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兩次求道經歷,對於悟道之路,更是受益良多


王陽明:兩次求道經歷,對於悟道之路,更是受益良多

作者|墨書

對於王陽明來說,他的一生軌跡似乎都在圍繞著“求道修心”這一個過程去發展,從小時候作詩的辯證法角度,到金榜題名之前“格竹子”事件,再到後來的悟出心即理之道的淵源,其實整個過程都圍繞著修道而來,好像王陽明的一生就是為了道而生,而在王陽明求道修心的路上,有一些事情則不得不提。

在弘治12年的時候,28歲的王陽明第3次參加會試,才金榜提名,進士及第,正式登上大明的仕途生涯,後來被授予了刑部主事之職,奉命前往直隸淮安等地,與當地官員一起斷案,在此期間,也平反了許多冤案。

王陽明:兩次求道經歷,對於悟道之路,更是受益良多

在這一段時間,王陽明把公事忙完之後,愛好山水的他又來到了九華山,目的只有一個,拜訪一位仙人。

他拜訪了許多修道之人,當王陽明打聽到九華山有一個蔡蓬頭道士時,便毫不猶豫的前來拜見,這個道士人如其名,臉如菜色,蓬頭垢面,常年在九華山隱居修道。

王陽明初見他的時候就知道此人不俗,就對他表示恭敬,請教修道之法,這個人看到王陽明之後就說了兩個字:“尚未”。

王陽明聽到“尚未”的時候,還以為蔡蓬頭不知道自己的來意,就讓自己的隨從退下,獨自跟在這個道士的屁股後面,但是這個道士除了這兩個字便再沒有多言。

王陽明這個時候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也不知道“尚未”兩字究竟是什麼意思,於是再三請教,在王陽明的窮追不捨之下,蔡蓬頭被他纏的不耐煩,就說:“你自以為執禮甚恭,但是我看你終不忘官相”,然後撇嘴一笑,絕塵而去,把謙虛好學的王陽明扔在了一邊。

王陽明:兩次求道經歷,對於悟道之路,更是受益良多

王陽明想了很久才知道“終不忘官相”這五個字的意思,這五個字對自己來說可謂是一針見血,因為王陽明既想求道又想當官,又眷戀山水,又不捨仕途,而自己的小心思在這個蔡蓬頭這個道士面前被一語道破,不由的黯然失笑。

可是大老遠來到九華山,怎麼能草率而歸呢,於是王陽明在多方打聽之下,又聽說地藏洞有一個奇人,住天然洞穴,吃天然食物,不食人間煙火,堪稱貨真價實的修仙真人,於是,王陽明就想前去拜訪一下。

接下來的幾天,王陽明走險峰爬峭壁,好不容易找到這個人,沒想到王陽明去的時候這個人正在休息,趕的時間不巧,不過王陽明天生自來熟,也沒有客氣,走到這位道士身邊,然後摸這個人的腳。

道士可能沒有猜到有人要過來,一個機靈就醒了,特別驚訝的看著王陽明就說:“道路險峻,你怎麼到這裡的?”

王陽明:兩次求道經歷,對於悟道之路,更是受益良多

王陽明笑而不答,直接就問:“何為修道的最上層功夫?”

這個問題立刻把道士問愣了,一見面就拋出這麼重量級而又嚴肅的問題,把道士嚇了一跳,便認真的和王曉明探討起來。

這一個道士和蔡蓬頭不同,倒沒有吝嗇言語,與王陽明探討了許久,從儒釋道三家一直到程朱的“格物致知,明心見性”等等,聊的那叫一個嗨皮。

而臨別前,道士還告訴王陽明這樣一句話:“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兩個好秀才。”

道士所說的周濂溪,程明道都是傳承儒家以及黃老之道的後人,而且周濂溪還是理學的開山鼻祖,程明道也是理學的代表人物,對於佛道兩家也有著非常深的造詣。或許就因為這個原因,這位道士才說周程二人是儒家的好秀才。

王陽明:兩次求道經歷,對於悟道之路,更是受益良多

這兩件事情,雖然說不能作為王陽明悟道求心的主要因素,但是王陽明的求道之路也是由點點滴滴的啟發和事件影響而成的,任何一件事情和某一個人的出現,都是他生命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所以對於我們的人生也應該如此,人生中遇見的每一個人都是生命中該出現的,無論那個人在你的生命中停留多久,他都會給你的成長帶來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也是人生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