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三十六年,九張全家福和它背後的故事


#自拍我的故事# 我的家鄉在四川自貢,1982年出生的我現在生活在北京,即將奔四的我這個春節回到老家過年,因為疫情出不了門,只能在家中翻閱過去的照片。這張拍攝自1984年春節的照片是我找到的爺爺奶奶這一邊最早有我的全家福。照片裡26歲的媽媽抱著我,旁邊是我的爸爸,那時候的他剛剛而立之年,看上去那麼年輕。我的奶奶抱著剛出生三個月左右的堂妹。爺爺奶奶一共有四個孩子,兩男兩女,我爸爸行大。

1987年春節,在同樣的地方我們的全家福又增添了一個孩子,三姑在1986年生了一個可愛的女兒,於是我有了兩個妹妹。拍照的地方在自貢貢井區的老宅院子裡,那個小院有著我美好的童年記憶,爺爺奶奶是愛花的人,一年四季院子裡不同的花輪番開放,尤其是佔據院子一角有一株巨大的玫瑰,盛放時滿園芳香。

1991年春節,爺爺奶奶家從老宅搬到新家。1990年2月,四姑生下一個兒子,為這個三世同堂的家庭增添了又一份幸福。市場經濟的浪潮也席捲了四川的這座小城,大家開始到照相館拍攝全家福,當時上小學二年級的我對這家照相館一點也不陌生,一年級加入少先隊的那天,我從學校回到家爺爺奶奶就特別正式地帶我來這家照相館拍了照片。


然而幸福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1995年9月,罹患癌症大半年的奶奶去世了。奶奶的身體一直很好,我從記事開始就幾乎每個週末幾個小家庭都會去奶奶家玩,到上學以後我們幾個孩子更是每天在奶奶家吃飯。作為一個13歲的孩子,奶奶的去世對我的衝擊還是很大的,甚至在我看過去,奶奶的去世,徹底改變了我們的家庭史,自此之後,我們漸漸的沒有每週都全家大聚會,我那個屬於家族的童年時光,好像就此結束。

1996年11月,自貢新建的西山公園開園舉辦菊花展。經過一年多的時間,爺爺逐漸走出來,奶奶剛去世的那段時間,因為擔心爺爺的身體,我們四個家庭輪流去陪爺爺住。在這一年裡爺爺給奶奶出了一本個人口述史的書,自費印刷送給了親朋好友,我也是從那本書裡瞭解了奶奶從童年到退休後的生活,同時也在我的心靈裡種下了某些寫作的種子。

來到新千年,2000年的春節,三姑搬了新家,一家人在三姑家過年,這個時候爺爺有了新的老伴,高二的我也逐漸進入學習的衝刺階段,媽媽在1998年下了崗,就沒有再找工作,在家照顧我。爸爸為了多掙點錢,到成都去打工,差不多一兩個月才能回來一次,每次回來全家人都會聚一聚,酒桌上大家都勸我爸等我上了大學就回老家,後來這個期限逐漸後延,跨過了我大學畢業,跨過我結婚,直到2018年,他65歲這一年,才徹底退休。


2007年4月,大學畢業了已經工作兩年,我第一次帶女朋友回老家,家裡人特別熱情,每家都設宴招待,並且拍下這張照片。當時堂妹也已經工作,表妹和表弟尚在唸書,家裡人都說女朋友長得有點像表妹,一看就是一家人。2009年的時候女朋友正式變成了妻子。

2015年春節,我和妻子帶著一歲的龍鳳胎木朵回老家過年,一家人其樂融融,這一年的春節可以算是我們這個四世同堂家庭人員聚得最整齊的一次,我們一家定居在北京,堂妹一家定居在成都,曾經每週都見面的兄弟姐妹如今一年可能也就只能見上一兩次。後來幾年因為距離氣候等原因我們都沒有回老家過年。2017年2月,96歲的爺爺去世,四世同堂終成回憶。

今年春節,早早下決心回來過年,卻遭遇了一場疫病,在尚未禁止聚會的時候,我們一家戴著口罩拍了一張恐怕會銘記終身的全家福。雖然爺爺沒有了,但是新的成員在不斷加入,表妹在爺爺去世那年生了第二個兒子,而我的小表弟去年也結婚了,馬上就要迎來自己的孩子。三十多年間,在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幾張全家福裡,我從裡面回憶起一段豐富又一言難盡的家庭史,它是一個一個成員的命運,是一個家族維繫向前的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