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河南省下面的的城市名字都改成古代的名字,那麼誰的名字好聽又有名呢?

象牙塔尖兒


一、

安陽,安陽簡稱殷、在古代有鄴城、彰德這樣的名字,我覺得這兩個都好聽,知名度也很高。

二、濮陽,濮陽境內以前有帝丘、澶州、東郡、楚丘這樣的古代地名,我覺得叫楚丘澶州更好聽一點。

三、鶴壁,鶴壁雖小,但在歷史上是著名的商朝都城朝歌所在地,所以直接叫朝歌最好。

四、新鄉,新鄉在古代比較出名的就是周武王時期的牧野之戰,如今牧野也是新鄉的別名,因此叫牧野就很不錯。

五、鄭州,鄭州在古代有鄭縣、滎州、管州這樣的別稱,覺得還是改為滎州好聽一點。

六、焦作、濟源,焦作有山陽、懷慶的古稱,濟源有軹邑這樣的古名,不過濟源以前是屬於焦作的,所以還是和焦作一起叫懷慶府更好。

七、洛陽,洛陽在歷史上有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等名字,考慮到現實因素,還是叫現在的洛陽比較好。

八、許昌,許昌最著名的名字是三國時期的許都,還有蓮城這個別稱,我覺得改為許都更為霸氣一點。

九、平頂山,雖然我老家是平頂山的,但覺得平頂山這個名字實在太俗,沒有意味,因此就直接改為別名鷹城最好。

十、南陽,南陽在歷史上曾長期被叫做宛,宛至今也是南陽的代名詞,所以就改為宛城市比較好聽。

十一、駐馬店,駐馬店的市轄區在歷史上歸屬汝南郡,如今也有天中的名字,但我覺得還是改為汝南更好一些。

十二、信陽,信陽在古代叫義陽、弋陽、申州,如今也有申城這樣的別稱,所以我覺改為申州更好聽一點。

十三、周口,周口這個名字來自於周家口,原來的陳州府駐地是在淮陽,但現在淮陽屬於周口管轄,所以改為陳州也不為過。

十四、商丘,商丘是商朝的都城之一,本身就有很多的文化意味,在歷史上雖然有歸德府、宋州這樣名字,不過覺得還是

商丘更好聽一點。

十五、開封,開封的名字就是眾所周知了,像老丘、汴梁、東京、大梁等等,我覺改回汴梁也最好聽。

十六、三門峽,三門峽是古代虢國都城所在地,陝州這個名字自古以來就有,因此叫為陝州就不錯。

十七、漯河,漯河在古代有郾城、隱陽、潁川這樣的名字,我覺得改為潁川更有文化氣息和歷史風味。

總之,河南的每座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輝煌歷史,你認為哪個名字好聽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河南這些事兒


現在河南省各城市的名稱如下圖,比較出名的城市有鄭州、洛陽、開封、安陽、商丘、駐馬店等。

如果把這些城市的名字都改成古代的名字的話。

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候了!

鄭州——商都

鄭州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新鄭,就是戰國時期韓國的都城。這大概是鄭州最輝煌的時候了。

開封——汴京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原型地,北宋王朝的都城,當時世界上最牛逼的城市。


新鄉——牧野

牧野之戰聽說過沒有,周武王姬發滅亡商湯最重要的一場戰爭,一下子就把思緒帶回到遠古蒼茫。

鶴壁——朝歌

牧野就在附近,朝歌自然不遠。商朝的都城,歷史記載朝歌非常繁華,“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諸侯朝靈山”。

濮陽——帝丘

黃帝與蚩尤的大戰就發生在這裡。又名澶淵,澶淵之盟簽訂地。

許昌——許都

提到許都,有許多非常牛逼的人物,荀彧、張良、鍾繇、呂不韋、韓非子等人。

安陽——鄴城

安陽本來就是一個牛逼的古都了,又叫鄴城,曹操建都於此。

焦作——懷慶

又叫山陽城,當初曹丕把漢獻帝就扔到了這裡當山陽公。司馬懿的故鄉。

漯河——隱陽城

賈湖遺址所在地,因濱臨隱水(今沙河)故稱隱陽城,隱陽和漯河一比較,還是隱陽好聽。

周口——龍都

這裡伏羲故都,老子故里,有“華夏先驅、九州聖蹟”的美譽。又名郢陳,當初陳勝吳廣起義在此定都。

平頂山——鷹城

這裡古為應國,通鷹,所以叫鷹城。比較算普通的名字,但是改名平頂山總有一種要禿頭的感覺。

濟源——原

愚公移山故事的發源地。上古時期是夏少康的都城“原”,戰國至兩漢時期濟源因“軹邑”富庶而聞名。

三門峽——上陽城

古代又稱崤函,與函谷關齊名,相傳大禹治水,揮神斧將高山劈成“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引黃河之水滔滔東去。三門峽的改名還是比較成功的。

南陽——南都

南陽,又名南都。一下子突出這裡的重要性。光武帝劉秀起兵南陽,成就帝業,南陽被稱為“帝鄉”,故城南都。

駐馬店——蔡州

駐馬店真的是改名最失敗的一個地名,隨便去一個名字也比現在這個要好。

信陽——申城

信陽是孔子周遊列國的終點,春秋時孫武在此練兵並南下攻入楚都,南朝時梁武帝蕭衍發跡於信陽,是一直延伸下來的,申城是他的別稱。

商丘——應天府

應天府一聽就是天子腳下,京畿重地。商丘也是自古沿用的名稱,是商朝人居住過的廢墟之地,叫做商丘。


不務齋


看到過一張圖,關於河南各地市古代叫什麼的,大家看看各自的家鄉,古時候都叫啥,感覺那個最好聽。個人認為,還是鶴壁地區在古代叫做朝歌做好聽,文藝中不失霸氣。


就這樣一直飛吧


2019年5月,河南轄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許昌、漯河、三門峽、南陽、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等17個省轄市,咱就拿其中一部分城市做個測試,來看看恢復古名,是不是會比今天的名字更好聽。

頭一個便是駐馬店,不得不說這個名字太鄉俗了,當年這地界叫啥?汝南郡!這名字誰給起的,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劉邦置汝南郡,因其大部分地域在汝河南岸而得名,系“汝南”專有地名之始。

你瞅瞅,咱大漢開國皇帝給你們起了這麼好的名字,打漢朝那時候起,一直用到民國,有啥不好?非得改名叫什麼駐馬店?你們是打算髮展鄉村旅遊業不成?

不說了,那是1965年,建立駐馬店專區,轄遂平、西平、上蔡、汝南、平輿、新蔡、正陽、確山、泌陽9縣和駐馬店鎮,專員公署駐駐馬店鎮。

次一個是周口,這是什麼地界?老子的家鄉,袁紹袁術弟兄倆的家鄉,當然也是袁世凱的老家。戰國末年還曾是楚國的臨時都城,秦王問楚王,你最近到哪溜達去了啊?楚王說俺在周口混呢?感覺一下子就從大王變成了賣勞力的漢子。

那麼如果改名,周口叫啥好呢?最老實的叫法就是陳州,要不然宛丘(從隋朝到明朝一直是這個名)也不錯,很有文藝範。

再一個是三門峽,其實這個倒還好,只是像個旅遊景點,不是個城市。原來叫啥呢?陝州!扼守陝西出關門戶,多麼霸氣。

再一個漯河,這個地界,本來叫隱陽,因濱臨隱水(今沙河)而得名。後來南北朝那會改稱奇雒城。到隋煬帝時代又改名殷城——隱水又名殷水,城隨水名。

其實隱陽、奇雒、殷城都不錯啊,為什麼你們後來一定要改名叫漯河呢?難道是盛產螺絲嗎?

還有焦作,這地界其實是司馬懿的老家,也是韓愈和李商隱的故鄉,其實蠻好,可以叫“司馬市“或是”商隱市”,為什麼非得跟“焦”這個字幹上?難道是煤炭產業發達嗎?

還有平頂山,這地名也實在太平淡了,其實這裡安葬著蘇軾、蘇轍兩兄弟的遺骨和其父蘇洵的衣冠冢,完全可以叫“三蘇市”。

最後要講一下新鄉市,明明是城市,為什麼要叫這個名?給人感覺是某個鄉村翻新造了一座小區,叫某某新村。實際上,這裡是《詩經》重要發源地之一,流行於古代新鄉地區的詩歌,佔國風的四分之一。為什麼不能叫詩城?你自己想想看:“俺從新鄉來“和”我是詩城人“是不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感覺?

當然,我只是一個不相干的文人而已,但是如果這篇文的讀者中有某個地方的官員,是不是可以考慮一下呢?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河南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古時稱為中原,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文化底蘊非常深厚。中國七大古都就有三大古都位於河南,所以河南的許多地名都充滿著濃濃的歷史氣息,但在歷史的進程中,各地的地名也時有更改,很多地名改名後都讓人感嘆“一個名毀了一座城”。

河南現轄四個地區,十三個地級市,二十五個縣級市,九十一個縣,其中有許多好聽的地名,不過也有許多改名後變俗氣了的地名,比如說:

駐馬店,古時稱為汝南

平頂山,古時稱為應城

焦作,古時稱為懷慶府

新鄉,古時稱為牧野

淇縣,古時稱為朝歌

……

類似的改名讓網友大呼我高端大氣的中原文明,硬是被你們改成了社會主義新農村。

其實很多地名並不是隨意取的,多數都有其背後的歷史含義,而且許多地名都是沿用古代某一個朝代的名稱,當然也有許多改名後更好聽的地名。

駐馬店和汝南

關於駐馬店這個稱呼的由來有三種說法:

  1. 歷史上這裡曾設有驛站,是交通要地。
  2. 古時候這裡種有大片的苧麻,因為苧麻而聞名,所以也被成為苧麻店。
  3. 這裡曾是赤壁之戰時曹操的後備補給站。
不管哪種說法,都可以看出駐馬店的悠久歷史,是交通位置十分重要的地方。而汝南這個地名也並沒有消失,它是駐馬店市所管轄下的一個縣。

平頂山和應城

平頂山這個名字是因為地形而得名的,市區北邊的山都是平頂,於是1957年被設為平頂山市。

史書上記載,平頂山這個地方,周朝是有個叫應國的諸侯國,“應”也通“鷹”。但這個古應國早在東周時就被滅國了,《漢書》上也是用故國代指。而且應國一直只在史書上被記載,並沒有什麼實物證明它的位置和歷史,一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才在滍陽鎮發掘出了古應城的城遺址,所以說在設為平頂山市之前並不確定平頂山市就是古應城的所在地。

焦作和懷慶府

提起焦作就會想到煤炭,而焦作的確是一座因為煤炭而發展起來的礦業城市,焦作名字的含義就有一種說法是“煤炭作坊”。

明朝時設立懷慶府,而到了清朝1910年時,清政府就在此設立了焦作鎮,至此焦作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不過現在的地名如何的俗氣,更改地名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它不僅涉及到歷史文化的表達,更有改名後對於社會管理難度的問題。所以,如果有一天,那些對自己地名並不滿意的地區能夠在改名後完美的解決所有問題時,也許就會像網友們所說的一樣,選擇改回那一個個充滿文化底蘊的古名。


疑今察古幾復


安陽----相州

淇縣----朝歌

浚縣----黎陽

新鄉----牧野

焦作---懷慶

周口----陳州

開封---汴梁


千記打滷麵


今天我們來談談武俠小說或者古代戰爭中經常提及的一個地方——中原,也就是現今的河南省。

河南位於我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以南,故稱河南。

那麼河南的簡稱“豫”又有什麼來頭呢?

原來在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眾多,河南就被形象地描述為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字“豫”的來源,也是河南簡稱“豫”的由來了。

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稱的河南從古至今就是中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如今的河南省包括了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許昌、漯河、三門峽、南陽、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17個地級市。

在古代的時候,這些地區還是有很“文藝”的稱呼的,不過受時代發展和國家政策的影響,這些地區在歷史演變中也完成了更名改姓,變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名稱,今天我就帶大家瞭解一下這些地區的“前半生”稱呼。

鄭州,今河南省省會,古稱商都,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不過後來姬發滅商立周時,將其弟管叔封於鄭州,稱管國。秦漢時期,以滎陽為中心。隋初,又改滎州為鄭州。北宋建立後,鄭州又於公元1105年被建為西輔,明朝建立後,鄭州劃歸開封府。儘管時代推動著地區名稱不斷變化,但是我還是覺得商都更有名也更好聽。

開封,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五大古都之一、著名的八朝古都。關於開封的古稱眾多,我們熟知的有老丘、大梁、陳留、汴州、東京、汴京、汴梁。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便是汴京城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所以我是更傾向於汴梁、汴州的。

洛陽,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可能是因為洛陽這個名字本身就很有符合歷朝統治者的喜好,所以在古稱並不多,也就洛邑、洛京較為出名,但是我卻更喜歡現今的名稱。

平頂山,中原經濟區重要的能源和重工業基地,豫中地區的中心城市。平頂山為古應國,應國以鷹為圖騰,“應”“鷹”通假,故平頂山又稱鷹城。相比於平頂山市,我反倒覺得“鷹城”更為霸氣,不知道你們怎麼認為?

安陽,歷史上先後有商朝、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在安陽建都,但是不同於洛陽,安陽的古稱要更多,素有相、殷、鄴、鄴城、鄴都、鄴郡、相州、彰德等不同的稱呼,在我看來,現今的安陽和古代的彰德都很好聽,所以安陽的改名是沒有失敗的。

鶴壁,封神榜故事發生地,商朝建都地址,所以古稱不用我說想必大家就都知道了,那就是朝歌。在我觀看的影視或文學作品中,我更喜好朝歌這一叫法。

新鄉,作為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見證者,《詩經》重要發源地之一,在古代就有一個很出名的稱呼,那便是武王伐紂的決戰地——牧野,此外,張良刺秦,陳橋兵變等歷史大事件也發生在這裡,所以在我對牧野是更有感覺的。

焦作,同樣是華夏民族早期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也是太極拳發源地。古稱不多,僅有山陽,懷州。可能是我沒有接觸到關於古代時期的焦作,所以對那兩個古稱並不太熟悉,所以我還是喜歡叫焦作。

濮陽,又一箇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2012年2月還被中國古都學會命名為“中華帝都”。那麼濮陽的古稱又會是什麼呢?帝丘、澶州、東郡、楚丘這些都是濮陽的古稱,但是看到帝丘的第一眼,我就覺得這個古稱大有來頭,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

許昌,古稱有陽翟,蓮城、許都等,歷史文化豐富多樣,同樣也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古今對比後,我倒是覺得許昌更也還不錯。

漯河曾出土世界上最早的樂器——七音骨笛,發現世界上最早文字雛形——甲骨契刻符號的地方。漯河的古稱也是隨著時代不斷變化,從商朝的隱陽城到南北朝的奇雒城,再到元代的螺灣河鎮,直至清朝才改為漯河鎮。我覺得最好聽的還是隱陽城。

三門峽,歷史上河南、山西、陝西三省交界的經濟、文化中心,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相傳大禹治水時,鑿龍門,開砥柱,在黃河中游這一段形成了"人門"、"鬼門"、"神門"三道峽谷,三門峽即由此得名。雖然在古代也有虢國,陝州之稱。但就單單是大禹的傳說,我就覺得三門峽這個名字是更有歷史內涵的。

南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2000多年的建城歷史,為楚漢文化的發源地。古稱宛城、南都、帝鄉。但是我倒是青睞於如今的稱呼,可能是我對帶“陽”的城市更有感覺吧。

商丘,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古稱眾多,有商、亳、碭郡、梁郡、宋州、睢陽郡、應天府、南京、歸德府,在這些既有州郡又有府的別稱中,我是對覺得三個字的地名更好聽。

信陽,古稱義陽、弋陽、申州,又名申城,要說我對信陽的認知,還要得那裡的特產——信陽毛尖說起,因為我的家鄉是和信陽緊鄰的,所以很容易購買到那邊商人販賣的茶葉。一來二去,也漸漸熟知信陽,所以我是更喜歡信陽如今的稱呼的。

周口,古稱龍都,本來是一個很有寓意地名,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要改成周口,自我感覺這一改檔次瞬間就降低了,所以還是龍都好聽又霸氣。

駐馬店,同樣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盤古創世紀活動的核心區域。歷史上的駐馬店有很多聽起來美妙的名字,如汝寧、蔡州、天中等,雖然我之前提過喜歡三個字的地名,但是相對於駐馬店之前的稱呼,我對它現在的稱呼確實有點hold不住,反差過大,容易笑場。

當然,以上只是我個人的觀點,在介紹中沒有傾向任何一座城市,只是單純將地區的古今名稱做對比。如有不妥,敬請指正,如有冒犯,敬請輕噴。


歷來現實


華夏文明發祥地,太極故里是焦作

焦作在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古稱山陽、懷州,是華夏民族早期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現存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是司馬懿、韓愈、李商隱、朱載堉、許衡及竹林七賢山濤、向秀等歷史文化名人故里。



1、焦作的名字來自於焦作建市前焦作市區內的一個村莊名---焦作村. 其中”作”指的是”作坊”在焦作各縣區地名中有很多以”作”為名---譬如博愛縣的”蘇家作”.據說在焦作建市以前的焦作村以打造銅器為業,其村民又以姓”焦”為主,故名為”焦作村”. 在建市時,由於焦作村位於市區,又在此地比較知名,故此命名此地為”焦作”。



2、山陽大地孕育了燦爛的歷史文化,名山秀水陶冶了世代英才豪傑,焦作山水是人文化的山水,焦作人文是山水化的人文,山人一體,不可分割。 這裡是人類始祖的發源地,有盤古開天地、華夏祖先伏羲女媧成婚、女媧補天、軒轅黃帝祈天破蚩尤、大禹治水等神話傳說。原始社會末期,位於黃河流域中游的懷川文明就吸引著四方百族,成為華夏民族發祥地的中心地帶。



3、這裡是商湯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紂的前沿根據地;是後漢光武中興的大本營;是“正始玄風”的策源地和以八封為靈魂的太極文化的產生地;是水利文化、度假村文化之根所在;是中國46姓和日本的坂上、大藏、原田三姓之根脈地。 神農祭天處、嘗百草處、藥王孫思邈活動遺蹟等,顯示著古代農業和醫藥的起源。



4、發源於陳家溝的太極拳、月山寺的八級拳和淨影寺的猿拳,證明懷川是中華武術之根,這裡還是道教中心和佛教聖地。

5、這裡是諸多大師泰斗的故里。孔子、李白、白居易、韓愈等各類數不清的歷史名人曾在此或遊歷、或隱逸、或葬歸於此。魏晉時的“竹林七賢”曾在修武百家巖隱居遊覽,影響頗大。



6、焦作地處黃河中下游北畔,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具有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早在七八千年前,這裡就有人種植粟等糧食作物。從焦作地區發掘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中,除發現有大量的石鏟、石斧、石鐮、蚌刀等生產工具外,還有水井、房屋等原始農業生產跡象。春秋戰國時期,這裡的農業已十分發達。



7、焦作古代的手工業也十分發達。以採礦、冶煉、製陶、編織和工藝美術為主。戰國時期已有了煤炭開採業,至明清時期具有了相當的開採規模,延續至今,使焦作有“煤城”之稱。從考古發掘的文物看,春秋時期這裡已開始青銅器製作,東漢時山陽已成為全國較大的冶煉基地之一,宋代出現了以製作兵器、農具為主的作坊群。



8、黃帝時期,是中華民族發明創造的時代,農耕、住宅、漁獵、製衣、蓄水、製作陶器等百業興起。皇帝崇尚“科學”,對於有發明創造的人,就封官加賞,指派他專門負責某一個行業的事務,發揮其專長。 焦作一帶為“寧”的封地。寧是一個人名,是焦作一帶的部落首領。這一帶土地,也因此部落首領的名稱,被稱為“寧邑”。至今修武簡稱為寧,雲臺山名為“寧北山”,就是因為有著這麼一個文化淵源。 黃帝的名字,出自對黃色的土地的開發,對農業的開發。同一個時期,寧這個人為什麼被以寧命名?是與家庭血緣文化有關,與生育文化有關。是寧這個人結束了無家族、家庭的人類社會狀態,開始以血緣關係組成家庭居住方式,以生育親養關係區別、延續、壯大後代。創立了以家庭作為社會細胞的社會組織方式。



9、 焦作一帶,故稱懷川,又叫河內。黃帝部落活動於河南、河東,開始了農業文明的時候,三河之中的河內寧部落,開始了家族文明。河內,山環水抱之間,河流縱橫,湖澤相連,水豐土鹹,林草深密。多水之鄉的寧人,崇尚火;家族文化的肇始,需要火。泥土中固定保留火種的地方,泥土燒出陶質,給了寧人制作淘氣的靈感。 寧地的土質適合製作陶器,這有後世當陽峪製作絞胎瓷、絞胎陶為證,有宋代焦作遍地陶窯、瓷窯為證。寧首製陶器,擅長製作陶器,黃帝封其為“陶臣”,人們尊稱其為“子”。這個“子”,是孔子的“子”,是先生的意義,是有所授受的意義,後世祀奉其為陶神。



10、山陽城遺址位於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牆南村的北側,是歷史文化的鑑證,地理位置在焦作市區東南2公里處,氣勢宏偉。現存的古城大部分高出地面,清晰可見。山陽城為漢代所築。建築雄偉,結構合理,城牆堅固,利於防禦,反映了漢代勞動人民夯土建築的高超技藝,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也是護單位 歷史沿革 山陽城遺址位於焦作市區東南2公里處,氣勢宏偉.據《郡國志》載:蔡父子蔡叔監殷食於河內、山陽。春秋時長信侯又居此。《史記》雲:秦長信侯嫪毐于山陽之地居之。《後漢書》記載有:魏黃初元年,以河內山陽邑萬戶奉漢獻帝為山陽公。從以上記載看,“山陽”之名,最少在戰國時代應有。因此,山陽城很可能建城於商周時期,經過秦、西漢,到東漢晚期獻帝被貶封“山陽公”而名聲大震。


D東哥


這個問題有意思,俺也嘗試來回答一下。

中國的城市地名都不是憑空而來的,有的是歷史的產物,有的是文化的產物,更多的具有了時代意義。既不是隨便起的,更不是隨便改的。

具體到河南而言,中原是華夏文化、河洛文化的核心區域,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所以,河南省的所有城市地名更為複雜,如果都改成古代的名字,可就麻煩了。幾千年的歷史,一個城市該有多少名字啊,具體改到哪一個古代的名字才是好聽又有名呢!


單獨說說最西邊的三門峽市。


一、三門峽市的名字很時代感,也兼具歷史感和文化厚度。

三門峽市的名字算是很年輕的名字,因為修建三門峽大壩而得名。這個名字雖然年輕,但也是時代的產物,改得還算不錯,不但大氣,而且有詩意、有文化底蘊、有歷史厚度。

所謂三門峽就是傳說中的“禹劈三門”。和大禹扯上了淵源,這個歷史厚度厚得不能再厚了。所以,三門峽這個新名字也還是不錯的。

二、“陝州”,這個古老名字是不是也很大氣!

同時,三門峽也是一個古老的城市,除了傳說中的“禹劈三門”,還有“周召分陝”的歷史真實。西周王朝建立之初,為了穩定西部後方,同時開發中原,周、召分陝而治,有效穩固了周朝統治。當年分陝之地,就是現在的陝州區,中國最早的“界石”一直保存到現在。

現在陝西省的名稱由來也來自於這裡。所以,到了北魏時,置陝州郡,一直沿襲到建國初期。修建三門峽水庫時,陝州城屬於淹沒區,設立了三門峽市,現在的陝州區是三門峽市所轄的一個區。

如果把三門峽改稱古代的“陝州”,也還是可以接受的,並且和陝西省扯上了血緣關係。

三、“上陽”,西周時期虢國都城,這個名字可與洛陽媲美。

而比陝州更早的則是西周時期,周天子分封諸侯,周文王將自己的兩個弟弟虢仲、虢季分封為東虢和西虢,後來西虢東遷到現在的三門峽上陽村,定都上陽城。後來就有著名的“唇亡齒寒”、“假虞滅虢”耳熟能詳的成語。

當年的上陽城就是現在的三門峽市。把三門峽的名字改回到虢都“上陽城”,堪與古都“洛陽”媲美,也是很不錯的名字。


全域鄉村


東京汴梁,中國的東京,開封改東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