有名氣,而恰恰就是這種名氣最終成為孫策殺掉他的原因。

有一年孫策在會稽舉辦宴會,當時來參加的賓客很多,這位於吉也不請自來。當時參加宴會的賓客們聽說老神仙于吉來了,紛紛離開宴席到樓下去見於吉,負責維持宴會秩序的主辦者制止不住,眼看著賓客們一個個都走光了。

坐在主位上的孫策很生氣,隨即命令讓人去把于吉抓起來,大家都很害怕,連忙通過孫策的母親去向孫策求情,希望他能釋放于吉。孫策的母親雖然照辦,竭力向孫策求情,但是孫策認為于吉蠱惑人心,以至於大家不顧君臣之禮,堅持要殺掉于吉。

孫策嘗於郡城門樓上,集會諸將賓客,吉乃盛服杖小函,漆畫之,名為仙人鏵,趨度門下。諸將賓客三分之二下樓迎拜之,掌賓者禁呵不能止。策即令收之。諸事之者,悉使婦女入見策母,請救之。母謂策曰:“於先生亦助軍作福,醫護將士,不可殺之。”策曰:“此子妖妄,能幻惑眾心,遠使諸將不復相顧君臣之禮,盡委策下樓拜之,不可不除也。”諸將復連名通白事陳乞之,策不從,即催斬之,縣首於巿——《江表傳》

其實孫策堅持要殺于吉的原因非常簡單,就像他自己說的“幻惑眾心,遠使諸將不復相顧君臣之禮”,其實你說于吉有什麼罪呢?什麼罪也沒有,但是由於名氣太大,搞得孫策的賓客們毫不顧忌孫策的臉面,紛紛離開宴席跑下去見他這位偶像。

這就像今天某某明星來了,機關幹部們都離開大領導跑去看偶像,大領導肯定是要生氣的。因為當時孫策剛剛平定江東地區,而且又打算征討袁術,所以對於內部團結看的十分重要,他肯定不容許出現這麼一號有影響力的人存在。

換言之,要是哪天于吉振臂一呼,要大家反孫策,憑藉這位老神仙的名氣,想必會給孫策帶來不小的困擾吧。當然了,這種看法有點陰謀論,總之來看,由於當時賓客的舉動也是害了于吉的一個原因,畢竟孫策好歹是個會稽太守,又是江東地區的領導人。

大家這麼不給人家孫的面子,都跑去看于吉去了,把孫策的面子往哪裡擱。孫策並非不知道于吉可以不死,但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威信,也就只有拿于吉來祭刀了,“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殺雞儆猴”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人怕出名豬怕壯”也是這個道理,“常在路邊走,哪有不溼鞋”,所以說啊,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個先來,于吉雖然死的冤枉,但也死的合情合理。這就像曹操殺楊修一樣,都是一樣的心理,一樣的原因。


圍爐談史


于吉是《三國演義》書中三大仙人之一(三大仙人:于吉、左慈和南華老仙)。這三個仙人都有通天徹地之能,呼風喚雨、幻化飛昇不在話下。

比如曹操想試試左慈的法力,把他關押在大獄,他不費吹灰之力就可越獄逍遙而去;曹操想吃南海鹹魚,左慈在洛陽宮中就可以垂釣,並且手到擒來。

其實這些本領都是于吉撂下的活,三人中於吉的本領居首。

于吉不僅能力超強,且有一副菩薩心腸,他經常為江南地區的老百姓“化符為水”治病救人,被于吉佑護的百姓,恰是東吳首任領導人——小霸王孫策的治下。

(于吉仙人)

按照人之常情,孫策應該感謝于吉大神,畢竟為他“轄區”內的百姓解除了病痛。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孫策卻處死了于吉,這是為什麼呢?

咱們先看看事情的經過:有一天,孫策在城樓上接受百姓的朝拜,一邊發表演講,一邊揮手向百姓致意。

就在孫策陶醉在萬民歡呼喜悅中,突然人群呼啦啦湧向了門口。

原來於吉從此經過,人們都去朝拜于吉去了。

于吉平時為老百姓看病消災,聽說于吉從此經過,感恩的人們前去迎接和跪拜。

孫策在城樓上看到了這一幕,感到十分尷尬,心中暗罵“這不是拆老子的臺嗎?”於是下令拘捕于吉殺之,理由是裝神弄鬼、妖言惑眾。

當時謀士張昭上前勸諫道:“于吉並沒有犯錯,殺之不公,請大王三思”,孫策不聽執意把于吉關進了大獄,擇日開刀問斬。

就在這當兒,張昭找到吳國太(孫策的母親)為于吉求情。于吉曾為老太太看過病,吳國太和張昭勸孫策放過於吉。孫策固執己見,還為母親舉了迷信仙人亡國的例子……

張昭見孫策固執己見,於是說:“要不這樣吧,現在正值大旱天氣,讓于吉求雨,如果求來雨緩解了旱情,就說明他真有本領,大王就把他放了你看行不行?”

孫策也只好答應,於是把于吉從監獄提出來讓他求雨。

前面我說了,呼風喚雨對於于吉來說小菜一碟,于吉作法“風來雨下”,洛陽城水深盈尺,于吉一揮手,風停雨住。

圍觀的城中百姓無不感激泣零,不顧泥水紛紛跪在了地上。

孫策放了于吉了嗎?

恰恰相反,孫策立馬斬了于吉。原來孫策再次尷尬了,心中泛起酸溜溜的味道,百姓跪在泥水裡的行為,堅定了孫策殺于吉的決心。

分析孫策的心理無非有如下幾點:

一、于吉在城樓下奪了孫策的風頭,孫策要在百姓心中樹立權威,可於吉不識時務從城下經過,由於他平時為百姓看過病,所以百姓離開孫策去迎接他,顯然于吉給孫策難堪。

一個糟老頭子和一國之君爭人脈,孫策肯定要殺他!不然君王何立威?孫策讓于吉知道誰才是真正的主人。

這時的于吉應該低調做人,于吉執行的是天意,而孫策是天之驕子,縣官不如現管,于吉應該把取得的成績往孫策臉上貼,然後孫策號召百姓祭拜神仙,這個順序不能顛倒。

于吉強搶風頭惹來殺身之禍,是不諳人情世故所致。于吉有天大的本領,但不如孫策權力來得直接,孫策在鞏固權力過程中,遇佛殺佛,遇仙殺仙,意思是擋我者死。

于吉縱有天大的本領也擋不住孫策的刀,殺了你這個神仙又咋地?

孫策號稱江東猛虎,出盡風頭豈能甘居人下,殺于吉凸顯孫策的權力,是告訴百姓,我才是你們的主人,別亂拜,拜我就行了。


秉燭讀春秋


于吉是東漢末年道家黃老學派的代表人物。根據史料記載,于吉是琅琊郡人,先前經常在吳地一帶學道、佈道,以符水為百姓治病;因此,于吉在吳地有很高的威望,被譽為活神仙。

孫策殺于吉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並不是演義小說中作者憑空杜撰的,不過在歷史上孫策殺于吉沒有演義小說中那麼繪聲繪色而已。


在孫策看來,有一萬個理由要殺于吉,因為于吉太可怕了。

孫策初平江東,士族心中不服,就出現了郭嘉預言中的許貢門客刺殺事件。大傷尚未痊癒的孫策,正在於群臣在城門樓上聚會。于吉穿著盛裝前來,端著一個漆畫的小匣子,說是“仙人鏵”。參加宴會的將軍、賓客有三分之二都跑下樓去參拜,甚至負責執掌禮儀的官員大聲呵斥都禁止不了。

孫策當場就大怒,將於吉關進了監牢。然而這個將軍、大臣回家讓自己老婆進宮找吳國太告狀,請求放掉于吉。孫策嘴上說:于吉是妖人,蠱惑人心,竟然讓大臣、將軍們不顧君臣之禮,前去參拜,因此要殺掉。

其實孫策心中估計更多想的是,于吉太可怕了,在強大的武力面前,江東士族們依然敢於反抗自己的統治,而於吉一個小小的道士,竟然比自己深得民心。孫策殺于吉,與其說是嫉妒,還不如說是忌憚。一個道士在民間的小恩小惠,造成的影響力,遠遠高於孫策自己通過真刀真槍拼出來的威望。

在吳國太勸說無效的情況下,諸將、大臣們聯名上表求情,無疑進一步堅定了孫策殺于吉的決心。此時,孫策殺的不僅僅是于吉了,而是于吉後面代表的那些敢於挑戰自己權威的人心。所以說,到了此時此刻,于吉必須得死了。



在小生看來,于吉不是一個人,而是代表一些人,這些于吉們太可怕了。

在於吉盛裝出場的時候,讓小生不由得三國時期另外一個人物,那就是左慈。左慈在當初曹操、劉表都想殺掉他,都認為其是妖人,善於蠱惑人心。

這就要追究在這段時期,道士為什麼這麼不受待見。追根究底,就是道士太會收買人心了,當初張角的席捲大半個國家的黃巾軍起義,就是依靠道術聚集民心的。而且,此時此刻,割據漢中的張魯,就是依靠“五斗米”教收攏人心,達到割據的目的的。

小生說,于吉們太可怕了,是有原因的。即使孫策殺掉了于吉,在江東的民心目中,于吉依然活著,並且認為孫策是因為殺了于吉而死的。估計,孫策作為江東小霸王,在九泉之下,得知殺掉于吉依然消除不掉在百姓心目中的影響,情何以堪。


安定郡小書生


孫策殺于吉,本身不是一個意識形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即以孫策為代表的外來軍事集團,通過戰爭掃清江東的割據勢力的過程中,利用暴力手段打擊異己分子的體現之一。于吉之死,只是其中一個偶然事件,更像是一個縮影。



我們常把三國時期的吳國稱為孫吳,意指孫家據有江東,與魏蜀鼎足而立。


但實際上,孫吳在江東地區真正站穩腳跟,是在孫權時代,終孫策一生,他與吳地大族的關係都非常緊張,很多名士對這一政權都持觀望態度,儘管孫策自己軍事才能卓越,戰場上無人可敵,但他依然遭遇到了來自吳地土著與望族的或明或暗的反對,反抗力量之大,致使孫策生前不得不以武力進行鎮壓,孫家與地方勢力的關係非常緊張。


孫策攻打江東依靠的,有從袁術那邊獲得的父親孫堅的殘部,同時也有後來招收的淮泗兵,領兵諸將也多是江西人,也就是說,這支部隊並不是江東子弟兵。


何況孫策在攻打江東前,名義上是袁術的部屬,他向袁術請求派遣自己攻略江東地區的舉動,雖是名正言順的下級徵求上級意見之舉,但在外界看來,這無異於受袁術之命侵略江東,加上袁術在重視名節與聲望的世家大族們看來是亂臣賊子,孫策是亂臣賊子的幫兇,名聲自然也不會好。


所以,可以想見,當他們發現孫策在江東地區節節勝利時,甚至於把漢獻帝委派的揚州刺史劉繇給趕走了,雖然在那個弱肉強食的年代,孫策這算不上什麼大逆不道的行為,但和之前所說的類似,在江東本地望族們看來,孫策就是個入侵者。


而且孫策本人也與吳地望族結下過樑子。


之前,袁術曾派人向擔任廬江太守的陸康索要軍糧,陸康認為袁術是叛逆(看來名聲確實不好),拒絕給付,一下子惹毛了袁術,派孫策攻打廬江,花了2年時間才打下來,70歲的陸老爺子不久去世,逃難的陸氏宗族百餘人,遭遇戰亂和饑荒,死了將近一半,可見陸家與孫家是有血海深仇的。


陸康雖然死了,但陸氏是吳地大姓,所謂吳地四大姓,顧、陸、朱,張,彼此同氣連枝,關係千絲萬縷,孫策得罪了陸家,基本上可以肯定,其他三家看待孫家就絕不會有好的態度了。加上孫策自己也是寒門出身,很不受這些名門望族的待見(和曹操類似),當年孫策曾想拜見陸康,也遭受了對方的輕慢,被看不起,可以想見,孫策初來吳地,他的處境絕對不像電視裡演得那麼好,至少是,反對他的力量,很強大。


這就導致了在孫策統治時期,他鎮壓或殘殺了不少本地的反對派,史載“孫策平定吳、會,誅其英豪”,可見手段之酷烈,反響之惡劣,致使江東大族與孫氏結仇甚多。甚至震動到鄰國,也就是曹魏,以至於陳琳在做檄文的時候還不忘拿這個做文章,斥責對方“殘仁賊義”。


這裡舉兩個例子:


一個是孫策之母,曾害怕兒子剷除異己太過狠毒而使得孫家遭遇滅頂之災,不惜威脅投井自殺來威逼兒子放過對方,能把自己老媽逼成這樣,可見孫策當時的手段到了何種地步。


二個是,孫策死前,希望弟弟孫權不要像自己一樣以武力壓倒一切,而是要改弦更張,立足江東。甚至於都說出了“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的話,被認為是江東待不下去,就回江西去,也就是說孫策對於自己的集團能否在本地長治久安,仍然懷有狐疑。


在這種情況下,孫策擊殺于吉,其實和他在吳地大肆排除異己,屠戮英豪的初衷是一樣的,那就是竭盡所能打擊對自己有能力造成潛在威脅的勢力,于吉在當地是頗有名望的道士,下到小老百姓,上到達官軍將,都對他頂禮膜拜,一度出現于吉出現,孫策的手下爭相去禮拜,攔都攔不住的尷尬場景,這就摸了孫策的老虎屁股,很快就起了殺心,硬是將於吉給緝拿殺掉了,成為震動當地的一大冤案。


實際上,于吉不是孫策手下冤死的第一個在吳地具有強大號召力的人,孫策的黑名單上還有長長的一串,都是對自己構成潛在威脅的人。從這個角度說,孫策也算是個手段狠辣的軍閥了。


大蔥侃侃侃


很正常啊,老羅要讓蜀漢群雄封神,自然都讓其他勢力的統治者接受一定程度的制裁,所以在給魏國和吳國的劇情設定上,老羅需要把歷史上本來很正常不過的死亡原因和“報應論”聯繫起來,所以推測于吉和孫笨的劇情,就這麼出來了。

《三國志》中記載孫笨被許貢門客仇殺,《三國演義》中也沿用了這段劇情,但是老羅似乎不想讓這個暴戾份子這麼輕易的領盒飯,就硬是讓孫笨殺了救苦救難的於神仙。按照小說的記載,于吉確實是在行善事,只是被病痛到心態炸裂,又多少有點嫉妒于吉的口碑,於是怒而殺之。後來于吉魂魄時常來糾纏孫笨,直接導致了孫笨的死亡。

所以按照小說的說法,孫笨殺于吉實則是不義之舉,他被于吉索命也是罪有應得。歷史上孫笨為了擴張江東地盤做了不少屠戮之事,老羅讓孫笨以如此無語的行為死去,也不單單是為當年的江東無辜百姓伸冤,其實還是為了用貶低其他勢力的形式來抬高蜀國。

不僅孫笨如此,孫堅也一樣。歷史上孫堅本就很正常的死於與劉表的戰鬥中,但老羅非要給孫堅安排一段私藏玉璽不得好死的真香劇情,這就極大的降低的孫堅的英雄氣概。

而在整部《三國演義》中,最大的神仙當屬南華老仙,左慈、于吉、張角都是他的徒弟。張角作為開篇的boss(也是基本所有三國遊戲中通用的第一關boss),被全民圍殲這無可厚非,劉、關、張三兄弟在戰役中大放異彩也是理所應當。而左慈可是扮演著戲耍曹操的重要任務,自然要讓曹操扮演丑角了。

當然,除了大神們戲耍魏、吳外,老羅讓神仙儘可能的去幫助蜀國並且也讓蜀國的許多人封神。就單純人物設定而言,諸葛亮和關羽已然成神,再加上普淨這個半神相助,蜀漢的劇情不可能不精彩。

所以邏輯文史姨的分析只僅限於表皮層,那就是老羅想黑吳國罷了。



邏輯文史游


三國是一卷波瀾壯闊的人物群像繪,無論真實還是虛構的人物,他們每個角色都是這汪洋中的一捧浪花,這些傳說讓三國史之中的很大一部分脫離了正經文字的牢籠化作演義,也讓其時甚至是多少年代後的人們的思想可以從束縛之中得到解放,創造出數不清的玄妙故事。

而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于吉這個玄妙的人物!

在三國演義之中,于吉是一個道士,更是人們口中的老神仙!書中言其在吳郡、會稽一帶為百姓治病,甚得人心。可偏偏這樣的一個人,卻不得孫策喜愛,甚至評價其“此子妖妄,能幻惑眾心,遠使諸將不復相顧君臣之禮,盡委策下樓拜之,不可不除也。”最終還是被孫策殺死。

那麼許多人都會有疑問,為何孫策就容不下這個百姓口中的老神仙呢?想解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分析孫策的實際心理。據《江表傳》記載,“時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東方,往來吳會,立精舍,燒香讀道書,製作符水以治病,吳會人多事之。”

按照記載,于吉本是琅琊人,在抵達江東以後,經常免費施捨符水,替窮苦百姓治病。隨著時間推移,他在民間的威望也越來越高,很多人甚至還拋家舍業地跟在他身邊。

他的威望高到了什麼地步呢?“時人皆知于吉,而不知孫策。”漸漸的,孫策心中必然會對於吉生出忌憚之心。在他有勇有謀的外表之下,實還藏著一顆妒忌之心,而這也是大多數的領導者容易產生的狀態,在其位憂其事!

所以才有孫策定然要處死於吉的事情,但是真實的歷史上又是如此嗎?事實上歷史上確確實實有于吉此人,而且本身也是道教發展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

甚至說他有可能影響了整個三國的進程也不為過!要知道,三國的起源就是由於黃巾賊的暴亂,而早在漢順帝時于吉已在民間傳道。這兩件事情有什麼關係呢?首先於吉他的道,同張角一樣叫太平道。而張角自稱的“太平道”,宗旨就出自《太平清領書》。

我們這時候再看一下,《太平清領書》又名《太平經》,相傳正是由神人授予方士于吉的東漢道教太平道典籍,其成書於東漢中晚期,共170卷。

從這裡來看,也就是說張角這個黃巾軍的領袖所傳播的教義,正是脫胎于于吉應該散播的《太平經》!當然還有人說于吉本身就是《太平經》的作者。不過從內容看,《太平經》並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書中“真人”和“天師”互相問答,彙集《太平經》的人,應是真人或其傳人,把天師所授的道書,連同問答記錄編集成書。

也就是說于吉應該是一個得到此經的佈道者,而他也確確實實憑藉對於道的理解,走上了和張角不同的道路,在他傳授的《太平經》中,涉及天地、陰陽、五行、十支、災異、神仙等。可以說重新構築了早期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以陰陽五行學說勾勒了一個理想社會圖景,提出了一套“無為而無不為”統治術;提出了修道的教徒的修身養性術;提出了財產共有、自食其力的善惡報應觀念,指出只有人們信修正道,方可斷除災異而得道成仙;也反映了平均主義和平等理想的樸素民本思想。

而正是這樣一個理念,讓于吉得以成為了歷史之中,得到人們認可的人物。

只不過歷史之中的蛛絲馬跡,也說明於至大約九十多歲時候,還是被孫策所殺。而這樣的事實在當時是很不得人心的,所以孫策死後,就產生了于吉索命的神話,還說于吉的屍體半夜就不見了等等。更是最終成為了三國演義之中充滿玄幻色彩的精彩片段!


井夫子


我是人者仁義也,用正史說三國。

于吉在歷史上上的記載主要見於《江表傳》和《志林》:只能大概推測于吉是琅琊人,和諸葛亮出生一個地方,他是從中原來到江東的一個道士,在吳郡和會稽郡兩個地區十分有名望,傳聞于吉是漢順帝時期的人物,他曾經在曲陽泉水旁邊得到了一本道書,這就是著名的《太平青領道》,到了三國時期他已經百歲了,于吉在吳郡和會稽郡傳道的時候,所從事的還是張角的那一套製作符水治病,在吳郡和會稽郡有非常多的信徒,當時孫策曾經在郡樓裡大宴賓客,于吉穿著華貴的衣服,手持一手杖,來到郡樓門下,當時很多人前去拜見於吉,掌管禮儀的人不能夠禁止,這引得孫策大怒,最終孫策收押于吉,於是大批人拍自己的老婆老媽到孫策的母親吳夫人面前求情,吳夫人就勸諫孫策不可殺于吉,諸位將領也向孫策求情,最終孫策引用張津的故事,孫策說張津擔任交州刺史時,廢除漢家制度和儒家經典,跑去燒香讀道書,最後被蠻夷所殺。所以孫策堅持殺死於吉,但是于吉的信徒認為于吉只是尸解,繼續信教求福。不過這個故事有漏洞,因為張津在建安六年依舊健在,孫策去世於建安五年,這導致這個記載說不過去。

另一個記載來自於《搜神記》,按照搜神記的說法,是孫策準備渡江攻打許昌的時候,當時和于吉一起,但是那個時候十分乾旱少雨,孫策督促士兵趕快催動船隻運兵,有一天孫策起早了,看見將士都在於吉的那個地方,孫策大怒,於是派人收押于吉,于吉帶來之後,孫策問于吉:“天氣乾旱缺少雨水導致運兵困難,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渡過長江,你不和我同甘共苦,反而在軍中散佈傳教,我要除掉你。”於是孫策把于吉綁在地上暴曬,讓他請雨,一旦有雨水,就放了他,沒有雨水就殺了他。但是不久就下起了大雨,當時的將士十分歡喜,以為于吉必得原諒,但是沒有想到是孫策殺了于吉,將士哀傷于吉於是埋藏於吉,但是第二天前去看的時候,屍體已經不見了。

這兩段記載都是虛虛實實,但是能夠確定的是孫策殺死了于吉。

孫策為什麼如此討厭于吉?

這實際上漢朝時期的黃巾起義有關係,東漢末年是中國原始道教的形成期,主要形成了五斗米教和太平道,其中太平道來自於《太平經》,《太平經》倡導仁治,它認為只有君王實行仁政,天下才會太平,君王實行仁德,天下才會仁治,《太平經》希望君王以人為本,不要用嚴刑峻法來打壓人民,這在東漢末年天下民不聊生的情況下,對民眾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張角以太平道為根基,設置組織來管理太平道使得大批太平道教徒形成戰鬥力,這就是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這次起義對於東漢的衝擊十分大,直接瓦解了東漢政府的統治。

而孫策的父親孫堅就是鎮壓黃巾起義發家的,這對於孫策來說,影響很大。張角不過憑藉傳教,就有了百萬信徒,張角和黃巾起義失敗之後,陸續出現大批打著黃巾起義旗號的起義軍橫行關東,對於久在中原,之後在袁術旗下征戰的孫策影響也十分大,所以于吉以太平道傳教,在東吳的統治核心區域吳郡和會稽郡大肆傳播,彷彿另一個張角再次出現在江東,這如何不令孫策感到擔心害怕。所以才會有孫策殺死於吉的事情。


人者仁義也


三國於吉是不是一位老神仙還很難說,從古至今,世上就沒有神仙,有神仙只是一個傳說,既然是神仙那就隱居深山幽谷或寺廟,就不要在凡間招搖惑眾,因為傳說的東西真假難辨,通過信徒的添油加醋,假的也可以變成真的,一傳十 ,十傳百,越傳越多,如果信徒遍佈天下,大家都去信他,當權者將危危可岌,黃巾起義將是例證,當孫策看到于吉在人群中前呼後擁,百姓都稱他神仙,在他治理下的東吳出現這種事情,在孫策看來於吉絕對是妖人,殺死於吉,清除心頭之患,也有利於鞏固自己的地位。


青石5340


于吉在《三國演義》中被描寫為一位得道的高人,偏偏被孫策殺死,為什麼啊?這要進入當時的歷史情景尋找答案,東漢末年,廟堂烏煙瘴氣,民間哀鴻遍野,社稷搖搖欲墜,北方出了一位活神仙,大賢良師張角,畫符為水 活人無數,幾年謀劃,爆發了黃巾起義成了壓塌大漢江山的最後一根稻草,在關中,也有一個活神仙,糾集教眾,割據州郡,張魯是也,小霸王孫伯符佔據江東,將之視為立身之本,轄區出了一位活神仙 ,手下將士都視若神明,換做各位是小霸王,你會怎麼想?怎麼做呢?所以于吉被殺是必然,任何統治者都不會放之任之。至於有何深意?主要為了矛盾衝突吧,如果一定說有,我們在回到作者生活的歷史情景中,本書成於元末明初,朱元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大明基業,起家偏偏依附於明教,而後自立,而他還有一個重要對手,張士誠,這也是一位梟雄,作者就在他手底下打工,估計作者就想強化大明的宗教印記吧!讓以後的統治者都防著點這些明者教化世人,暗則聚眾造反的偽宗教主義者。手寫不易,答這麼多吧!


退隱江湖27564058


三國演義中有不少神仙,比如開篇就出現的南華老仙,再比如於吉、左慈,甚至關羽也可以算做半個神仙。

《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袁紹派陳震出使江東,孫策在城門樓上款待陳震,正巧于吉路過,孫策部下諸將、城中百姓都對於吉頂禮膜拜,孫策認為于吉是個妖人,一怒之下就抓了于吉。

儘管以張昭為首的眾臣、以及孫策的母親都給於吉求情,並且于吉還施展本領求雨,但孫策還是堅決處死了于吉。並且在處死於吉不久以後,孫策也病逝了。

那麼,于吉此人,並沒有什麼惡行,為何孫策要置他死地呢?在笑談君看來,應該是孫策認定了于吉就是個妖道,並且其蠱惑人心的本領已經威脅到了孫策的地位。

1、孫策認定於吉是妖人,和張角是一路貨色

孫策第一眼看到于吉,就給於吉定了性:“是何妖人?快與我擒來!”

孫策應該是非常反感這些妖魔鬼道的,從後文孫策說的話中,也能看出來:

“汝毫不取人,衣服飲食,從何而得?汝即黃巾張角之流,今若不誅,必為後患!”

“昔交州刺史張津,聽信邪教,鼓瑟焚香,常以紅帕裹頭,自稱可助出軍之威,後竟為敵軍所殺。此等事甚無益,諸君自未悟耳。吾欲殺于吉,正思禁邪覺迷也。”

于吉雖然沒有什麼惡行,但是張角在造反之前也沒什麼惡行啊!所以說,在其他人眼中,于吉是個神仙,但孫策根本不信這些鬼神之事,在孫策眼中,于吉就是個妖人。

2、從人心角度看,于吉的威望似乎比孫策還要高

如果說,于吉只是個騙吃騙喝的妖道,那肯定罪不致死。

但問題是,于吉在人們心中的威望,太高了!百姓們見了他,都是焚香伏道而拜,孫策轉鬥千里,打下江東基業,也沒享受到百姓們的這個待遇啊!

從這一點來看,于吉已經是犯了大忌,你的威望竟然蓋過了君主,那不殺你,後患無窮啊!就算是方外之士,也必須殺之以除後患。

再看孫策要殺于吉的過程中,孫策的部下屢屢阻攔,苦苦哀求,殊不知這正起了反作用,他們越阻撓,孫策心中就越堵得慌,越感覺自己的人氣還不如一個妖人,就愈加堅定了殺于吉的決心。

我們知道,歷史上,孫策被許貢門客刺殺後身亡,《三國演義》這裡加了一段小霸王怒斬于吉的故事,羅貫中先生這麼些,有何深意呢?笑談君感覺,這是對孫策這個人物形象的一個昇華。

第一,英雄不信虛無事。孫策的性格,和孫堅很像,和霸王項羽很像,都是至剛的性格,他們行事光明磊落,一身豪氣,並不信鬼神之說。

第二,如果說孫策死於刺客之手,那未免有些可惜。作者這麼一寫,相當於孫策以凡人之軀與神仙相搏,死於神仙之手,短短二十六歲的生命也算是轟轟烈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