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究竟是不是漢朝忠臣?他為何反對曹操稱帝又不願意輔佐劉備?


荀彧究竟是不是漢朝忠臣?他為何反對曹操稱帝又不願意輔佐劉備?

荀彧


荀彧,是曹操最重要的謀臣之一,甚至可以說是曹操謀臣之首。

曹操曾盛讚荀彧,認為荀彧是他的張良,沒有荀彧的幫助,他不可能戰勝袁紹,定鼎北方。

彧睹勝敗之機,略不世出也。——《後漢紀·孝獻皇帝紀》

司馬懿也曾感嘆荀彧的才華,甚至認為荀彧是一百年多來最有才華的人。

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裴松之·《彧別傳》

荀彧與曹操的親密關係,在當時就已經為人們所熟知,如曹魏時期著名的政治家鍾繇就曾經說過,曹操對待荀彧就像是對待自己的老師。

以太祖之聰明,每有大事,常先諮之荀君,是則古師友之義也。——裴松之·《彧別傳》

可即使荀彧與曹操有如此親密的關係,他本人又如此有才華,可由於荀彧反對曹操“篡漢自立”,依然被曹操賜死。

十七年,董昭等欲共進操爵國公,九錫備物,密以訪彧。彧曰:“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振漢朝,雖勳庸崇著,猶秉忠貞之節。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事遂寢。操心不能平。會南征孫權,表請彧勞軍於譙,帝從之。至濡須,彧病留壽春,操饋之食,發視,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後漢書·荀彧傳》

那麼,如此說來荀彧是漢朝忠臣嗎?

許多人也並不認可荀彧是漢朝忠臣,原因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時有很多有能力的劉氏宗親,比如幽州刺史劉虞、荊州刺史劉表、益州刺史劉焉,更別提中山靖王之後劉備。

如果荀彧真的效忠大漢,就算他認為漢獻帝不堪造就,那麼也可以選擇這些有能力的劉氏宗親輔佐,為什麼會去輔佐曹操?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荀彧最開始去投奔企圖廢掉漢獻帝的袁紹,就已經說明荀彧並不是漢朝的忠臣。

那麼荀彧究竟是不是漢朝的忠臣呢?


荀彧究竟是不是漢朝忠臣?他為何反對曹操稱帝又不願意輔佐劉備?

漢朝城牆遺址


我認為荀彧是漢室忠臣,卻不是劉氏的奴才。

首先說,荀彧其實從來沒有投靠過袁紹,只是因為他覺得天下大亂,潁川又位於中原中心地帶,肯定是衝突的中心地區,於是他才建議荀氏家族遷居冀州(今河北)。剛好,當時冀州牧韓馥聽說了荀彧的賢德,派人去請荀彧。

而等到荀彧到了冀州後,袁紹正好在這個時候篡奪了原來朝廷任命的冀州牧韓馥的職位,自稱冀州牧起來。不但如此,袁紹因為漢獻帝是董卓所立,還一度準備改立幽州刺史,宗室劉虞為新皇帝。

袁紹已奪馥位,待彧以上賓之禮。彧弟諶及同郡辛評、郭圖,皆為紹所任。或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時太祖為奮武將軍,在東郡,初平二年,彧去紹從太祖。——《三國志·荀彧傳》

其實,陳壽在這裡沒有說明的是荀彧不想投奔袁紹,並不是覺得袁紹不能成大事,而是袁紹曾在此之前準備廢掉漢獻帝,改立劉虞,這讓以漢朝忠臣自詡荀彧不能接受。

紹自號車騎將軍,主盟,與冀州牧韓馥立幽州牧劉虞為帝,遣使奉章詣虞,虞不敢受。——《三國志·袁紹傳》

所以,荀彧其實根本就沒有做過袁紹的謀臣,而且他之所以投奔曹操,也是因為他認為袁紹擅自廢立皇帝,不是漢朝忠臣的模樣。這和若干年後,荀彧阻止曹操“篡漢自立”時理由一樣。

但是,荀彧雖然忠於漢室,但卻也不是劉氏皇族的奴才。

要理解荀彧這種心情,先要對東漢社會有一個比較充分的認知。


東漢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奇怪的朝代,中央集權和地方自治並存,這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完全的世家政治還是不太一樣。


從中央朝廷來說,東漢很明顯比西漢更集權,皇權受制約力度更小,甚至在朝廷體系下地方官府的權利都明顯小於西漢。東漢後期政治家仲長統就認為劉秀有鑑於西漢後期皇權衰落,所以故意架空“三公”,而把權力歸於尚書檯,東漢時期的尚書檯,本質就是明朝的內閣和清朝的軍機處,是皇帝的秘書機構。

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此以來,三公備員而已。——《後漢書·仲長統傳》

劉秀集權的結果就是東漢皇權空前強大,即使位高權重的大臣,劉秀也是說侮辱就侮辱,說撤職就撤職。

時內外群官,多帝自選舉,加以法理嚴察,職事過苦,尚書近臣,至乃捶撲牽曳於前,群臣莫敢正言。——《後漢書·申屠剛傳》

正因為皇權在東漢時期“獨大”,才使得東漢後期外戚以及宦官可以藉著“操控皇帝”的方式掌控“皇權”,從而發起了針對士大夫的兩次黨錮之禍。


荀彧究竟是不是漢朝忠臣?他為何反對曹操稱帝又不願意輔佐劉備?

黨錮之禍


但是,東漢雖然加強了“朝廷”這個體系下中央集權,但是東漢“朝廷”的權力末梢的觸角卻並沒有像明清那樣充分延伸,地方事務其實很大程度掌握在地方豪族手裡。

而這些地方豪族裡願意學習儒家的,就逐漸演變成了所謂的經學世家,成了東漢中後期士大夫的主要成員。比如汝南袁氏,對就是袁紹家族,原本在西漢只是普通地方豪強,就是因為專研易經,到了東漢居然成為了“四世三公”的大族。

祖父良,習孟氏易,平帝時舉明經,為太子舍人。建武初,至成武令。安少傳良學。為人嚴重有威,見敬於州里。——《後漢書·袁安傳》

換言之,劉秀重建的漢朝,只是在“朝廷”這個體系里加強了集權,但是“朝廷”這個體系的權力觸角卻並沒有任意延伸,所以,在地方上,地方豪強士力量也在默默發展壯大。。

所以,我們看到東漢同時出現了皇權獨大和紳權膨脹的現象。

而這種皇權與紳權同時膨脹的獨特現象就導致了東漢政治舞臺上也出現了奇特的場景:


一方面東漢皇帝可以肆意宣佈“黨錮”,讓任何他看不順眼的士人在“朝廷”這個體系內毫無前途;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能看到這批被皇權在政治上判了“死刑”的士人回到地方,受到地方士人以及地方官府的狂熱吹捧,因為地方治理離不開這些地方士族的支持。


滂後事釋,南歸。始發京師,汝南、南陽士大夫迎之者數千兩。——《後漢書·黨錮列傳》


只有理解了東漢時期政治生態,才能真正理解荀彧“忠於漢朝而不忠於劉氏”的心態。

因為荀彧出身的潁川荀氏,本身就是皇權膨脹下的犧牲者。

在黨錮之禍中,潁川荀氏傑出代表沛國相荀昱就死在黨錮之禍下,弟弟荀曇被禁錮終身。

淑兄子昱字伯條,曇字無智。昱為沛相,曇為廣陵太守。兄弟皆正身疾惡,志除閹宦。其支黨賓客有在二郡者,纖罪必誅。昱後共大將軍竇武謀誅中官,與李膺俱死。曇亦禁錮終身。——《後漢書·荀韓鍾陳列傳》

而在荀彧、荀攸之前,潁川荀氏最出色的人才荀爽更是因為黨錮之禍,蹉跎半生,如果不是黨錮之禍,潁川荀氏可能早在漢靈帝中期就已經成長為不遜色汝南袁氏那樣的大族。

(荀爽)後遭黨錮,隱於海上,又南遁漢濱,積十餘年,以著述為事,遂稱為碩儒。——《後漢書·荀韓鍾陳列傳》

從小目睹潁川荀氏多位英傑因為皇權膨脹而遭受黨錮之禍,或性命不保或禁錮終生,荀彧肯定對劉氏皇族沒有任何好感。


荀彧究竟是不是漢朝忠臣?他為何反對曹操稱帝又不願意輔佐劉備?

東漢建築復原圖


事實上東漢末年士大夫群體裡對劉氏皇族不再抱有期望的並不在少數,比如閻忠曾勸皇甫嵩造反,王芬曾到處給士人寫信,希望士人參加他廢除漢靈帝的“大計”中去。

而拒絕參加王芬“大計”的士人也不是因為覺得王芬大逆不道,而是覺得王芬能力不行,這件事肯定不能成功。

(陶丘)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廢立大事,伊、霍之所難。芬性疏而不武,此必無成——《三國志·華歆傳》

所以,在東漢士人看來,忠於漢室和忠於皇室其實是兩件事,忠於漢室不代表就一定要忠於皇室。荀彧心目中理想的漢朝是“祭歸劉氏,政歸賢者”的漢朝。也就是荀彧輔佐曹操建立的建安年間的漢朝:皇權無限縮小,類似吉祥物和國家象徵的存在;而真正的權力掌握在以曹操為首的賢人,也就是士族手裡。

這樣的荀彧當然不會去輔佐東漢末年那些看上去有能力的劉氏宗親,他可不想再扶持一個強勢的劉氏帝王。

荀彧可以接受作為丞相的曹操搞集權,因為相權在他看來就是紳權,相權膨脹就是紳權膨脹;但是他無法接受曹操化家為國,當皇帝的曹操再搞集權,就是皇權膨脹了,皇權是獨一無二的,是不需要同志的,是“以天下奉一人,權力、財富歸於一人”的。

也因為如此,當曹操開始準備“篡漢”時,荀彧才會公開反對。因為這意味著曹操稱帝肯定會走上 “皇權膨脹”的老路,而皇權膨脹的惡果,荀彧作為親歷者,當然是警惕和厭惡的,所以他才會反對曹操“篡漢”。

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國志·荀彧傳》

綜上所述,荀彧是漢室的忠臣,但不是劉家或者曹家的奴才,他忠於的是自己心裡理想的皇權無限縮小的漢朝。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