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的“采薇”是什麼意思?

浮光掠影796


采薇有兩種含義。

一、采薇指的是隱居!

而且不是一般的隱居,而是高傲的,寧可餓死也不肯從俗的隱居。典故的主角叫做伯夷和叔齊,他們聽說周王發兵滅了商朝之後,便憤怒地隱居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一直到餓死。

曾經傳詩曰“登彼西山兮,採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

比如辛棄疾詞《鷓鴣天》有一句“誰知孤竹夷齊子,正向空山賦采薇”,這個采薇指的就是有骨氣地隱居。

比如王維詩《送綦毋潛落第還鄉》開頭四句“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這個“采薇”是指隱居而不願當官。

比如黃庭堅詩《放言》裡面第一句“弄水清江曲,采薇南山隅。”把采薇直接和陶淵明聯繫在一起,更是隱居之意。

比如杜甫詩《解悶》第三首有一句“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為覓鄭瓜州”,這裡的采薇指的是辭官後的閒居生活,而且好像還有飢餓之意。

二、采薇指的是想家。

不可否認,《詩經》裡也有采薇,但是詩經裡的“采薇”指的思念家鄉,或者是苦悶之情。

比如王績《野望》中有“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這裡的采薇指的是《詩經》裡的《采薇》一篇,借指將士或行人的苦悶或思鄉之情。

比如謝靈運《苦寒行》裡面的“悲矣采薇唱。苦哉有餘酸”,這裡的采薇指的也是遠行的苦悶,即思鄉之情。

那麼,如果我們在古詩詞中遇到“采薇”二字,應當選哪一個解釋呢。很簡單,若是前後句有隱居的意象,比如首陽(隱居地),采薇人(伯夷叔齊)、西山、南山,巖阜,林泉,山阿,青山,野老,歌,那麼采薇就是隱居。

若是前後有遠行,征戍,歸戍,關山,娩娩,兵戈,那麼必須然僅僅是指《采薇》這首詩。


亦有所思


浮光先生的原來提問是:古詩中“采薇是什麼意思”?可他並不是問,采薇可以申引出什麼含義?因此,這就留有容我來參與討論的餘地了。

在回答這個問題,我首先要說簡體字混淆了“採”,“釆”是不恰當的。因為一般人看到采薇並不會想到“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去的詩句。其實“採薇,擷蕨”都是古人採藥的用詞。薇是植物亦稱白薇,俗稱大巢菜。遍生於我國的山坡,林下,根可入藥。所以有人說:“采薇的薇同微,是細也”,這也就扯得太遠了!

“採薇”為什麼被申引為隱居呢?這確如有的網友所言,在《史記,伯夷列傳》中,說伯夷,叔齊反對周武王伐殷並滅殷,他們就遠避到首陽山裡採薇而食,終於餓死於山中,而不肯任職當官。所以之後,採薇在許多詩文中,就有隱居不仕的申引意義。至於王績的《望野》詩句“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是否有思鄉的意思呢?如果是“思鄉”那這個“懷“字就是多餘的字。詩句意重簡練,不會說:我懷念思鄉。很可能還是說:我希望隱居。因為隱居是高人雅士的行為,詩家以委婉之詞表達己志是常見之事。


信敏498


感謝提問!

——“采薇”一語,出自《詩經·小雅·采薇》。這首詩流傳至今,描寫了將士戍邊的辛苦勞作,思念故鄉的思想感情!而正如提問所涉及“采薇”一詞,它真正的含義,向來眾說紛紜。咱們姑且只從《詩經》裡面探尋一下答案——

首先,“采薇”中的“薇”,是一種豆科野豌豆,學名叫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種子、莖、葉均可食用——這個只是字面的意義。

——結合整首時來看,“采薇”無疑是一個動詞。隨著每一段的描寫,作者把戍邊枯燥又危險的形態,夾雜著深深的思鄉之情,甚至對於邊防形勢的嚴肅和艱辛,表現的淋漓盡致!仔細讀來,這感情裡面似乎又有很多的抱怨成分。

——於是在“采薇”,這樣一個冰封在戍邊將士記憶裡的姿態,我們所能體會、所能見到的,似乎不單單是季節輪迴,歲月的流逝,同時也能感受到思鄉的切切深情,流露出生命走向蒼老的無奈……

(文中文字或圖片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本人)





雲箏靜雪


薇:豆科野豌豆屬的一種,學名叫荒 ,又叫大巢菜,種子、莖、葉均可食用。《 ·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獨行者老黃


采薇,是一首描寫戍邊將士軍旅生活的詩,表現的是愛國主義的精神。軍旅生活是很艱苦的,軍人長時間採集野菜,從”薇“剛露出地表(薇亦作止),到柔止,到剛止,就是非常茂盛了,一直在採集,這不會是閒極無聊的舉動,只能說明他們的生活是靠野菜維持的。軍人們有室有家,也非常想回家(曰歸曰歸),但是他們不能回家,因為王事靡盬,因為玁狁之故,他們不遑啟居。為了國家的重託,他們載飢載渴,憂心孔疚,使得(我戍未定,靡使歸聘)。他們不能定居下來,整日戒懼,因為敵人(孔棘),不可以安逸。他們的艱苦卓絕,使得他們取得了(一月三捷)的偉大戰績。軍人們也很浪漫,楊柳依依,雨雪霏霏,是心情的寫照,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是日常狀態的描述,是不是很浪漫呢。


田野風


采薇者,採微也。微者,細也,柔也,弱也。聖人之訓,智慧所在也!

《書》雲:“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老子曰:“恆無慾也,也觀其妙”。妙者,微之極也;

孔子曰:“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華夏道統一脈相承!




淡漠千里1


采薇這個典故來自《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後人都把“采薇”作為歸隱或者隱遁生活的典實。

欲向西山學采薇,可憐身瘦得名肥。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故山歸未得,徒詠采薇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