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記憶中童年的鄉村味道有哪些?

Han-DaiJun


我是農村長大的80後,80-90年代的時候,農村比較窮,我家更加窮,經常吃不飽飯,因此對有些食物味道有特別深刻的記憶,相信很多80後農村長大的孩子,都有這種體驗。

1,油炸小魚仔。我們那時候很窮,沒錢買肉吃,一年下來,只有節日的時候能吃上一餐肉,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對肉食特別喜歡。好在那時候農村物產豐富,只要你願意花時間和力氣去動手勞作,總能找到肉吃。而河裡的小魚小蝦就遭殃了,它們正是我們的盤中餐,那時候農村化肥農藥還不多,河裡特別多魚蝦,很容易捉到。一個水經常流動的水坑或者小溪,兩頭築壩攔截河水,拿個小水桶小水瓢去把水搞幹,就能捉兩三斤魚蝦。拿回家洗乾淨,用油煎過,就可以吃啦,有時候再放紫蘇一起煮一下更加美味。一條小魚就能猛扒幾口飯,吃得特別香,那時候覺得油煎小魚仔就是人間最美味的,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體驗呢。




2,烤紅薯。小時候放學後經常幫家裡做飯,那時候都是燒柴火,農村老家大多數都種有紅薯,肚子餓了就會拿紅薯放火炭裡面烤,等把飯煮熟了,紅薯也烤熟了,有時候紅薯比較大,也有烤得半生不熟的。烤熟的紅薯散發出陣陣香味,非常的誘人,經常是紅薯還沒涼,還很燙就開吃,燙的嘴巴受不了,但是還是忍不住吃,小孩子抵不住那種香味的誘惑啊,現在想起來還是很回味。




3,玉米杆。那時候農村人多地少,能利用的都拿來種糧食作物了,種甘蔗的地方很少,甘蔗也是奢侈品對小孩來說。小孩子都喜歡吃甜的東西,而玉米杆就是我們獲取甜蜜的來源,而且農村玉米杆比較多,還不用花錢,真是太幸福了。玉米杆要選那些比較粗比較結實的才會比較甜,一般根部甜一點,越往上越不甜,上面的像海綿一樣軟軟的,沒有水分。玉米杆的皮比較硬,都是用嘴咬,經常割得出血,但是還是樂此不疲。玉米杆上那一點點甜味,就是小時候最甜蜜的東西,讓人記憶深刻啊。



你有吃過上面這些東西嗎?吃過的記得點個贊哦!歡迎下方評論區留言探討,謝謝!


鄉野網事


水是故鄉甜,月是故鄉明,現在的家鄉屋舍整齊,二層小樓層次矗立,活動廣場寬闊,單雙槓,乒乓球檯,蘭球架,門球等體育健身設施齊全相比兒時的童年,低矮的茅草屋不見了,小小散發著屎臭咪的豬圈沒有了,更是見不到踱著散步的哥哥叫的花公雞了,只是聽到從戶內傳出來旺旺旺的狗叫聲。街上也沒有原來小男孩子打瓦,打蹦玩瑠蹓,小女孩跳布袋方跳繩的吵鬧聲了,更沒有小孩子把柳條編成環戴頭上吹著柳哨摔泥巴,摔跤翻跟斗。也看不到抽著焊煙鍋子搭拉個煙布袋一邊咳咳嗽嗽一邊曬太陽來防的老爺爺了,只有那縷縷的炊煙依舊繚繞的訴說著孩童時的美好記憶。那時盼著過節是大多小孩子的願望,丟下地瓜玉米餅子鹽鹹的蘿蔔條,抓起白白的饅頭端起飄著幾塊肉的白菜湯,幾口嚥下趕快再抓一個再扚一碗,一邊吃還一邊叭咋嘴。到大年三十日不等除夕就吵著換新衣服,等著和小夥伴們藏完瞎以後,新衣上滿是土呀碎葉子啥的,不等挨訓完一溜煙跑沒影了。一晃幾十年過去了,物非,人也變的成熟穩重了。總之國家穩定繁榮昌盛了,我們的生活會更美好幸福的。


邢尊剛


童年的鄉村味道:

嫋嫋的炊煙,誘人的柴草香;

清澈的塘水,赤條條的洗澡娃;

悠閒的小魚,在腿邊遊戲;

遠山的回應,讓你覺不到孤單;

甜甜的夢鄉,總是被早起的鳥兒喚醒;

清晨的露水,溼了鞋兒,還映出頭頂的光環;

山川薄霧,讓你覺得自己就是山裡神仙;

黎明的呼喚,那是上學的娃們成群結伴;

夕陽的光線,投射在村牆、地平,把人的影子拉得老長老長;

蜻蜓、蝴蝶,燕子、八哥,睜開眼睛隨處可見;

摸魚撈蝦,放牛拾糞,撿谷拈麥,趕雞趕鴨,是鄉下娃兒的正經事幹:

穿新衣,放爆仗,那是鄉里伢們在望著過年。

童年的記憶,那都是老來回想的資源。

苦樂年華,在童真裡面那都是甜。


小品文視生活


童年鄉村味道太多了,特別是最近參加了工作後,卻越發想念童年的時光,我的家鄉。

我來自於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個普通鄉村,雖然家鄉很窮,但是我卻始終無法割捨,我在外人面前也從來沒有迴避過自己是一個農村家庭,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出身在那裡就毫無面子,反而我希望盡力宣傳家鄉,因為我最好的記憶保留在了那裡。

童年總是那麼無憂無慮,在那樣一個與世無爭的小村子裡。曾經的我和朋友們一起摸魚兒、鑽稻草堆、爬山爬樹、找野果子、河裡全裸游泳、玩彈珠、滾鐵環、四驅賽車、捉蜻蜓、捉螢火蟲、走夜路、走墳堆、玩小霸王遊戲機、打雪仗、打泥巴仗、玩彈弓、甚至冒著膽子偷別人家樹上的桃子、李子、葡萄吃;曾經的我也因放學回家太晚,而被母親訓斥做作業、因偷別人家桃子而要求賠禮道歉;曾經的我也因家裡太偏遠而抱怨父母、抱怨不公等等、等等、等等。但是,如今的我再重新走在那條回家的路上,卻只有我一個人,曾經的桃子樹還在,曾經的魚塘也仍未乾涸,曾經的小賣部已經擴大規模,曾經的人卻已走散了。我掏出微信準備買一個桃子,結果被告知不需要現金,可能是習慣於城裡的生活方式,我有點愣住。找旁邊的小夥子換了二塊錢,買了一個童年時期的桃子,一口咬下,眼淚嘩嘩地流淌。我一個人走完了這段路,拿著被咬了一口的桃子,再也沒有回頭了。

我生於鄉村,長於鄉村,我雖然讀了很多書,但我仍然是一位農民的兒子,我自己更是一位農民。鄉村的童年,我沒有煩惱,我只有自由,如今的我,身在他鄉,孑然一身,前途未卜,人世浮沉,人生究竟是為了什麼?也就就是回到童年,返璞歸真吧。

懷念我童年的味道,紀念我逝去的青春!


情感展覽館


我是個長期生活在農村的中年人,對於農村美味或鄉村味道有如下印象,希望得到大家認可。

1.酸菜

酸菜一般用各類蔬菜葉子醃製而成,在童年時代,農村物質很匱乏,嘴饞的我們,一把酸菜可以品味半天。

2.蘿蔔乾

蘿蔔經過晾曬幾條後,等待水分消失,農民一般能把它們用食鹽適當攪拌,就可以食用,吃到嘴裡有苦味,也有股鹹味。

3.黴豆腐

江西老表在冬季基本都會製作,現在還有。一般是在冬天自己做豆腐後,讓豆腐自動黴變,生出一定的菌,而後加上適當食鹽,辣椒粉,用罈子封裝幾天,待食鹽進入豆腐,有的也加上一些菜油之類的佐料來增加風味。吃上後感覺開胃,這是一道農村下飯菜,在貧困年代,伴隨了很多人外出讀書等的一道美味。因為它可以四季製作並食用。

4.罐裝自制辣椒

許多農村人在辣椒成熟後,把多餘的辣椒進行醃製,和醃菜做法基本相同,這是對辣味追求者一道美味。

5.地瓜片

過年時候,農村貧困,農民把地瓜加工後,在鍋裡水煮一定時候,等地瓜熟透變味柔軟,再用竹蓆子在外適當甩幹水分,水分幹後就是,不過很多人會在食用前再次加工,洗淨沙子翻炒,增加美味了。

這些美味,一般沒什麼成本,農民可以自己製作。除此之外,還有各類野外可以採摘的野果,也是童年美味,不過很多人至今也不明白叫什麼學名,只有鄉下人才懂得如何食用。家鄉美味多的是,童年美味給我們美好的回憶,伴隨我們成長。


老九下鄉


上學的路上望著‘白麵’鋪的路,環顧村莊裡零星屋頂飄出來的裊裊炊煙,彷彿在烤著炭火,不再寒冷。每天在上學路上望著煙囪裡的輕輕飄起的白白的或黑黑的炊煙,想著外邊的世界,課本里的火車,故事裡的的大海,那是一種隨炊煙升起來的慾望和嚮往……

上學說不上是享受,但放學撒歡的往家裡跑的目的只有一個——吃。夏天每每到家門口,窗戶裡飄出來食物的清香,或者說是飯熟了的氣息……啊,醉了。還是那個房,還是那個家,一個個長大離開了,媽媽老了,有一天也離開了。窗戶再也沒打開過、多麼奢侈的童年回憶被離斷了、飄零,片段,結痂——永遠永遠癒合不了的傷痛。

家鄉日夜不停息的就是那條清澈見底的溪流。昏黃老樹烏鴉、小橋流水人家。橋換了幾座,溪流乾涸了再奔流,小時候就知道流向大海,可是大海只是個故事,不知道是句號逗號的外邊的世界。小溪流,柳枝芽,依舊沁馨如故,可家、卻成了往事。

日暮西山、太陽紅紅的。拉長了夜幕的影子,像父親在山間勞作。黑土地散發著它獨特的泥土氣息,在這貧瘠的故土留下我永遠愛戀的童年,如這一幕落日,每每魂牽夢繞……雖離故土,故土相隨。終其育我童年,植育我爹孃!

心痛中、喜歡點個贊!還會➕太多童年往事


醉臥紅塵獨倚樓


小的時候,那時候剛剛上小學,村子裡來了個照相的叔叔,相機撐了三角架,擺放在打麥場上,鄉親們圍成一團都在好奇的看。有些家裡條件好的孩子,一般是有個大人是脫產的工人或者幹部的家庭。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簇擁到鏡頭前,羞答答但神氣中透露著傲驕 ,九毛錢照一次。村子裡有錢的人家還可以拍一份全家福,可以把照片放大,一塊二拍一次。我和妹妹眼饞得不行,多麼想拍一次照啊,可是,爸媽拿不出九毛錢來,就是有這點錢,也還有比拍照片更要緊的事要開銷。

放了學,除了放牛,割豬草還要幫大人碾糧食,晚上還要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寫作業,童年的記憶中,難得一刻的松閒。多麼盼望公社的放映員,推著載有放映器材的車子,來麥場上放電影。那可是比過年還要開心的事,可放映員一個月能輪到來一次就不錯了。電影精彩與否估且不論,重要的是,村子裡放電影的時候,爸媽會格外開恩,不要做農活兒,先寫作業,晚上可以跟大人們一起去麥場上看電影。

秋天過後,農活不多了,村子裡有時候會來一些手藝人,比方,磨刀的,打鐵的,編篾席子的等等,孩子們最待見的則是來爆米花的。“嘭”的一聲巨響,一團熱脹的蒸汽冒出米,香噴噴的爆米花就出現在一張大籮筐裡。加工費一次只有一毛五分錢,也可拿雞蛋抵。



童年時光,有許許多多的令人難以忘懷的鄉村味道,每次想起來,就如同時光倒流,非常恬美,十分親切!

(圖片選自網上,如侵立刪)


東山谷子


你記憶中童年的鄉村味道有哪些?

作為一個在農村長大的80後,東北農村的一些味道現在還是記憶猶新的。烤的直冒糖的地瓜片、咬一口滿屋香味的笨黃瓜、需要一小口一小口抿著吃的樹莓、還有醬燜的小柳根。

1、地瓜。上世紀80-90年代的地瓜是分外甜的,蒸著吃都能蒸出來吃。那時候鎮子裡的小學比較破,冬天需要點柴火燒鐵爐子取暖,我們這些小孩子就會在家裡準備好切成薄片的地瓜,中午烤著吃代替午飯。那地瓜真能烤出來糖來,是真的甜啊。那時候的地瓜都是自己家育的地瓜,放在炕上用木板子裡的土育出來的地瓜苗,栽到山坡上的沙地上,還要隔三差五的除蟲子。那時候的地瓜才是地瓜,是真的甜。

2、笨黃瓜。現在黃瓜個頭大、顏色深、產量高,但是全是水分,沒味道。小時候我老家在農村有個菜園子,最喜歡的就是去菜園子裡摘小黃瓜。那時候的黃瓜小、刺還多,扎手。但是真的清香,在屋子裡啃一口,整個屋子都是那種黃瓜的清香味。現在的黃瓜是沒有那個味道了。

3、小口抿著吃的樹莓。樹莓,我們老家叫做“婆婆頭”,不大點的紅色的小果子,上面滿是小疙瘩,產量非常的少,那時候一年都找不到一斤。每次大人上山放牛或者拾柴禾總是會找到一小把。大人不捨得吃,都是留給孩子吃。小孩子也知道這東西少、珍貴,都是一顆一顆的放進嘴裡慢慢的抿,非常的香甜的。到現在大概有二十幾年沒吃過了。

4、醬燜小柳根。柳根魚,在以前老家的河流裡是很多的。大一點的也不到10釐米,我們經常一群小孩子拿著推網去河邊踹柳樹跟,捕撈柳根魚。要麼就去一些大的水泡子裡去推底層的青苔,一推網怎麼也能弄幾條柳根魚。捕撈的柳根魚擠去內臟,用東北農村大醬燜著吃,是非常的鮮的。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現在吃不到的味道了。那時候在農村大鍋的鍋底灰裡燜熟的土豆、燜熟的林蛙、清水煮的蝲蛄、紫色的桑葚等等,現在很多的兒時農村味道都找不到了。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還記得小學寫作文的時候最常見的題目就是“最難忘的事”,對於現在早已長大的我們來說,最難忘的就是童年的鄉村味道。

第一個就是過年時候炸的各種丸子,雞塊還有豆腐,小時候總是盼著過年,因為只有過年才能穿新衣服,吃好多好吃的還有紅包拿。快到過年的時候,奶奶在炸丸子,我在旁邊等著新鮮出爐的美食,那一口總是一年來最讓人味蕾大開的時刻。

還有正月裡要烤饅頭吃,在用柴火燒飯的火灶裡烤出來的饅頭,都是帶著一種小麥和果木混合的天然香味,想一想都讓人流口水。

夏天裡和小朋友去楊樹林抓金蟬,晚上拿著手電筒在一棵棵楊樹上尋找,每天晚上都有不少的收穫。回去用鹽水泡上,生怕明天金蟬脫殼變成蟬。油炸金蟬是最簡單又最美味的佳餚。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烤玉米是最香的,新鮮的玉米帶著富有營養的嫩汁,每一口都是豐收的味道。

其實還有很多很多難忘的味道,卻都只能在記憶裡,即便是現在還有的食物也再現不了當時的感覺了。





小康生活行


在以前農村環境好,農村人也很熱情,經常是互相來往的,誰家要做什麼土特產都會過來幫助的,就隨便舉幾個例子吧。

一、打麻餈

麻餈大家小時候應該都吃過吧,現在自己也很少打了,想吃了都是到街上買一點,以前可不是這樣呢,都是自己打的,一群人你一棍我一棍的,那可費勁了,打完了都是滿頭大汗的。

雖然這樣打很累但是大家都是非常開心的,都是自己做出來的。

二、採野芥菜

野芥菜相信很多人都吃過,用它做餃子餡是非常美味的,還可以做美食,野芥菜炒蛋也是非常好吃的,滿滿的懷念呀,現在環境變化太大了,野芥菜都很少見了

還有很多讓人懷念的鄉村味道,現在回想起來多令人羨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