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三國曆史文化故事》選粹14


《南陽三國曆史文化故事》選粹14|丁小琪

本期作者簡介:丁小琪,南陽人,詩人,專欄作家。文史愛好者。


《南陽三國曆史文化故事》選粹14|丁小琪


《南陽三國曆史文化故事作品集》


《南陽三國曆史文化故事》選粹14|丁小琪


諸葛亮郟縣“會”張良

丁小琪 / 文

2003年,在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張店村,出土一塊“留侯祠銘碑”,該碑高106釐米,寬60釐米,厚19釐米,無碑額碑座,碑體是當地粗糙的紅石,碑銘寫道:

亮攜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賢宗,觀地勢不嚴。然清靜秀逸,乃龍鳳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成帝王之師。吾輩嘆之敬之效之。


《南陽三國曆史文化故事》選粹14|丁小琪

郟縣張店村“留侯祠銘碑”拓片

碑文是建安6年,諸葛亮攜徐庶也即徐元直在拜謁留侯祖廟、瞻仰張良像後寫下的一這篇祭祀紀念性短文。

此碑文中無額文、序文、落款,只有正文56個繁體漢隸刻於石碑正中。碑刻形式非常符合漢代碑碣的特徵。

據郟縣考古界和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周俊傑對該碑刻及拓片考證定論:“此石隸書結體方正,清雋而疏朗。因非廟堂之用,故又具灑脫飄逸之氣。文字線條瘦勁而爽健,儘管已到漢末,線的起收與轉折處已出現圭角,這是漢以後所有隸書最明顯的特徵,但此石氣息上仍然瀰漫著只有漢人才有的淳厚、高古、蒼茫之氣。”

建安6年即公元202年,我們看一看這一年究竟發生了什麼大事:

建安六年,劉備兵敗投奔袁紹,不久又離開袁紹,轉投荊州劉表。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時,劉備在荊州曾向劉表借兵想攻打許都,劉表暗中提防劉備,拒絕了劉備。無可奈何的劉備只能閒呆在荊州,還差點遭蔡瑁暗殺。曹操官渡之戰大勝之後來攻打荊州,劉表聽說後,就把劉關張趙派遣到新野,幫他把守北大門。

而就在這個時間段前後,少年的諸葛亮,正遭遇人生的第三次重創,父母雙亡之沒幾年,相依為命的叔叔諸葛玄也去世了(建安二年丁丑197年)。不滿17歲亮的諸葛亮在平山為叔父守孝。古人守孝至少三年。也就是說到公元200,諸葛亮才守孝期滿。但據逵富太的《智聖諸葛亮》所載,諸葛亮的嬸子王氏很不待見諸葛亮兄弟倆,丈夫去世後,王氏寡母孤兒更難活了,諸葛亮兄弟倆在嬸子家也難以生活下去,他們只好辭別嬸子王氏,來到南陽。

諸葛亮和諸葛均具體是怎麼去的南陽,《中國藥店》雜誌2005年第08期《張仲景給諸葛玄看病》一文有資料可參考。諸葛亮的堂弟諸葛誕,後來就近去了許昌曹營供職,始終和諸葛亮沒有交集,這也隱約透露出諸葛亮和嬸子、堂弟諸葛誕關係非常疏遠。

“留侯祠銘碑”印證了一個史實:諸葛亮曾寓居遊學於平頂山。這和沂南、南陽的相關史料和民間傳說相吻合。十四歲的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赴豫章郡上任未成,遂去荊州投靠劉表,在荊州遭遇諸多不隨順,兩個姐姐就地嫁了人。諸葛亮兄弟倆跟隨諸葛玄及其家眷北上去了平山葉縣。不久,諸葛玄患重症傷寒,病逝世葉縣。據平頂山專家們論證,諸葛家當年寓居平頂山腳下,昔日的高陽華里,就是今天的諸葛廟一帶。那裡正是“留侯祠銘碑”記述的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諸葛亮攜元直拜謁張良故里留侯祠一帶。

年輕的諸葛亮並非以書法名世,但偶爾乘興所書已極見功力,“其文之暢、其書之精、其情之誠。”“漢人書無一不佳者”,千古才俊諸葛亮的手筆肯定俗不了。諸葛亮生活的東漢末期,多使用竹簡記事,真跡傳世極為稀缺。“留侯祠銘碑”文再現了1800多年前青年諸葛亮的書法真跡,極其珍貴。該碑拓已被收至《中原文化大典·書法典》。

“留侯祠銘碑”碑文還涉及另外一個歷史人物:徐庶,碑文中的元直就是徐庶,他本名徐福,《三國志》中有徐福傳。徐福幼年時行俠仗義,後棄劍南遷拜師學藝,終於成為一代名士,與諸葛亮、崔州平交往甚密。徐庶曾輔佐劉備,後因受到要挾,被迫赴曹營救母。臨行前向劉備薦舉南陽“臥龍”諸葛亮。

1994年平頂山市諸葛廟村發現的明代葉縣令牛鳳撰寫的《改正諸葛武侯祠記》,已奠定了諸葛亮少年時代在葉縣有過一段寓居生活。這些史料無疑是對諸葛亮27歲以前歷史的一個填補。


《南陽三國曆史文化故事》選粹14|丁小琪

明代牛鳳書《改正諸葛武侯祠記》:


峰頭高望兩南陽,遵養當年寓此邦。

山麓斷幢題姓字,道周荒草沒行藏。

臥龍一去風雲散,梁父重吟感慨長。

墟畔至今存古廟,衣冠猶侍漢中王。



《南陽三國曆史文化故事》選粹14|丁小琪

關於諸葛亮寓居葉縣之事,《中州雜俎》《嘉靖南陽府志》《古今圖書集成》《葉縣志》均有提及:“ 葉縣平山下有諸葛之舊墳墟”,更是石錘鐵證。明代葉縣令牛鳳撰寫的《改正諸葛武侯祠記》碑文也是極好的證據。


《南陽三國曆史文化故事》選粹14|丁小琪

平頂山市葉縣的諸葛廟街


根據平頂山史界的考證,和山東沂南和南陽的一些史料碰撞,對諸葛亮前半生的27年有個大致的界定,繪出了一個大致的脈絡,諸葛亮27歲之前的青春歲月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童年時代,1-14歲在家鄉琅琊郡陽都度過了童年;第二階段少年時代,14歲~17歲離鄉避難,在荊州和平山都有過短暫的寓居;第三階段,諸葛亮17歲~27歲定居南陽臥龍崗躬耕隴畝,砥礪進取、韜光養晦、等待時機,度過了不平凡的青年時代。

粗略計算,諸葛亮最遲也是在公元198年春天從葉縣來到南陽的。

躬耕於南陽的諸葛亮,時常外出遊學拜師交友,結識了很多因戰亂而南遷的中原儒生俊傑。這通郟縣張店張良“留侯祠銘碑”文就是他交友遊學的佐證之一。

另據《魏略》記載: 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後公威思鄉里,欲北歸,亮謂之曰:“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更進一步正名,青年時期的諸葛亮,不但交友廣泛,而且志向遠大,自比管樂。他這一時期的韜光養晦、拜師遊學、養精蓄銳,為不久後發生"三顧茅廬”和“草廬對策”、出山匡扶漢室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平頂山郟縣張店村“留侯祠銘碑”的發現,為張良故里之爭,也該劃上圓滿句號。

南陽距郟縣張店村一百多公里,高陽華里距郟縣更是近在咫尺。據此時間和地理方位推斷,建安6年也就是202年,諸葛亮和徐元直一起到郟縣張店村拜謁張良墓,並寫下這留存千古的“留侯祠銘碑”文,當是諸葛亮躬耕南陽臥龍崗,和來訪的好友徐元直一起外出遊學拜師時,或者在去高陽華里祭祖途中順便而為。 平頂山郟縣張店村“留侯祠銘碑”的發現,為張良故里之爭,也該劃上圓滿句號。



丁小琪 2019-12-2020年1月28日 於南陽臥龍崗下


《南陽三國曆史文化故事》選粹14|丁小琪


劉備南陽三顧茅廬訪諸葛亮


《南陽三國曆史文化故事》選粹14|丁小琪


南陽臥龍崗三國遺蹟諸葛草廬 —“草廬對發生地


《南陽三國曆史文化故事》選粹14|丁小琪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臥龍崗


南陽作家群《南陽三國曆史文化故事》選粹

主辦單位:南陽市臥龍區文聯


丁小琪編於2020年1月28日


1.《人文趣事 葉縣傳說故事 》——《諸葛亮與葉縣平頂山》

2.《中國藥店》雜誌2005年第08期 ”宛西製藥“冠名欄目”張仲景系列小故事之 《張仲景給諸葛玄看病》“

3.中華書局1960年版《諸葛亮集》

4.中華民國二十五年版明代何宇度《如蜀記 蜀部雜鈔 益部談資》

5. 晁好德《晁氏家族家世文化之三國

6.明嘉靖《葉縣志》

7.賀中乾/文《發掘諸葛文化 促進文化興市》選自《平頂山日報》

8.《魏略》

9.《中州雜俎》

10.《嘉靖南陽府志》

11.《古今圖書集成》

12.“ 葉縣融媒”載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