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和皇帝多次發生爭執的李泌,為何還能位極人臣?

田長松


最近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講述了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名士李泌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這位李泌史上確有其人,他是西魏八柱國之後,小時有才名,是賢相張九齡的小友,這位小時了了的李泌大了也很厲害,受到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代唐朝皇帝禮敬,雖然遭到排擠打擊,但信任度不減,多次歸隱於山林又再被徵召,可說立於四朝而不倒。主要有幾個原因。


首先得到風流天子前明後昏的李隆基賞識,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之後的三任皇帝都是李隆基的後人,唐朝國勢也在安史之亂中急轉直下,再也無法恢復開元盛世,作為這位父祖皇帝,後代身處困境時,從心理上是仰望著的,理所當然把他看重的人也一樣看重。唐玄宗把李泌介紹給張說的過程就可以看出偏愛。(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李泌被召入宮,正好玄宗正和張說下棋,就對張說說,你試試這位小朋友,張說出了方圓動靜考他,李泌應對無礙,張說有政治才能,但操守一般,知道玄宗對此人有好感,馬上順坡下驢祝賀獲得良才,這是奉承的話,哪能從幾句話就能斷定賢愚,但皇帝正高興著,你掃興能行嗎?玄宗聽了也覺得自己眼光不錯,更加欣賞少年李泌。這也是因緣,有的人第一面之後連逢厄運,李泌第一面取得極佳效果。(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其次,李泌確有大才,他從小通讀黃老莊列的書籍,七歲就能寫文章,書史經典也是讀了一大簍,學黃老之術有個好處,就是心境心態過人,寵辱不驚,名利心不重,他在玄宗時大才還沒有表露出來,但在肅宗平安史之亂就看出他的戰略深遠,他提議不要急著收回兩京,把長安洛陽放在賊人手裡作為包裹,唐軍襲擾,讓他們在長安到范陽之間長途守護,拖倒他們。並讓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陘;郭子儀取馮詡,入河東,重兵守禦限制山西河北部份叛軍,又露開華陰一線,使賊軍覺得救援有望不甘放棄。這樣打下去,安史之亂將徹底平定。這個計策千年之後還有人稱道。可惜肅宗迫於形勢沒有聽從。


第三,自然是與各任皇帝的私交,與皇帝有私交死得很慘的歷史很多。而李泌則不然,他的所有為國家和個人做的事,都是出於持身守正一片公心,心正與他從小喜好黃老之學分不開,他在受到排擠時,就能淡然辭官到衡山隱居,這樣超然,使得一些陰謀詭計難以得逞。他在玄宗時就與太子李亨交好,肅宗時後宮宦官亂政,李亨的太子李豫也有賴於李泌的保護,唐德宗的太子兒子李泌也為他們據理力爭,可說是外能謀國,內能謀家的皇帝心腹。(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有這些因緣際會,又介入皇宮內事的絲絲縷縷,更重要是李泌為人做官的正氣,宵小不敢胡為,輕易名利的超脫性格,得到皇帝的極度信任,他被徵召雖然多次是以翰林學士身份待在皇帝身邊,但權力比宰相還大,權逾宰相。


南方鵬


馬親王的《長安十二時辰》大火之後,很多人才知道,唐朝還有李泌這號人。

今天我就來講講,這位開元時期的小狐狸,是怎麼修煉成德宗朝的老戲骨的!

在整個唐朝數以百計的宰相中,選一個為官經歷最詭異的,李泌必然位列魁首。

這位歷經玄、肅、代、德四朝的政治老狐狸,四度離朝、兩度拜相,與天子同駕的“修道山人”,卻是個最頂級的戰略家。

在唐朝最困窘之時,他一手構建的“貞元之盟”,將間隔數千裡的南詔、回紇、大食聯繫在一起,組成了一個橫跨亞洲半壁的反吐蕃聯盟,使唐王朝得以緩過氣來,又支撐了百年之久。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位《長安十二時辰》裡張小敬口中的“小狐狸”,是怎麼修煉成德宗時期老戲骨的!

先來說說,李泌的名字裡“泌”的讀音。

泌,有兩個讀音:(1)mì;(2)bì。

讀mì時,作“分泌”講,動詞。

讀bì時,作名詞,如河南泌陽(Bì陽)。

李泌的表字是“長源”,跟河流有關,所謂源遠流長,寄託了其父母對他的深切期望。

而泌水(今泌陽河)是一條著名的河流,泌水就讀“bì水”。所以,應該叫李泌[bì]無疑。

這也正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了減少麻煩歷史人名多有改動,但卻保留了[bì]讀音的原因。

一、玄宗朝的小狐狸

李泌(722年-789年),祖籍遼東郡襄平縣(遼寧遼陽),京兆府(陝西西安)人士。

他少年成名,七歲便上達天聽,接受了唐玄宗的召見。

開元十六年(728年),玄宗讓燕國公張說試試李泌的能力。張說請李泌以棋盤棋子賦“方圓動靜”

李泌答道:“方就像行義,圓就像用智,動就像施展才能,靜就像感到滿意。”

張說聽後非常驚訝,這便是《三字經》“泌七歲,能賦棋”的由來。

但當時,玄宗朝內的老狐狸太多。年紀輕輕的李泌,雖然深得張九齡、賀知章、張廷珪器重,但也就只有靠邊賣萌的份兒。

《長安十二時辰》裡寫他擔任靖安司司丞是幻化,李泌最接近李隆基的階段是在天寶年間,奉詔入宮給皇帝講《老子》,並因此待詔翰林,供奉東宮,接觸到了太子李亨。

在此期間,年輕氣盛的李泌寫詩譏諷楊國忠、安祿山等人,被一腳踢出長安,去了蘄春郡(今湖北蘄春)。

不過,這也算不得壞事。

根基尚淺的李泌,得以躲開了政治漩渦的核心,而他所缺的恰恰是歷練。

另外,在李泌供奉東宮期間,與太子李亨結下了深厚的交情,這為他之後的復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肅宗朝的“權逾宰相”。

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漁陽鼙鼓動地來”

,安史之亂爆發。

叛軍攻破潼關後,李隆基倉皇幸蜀。憋屈了大半輩子的李亨,在靈武(寧夏靈武)即位。

35歲的李泌,奉詔以“山人”身份迴歸朝廷。雖然李泌拒不受官,但肅宗極為賞識他,言必稱“先生”,不呼其名。

二人的關係好到什麼程度呢?

李泌敢做別的大臣無比忌諱之事——諫言太子廢立。

當時,李亨任命李泌為廣平王李俶(唐代宗李豫)的行軍司馬,並對他說:“你曾經侍從過上皇(玄宗),中間又作過我的老師,如今下任廣平王行軍司馬,我們父子三代都仰賴你的輔佐了。”

但此時,李亨最喜歡的兒子是建寧王李倓。他想任命李倓代替李俶,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

李泌看出了苗頭,便對李亨直言道:“建寧王的確聰明,但廣平王是嫡長子,難道你想無過而廢嗎?”

被說中心事的李亨,吶吶的回答道:“廣平王已是太子,又何必非要做元帥呢?”

李泌毫不避諱的反駁道:“假如建寧王立下軍功,他還能不做皇帝嗎?”

李亨的冷汗頓時就下來了,被問得張口無言。(想想李亨是怎麼上去的?再想想李世民是怎麼上去的?這種話也就李泌敢說!)

第一次規劃“天下棋局”的大戰爭方略。

此時的李泌,已進入“天下為棋盤,萬民為棋子”的大國手狀態。

他在上奏的《平叛策》中指出,此前唐軍一直在與叛軍反覆爭奪各個城市,卻沒有人從更宏觀的角度上審視整個戰局。

此時,戰鬥力不佔優勢的唐軍,不應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應該利用廣闊的地理空間,從東西兩個方向調動叛軍主力,使其首尾難顧,進而徹底消滅。

為實現這一戰略方針,他制定了一套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爭方略,並將平叛戰爭分成為三個階段:

其一、充分調動叛軍

針對叛軍驟然取勝,佔據中原廣大地區後戰線過長、兵力分散的情況。

密令郭子儀的朔方軍開放華陰一角,放更多叛軍入關中,儘量將其向西拉扯。

同時,郭子儀的朔方軍則取道馮翊郡(陝西大荔縣)入河東,接替李光弼的位置堵住叛軍回身之路。

而李光弼所部河東唐軍,則從太原取道井陘穿越太行山入河北。

這樣,“頭在關中,蛇在洛陽,尾在范陽”的叛軍長蛇陣,將被唐軍一刀斬為兩段。

其二,覆巢戰術

建寧王李倓所部唐軍,經塞外直插安史叛軍老巢——范陽。

先期已從太原出井陘入河北的李光弼部,自南向北突進,攻擊范陽之南。

兩支唐軍互為犄角,夾擊叛軍而覆其巢穴。

其三,四面合圍徹底解決叛軍問題。

一舉摧毀叛軍老巢後,憑藉此戰的震懾效果。

再以大軍四面攻擊,將已成無根之水的叛軍,徹底消滅在兩京周圍,實現國家的重新統一。

李泌的平叛方略

李泌自信的認為,如果按這個“牽頭、斬腰、斷尾”的戰略實施,“不出二年,無寇矣。陛下無慾速,夫王者之師,當務萬全,圖久安,使無後害。”

但這個是以時間換取空間、兼顧長治久安的計劃,難以獲得唐肅宗的認可。

算無遺策的李泌唯一忽略了一處,便是長安在一個帝王心中的分量。尤其是一個皇位得來,不那麼令人愉快的君主,心中的分量!

等郭子儀從回紇借得大軍之後,李亨下令即刻收復長安。

當李泌趕來爭辯時,李亨很不高興的說道:“今戰必勝,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陽乎!”

不聽李泌“萬全、久安”之計的結果,大家都已知道了。安史之亂平叛不徹底,導致唐朝之後150年,都在不斷品嚐苦果。

不過,這一切暫時已經和李泌沒有關係了。

作為一度“權逾宰相”的存在,李泌很快便遭到了權臣崔圓、李輔國的猜忌。

但當時,李亨對他無比信任,甚至在李泌熟睡時,用大腿給他做枕頭。

可當唐朝以慘痛代價收復兩京後,朝野上下均以為大勢已定,開始不斷有人在李亨耳邊吹風。

見此情景,李泌只得以修道為名,遁入衡山,尋避禍之道。

三、代宗朝的兩起兩落

寶應元年(762年),李亨駕崩,新任皇帝便是受過李泌保護的廣平王李俶(李豫)

李豫上位後,頗念過去的香火之情,即刻招41歲的李泌,入朝商議國事。

但此時,唐朝宦官掌兵已成沉痾。

李豫本人就是宦官李輔國帶兵擁立的,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王拜相的宦官。

李輔國的驕橫達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他居然敢對李豫說:“大家(皇帝)但內裡坐,外事且聽老奴處置。”

更嚴重的是,朝中重臣也沒幾個好東西。

宰相元載(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雖嗜好讀書,頗有才幹,但心胸狹窄,專權跋扈。

他斷定李泌必將是其權臣之路的障礙,在李泌入朝不久便唆使同黨不斷排擠。

代宗一朝,李泌兩次排擠出京,在朝中根本無法施展。

對此,代宗李豫並不是不清楚,但他對程元振、元載、常袞等人也沒什麼辦法,只好對李泌說:“先生將就一點,外出走走也好。”

這一走,就走過整個代宗朝的17年。

元載劇照

四、德宗朝的力挽狂瀾。

779年(大曆十四年)五月,代宗病逝於長安,太子李適即位,這便是唐德宗。

李適是個想有一番作為的皇帝,執政初期,他克己奉公、任用賢能、疏斥宦官,一度確實出現了中興的跡象。

他剛剛登上帝位,便詔告天下罷黜各州進貢鷹犬玩物。

山南的枇杷、江南的柑橘,每年進貢一次供享宗廟,其餘一律停止。其餘如奴婢、春酒、銅鏡、麝香等貢項也一律廢止,還下令國家飼養的三十二頭舞象、供皇帝狩獵用的五坊鷹犬全部放生,梨園使及伶官全部裁撤。

他過生日時,禁止各地進獻賀禮,並將藩鎮李正己、田悅所獻的三萬匹縑全部納入國庫,代替租賦。

同時,他啟用了唐朝數得著的財稅專家楊炎,開始在全國大力推行

“兩稅法”增加財政收入,梳理國家漕運。(《倒在權鬥坑裡的理財高手——唐朝宰相楊炎》)

但上述種種措施緩不濟急,並不足以扭轉唐朝百餘年來積累的沉痾痼疾。

隨著,李適的心情越來越急切。

他在著名奸相盧杞的誘導下,開始徵收“房產稅”(“間架稅”)、“商業附加稅”(“除陌稅”)和“交易抵押金”(“納質錢”)。

這下可犯了眾怒,全國上下民怨沸騰。(《唐朝名臣名將系列(六)——長得難看,心眼還壞,連皇帝都坑》)

而此時,唐朝的藩鎮割據也愈演愈烈。

從781年(建中二年)開始,唐朝連續遭受了“四鎮之亂”、“涇原兵變”、“奉天之難”的打擊。

在涇原亂兵突入長安時,口中高喊:“不搶你們的‘納質錢’,不收你們的‘間架、除陌稅’了!”

頓時,長安百姓幾乎全部倒向亂軍,一起與之鼓譟前行,可見民眾對盧杞推行稅制的惡感。

在“四鎮之亂”、“涇原兵變”、“奉天之難”的過程中,朱滔、田悅、王武俊、李納先後稱王,朱泚佔據長安稱帝、李希烈在汴州(河南開封)稱帝,史稱“四王二帝之亂”。

逃出長安在困居於梁州(陝西漢中)的李適,不得不在公元784年(興元元年)正月,頒佈了

《罪己詔》

這份由陸贄執筆的《奉天改元大赦制》寫道:“(朕)長於深宮之中,暗於經國之務。積習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穡之艱難,不察征戍之勞苦……,其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及所管將士官吏等,一切並與洗滌,各復爵位,待之如初,仍即遣使,分道宣諭,……並從赦例原免,一切不問。”

想當初銳意削藩,如今罪己詔一出,河北藩鎮因循舊制,起兵作亂之罪盡免。不過短短三年,德宗心境之別,可謂判若雲泥。

彷徨無計之中,李適又想起了漂泊在外的李泌,連發數道詔書,招其至行在(天子巡行之處)奏對。

此時的李泌,已是個63歲的老人了。

李泌出山圖

李泌奉詔入朝後,根本顧不上經濟天下。

擺在他面前的第一件事,是如何解決西部隴山(六盤山)防線,唐軍的吃飯問題。

他對德宗說:“今年秋防,徵發了十七萬人戍於京西,每年吃粟二百萬斛,折錢三百餘萬緡。國家連年遭受饑荒,經費不足,即使有錢,亦無粟可買。

臣有一策,可以不減戍卒,不擾百姓,糧食皆足,府兵可成。

現在吐蕃居原州、蘭州之間,以牛運糧,糧盡而牛無所用。請以府庫將積年劣繒染成彩纈,通過党項,以彩纈向吐蕃易牛,三匹繒換一頭牛,可換吐蕃六萬頭牛。

再以麥種分賜沿邊軍鎮,召募戍卒,耕荒田而種之。約好明年麥熟只還一倍糧種;其所餘者按照時價加五分之一的價格,官署盡買之。關中土地肥沃,所收必厚。戍卒獲利,耕者將多。戍卒因屯田致富,必安於其土,不再思歸。

按舊制,戍卒三年一代,及其將滿,下令有願留者,即以其所開田為永業田。不過數年,則戍卒皆為土著,即以府兵之法理之。如此則可以變關中疲弊為富強。”

德宗按照李泌的計策施行,戍卒應募願屯田者佔大半,士卒之心皆安,關中軍情稍安。

隨後,他又斷然否決了,德宗割讓伊西(今新疆庫車)、北庭(治今新疆奇台西)給吐蕃的想法(陸贄連《慰問四鎮北庭將吏敕書》都寫好了),認為此乃“資敵之舉”。

不久,吐蕃大相尚結贊在平涼川劫盟殺使。自唐朝副使崔漢衡以下,60餘名唐官被扣押,1000餘人被俘,史稱“平涼劫盟”。

平涼劫盟後,唐蕃關係瞬間跌入谷底。

此後三十餘年,李適開始執行強硬的對蕃“三不政策”(不談合盟、不見蕃使、不接國書)。

李適交好吐蕃的夢想破裂後,李泌開始著手構建,“西聯大食、北和回紇、東結南詔”的反吐蕃戰略聯盟(因在德宗貞元年間,也稱“貞元之盟”)。

此事的關鍵環節是“北和回紇”,但之前只要一有大臣提回紇倆字,李適立馬就翻臉。所以,這雷只能李泌自己抗。

李適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與回紇有舊仇。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李適還是雍王時,曾以天下兵馬大元帥的身份,入回紇大營見牟羽可汗

回紇可汗怪罪李適,見面時沒有行

“拜舞大禮”。

李適的侍臣藥子昂,以李適是太上皇(玄宗)的嫡孫,且當時唐庭有喪葬(玄宗、肅宗相繼去世),不應該“舞蹈”為由據理力爭。

結果,牟羽可汗倒是沒敢把李適如何,但幾個侍臣都被當著面打死了。

此事被李適認為是奇恥大辱,25年過去了,依舊念念不忘。

即便回紇牟羽可汗早就被現任可汗殺了,而回紇也屢屢放出與唐修好的善意,但李適就是假裝沒看見。

為了能夠說動德宗,李泌和他硬是談了十五次。

把李適談的,連“北合回紇之事,留給朕的子孫去做吧。我活著一天,此事斷不可為”的話都說出來。

但李泌依舊死咬著不鬆口,最後,李泌也急了,跟德宗說:“陛下既然不答應聯合回紇之事,那放老臣回家吧!”

德宗一看,李泌要摔耙子不幹了,也有點懵圈,就想找個臺階下。

他轉頭問殿上的兩位老將李晟馬燧意見如何?

本來討論這件事兒,李晟和馬燧站一邊聲都不敢吱。不成想,德宗突然問起他倆的意見了。

這兩位老將是什麼人物?

戰場上滾了一輩子,精得眼睛毛都是空的。

而且,兩位都深諳邊事,早知聯合回紇是唯一之路。

再說了,二人都因為平涼劫盟一度被德宗猜忌。

恰恰是李泌回朝後,對德宗說:“李晟、馬燧有大功於國,聞有讒之者,望陛下坦然待之,使其自保無虞”,曾感動得兩位老將嚎啕大哭。

這回德宗相問,李晟和馬燧對視一眼,又看了一眼李泌,小心翼翼地說:“果如李泌所言,回紇可汗確有親近唐朝的跡象。”

李適一聲長嘆:“你們都不站在朕這邊,朕還能怎麼辦?”

就這樣,李泌死纏爛打,又是威逼、又是利誘。終於,讓李適同意了回紇的求親申請。

李泌畫像

貞元四年(公元788年)十月,回紇合骨咄祿可汗派妹妹、國相和其他高官為迎親使,一千多人組成的隊伍,浩浩蕩蕩地趕到長安,迎娶鹹安公主。

合骨咄祿可汗在給德宗的上疏中,用極為謙卑的語氣說:“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為患,子當為父除之!”(《資治通鑑》卷二三三)

意思就是,“咱們以前是兄弟,現在我娶了您女兒,就是您半拉兒子。吐蕃那小子,要是以後再敢揍您,我踢死他!!”

還別說,李適這女婿真是說到做到,回鶻(娶鹹安公主後,改稱回鶻)騎兵大量南下,在天山南北、河西走廊,與吐蕃展開了長達50多年的血腥角逐。

隨後,大黑衣食(阿拔斯王朝)開始從西往東擠壓,回紇從北往南侵襲,南詔從東往西擴展,唐朝隴右防線的壓力遽減。

《新唐書•大食傳》記載,“貞元中,(黑衣大食)與吐蕃為勁敵,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鮮為邊患,其力不足也”。

唐朝憑此“貞元之盟”,以不及百分之一的資源消耗,達成了緩解自身壓力的目的。

這就是李泌的高明之處!

從大局著眼,以細微入手,該堅持處當仁不讓,當迂迴處曲折蛇行,不愧是唐朝最頂級的戰略家。

唐德宗建中四年疆域圖

縱觀李泌一生,雖因披著修道的外衣而被後世儒家所輕(“常持黃老鬼神說,故為人所譏切”《新唐書·李泌傳》)。

但他所行所止,都堪稱不折不扣的陽謀。

就拿“貞元之盟”來說,回鶻強盛後,南下與吐蕃爭奪生存空間是必然的,李泌要做的只是拉住回鶻,不使其成為吐蕃的盟友。

黑衣大食和吐蕃也一樣是結構性矛盾,楊良瑤越洋西訪,不過是給他們一個繼續的信號。

而南詔國在玄宗朝倒向吐蕃後,雖然吐蕃與之和親,但多年不斷徵糧徵兵,早就令其不堪忍受(吐蕃曾數次從南詔徵兵去西域征戰)。李泌要做的不過是告訴南詔國,你還有一個更好的結盟選擇。

這三點說起來似乎很簡單,但作為一個身在迷霧中的當事者,如何紛繁的信息中,辨別真偽,明確用廢,便是考驗政治智商的難題了。

就像德宗初期執行的是,聯合吐蕃對付回紇的戰略,但卻導致平涼劫盟事件發生。

這更凸顯了李泌的高瞻遠矚、目光如炬。

793年(貞元九年),南詔國上表歸唐時,李泌已經無法看到了。

貞元五年(789年)三月,他在長安宅中安然故去,享年六十八歲。

這位兩度拜相、四代帝師的老臣,從玄宗朝的小狐狸,成長為德宗朝的老戲骨,為了大唐他耗盡了最後的心力。

當他長眠於榻上,心中應無遺憾!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長安十二時辰》說的是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四面楚歌的厄境,死囚張小敬被逼臨危受命,與眉目清秀的名士李泌聯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大唐首都西京長安的故事。

這位英俊的後生李泌曾經是玄宗朝“賢相”張九齡的朋友,受到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代李唐皇帝的器重和禮遇,雖然受到過排擠與打擊,但身價與信用度卻與時俱增,成為名副其實的四朝政壇“不倒翁”。為何李泌會位極人臣?



1. 李泌有出類拔萃的才幹。體現在“安史之亂”的過程中,他以超人的戰略眼光,提議首先擱置兩京,把西都長安與東都洛陽暫放在叛軍手中,再不斷地派唐軍襲擾,這樣迫使他們在長安到范陽之間投入大量的武裝部隊守護,長此以往就能拖死胡人。


此計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確實是高妙,與三國時期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一樣,千百年後仍受人稱道,可惜肅宗李亨沒有聽從,否則“安史之亂”絕對不會打到八年之久。

2.受李隆基賞識,提起李隆基人們就想到楊玉環,似乎他是貪圖享受,喜好美色的標籤人物,其實,這位皇帝的早年是很有作為的,鑄就了能 與“貞觀之治”相媲美的“開元盛世”,所以自有雄才大略的一面,能得到他的賞識除非是人中之龍。

這對李泌受後三任皇帝禮敬非常重要,因為在“安史之亂”後大唐形勢每況愈下,後代再無法創造玄宗朝的輝煌,所以他們對唐明皇是敬重與仰望的,因而也特別尊敬他看重的名士。

3
.自己的優良品格, 處事踏實,持身守正,待人以誠是李泌闖社會的法寶,任何境地都秉持一片公心,這與他從小喜歡黃老之學慼慼相關;身處困境,他歸隱山林,並不留戀功名利祿,超然物外,身上從來沒有套子、板子、女子(他不好色)的累贅。
玄宗時代,他就與命運多舛的太子李亨是朋友,李亨上位後,宦官亂政,他義無反顧地保護著李亨的太子李豫,直到轉危為安;而唐德宗的太子,也受到過李泌憑法理正統為之據理力爭的好處,這些因緣際會出於他自己優良的品格。


希望星晨58298869


爆款劇《長安十二時辰》,讓原本比較“低調”李泌立即是全網爆紅,但李泌卻有其人,而且是中唐第一名臣,大政治家、第一謀臣、為後世歷代帝王所垂青。而且是評價極高。李泌應該是賈詡,荀彧一樣的謀臣,而非諸葛亮,裴度一樣治臣。

李泌(722年-789年 ),字長源,自幼聰穎,六歲時因機遇巧合遇見唐玄宗從而頗受賞識,被派往太子李亨處為屬官

。後為避禍隱居,李亨繼位後,召李泌參謀軍事,寵遇有加。後被宦官李輔國等誣陷,再次避禍。唐代宗即位後,再次入朝翰林學士,但遭宰相元載排擠,被外放任官。唐德宗得以時入朝拜相,一生才華得以展現。最後官拜同平章事,封鄴縣侯,公元789年,李泌去世,年六十八。獲贈太子太傅。

柏楊對李泌評價很高,說:他當宰相的時間不過一年十個月,對國家貢獻之大,已無與倫比。李泌的品格,自諸葛亮以來,更是第一人

。而且視富貴如浮雲,實在寥若晨星,李泌卻徹底做到。李泌不但是一位奇士,更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最高智慧、最高尊嚴的知識份子,可與西漢王朝的張良媲美。..." 滿清的乾隆對李泌也頗為欣賞。

李泌對李隆基一朝的利弊洞若觀火,知道安祿山逼反。但李泌知道晚年的李隆基已經昏聵根本不納忠言,所以他才不希望寄託在李亨的身上,知道安祿山造反是李亨最大的“機遇”。所以在靈武鼓動李亨繼位,可惜,李亨不是李世民,為了讓自己登基“合法”急於收復兩京,不聽李泌之言,才造成了日後的藩鎮割據。李

泌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危險到來之前就能預估到,所以才能得以平安,也就是說知進退,善進取,所以才能在中唐時期得以善終。但他知道其一生深知何時進、何時退;何時爭、何時棄,而能夠在權力鬥爭中心施展抱負又得以善終,少年得志而不傲,晚年多慧而不滑。李泌歷事三朝而不倒,一代名臣功成身退,絕非偶然。

想想李泌,真有點“神仙”感覺,簡直是中唐的“救火”隊員

。國家有難就出現,一旦太平就出現就隱退,李泌好道術。行事的風格是黃老哲學,講究剛柔並濟。最為關鍵一點就是看清了皇朝的“黑暗”、所以才能將危機消滅於萌芽之中,而對封建帝王而言,這樣朝臣召之即來揮之即去。才是最讓人放心的,對王權沒有“威脅”。皇帝對李泌放心第二點就是李泌沒有利益集團,不掌軍,孑然一身。這也是李泌得以平安的地方。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洋洋大觀18代封建王朝,敢和皇帝較真碰硬爭辯是非,最後還能屢受重用位極人臣,中唐時期的李泌可謂是千古神人奇人牛人。

李泌是神人。《三字經》就說他泌七歲能賦棋,那是貨真價實的小神童。說他神,他還真神。從小就痴迷黃老學說,長大就學張良辟穀,不出山是不出山,一出山就叱詫風雲再造唐室。歷經四朝,風光八面。唐玄宗賜他待詔翰林供奉東宮,唐肅宗與他一個桌子吃飯一個被窩睡覺,唐代宗不僅親自為他在長安城裡尋找豪華府第,還給他娶了一個如花似玉老婆,為了讓他身體倍棒,還下命令強迫他吃肉,唐德宗拜他為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兩人爭論的面紅耳赤,最後唐德宗還抱著他的肩膀痛哭流涕,感謝他為國為民殫精極慮謀略長遠。




李泌是奇人。李泌是奇人中的大丈夫,他能屈能伸,他l“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居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第一奇是七歲入禁中,宰相張九齡稱他為“小友”。第二奇是慧眼辯忠奸,作詩譏諷楊國忠、安祿山。第三奇是以白衣山人輔佐李亨,“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平定安史之亂,復兩京迎上皇,功成飄然歸隱山林。第四奇是忍垢病巧保身,楊國忠李輔國元載常袞都是中唐有名權奸,而且都無不欲置李泌於死地而後快,李泌以黃老之術陰陽之柔四兩撥千斤,順天應時,終於笑到最後。第五奇是也是所有宰相公卿所望塵莫及的是直面皇室矛盾,調護骨肉善格君心。他勸說唐肅宗立太子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不把李林甫挫骨揚灰以免打臉太上皇李隆基。最難能可貴的是德宗太子因丈母孃捲入宮禁是非岌岌可危時,李泌願以全家百口親人生命擔保太子李誦無罪。最後救了太子,第一次避免了自唐以來皇帝太子之間骨肉相殘,也為李泌青史留名奠定了堅實基礎。





李泌是個牛人。李泌最大功勞是協助李亨平定了安史之亂,當時叛軍攻城掠地,唐玄宗驚慌放棄長安逃往西蜀,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楊貴妃吊死馬嵬驛,宰相楊國忠也被殺,大唐江山搖搖欲墜,唐肅宗李亨一籌莫展,望盡天涯路,看不見一絲曙光。這時牛人李泌來了,他為李亨詳細分析了天下形勢,對大唐王朝命運走向做出了正確的預測判斷。第一,叛軍猖獗不會太久,因為參與叛亂的多是胡人,漢人尤其是有文化的士大夫讀書人響應的很少,這說明安史之亂沒有得到中原人的支持。其次是叛軍把掠奪金銀財寶全部運回他們老巢范陽,這說明叛軍根本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第二,他為李亨制定了平定叛亂收復天下的戰略戰術:1.、先用李光弼固守太原出兵井阱,郭子儀攻取馮翎佔據河東,讓史思明、張忠志不敢離開范陽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離開長安,這是用三地禁錮安祿山四員大將。再讓郭子儀放開關中通道佯攻潼關,這樣賊寇北邊要守范陽,西邊要救長安,天天疲於奔命數千裡,他們的精兵悍將草原鐵騎,不幾年就會被拖垮。我軍經常以逸待勞,敵來我躲,敵疲我追,再命令全國勤王軍隊在扶風會合,和太原朔方軍一起共同攻擊敵人。任命建寧王為范陽節度大使,帥軍和李光弼組成犄角陣勢,一有機會就攻略范陽。賊寇失去老家,一定會死和非常難堪,這樣天下就平定了。《中國軍事史》高度評價了李泌這一遠見卓識的戰略眼光,可惜李亨急於收復洛陽西安,沒用李泌計策。李泌還打算恢復原來的府兵制,因戍卒而屯田,因屯田而浮兵,這樣也就從根本上遏制了當時藩鎮做大軍閥割據,唐朝也就不會那麼快就滅亡了。

總之一句話,內有李泌,外有郭子儀,安史之亂才最終得以平定。



李泌最牛的是敢於和皇帝爭辯是非,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在李泌身上充滿著傳統士大夫的死節精神。當時唐德宗的太子是李誦,太子妃的母親也就是太子的丈母孃是郜國公主。這個郜國公主私生活極端混亂,她本來是唐肅宗的小公主,那姿色那真是是男人見了都流口水。她初嫁裴徽,又改嫁蕭升,蕭升死了,又和彭州司馬李萬通姦,還和蜀州別駕蕭鼎黎陽縣令韋諢亂來。大將軍李昇也和這位風流公主勾搭上了,這事被人告發了不僅告發郜國公主淫亂不堪,還告發她偷偷找巫婆神漢詛咒皇上早死,好讓他的女婿早日繼位大統。唐德宗一聽大怒,把郜國公主幽禁l冷宮,李昇流放嶺南,杖斃李萬,蕭鼎韋琿發配充軍,又把太子叫來憤恨訓斥責罵了一通。太子嚇壞了,趕緊與太子妃離婚。



唐德宗還不依不饒,打算廢掉李誦另立自己侄子舒王為太子。他去徵求李泌意見,李泌堅決不同意。李泌說“侄子終究是侄子,永遠也不會成為血濃於水的兒子。你現在連自己親生兒子都懷疑,將來就一定會相信自己的侄子嗎?你別看舒王現在對你很孝順,等他真正當了太子,就不一定像現在這樣孝順你了。”德宗勃然大怒:“卿強違朕意,難道不顧家族麼?”面對德宗赤裸裸威脅,李泌毫不畏懼,反而放開膽子聲調更加亢強有力:“微臣就是為了保全整個家族,才在今天把要說的話都說盡了。如果畏懼天威,曲意阿順,恐怕太子廢掉生命危險,他日陛下後悔,必然怨恨於我,我讓李泌擔任宰相,關鍵時候不去阻撓我的過失,反而讓我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這個仇我一定要報,我也要殺了李泌兒子來為我兒雪恨招魂。我只有一個兒子,如果不幸被陛下冤殺,那微臣我就絕後了,就是有幾個侄子又有什麼用呢,我這一脈可就永遠斷了香火了。”說到這裡,李泌痛哭流涕,德宗也不僅有點傷感。李泌又說:“從古到今,父子相疑,多生慘禍。建寧王死的還不夠冤枉嗎?我為什麼執意不在朝為官,歸隱山林,發誓不近天子左右,就是看到這種骨肉相殘的悲劇痛心啊!我當時辭別肅宗皇帝的時候,曾背誦了那首《黃臺瓜辭》,肅宗也悔恨的留下了眼淚,還希望陛下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剛愎自用德宗又問:”這本來是朕的家事,跟你也沒多大關係,你為什麼一定要力保太子呢?”李泌回答道:“天子以四海為家,臣現在擔任宰相,四海之內,一件事辦不對,微臣都要負責。更何況是廢立太子這樣的大事呢。”德宗說今天不說這個事了,回頭再說,李泌又叮囑德宗對這事保密,不要讓那些奸臣小人惹是生非,隨後李泌又趕派人告訴太子,千萬不要自殺,要像以前一樣,孝敬皇帝,只要李泌不死,就能確保太子沒事。過了一天,德宗單獨找見李泌,他抱著李泌肩膀邊哭邊說:“不是愛卿的真切諫阻,寡人今天可能就後悔莫及了。太子仁孝,並無大過,從今以後,所有軍國大事,還有朕的家事,我都要和你好好商量以後再做定奪。”



伴君如伴虎。經歷了數次驚濤駭浪的李泌早已去意已決,他向德宗多次上本乞還骸骨。無奈德宗不許,李泌又給德宗服務了一年多,和親回紇,穩定邊陲,為中唐的復興做出了積極貢獻。

李泌雖然早已遠去經年,但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妥協的堅定執著,那種不顧身家性命,竟然和德宗爭執數十次之多,這種敢於堅持原則威武不屈不懼生死的錚錚鐵骨,依然是我們道德楷模前行路上最美的風景。

“方如行義,圓如用智。動如逞才,靜如遂意”。李泌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他七歲時的諾言,他行義用智,遊刃有餘,展奇才於亂世,多次挽狂瀾於既倒,再造唐室,他佐君王佑蒼生,“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他醉心於名山大道,視富貴榮華如糞土,功成不倨,“一丈夫兮一丈夫,平生志氣是良圖。諸君看取百年事,業就扁舟泛五湖。”


蟬鳴梧桐


因為長安十二時辰比較火,所以很多人對於李泌(讀bi)比較好奇,劇中人物叫做李必,這樣更方便大眾認識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下這位神童

李泌(bì)(722年-789年4月1日[1])63,字長源。祖籍遼東郡襄平縣(今遼寧遼陽),生於京兆府(今陝西西安)。[2]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謀臣、學者,北周太師李弼的六世孫。 李泌出身趙郡李氏遼東房[3],自幼聰穎,深得唐玄宗賞識,令其待詔翰林,為東宮屬官。後遭宰相楊國忠忌恨,只得歸隱名山。安史之亂時,唐肅宗即位於靈武,召李泌參謀軍事,寵遇有加。但他又被權宦李輔國等誣陷,再次隱居衡嶽。唐代宗即位後,再被召為翰林學士,屢遭宰相元載、常袞排擠,被外放任官。唐德宗時入朝拜相,參預內政、外交、軍事、財政等方面的籌劃,對內勤修軍政、調和將相,對外聯結回紇、大食等國遏制吐蕃,達成“貞元之盟”,使邊陲安定,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貞元時期唐帝國的穩定。累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封鄴縣侯,世稱“李鄴侯”。貞元五年(789年),李泌去世,年六十八。獲贈太子太傅。



李泌七歲能文,幼時就已粗通黃老、列莊學說,有神童的美譽。唐玄宗開元十六年(728年),李泌因機遇巧合,受到了玄宗的召見。他入宮時,玄宗讓正與自己下棋的燕國公張說試試李泌的能力。張說請李泌賦“方圓動靜”,李泌很快說:“希望知道其中的大略。”張悅便說


:“方就像棋局,圓就像棋子,動就像活棋,靜就像死棋。”李泌立即回答說:“方就像行義,圓就像用智,動就像施展才能,靜就像感到滿意。”張說聽後,祝賀玄宗得到了一位神童。玄宗非常高興,賜李泌束帛,命李家對他善加撫養。



宰相張九齡特別喜愛李泌,常常把他請到臥室內交談。張九齡與大臣嚴挺之、蕭誠交好,嚴挺之厭惡蕭誠的諂媚,勸張九齡謝絕與蕭誠的來往。張九齡忽然自己唸叨說:“嚴挺之太刻板剛直,而蕭誠軟美可喜。”正要命令左右的人喚來蕭誠,在他身旁的李泌馬上說道:“您以布衣入仕,又因正直位至宰相,卻喜歡軟美的人嗎?”張九齡聽後,非常驚訝,急忙改容認錯,並稱他為“小友”[8] 。


自從肅宗在靈武即位時起,李泌就一直在肅宗身邊,為平叛出謀劃策,他當時雖然沒有身擔要職,卻“權逾宰相”。正是這種與肅宗極為親密的關係,招來了權臣崔圓、李輔國的猜忌。兩京收復後,平叛大局已定,李泌便主動要求離開權力的中心,遁避進衡山修道,肅宗下詔賜李泌三品俸祿及隱士服,還為他建造居室。[ 入朝出朝 李泌隱居數年後,玄宗去世,肅宗隨即也駕崩,新繼位的皇帝便是李泌當年特別加以保護的廣平王李豫(即唐代宗)。



代宗即位,馬上就召李泌回來,任命他為翰林學士。代宗先讓他住在宮中的蓬萊殿書閣,跟著就在長安光福裡賜他府第,又強迫他吃肉,還為他娶朔方已故留後李暐的外甥女為妻。[29] 但是宰相元載認為李泌不肯依附自己,留在朝廷對自己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剛好江西觀察使魏少遊請朝廷為他派去一些僚佐,元載就盛稱李泌有才,可擔此任。李泌就以檢校秘書少監、江南西道判官之職再次以離開朝廷。旋即改為檢校郎中,仍任判官。臨行前,代宗暗地對他說:“先生將就一點,外出走走也好。”



李泌是玄、肅、代、德四朝元老,可他一生崇尚出世無為的老莊之道,視功名富貴如敝屣,所以在肅、代兩朝數度堅辭宰相之位,並且最終遠離朝堂,長年隱居於衡山。




四帝二王之亂的功臣李晟,馬燧等人一直得到了李泌的保護,從而有利於穩定軍心,緩解朝廷君臣的緊張關關係,李泌的政績還很多,如調整官俸、裁減冗員、如何安置因亂留京的番邦使者等等,都能匡正時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軍事 在安史之亂、肅宗靈武即位之時,李泌就對國家命運作出了正確的預測,


李泌的避政修道: 李泌有如此輝煌的仕途經歷,為何在歷史上記載頗少呢?原因就在於李泌潛心修道,一生追求黃老之道,精研《易經》;他經常遊歷嵩山、華山、終南山等,而且仰慕神仙不死之術。 因此,一方面他的道家信仰和中國歷史上官場中的儒家思想是相背離的,自然不會將他的事蹟記載過多。而另一方面,他避事修仙的追求,也和根據朝廷的需要出山是有矛盾的。



因此,李泌的一生中,出現過多次堅決推辭皇帝的邀請出山,而又多次所迫不得已出山的情況。因此即使身在朝廷,李泌也時時拂塵在手,堅持求仙問道,並一再拒絕皇帝賞封的官職。 當然,李泌的這種出世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界的懷疑和傾軋,能夠實現最後清淨脫身,隱居山林,實現自己的黃老之願。當然,完全避免官場鬥爭是不可能的。李泌就因為不肯依附元載,而視李泌為自己的威脅,元載編個理由迫使李泌到地方任官了。


為了中國之崛起


1,李泌幼年聰明伶俐,名聞天下,得到最高層讚揚和賞識,積累了潛在的政治資源。比如他有神童的稱譽,已能粗通儒、佛、道三家的學識。七歲時,已經受到玄宗與名相張說、張九齡的欣賞和獎愛。

2,成年之後,學識淵博,更是見識非凡,善於謀略,屢建奇功。同時也屢遭陷害,逐步錘鍊了他的心性韌性,擁有了一套處世方法。

3,修煉道教,鑽研易經,這種神秘兮兮的人在當時深受大家歡迎,喜歡一起攀談。他也懂得如何建奇功,避己禍。為當權者出謀劃策,成效顯著,深為高層官員信任;同時他屢拒功名利祿。

4,他這樣的才子遇到了明君。尤其是李適皇帝,面對他深度參與皇室家族內務之事,有時也惱恨異常,但是經李泌涕淚交加,誠懇勸告,不厭其煩的勸導,這明君反覆考察,覺得他提的建議還是很對,如不聽會造成嚴重後果。所以沒有太為難他,使其善終。


詩和遠方yf


只能說中唐以後的皇帝除了小太宗李忱外,大都是常君或者昏君,君弱臣強,李泌只是表現正常的強臣,哪後期閹賊殺皇上立新君的比比皆是。

李泌這樣的臣子在太宗朝一般活不過第二集


西京帝釋天


提問應該是指唐朝的李泌吧。 唐朝中期的四朝原老,著名政治家、謀臣、學者。

此人早期受唐玄宗賞識,令其待詔翰林,為東宮屬官。後遭宰相楊國忠忌恨,只得歸隱名山。安史之亂時,唐肅宗即位靈武,召李泌參謀軍事。但他又被權宦李輔國等誣陷,再次隱居衡嶽。唐代宗即位後,召為翰林學士。屢遭宰相元載、常袞排斥,出外任職。唐德宗時入朝拜相,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封鄴縣侯。

從他的履歷看,他三上三下,最後位極人臣。說明他的耿直樹敵也不少。晚年德宗時期拜相,與德宗李適多次發生爭執,說明德宗為政清明,能聽得進誎言。這為後來的中興創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


大河奔流001


因為他沒有私心,一切都是為了皇帝著想,為了維護皇權,為了大唐的長治久安。許多時候,儘管當時皇帝龍顏大怒,但過後一想對李泌的勸諫行為是感動的。

無私者無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