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是一個圓盤形狀的,如果我們垂直於銀河系面飛行是不是更容易飛出銀河系?

兔斯基聊科學


理論上來講的確如此,銀河系屬於旋渦星系中的棒旋星系,形狀比較接近於扁平的圓盤,中間核球處是超大質量黑洞,聚集著大量的老年恆星,等著被黑洞吞噬。銀河系的直徑20萬光年,中心核球的厚度大約是1.2萬光年,太陽系位於銀河系的旋臂之上,距離銀心大約2.6萬光年處。因此飛出銀河系最近的方式就是垂直銀河系平面飛行,距離不超過6000光年。


那麼有人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人類發射的探測器不垂直於太陽系的黃道面飛行,不更利於飛出太陽系嗎?這跟垂直於銀河系飛行應該是同樣的道理才對呀?實際上並非如此,太陽系的八大行星雖然主要都集中在黃道面上下,整體看上去太陽系就像是一個圓盤狀,但如果繼續向外去看,天文學家提出過一個猜想,認為在最外層有一個特殊的結構,它們是長週期彗星的大本營,那就是奧爾特雲,最外層直徑大約是2光年,這也被認為是太陽引力所能作用範圍的極限。


奧爾特雲整體看上去就像是一個人球體包裹著太陽,因此無論向哪個方向去飛行,最終都要飛行過1光年的距離才算是真正的飛出太陽系。而如果垂直於黃道面來飛行,那意味著只能靠著自己攜帶的能源,藉助不到大行星的引力彈弓效應了,同時探測器都有著自己的探測任務,垂直於黃道面飛行,就探測不到大行星了。

天文學家通過對銀河系內大量恆星的觀測構造出了銀河系的整體形象,發現太陽系的黃道面和銀盤之間有著六十度的夾角。而目前發射的五顆星際探測器,幾乎都是沿著黃道面的方向來飛行,所以說旅行者一二號等飛行方向都和銀盤之間有一定夾角。但理論上來講旅行者號姐妹最終也只能繞著銀心運動,因為速度完全不達標,不能達到第四宇宙速度。



銀河系內恆星主要都集中在旋臂之上,是質量聚集區,但恆星分佈的密度並不高,例如距離我們最近的就是比鄰星,4.22光年之外。這個距離對於人類來說就是天涯海角般的距離。但是依然都在受著銀心引力作用。因此在銀河系內飛行要受到銀心的引力作用,速度不達標無論如何是飛不出銀河系的。

實際上按照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飛出直徑兩光年的太陽系都難如登天,現在距離我們最遠的探測器是旅行者一號,它目前距離我們220億公里,速度大約是17公里每秒,超過了所在位置的第三宇宙速度,最後可以飛出太陽系,但按照目前速度,飛出太陽系大約需要17000年。




科學黑洞


銀河系是碟狀圓盤形狀,直經約10萬光年。中間厚有6000光年,到太陽系所在的邊緣就只有一半厚度了。

巨大的銀行系以四條旋臂組成的銀盤為主體,圍繞著中心的銀球不停地旋轉,看上去就像急流中的漩渦。因此銀盤中的所有恆星和星雲都受到了銀心黑洞及密集大恆星的引力影響。

當然以太陽系為座標試圖飛出銀河系的深空飛行器也為銀心引力所牽制。然而飛行器要飛出銀河系首先要具備第三宇宙速度16.7km/s飛出太陽系,在此基礎上初速度必須提高到120km/s的第四宇宙速度,也就是銀河系逃逸速度。飛行器才能飛出銀河系。

但這個飛行是藉助了太陽系本身的公轉速度217km/s,換言之飛行器實際的銀河系逃逸速度是337km/s。況且飛行器在飛出太陽系提速的過程中還可以運用飛行過程中遇到的其它恆星產生的引力彈弓效應更快地達到逃逸速度。

而如果放棄銀河系平面飛行,改用垂直飛行。看似在距離方面大為縮短,實際飛行將不能借助太陽系的公轉速度,甚至還要消除公轉帶來的慣性力量,以及銀心引力的夾角增量。飛行器垂直飛出銀河系的實際逃逸速度可能要337km/s的10倍以上。所以垂直飛出銀河系要比平面飛出難很多,幾乎難以實現。

可是人類真的要飛出銀河系,以現有的物理理論知識去解釋可以說是不可能實現。因為銀河系直徑就達10萬光年,即便我們擁有了光速飛行器,穿越銀河系也需要10萬年。10萬年都要趕上原始智人走出非洲至今的時間了。說來說去,還是宇宙太浩瀚,人類太渺小。

但我們也不要因此灰心。因為空間距離可能只是一個可變的緯度而已,如果人類的物理理論能獲得突破性的進展,科技技術進而能夠製造出反重力引擎,駕馭的飛行器能隨時進入蟲洞。那也許宇宙距離就不是問題了,飛出銀行系也就不是人類的夢想了。





科學的奧秘


太陽系距離銀河系邊緣數萬光年,而銀河系厚度3000多光年。相比而言垂直銀盤飛行確實更容易飛出去。但對現代人類沒有意義,人類連1光年都不能跨越,想跨域3000光年有點太早了。

銀河系實在太大了,最新的探測數據表明銀河系的直徑可能在20萬光年,而最初的探索中,科學家們認為銀河系的直徑只有幾萬光年,而20萬光年直徑這個數字可能在未來的探索中再一次被刷新,即便是太陽系直徑可能也在2光年左右,而人類飛行最遠的探測器旅行者一號飛出去220億公里,還不到光一天傳播的距離(約260億公里),連太陽系都沒有飛出去卻想著飛出銀河系,實在是有點太不自量力了。對於現代人類來說,飛出銀河系並不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因為即便集中人類所有的力量也辦不到,是人類認識水平的限制,指望目前的這種飛行模式,飛出銀河系簡直是妄想。所以目前人類要做的就是不斷地探索,包括探索太陽系,用望遠鏡探索遙遠的星空,提升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太陽系的簡化模型也是扁平盤狀,但人類發射的探測器卻並不是垂直於太陽系盤,而是沿著盤狀構造向外側飛去,目的是研究太陽系的構造,研究行星的特徵等,提升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只有認識提升,才能找到飛出太陽系乃至銀河系的辦法。以銀河系的廣度,現有的任何方式都飛不出去,飛行速度不夠,人類的壽命也不夠,只有不斷探索找到類似於蟲洞的宇宙特殊構造,才能極大地縮短飛行時長。所以人類目前發展的重點是探索,而不是飛到這飛到那,所有的航天項目都有明確的目標,而且是很現實的目標,旅行者一號二號是為探索太陽系外側行星發射的,只不過探索任務完成後燃料仍有剩餘所以美國才控制它們向更遙遠的地方飛行,新地平線號是也是為了類似的探索項目,本質上仍是基於瞭解太陽系的目的進行的,不是為了往出飛,光飛有個什麼作用。

相較於銀河系的直徑和厚度,垂直於銀盤向外飛行確實更容易,前提是人類得有那個實力,要不然一切都是空話。即便是曲速飛行器,要跨越3000光年厚的銀盤也不是簡單的事情,要耗掉的能源是我們無法想象的,整個地球的能源也未必夠。


來看世界呀


是很容易的,因為黑洞的垂直方向是向外噴發射線、能量的,藉著這種能量作為動力。(首)


惠舒旅社老闆


個人理解,現今飛行器飛行脫離不了銀心引力,在銀盤面運動軌跡的引力中飛行,要超過引力的速度逃逸。若撇開引力不談,直接垂直於銀心飛行,就要假設銀心黑洞的機制,若極速旋轉而形成黑洞,核心反應場就會形成宇宙空間態自身的倆極,極致的正能量和隱性的負能量領域場力圈,吸收和暴發能量形成自循環模式,那麼,垂直於核心倆極區域就會極少引力,而是正負能量的轉換過程,有強能量電磁暴或能量射暴,負極在能量暴發時也有隱性負能量暴發,而形成聚能粒子循環運動,隨吸收物質能量供給域內恆定引力,垂直脫離銀河系就要面臨能量暴的風險和正負極聚能粒子的變量解析。所以,垂直飛行難以實現,就是頻振可能都湮滅了。


簡如空來


銀河系之所以呈現圓盤狀,是因為中心恆星甚至黑洞的巨大引力。

不管從哪個方向飛所受的引力永遠朝著銀河系中心,且這個引力大小和中心恆星或者黑洞的距離有關係,距離越近引力越大。在距離銀河系中心超大恆星或者黑洞距離相同的情況下,在相同的速度前提下飛行自身速度不能借助太陽系公轉的套移速度加成,所以實際速度會減慢,儘管垂直距離比水平距離會短很多,但垂直飛行速度會比水平方向飛行速度低很多。

綜合考慮所以不存在垂直飛行就容易飛出去這種說法。


潮先森說


所有的星體及氣流運行都是有一定軌道的,飛行無法逆時空,包括宇宙飛船


科普大千世界


先把地球上的事做好!我估計到人類滅亡了有些事都來不及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