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最大的敗筆在陳道明

《慶餘年》的最大敗筆是陳道明。不是說陳道明演的不好。他演的很好,他的演技正常發揮,不愧是影帝級的人物。但是在這部電視劇裡,是他導致了整個劇情格局變小了。

上一週我還寫文章說,慶餘年的編劇相當出色,並對這部電視劇有很高的期望,覺得這會是年末最火的一部電視劇。

但看了昨天剛剛更新的這幾集,我覺得高興的太早了。


《慶餘年》最大的敗筆在陳道明


上一週剛看了開始的那幾集,覺得改編比原著更好。精煉了,把很多線索簡化了,把很多人物統一起來了。這樣作為電視劇來說,就顯得很明晰。原著的內容更適合小說,改編之後的,更適合戲劇。所以我大力讚揚了編劇,認為這會是原著黨都喜歡的改編。

但從最新的幾集來看,故事的主人公其實是兩個。一個是範閒,另外一個是皇帝陳道明。這其實跟小說就完全不一樣了。

我理解導演和編劇,因為他們想突出陳道明,因為陳道明是很好的演員,也是很重要的賣點。


《慶餘年》最大的敗筆在陳道明


這個思路雖然可以理解,但是讓這部電視劇更像一部宮鬥戲。作為皇帝的陳道明,所有的大小事務都由他一個人掌控。這個是很不合邏輯的。一個皇帝也太閒了,事無具細,小到一個消息的傳遞、玩弄一個大臣、布一些無聊的小局,都由他親自動手。而且他又無所不能。他的無所不能,甚至超過了這個穿越過來的範閒。

比如在審問範閒是否打人的這一場戲。從範閒開始不慌不忙的拿出證據,後邊來了一個又一個的人。比如太子,比如二皇子,最後是皇帝。每一個人都蓋過前一個人。這種做法太像傳統的戲曲的做法。如果放在古老的戲曲當中,可能還有人覺得會喜歡,但現在挑剔的觀眾早就不滿足這種簡單的衝突,簡單的老虎棒棒雞的關係。觀眾早就被訓練得非常精明瞭。這種傳統戲劇做法不能滿足現代的觀眾。

但是我明白,這是編劇想更多的照顧皇帝的這個角色。想給陳道明更多的鏡頭。更多的展現機會。

我覺得《慶餘年》這部故事,最大的看點還是範閒,現在看點很多都放到了皇帝身上。這跟我們見慣了的宮廷戲劇,沒有太大的區別,也就覺得沒有多少新意了。


《慶餘年》最大的敗筆在陳道明


吐槽陳道明的第二點,是拍這部劇的重心。

我估計這部戲所有的經費,或者說大部分經費都用到了陳道明身上。

所以現在看來這部戲明顯經費不足。不管是場景、道具、服裝都非常的簡陋。簡陋得讓人經常要哈哈大笑。

那些官家小姐,貴族小姐穿的衣服都非常的寒酸。看起來很像旅遊地照片的人提供的那些臨時的租借衣服。輕薄、簡陋、顏色暗淡,質地也很差。感覺比淘寶上買的廉價漢服還要差勁。只有皇帝身邊的侍女穿得好一點,但是覺得很眼熟。仔細一想,這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邊的衣服嗎?就不能租借一個我們不熟悉的衣服給我們看嗎?

場景也經常簡陋的讓人汗顏。秦淮河上的高級畫坊變成了一個木盆一樣的小破船。為了突出它其實很高級,就找了很多人在岸邊吆喝:“很美啊,真美啊!”這樣的話。讓這部戲時時有一種周星馳喜劇的感覺。或者用現在的話來說,一部正劇活活變成了一部沙雕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