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臨帖當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一滴淚丶忘卻一切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習書法是一個長期學習的積累過程。臨帖在學習書法中是一個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在臨帖中要“取之精華,去之糟粕,融會貫通”。在對臨、背臨、意臨過程中,大家要注意以下幾點:

1.首先要根據各人性情選擇適合自己的碑帖。2.臨帖前認真分析觀摩碑帖的特點,儘量早點過渡到意臨。3.臨帖不要偏面追求形似,更要注重結字特點和運筆方法與技巧,要為以後創新打下堅實基礎。4.臨帖時不要孤立的一個一個地臨寫,要著眼通篇和上下文內在的聯繫。5.我們千萬不要僵化思維,求不變以萬變。臨帖只是一個階段,我們要走得進去,也要走得出來。






東莞胡力夫


我想說說我在臨帖中的一點心得體會。

首先,需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帖子。先從楷書開始,楷書四大家的帖子都可以。我是建議可以學學趙孟頫的楷書,因為如果後面開始學習行書的時候,行楷直接有一個比較好的對接。因為趙孟頫的行楷書法,都是書法中的頂級作品,其書法造詣,個人認為並不在“二王”之下。

其次,我覺得就是對照帖子,認真地對臨,循序漸進,從開始臨得歪歪扭扭,一點都不像,到能夠有三分像,恐怕得要大幾個月的時間,甚至更久。

再次,我覺得,學習了一段時間以後,楷書有了一定的基礎了,就可以開始學習行書了。我建議可以從《懷仁集字聖教序》入手,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只要你能熬過最初的困難時期,堅持下去,突然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寫得很有感覺了。

最後,書法藝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掌握的一門藝術,它需要我們持之以恆,日積月累,堅持臨池,總有一天,你就會發現自己的進步,從而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方舟漫話


我學習書法也有幾個年頭了。在臨帖過程中有一些體會。一是初學時要確定學什麼書體,是楷書,篆書,隸書還是行書草書。書體確定之後,再選定學哪個書法家的書法,然後選一本自己中意的字帖。我初學書法從篆書入手。學的是清代書法大家鄧石如的小篆,選帖是鄧石如的篆書千字文。

二是帖選好後,要認真讀帖。字要認識,意思要明白,整體風格,特點要把握。讀帖和臨帖也非截然分開,可同時進行。

三是臨帖過程要認真,不要趕進度,要有實效,特別是體會古人的筆法,字的結體。注意字的偏旁部首等細節變化。多次臨習,熟能生巧,我臨鄧石如的千字文計二十多遍。逐漸摸索鄧體的一些特點。

以上個人體會,不知對否,供參考。






金星753


關於臨帖要注意那些問題,我記得一位老先生曾經說過,我認為很有道理,將意思整理下來共同交流。

一是臨帖要看一行寫一行,不得已時,看一個

寫一個,切記不可看一畫寫一畫,這樣就會容易出現書氣不暢的問題。



二是臨帖時每換一種碑帖,最好換字體風格差別大一些的,儘量不要取其相近的,這樣會更容易進步。



三是一日可以學兩種,早晚分臨之,但是草書要記著要在相當成熟以後再臨習為最好。



四是初臨碑帖要力求形似,等臨摹多了,再慢慢做到不拘於形似,而是要追求神似,忘其形似,這才是最終目的。



五是初學臨帖要從大字寫起,至少要一二寸大,學大字才可以運筆,筆法才能得到鍛鍊,小字沒有等到轉折,筆畫就寫成了,寫大字也能練習腕力,大字寫好了,小字也就隨之寫好了。


蜂景寫字


一、選貼

談臨帖問題,首先要講一下選貼問題,如果字帖選的不合適,那就等於學武功找錯了武功秘籍,堅持練下去,會走火入魔的。

無論初學何種書體,千萬不要選擇失真嚴重的字帖。何為失真?但凡古代留下的各類形式的作品,因歷經歷史滄桑,或多或少都可能會存在失真的情況,如墨跡作品中有些字損毀嚴重,或者變得模糊不清等,又如石刻或碑刻,翻刻一遍就已經和原貌有差異,再經風雨刀霜侵蝕,字跡更加不清晰,進一步失真;再如碑貼,在原有墨跡被刀刻在石碑上,日積月累風化或人為破壞,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印,進一步失真。因此,在字帖選擇上,如果有所學書體鼻祖的墨跡存世,當然是以墨跡為入門貼較佳;碑帖石刻次之。初學的時候,千萬不要選擇字跡難以辨認的碑帖,也不要選擇存在爭議的碑帖(作者存在爭議),更不要選擇今人編寫的字帖。

大家要選擇自己喜愛的成熟書體,選擇歷史公認的書法大家的作品為範本。以楷書為例,王羲之和鍾繇的小楷,初唐四大家的楷書(}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等等,他們各自都有自己最具代表力的範本,以這些大家的成熟代表作為範本,不會出什麼問題。

二、讀帖

讀帖不是簡單地看看字帖,“讀”在這裡是指研讀、分析的意思。面對字帖,我們腦海中要有這樣幾個基本問題:這個字整體結構的勢(正、傾、大、小、疏、密等);起筆形態;收筆處理;筆畫形態(粗、細、粗細變化、傾、平、陡、曲、直等);筆畫在字中的相對位置關係(上下相對位置、左右相對位置、距離遠近、呼應關係等);細節處理等。面對字帖弄清這些關係的過程,才叫做讀帖。

三、對臨

對臨就是對照著練習,初學者可以看一筆寫一筆,也可以更快一點。有了前面細緻的讀帖過程,對臨才能夠有效率。經過讀帖,字的諸多細節已經存於胸中,那麼臨帖的時候,才知道自己下筆後與原字存在的差別,才能在反覆的臨寫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動作,不斷接近原作的水平,改掉自身書寫過程中存在的毛病。對臨切忌抄書式,抄書式就是按照自己的感覺抄寫原貼內容,根本不管原貼字寫得怎樣,這樣的方式毫無效率,每天不斷重複和鞏固自己的錯誤,越用功,危害越大。

四、背臨

對臨熟悉到一定程度,可以進行背臨。背臨就是不看原貼的情況下背誦臨寫,然後再與原帖進行對照,認真比較差異,根據差異,分析自己在書寫過程中的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加以改正,加深印象。

五、溫故

一本字帖臨過後,不等於學習就結束了。書法學習是持續的,不能間斷。臨完一本字帖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忘記很多內容,因此務必溫習。我自己的經驗告訴我,重新臨習,不但鞏固了之前所學所悟,而且每臨一遍總有新得,總有前幾次發現不了的秘密,這就是古人說的溫故而知新吧。





真歐書堂


在書法學習的道路上,臨帖是必修課,再大的書家也不例外。

我體會進入臨帖,事前首要的是,對學書法要報定始終不渝、堅持不懈的決心,並選擇一條學書路經(可在老師的指導下)作為統領,這樣避免走彎路。比如,我喜歡行書,我選擇的路線是:行書學晉人,晉人學王羲之(取法乎上),王體學集聖教序。

二是選好帖,帖是老師。初學者要選名帖,學楷書選《九成宮》、《多寶塔》、《玄秘塔》;學行書《集聖教序》;學隸書那就多了,不一列舉。總之,要選你喜歡的帖。

三是要學會讀帖,不讀帖,蒙著寫,收效小,浪費筆墨,消費時間。會讀帖,事半功倍。我的做法是,在臨帖前將帖仔細觀察分析,唐孫過庭有言"察之者尚精"。認真揣摩,透過刀鋒看筆峰,把握住這幾個方面:筆法、結構、筆順'、形《狀》勢,反覆推敲幾遍,最好形成記憶,爾後下筆。

四是臨摹,古人習字用的是鈎、摹、臨三套功夫齊頭並進,因此學習起來進步很快。鉤,即是拿筆沿字的邊緣雙鉤,再用墨將雙鉤的字填上。摹是拿雙鉤本放在下面,後將練習紙蒙上依著摹寫。什麼是臨呢?臨就是將帖放在案頭對著寫。當今,第一種方式已絕,第二種方式基本不用了,沿用的是第三種方式。這裡我想強調的是,臨帖時摹寫不能丟,我在教學中也是這樣要求學生的,因為在臨習中總會有些字,反覆練習也達不到要求,這時用摹的方法來記憶點畫的位子、形態就會大有幫助。

五是 認準一家,長久堅守,養成只要動筆便是一種範本的習慣,切不可今天顏,明天柳,後天又寫歐。當你達到一的書寫高度時再旁通。

六是每天必寫一紙,日積月累,切記一曝十寒,一歇就是半個月,來勁日寫幾十張。我體會練習正酣時,突然停幾日不練,再拿起筆來,是乎有倒退的感覺,很傷興趣,甚至會出現不想練的念頭。


藍天雲一朵


書法的前提是要有“法”,不臨帖就沒有可能得到筆法,我的理解是:一、帶著問題去臨帖,二、廣泛的臨帖。

一、帶著問題去臨帖:臨帖不應該是傻乎乎呢單純學字帖中的形狀,線條的模樣,而是要去思考,如果僅僅是因為某帖名氣而去學他,實在沒有必要,因為缺乏自己的思維,那麼帶著什麼問題去臨帖呢?我認為有幾點:為什麼我自己這樣寫,感覺是不美的,帖的作者他那樣寫怎麼就是美的呢?他寫的比我好的地方具體在哪?是結字漂亮還是線條變化多?具體那個位置更漂亮?佈局更巧妙?具體巧妙在哪個地方?帶著這些細化的問題去臨帖,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二、為什麼要廣泛的臨帖?一家一派,即使被你完全吸收,你的創作也失去了原創性,畢竟你是複製他人,即使再完美,也不可能達到與原創者同樣的地位,你如果想做一個原創者,那麼你就必須廣泛的吸收各種元素,根據自己的性情取向進行糅合,看當今書壇那些大家,前提都是二王一脈,但成就出不同的風貌,陳海良借鑑楊維楨、徐渭,寫出了自己才情,李雙陽取法懷素、白蕉,得清雅之氣,梁小鈞從書譜和古詩四帖中中得到雄強和變化,當然這只是我們表面看到的一些特徵,他們真正吸取的這絕不僅僅是三兩家的內容,因此,如果想做一種風貌的原創者,必須廣泛的臨帖。

臨帖應該注意什麼呢?我通常看一幅好的書法作品,直覺上會鎖定我認為好的部分,然後對這個部分進行分析,同樣一個字,線條的彎曲程度不同,結字的方式也就是線條的組合方式不同,甚至於線條的長短、是否連接,都會影響到這個字帶給觀者的感受。那麼我們可以知道臨帖最重要的環節是什麼,那就是精臨,精臨就是對原帖的線條、結字進行最大限度的重現,甚至包括章法佈局。古人給我們一個巨人的肩膀,讓我們站的更高看的更遠,但我們不能因此而盲目崇拜,古人也是人,我們應當拿出“若使古人能至今,敢叫前賢慕後生”的氣魄,寫出真正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風貌!











醉墨齋48915840


書法臨習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臨帖要注意的是“從一”和“博採眾長”,這也是入帖和出帖的問題。

入帖要從一學習書法入門需要選帖,選好帖之後要按照科學的方法臨習,初學切記貪得無厭,漫無目的。從一就是選定一本帖下功夫臨習,不可三心二意。

古人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書法字帖,篆隸楷行草,歐顏柳趙、二王等諸多法帖,你喜歡什麼帖,擇什麼帖,同時要擇其善本,簡單理解就是公認最好的版本,如《九成宮》的李琪本,《蘭亭序》的神龍本,《聖教序》的劉鐵雲三井本和劉正宗陝博本。

經常看到一些朋友抱著字帖一頓抄寫,這是不行的,這樣書法是很難進步的。古人總結了一套很好的臨帖的方法,描紅~對臨~意臨,要求我們臨帖要從單字到詞組再到通篇最後在集字創作。

出帖要博採眾長書法不能行成自己風格終將淪為書匠,終成不了書家。如何博採眾長又要求我們當書法臨習達到一定階段,能用所臨字體進行創作的時候要吸收其他名家的長處,技法,以完善自己的書風。

如臨歐楷我們可以學習魏碑,歐楷是魏碑脫胎而來,我們再溯源回去,可以體會更多的用筆,結字奧秘。

又比如學習二王我們可以去學習孫過庭,米芾,趙孟頫,文徴明,王鐸等,原因是二王法帖現在已無真跡在世,現在學習只能從臨摹本,或是碑刻集字來學習,無法窺其原貌,而上述羅列書家均是學二王書風的佼佼者,他們都有自己對二王的理解。學習他們有助於我們學好二王,寫好行草。

臨帖不可一味盲目臨習,要多去思考,找古人來作參考,要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和一顆善於學習,不恥下問的心。


詠歌書畫


書法的學習方法主要是臨摹前人的書法作品和字帖,學習書法家的精華,從古至今臨帖都是看做書法入門的鑰匙,是學習書法打好基礎的最有力的方式。那麼如何臨摹,要注意哪些問題?

臨帖有三臨:

1、對臨:將字帖放在眼前,看一筆寫一筆;

2、背臨:不看字帖,憑印象將字帖臨一遍;

3、意臨:追求行氣和整體的神韻和意境。

常見的問題:

1、筆畫寫不到位,塗描結合;

2、動手不動腦,似臨實則是抄;

3、看一筆寫一筆,光臨不背帖;

臨帖的五法:

1、實臨法:這就是常見的照著字帖臨。

2、指臨法:這個方法我自己也常用,就是不用筆墨紙硯,在閒暇時用手指在空中或桌上,憑對字帖的印象臨寫。

3、心臨法:這個方法我自己也常用,就是腦海中形成一張紙一支筆,進行臨帖。

4、意臨法:臨帖時不要求一筆一畫一模一樣,但要求行氣和整體的神韻和意境。

5、創作臨帖法:集字臨寫創作,如常見的集字對聯。





Dream散人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主要途徑,是書法創作和運用的基礎工程。比如建高樓,臨帖就是建蓋高樓大廈的基石,不然是懸空建高樓 。 下面分享一下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臨帖要會選帖。

選帖,如同拜師,拜字帖的作者為師。要寫好字,就要拜名師。名師,才能出高徒。重點中學、重點大學人人都想進,為什麼?就是因為有名師。

選帖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規律,選擇筆畫,結構皆法度嚴謹、規律性強的範帖。

二.讀帖和臨帖相結合,臨帖和背帖相結合。

讀帖是對範本字體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讀筆畫,結構及章法等等。臨帖前要統讀,對範本字體的特點有個初步、大體的印象。臨帖過程中要邊讀邊臨,看準每個筆畫的位置安排,形態和相應的筆法。其長短、粗細、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筆的藏、露、轉、折,提,按、頓、挫、回鋒,出鋒等等都應該做到心中有數,筆為心使,下筆方能準確到位。臨帖中要結合運用,能檢驗臨帖效果,發現對範本字體掌握的不足。

要背臨,把範本蓋住,然後自己揹著臨習。臨帖和背臨應該相結合同步進行,這樣能更深刻加強了解字體結構,字體的用筆、 筆畫等等關係。

三.臨帖要持之以恆,貴在堅持。任何學習都是從一點一滴學起,從而積少成多。臨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堅持臨帖,持之以恆,時間久了,才能學有所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學不成書法的,最終只能半途而廢。同時要克服急於求成,驕傲自滿的情緒。

四.臨帖要和應用相結合。臨帖是為了掌握書寫技巧,提高書寫能力,以服務於運用為目的。然而臨帖就是為日後的應用打基礎,所以要臨帖和應用相結合。

然而如果在臨帖中注意運用,反而能促進臨帖。通過運用使我們瞭解書寫的不足和問題,從而促使我們臨帖時對範字進行再認識,增加學書的動力和目的性。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