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藝術愛好者,你認為藝術家的作品,是該迎合觀眾,還是引領觀眾呢?

影影圈圈


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在表達藝術家自身的思想情感,主觀或客觀而已,同時也在反映現實的社會狀況,或多或少而已,這從而也決定人們欣賞作品的感受程度,問題來了:作為藝術愛好者,你認為藝術家的作品,是該迎合觀眾,還是引領觀眾呢?



藝術家的作品,迎合觀眾或是引領觀眾

藝術作品的價值有很多,包括了作品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社會價值以及商業價值,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其中任何一個價值都和人有關,一件作品不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幾乎是沒有任何價值而言,也就是說,人們的審美態度決定了藝術作品的價值,


經過上段的簡單敘述,就容易理解了,藝術家的作品,應該迎合觀眾,就以繪畫作品來解釋說明吧,畫家試圖通過繪畫的渠道與他人達成思想、精神方面的溝通,簡單說,就是“藉助視覺向人們講述故事”,值得注意的是,畫家所講的故事有真實(有據可查)或虛假,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作品,之所以以宗教神話故事情節為題材,那是因為這些宗教神話故事有據可查,作為觀賞者對希臘神話或《聖經》都有所熟悉瞭解,所以,當藝術家們創作出有關宗教神話故事的油畫作品時,就很受人們的歡迎,欣賞起來易懂,



要是藝術家的作品是引領觀眾,那麼作品風格就容易“奇形怪狀”,那樣的作品意義價值並不大,或者說是藝術家一廂情願的認為是“藝術”,其實,很有可能是“垃圾”;把自己的思想強加於人,這是多餘的事情,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然了,迎合觀眾的作品,是尊重人們的正常審美,在內容及形式上,都恰當好處。


詩夜城主


關於藝術作品是迎合觀眾還是引領觀眾這個問題,可以說自從有了藝術和藝術作品人們就一直在探討在討論,趨於一致的看法和認識是,藝術作品迎合觀眾和引領觀眾並不矛盾,不應該割裂開來,藝術作品既要迎合觀眾,為大眾所喜歡,同時又要引領觀眾,推動藝術不斷向前發展。

面向大眾,為大眾服務,是藝術的本質特徵之一,也是藝術的創作方向。藝術遠離了大眾,就如同無的放矢,就失去了藝術創作的意義,至少會使藝術的價值和意義大打折扣。只有面向大眾,迎合大眾,藝術才能彰顯出其獨特的魅力和強大的生命力,才能形成藝術創作的良性機制。

迎合大眾不是庸俗的迎合,不是為了迎合而迎合,而是健康積極的帶有進取的迎合。比如大眾喜歡的傳統藝術,我們繼承了下來,這是迎合大眾,滿足大眾的精神需求。但是我們在繼承傳統藝術的同時,根據社會時代發展對傳統藝術進行了創新,這就在迎合大眾的同時又引領了大眾,同時推動了藝術的傳承創新發展。

引領大眾不是否定傳統,創新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創新,創新的目的是為更好的迎合大眾,服務大眾,進而更好地發展藝術。

藝術來源於生活,大眾是生活的主體。藝術家也是社會大眾中的一分子,應該瞭解時代需要什麼樣的藝術作品,大眾喜歡什麼樣的藝術作品,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既要賦予作品以時代性,前瞻性,使作品具有引領大眾的意義,同時又要考慮大眾的理解認知能力,把迎合大眾和引領大眾有機的結合起來,二者兼顧,相輔相成,應該是藝術家追求的方向和目標。


燈影書畫


既然被稱為藝術家,自然是應該有能力引領大眾的審美高度,同時也有責任引領大眾的藝術審美方向。但是,這種引領並非簡單地迎合大眾的審美習慣,如果缺少了自由創作的藝術個性,難免會流於庸俗。

不過,並不是所有符合大眾審美習慣的藝術作品都是在刻意迎合。比如那些唯美寫實主義風格的油畫作品,不僅受到普通大眾的普遍歡迎,同樣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很多時候,能夠迎合大眾審美,與引領大眾審美其實並不矛盾。

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寫實主義油畫,無疑是非常符合大眾審美習慣的。比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至今仍被人們喜愛和推崇。在當時,這樣的藝術無疑是能夠引領大眾的審美高度的,幾百年過去了,其藝術價值仍然處於巔峰水準。由此可見,迎合和引領大眾審美是可以並存的。



驚龍軒多次提到過陳逸飛先生的浪漫主義、寫實主義油畫作品,能夠在藝術界受到普遍認可,也能在普通大眾中受到廣泛青睞。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雅俗共賞。

再說說印象派畫風,當時莫奈、高更、塞尚他們的作品根本就沒有市場,大眾接受不了,在藝術界也幾乎是一邊倒地抨擊和排斥。但是,時間很快證明了印象派畫風的藝術價值,由於對光影的研究和表現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對繪畫藝術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這麼看來,印象派畫風雖然不能迎合當時的審美習慣,卻事實上引領了繪畫藝術的審美潮流。

所以說,符合大眾審美習慣也好,還是引領大眾審美思維也罷,只與藝術家的美學思維和藝術追求方向有關,並不能以此來衡量其藝術作品的藝術高度。

驚龍軒就讀於美術專業時,當時很多同學都很喜歡陳衍寧的油畫作品。那個時候行畫好像剛剛興起,那些臨摹陳衍寧先生油畫的作品都能賣出很高的價格。其市場影響力可見一斑。陳衍寧先生這樣說過:“我不能代表所有中國的畫家,但是我的個人經歷說明了中國寫實畫家在國際藝術環境中是能夠得到認同的。”

不僅僅是陳衍寧,還有現在中國超寫實油畫領域的領軍人物冷軍,同樣具備很強的市場號召力。陳衍寧和冷軍都是秉承寫實主義繪畫風格的,這樣的畫風非常符合大眾的審美習慣,但是你能說他們的創作是為了刻意迎合大眾審美嗎?顯然不是!


“做到有生命力的藝術形象,並賦予深刻的心理內涵和社會意義。”這是陳衍寧藝術創作的宗旨,也應該是大多數藝術家應該秉承的創作方向。毫無意義,這樣的創作方向能夠讓藝術家在市場的需求和藝術家個人表象、藝術要求這兩者之間找到很好的平衡點。

隨著數字圖像技術的飛速發展,寫實風格的油畫創作受到極大衝擊已是不爭的事實。一些藝術家從具象繪畫風格轉而嘗試抽象主義畫風;還有些畫家專門研究材料,進行新材料的實驗。這些都無可厚非。但對於多數畫家來說,用材料創造出有情境、有思想、有技巧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這也只是驚龍軒一家之言,歡迎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謝謝!


驚龍軒


藝術來源於社會實踐或現實生活,是一種高於生活的精煉總結,無疑應當引領生活。一昧地迎合觀眾就會導致藝術的低俗化。

人對美的東西在本能上是嚮往的,高雅的藝術會愉悅大眾。而低俗的藝術作品會引起大眾的本能反感和抵制。這如同物理學中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作用力有多強,反作用力就有多強。因此,如果藝術的質地泛化了,藝術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無論主觀上還是客觀上,人們也需要能夠引領生活的高雅藝術。


江渚雲天


不管是迎合觀眾還是引領觀眾的藝術,只要這個藝術作品能打動觀眾的心靈,引起觀眾的共鳴,就是好藝術作品,就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成為經典。《詩經》裡的“風”、“雅”、“頌”,“風”裡就是老百姓的歌,語言淺白,雖然是迎合人們的即興歌唱,是下里巴人的歌唱,但是並不影響它經典的光芒,因為它不僅僅打動了當時人們的心靈,還深深地打動一代代後人的心靈;“雅”和“頌”當時算陽春白雪吧,有高雅樂器的伴奏,引領當時藝術的前沿,裡面也有一些詩歌引起人們心靈的共鳴,也為人們喜愛。所以,藝術的生命不是什麼引領和迎合的問題,是能否引起人們心靈共鳴的問題。


兩江觀察


兩者之間互相兼容,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它是對生活的高度提煉後加以昇華,藝術可以純美得讓人暫時脫離現實生活而讓我們做片刻精神的享樂與棲息,也可以讓我們悲痛得將熱淚滴落在這以豐厚物質作基礎的主流生活的華麗外衣上.可是不論哭泣或者是鼓舞,一旦用藝術的形式奉獻給觀眾.這淚和笑便不再屬於你自已,而是必須藉助於你對藝術手段的把握,以一種透過各種表象而挖掘出的某一點去體現我們聆聽到的緣自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或內蘊的真實,以期去傳遞人與物之間那種相依相存的和諧與共鳴。











心無鎖春雷


你好親,很開心回答你的問題

藝術家的作品,比如畫家的作品,是應該迎合大眾,還是引領大眾?

個人拙見,畫家的作品,應該引領大眾,為什麼呢?

對於畫家創作,觀眾們欣賞一幅畫,畫得寫實不寫實,逼真不逼真,是觀眾欣賞繪畫作品最簡單粗暴的套路

但是,在印象派時期,油畫創作表現手法,畫家莫奈率先突破了寫實客觀的固定繪畫手法

印象派創新的繪畫創作思路,直到影響了西方20世紀的現代藝術,其創新風格多變的繪畫流派,還有脫離了架上繪畫的行為藝術,大地藝術,偶發藝術

畫家創作一件繪畫藝術品,迎合大眾,引領大眾,各有什麼利弊?

畫家創作一幅油畫作品,迎合大眾



1好處就是,達到雅俗共賞的藝術境界,如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作品,新古典

達芬奇,提香,魯本斯,懷斯,安格爾,大衛的油畫藝術,達到雅俗共賞的境界,他們的作品既能迎合貴族階層的審美口味,深得貴族階層喜愛,同時又不失畫面高雅,莊重的品味

冷軍的油畫作品,也達到了雅俗共賞的境界,內行人,外行人都佩服冷軍寫實到極端的繪畫功底

2進行繪畫創作,如果畫家一味迎合大眾,會造成繪畫的創新發展演變,造成停滯不前的局面

大眾喜歡寫實的傳統古典油畫風格,於是畫家為了生存,於是一味迎合大眾的藝術口味,為了大眾買單

但是,如果每一個畫家,都創作寫實油畫風格,那麼繪畫的創新就會停滯不前

梵高的油畫作品,其脫離寫實風格的藝術表現手法,粗獷的線條,鮮明主觀化的色彩,不被大眾欣賞,但是卻為我們打開了創新的繪畫世界。

畫家們創作油畫作品,引領大眾

1其好處是為了提升大眾的審美品味,藝術修養,善於以綜合的方面欣賞一幅繪畫作品,使大眾的審美品味不再單一地停留在寫實,逼真的欣賞水平

畫家們創作油畫,比如畢加索創作油畫作品,一生都在創新演變,但是畢加索同時也在推廣自己的藝術才華,引領大眾接受,並欣賞自己的立體主義抽象畫風格,同時又保持了自己原創,個性化的繪畫風格,兩全其美

2引領大眾欣賞自己創新,獨特的繪畫風格,如抽象畫風格,誇張變形怪誕的表現主義風格,或者是當代油畫時尚創新的藝術風格

但是你同時也要接受大眾一時半會不能接受你創新的繪畫風格,然後你的畫作一時半會賣不出去的現狀。

但是無論如何,繪畫創作,還是任意藝術創作,都應該引領大眾,其創新的藝術風格,應該引領大眾提升自己的審美品味,不再以單一的畫得是否寫實,來評價一幅畫作的好壞。

如同大眾都喜歡流行音樂,因為流行音樂大眾都能聽懂,但是音樂的發展,不應該只停留在流行音樂。


回答完畢

我是藝術狂人,從事少兒美術教育,如有美術,美術教育的疑問,歡迎私信


藝術狂人2


藝術家的作品首先要迎合觀眾,就是迎合市場;把迎合觀眾還是引領觀眾的問題,引導到"觀眾"上。再從"觀眾"引導到"演員自身″,再到"表演"。


紀實知行


作為一個藝術愛好者我認為藝術家的作品不應該迎和大眾,應該引領大眾,讓大眾讓可藝術家的作品。因為藝術是高尚的,是不可迎和任何人的,只有藝術家把自己的作品發輝極至,發輝到顛峰,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認可。


岑家澤根藝


藝術是用美的形象性表現生活中的典型事物,為大眾提供了藝術的審美教育。藝術家創作的藝術作品,應該是引領觀眾在欣賞藝術作品中,體驗出藝術魅力的審美感受,從而使觀眾思想觀念上得到轉變,而絕不是迎合觀眾。

一、藝術作品為大眾提供欣賞性的審美教育,並引領大眾在思想觀念的轉變和提高,認識到什麼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不但改變了大眾的陳腐舊觀念,而且提高了三觀的正能量,體現出藝術家思想情感所表達的藝術風格,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教育價值。

二、藝術作品能激發大眾的情感激盪,能被藝術魅力所感染,引領大眾對美好的事物產生一種審美的嚮往。藝術作品能引領大眾有興趣地欣賞和評價經典名畫、雕塑、音樂等藝術風格,它能使大眾的藝術修養、欣賞水平、審美觀進一步提高,從而使自己成為具有藝術素養的人。

三、藝術作品具有教育性的審美,它是引領大眾正確地欣賞、解讀、評價藝術作品的主題思想和藝術特色,它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的需要。藝術作品應簡單明白、通俗易懂具有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使大眾在欣賞藝術作品中受到了藝術教育的審美感受,滿足了大眾、不同的文化程度的審美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