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司母戊鼎”還是“後母戊鼎”?郭沫若真的認錯字了嗎?

中國的青銅器舉世聞名,不僅品種多、器型精美,而且造型富有想象力,典型的有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秦始皇兵馬俑出土的銅車馬、還有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館收藏的絕美青銅器,但是在眾多的青銅器中,有兩件被推為“鎮國之寶”:它們分別是位於臺北故宮博物館的毛公鼎和位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後母戊鼎”。毛公鼎以銘文多取勝,而後者則以體型和重量獨佔鰲頭,然而這個寶鼎的名字以前在歷史課本中一直叫做司母戊大方鼎,據說是郭沫若把“後”認成了“司”,導致了寶鼎名稱的錯誤,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究竟是“司母戊鼎”還是“後母戊鼎”?郭沫若真的認錯字了嗎?

鎮國之寶

1939年初春,河南安陽武官村的兄弟倆拿著洛陽鏟在田地裡“淘寶”,一天夜裡突然探測到地下好像有硬物,於是兄弟二人決定刨開土看看究竟是什麼寶貝,由於月黑風高,加上天寒地凍,二人挖到天亮都沒有完全挖出來。第二天他們叫了40多個村民,連挖了三個晚上,終於從土裡抬上來一個銅鏽斑斑的龐然大物,個頭和廟裡的大銅爐差不多,因此村民叫做“古爐”,但是非常沉,這就是震驚後世的青銅器國寶後母戊鼎,鼎重832.84公斤,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寬79釐米,足高46釐米,壁厚6釐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鼎中最大最重的青銅器。當時正是日本侵華的時期,為了不讓寶鼎落入日本人之手,當地村民也是與日本人鬥智鬥勇,甚至還買了一個贗品青銅器埋在自家院裡騙過了偽軍和日本人的搜查,最終保住了這一珍貴的國寶。

究竟是“司母戊鼎”還是“後母戊鼎”?郭沫若真的認錯字了嗎?

在南京展出

抗戰勝利後大鼎在首都南京首次展出就轟動了整個南京城。1949年國民黨撤往臺灣時原有意將大鼎運往臺灣,但由於大鼎過於沉重,大鼎流落在南京飛機場,後被解放軍發現,轉移到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後母戊鼎從南京調往北京,成為鎮館之寶。最初給該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稱其為司母戊鼎,他認為“司母戊”即為“祭祀母親戊”。 另一著名學者羅振玉也曾認為:“商稱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於是,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來了,此後一直叫做司母戊大方鼎,還被寫進了歷史課本,河南安陽作為寶鼎的老家也在殷墟博物館放置了一尊複製品,下方寫著“司母戊”三個大字。


究竟是“司母戊鼎”還是“後母戊鼎”?郭沫若真的認錯字了嗎?

鼎上的銘文

然而有多位學者提出,“司”字應作“後”字解,因為在古文字中,司、後是同一個字,而古代的“後”專指皇后,前後的“後”則是現在已經廢除的“後”,因此“後母戊”的“後” 與“皇天后土”中的“後”同義,其意義相當於“偉大、了不起、受人尊敬”, “後母戊”的命名要優於“司母戊”。學術上的爭論無可厚非,但是這給寶鼎的宣傳與開展教育帶來了麻煩,此後出版的工具書《辭海》對“司母戊鼎”作了這樣的描述:商代晚期的青銅器,鼎腹內有銘文“司母戊”三字(或釋“後母戊”)。


究竟是“司母戊鼎”還是“後母戊鼎”?郭沫若真的認錯字了嗎?

國家博物館

但是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殷墟博物苑、中國文字博物館在展示同一件青銅大鼎(殷墟、文字博物館為複製品)時,出現了不同的稱謂。2011年3月底,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開館,寶鼎正式由中國歷史博物館移至該館,亮相時鼎前的標牌已赫然顯示“後母戊鼎”,經央視播出“司母戊”改為“後母戊”之後,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司”“後”之爭也由學界擴展到社會爭論。而在其出土地殷墟博物館寶鼎的名字還是“司母戊鼎”。而中國文字博物館中,它的釋名也還是 “司母戊鼎”。


究竟是“司母戊鼎”還是“後母戊鼎”?郭沫若真的認錯字了嗎?

安陽殷墟博物館

綜上所述,郭沫若沒有認錯字,在古文字中,司、後是同一個字,只是理解不同造成了名稱不同,“司母戊”可以理解為“祭祀母親戊”,而“後母戊”的解釋則是“尊敬的母親戊”。你認為哪種解釋更貼合曆史呢?


@閱讀是種品味分享是種美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