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裡為什麼有很多送別詩,寫得那麼真情?

及第君


自古文人多傷情,自古詩人多愁緒。這是一種文人的情懷,也是中國文化的底蘊迷人之處。古而有之,今朝一樣值得續寫。

在唐詩宋詞裡,離別,送別,確實這樣的詩歌實在太多了。其中李白的送孟浩然之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等等名篇名句,都是千古絕唱,更是送別詩中的典範和翹楚。

應該說,從這些送別詩中,我們可以窺見到詩人生活的很多感概與詩歌背景。他們很多都是友誼深厚的情感,更是送別詩歌裡,最值得學習的經典名篇。詩人不是獨立的個體 ,很多才華橫溢的詩人,常常都會是生活中朋友很多的人。他們帶著才情生活,帶著情懷交友,純真的友誼,揭開了詩和遠方不一樣的嚮往。

其中,這種凝鍊人生送別境界的詩人,當屬李白更具影響,那種字句感人肺腑的送別,常常把無形的情誼,通過有形的形象,深深鐫刻在人們心中。原來,友情真的這麼好,原來朋友之間,還有這麼感人至深的文化厚度。不是再讀詩歌,而是在看晶瑩剔透的送別情景劇。

如果沒有真情,就不會有真詩,更沒有今天欣賞唐詩宋詞的美。這也是唐詩宋詞不僅在中國,在世界都有很高地位的原因。普遍的在生活裡,讓詩歌越來越更具魅力,唐詩宋詞就能做得到。因為這些詩人,不僅偉大,而且細膩的情感,隨著時間流逝,找不到一點點虛情假意的情感破綻。“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真的是閱讀越美,越美越露真情。

可以說,這些送別詩歌,你找不到一點點破綻,用景,用情,都富含著對送別的不捨,可又不得不送別的境界。

所以說,自古文人多傷情,自古文人多愁緒。因為一花一草,一景一物 也許都會是詩人筆下最美的呈現。感覺人生時光雖短暫,但情感依依你我知。生活不是醉生夢死,更應該是翠綠的張揚,充滿著春天的綠色詩意。

不管是唐詩還是宋詞,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哪一首詩/詞,不都會給人滿滿的真情享受,你覺得呢?





高原櫻花


一前言:引•嚴羽《淪浪詩話·詩評》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


就連,一貫豪放豁達的東坡居士也無限感慨地吟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 難全。”都飽含著送別時不忍分離,兩情相依的憂傷情緒,但也有許多人借送別親友之際,吐露和抒寫其“報國取龍庭”的理想,以及“所志在功名”的抱負,顯示了其曠達的胸襟和 高尚的情操,為送別詩一貫塑造的情感氛圍另闢蹊徑。

這些都是和送別有關,也就是送別詩。送別詩是一種表達離情別緒的詩作,它包括送別、留別、贈別等內容。本文就以唐宋•送別詩為例。

道韻君幫您解答分析其中的意象,進而探求古詩人豐富的內心情感。


贈汪倫--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

李白乘舟將要離別遠行,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註解: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重故土。文人的情感更加濃郁,俗話說“故土難離”,古時候的交通通訊都非常不便,故人一別還真不知道能見否。



《江上》

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江上秋風陣陣,水波盪漾連綿,江岸上的紅花也脫下紅妝,漸漸凋謝。

離別之情讓遠去的笛聲吹送,驀然發現船隻已到亂山的東面,再不見分別的渡口。


註解:王安石在離別行程中目睹到江岸兩邊的風景十分感慨,這其實不僅是抒情、遣懷、解愁,更重要的是還飽含有深深的離別祝福之意。
老山檀香「沉思羅漢」|取正區原材,全手雕制俯於湖石之上,安態冥思 山子遒勁有力層巒疊嶂,神采斐然石花生長,富於性情,刀法氣貫,出若天成,該作品以此印證古代詩人情懷。

結語:送別詩,體現一種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人生短暫易逝,許多詩人常常能在慨嘆生命有限而宇宙無窮中表達一種曠達樂觀、積極進取的態度,這種平穩的心態,即使是面對人生最痛苦的離別時,也能表現為一種少有的 坦然與大度。


匠心道韻


①有適宜詩歌發展的環境

唐宋時期經濟繁榮,思想開放,文化交融,科舉發達。詩詞從“王謝堂前燕”飛入了“尋常百姓家”。上至天子下至歌女都有人愛好吟詩作詞。武則天時期還舉行了全國詩歌大賽。唐宋時期可謂詩詞文化發展的黃金時期。

②古代交通和通信不發達

一次離別便可能是半年或好幾年或者永生不見。所以杜甫才有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之嘆!而那時又沒有微信、QQ等聊天工具,所以滿腹才情的士子們只能把離愁寄予詩詞,以抒胸臆。

③中國人的傳統心理

雖然“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中國人一向重團聚,怨離別。對每次離別都很重視,或以酒餞行,或折柳相送,或詩詞相贈。

④人才輩出

唐宋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詩鬼”李賀、“初唐四傑”、“唐宋八大家”、“奉旨填詞”的柳三變“、“詞中之龍”辛棄疾、“中國第一才女”李清照……文壇簡直高手如雲,如群星璀璨,光耀千古。他們無不才華橫溢,用生花妙筆為後人留下無數名篇佳作。

送別也可以分很多種。

一按原因

宦別:因官職遷謫。這類因官職遷徙而作的離別詩很多。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適的《送李待御赴安西》……當友人要遠去新地任職,既心懷惆悵,又希望他能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詩詞中既有苦澀的不捨,又有對友人濃濃的期待。柳宗元因“永貞革新”被貶,哀嘆“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則充滿憤懣悲涼之情。

情別:江淹說過“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情人間正兩情繾綣,如膠似漆,怎舍分離?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訴不盡離別之苦;柳永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道不完離別之痛。

戍別:因戰爭,無數男兒們不得不別妻離子,遠赴邊關。既有陳子昂的送友出征“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的豪邁,也有杜甫的新婚妻子送夫上戰場的“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的無奈與心酸。

友別:送別情投意合的朋友,是另一種痛。李白送汪倫時寫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千尺之潭都不及他和汪倫之情,可見友誼之深。李白送另一友人時,“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連馬兒都不忍分別而長嘶,何況人呢?

親別:中國自古有“父母在不遠游”的習俗。但孩子大了,總是要離家的。老母親擔心兒子路途受寒,連夜趕製衣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慈母的切切愛子心,躍然紙上。每一針都寄託著母親的牽掛,每一字都傾訴著遊子的感恩。全篇毫無雕砌,但讀之讓人潸然淚下。當然也有送夫、送弟、送“兒童”之作。

二按地點

渡口別:李白送孟浩然去廣陵,船都不見影子了,卻還不忍離去。“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白居易去潯陽江頭送客,巧遇琵琶女,才留下《琵琶行》這千古絕唱。

長亭別:驛路旁,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人們往往在長亭送別。李白的《菩薩蠻》中,長亭送別,人還未走遠,就已在考慮歸程,“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梅妻鶴子的林逋,也嘆過“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春”。

三按“道具”分

柳別:柳者,留也。折柳送人,是自古的風俗。賀鑄就曾寫道:“長亭柳色才黃,倚馬何人先折?”周邦彥也感嘆:“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千尺。”那垂下的萬千綠絲絛,不正是對遠行之人的萬千牽掛和留戀嗎?今人送別,頂多刷手機千次吧?

酒別:酒是送別的最佳伴侶。王維送元二時,高舉酒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高適在送李侍御去安西時,也說“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再多的話語,再深的情誼,都融在了一杯送別酒中。喝了咱的酒,就可以風風火火闖九州了!

淚別: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淡泊的詩佛王維也曾“送君南浦淚如絲”,而柳永這位風流才子,與戀人離別時竟然“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離別真是“悽悽慘慘悽悽”,滴滴淚珠滴滴愁啊!

四按天氣

雨別:雨天為留客天,但未必能留即將遠行的人,反添了幾分愁思。“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在雨天中送友,心中更覺寂寥,連青山都顯得孤獨,但他的初心仍像玉壺一樣高潔。

雪別:邊塞詩人岑參在送友人武判官回京時,突降大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雪為離別增添了幾分浪漫,和對朋友的祝福吧!縱使“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也有一種意氣風發,盡顯大唐豪邁之氣。

月別:月夜送別,人別月圓,其中滋味可想而知。楊炯寫的“送君還舊府,明月滿前川”中,作者強忍自己的傷感,只希望友人有明月相伴,能少些寂寥。

五按心情

愁苦別:自古離別苦。孟浩然送杜十四去江南時,才見船出發,就已在想:“日暮征帆何處泊?”。想太多隻能“天涯一望斷人腸”。白居易也寫詩稱:“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看吧!這離別之苦,堪比斷腸呀!

達觀別:離別固然苦,但如能化愁苦為達觀,離開的人會更放心和安心吧!豪邁的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讓人嘖嘖讚歎。王勃就曾放眼天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莫非這位才子一千多年前,就已預示如今“地球村”的格局了?高適送別著名琴師董庭蘭時,也勸他“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董大呀!有什麼可擔心的,你的粉絲到處都是。

不管哪種離別,都被唐宋詩人詞人們,寫得情深深,意悠悠,讓人回味無窮。現今人們因交通便捷,通訊發達,離別之苦變少了,人情味似乎也變淡了不少!











銀小耳


唐詩宋詞裡有很多送別詩,都寫得那麼真情,其實原因很簡單,不一定是作者的文采特別好,而是因為,很可能這一別之後,這輩子就再也沒機會見面了,所以作者是在用生命寫送別詩,能不寫得動情嗎?

首先,古人特別重視友情

著名的劉備同志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這句話放到現在,肯定是要被批判的,但是在古代,這句話其實是在說朋友(結義兄弟也是朋友)的重要性。

古代有一種交情,叫“刎頸之交”,同生共死的朋友。古代還有一句話,叫作“士為知己者死”,為了朋友,可以連命都不要。同時,朋友也是儒家“五倫”之一,文人們特別重視友情,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其次,古代朋友見一次面很不容易

古人的交通工具很是落後,大多數情況下靠走路。有時候去見一個朋友,路上花的時間少則一個月,多則數月乃至半年,見面之後,不在朋友家住兩個月就是虧的。

再加上古代通訊工具也落後,去的時候還沒辦法跟朋友約好,是不可能打個電話說明天我到你家的。有的時候,千辛萬苦到了朋友家,結果朋友在前一天出門去找另外的朋友了,要過半年再回來。你說等還是不等?

再次,古人的性命太過無常

一個是瘟疫。古代醫學落後,很多現代看來很普通的病,在古代都是致命的。再一個是戰爭。在古代,征戰殺伐是尋常事,而打起仗來,傷幾個平民的性命簡直是太普通了。

就算沒有遇到戰爭和瘟疫,古代的治安也不好。走在山路上被山賊劫了道,走在大街上遇到沒毛大蟲牛二,都是致命的。

還有的時候,明明什麼也沒幹,誰也沒得罪,但是,因為某個親戚朋友觸犯聖顏,要被夷九族,莫名其妙就被牽連了。

所以,古人的每一次離別,都很可能是永別。所以,古人們寫離別詩詞,都是傾注全部的感情,當作最後一首詩來寫的,更容易打動人。


牛皮社


古人愛寫送別的詩詞,從軍,趕考,赴任,遊學等等,甚至在今天看來很普通的分別,也要寫一首,或者數首詩詞(比如,你找到新工作了,咱倆喝了一頓大酒慶祝了一下,然後你第二天就上班了)來表達心中的感情。這主要基於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古代通訊不發達,傳遞信息非常困難,今朝一旦分別,你我敘舊之日就會遙遙無期。大家都清楚,坐在一起開心地聊,遠比打電話,視頻聊,發郵件要親切的多,何況古人還只能是寫信呢(寫信有時候也不一定能收到)?

二、古代交通不發達,想要和友人相聚,那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山高路遠,道路崎嶇,真要啟程了,那也只能是坐馬車,牛車,顛簸數日,甚至數月,苦不堪言。不像現在的牛人,說聚就聚,天南海北,國內國外,飛機,高鐵🚄,說到就到!

三、古代社會多是兵荒馬亂,動盪不定。或許今次的別離就是生離死別,你我再無相會之期,相見之日。這怎麼能不叫人傷感,動情呢?

所以,在文人雅士的筆下,就催生出了很多很多膾炙人口的表達離別的詩詞。


登攀


從前慢啊!

車、馬、郵件都很慢,雖然一生未必只夠愛一個人,但一次離別就要等待好久,在那個無法即時通訊的年代,思念就變成了一種痛,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

你不知道他(她)是否生病,是否開心,是否天寒忘了穿衣,是否晚上忘了蓋上被子,你甚至不知道他是否活著,遇到了哪些事,愛上了那些人,你只知道自己不停地被思念所侵蝕。

古代的離別是真正的離別,一折柳枝,就可能再無相見之期,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到來。除了思念,什麼也不能做,什麼也做不到。

距離產生美!

在古代,文人只有為官為吏一途,只要做了官吏便是不由身,去哪裡到何處根本由不得自己。皇上一道聖旨你就發配到了夜郎,或者被調離到瓊州,或者因為世事變遷從青州坐船到蘇杭,然後一生也無法回去。

離別無處不在,重逢卻各安天命。

古人的友情很少天天廝混在一起,因為恰到好處地不熟悉,所以大多隻能看到對方的優點和長處,每個人都分外地珍惜友情,因為相見即是有緣,而再次相見卻不知何年何月,這種人際交往的張力和距離感讓離別有一種致命的悲情感。儘管其本質上只是一種社交美學,只是生活和官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這種美卻是真的。

江淹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這源自詩經的離別,再經過楚辭,流過樂府到南北朝的時候,在江郎的筆下,離別被詮釋得入骨十分“是以別方不定,別理千名,有別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誰能摹暫離之狀,寫永訣之情者乎?

有別必怨,有怨必盈。

怨者何?情深無續,盈者何?月圓人半。

隋朝建都長安,在灞水上設立灞橋,邊種柳樹,但凡有人出城出關,均須經過灞橋,心情難禁,唯有折柳贈之。

世界上所有人把手機關掉電話拔掉,QQ微信卸掉,高鐵汽車飛機也拋掉,然後送別一下,便知離別之恨,離別之苦。

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


亦有所思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所以要探究送別詩為何會在唐詩宋詞中佔有重要地位,就要

回到那個時代,去感受古人的生活狀態和文化心理。

一、古代的生活條件造成生命脆弱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古人尤其重視離別,這與他們當時的生活條件是分不開的。


古代雖有車馬轎船,但交通還是極為不便。荒山野嶺,江濤海浪,加上交通工具的落後

,使古人的跋涉往往窮年累月。

長途旅行,給古人的生命安全帶來隱患。旅途中,飲食多靠自帶的乾糧,夜晚可能露宿野外。若不幸生病,受醫療條件所限,往往致命。若不幸碰上盜賊或野獸,則又危矣。

自然環境惡劣,交通不便,醫療落後、治安不穩,這些生活條件都造成古人生命脆弱。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一旦離別,大家都像“孤蓬”一樣,萬里漂泊。

古代的通訊條件也很落後。沒有網絡,不能通話,無法視頻。碰到戰爭等動盪時期,就連寄信,都不能順暢。

這樣的背景下,焉知離別不是意味著永訣?

所以,送者和行者才會這樣的依依不捨,送別詩才會如此濃墨重彩。送別詩中的依依惜別之情,更可以說是他們對未來命運的擔心。

二、古代自然經濟,使古人不願背井離鄉

古代的生活基礎是自然經濟——以家庭為單位,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

既自給自足,人們便不大需要出門。農民在土地裡忙碌,地主也很少輕易離開。

既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單位,人們便團聚在一起生活,家族觀念深入人心。有家族的支持,個人的發展才能長遠。沒有家族的支持,個人便如失根的浮萍,虛弱無力。

所以,受自然經濟和家族觀念的影響,古人不願離開家園。

而背井離鄉,通常都有不得已的原因。或是被貶,或是避難,亦或是自尋出路等等。

違背主觀意願的離別,更令人不捨。送別詩裡流露的真情,往往深沉複雜,有不捨,有擔憂,有叮囑,有希冀……

以上是我對問題“唐詩宋詞裡為什麼有很多送別詩,寫得那麼真情?”的回答。(圖片來自網絡,侵刪,感謝圖片提供者)

歡迎大家在我回答下方點評!也可以關注“維尼小怪”,查看更多好文章,和我一起分享書香!


維尼小怪


詩詞一開始,原本是作者面對各種場景,用來表達自己情感的一種創作手法。

唐詩宋詞,就類似於當時的流行歌曲,只是現在主題是愛情,當年男人之間的主題通常是“送別”“思念”之類

所以,這種應景而作的詩詞,往往都是作者按照親身經歷有感而發,其情自然真摯動人。

不過畢竟唐宋時期詩詞已經是一種非常高雅的文藝活動,那麼很自然,關於送別的講究也是有的,按照送別的對象、送別的原因、送別的地點不同,詩詞的講究也各不相同。

下面,我舉幾個例子,供大家參考。

1、送別詩詞要注意對象,儘量用語直白,情感真摯

李白《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作為教材中的內容,這首詩的知名度還是挺高的。詩說的事情很簡單,李白將要遠行,汪倫前來送別,李白寫了一首詩對對方表示感謝。

這首詩和李白其它作品不同,語言很樸實、直白,沒有什麼名人典故,初讀之下,甚至有點過於平淡無味了。

宋代詩論家嚴羽曾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

李白這首《贈汪倫》卻犯了“語直”和“脈露”兩忌,但我們若是明白,送別的汪倫,只是個普通的村民後,那心中的失落,剎那間就會轉為讚歎。

李白深知,如果詩寫得太高深,汪倫不懂,反而傷了對方的好意,以誇張的手法寫千尺深的桃花潭水,比不上你汪倫送我的感情,這一瞬間,對方就懂了:李白真夠哥們,我只是送送你,你就如此感激我

這是兩個身份差別很大的朋友間,互相的尊重,汪倫很珍惜李白的情分,以至於到了宋代,汪倫的家人仍然保存著這首詩。

2、送別的意象選擇

王國維先生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

古人在寫送別詩的時候,往往會很委婉的表達不捨,也就是不直接通過語言表達,而是藉助於景物、典故之類,這就是“意象”的作用。

為了區別意象的關係,不同的意象不能混合在一起,所以,這種情況下,送別的意象,就比較容易分辨。

我們常見的送別類意象,有三類:空間類、時間類和事物類

空間類如長亭、灞陵、南浦,時間類如夜晚、黃昏,事物類如柳絮、折柳、蘭舟、酒等等。

在意象的選擇上,通常的考量方向都是“典故”、“氛圍”或者諧音,比如“柳”和“留”音近,作者就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對友人的不捨之情。

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關注我,如果您有什麼想要分享給我的內容,也可以留言探討呢。


劍驚禪丶


唐詩宋詞裡為什麼有很多送別詩,寫得那麼真情?

仔細想這個問題,我覺得主要有以下3個突出的重要原因。

1、 受中國歷史經典文化的薰陶影響,唐宋時期的文人,在骨子裡都特別重情重義

自古真情傷離別。生而為人,從生理感知上說,每個人都會有七情六慾。哪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哪六慾:眼、耳、鼻、口、舌、意。平日經常相處很好的人,或是夫妻,或是朋友,或是親眷,一旦要離別時,難免都會產生傷感之意。筆者就有這樣一個親歷例子,去年過年後,兒子帶兩歲的孫兒去趕飛機回外地單位上班,孫兒捨不得離開爺爺奶奶家,一時大哭了幾分鐘。過後,在大家一再勸說下,孫子才止哭隨父母離開。

像這種小孩子的傷感,其實就是人之離別親情的自然流露。在古代,這種離別傷感之情,比現代可能表現得更甚。現代人太追求拜金主義,離別之情都似乎少了許多。而古人重情重意,文人多視錢財如糞土,把仁義看得值千斤,利字相對看得淡薄,這也是離別生真情的一個重要原因。

2、 唐宋時期的詩詞創造了中國文學的一個高峰,其中的離別詩也成為一種震撼歷史的絕唱。

中國的文學成就,在歷史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不同的高峰。比如,戰國時期的詩經、楚辭;漢魏時期的辭賦;唐宋時期的詩詞;元朝時期的戲劇、雜劇,明清時期的筆記、小說等等。唐詩宋詞,在歷史上能耀眼奪目,一個標誌,就是寫出了眾多的有真情的好詩好詞,其中最好的詩詞都是其時代的絕唱。在這些成為標誌的代表作中,抒寫離別的唐詩和宋詞就佔了很多篇幅。其中最有名的,如李白的送別詩多達160多首。最著名詩,如《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還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首所寫的地方,現在都成了後人遊覽風景的好去處。此外,唐朝寫離別詩特別有名的還有王維、李商隱、王勃、王昌齡、白居易、高適、劉長卿、駱賓王等人。宋詞中,有柳永、歐陽修、蘇軾、李清照、晏幾道等人,這些人的詩詞,到現在還在不斷流傳,並且成了中華文學引以自豪的詩詞代表作。

、因為古代交通不便,相聚不易,危險係數高等客觀因素,使得文人們感傷離別之時,猶如生死再難見一樣。所以詩人筆下所寫,就更易流露出感傷的真情

總之,唐詩宋詞裡的送別詩確實很多。這些離別詩詞,已是流傳千古的絕唱。當時代發展到今天,交通已很發達,通訊也很容易,所以,離別之情緒,自然也已不像過去那麼傷感。而像唐詩宋詞那樣真情的離別絕唱詩,也就不多見了。


牛仔文史


梁實秋曾經說過:“遙想古人送別,也是一種雅人深致。古時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見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驪歌,灞橋折條楊柳,甚至在陽關敬一杯酒,都有意味。”

古人送別

古時候交通不便,山長水遠,距離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艱難的存在。我很喜歡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和朋友分別,用詩來營造一個畫面、烘托一個心情,讓人讀來能體悟到其中的意境。想到朋友自此分別,天涯海角,再見不到對方的樣子、聽不到熟悉的聲音,唯有書信在數月之後才能送達,只有明月可以寄託相思,只有鴻雁才能捎去別愁。

折柳相送

想到蘇軾兄弟護送父親的靈柩回四川,輾轉奔波,路途時間將近一年。更想到杜甫想回到家鄉,結果越走越遠,最後死在了江上。古人旅途是艱難的,也是危險的。古人把“生、離、死、別”放在一起,大概是體會到離別的意義十分的重大吧?古時沒有那麼多的旅店,真的是風餐露宿,很多時候能住在寺廟就已經不錯了,你看那《西廂記》裡崔鶯鶯和張生就是巧遇在廟裡的。

離別詩

離別總有不同的離愁別緒,柳永在歌女群裡很有名聲,所以他兒女情長,說:“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王維送朋友話不多,一切都在酒裡:“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高適勸慰人倒是頗有男兒氣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王勃也怕朋友傷感,所以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情分各種,離情最苦。男女分別,執手相看,悽苦纏綿;男男分別,飲酒餞行,長亭折柳。空間遙遠,時間漫長,面對未來有諸多恐懼。迷茫痛苦、黯然神傷。寒蟬讓人心碎、梧桐使人心憂。折柳不能留,長醉仍須別。

送別有真情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是一送再送的不捨。“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送別之後的悵然若失。“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這是對離別的不忍。詩人賦予在詩中的情感如此的複雜而深情,讓生活在快節奏裡的我們總感覺似乎失去點什麼。朋友在我們身邊來來去去,如白雲又如流水,陌生到熟悉,又從熟悉漸漸變得無感或敵對。我們較之過去沒有了那麼多的離愁別緒,我們顧不上、也沒有焦點對著某一個人。我們各自朝著目標狂奔,卻失去了情感上的深度。即使是離別,喝一場大酒,唱著《朋友》,好似很是深情。但清醒之後,再無思念,再無牽掛……

江上送別

所以,我們今日讀離別詩,才更加的覺得古人的難能可貴。背幾首離別詩吧,它讓我們能在某個夜晚打動我們麻木的心靈,想到從我們生命力消失的那些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