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古代皇帝皇后不是一起死的,但他們是如何葬在一個墓裡,難道先死的不封墓嗎?

太陽上坐著


古代帝陵皇帝與皇后是否合葬在一起是有多種做法的,有的合葬在一個地宮裡,有的同陵不同穴,也有後期打開皇帝地宮合葬在一起的,總之各歷史時期都有不同,我來重點說說清代皇帝皇后是如何安葬地宮的。
▲孝賢皇后

⒈死在皇帝之後的皇后。

清朝對於皇帝與皇后是否合葬在一個地宮裡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那就是“卑不動尊”,就是死在皇帝之前的皇后可以葬入皇帝陵的地宮,而死在皇帝之後的皇后是絕對不能在葬入皇帝陵地宮裡了,只能另外在帝陵旁邊單獨建造皇后陵。例如著名的孝莊太后,他是皇太極的妃子,按理應葬入瀋陽昭陵,但是孝莊太后就以卑不動尊的理由,最後葬在東陵風水牆外,名為“昭西陵”。還有清代第一座皇后陵–孝東陵,為順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之陵,我們來看看當時禮部官員呈給康熙帝的奏摺是怎麼說的:“古來帝后有不合葬而自為陵行,俱就方位定名。今孝惠章皇后陵即在孝陵之東,不必另立陵名,臣等恭擬“孝東陵”字樣,仰侯欽定。”從這段話可以很清楚清代的陵制,因為孝陵已葬入順治皇帝,地宮封閉不會在打開,即所謂卑不動尊

。所以在孝陵東側單獨建皇后陵,取名孝東陵。後來的慈安慈禧太后定東陵也是如此。
▲孝東陵

⒉死在皇帝之前的皇后。

清代時死在皇帝之前的皇后是葬入皇帝地宮的,與皇帝合葬。但也有一個例外,就是著名的那拉皇后,說她巡遊途中無故斷髮,乾隆皇帝大怒,但是並沒有廢除她的皇后名分,但是死後卻被葬入純惠皇貴妃地宮,而且不享供奉,不設神牌,甚至官方史料中都沒有記載,最後還是在守陵官員寫的《陵寢易知》中找到答案,這也是清朝懸案之一。咱們還以乾隆為例,乾隆皇帝裕陵地宮共葬入兩位皇后,三位皇貴妃,這些人都是死在乾隆皇帝之前的,陸續葬入裕陵地宮的,孝賢皇后是第一個葬入裕陵地宮的人,乾隆皇帝還親自送皇后棺槨葬入地宮,那之後肯定不能關閉石門啊,但不關門也不行,所以就用木門暫時封閉地宮入口,以免洩露地氣。此木門沒有皇帝特旨是不能打開的,以後其他皇貴妃也是這樣陸續葬入地宮,等到乾隆皇帝駕崩梓宮葬入地宮以後,才關閉地宮裡的四道石門,填砌地宮隧道入口徹底封閉地宮。


▲裕陵地宮

綜上所述,清代時後宮的皇后及妃嬪們要想葬入皇帝地宮其實要有三個條件,一是要死在皇帝之前,這是最重要的,二是生前必須是皇帝特別喜歡的人,三是得夠一定的品級,至少為貴妃。一般都為皇貴妃。其實清代皇帝陵地宮最先開始先葬皇后的是康熙皇帝景陵,康熙二十年,孝誠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就一同葬入剛剛竣工的景陵地宮。如題主所問,先葬入的不是不封墓,而是暫時封閉,只有皇帝入葬後才徹底封閉地宮。


孤竹公子


在古代帝王的陵墓中,有皇帝和皇后合葬的慣例。但是一般情況下,皇帝和皇后不可能同時死,肯定有一個人死在前面,另外一個人可能隔了很多年才死,那樣是如何將他們合葬到一塊兒呢?

一般是這樣進行的,就是皇帝在他還在位的時候就開始修陵墓,並且在他的陵墓中預置了幾個棺床,將來會指定幾個得寵的后妃或者皇后和他一起合葬。一般情況下,死在皇帝之前的后妃或者皇后肯定就已經葬入這些地方,並且這時候的墓門還是可以打開的。而一旦皇帝死後葬入到陵墓之中去,之後陵墓的門就會封死,不會再打開。

當然帝王的陵墓很大,肯定不止這一個地宮,還有其他的地宮,到時候後死的嬪妃或者是皇后就會葬入到這些地宮之中去,雖然和皇帝不是一個墓室,但是在同一個陵中,也算是合葬。而且還有一些地位尊貴的皇太后,可能繼任的皇帝是皇太后的親兒子,或者是為了表示孝順,甚至會為皇太后單獨再修建陵墓。

當然這是大部分古代朝代如此,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就是元朝,元朝由於採用的是蒙古人的草原安葬方式,安葬的地點完全是保密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先死了,皇后是不可能和皇帝合葬的,因為皇帝安葬之後,他的陵墓地點就成了絕密的,根本就不知道皇帝的安葬地點在哪裡。所以這個時候皇后是不可能和皇帝合葬的,而且元朝的皇后數量有點多。

所以在中國古代皇帝和皇后合葬大致採取上述的幾種方式,很多時候是在同一個陵墓而不同地室。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其他朝代不是很清楚!清朝我還是知道點的!在清朝,皇帝一登基就會修皇陵,皇帝地宮裡的棺床根據皇帝的意思也是預先留好!比如皇帝預留了六個棺床,那麼就說明地宮裡面除皇帝外,可以有五位皇后或者后妃跟皇帝合葬!但是呢,也不一定就真的會葬進去五個!

一般情況下,死在皇帝前面的皇后或者后妃,可以先進入地宮,地宮的門並不關,等皇帝死後進入地宮後,地宮才會真正的關閉!因為皇帝最尊貴,皇帝一旦進入地宮,就再也不能有人打擾了,所以死在皇帝后面的皇后(注意只能是皇后了,沒有後妃了,後面的皇后也就是未來的太后)他們會被繼任的皇帝修太后陵,他們和皇帝是同陵不同穴式的合葬!!這就跟漢朝時期的制度差不多了!漢朝實行的都是同陵不同穴的合葬,也就是說,皇帝和皇后都在同一個陵園裡面,但是不是在一個穴裡,他們分別建穴,皇帝或者皇后他們都是一人獨穴!


小公子49


古代的墓葬制度很複雜,每個朝代也不很相同,皇帝和皇后死了,有的合葬,有和分葬。咱就光說皇后比皇帝死的晚怎麼合葬的問題。

皇帝陵封頂是很麻煩的事,要求堅固還要防盜,比如用磚木或巨石板封頂後,上面還要有石砂層,起到易塌陷防盜賊的作用,上面還有黃土灌漿層(用小米汁和泥)特別堅硬。如果一次性封好了,再挖開就會破壞了原來的結構,是不行的。一般情況是先在適當位置留有通道口,再把通道封死,等皇后死了下葬時再挖開。


本昌談歷史


這個問題要分具體情況來看,以漢文帝劉恆的嫡母呂太后與生母薄太后為例。這二人都死在漢高祖劉邦之後,呂太后去世後是與漢高祖合葬於長陵的。但是,二人並不是葬在同一個墓穴之中,而且採取了同塋異穴的葬制,即處於同一個墓園之內,但封為兩個“墳頭”(封土),地宮也是分開的。薄太后去世之後,因為長陵之內只預置了一個後陵的位置,而且已經被呂太后使用了,最後薄太后被孫子漢景帝葬在了兒子漢文帝為其新建的南陵。由此可見,漢朝的所謂帝后合葬,是同塋異穴葬制,並不共用一個地宮,不存在提問者所說的情況。而且,後世很多朝代都採取了同樣的做法。



再以清朝為例,清朝的不少帝后都葬於帝陵地宮之中,是同穴葬。但是,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皇后(包括原為側室的皇太后)必須死於皇帝入葬帝陵之前。如清聖祖(康熙帝)的孝誠、孝昭、孝懿三位皇后,她們都死在清聖祖之前,因此理所當然葬入了景陵地宮。但是,有一位死於清聖祖之後的皇后也葬入了景陵地宮,她就是清世宗(雍正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她之所以能夠入葬景陵地宮,並不是清世宗違規操作,而是她在雍正元年便去世了,彼時清聖祖尚未正式入葬景陵地宮,因此孝恭仁皇后才獲得了入葬景陵地宮的機會。再之後,無論是清高宗(乾隆帝)的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甄嬛原型)還是晚清時期權勢熏天的孝貞、孝欽顯皇后(慈安、慈禧),都是另建後陵,沒能入葬帝陵地宮,是為“卑不擾尊”。但是,無論泰東陵還是定東陵,都屬於泰陵、定陵的組成部分,仍然屬於帝后合葬。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明朝。明朝除了明宣宗廢后胡氏等少數特例,絕大多數皇后(含原為側室的皇太后)都葬入了帝陵地宮。如果皇后死於皇帝之後,通常會採用一些方法打開帝陵地宮大門,然後將皇后梓宮葬入。當然,這一切都是嚴格保密的。從已出土的明朝藩王墓來看,地宮大門很可能是使用暴力撞開的,因為梁莊王墓的地宮大門有一扇是用木頭後補的,與原本的磚石建築格格不入。由此可見,明朝的帝陵地宮很可能也是採取了這種暴力方式。因為明神宗朱翊鈞去世時,原配孝端皇后和明光宗朱常洛的生母孝靖皇后都已經不在世了。因此,唯一被髮掘的帝陵——明定陵無法幫我們解開這個謎團,我們只能通過藩王墓類推了。



大致就是這三類情況。不過,還有一個特例,那就是元朝,元朝帝陵採取了密葬方式,至今也無人知道元朝皇帝到底葬在了哪裡,就更別說皇后了。更何況,元朝“皇后”太多,直接編號第幾斡兒朵第幾皇后,到底誰算真“皇后”,本就是一筆糊塗賬!


農民工歪說歷史


這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實,帝后兩口子死後合葬的傳統,還真不是一直都有的。

先秦和兩漢時期,皇帝和皇后無論哪個掛在了前頭,都是死不同穴的,各自有各自的陵寢,不存在把封好的陵墓再打開,往裡裝的情形。

一般是早先修帝陵時,就一併在帝陵周邊修了皇后陵。

所以,當時的皇后陵墓多是在皇帝陵附近另闢新陵,單獨下葬的,規格要低於帝陵。只有大名鼎鼎的呂后,其墳丘大小几和建築物的規格,幾乎與高祖劉邦長陵相等。

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先秦和漢朝早期,儒家提倡的男女尊卑觀念還沒太深入人心,皇帝和皇后不但是兩口子,更是一種“合作”的關係,較為平等。比如,前面提及的劉邦呂后夫婦,屬於典型的職場搭檔。

到了南北朝時代,開始了“混搭”,既有皇后單獨起陵的,也有夫妻合葬的。

此時,受了儒家思想的影響,開始流行起一種“卑不動尊”的講究,即,地位低的一方不能去打擾地位高的人。

因此,去世的晚的皇后要與皇帝合葬的話,得將地宮墓道重新挖開,再入葬填埋。按照“卑不動尊”的原則,屬於對先帝的“大不敬”和無禮打擾,是大忌。

所以這一時期,跟皇帝合葬的皇后,都是先於皇帝去世的,或者是皇后為皇帝殉葬後,一起埋了的。比如北朝前期,沿用鮮卑族習俗,皇后要為去世的老皇帝生殉,然後兩具屍體一起火葬,把骨灰在合葬於地宮,根本沒有機會活成“皇太后”的階段。

之後的歷朝歷代基本沿用了“卑不動尊”的原則,皇后先去世的話,棺槨就放帝陵裡面等著,等皇帝駕崩後,再打開地宮,帝后合葬;如果皇帝先掛了,帝陵地宮就會直接封死,活成皇太后的先皇皇后,是沒有機會和理由跟老公合葬的。

比如,位於陝西省咸陽市的昭陵,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長孫皇后先去世了,在昭陵隆重下葬,13年後,太宗皇帝才進來跟她地下“團圓”的。這兩位堪稱帝后和諧的典範。

還有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十全老人乾隆,別說小他許多的妻妾們,就連他的兒子很多都沒能活過他。等他老人家作為太上皇駕崩的時候,裕陵裡面已經有五個女人等著他了,其中兩位是皇后,三位是皇貴妃。棺槨的擺放位置,還給當今的影視行業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關於“卑不動尊”,千年來,只有一個特例,那就是乾陵。丈夫唐高宗李治先進來等著,幾十年後,妻子武則天才來“團圓”的,而且這兩口子還全都當過皇帝。

當年武則天被迫退位,以皇太后的身份去世。他的兒子唐中宗排除眾議,堅持按照老孃的遺囑,重新打開皇陵,讓父母地下合葬。畢竟,自己的爸媽都當過皇帝,也無所謂什麼“卑不動尊”了。

而且,孝順的唐中宗皇帝,也照搬了媽媽的意願,在乾陵司馬道東側設了一塊“無字碑”,上面光溜溜的,未刻一字,意在讓後人去評說自己的“功與過”。

跟無字碑相對的,是司馬道西側的“述聖碑”,為武則天給自己的老公高宗皇帝歌功頌德而立的,她還親自撰寫了5000餘字的碑文,金粉填字,很是認真動情。

武則天堅持跟丈夫合葬,也說明了兩人的“真愛”程度,無字碑則代表著她老人的自信和無愧。不過,這裡倒是最想表揚一下高宗李治。換種角度看,他對妻子和信任和讓權,並非主要出於常人說的那種懦弱或者“懼內”。

大家有沒有感覺,真正自信而優秀的男人,多數是低調和能屈能伸的,那種嫉妒自己的配偶表現過於優秀的男子,多數都是半吊子水平,過分的敏感和“自尊自大”,其實,就是不自信的表現。唐高宗李治的做法,才更能體現出男人的自信和風度。

當然,還有兩人的“真愛”。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分情況吧,一般來講是尊動卑不動!

怎麼講呢?我們先說一下古代陵墓皇帝的陵墓會修的特別大,而且修建的時間很長,這一點大家都知道,比如說秦始皇的陵墓在他g為第一年就已經開始修了,而一個鈴木最終修建完成,然後完成它的使用目的是什麼東西作為標誌呢?就是他鈴木的最後有一道金剛牆,這道金剛牆其實是整個陵墓出口的一堵牆,這是為了封閉陵墓而專門修建的一座牆,是整個陵墓裡面最堅固的,同時也是整個陵墓最後一道防線。

如果說皇帝的陵墓在皇帝還沒有死之前需要安葬一個人的話,那麼就會用一些其他的東西把這個金剛牆給替代掉,就是這個牆上的磚頭先不氣,咱先拿一些其他東西把它給堵了,有的時候會選擇木頭,也有的時候會選擇一些其它的材質,總之先不要把他給堵死。

如果說皇帝還沒有死,而皇后或者他的貴妃死了,那麼皇后和貴妃會直接安葬在皇帝未來所在的陵墓之中,然後等到皇帝死了,那麼這個墓穴也就被封起來了!等到其他的貴妃或者是皇后死的時候,那他就沒有資格把這個金剛牆給打開,而是安葬在其他的地方。

至於說這些貴妃和皇后是否安葬在皇帝同一個墓室裡面,這一點也是有考究的,在早期的時候,皇帝和貴妃她是分別按照在不同的墓室裡面,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挖一些古代木的時候會發現誒,這個地方按照你一個人誒,那個地方又安葬了一個人,甚至於皇帝安葬在哪兒,貴妃安葬在哪兒?安裝在哪個方向的墓是在哪個地方?應該開鑿出來一個墓室都有自己的講究。

但是到了滿清的時候,其實這些東西都已經不講究了,妃和皇帝都會按照在同一個墓室裡面,比如說乾隆的墓裡面就是乾隆和其他的一些皇后,(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貴妃按照在同一個墓室裡面。

但是凡事無絕對,有的時候也會因為女人而打開這個金剛牆,然後再把這個女人的韓國再給放進去,然後安葬在同一個陵墓裡面,這得說到一代女皇武則天。

武則天死了以後,其實關於他安葬在哪兒朝堂之上的大臣爭論了很久,有人說應該重新開造一個墓穴,也有人說把他安葬在塘高中所在的募穴裡面,也有人說乾脆直接隨便找個地方埋了就行了,是當時武則天的兒子力排眾議打開了塘高中的金剛牆,然後把武則天的棺槨送了進去,然後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兩個人的陵墓合葬在一起。

這也是少數幾個因為女性而打開金剛牆的,至於說其他的基本上都沒那個資格兒,類似於慈禧這樣的女強人,最後還是得自己重開一個鈴木,雖然看起來這個樣子很尊貴,說因為是一個女人要下葬,然後重新開了一個禮物,但是事實上每一個皇貴妃每一個皇后心裡最希望的還是能跟自己的。男人合葬在一起,這樣才更加顯得有面子。


漩渦鳴人yy


這個不同時期不一樣。

漢朝的時候,帝后合葬的形式是同一個陵園不同的墳墓。皇帝陵坐北朝南,皇后陵在帝陵的右後方,體制規模稍小。如果有兩位以上的皇后,另外一位得葬到別處。比如,漢高祖與呂后合葬,後來的薄太后就只能另葬了。

漢朝的諸侯王大多數也採用類似的葬制,但也有一種巖穴,也就是大石頭山上鑿出來的,王后兩個陵是並排的,規格上相差無幾。有的還在兩墓之間修一條通道,比如徐州龜山漢墓,那個通道很窄僅能通過一人,不容棺槨通行,所以仍然是兩穴。

唐宋以後帝后同葬是同穴葬。如果皇后先死,先葬入帝陵,皇帝死後再打開墓穴,把皇帝葬入。皇后後死的話就要令建皇后陵。有一個例外是武則天,她死於高宗之後,仍被葬入帝陵。

明朝的制度又有所不同。現在已經挖掘了明定陵,結合文獻可以把明朝的葬制完全搞清楚。明陵是一座墳墓,但卻有三個穴。中穴坐北朝南,墓道朝南開。左右兩穴一個坐西朝東,一個坐東朝西,墓道都朝北開。三穴之間有僅供一人通行的通道相連。

中穴就是皇帝墓葬,左右兩穴就是皇后墓葬。不管是先於皇帝而死的,還是後於皇帝而死的皇后都可以葬入,都是葬入偏穴。如果和皇帝一起下葬,也可以一起葬入中穴。

比如萬曆皇帝,他的皇后去世不久還沒下葬他就駕崩了,連同原已下葬多年移葬過來王恭妃,三人一起葬入中穴,所以定陵左右兩穴是空的。

清朝的皇陵以孝莊為界,之前的帝后都是同葬一穴,皇后逝於皇帝之後,也要打開帝陵葬入皇后。孝莊以後形成了一種新的制度,就是先死的皇后葬入帝陵但不關陵門不封土以待皇帝。皇帝死後再去世的皇后另葬。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我們都說墓葬墓葬,其實墓指的是安放屍體的處所及設施,而葬指的就是處理屍體的方式。古代帝王陵的營造方式隨著時代的演變,其陵墓也形式也有所變化。所以皇帝、皇后的合葬方式亦有所變化,下面分類來解答。

土坑豎穴墓

所謂的土坑豎穴墓是什麼樣子?小型的土坑豎穴墓我們至今還在用,當然很多都在外層刷上了水泥。古代帝王級別的陵墓都是大型的土坑豎穴墓,像是西漢帝陵那種。這種墓葬方式,就算皇帝皇后一起死,一般不會合葬到一個墓裡面,何況皇帝皇后很難一起死,所以這種方式下,會葬在一個陵區兩個墓裡面,皇帝的墓最大,然後皇后的墓在旁邊,比皇帝的墓要小一些。



穿山鑿石的洞室墓

古代有一種把山體掏空然後在裡面營造“寢宮”的墓葬方式,這種方式漢朝就已經有了,比如滿城的中山王陵。到了唐朝的時候,唐朝的皇帝們很多都用穿山鑿石的這種墓葬方式。這種墓穴,可以分開葬,也可以合葬在一起。若是合葬到一起,那麼墓道入口首先就不能封死,方便之後打開。


磚石墓

磚石墓中,明清的帝陵算是代表。明定陵是第一座被考古工作者打開的帝王陵,打開明定陵之後,我們知道了皇帝皇后的棺槨是並排擺放的,皇帝的棺槨擺在中間。然後在打開定陵的金剛牆的時候,中間一個三角形的區域曾經是打開過的,這是為了後葬入者預留的通道,包括在找墓道口的時候都發現了古人為了尋找墓門的標記。


總得來說,若是土坑豎穴墓,那麼皇帝皇后一般會合葬到一個陵區內,是兩個墓。若是洞穴式的墓葬,那麼就可以合葬在一個墓裡面,只需要不把封牆封死即可。


淡看天上月


古代皇帝的陵墓有這樣幾種形式:周代的不封不樹,以至於現在沒有發現一座周王陵;漢代皇陵為覆鬥形,唐代以山為陵,明清為寶城寶頂。

皇后皇帝的埋葬歷朝歷代也不盡相:

周代因為沒有發現王陵,也就根本不可知。

漢代,是在同一個陵墓範圍內,皇帝和皇后各間陵冢。如漢高祖劉邦的長陵內就有皇帝陵園和呂后的皇后陵園。西漢之後一直遵循“同塋異穴”的葬制。

唐代,有明確記載的是唐高宗的乾陵。武則天遺囑明確指出要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中宗李顯堅決執行了母親的遺願,親自扶陵到乾陵,打開乾陵,將武則天安葬。至今,乾陵仍然安慰,並且是唯一一座安葬了兩位皇帝的陵墓。

明代,是帝后同穴。比較有說服力的是明英宗的遺詔。明英宗因為土木堡之變兩次為帝。他的皇后錢氏,在他被俘和幽禁期間,與其同苦,甚至殘疾了一條腿、哭瞎一隻眼。英宗感其深情,留下遺詔,明確“皇后千秋萬歲後與朕合葬”。所以,這個是明確的皇后後葬入的。明代唯一打開的萬曆定陵也是帝后合葬,但他的兩位皇后都是死在其前。

清代,很清楚,“卑不動尊”。帝后合葬同一地宮的前提是皇后要死在皇帝之前,比如康熙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原配)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繼後)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繼後)、這三位都去世的比較早,早就入藏了地宮;孝恭仁皇后烏雅氏(雍正生母)去世的時候康熙還未入葬,所以她也葬入地宮。如果皇后或嗣皇帝生母長壽,則要單獨建陵。比如孝東陵(康熙嫡母孝惠章皇后)、泰東陵(乾隆生母)都是單獨建陵。但她們都是帝陵的後陵,以帝陵的名字加所在方位為後陵的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