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見過的2元紙幣,為何退出了歷史舞臺?

你知道2元紙幣長什麼樣子嗎?

在生活中,小面額紙幣裡,大家最常見到的就是20元、10元、5元和1元。

當然,如果你是80後(此處暴露年齡了),應該還對曾經的2元紙幣有印象。

你沒見過的2元紙幣,為何退出了歷史舞臺?

但是在不知不覺之前,已經很少見到它的蹤影了。

其實早在1999年的時候,國家就決定取消2元紙幣的發行。

同時在之後的8年實行"只收不付",慢慢讓它退出流通環節。

當時流通的2元紙幣,進入銀行系統之後,就不會再次進入流通環節。

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

為什麼沒有取消1元和5元,偏偏取消2元紙幣的發行呢?

直接原因其實很簡單,兩元紙幣存在的實際意義不大

越來越多的人習慣於用1元紙幣與5元紙幣來進行日常消費,而2元紙幣使用頻率就很少了。

因此,為了節約印刷回收成本與市場流通,就取消了兩元紙幣的設計。

當然了,也許你會問,

紙幣在市場上流通,應該無法追蹤統計,國家如何知道2元紙幣的使用頻次低呢?

因為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難免會對紙幣造成損耗,所以央行會回收市場上的殘損紙幣。

在這個過程裡,發現2元紙幣的損耗率是最低的,所以對應的使用頻率自然也是最低的。

其實,2元紙幣損耗率低還有其他深刻的社會經濟背景:通貨膨脹

最後一版2元紙幣,屬於第四套人民幣,在1996年至1999年期間發行。

80年代對於大部分讀者來講,過於遙遠,當時的物價水平是怎麼樣呢?

你沒見過的2元紙幣,為何退出了歷史舞臺?

1989年北京上海的商品房均價每平米不到2000元。
而北京房價在經歷下跌之後,2019年12月末二手房成交均價仍在59000元每平米。

三十年間,房價至少上漲了30倍。

這樣簡單換算的話,當年的2元紙幣,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50元面額了

所以,1元紙幣因為涉及到找零等用途,所以在相當時間裡面還有存在的必要,因為使用頻次也比較高。

而在通貨膨脹,單位幣值購買力下降的前提下,2元紙幣因為使用頻次低的原因,就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