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官宣袁紹袁術兄弟關係是出於政治目的需要,既有失公允又猥瑣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袁紹(二)兄弟真相

在我們大多數《三國演義》讀者的認知裡,袁紹和袁術是一對親兄弟。羅貫中在小說第三回中明確寫道“

於是袁紹、曹操各選精兵五百,命袁紹之弟袁術領之。”這是我們讀者這種印象的根本來源。


曹魏官宣袁紹袁術兄弟關係是出於政治目的需要,既有失公允又猥瑣

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袁紹和袁術之間的這種兄弟關係在歷史上是有過爭議的。爭議的焦點就是他們兩個的兄弟關係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程度。

據《三國志》和《後漢書》以及《資治通鑑》記載,袁紹和袁術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從兄弟”的關係。我們先來看一下這三本書中的記載:

《三國志袁術傳》“袁術字公路,司空逢子,紹之從弟也。

《後漢書袁術傳》“術從兄紹因堅討卓未反,遠,遣其將會稽周昕奪堅豫州。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八“初,太尉袁湯三子,成、逢、隗。成生紹,逢生術。

也就是說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袁紹和袁術是公認的從兄弟關係。

所謂從兄弟,又以年齡長幼而分別稱為從兄或者從弟,就是指兩個人在血親上擁有同一個曾祖父或者祖父,而又不同父親的同輩男性親緣關係,一般也被稱為叔伯兄弟或者堂兄弟。

雖然這種從兄弟的關係也是兄弟,但是在血緣上來講還是有遠近親疏的。這種遠近親疏的關係可能也是產生袁紹和袁術之間“其兄弟攜貳,舍近交遠如此。”的原因之一。

那麼袁紹和袁術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呢?兄弟和從兄弟的兩種說法哪一種是事實呢?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這兩種說法的真正來源。也就是《三國志》和《後漢書》以及《資治通鑑》中從兄弟說法,以及《三國演義》中兄弟說法的理論依據。


曹魏官宣袁紹袁術兄弟關係是出於政治目的需要,既有失公允又猥瑣

我們先來講從兄弟的問題。

從《三國志袁術傳》中“袁術字公路,司空逢子,紹之從弟也。”的記載來看,袁術肯定是袁紹的從弟,而且袁紹還應該是袁逢的侄子。但是在這裡有一個奇怪的地方,就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雖然是以私人的身份創作編撰的《三國志》,可是在他擔任佐著作郎以及著作郎職務的時候,是有機會接觸到晉國的官方文史檔案的,這些應該是他創作《三國志》的第一手文史資料。所以他在編撰《三國志》的時候,一定是參考了魏國官史,也就是《魏書》裡面的內容。可是在《魏書》中關於袁紹和袁術的關係卻有著另外一種說法。

據《魏書》記載“(袁)紹即逢之庶子,術異母兄也,出後(袁)成為子

所謂庶子,就是中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下,非正妻所生之子。其地位與嫡子相對,不具備承繼父輩的地位、爵位甚至是家產。

也就是說按著《魏書》中的說法,袁紹也是袁逢的兒子,只不過是袁逢的庶子,他是袁術同父異母的親哥哥,他們是親兄弟。

這就非常的奇怪了,要說陳壽從沒有看到過這段記載,打死我也是不信的。但是他在看到這段記載後,依然做出了袁紹和袁術是從兄弟關係的記載,還無視了袁紹親爹是袁逢的記載,無論如何都讓我非常的意外。這種現象只能說明一點,就是陳壽判斷,袁紹和袁術的關係就應該是從兄弟的關係。陳壽的理論依據可能是有兩個。一個應該是前面《魏書》中記載的最後一句話“出後(袁)成為子”。


曹魏官宣袁紹袁術兄弟關係是出於政治目的需要,既有失公允又猥瑣

袁成,字文開,官至左中郎將。史書記載他與當時的大將軍梁冀交好,而且梁冀對他是“言無不從”,以至於京師中傳出了“事不諧,問文開”的傳言。據《華嶠漢書》記載,袁成是袁湯的次子,他與袁湯的長子袁平“並早卒”,由袁湯的三子袁逢繼承了袁湯的爵位。《後漢書》則認為袁成是袁湯的長子,根本不存在一個叫袁平的人,袁成也是因為某種關係過早去世。按照我國古代的傳統,人死後如果沒有後代是不吉利的,所以《魏書》中說是袁逢將自己的兒子袁紹過繼給了袁成,以延續其香火。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陳壽說袁紹是袁術的從兄也不算失實。畢竟過繼之子也可稱為從兄弟。

陳壽所依靠的第二個可能性的理論依據是在《英雄記》中。據《英雄記》記載“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幼使為郎,弱冠除濮陽長,有清名。遭母喪,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廬六年。

這裡的“二公

”指的是袁逢和袁隗。也就是說袁紹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袁成就已經死了,他是在袁逢和袁隗的偏愛和護佑之下成長起來的。在這段記載中還特意提到了袁紹“追行父服”的事情。說是在袁紹母親去世的時候,袁紹按照禮法規定為母親服喪三年,之後又為父親追加了三年的喪期,前後一共服喪守孝了六年。


曹魏官宣袁紹袁術兄弟關係是出於政治目的需要,既有失公允又猥瑣

這樣一看,似乎袁紹又真的是袁成所生,他與袁逢應該的確是叔侄關係。

裴松之在註釋《三國志》的時候曾經評價過這件事,他說:“魏書雲‘紹,逢之庶子,出後伯父成’。如此記(英雄記)所言,則似實成所生。夫人追服所生,禮無其文,況於所後而可以行之!二書未詳孰是。

裴松之的意思很明顯,他認為從《英雄記》的記載來看,袁紹的確應該是袁成所生。他的理由是袁紹追行父喪的這種“追服”補喪的行為,從禮法記載和規定上來講都沒有明確的要求,更何況他要是一個過繼給袁成的兒子的話,就更個沒有這個必要了。所以他的這種行為只能是出於本心意願的為自己的親生父親進行補喪。


曹魏官宣袁紹袁術兄弟關係是出於政治目的需要,既有失公允又猥瑣

裴松之

雖然裴松之最後認為《魏書》和《英雄記》對這件事情都沒有說清楚,是“詳孰是”的,但是他的這種觀點,基本上被後世所接受,成為了歷史主流。比如在《後漢書袁紹傳》中就直接接受了《英雄記》中的這段觀點,不過加入了對袁紹“追服”補喪行為的一個解釋。原文是這樣:“紹少為郎,除濮陽長,遭母憂去官。三年禮竟,追感幼孤,又行父服。”也就是說范曄認為袁紹之所以“追服”補喪是因為“追感幼孤”。

那麼,這樣一來我們就得到了兩種情況,也就是陳壽之所以認為袁紹和袁術是從兄弟關係的原因,要麼是依據《魏書》袁紹被過繼給袁成的說法,要麼是依據《英雄記》進行的分析而得出袁紹是袁成所親生的原因。

實際上,我們現在很難準確的判斷陳壽所依據的是那一條,因為畢竟那已經是近兩千年前的事情了。但是我們可以根據一些現象來分析一下陳壽的意圖。


曹魏官宣袁紹袁術兄弟關係是出於政治目的需要,既有失公允又猥瑣

首先,在《三國志》中從來就沒有明確提到過袁紹的父親是袁成這件事。陳壽在介紹袁紹的時候特意避開了袁紹父親和祖父的事情,而是直接從袁紹的高祖父袁安入手。原文是這樣的: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也。高祖父安,為漢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

可是陳壽在介紹袁術的時候卻是明確標明瞭袁術生父是袁逢。原文是這樣:

袁術字公路,司空逢子,紹之從弟也。

現在我們可以肯定一點,作為一代良史,陳壽不可能不知道袁紹過繼給袁成和袁成親生的這兩種說法,那麼陳壽不明確標明袁紹父親是誰的做法,就代表著陳壽的一種態度。也就是說陳壽雖然承認袁紹和袁術是從兄弟的關係,但是並不承認袁紹的親生父親具體是誰。這給後世的讀者留下了懸念,埋下了挖掘真相的伏筆,會對讀者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我想,這大概就是陳壽的真實意圖。陳壽的這種做法在《三國志》中並不鮮見,他經常性的會對自己判斷不了,或者存在矛盾,或者不方便明說的情況進行一定的言辭上的處理後,再保留下來。以此達到即嚴謹不失實,又提供挖掘分歧的線索,同時又能夠表達自身觀點的目的。比如我之前在本系列《公孫瓚篇》中關於“會卓死,天子遣使者段訓增虞邑,督六州”記載的分析,也是陳壽這樣的一種意圖。原文標題是《曹操借刀殺人的故事,在那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段訓坎坷幽州行》。大家有興趣可以再去看一看。


曹魏官宣袁紹袁術兄弟關係是出於政治目的需要,既有失公允又猥瑣

那麼,陳壽為什麼要如此大費周折的對袁紹的身世來進行這種處理呢?直接明瞭的記載下真實的情況不好嗎?

我感覺,陳壽應該不是不想直接記載真相,而是他不方便直接記載。我的理由,或者說是陳壽不方便直接記載的原因,應該是受到當時以曹魏為正統的主流思想的左右,害怕會受到輿論的譴責乃至當局的迫害。

從我們目前可以找到的當時的史料來看,對於袁紹和袁術關係的記載,是以過繼給袁成的說法為主流的。除了前面我們提到的《魏書》中的記載以外,還有《袁山松書》中所記載的“紹,司空逢之孽子,出後伯父成”一段。這裡的“孽子”與庶子等同。所謂的《袁山松書》是東晉時名士、史學家、音樂家袁山松所編撰的《後漢書》,為了與范曄《後漢書》來進行區別,所以一般被稱為《袁山松書》。


曹魏官宣袁紹袁術兄弟關係是出於政治目的需要,既有失公允又猥瑣

袁崧

袁山松,本名袁崧。據資料顯示,袁崧是漢靈帝時司徒袁滂之子袁渙的支系後代,祖父袁喬參與過晉滅成漢之戰,父親袁方平做過琅琊太守。袁崧本人襲封長合侯,先後出任過左將軍和吳郡太守。所以他其實是陳郡袁氏的後代。

我們在上一篇曾經講過,貫徹東漢時期的兩大袁氏家族支系,一支是汝南袁氏,一支就是陳郡袁氏。在東漢末年,袁紹和袁術勢力相繼隕滅之後,汝南袁氏失去了權傾天下的地位,而在曹魏政權建立以後陳郡袁氏的地位逐漸得到提升。尤其是在袁渙追隨曹操之後,深得曹操的信任與重用,奠定了陳郡袁氏後世數百年“世有名位”的政治基礎。

陳郡袁氏除了在政治上“世有名位”以外,最重要的是在晉朝時期出過許多的文史官員,以及史學家。除了袁崧以外,《後漢紀》的作者袁宏也是陳郡袁氏的後人。雖然在袁宏《後漢紀》中並沒有找到關係袁紹袁術關係的記載,但是從《袁山松書》中的記載來看,這很可能是代表著陳郡袁氏的一種一脈相承的統一觀點的,這種觀點的來源很可能就是袁渙。


曹魏官宣袁紹袁術兄弟關係是出於政治目的需要,既有失公允又猥瑣

袁渙

袁渙,字曜卿,陳郡扶樂(今河南太康西北)人。年輕時在郡衙裡擔任功曹,後被公府徵辟,先後被“舉高第,遷侍御史,除譙令”。劉備為豫州牧的時候舉薦其為茂才。後避亂於江淮之間,先後效力過袁術和呂布。在呂布白門樓殞命之後,袁渙正式成為曹操的屬下,先後擔任過沛南部都尉、諫議大夫、郎中令,代領御史大夫等職務。在曹魏初期,也就是曹操的時代,袁渙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由於他曾經效力過袁術,又都是袁姓成員,所以他對袁紹和袁術之間關係的確定應該是起到過一定的作用。

裴松之註釋《三國志》所引用的《魏書》,一般認為是由王沈、荀顗、阮籍一同撰寫。

王沈,字處道,太原晉陽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266年,也就是晉司馬炎篡魏的泰始二年。

荀顗,字景倩,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他是三國時荀彧的第六個兒子。生年不詳,卒於公元274年,即西晉泰始十年。

阮籍,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了,他是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生於公元210年,卒於公元263年,也就是司馬昭三路伐蜀,蜀漢滅亡的那一年。


曹魏官宣袁紹袁術兄弟關係是出於政治目的需要,既有失公允又猥瑣

阮籍

通過這樣的一個列舉,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出,王沈、荀顗、阮籍三個人都是曹魏時期的大臣。那麼他們所編撰的《魏書》應該就是當時的官修史書。他們在編撰《魏書》的時候,關於袁紹袁術之間的問題一定會諮詢袁渙或者袁渙的後人。也就是說曹魏的官修《魏書》和《袁山松書》中關於袁紹袁術的記載擁有同一個來源。這也應該是當時的主流思想,而這種思想也一定會由於受到曹魏朝廷以及後來的晉朝廷的官宣影響,而並不真實。《晉書》的作者房玄齡等人,就在《晉書》中評價過王沈等人的《魏書》,說他“多為時諱,未若陳壽之實錄也”。

而當陳壽編撰《三國志》的時候,他既要考慮到事實真相,又要避免與當時的主流思想相違背,以免陷入到對自身不利的境地。於是乎就出現了,陳壽在書中關於袁紹袁術從兄弟關係的記載,卻又隱藏袁紹生父是袁成的事實真相的做法。這應該才是陳壽的真實意圖。


曹魏官宣袁紹袁術兄弟關係是出於政治目的需要,既有失公允又猥瑣

那麼,曹魏官史為什麼一定要堅持認為袁紹是袁逢庶子,是被過繼給袁成的,與袁術是親兄弟的這種觀點呢?其實這個問題也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袁紹和袁術的血緣關係越近,他們兄弟反目“兄弟攜貳”的反面效果就越突出。說白了就是曹魏出於政治目的的需要,是詆譭以袁紹袁術為首的汝南袁氏家族的手段之一。


曹魏官宣袁紹袁術兄弟關係是出於政治目的需要,既有失公允又猥瑣

至於《三國演義》中關於袁紹袁術是親兄弟的說法,既是受到曹魏官史的這種影響,也是受到後世文學創作中市井文化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必然結果。這也是小說家創作文學作品時,為了突出主次人物的一種需要吧。

小A斯蒂芬發表於2020年1月30日。

曹魏官宣袁紹袁術兄弟關係是出於政治目的需要,既有失公允又猥瑣


J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