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挖掘黃陵,萬曆皇帝和兩位妃子的屍骨是怎麼處理的?你怎麼看?

風蕭蕭285537696


有人挖掘皇陵是為了考古,讓後人瞭解古人的生活、文化以及讓歷史重見天日;而有人挖古墓純粹是為了一己之私,垂涎墓中的物品,讓自己的名聲響徹海外。

最“操蛋”的事,就是挖掘了萬曆皇帝的古墓。

躺在地下幾百年的萬曆皇帝和兩個皇后,莫名其妙的成為了眾矢之的,“紅色時期”他們的遺骨被扔在博物館前,然後被那些激進的人們用石頭砸。

在這三具遺骨被砸碎後,他們嘴裡辱罵著,然後用一把火燒成了灰燼,這三百年在地下躺的好好的三人,最後成了洩憤的對象,骨灰隨著風吹過消散在各處。

當這件事過了許多年後,很多人總結經驗,有人說了一句,歷史上最“操蛋”的事,可能就是刨了萬曆的定陵。

新中國成立,萬曆皇帝已經在定陵躺了三百多年。

如果沒有一些激進分子,可能他們還會長眠下去,然而在1955年時,吳晗、郭沫若等人聯合上書《關於挖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送到周總理面前。

其最主要的理由是,永樂年間編撰的《永樂大典》可能就在長陵中,因為《永樂大典》全書共22937卷,但到至今保存的不足800卷,很多人說大部分在戰亂中丟死,但他們認為大部分都在長陵中。

在吳晗、郭沫若極力爭取下,他們獲得了挖掘長陵的機會,於是兩人聯合了一批考古學家成立了考古委員會。

最早的時候,郭沫若等人是準備開挖長陵的,但因為當時長陵過於龐大,墓道難找,而定陵缺失無心插柳下找到了墓穴洞口。因此,他們決定開挖定陵。

萬曆皇帝估計從來沒想到他的陪葬品會被破壞成這樣。

1956年6月開始了定陵的挖掘,他們動用了大量的民工,用了一年多時間才終於打開了定陵的大門。

此刻展現在他們面前的是由前中後左右五個大廳組成,面積為1200平米的墓穴。裡面擺放著棺床、三個漢白玉石座和長明燈等等,後殿就是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擺放的地方。

郭沫若、吳晗等人在這個地宮裡面找出了3000多件文物,可是名沒有找到《永樂大典》的其餘部分。

當時一直有人反對開挖定陵,原因文物保護技術並沒有達到要求。果然,在進入地宮後一些工作人員急於求成,直接打開大門,然後深藏地下幾百年的大量名貴字畫、絲綢等遇到空氣後立刻氧化,甚至一些絲織品直接變成了粉末,這種損失是在太過慘烈。

萬曆更不會想到他的遺骨這麼招人不待見。

在文物回覆工作結束時,定陵博物館正式成立,而一位博物館主任做出來一件讓後人啞然的舉動。

他認為馬上就要開棺了,而原來的棺槨已經被複制,那麼先前棺槨就沒用了,他就下令把這三具棺材直接丟道了山溝下。殊不知,這三口棺材是最上等的楠木打造的,但當時的人並不理會,後來這三口棺材被村民分解後拖走。

至於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遺骨被運回到了定陵博物館,保存起來研究。直到“紅色時期”,“破四舊”的風潮吹遍各地,當時的文物被破壞之多,讓人駭然。而當時挖掘定陵的吳晗被指定為了“保皇派”,考古學家成了維護皇權的小人,因此吳晗被捕下獄。

而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遺骨因為是吳晗等人挖掘出來的,成了粉碎迷信思想的對象。這三具遺骨直接被扔在博物館的廣場前,那些激動的青年高喊著口號,紛紛拿起手中的石頭,一塊一塊的砸想遺骨,直到這三具遺骨被砸的粉碎,最後在被一把火燒成了灰。

至此,從開挖定陵的人,到定陵裡面睡的人,都遭了秧,定陵的主人成了灰、找到的文物損失了近6成,而吳晗也在獄中去世,死前頭髮還被人拔了精光,在這事件中唯獨郭沫若沒受到影響,他還想繼續開挖第二個皇陵,但後來被拒絕了。


大國布衣


1957年,深埋地下三百三十七年的定陵地宮重見天日,接著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被工人丟棄到陵外山溝,後被村民撿走。九年後,地宮中的三具屍骨被拖到博物館廣場門前砸碎焚燒,最終萬曆與兩位皇后屍骨無存。

現在的定陵地宮中,棺床上擺放的是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棺槨的複製品。棺槨可以再複製,但屍骨卻永遠無存。萬曆定陵的發掘,代價是慘痛的,不可挽回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定陵慘遭厄運的整個過程。

起初悲劇的主人公並非定陵,而是朱棣的長陵。當時歷史學家吳晗,聯合郭沫若、沈雁冰等人向文物局請示發掘長陵,目的是尋找《永樂大典》。當時的考古研究所所長鄭振鐸及副所長夏鼐提出反對意見,但未被採納。

長陵由於面積較大,墓道口一時難以找見,於是專家決定先以規模較小的定陵來做試驗性的挖掘,定陵的厄運由此到來。定陵的發掘工作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從破土到進入地宮整整耗時一年,考古在當時就是個陌生的領域。

考古隊從陵墓寶城開始挖掘,兩小時後在寶城內側的石條暴露出來,石條上寫著“隧道門”三個字。吳晗和夏鼐隨後判斷出,這裡就是地下玄宮隧道入口。十多天後,在地下四米左右的地方發現了用城磚平鋪的磚牆。

這便是通往皇陵地宮的第一條“磚隧道”,由於當時經驗不足,考古隊用了近一年時間才找到地宮的指路石。發掘工作才有了巨大的進展,隨著地宮座標的確認,考古隊員終於解開心中謎團,指路石的作用可見一斑。

之後的發掘工作比較順利,金剛牆很快被拆了小口,接著考古隊員小心翼翼的先後打開三道石門。這三道石門分別是前殿、中殿和後殿的大門,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三具棺槨就安放在後殿的棺床之上。

三具棺槨都施過紅漆,槨用松木製成,棺由金絲楠木製成。槨大都腐朽倒塌,萬曆和孝端皇后的棺木保存尚好,孝靖皇后的棺木因遷葬的緣故,已腐朽得難以復原。清理工作是從孝靖皇后的棺木開始的。

孝靖皇后是在下葬十一年後遷葬到定陵的,孝靖棺隨葬有成匹的錦緞,還有不少金銀器和兩副首飾。她的棺槨周圍放有玉石、青花梅瓶,棺槨上還放有木製的旗幡,棺中僅存骨骼。接著是清理孝端皇后的棺槨。

孝端皇后上蓋緞被,下有四層褥墊,頭戴黑紗棕帽,上身著繡龍方補黃綢夾衣,下穿黃色纏枝蓮花緞夾褲,足蹬黃緞鞋。孝端皇后也僅存骨骼。最後就是萬曆的棺槨,棺內塞滿了各種陪葬品,其屍體也已腐爛,僅存骨骼。

這三具考古價值極高的金絲楠木棺槨,不知因何原因,最後竟然被工人扔到陵外的山溝丟棄,後來被村民撿走。定陵出土的大量絲織品和衣料最後全部碳化,定陵豐富的陪葬品,使得七年間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地宮重見天日的九年後,定陵的厄運也隨之到來。保存在定陵文物倉庫中的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屍骨被揪出,連同許多的帝后畫像及影片資料等被抬到門前,先是用石塊將屍骨砸碎,然後架起木柴進行焚燒,最後在雨水中迴歸自然。

當時撿走萬曆棺槨的群眾,也發生了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當年萬曆和兩個皇后的楠木棺槨被扔進陵外的山溝後,隨後就被附近的農民一搶而空。其中有一對老夫婦,急忙請人用楠木製作了兩具棺材,結果半月內夫婦先後離奇死亡。

在裕陵村,也有一對年輕夫婦撿到一塊厚實的金絲楠木板,便找人做了兩個躺櫃,擺放在堂屋裡。村裡人嫉妒的說,皇帝的東西可不能隨便用,小心搭上性命。夫婦二人根本沒當回事,結果卻讓村民一語中的。

有一天,二人從地裡回家,發現四個孩子不見了。夫妻倆找到堂屋時,發現躺櫃邊放著四雙鞋子。兩人趕緊打開櫃蓋,發現四個孩子擠在一起,早已死亡。而且孩子的手指根部都滲出了血漬,櫃壁也有很多抓過的痕跡。

當地公安機關對孩子的死因作了詳細分析,得出“系缺氧窒息死亡”的結論。在隨後的幾年內,夫妻倆又生了幾個孩子。其中一個孩子高中剛畢業,也是趴在躺櫃上神秘地死去,最後據說是因燒煤引起一氧化碳中毒而死。

最後人們對這兩個朱漆躺櫃,進行了仔細的檢查,發現在櫃蓋和櫃壁間有個鐵鉤,櫃蓋蓋嚴後可以鎖上,孩子們就是鑽進躺櫃裡打鬧時,櫃蓋突然自動落下,掛鉤正好掛住,裡面的人只能被活活的憋死。

萬曆棺槨和屍骨全部被毀,被毀前醫學工作者僅對萬曆的屍骨做了一些簡單化驗。除了得出萬曆是一個跛腳皇帝及牙齒得過蛀牙的結論外,對於他的死因以及其他化驗都沒來得及進行和分析,不得不說是個巨大的損失和遺憾。

定陵發掘完畢後,當時的一些人如郭沫若等緊跟著提出了繼續發掘明長陵的申請,但被總理嚴肅拒絕。之後不主動發掘帝王陵,也成了考各界的一條原則。

(複製棺槨)


野史也是史


1956年,時任北京市副市長、著名學者吳晗力主,郭沫若、沈雁冰等支持下,試圖挖掘明十三陵,以揭開十三陵所藏有的巨大歷史秘密。為此擬定《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上呈中央,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份由歷史學家正式提出的挖掘皇陵計劃。

請示報告最後到了周總理的手上,很多專家以時機不成熟提出反對意見,最後毛主席他老人家的點頭之下,周總理原則上同意,但是還是請歷史學家趙其昌(後任首都博物館館長)加以指導。

長陵是朱棣的陵寢,大而豐富,考古價值極高。但考古所成立不久,認為以目前的能力和條件,發掘長陵難度較大,不利於文物的保護,決定先發掘一個形制類似、規模較小的陵墓“試掘”,考慮到定陵時間比較晚,而且萬曆在位的時間最長,藏有的寶藏可能比其他的要豐富,對他進行開發,可以更好的為其他墓葬做出參考。

動工發掘是1956年,在1958年時,正式宣佈“定陵打開”。

在清理過程中,最先清理的是孝靖皇后,她是“一月天子”朱常洛的母親,熹宗朱由校時才遷葬進定陵。可能是遷葬緣故,她的棺早就腐爛。然後是和萬曆一起下葬的孝端,最後是萬曆,二人楠木棺淳,朱漆,保存完好。

萬曆皇帝並非平躺在棺槨內,而是呈七星形狀,(屍體擺放方式是古人故意而為的,以期待帝王將來能夠順利昇天)。

通過對萬曆皇帝骨架的研究發現,萬曆皇帝身高在1.64米左右,左腳短且有點跛,這也與符合史書上記載萬曆皇帝是一位有點瘸腿的矮胖子。

這給我們解開了萬曆皇帝之所以28年不上朝的百年困惑,很有可能是因為其嚴重的腿疾不方便其上下朝。同時,貴為天子,為了皇家的威嚴,是不想讓人民看到自己的如此形象。

陪葬的金銀玉器、珍珠瓷器、文玩書畫、綾羅綢緞數不勝數,奇珍異寶令人眼花繚亂。當時的考古技術落後,沒有采取正確的文化保護措施,比如很多精美的絲織品,因為裝裱反了,再也無法看到它的正面,而是隻能看到內裡。其中最珍貴的一件龍袍被氧化之後,當時的工作人員竟然用粗劣的軟化品塗抹在龍袍上面。在短短几個月之後,整個龍袍已經發黑變脆。因為塌方又有大量精美文物毀於一旦,更別說陵寢牆壁上那些精美的壁畫,也因得不到有效保護而失去了他原有的色彩!

最慘的還是三位正主的屍骨,當時考古都是為了要寶貝,開棺之後萬曆皇帝的屍骨無人理睬,等珍寶收拾完了,萬曆皇帝和兩位嬪妃的屍骨被送進了國家博物館陳列,供人參觀。

1966年8月24日,三具屍骨以及一箱帝后畫像、資料照片等從保存在定陵文物倉庫中限取出,被抬到博物館大紅門前的廣場上接受批鬥,十餘名大漢抱起大石塊先將屍骨砸爛,繼而點火焚燒,在緊接而來的傾盆大雨中蕩然無存。 而萬曆皇帝的上等金絲楠木製成的巨大紅漆棺槨,雖然歷經幾百年,但因本身質地堅硬,仍然完好無損,但也被扔至寶城之外的山溝中。

據說當年參與定陵考古發掘的人,以及後來私自撿拾萬曆棺槨的村民,後來的結局都不太好。

郭沫若在嚐到挖掘定陵的甜頭之後,數次提出要挖掘其他皇陵,其中包括秦始皇陵、以及高宗、武則天合葬的乾陵,周總理駁回了其申請,並強調在沒有完善的發掘技術之前不能再發掘任何古墓,不可重演定陵的悲劇,如此才使得沒有更多的古墓遭到破壞性發掘。

為此我們要對敬愛的周總理深深鞠一躬,如若不是周總理及時叫停皇陵的開掘申請,現在我們除了博物館裡那些瓶瓶罐罐,真的就啥也不剩了!


美麗青春您真痘


遠看一條狗,近看郭沫若——魯迅先生。

毫無疑問,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決定發掘萬曆皇帝陵墓,背後最直接的推手便是大文豪郭沫若。

萬曆皇帝作為明朝時期爭議最大的皇帝,一直以來都備受歷史學界和政治界的討論。開挖萬曆皇帝的陵墓——定陵,便成為了郭沫若考古發掘的第一個皇陵。

在得到了上級指示之後,郭沫若便率領考古隊進入明十三陵中的定陵。然而考古發掘從來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為了找到定陵的墓道,考古隊就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隨後終於找到了通往地宮的墓道。這點比起來盜墓賊確實遜色了許多。

然而由於設備落後,以及考古常識的缺乏,當地宮的宮門打開之後,人們蜂擁進萬曆皇帝的陵墓之中,萬曆皇帝的定陵的地宮之中,安葬著萬曆皇帝和他的兩位皇后,屍體就躺在各自的棺槨之中,此時的考古修復技術尚不完善,因此考古隊找來了兩個雕刻,專家為其復原生前相貌,毫無意外,修復後的的身材相貌即不符合歷史事實。



1966年,萬曆皇帝的屍骨被一群年輕人拉到一處廣場,公開砸爛,並且與地宮中的一些文物一起被焚燬。而曾經用來裝殮萬曆皇帝和其兩位皇后的棺槨也被推下懸崖摔爛。

萬曆皇帝定陵的發掘,毫無疑問,由於缺少專業的考古知識,而使得文物遭受了一定的損壞。萬曆皇帝的屍骨的出土,讓我們破解了一個困擾了世人幾百年的問題,那便是萬曆皇帝之所以28年不上朝,很有可能是因為其跛腳的原因。


身為天底下最高貴的皇帝,是不願讓臣子們看到自己跛腳走向龍椅的。這樣既有損於皇家的威嚴,同時也有損於自己的形象,因此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並不代表他不關心政事,只是潛心在自己的寢宮之中辦理朝政。因此才使得萬曆在位的48年期間,國家機制運行良好,整體上而言,萬曆皇帝還是一位十分有作為的明朝皇帝。

這一歷史謎團便是通過開挖定陵使得我們瞭解到了歷史的真相。那麼有關其他皇帝的歷史秘密,是否都藏在其身後的地宮之中?尤其是大家最喜歡談論的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但是發掘秦始皇陵墓的條件一直不成熟!



珞珈山的貓


定陵的挖掘時間是1956年到1957年期間,這座皇陵是明朝十三陵中首個被打開的陵墓,但是它的結局卻是眾多古代陵墓中最悲慘的。動工發掘是1956年,在1958年時,正式宣佈“定陵打開”。因為當時正處在特殊時期,皇帝屍骨被燒光,再加上那時候的技術有限,導致定陵開啟後未能得到有效的保護,陪葬的文物以及墓主的屍骨一時間暴露在空氣中被快速的腐化。就連當是質地堅硬,歷經風雨仍然保存完好的棺木也被推下山崖,化為灰燼,除此之外,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屍身也被當時的人們燒光了。




現在的定陵地宮中,棺床上擺放的是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棺槨的複製品。棺槨可以再複製,但屍骨卻永遠無存。萬曆定陵的發掘,代價是慘痛的,不可挽回的。 起初悲劇的主人公並非定陵,而是朱棣的長陵。當時歷史學家吳晗,聯合郭沫若、沈雁冰等人向文物局請示發掘長陵,目的是尋找《永樂大典》。當時的考古研究所所長鄭振鐸及副所長夏鼐提出反對意見,但未被採納。定陵的發掘工作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從破土到進入地宮整整耗時一年,考古在當時就是個陌生的領域。




最後一直挖到最後出現了三道石門,分別是前殿、中殿和後殿的大門,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三具棺槨就安放在後殿的棺床之上。三具棺槨都施過紅漆,槨用松木製成,棺由金絲楠木製成。槨大都腐朽倒塌,萬曆和孝端皇后的棺木保存尚好,孝靖皇后的棺木因遷葬的緣故,已腐朽得難以復原。清理工作是從孝靖皇后的棺木開始的。 孝靖皇后是在下葬十一年後遷葬到定陵的,孝靖棺隨葬有成匹的錦緞,還有不少金銀器和兩副首飾。她的棺槨周圍放有玉石、青花梅瓶,棺槨上還放有木製的旗幡,棺中僅存骨骼。




接著是清理孝端皇后的棺槨。 孝端皇后上蓋緞被,下有四層褥墊,頭戴黑紗棕帽,上身著繡龍方補黃綢夾衣,下穿黃色纏枝蓮花緞夾褲,足蹬黃緞鞋。孝端皇后也僅存骨骼。最後就是萬曆的棺槨,棺內塞滿了各種陪葬品,其屍體也已腐爛,僅存骨骼。定陵出土的大量絲織品和衣料最後全部碳化,定陵豐富的陪葬品,使得七年間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地宮重見天日的九年後,定陵的厄運也隨之到來。保存在定陵文物倉庫中的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屍骨被揪出,連同許多的帝后畫像及影片資料等被抬到門前,先是用石塊將屍骨砸碎,然後架起木柴進行焚燒,最後在雨水中迴歸自然。 萬曆棺槨和屍骨全部被毀,被毀前醫學工作者僅對萬曆的屍骨做了一些簡單化驗。除了得出萬曆是一個跛腳皇帝及牙齒得過蛀牙的結論外,對於他的死因以及其他化驗都沒來得及進行和分析,不得不說是個巨大的損失和遺憾。 定陵發掘完畢後,當時的一些人如郭沫若等緊跟著提出了繼續發掘明長陵的申請,但被總理嚴肅拒絕。之後不主動發掘帝王陵,也成了考各界的一條原則。


大老二爺



答:不是挖掘黃陵,而是發掘定陵。

發掘定陵這事兒,說起來,那真是,唉,孩子沒娘,說來話長。

話說,1955年,著名歷史學家、考古界名宿郭沫若突然提出,為了更好的研究明朝歷史,應該發掘明十三陵。

郭沫若為什麼對明陵這麼感興趣呢?

民間有種說法,說郭沫若是明太祖朱元璋岳父郭子興之後;又說,自郭子興死後,郭子興的兩個兒子郭天敘、郭天爵都是被朱元璋害死……

其實,民間的說法並不靠譜。

郭沫若之所以對明陵感興趣,主要是明陵保護得好,還沒被盜賊光顧過,反觀唐、宋、清諸陵,尤其是宋陵,都被荼毒過了。

實際上,郭沫若最感興趣的是秦始皇陵。

不過,《史記》裡記載,秦始皇陵裡埋有大量水銀,一旦這些水銀出土,造成的環境汙染不堪設想。

所以,郭沫若的目光瞄準了氣勢最為恢宏龐大的永樂皇帝的長陵,他聯合起沈雁冰、吳晗、鄧拓、范文瀾、張蘇等人,發起了一份《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

但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等人都認為文物保護技術還不成熟,難以對皇陵進行妥善完好的保護,發掘會成為大破壞。

這些反對的聲音雖然沒能阻止郭沫若的行動,卻也給了郭沫若提了個醒,長陵是十三陵之首,寶物最多,還是先挖別的陵墓,練練手,積累好經驗,回頭再掘長陵不遲。

於是,發掘目標轉移為了明神宗的定陵。

1958年,定陵墓門被成功打開,果然,由於文物保護技術還達不到相應水平,定陵裡面大量文物受氧化而慘遭破壞,無數奇珍異寶頃刻間灰飛煙滅,讓無數有識之士痛恨惋惜。

西方雕塑家格拉西莫夫曾為北京博物館修補和製作過古人類頭骨的模型,有修補和保護古人屍骨的經驗,並且,他當時就在中國幫助工作,他生怕發掘出來的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屍骨被毀,主動請求由自己來做修補和模型複製。

但有關方面謝絕了格拉西莫夫,轉將這三具頭骨送往中科院古人類古脊椎動物研究所進行修補和模型複製。

結果,萬曆帝、後三具人體石膏模型被製作成了地主公、地主婆的形象。萬曆頭戴瓜皮金絲小帽;兩位皇后穿紅著綠,塗脂抹粉,讓人不忍直視,算是徹底被毀了。


覃仕勇說史


這件事情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中,當時擔任北京副市長的吳晗,率先提出了有關於挖掘明十三陵的計劃。之後獲得了郭沫若、沈雁冰等人的支持,並且竟然還寫了一份《關於明長陵請示報告》。


這份報告幾經輾轉,最後到了周總理的手上。在報告還沒有最後確定的時候,就已經得到了很多專家的反對,反對的主要理由是因為時機的不成熟。最後這件事情還被捅到了毛主席面前,終於在他老人家的點頭之下,周總理寫下了原則上同意的認同書。但是還是感覺不怎麼可靠,又請了歷史學家趙其昌在旁指導。

在這明朝13位皇帝的陵墓當中,一開始並沒有想去挖掘萬曆陵墓。但是後來考慮到他下葬的時間比較晚,而且在位的時間比較長,藏有的寶藏可能比其他的要豐富。對他進行開發,還可以更好的為其他墓葬做出參考。於是考古隊的“武器”,對向了倒黴的萬曆皇帝。

畢竟是古代的皇帝陵墓,想要找到它的入口並不多簡單。但是在多方的努力下,在一年之後終於找到了入口。在1956年的5月份正式開工,用了相對來說比較短的時間,就找到了隧道門。找到他就代表著找到了通往地宮的具體位置,這一好消息給當時參與發掘的考古隊極大的鼓動。


又經過了金剛牆: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這是明朝歷史書對於萬曆皇帝陵墓的記載,這塊金剛牆才是考古隊最想找到的地方。因為之前雖然找到了通往墓室的入口,但是並不知道萬曆皇帝的具體位置。然而金剛牆卻是萬曆皇帝沉睡位置的指向標。

經過幾個月的時間,終於打通了金剛牆上面通往萬曆皇帝陵墓的三角形入口。整個挖掘過程相當之短,僅僅過去了幾年時間。這麼大的陵墓就被挖通,只能說萬曆皇帝實在是太過倒黴。考古專家又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清出了萬曆皇帝的陪葬品。

當萬曆皇帝的屍骨第一次呈現在人們眼前,不僅讓人大吃一驚。它的身體呈七星位置,這其實是明朝喪葬的一種習俗,這裡就不多加解釋。除了他之外,還有兩個妃子作為他的陪葬。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如何修復這三位的樣貌,由於缺乏相應的技術人員,一時間成為了難題。


當時有一位蘇聯專家,他曾經毛遂自薦要參與修復工作。因為在此之前,他曾經幫助北京博物館修補了兩個古人類的頭骨。但是考慮到種種原因,最後還是拒絕了這個請求。隨後在國內找了兩個雕塑專家,對文物進行修補。如果換了一個時代,可能結果就沒有這麼悲慘了。

因為在當時的特殊條件下,萬曆皇帝被戴上了大地主的帽子。所以對它的修復,完全是按照當時人們對於地主的印象來的。最後修復出來的萬曆皇帝,他頭上戴著一頂瓜皮金絲小帽,兩眼大的像牛瞳。鷹鉤鼻子下面配著一個血盆大口,好像接下來就要把人吞下去一樣。這完全是當時舊地主的樣子,根本不是一個威嚴四方的皇帝。

而萬曆皇帝的妃子也沒有逃脫這種厄運,他的兩個妃子也被描述成地主婆。被打扮成濃妝豔抹,花紅柳綠。這在封建社會時代,就算是風塵女子,也不可能這麼妖豔吧,更何況還是皇帝的妃子。除了這兩個最珍貴的文物之外,其他的文物也難逃厄運。


由於當時的技術有限,再加上整個發掘過程急於求成。深埋在黃帝陵墓幾百年的文物,剛剛發掘出來就立刻被氧化。其中最珍貴的是一件龍袍,當時的工作人員不懂得如何保護。他們看到龍袍被氧化之後,他們竟然用粗劣的軟化品塗抹在龍袍上面。在短短几個月之後,整個龍袍已經發黑變脆。

沈從文作為古代服飾研究的專家,他聽到萬曆皇帝陵墓當中出土了這麼多文物。曾經火急火燎的趕了過來之後,差點沒有氣的背過氣。因為文物當中的很多絲織品,被工作人員隨意的裝裱起來。完全沒有按絲織品保護的最佳方式來做,最後沈從文來了一趟什麼也沒看到。

更為可笑的是,其他幾個省市縣看到萬曆皇帝被髮了之後。紛紛向上面請求,也要發掘自己省內的文物,以此可以拉動旅遊經濟。當這些消息傳到周總理那裡之後,被他立刻給制止了下來,這才避免了很大的一場浩劫。


除了這些之外,當時裝著萬曆皇帝與他妃子的兩個棺材。也被工作人員從懸崖上面扔了下去。然而更加不幸的還在後面,因為在這幾年之後突然爆發的一場革命。一群還沒有讀過幾年書的小將,突然來到了萬曆陵墓博物館。他們在這裡轉了一圈之後,衝進了萬曆皇帝陵墓博物館的地下。抓住了倉庫保管員李亞娟,並從那裡搶走了倉庫的鑰匙。

從這裡面拖出了大量珍貴的文物,最後在博物館門口的廣場上,一把大火全部燒光。把萬曆皇帝和妃子的骸骨也被拖了出來,他們被當成最大的地主,骸骨被眾人給砸碎。然後和那些陪葬品,一同扔進了大火當中。每每回想起這裡,不禁潸然淚下。


史之策


其實對於一件未知的東西很好奇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畢竟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比如經常就有人問偌大的秦始皇陵為什麼不打開看一看,裡面肯定是奇珍異寶、機關重重,想想就讓人激動,但是在激動之餘你應該想一想當年郭沫若所帶領的團隊挖掘定陵後的慘劇,真是讓人慘不忍睹,所有的東西因為環境的改變瞬間變得面目全非,而這些所謂的考古學家也只能看著,沒錯就是看著。



看完之後估計就是涕泗橫流吧,普通人有好奇心也就算了,這專門的考古學家怎麼也一股腦的就知道往裡鑽呢?所以這是歷史上的一大悲劇,許多具有歷史意義的文物等等東西都丟失了,現在看到的大部分都是仿製品,對於歷史研究已經毫無意義。在皇陵中其實除了大量的文物之外還有萬曆皇帝和兩位妃子的屍骨,其實也是具有研究的意義的。



但是隨著棺木被打開,加上原本屍體保存的就不是特別的好,打開之後發現已經腐敗嚴重,但是骨架頭髮保存的還比較好,因為開始文物被大量的破壞,在打開棺木之後也就沒有多動,後來就進行了所謂的修復工作,但是因為技術有限,修復也彌補不了什麼東西了,還找了雕塑來仿製人物,但是效果相差太大。



那麼後來這些屍骨去了哪裡呢?原本就經歷一次考古洗劫之後的定陵,再次天降橫禍,1966年,定陵被一群瘋子闖入之後,活生生的把萬曆皇帝以及兩位皇后的屍骨給拖了出來,還有大量曾經的照片、畫像、重要資料等等被他們一把火給燒了,還有質地良好的棺木居然被扔到了山溝裡,真是歷史上的一大悲劇。


史中醉


先糾正一下:皇陵不是黃陵,準確的說是十三陵的定陵。

1956年,由當時的北京市副市長、著名學者吳晗力主,郭沫若等支持下,組成考古隊,決定對十三陵的首陵長陵進行主動發掘。長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也是十三陵中最大的陵墓。

後來經過考古隊論證,認為以目前的水平和條件,發掘長陵有較大難度,不利於文物的保護(其實發掘皇陵一開始就有爭議),決定先發掘一個形制類似、規模較小的陵墓“試掘”,選定了定陵。墓主人就是幾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和他的兩個皇后。

在考古隊長趙其昌(後任首都博物館館長)、副隊長白萬玉(又名白蘊山,我國第一代考古專家,曾跟誰斯文赫定等考察羅布泊)帶領下,經過艱苦努力,終於找到了定陵地宮入口,找到了萬曆和他兩個老婆的屍骨。當然還有大量隨葬品,金銀珍寶無數,還有很多絲織品保存完好,不過由於當時的考古經驗不足以及缺少保護措施,許多文物特別是絲織品和紙製品一見空氣就變黑氧化、迅速腐朽,非常可惜!

至於那一帝二後的屍骨就更慘了,在1966文化革命中,被當做“地主總頭子”給挫骨揚灰了、屍骨無存了!這場劫難,可嘆可悲可憐可恨!



磨史作鏡


問題中的“挖掘”,應該使用專業術語一一“發掘”為妥。

國家對文物保護的有關法規

第二條之第 ( 1 )條規定: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進行保護)

第十六條:一切考古發掘工作,都必須履行報批手續。地下埋藏的文物,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都不得私自發掘。

關於定陵的發掘工作,也應按照國家規定,應該先請示,彙報。

1955年10月4日,政務院秘書長的辦公桌上擺放著剛剛送到的報告。

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

.....

報告下面依次是報告人的名單。

當時的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緊急勸阻這份報告的發起人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希望收回這份報告。

應該指出的是,報告中明確規定是發掘長陵即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吳晗的理由是:“出土器物是最可靠的歷史資料,可以利用其隨葬品,進一步開展對明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史實的研究工作,同時將出土文物整理後,就地成立博物館,對首都人民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

國家文物局局長,著名的考古學專家鄭振鐸用強烈的語氣表示反對,他說:“我國目前的考古工作的技術水平還難以承擔這樣大規模陵墓的發掘工作,出土的古物在保護、復原方面的枝術也不過關,如果此規模龐大的陵墓發掘和出土文物的保護,世界頂級的具有先進技術的國家也難以承受。

而文物研究所副所長則以全國考古人員嚴重短缺的問題,作為勸退發掘工作的理由。而且對吳晗指出,應該以全面的考古工作輕重緩急來考慮問題,不能以明史專家的角度來安排發掘工作。

非常遺憾的是,吳晗唯恐自己的報告得不到批准,立即找到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鄧拓等好友,通過他們向有關部門進行發掘長陵好處的宣傳。

五天以後,中央有關部門同意發掘。

1955年12月初,北京已經進入落葉蕭蕭的初冬季節,在吳晗的大力主持下,成立了“長陵發掘委員會”。

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領銜,由文化部、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等九人組成。

下設的考古工作隊九人負責,副隊長是小學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的五人,只有三個人是大學畢業(歷史系考古專業)。

由於長陵(朱棣的陵墓)規模實在是過於龐大,而且幾個月的地下探查結果令人失望,於是改為發掘地上建築已經殘破不堪的定陵。

最近演出的電視劇《大明風華》給人印象深刻,我們不能不說朱棣的運氣實在太好,長陵得以倖免,也是中國地下皇陵的一次幸運。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朱棣的歷史地位和墓葬群價值遠遠大於定陵。

1572年5月25日,明朝的第十二代君王,正值青春壯年的隆慶皇帝朱載垕因病即將告別站在御榻周圍的皇后、皇貴妃和十歲的朱翊鈞。給自己的兒子遺詔寫道:“遺詔,與皇太子。朕不豫,皇帝你做......”

1572年6月10日,皇太子朱翊鈞登基,時僅10歲,是為萬曆年元年(1573)。萬曆皇帝共在位48年。

縱觀神宗皇帝一生,他可以長達三十年不上朝,整天就是呆在皇宮和床上,與酒色相伴,他唯一要堅持的就是冊立他與鄭貴妃生的兒子朱常詢為皇太子,而朝臣們堅持立嫡不立庶,雙方僵持了十五年的所謂“國本之爭”。最終神宗皇帝於1601年才同意立嫡長子朱常洛為太子。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夜,萬曆皇帝駕崩。

無論是帝王將相、英雄豪傑,無法戰勝生命的自然法則。

三百三十八年後,當人們重新站在神宗皇帝的棺槨面前,這個寬、高均為1.8米、通長3.9米的“巨無霸”,震撼了在場所有人。

有哲學家說:“人生是塵世間的一種幻覺。生與死同樣是生命所達到的最完美的高峰和境界。“

萬曆皇帝的屍骨被輕輕移出棺外,頭顱完好。三個頭骨的牙齒磨損相當小,這就是說他們的食物十分精細;這是齲齒和牙周病的造成原因。萬曆生前駝背,骨架長1.6米。

1959年,三口巨棺被陵園管理所所長下令扔進山溝。

1966年8月24日,中華考古史上應該銘記的祭日,三具屍骨被擺放在博物館前的廣場上,下午2點15分,三具屍骨將砸碎焚燒,神宗皇帝屍骨居中,兩邊是皇后和鄭貴妃。

被一陣亂石砸了後,一聲令下:點火!烈焰飛騰,木柴伴著屍骨,“闢叭”作響。恰在此時,夏天的十三陵風雲變幻,黑雲壓城,一聲炸雷中,大雨傾盆而下,人群四散,烈火漸息,剩下餘燼全部與土混合而溶於一體,重歸大地懷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