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傳承上,臨帖和純粹的練字有何區別?如何臨帖?

克里斯托夫金


關於如何臨帖,網上介紹太多,沒1000字說不清,建議自行搜索。

若想寫好字就必須臨帖,自己無章法的練字肯定是不行的,“師法乎上”嘛!大家在批評的“江湖體書法”,就是因為沒有臨帖基礎就瞎創作,寫出來的東西缺少美感,甚至毀人三觀。

臨帖到一定階段就要跳出來,融入自己的思想與審美,慢慢的自成一家。不跳出來就成了複印機,臨得再像也缺乏價值。

附上本人習作,歡迎指正!






我家金毛70斤


臨帖和不臨帖練字,其最終的結果是,前者可能成為書法家,而後者永遠是書法的門外漢!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以我的親身感受,從以下三個方面做一論述:

一是有無規矩的區別☀。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書法,做為一門藝術,自然也有著它一套完備的規矩。那麼其中的規矩在哪兒呢?就在古人留給我們的各種字帖裡。而字帖就是後人學書的樣本,就是學書的老師。只有跟字帖學習,書法中的筆法,墨法和章法,你才能正確、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只有懂得了書法的規矩,你才能步入學書的金光大道,你才能在書法之路上走的更遠。而學書不臨帖,信手塗鴉,只能離書法越遠,以致成為書法正統的洪水猛嘼。

二是有無好壞參照的區別。☀

跟著某一字帖習字,也就為你這個階段制定了奮進的目標,目標就是字帖。如果你把字帖的形神寫不到位,你就對照差距默默地下功夫;等你某一天到位了,你的書寫水平也就有了一個質的飛躍!而能把帖循環往復地作為自己每一個階段的學書目標,你就離學書的成功不會太遠了。

而不臨帖,因沒有對比參照物,沒有學書的目標,寫好寫壞混然不知,你還指望能立地成佛,做個什麼家嗎?

三是少走彎路的區別。☀

假設以前不臨帖練字的人,某一天認識到了臨帖的好處,然後再從臨帖開始學書,好嗎?肯定好!但自身已經形成的壞習氣,給今後學好書法已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困難,寫字時間短一點還好改正自救,如果已染習多年,既使不移餘力地回頭是岸,但留給你的時間還有幾許,還能在書法之路上再走多遠呢?真未可知!

總之,學書臨帖與不臨帖,其結果有著是成功還是失敗的區別。

那麼怎樣臨帖呢?☀

我給出的建議是,題主可在網絡平臺特別是今日頭條,去搜索怎樣臨帖這方面的理論文章。這方面的知識信息量特別大,你選擇適合自己的介紹文章努學習,保證你就能掌握臨帖的方法!

🌻🌻🌻🌻🌻🌻🌻🌻🌻🌻🌻🌻🌻

我是晉風。願與大家在書法藝術、詩詞楹聯及人文知識等方面,同學習、互交流、共進步!





晉風


不學帖的後果,可能寫了幾年十幾年的字還未入門,或者在書寫習慣固化之後,可以寫一手漂亮的江湖體。不臨帖,筆下的“噱頭典故”就少,基礎的功夫一般不繫統,寫到一定程度就會卡瓶頸,再往上攀登躍升就十分困難。因為資源已匱乏,江郎才已盡,不再具有跳躍的依託或槓桿。不少人寫了很長時間,又不得不回過頭來補臨摩的功課。

當然,對於天賦極高的人來說,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有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他可以不用系統的臨摩,讀帖看帖悟帖也可以達到效果。但這只是極少數悟性極高的人,對於99%的人並不適用。如果你自知並非天才,書法之學最好由臨帖而使。


臨帖怎麼臨,沒有定則,但有規律。先專而後博,按照摹臨——對臨——背臨——意臨的順序,第一步抓點畫結構的形貌,第二步悟筆法字法章法的技巧,第三步出帖融塑自已的風格,爾後,依據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思路,堅持理論——臨摩——創作——理論——臨摩——創作的步驟來進行。

抱庸淺談。


抱庸詩書


練字如果不臨帖,我不知道要練的是什麼?

臨帖是把古代傳承下來的好的書法作品,作為榜樣我們來對照著模仿、練習,這是歷代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

我們經常會看到說某某的字很漂亮,那麼是什麼標準來區分這個漂亮呢?這區分的標準就是你寫的字合不合書法的法則、法度。而如果只是單純的練字的話,你是不懂這個法度的,你覺得自己的字可能也挺漂亮的,但也可能只是僅僅你自己或者少數的人覺得漂亮,而不能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

一般人寫字只要工整、清楚、能夠辨識就可以了,而書法的要求需要具備一定的法度和書寫技巧,這和一般的寫字原則是有很大不同的。書法是有特殊要求的,而這種要求又不是每個會寫字的人生下來就具備的,是要經過專門的練習和訓練的。

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其本身所固有的法則和規律,都有其藝術表現的技巧和方法,書法也是這樣。學習書法跟學別的藝術一樣,一開始都是先摹仿,從摹仿優秀作品開始去觀察、領悟此種藝術的法則和技巧,沒有哪個是一上來就搞創作的。

如果不臨帖,只是憑藉自己的喜好練字,隨心所欲任意揮灑,時間長了就會形成不好的寫字習慣,越練越糟,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孫過庭在《書譜》中說:

“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

明代謝肇制在《五雜姐》中說:

“凡學古者,其入門須用古人之法度,而其究竟,須運自己之丰神,不獨書也。”

書法的學習一定要以繼承為基礎,在繼承的基礎之上再尋求創新和發展。而臨摹古代名家的法帖,就是對繼承最好的學習,古往今來,沒有哪個書法家是自己練出來的,都是在臨帖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臨帖的目的就是掌握古人的法度,學習古人的書寫技巧。

如何臨帖呢

  1. 惟妙惟肖是臨摹的基礎:臨帖的基礎是要形似,達不到形似也就失去了臨帖的意義。臨帖要用心去臨摹,曾經見過一位臨摹高手,一本《蘭亭序》臨的十分逼真。但是看他自己創作寫的字,則一點《蘭亭》的影子都沒有,而且俗不可耐。因此臨帖不用心去揣摩,就無法學到古人書法的精髓,古人強調書法學習要“心摹手追”的道理就在於此。

  2. 形神兼備是臨摹的關鍵:臨摹一個階段之後,爭取做到寫第一個字不太像,寫第二個字就要有點像,第三個在就比較像,第四個字就非常像,第五個字就分不出你和字帖了。另外還要背臨,就是不看字帖也能寫的和字帖一個樣,這才算是臨摹過關了。

  3. 碑帖選擇是臨摹的根本:一開始選擇碑帖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中小學生則應該在書法老師的建議之下選擇一個碑帖。所有的書法家,我們都能通過他的作品看到他臨帖學習的痕跡。一旦選好碑帖後,就要“咬定青山不放鬆”,以此帖為根本,臨熟、吃透,切不可朝三暮四,一會學學這個,一會又學學那個。歐、顏、柳、趙、褚各家都好,又各自有自己的特色,任選一家都可以,既不要尊柳貶顏,也不要尊碑貶帖。

以上是臨帖的一些原則,具體到某一本字帖如何臨寫,可以加入翰墨的《嘉禾書社-書法交流圈》,這個圈子裡我已經為圈友提供了幾十種傳統書法名帖的臨摹教程,為那些自學書法的書友們提供了海量的書法教學資源,歡迎您的加入。


翰墨今香


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什麼叫書法,什麼叫寫字。

在東漢以前,漢字不能稱之為書法藝術,(漢字的演變過程)只能稱文化。

至於臨帖的重要性,假如一位作家,連唐宋八大家都不知道是誰,那他很難寫出精彩的好文章的,那門藝術都需要追根溯源,書法也不例外。為什麼要臨帖,就是蜜蜂與蜂蜜的關係,帖就是花粉。臨帖者就是蜜蜂,蜜蜂不採花粉不可能醞釀出蜂蜜來的。還有一點要搞清楚,最後我們需要的是蜂蜜,而不是花粉,花粉只是營養。

書法和寫字的區別,即使我們把帖臨的又多又精,而且還可以創作自由,都不能稱之為書法。比如:書法作品必須掌握這些知識,書法作品有,大中堂、小中堂。扇面、橫幅、手卷、對聯、等等。還有章法、落款、印章都有講究的。

如何臨帖?答:最笨的辦法也是最好的辦法,這句話是書法大師啟功前輩說的,當然臨的越像越好,沒事可以看看趙孟頫臨《蘭亭序》,趙孟頫臨《聖教序》,你就明白了。


ycW餘長文


你或許天生有一副好嗓子,你可以把歌唱得如天籟之音,那麼,你真的是一位老天塑造的歌者!但是,你一定要說你是音樂家,有人承認嗎?有!不懂音樂的人!


因為音樂不光是唱歌,唱歌只是音樂碩大體系的一個小枝,音樂有音樂的理性,有規則!她有聲樂,還有器樂!有簡單像一小段竹管的笛子,也有似一個複雜玄奧機械的鋼琴。


所以,你有天賦,唱歌很容易。但,你像成為音樂家需要走漫長的路,你需要從簡單的樂譜學起,你需要熟悉前賢的音樂,你需要知道如何用音樂表達自己的心境,這樣你才能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音樂,你才有可能成為一個音樂家。


書法同樣如此,你可以憑藉天賦寫一手好字,你可以不經嚴格的訓練就能掌握把字寫好看的技巧,因為老天給了你一副靈巧的手。可是,你一定要說自己是一個天才的書法家,那真的不成!


因為書法不是寫字那麼簡單,書法也有近乎音樂般的理論與 規則,書法自有其獨特的審美觀,學習書法需要按書法的規則,規矩學習,刻苦地學習,你或許有機會成為書法家的一員。


就像學習音樂一定要學前賢的經典音樂一樣,學習書法也需要學習前人的法貼,通過臨摹法貼,大量地臨摹法貼,你才能逐漸瞭解書法,懂得書法的規矩,規則,懂得書法的審美,然後,你才有機會成為書法家。

就像會唱歌不一定懂音樂,音樂不是隻是唱歌一樣,寫字不一定懂書法,書法不是隻是寫字!


一笑貫長天


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可以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其實二者是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體,民間不乏有許多練了一輩子字,字寫得很好,嫻熟,精煉,由於臨帖少,對結構筆畫的把握僅僅來源於生活,所以一直在走彎路。



當然我們在臨帖中,一定要選擇那些你自己非常喜歡的作品,無論多麼優秀的作品,要是不喜歡,肯定沒興趣學習。還有臨帖,不僅要臨,還要常年筆耕不綴,這裡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臨型,第二階段臨意。從眼見到的,轉化為手上的肌肉反射,實現脫稿,背臨。臨摹的過程就是我們在走捷徑。認真專研,因為多少大書法家都是這樣汲取前人的基礎上,才創造了自己。臨帖時候將範本置於眼前,開始時須看一筆寫一筆。一定要慢,只要寫對, 然後熟悉了就背臨,不看範本,只憑印象將諸字臨寫下來。最後是意臨,臨寫範本時,追求行氣及整體的神韻和意境。


臨帖的方法很多,常說臨摹,簡單點直說,臨就是看著寫,摹就是印著寫,是不是小時候最喜歡這樣做。摹重結構,臨重神韻。方法有描紅,雙鉤臨摹,實臨,心臨等很多很多。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樣的樹葉,兩個人寫字也一樣,,要實現個人隨性的尚意風格,這才是最後目地。寫得再好也叫臨得好,所以一定要出帖。從規律中來,丟掉規律就成功了,這才走進了殿堂。


書法雅園



純粹的練字,就是臨摹字帖學習書法,他們是沒有區別的。一般情況的所謂練字有兩種情況,一是抄課文辦的抄寫,而是句型練習,一句話的來反覆寫。實際上這不是練字,而是抄寫和反覆重複自己的錯誤。嚴格意義上的練字是有字帖的,就是照字體帖上的範字進行臨摹練習,或者背臨字帖上的範字,這樣才是臨摹練習,也就是純粹的練字。其他的形式都不純粹,因為不屬於練習書法的範疇。



學習或者說練習書法必須要過臨摹關,也就是要精通一家書法,最低標準是做到臨摹形神俱似,惟妙惟肖,甚至如燈取影般精準。而且要達到背臨和通篇背臨的層次,然後能夠根據原帖風格進行創作,如曹寶麟對米芾的練習,孫曉雲對王羲之的師法學習。王鐸臨摹的《集王聖教序》,亦或如米芾的集字書法。趙孟頫臨摹的《蘭亭序》,這樣才是臨摹學習。

關於臨帖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對這字帖進行臨摹練習,就是說無論是對臨和背臨、意臨,都要有範本,有師法對象和臨摹學習目的,不是象我們抄寫課文那樣,其目的主要在於文字內容而不是字的寫法。純粹的臨摹練習字體,是講究一點一畫都要從字帖中來,每一個字都要有出處。並且在臨摹練習過程中還要進行有意識的主動記憶和對照原帖範字進行比較分析,不斷改正臨摹過程中的不知之處,去掉固有習氣和毛病,這才是臨摹練習書法,這樣的臨摹練習才能學有成效,不廢功夫時間。 純粹的抄寫不但對練習書法裨益低而且可能在反覆重複自己的錯誤,不規範的地方,時間長了形成一種習慣,改都不好改。所以根本談不上是在臨摹練習書法。這種抄寫和描紅也不一樣,描紅雖然機械,但是有字帖之可據,抄寫只是抄的文章內容。









翰墨書道


我們現在所臨的各種字帖也是先人所寫的字呀。

先秦時期的字都是用刀刻在竹簡上的,後來也才出現了毛筆,直到漢代的蔡倫發明了紙張,也才有了延續千年的用毛筆在紙上寫字的方式,直至現代的鋼筆、圓珠筆等一系列的筆。

在書寫工具出現以後,也沒有哪個人生來就會寫字的,都是在實際需求的迫切之下不斷的練習、書寫。

在實際需求得到滿足以後,又開始追求寫字的觀賞性和藝術性,同時也為了讓書寫更為的簡便,由大篆、小篆演變出了楷書、行書、草書等等,也出現了更具個人特色的歐體、柳體、顏體等。

現在所寫的每一個字,都是已經經過千千萬萬人的實踐練習,書寫的筆順、字的章法都已經受到了世人的認可。

因此臨帖或者是自己練字,其實並無本質上的不同。只是臨帖是彙集了千萬人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比較省時省力;自己練字只要能寫出自己的特色也並無不可,只是花的時間和精力比較多。

臨帖的話一是肯定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字帖,畢竟喜歡的才有動力繼續下去;二是如果基礎不牢的話,肯定首推楷書字帖,先把字練得規範以後,再慢慢的過渡到行書和草書。


慢步溪行


這裡說的純粹練字是不參照字帖的意思嗎?如果這樣,與臨帖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臨帖是一個被動的過程,是受到一本好帖的感染而自覺地去摹仿。而我理解的純粹練字,是不參照任何字帖,想寫出自己的風格、自己的字體,是主動提升個人境界的過程。

既然是這樣,就涉及到了如何臨帖這一問題。

臨帖分摹臨、對臨、背臨與意臨幾個階段。摹帖就是“描紅”,把紙覆在原帖上進行摹寫。古人說這種方法易得位置,就是能容易學到字形結構;

對臨是直接照著字帖來臨寫,這種方法易得筆法,卻不容易照顧到結體;


背臨是在前兩者基礎上的再深入,不僅要通臨全帖,還要熟練掌握整體章法,能背誦通帖文字,以行文不滯;

意臨,就涉及到了“創作”,就是問題中的“純粹練字”:去其“具象”,抓其“精魄”,融入自己對帖的理解進行“再創作”。明白說就是入帖後的出帖,形成固定“肌肉記憶”,無論怎樣的境況和場合都能實際運用,寫出的字既有自己風格又有“出處”。這才能說到了“純粹練字”的境界。

[臨池管窺]謝謝閱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