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測器為什麼只拍照不錄像?

哥是lao中醫


火星探測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因為火星曾經和地球是兩個“姊妹星球”,環境類似,而且都處於宜居帶。所以,歷來人們都懷疑火星上面可能存在生命,故而一輛又一輛火星探測車不測辛苦的被髮往了火星。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在美國登錄月球的時候,就通過實時傳輸,實現了全世界的登月直播。而為探測火星,卻沒有錄像或者說從來沒有拍過視頻呢?

主要一個原因就是路程太遠,通信不方便。實時傳播或者拍成視頻,代價太高。不如照片通信來的快。

火星雖然緊鄰地球,但是相互之間的距離最近的時候也有0.55億千米,即便光也需要跑184秒的時間,換算下來就是3光分。從地球是發射火星探測器,往往需要幾個月才能夠到達火星,可見距離有多遠。這樣,我們和火星通信,一來一回就延遲了6分鐘以上。這麼遠的距離,信號傳輸已經很弱了。特別是火星探測器為了降低有效載荷,電池的功率不可能太大,所以也就註定了火星探測器發送到地球的電磁信號是很弱的,需要極其苛刻的天文接收器才能夠解析信號。

而且,由於探測器和地球存在很大延遲,所以每次地球和探測器通信機會都很難得。而如果探測器錄像傳輸數據的話,無疑會佔用大量的通信信道和時間。再說,遠距離信號傳輸很難保證不會失貞,所以即便錄下了視頻,探測器傳輸回來也是個大問題。

再者,錄視頻需要內存,火星探測器不可能為了錄視頻而負載大體積硬盤的。錄視頻還是個耗電的行為,好不容易探測器跑到火星,可不能為了錄個視頻把電量給消耗了。所以,預期拍視頻,不如多拍幾張高清晰度的照片來的實惠。


科學探秘頻道


火星車自帶的設備是完全可以錄像的,好奇號的桅杆相機(mast cam)可以拍攝高解析度的(1600*1200)照片和720p視頻,但為什麼我們看到的都是合成的GiF動畫或者照片呢?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1.機身存儲及計算機限制。火星車的主要任務是科學研究,好奇號的主控電腦是二臺IBMpower 750,256mb 內存,2G閃存。大量視頻會影響存儲,佔據重要的任務數據存儲空間。

2:傳輸限制。好奇號的通信是通過車身增益天線與火星軌道上的奧德賽軌道器傳輸數據,理想速度2mb/秒,奧迪賽再將數據轉發到地球的深空網絡,速度約為256kb/秒,但是每次只能通信8分鐘,每次只能傳250mb數據,而這些數據則要傳20多分鐘才能傳到地球。好奇號如果與地球直接通信,速度則只有可憐的8kB/秒,大家想想,如果傳個高清視頻要傳到猴年馬月。

所以說,傳個視頻會佔用寶貴的帶寬,科學家要的是寶貴的研究數據和分析照片,而不是高清視頻。





擺渡人的生活


火星探測器為什麼只拍照不錄像?

也許現在直播的泛濫讓各位一個慣性思維,看不到實時的圖像就抓耳撓腮非常不習慣,但很可惜,在火星這種實時深空探測的任務上無論是錄像還是直播,基本上難以有條件實施的,或者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簡單介紹下!

上圖是11月底剛登陸火星的“洞察號”

一、探測器的存儲系統不允許

無論是衛星還是探測器又或者能在火星上跑的機遇或者勇氣號等,無一不是要經過惡劣的發射與太空和恐怖七分鐘(登陸穿過大氣層)等,因此其存儲部件的關鍵是可靠而容量則是第二位,並且火星探測將會有大量的數據需要記錄,如果將存儲空間開放給視頻攝像的話估計用不了一兩天就滿了.....一個1080P(約200萬像素)的普通監控攝像頭每天將產生超過40G的容量,而這只是1080P的分辨率,作為照片太LOW了,一般的相機都超過千萬像素了,而火星探測器只會高而不會低!

二、深空傳輸的帶寬不夠,而且還不是隨時保持,會因為火星自轉以及因太陽位置阻隔或者因太陽活動而中斷等,視頻傳輸需要大量的帶寬,如上1080P需要4Mbps,而與火星的聯繫能保持在Kb級別就謝天謝地了....

三、深空探測基本不需要視頻 即使是火星漫遊車也是行動緩慢,而洞察號這樣不動的探測器更是沒有必要拍攝視頻,即使需要,也可以使用延時攝影(每隔一段時間拍一張)的方式拍攝照片後合成動態視頻

這是火星日落的三張照片拼的GIF圖,如果你看直播有興趣看那麼久的夕陽不?

四、就是對電力供應的精打細算,一個長時間開其的攝像頭的耗電是不容小覷的,儘管在地球上只是一個電源插座而已,但火星上所有的電力都來自於太陽能電池,就比如你家在一個偏僻不通電的地方,只有一套太陽能設備,看你還能愉快的看電視不?

火星探路者居然只有100W,勇氣號也只有1KW都不到....真是難為這些在火星上堅持那麼多年的小朋友了,也許這是人類製造過的電力分配最為精細的大玩具了....!!

有照片看就知足不,還想直播,等未來天朝的UNCON中繼通訊星座完成也許就可以直播了,您是否有一點點小期待?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拍照和錄像沒有本質的區別,短時間內多拍幾張連起來就是視頻。火星探測器是否錄像要取決於它的任務是什麼。大部分任務不是為了去火星給大家看直播的,而且也沒啥好看的。

比如剛發射的洞察號探測器,它的任務就是探測火星內部結構,所以主打裝備就是地震儀和熱流探測儀。整個探測器也是圍繞著這個功能設計的。

其中地震儀和我們在地球上的地震儀是一個原理,通過探測地震波來測得火星內部結構,就好像買西瓜拍一拍就知道熟不熟一樣。


如果跟馬路上的攝像頭一樣,要一直開著錄像還傳回對球,那麼太陽能電池板的電可不夠用。否則我們現在的手機就都是太陽能供電了,還要個毛充電器。


蛋科夫斯基


首先 錄視頻是沒有技術問題的,但是你們要明白的是科研的重點是什麼,就是突出重點單點事件的單張照片,而不是突出過程的視頻!超大分辨率的單張照片對於科研來說至關重要 而不是幀數眾多而不利於分析的視頻!當然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錄一些視頻。不過就目前來講錄視頻沒有性價比。


莫辣思


電影其實就是“活動著”的圖像,以超越人眼睛識別的速率切換,而火星探測器由於拍角度限制,傳回地球圖像有些是多張圖像合成的,做成視頻也可以,但太麻煩。

拿美國剛發射的洞察號來說,在探測器上部裝有一個45度角視野的攝像儀器,安裝在機械臂上,主要對著陸器成像,另外在著陸器的下部安裝有一個120度視野的避險相機,提供儀器部署區域的互補視圖,均使用1024×1024像素的電荷耦合器件探測器捕捉圖像,配備彩色傳感器,因此它可以拍攝多彩的火星世界,前不久它還發回了火星藍色落日。所以即便洞察號能夠拍攝很多圖像,但它們的主要工作還是監控設備運行。

火星探測器的成像儀器都有著特殊的作用,不僅是用來成像的,而是配合著探測器整體的儀器使用,還要保證儀器的安全。從以往發射的探測器的傳輸速率上說,發回視頻可能問題不大,但對拍攝的要求更高,需要快速地拍下多幀圖像,對傳輸要求也更高一些,火星信號經過中轉發回,所需時間長,耗費的電力也更多,而且由於拍攝角度的限制,一些探測器發回的圖像實際上是多張圖像合成的,算下來還是圖像划算。

探測器的主要任務是探測,探測火星地表及地下特性,而不是為了拍視頻看的,攝像機的運用也不止拍照,都是有計劃來的,只拍照估計也是綜合多方面考慮吧。


來看世界呀


因為火星的流量太貴啦!嗯如圖火星傳的


青鳥看客


視頻每秒要拍攝十幾張甚至幾十張圖像,光內存要就佔不少,不如拍一張高清圖片來的划算,加上火星離地球太遠,通信信號波長肯定不能用短波,短波衰減厲害,但波長長的能攜帶的信息就少,幾分都發不了一張圖更別說一段視頻,火星車也是靠太陽能維持,電源有限,也沒有充電寶,能省就省吧


聶聿


人家趕時間,只是先傳張照片的過來快,你以為接下來的高清彩色無碼照會免費給地球人看?


沐青奕雲


可以拍視頻保存到本地。回來的時候在。。。哦回不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