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不上魚,那還不是因為你一直在“死釣魚”“釣死魚”

讀書的時候,總有人被說“死讀書,讀死書”,意思是說這人不懂變通,只會死記硬背。

同樣的,不少釣友永遠都是“死釣魚,釣死魚”,在同一個地方守到死、釣餌也只會用那幾種不會想著去變更,就更不用說換釣具、釣組之類的

而釣魚高手就是高在能夠靈活變通,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釣法去釣,這樣往往不會有很好的收穫。

釣不上魚,那還不是因為你一直在“死釣魚”“釣死魚”

選擇了危險釣位,寧願被魚拖下水也不撒手的釣魚人

一、及時改變塘口

及時改變塘口,這在野釣小溝小塘最為適用。野釣的小溝小塘,面積小,捕撈極方便,甚至竭澤而漁,更有不法之徒電打投毒,變數極大。昨日有魚釣,今日有人去捕撈,你明天去垂釣,即使從早守到黑,也無魚可釣。這種情況常發生。

釣魚高手,絕不會在一棵樹上吊死,他們到達目的地,總是先看再試,看什麼?看水色,看走星,看溝塘所處環境,光看還不行,還要試,一排窩子撒上誘餌,巡上兩遍,無魚問鉤,拎竿走人,另選塘口。塘口無魚,何來魚釣?選擇一個好塘口,這是垂釣高手應變的第一招,他們明白:鍋裡有,碗裡才可能有。找準了好塘口才能多獲魚。

釣不上魚,那還不是因為你一直在“死釣魚”“釣死魚”

二、及時改變釣點

選中了塘口,也不能保證多獲魚,還要選準釣點。俗話說:七分釣位三分技。可見這釣點的選擇是多麼重要了,窩點的選擇是一門學問,在垂釣中,常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兩個窩點相距半尺,釣獲卻大相徑庭。釣點的選擇是有規律可循的,我選釣點,一般從五個方面去考慮:


一是有水草的地方;

二是入水口或出水口;

三是靠近塘邊和水溝邊;

四是根據風力、風向;

五是隨水溫變化而變化。

但也不能墨守成規;比如春釣灘吧,初春時選灘垂釣,特別寒流剛過,選灘就很難釣上魚來,遠不如選擇較深的釣點。再如釣草,有年春天,一位釣友去南京郊區馬群垂釣,那是條草溝,去遲了點,溝中有草地段,全被捷足先登的釣魚迷們佔去了,只有溝頭一片明水無人伸竿,釣友在光水面做了兩個窩點,怪事發生了,那些在草叢中的釣魚迷們卻沒魚咬鉤,而釣友那光水面卻不斷上魚。

事後經人指點,釣友才明白,那條水溝鋪滿了水草,密不透風,草的光合作用是在陽光下進行,夜間草吸氧而放出二氧化碳,草叢也須兩面看。釣諺不是也說嗎,“下雨莫釣草,釣草釣不到。”初學垂釣的朋友,常死守一兩個窩點,這在養魚池中關係不算太大,要是在野釣中,常要吃大虧的。

釣不上魚,那還不是因為你一直在“死釣魚”“釣死魚”

三、及時改變釣層

魚在水中活動,不同的魚類都有相對固定的泳層。比如鯽、鯉、鯰等,喜在水底覓食;鰱、鱅、鯿等,喜在中層;而翹嘴鮊、鯵鰷魚等,喜在水上層。但是,魚的底層也並非一成不變的,天氣燥熱,水中含氧量減少,即使底層魚也會冒出水面喘氣;天寒地凍,水上層的翹嘴鮊、鯵鰷魚也會躲到水裡去取暖了;受了驚嚇的鰱、鱅會躍出水面;而鯽、鯉則往泥淖中藏身;水底有食物,連翹嘴鮊也會潛入水底去爭食,水面浮著青菜葉兒,那些鯿魚、草魚也會浮到水面來享受美餐……垂釣時,應審時度勢,及時改變釣層。

釣不上魚,那還不是因為你一直在“死釣魚”“釣死魚”

釣不上魚,那還不是因為你一直在“死釣魚”“釣死魚”

四、及時改變釣餌

餌料對不對路數也是決定釣獲多少的重要因素。我覺得在運用餌料上,須從下面幾點考慮:

1.餌隨魚變

魚與其它動物相似,也分肉食性、雜食性、植食性的。烏賊、鯰魚之類屬肉食性魚類;鰱魚、草魚屬素食性魚類;鯉魚、鯽魚屬雜食性魚類。窩中進的是鰱,用蚯蚓去釣,它自然不咬鉤,儘管草鯇是植食性的,你用面餌去搏,效果肯定不佳,如改用葦心、青草去逗引,效果就不同了。因此,用餌須隨魚而變,用對了路數,收穫自然就大。

釣不上魚,那還不是因為你一直在“死釣魚”“釣死魚”

2.餌隨塘變

特別是養魚塘,塘主養魚多為固定的飼料,因此,塘裡的魚,已形成了進食習慣,只有弄清了塘裡魚兒進食習慣,有針對性地下餌,才能多獲魚。有年秋天我去市郊一口養魚池中垂釣,塘裡魚兒密集,我卻釣獲不多,後來,塘主告訴我,它用浸泡的小麥餵魚,我該用小麥做窩,也用麥粒釣餌,這時,上魚的速度明顯加快。有次野釣,我下竿的那塘邊有幾棵桑樹,紫色桑椹掛滿了枝頭,我用桑椹去釣,結果收穫滿護。可見,塘口不同,用餌也應該改變才好。

3.餌隨時變

特別是季節變化,對魚類進食影響較大,一些雜食性魚類,經過一個冬天的煎熬,加之春天又是魚類繁殖期,需補充大量的營養,這時它偏吃葷食;到了夏天,它們的口味有了變化,偏重素食;一入秋季,它們須儲存營養越冬,又開始食葷食。如果垂釣者能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獲魚機會自然增多。無怪有人說,“餌隨時變,釣獲無限。”

4.餌隨地變

這裡說的“地”指地區。我國幅員遼闊,北方白雪皚皚,南方卻綠草茵茵。一般來說,北方的魚以吃粗糧為主,如玉米、谷粟之類的,南方的魚以食細糧為主,如米、面之類的。因此,北方的魚口味偏重,喜濃香;而南方的魚口味偏淡,喜清香。隨著地域的變化餌料也應有相應變化才好。

五、及時改變釣組

用實例來說話吧:一是去年春天,一位釣友和朋友在一口養魚池垂釣。塘主小丁說,池中魚是混養的,鯽魚在250克以上,青魚最小的也有2500克。釣友怕斷線跑魚,用了一組粗線大鉤。朋友上魚不斷,該釣友卻收穫甚微,一個上午,朋友釣10尾大鯽,該釣友只收獲兩尾。下午,該釣友用細線小鉤垂釣,釣獲漸佳,一天下來,該釣友的釣獲沒朋友多,這是不用說的了。但如果下午不及時更換釣組,那就更慘了。

第二個實例是去年秋天野釣,主攻鯽魚,用的是小鉤細線,釣獲不錯。後來,有個窩點魚星一片,而且窩點周圍的水草晃動,這是鯉魚進入釣點的信號,而且是大個子。釣友見此情況急忙換上備用的粗線大鉤,果然一條約千克重的大鯉被硬拖上岸來。試想,若不是及時更換釣組,這麼大的鯉魚是很難在草溝中釣上來的。

釣不上魚,那還不是因為你一直在“死釣魚”“釣死魚”

所以說,應變能力的調整決定釣獲的多少。垂釣高手,大多高在應“變”上。有句名言說,世上絕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此話在理,你見過兩個毫無差別一模一樣的溝塘嗎?

一年365天,其中有兩天是完全一樣嗎?即使一個塘口,今天和明天的區別就很大,即使一天,早中晚也不相同,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要想多獲魚,釣手應在應變能力上下功夫!



釣不上魚,那還不是因為你一直在“死釣魚”“釣死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