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被貶寫下《豬肉賦》,900多年後賣豬肉大叔仿一首,教授點贊

900多年前,被貶至黃州的蘇軾寫了首名為《豬肉賦》的小詩,好好地向世人講了講自己是如何燉豬肉、吃豬肉的。“靜洗鍋,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翻譯成現代話就是少水、小火慢燉。在蘇軾寫完這首詩後,一代詩宗楊萬里也寫了首臘肉詩,“老夫畏熱飯不能,先生饋肉香傾城”,楊萬里將好友家的臘肉之香寫得淋漓盡致,隔著屏幕都讓人流口水。

蘇軾被貶寫下《豬肉賦》,900多年後賣豬肉大叔仿一首,教授點贊

而後明、清詩壇,也都有詩人為豬肉寫過詩,不過水平都一般。到了現代,西安有位賣豬肉的大叔也仿寫了首豬肉詩,短短28字不輸名家,可謂寫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大寫的服。這位大叔名叫任新宇,在西安開了一個豬肉鋪。任大叔平生最大的愛好就是讀詩、背詩,平時在鋪子上他總是拿著本詩集,邊做生意邊讀。後來任大叔名氣越來越大,還應邀參加了詩詞大會,當時董卿讀到他的詩後,直言:你可以去當老師,嘉賓教授康震老師也點贊。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這首豬肉詩:

蘇軾被貶寫下《豬肉賦》,900多年後賣豬肉大叔仿一首,教授點贊

《豬肉詩》

現代:任新宇

一碗麵條一頭蒜,靜臥肉案刀相伴。

借問新宇何處去,絞肉切絲飯口間。

詩名是筆者加上去的,當時任大叔這首寫得很倉促,並沒有加上詩名。據大叔回憶說,當時他守鋪子到中午,老伴兒給下了碗麵條。大叔正下著蒜頭準備吃時,生意又來了,於是他只能放下碗切肉去了。客觀地說,這首詩論意境只能算是首打油詩,全詩28個字無一個高級字眼,但卻寫滿了任大叔對生活的理解。

蘇軾被貶寫下《豬肉賦》,900多年後賣豬肉大叔仿一首,教授點贊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自己在鋪子上的生活。吃的很簡單,就是一碗麵條一頭蒜,這就是任大叔的日常。旁邊是肉案子和切肉的刀,是他謀生的傢伙。這14個字中,詩人用白描的寫法一共寫了碗、麵條、蒜、案、刀共5樣事物,麵條和蒜是白色,肉是紅色,這又是兩種顏色的視覺衝突。這是簡單生活的詩意寫法,俗中帶雅。

蘇軾被貶寫下《豬肉賦》,900多年後賣豬肉大叔仿一首,教授點贊

後兩句其實模仿的是杜牧《清明》中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1000多年前大詩人杜牧的詩情是在美酒和杏花間,這種詩情畫意是再正常不過的文人情懷。1000多年後,一個普通的肉鋪大叔在肉案間也發現了詩情。其實這兩句詩是一語雙關的,對任大叔來說,絞肉切絲的生意是它的飯碗,是他的新宇所在。但對於很多吃貨來說,飯間吃著豬肉,就像擁有新宇。

蘇軾被貶寫下《豬肉賦》,900多年後賣豬肉大叔仿一首,教授點贊

900多年前,東坡在黃州吃豬肉,寫出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如今任大叔在鋪子上吃著麵條加蒜,寫出了“借問新宇何處去,絞肉切絲飯口間”。對於任大叔來說,生活是平淡甚至是不易的。在鋪子上隨便吃幾口麵條,遇到客人來了要趕緊放下碗,在很多人眼裡這是辛酸的。但他在這首詩中體現出的樂觀、從容和豁達,和千年前被貶黃州的蘇東坡其實是一樣的,不是嗎?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