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機槍的輪式腳架為什麼被淘汰了?

卐SS全國領袖


馬克沁那會,槍身+水套+彈鏈之類的一股腦三十多公斤是個起步重量,帶上三腳架之類重量直飈70公斤+。而且三腳架這種玩意又不方便移動,那著70多公斤的傢伙怎麼移動嘛...雖然可以拆分由四五個人拿著走,但畢竟不方便嘛,戰場上又槍林彈雨的。


所以,用輪架推著走挺好的,而且機槍這玩意以前西方人管他叫Machine Gun ,強調這個Gun。Gun可是有炮的意思的,不像步槍人家管它叫Rifle。而Gun在中世紀時期就是用輪子推著走的玩意。機槍上用輪架一點不違和。

但為啥消失了,因為馬克沁這種用水套、發射中口徑的步槍彈的自動武器後來變成這樣了。越來越向機動性妥協

剛說啥?輪架?我抱著就能走的東西要啥輪架。而另一方面,也有重的,比方發射全威力步槍彈的通用機槍加上子彈其實也挺重的,大口徑機槍就更重了。但後來隨著機械化變成這樣

然後回到原點問題,為啥輪架淘汰了? 啥是輪架,要來幹嘛?


瘋狗的輕武


武器的淘汰,主要原因就是有更好的了,舊的就可以淘汰了。

武器在更新換代中,就是淘汰掉舊的,拿出來新的。不會出現,新的還沒有,就立馬把舊的扔了。就如同你用的手機,買新手機後,舊手機就不用了,這其中,不用舊手機的前提條件就是,已經買了新手機了。


輪式腳架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增加機槍的機動性,以前的機槍機動性是非常差的,尤其是馬克沁機槍。為了增加機動性,才給重機槍裝上輪子。在一戰中,機槍作為主力支援武器,其他步兵幾乎都是使用栓動步槍,步兵對於機槍的依賴是非常大的。

而如今,通用機槍的出現,機槍可以很輕便的跟隨部隊作戰,就不需要那麼大的兩個輪子來幫助移動了。同時,如今的士兵使用的全自動步槍,火力十分夠用,對於機槍的依賴性沒有以前那麼強烈了。並不是特別需要可以能夠一直輸出火力的重機槍了,班用機槍就可以滿足。



如今的重機槍多是搭載在載具上面增加機動性的,比如裝甲車步戰車快艇直升機一類,機動性要比兩個輪子好用的多。


軍武文齋


重機槍使用輪式腳架和防彈盾牌也就只有蘇聯一家,蘇聯也是因地制宜,根據自己的國情而對馬克沁重機槍進行改造。因為蘇聯主要是以平原地形為主,輪式腳架可以一個人就能拉起來跑,而且採用防彈盾牌可以不用構築機槍陣地直接放下來就可以打。


蘇聯在抗戰時期支援中國
M1907式水冷式重機槍

但是這種輪式腳架不適宜在除了平原以外的地形使用,所以除了蘇聯其他國家都是使用三腳架來支撐,雖然輪式腳架在平原跑得快,但是像山地丘陵等複雜地形,不利於輪式機動,輪式機動反而成了累贅。特別是在山地作戰,把機槍拆開幾個人扛,無論是什麼地形都可以扛上去。
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使用的蘇聯機槍,也是輪式腳架和防彈盾牌的組合


而一般的都是採用三腳架來支撐,而現在12.7口徑的機槍也是使用分裝由步兵攜帶,或者安裝在汽車或坦克的載具當中。而現代部隊使用大多為通用機槍,基本上是不用腳架的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很簡單,技術裝備的進步和作戰模式的變化,使得輪式腳架沒有需求了。重機槍誕生於19世紀末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最主要的步兵支援武器之一。由於重機槍普遍重達30千克以上、靠人力很難移動和控制,因此在以塹壕戰、陣地戰為主要作戰模式的時代,各國軍隊往往會為重機槍配備兼具機動牽引能力和支撐,一些重機槍的輪式腳架還配有後座和防盾,以確保射手能以穩定且有保護的姿勢進行射擊。

但隨著技術的革新、步兵火力支援武器種類的增加、以及陣地戰在戰爭中權重的下降,對於重機槍的要求也在發生變化。現代重機槍主要作為步兵支援武器,或者坦克和裝甲車輛的車載武器。由於目前各國步兵普遍實現機械化或摩托化,因此可以將重機槍拆解後裝入車內隨步兵班組運送,待進入交火區時再由步兵班組攜帶到需要部署的區域。

由於這種狀態下步兵徒步機動距離較短,加之重機槍是拆解後由幾名步兵分別攜帶零件,因此也就不需要架在輪式腳架上拖曳。而用作車載武器的重機槍本來就是架在車輛上,自然也不需要使用輪式腳架提供機動能力了。

不過,重機槍的輪式腳架目前也並非完全消失殆盡。在一些大口徑高射機槍(12.7毫米或14.5毫米)上面,仍然保有輪式腳架結構,特別是多聯裝大口徑高射機槍,採用輪式腳架作為機動裝置的更多。


軍機圖


原來是手搖或者電動機轉動帶動六個槍管或者更多進行高速射擊,和機槍相比太重,而且構造也相對複雜。馬克辛出現後基本淘汰。不過後來為了增加火力,特別是金屬風暴出現以前,多管武器的射速還是最高的,而且相對於人力和畜力,飛機和艦船上沒有太多要求,而且在相同的體積下火力更猛,防空和壓制的效果都不錯,最重要的事材料的技術,加特林原來的過熱問題和機構複雜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沒有過時的武器,只是看什麼時候幹什么用,加特林如果防禦和衝鋒,重量之大不說,操作麻煩,而且火力沒有機搶好,這才是先前被冷落的原因,後來重出江湖則是因為多管做高射速比單管的風險要小的多,而且現在需求更大。



固態軍情


重機槍使用輪架,主要是在早期,尤其是馬克沁重機槍問世以前,當時的速射武器或者說早期的機槍都是使用很多根槍管,各個槍管輪流發射,用這種辦法增加武器的射速,採取這種方式,武器的重量都很大。一般這些速射武器都是重達100到200公斤,向早期速射武器中最成熟的加特林機槍一般都是重達200公斤。

這樣重的武器如果要在地面戰場上機動,那麼肯定是要用馬拉著走,所以這個時期的速射武器一般都是使用輪式槍架,外形和當時的火炮差不多,而且當時機槍是屬於炮兵部隊使用的。

從網上找了一些照片可以說明這些這個事情,第一張照片應該是法國的蒙蒂尼機槍,第二張就是加特林了,第三張是加特林進入中國後的樣子,這個是根據文獻用模型復原的,不是開玩笑的,據說這個獨輪車上還有一個風帆,可以打開借一下力。這個時候的機槍反正是要放在輪子上,別管是幾個,不然真是弄不動。海軍的是固定在船上不用動。

而馬克沁重機槍剛剛出現的時候也是在這種輪架上,不過後來發現由於馬克沁的重量相對較輕,已經是人力可以在戰場上可以移動了,這樣這種原來用來裝炮的輪架也就不用在機槍上邊了,機槍上邊大部分是用三腳架了。在一戰以前,重機槍就已經是大部分使用腳架了。
三腳架基本上是這樣子。不過俄國人還是用輪架,不過這種輪架就很小了,不是那種用馬拉的級別,而且用人拉就可以了,而且在平原地區,一挺機槍一個人就可以拉走了。

俄國人還挺喜歡這種輪架,而且也還是不斷的減輕重量。一直到SG43重機槍還是用這種輪架,當然也有三腳架。
使用輪架就是可以這樣移動機槍,而且跑得快一些。

不過這種輪架在平坦的地方可以這樣小跑,但是到了複雜的地形上問題就來了,那個輪子可就是負擔了,我在網上沒有找到那個照片,也是蘇軍在移動重機槍,就是在一段河岸上,用輪架的重機槍要好幾個人一起抬上去,而在對越反擊作戰中,解放軍使用的58式重機槍,就是仿製自SG-43,在執行穿插任務時,58式機槍的輪式槍架很多時候都被扔掉了,就是重量太大。



在德國人首先使用兩用機槍以後,世界各國都開始效仿,移動機槍的時候,把槍拆開,一個人拿槍身,一個人扛三腳架,一個人拎子彈,這樣可以快速的轉移射擊陣地。當然現在機槍很多時候會裝在各種車輛上,在車輛上就會用鋼板做一個槍塔,把人用鋼板圍起來。要是再有錢就用遙控武器站。

自身重量太大,而且在複雜地形不適用,這些都是現在的機槍淘汰了輪架,而轉為使用三腳架的原因。


有痰


也不能說重機槍的輪式腳架完全沒了,在烏克蘭東線民兵部隊就把老舊的帶輪式腳架的1910年式馬克西姆重機槍現代化之後重新拿出來使用了。當然由於重量太大了,機動性比較差,基本都當固定火力支援平臺使用,沒有去掉帶輪式腳架也是為了轉移時更加方便。

現代部隊基本都已經實現了摩托化,快反部隊以輪式裝甲底盤為主,重裝部隊以履帶式底盤為主。因此重機槍這種在過去機動比較困難的武器都可以加裝的輪式、履帶式底盤上。一方面提高裝備的近防能力,一方面在沒有必要用重火力的情況下,可以用它們來攻擊敵方輕裝部隊。

即使是山地部隊,也裝備有全地形車輛。可以拉到重機槍到處跑,也就是說除了必須要人力的情況下,基本的運輸、轉移都可以用平臺來解決。另外,隨著軍事科技術的進步,重機槍的重量大大降低,結構也可以由多部件組合而成。就算用人力也可以分解來攜帶,自然每個人的攜帶的重量就降下來,有利於徒步行軍。自然輪式腳架之類的就可以不存在了,能拆開搬走誰還要死沉的破輪子~~~ 像老舊的馬克西姆重機槍戰鬥全重超過130斤,光輪式腳架都要數十斤重。另外,輪式高度也不夠,對使用的陣地條件也有限制,遠不如長腳架實用。



陶德中士


對於現代戰爭來說輪式腳架的重型槍已經不在具備實戰意義,畢竟你所面對的敵人不是拿著大刀和弓箭的土著,輪式腳架重機槍,機動性差,耗費人力,所以目前將重機槍一般都架設在裝甲運兵車,或坦克上作為自衛性武器,單兵目前以班用機槍為主





米粟


平原上好用,山地不好用


吳林寶1


因為現代戰爭最重要的是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