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曦林:《伯揆作品的文化含量與思想深度》

劉曦林:《伯揆作品的文化含量與思想深度》

  大美抱華——伯揆中國寫意花鳥畫大展

  2019年11月16日, “大美抱華——伯揆中國寫意花鳥畫大展”在故宮太廟隆重開幕。展覽展出當代大寫意花鳥畫家伯揆先生近期作品70幅,集中展現他的藝術成就,全面反映他近年來的創作的心路歷程以及對中國畫寫意精神的堅守、追求和探索,向祖國七十華誕獻禮。

  開幕式結束後舉辦了“伯揆大寫意花鳥畫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由本次展覽學術主持、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原副主任、《美術》原主編王仲先生主持,薛永年、劉曦林、鄧福星、王宏健、孫克、呂品田、張曉凌、牛克誠、尚輝、王平、何水法、王孟奇等諸先生髮言,由學術主持王魯湘作了精彩總結,共同交流、探討、研究中國民族大寫意精神和文化傳承等重要時代性課題。掀起了一場精彩的關於新時期中國繪畫尤其中國大寫意花鳥畫如何繼續發展的高端學術研討,並對伯揆先生的藝術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

劉曦林:《伯揆作品的文化含量與思想深度》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 劉曦林)

  劉曦林:《伯揆作品的文化含量與思想深度》

  感謝可以參加今天會議,提供了這樣的平臺,50後、60後、70後評論家坐在一起共同討論關於伯揆的繪畫藝術,而且是討論當下寫意花鳥畫的現狀,機會難得。中國花鳥畫的貢獻是對整部中華文化史的貢獻。

  寫意和寫生精神的問題,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專門進行了探討。寫生,大家圍著一盆花,寫出生意。寫意的概念是宋朝一個和尚,畫墨梅入影,故以此為寫意,故寫生與寫意都是從花鳥中來的。一個是書法人的精神,另外是中國畫的畫法。用比較簡單筆墨表達自己的情感、意志、觀念。我們認識寫意不光是一種畫法,而是一種精神,不僅僅是畫的簡單,就是寫意、超大寫意。工筆畫也有寫意,照樣有意,是兩個概念。

劉曦林:《伯揆作品的文化含量與思想深度》

  霽雪寒姿249x129cm 2019年

  今天來到太廟這個北京古殿,想到孔夫子的盡美盡善。我們可以更直接地理解孔夫子,在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時候,講人和自然的關係,他講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包括詩經三百篇裡有二百多篇寫的都是花和鳥。雖說是民歌,也有賦與很多哲理。在太廟我們能不能按照孔夫子的指導去思考?比如說天人合一這樣的哲學思維,表現我們的人格、思想、文化,為表現我們的情感增強內在驅動力。我很喜歡伯揆的作品,《逍遙遊》使我想到莊子的濠梁之辯,給我們很多想象,傳達了很多觀念。伯揆的作品是有文化含量和思想深度的。現在藝術家的高度裡往往缺少文思,寫意不僅僅是筆法的問題,是詩、書、畫、印的高度統一,也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綜合的高度提煉體現。整個花鳥畫界相對缺失這些,也是不能走向高峰的原因。我們需要站在文化深度和高度上體現人和自然的關係,找到藝術更深刻的體現。

劉曦林:《伯揆作品的文化含量與思想深度》

  逍遙遊 136cmx68cmx5 2017年

  齊白石畫兩隻雞,是用相互的故事來比喻,來教育孩子們要懂得禮讓。這是藝術思維教化作用。明年是鼠年,有人讓我畫老鼠,我說沒有超過齊白石的想法,我沒法畫。花鳥畫的思維方式,我們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啟發,需要在這方面加強,會收穫更多。

  現實空間提出一個宏大的課題,就是寫意的大時代主題。我們講人類命運共同體,講人類和自然的命運共同體,天人合一的哲學在新時代有它的新機遇,給我們和自然關係提供了非常好的時代背景。現代條件下中國的天人合一哲學找到了很好的契合點,這個點能不能啟發我們?我想是可以的。

劉曦林:《伯揆作品的文化含量與思想深度》

  幽澗249x129cm 2019年

  一個是意識規律的,好的畫需要刪繁就簡,留與想象的空間。齊白石五十歲的時候沒有你伯揆先生畫的好,到了北平之後和陳師曾接觸之後,得到了一流的文化信息和啟發。陳師曾說要畫自己的畫,我們不是八大山人,沒有八大山人的情感,所以這時候齊白石把他家鄉的小山、小水、小蝦引到畫中來,把他的情感引到他的畫裡來,把農民的智慧,民間的藝術的美引到文人的畫中來,用文人的墨汁澆灌了滿園的蘿蔔和白菜,自然而然他找到了自己的時代特色。因為他真實地表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現在我們更多時候從於利,忘了從於心。市場冷的時候需要我們更多從於心地去思考繪畫,反思自我。望你繼續努力,並取得更大的成就!

劉曦林:《伯揆作品的文化含量與思想深度》

  一枝獨秀 249×129cm 2019年

劉曦林:《伯揆作品的文化含量與思想深度》

  開幕式現場

劉曦林:《伯揆作品的文化含量與思想深度》

  劉曦林接受媒體採訪,高度評價伯揆的大寫意藝術成就

劉曦林:《伯揆作品的文化含量與思想深度》

  展覽嘉賓留影

劉曦林:《伯揆作品的文化含量與思想深度》

  學術研討會現場

劉曦林:《伯揆作品的文化含量與思想深度》

  學術研討會現場,左起:王魯湘、王仲、伯揆

劉曦林:《伯揆作品的文化含量與思想深度》

  學術研討會嘉賓留影

  伯揆 藝術簡介

劉曦林:《伯揆作品的文化含量與思想深度》

  王英鋼,字伯揆,齋號有鳴堂,河北石家莊人,現居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畫院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伯揆美術館館長。

  國內首位被國家金融機構審核通過其作品可質押貸款的藝術家。

  繪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性美術大展。在國內外舉辦個人展覽達五十多次,出版多部個人作品集。

  伯揆美術館位於北京市通州區宋莊鎮北京藝術東區。集展覽、教學、研討等為一體的公益性美術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