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這本書應該怎麼讀?

沈庭呂


我讀《三國演義》的時候,是在1998年。以前雖然也讀過,但只是粗略的看一遍,瞭解一下情節而已。1998年的時候是個巧合,我工作的地方什麼也沒有,沒有電視也沒有書,回家去拿吧又太遠了。正好我有個同事,是個開車的,他有一本手掌版的《三國演義》,扔在車裡他也不看,我就跟他借,他到大方,就說給你了。這樣我天天晚上沒事,光看這本《三國演義》達六個月之久。

那麼怎樣讀這本書呢?根據我自己讀這本書的體會,應該分為幾個階段去讀。第一個階段就讀情節,把全書的情節穿成一串,從開始的漢末天下大亂到最後的天下一統,所有的情節都細細的品味一下,就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作者在開頭和諸葛亮死了以後的情節,寫的都比如簡略,特別是後面一些情節,讀起來很痛苦,需要很大的耐心去讀。作者著重刻畫的幾個情節寫的很細緻,比如官渡之戰,火燒赤壁,草船借箭等,寫的都比較細緻。諸葛亮是作者刻畫的神一樣的人物,他的情節寫的也都很細緻。姜維可是九伐中原,而作者寫的並不是太詳細。讀情節的好處是,通過情節的展示,能夠看出一個人形象來。

第二個階段,讀人物。這一階段要詳細的讀,比如曹操他異常愛惜人才,長板坡一戰,趙雲刺殺了他五十餘名戰將,他居然不讓放箭,如果放箭,趙雲早就被射死了。還有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曹操也沒有堵截他。所以曹操手下戰將如雲,反觀諸葛亮,嫉賢妒能,最後到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地步。《三國演義》人物眾多,每一個人物出場都要掌握他的來龍去脈,比如孫權,孫策,魯肅,周瑜,黃蓋,馬謖,馬超,呂布,劉備,張飛,魏延,黃忠等等。

第三個階段,讀語言和文章,《三國演義》裡的語言非常有意思,特別是兩軍對陣。比如罵劉備是織蓆賣履之輩,罵諸葛亮是諸葛小兒,特別是曹將罵劉備部將,說你們跟劉備乃是孤魂隨鬼也。每每看到這個地方我就想笑,作者是咋想出來的,還有諸葛亮罵王朗這段更精彩,生生把王朗給罵死了。裡邊的文章也非常精美,比如袁紹討伐曹操時寫的檄文,曹操看了都出汗,把曹操的祖宗都給揪出來了。還有《銅雀臺賦》,《出師表》,《致後主劉禪》等。

最後再通讀一遍後,這才算把《三國演義》讀熟了。





寂語堂齋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說過這麼一句話,大意是:不要輕易的說話,你說的每一句話都可能產生後果,並需你為此而承擔這個後果。

我以前認識的一個領導,曾經告訴我:對我尊敬並對我客氣的下屬,即便是實際工作能力稍微有點欠缺,我也願意給他機會而提拔他。相反,對於那些目中無人的自命不凡者,除非他沒有過錯,只要有過錯之處,就不會饒過他。

整部三國所述人物故事,為人處世讓人沉思之處頗多。且不談大家皆知的楊修之死。第48回:宴長江曹操賦詩,鎖戰船北軍用武。就講了一個在特定的場合,言語不當被致死的故事。悲劇的主人公名字叫劉馥,官任揚州刺史。曹操興之所至,吟詩一首,內有我喜歡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劉馥認為其中的四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此四句為不吉之言。曹操大怒,一句:汝安敢敗吾興?結果悲劇了,手起一槊,刺死劉馥。

人家領導在開心的時候,你下屬一邊說些腦殘的話掃人家的興,這就是典型的情商低,智商低。一個人保持必要的沉默,就是一個人的睿智。

因言獲罪,因言致死,古今中外,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式,循環往復展現,比比皆是。

世事洞察,人情練達,這是一個人一生不能錯過的成長功課。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那裡說的就是國家之間的利益糾紛?在這個世界上,友情的小船說翻就翻這樣的悲情,在一個人從幼時到成年的成長過程中,想必每一個人都遇到過的。更何況在巨大的利益與生死關頭,那些背叛與出賣呢?

三國這部書,你沒有經歷過一些事,你不會讀懂。你沒有經歷過一些人,你也不會讀懂。你覺著你懂了,其實你還是不懂。


易公子256766995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可是身為小女子的我,十三歲少年時便讀了三國。《三國演義》,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開卷《臨江仙》,這詞裡有很深的禪意,告訴我們頓悟,是需要跳出來的,跳出人間各種名利糾紛;我們作為後人,看著三國中的是非轉頭空,歷史中的浪花淘盡英雄,才能秋月春風笑談中。

讀三國,最佩服的是諸葛亮,諸葛亮不但是個謀略家,還是個縱橫天下的口才家。在舌戰群儒時,他口若懸河,將他的口才發揮得酣暢淋漓。面對東吳的謀士們潮水般地發難,諸葛亮鎮定自如,反駁得他們有口難辨 。諸葛亮真是一位名不虛傳的口才家。

諸葛亮說“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他也這麼做了,他用盡一生去回報當年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諸葛亮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一片忠心兩袖清風乃良臣典範。


心中的蓮花XZdlh


讀三國,必須要了解作者羅貫中先生創作《三國》的背景!

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

此時,天下大亂,諸侯割據!

北有張士誠,東有方國珍,中有朱元璋,西有陳友諒。其中,張士誠,朱元璋,陳友諒勢力最大!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元朝末年,與東漢末年非常像!東漢末年,同樣是諸侯割據,三個最大的諸侯就是魏蜀吳!

東漢末年,曹操居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元末時期,張士誠居北方,稱王,與元朝眉來眼去。

東吳孫權,割據江東;朱元璋同樣佔據江南,自立“吳王”(建國後改為大明)!

劉備佔據西川,自立蜀漢;陳友諒佔據華中地區,自立陳漢!

看到這裡,朋友們就明白一個大概了!“歷史不會重演,但歷史總會驚人的相似!”羅貫中確實在寫《三國演義》,但是,他將元朝末年,諸侯割據的精髓加入到了《三國》裡面!也可以說,羅貫中是藉助寫《三國》,來間接描寫元末明初!

(劉伯溫與諸葛亮)

再說《三國演義》,很多人都認為羅貫中先生是在“尊劉貶曹”,結合現實情況,張士誠自立稱王的時候,羅貫中和施耐庵一批謀士反對張士誠過早稱王,可惜,張士誠不聽。直接導致羅貫中與施耐庵辭職不幹!但是,但是,羅貫中和施耐庵曾經得罪過朱元璋,而且,朱元璋是一個記仇的人,羅貫中與施耐庵不可能轉投朱元璋的麾下。

放眼天下,繼續跟著張士誠,會被冷落,可能吃不了兜著走。投靠朱元璋,也不現實。所以,他們都把希望寄託在陳友諒的身上!希望陳友諒能夠奪取天下,只有這樣,他們才有活路!

故而,羅貫中將自己對陳友諒的希望,寫進了《三國演義》,像“借屍還魂”一樣,附在了劉備身上。所以,很多人都感覺《三國演義》是尊劉貶曹!

然而,劉備的蜀漢是最先滅亡的一個,陳友諒的陳漢也是最先滅亡的一個!

最後總結:讀《三國演義》,確實很有意思,但是,如果將元末明初那段歷史加進去,會更加有意思!


歷史小教主


作為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類文章,三國演義在我國文學史上有種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後人一直追尋,解讀的對象的上選。三國演義包含著各種通俗易懂的故事情節,又以簡明扼要的語言體現出一些十分明顯的道理。說三國演義是野史,沒錯,三國演義只是一部演義體小說,自然和正史《三國志》等無法同等而語。也有很多學者曾細緻的尋找出過三國演義裡明顯是錯誤歷史描述的地方,但是,錯誤那有怎樣呢,作為一部給民間文化水平較低下的百姓閱讀的小說,能做到這種程度已是奇蹟。

三國演義,不像水滸傳那樣勇武為上,不像紅樓夢那樣人物關係錯綜複雜,它只是用簡明的言語說出故事,闡明經過,並暗藏道理。演義起初,一個故事便深深印入我們的腦海不能揮散——張翼德怒鞭督郵,何國舅謀誅宦豎。張飛性情大膽灑脫,督郵欲要收受賄賂被張飛發現,張飛自然大發雷霆,怒鞭督郵。張飛此舉體現了當時的社會狀況之昏暗,地方官員之不作為。何國舅名何進,是何太后的兄長,手握大權。宦官專政,十常侍興風作浪,何進破此局亦是對昏暗社會的一次抨擊。

白門樓呂布殞命,沒錯,呂布是三國時期出名的戰將,個人實力近乎無人能敵,但是,再怎麼強勢的呂布,擊殺過董卓的呂布,還是會兵敗白門樓。呂布輸在哪兒呢?輸在太過張揚,輸在太過急進。在三國這個烽亂時期,急進的自然不會只有呂布這一個。張飛,周瑜,顏良等,究其根本都是死在了自己太過急進的原因上。

有些文臣武將在三國曆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且說蜀漢,先主劉備,字玄德,自稱中山靖王之後。本書是從劉備角度寫的,是作者對亂世中忠義仁德的倡導和感慨。在易中天先生品三國中,先生提到,在某種角度上講,劉備並非是一個真正的仁德君主。首先,劉備是否為中山靖王之後還有待商榷,中山靖王之後就算混的再差也不至於去賣草鞋度生。其次,劉備野心也不小,從其兒子名字可見一斑,一為劉封,一為劉禪。封禪封禪,大有自立之意。再次,劉備對獻帝也並非真意。本有機會攻取許昌奪回獻帝的劉備卻並沒有這麼做。要知道在當時,對於真正忠心之人,國家可以破,主公必須要安全。主公永遠是忠貞之人的第一要義。有時劉備會為了幾個小乞丐啜泣,有時劉備能為了百萬百姓放緩軍步,有時劉備也能為了一己安全,拋妻棄子,遠逃他鄉。說劉備對兄弟情誼十分看重,從演義裡可以很簡單就看出來,但是易先生並不這麼認為,就以夷陵之戰來講,演義裡說是劉備為給兄弟報仇才揮軍大舉進攻陸遜。而易先生卻認為劉備只是以此為藉口,乘機大舉進軍,只為了穩定蜀漢的東南勢力。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幷州河東解州人。五虎上將之首,爵至漢壽亭侯,諡曰“壯繆侯”。被奉為“關聖帝君”,崇為“武聖”。關羽給後世人的記憶,大多停留在忠義之上。忠義勇乎,關聖大義,當為萬民之楷模。後世眾多帝王都選擇尊立關羽,甚至後來被追封為帝,根據易中天品三國記載,多為希望穩固封建專制統治為目的,但依舊體現出了關羽忠義之被人認同的一面。張飛字翼德,涿郡人,燕頷虎鬚,豹頭環眼。有詩云:“長坂坡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猛將張飛,可以說我對張飛留下的印象有“勇猛”、“敏銳”。長坂坡可以說成就了張飛和趙雲,張飛之猛,足以使曹軍膽怯不前,後張飛義釋嚴顏,所用智謀之精妙為後世傳誦。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人,蜀漢丞相。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諡曰忠武侯。“笑談大勢,隆中有奇對。道破古今成神算,江河天機心瞭然,稟神州之大智,通往來之得失。寧神識破山河,靜心觀透古今!”“狀諸葛多智而近妖”魯迅先生說的並沒有錯,在演義裡諸葛亮又是觀星又是通神又是長命燈,可以說近妖了。諸葛孔明,的確是一個值得崇拜的人物,他也是我在一眾文臣中最喜歡的一個角色。是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再說曹魏,自古以來就是奸臣的代表的曹操,也是可以被平反的。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說曹操謀權篡位,那是不對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把天子幽禁在許昌,晚年還想著自封,但一個事實是,他並沒有稱帝,就算是自封的時候也只是想自封為異姓王。雖然這也是一件很大逆不道的事,但說到底他並沒有要自封為帝的想法,反倒是他的兒子曹丕坐了帝位。拋開他的行政事蹟,他的性格問題也值得深究。亂世之奸雄,沒錯,他性格奸詐多疑。夢中殺人,割發代首,斬殺楊修等一系列的事都能看出他奸雄的一面。然而他也是一個十分愛才之人。赤足吐脯見許攸,三哭郭嘉等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典故可以看出這些。曹魏謀士與武將可以說在魏蜀吳中穩居第一,前期文有奉孝定遼東,武有虎痴護左右;後期文有文若安軍機,武有士季定軍心。

談及孫吳,可以說孫吳的君主是三國最賢能的君主。從長沙桓王孫策開始,孫策年幼入軍,追隨其父孫堅參加剿滅董卓之戰,戰功顯著,盛極一時,後狩獵遭刺客刺殺,二十六歲便身隕,可以說天妒英才。孫策統一江東,威名顯著,用人精明,用計精妙。孫策卒後,其弟孫權接位。孫策死時,孫權只有十九歲,尚未弱冠。但就是這麼年輕氣盛的孫權,在張昭,周瑜和魯肅等人的協助下,整治東吳,建立了不可摧毀的防禦,抵住了曹魏蜀漢的進攻。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演員片場的那些事


我叫塗哥,法學經濟雙專業,從事法律服務和新聞媒體服務工作;對於歷史地理文學法律媒體都有些研究和探討,創作過經濟及論文詩詞散文作品等等。

三國演義,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本著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等人員的故事,但是與歷史是有些相沖突的。

從桃園三結義,到三國歸晉,人物形象特色的描述,是作者手筆業務的之強。

初讀三國演義,是在小學三年級之時,同學鄧勇華帶著三國演義的小人書,而且他會畫十八武藝,刀槍劍戟,棒予你斧錘,撲克到的經典是戰長沙,敗麥城,刮骨療毒,七闖七進,七抓孟獲,王司徒,戰馬超,火燒赤壁,火燒連營等等。

中學時,小說詩詞歌賦舉起,又看小說版三國演義,文學描述生動形象,金庸古龍梁羽生三大宗師筆下飛過南天門,靈宵寶殿前歡騰。


塗哥958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少不讀水滸,是怕一個個愣頭青的小青年拉幫結派的天天不思進取,不求上進,整天想這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打家劫舍,劫富濟貧。

老不讀三國,是怕一個個糟老頭越老越精明,太精明瞭就會變的很陰險,古時候為啥太監都很陰險歹毒,因為他們沒什麼可娛樂的項目了。。這個道理跟糟老頭是一個道理。

青年人初看三國,看的是興趣,很多青少年根本不喜歡冷兵器的古書,喜歡青春偶像劇,喜歡你愛我,我卻愛著她,她他孃的不知道愛著誰,這樣。。培養年輕人看三國的興趣最方便的就是遊戲,實不相瞞,本人就是小時候玩卡帶三國,才開始對三國感興趣的,因為全是日文,看不懂#_@。後面看了三國才能跟遊戲裡的人物對上號。

年輕人再讀三國,讀的是故事,三國演義裡面有很多膾炙人口而且十分經典的故事,偶爾在同輩面前賣弄一段三國的故事感覺很有面子,“怎麼樣?別看爺年齡不大,四大名著咱也讀了四分之一,有學問吧?”

年輕人三讀三國,讀的是知識,知識這個詞就比較泛泛了,知識是需要理解的,理解三國的故事,人物。從理解中領悟文學方面的知識,領悟一些人生的道理,領悟一些韜略小計。

年輕人N讀三國,讀了N遍了。。理解的應該更多了吧,不過誰也別想全部理解完了


羽墨講收藏


《三國演義》

劉備有關的桃園三結義、黃巾起義、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董卓挾漢帝火燒洛陽、王允巧用連環計、劉備三讓徐州、煮酒論英雄、袁曹之戰、千里走單騎、三顧茅廬、劉備借荊州、聯吳抗曹、入主西川、漢中之戰、關羽大意失荊州、火燒連營、白帝城託孤、南征南蠻、七出岐山、出師表(比較出名的文章)、諸葛之死、姜維伐魏、鄧艾破蜀、三國歸晉。

與曹操有關的:曹操刺董卓、曹操起家、煮酒論英雄、三伐張繡、斬殺呂布、官渡之戰、殺董重、漢獻帝憂漢、劉崇獻荊州、橫槊賦詩、赤壁之戰、漢中之戰、潼關之戰、曹操之死、曹丕篡漢、七步詩(曹植)、司馬懿抵抗諸葛亮、空城計、司馬篡曹、三國歸晉

與孫權有關的:孫堅之死、孫策起家、孫策之死、赤壁之戰、美人計(劉備娶孫夫人)、呂蒙白衣渡江、陸遜火燒連營、吳宮內亂、王俊樓層下益州、三國歸晉。

與諸葛亮有關的都要特別注意

還有歷史比較著名的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漢中之戰。


灑家看看


第一步,翻開書本,或站或坐,用眼睛看著讀。但是前提是認字。哦,對了,如果眼睛花了或者近視,還需要戴合適的眼鏡。

呵呵,開個玩笑。

讀書無論什麼書,都要理解作者的意思才行。他要表達什麼,用何種方式來表達,你只有順著作者的思路往下看,才能領悟作者的用意所在。

當然了,這需要作者的文筆功夫了得,才能吸引讀者繼續下去。至於故事情節,倒在次要。

三國里人物眾多,我個人雖然粗略讀了幾遍,但絕大多數是連名字也說不出來的。除了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人物之外,很多人名都記不住。

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欣賞名著的風采。

個人建議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先讀幾遍,然後再讀三國志和一些前人的評論,熟讀之後才會有自己的感悟。


亂眼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