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你特想吃家鄉的什麼地道菜?

新密美食圈


土生土長的長沙伢子,如果出門在外超過一個星期必想恰的幾個菜:(個人口味,不喜勿噴)

1、長沙米粉

湖南14個地市都有自己的特色米粉,我獨愛長沙的米粉。長沙米粉和很多外地米粉不一樣,長沙米粉是扁粉,外地大多都是圓米粉。扁粉的好處在於增加了米粉本身和湯汁的接觸面積,能在唆粉的過程中,讓粉能附著更多的湯汁,鮮香爽口,軟糯滑嫩。

長沙米粉湯頭大多選用豬筒子骨、雞架、料包熬製而成,屬於清湯類型,但是湯頭看似清淡,其實筒子骨和雞架的鮮味早已滲透入每一滴湯水中,濃鮮務必。

碼子(長沙米粉的澆頭)長沙米粉最正宗的應該就是肉絲碼子,豬前腿肉切厚絲,細火慢燉,肉香撲鼻。

2、辣椒炒肉

反正我如果出門恰飯,點不出想恰莫子菜,點個辣椒炒肉肯定冒錯。辣椒炒肉在長沙人的心目中,類似於東北人的鍋包肉、北京人的炸醬麵、廣東人的白切雞、四川人的麻婆豆腐;正宗弗蘭人,應該冒人不愛到骨子裡。

弗蘭人眼中的辣椒炒肉,肉必定是上好的五花肉,辣椒必須是辣度適中的新鮮青辣椒,瀏陽豆豉、大蒜子是比不可少的兩味配料,炒出來的辣椒炒肉必定要有豬肉和醬油混合成的少許肉汁。一碗完美的辣椒炒肉,倒點肉湯,趕點辣椒和五花肉,和著白米飯,必定是你減肥路上不可逾越的誘惑。

3、紅燒肉

湘式紅燒肉因為主席老人家的緣故,在中國飲食圈的地位獨步天下。和其他地域的紅燒肉比起來,弗蘭人的紅燒肉,在味道上,一般不會加太多的糖和醬油,更多追求的是豬肥肉本身在紅燒過程中釋放出的那種豬肉本身的焦香,長沙人口中的“有肉味”,就是對紅燒肉最好的評價。

至於其他的如:老薑炒雞、豆豉辣椒蒸排骨、刨鹽魚、墨魚燉肉、韭花炒田雞就不一一表述了。

肚子餓了,恰飯去,恰飽飯,再減肥!











嘯天湘菜


我的家鄉在江蘇的最北面,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連雲港。出外求學,遠離家鄉已經十年了,每次回去都要好好吃一頓家鄉的特色菜,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連雲港的特色美食,也是我最喜歡的美食。

1、花果山風鵝

花果山風鵝是我們連雲港的傳統特色美食,風味獨特。鵝肉經過多道工序精緻加工,整體呈醬黃色,皮薄,肉質緻密,有嚼勁,皮薄肉嫩,軟硬適中,嚼起來十分可口,這是我每次回老家必吃的一道美食。

2、雜魚鍋貼

來連雲港一定要吃雜魚鍋貼,各種野生的鮮魚,裹上一層面粉油鍋裡煎炸後,加水進行燉煮,然後在鐵鍋的四周貼上一層又薄又勻的麵餅。經過1小時的燉煮,魚肉帶著餅香,麵餅吸收了魚湯的鮮美,特別是靠近魚湯的部分,真的是最美味了,這是一道既有主食又有菜的獨特美食。我的朋友們到連雲港出差,帶他們去吃過一次,朋友到現在都念念不忘。來連雲港旅遊的朋友們,一定要記得嚐嚐噢。

3、板浦涼粉

板浦涼粉是連雲港的傳統特色小吃,涼粉形體光滑富有彈性,入口爽嫩,滑而不膩,在我們當地非常的出名。板浦涼粉用綠豆澱粉或豌豆澱粉,加適量水稀釋成糊,煮熟後冷凝成塊,吃的時候切成塊狀,淋上醋、蒜泥、辣椒,味道特別棒。

4、小魚煎餅

小魚煎餅是我從小吃到大的美食,也是連雲港大街小巷裡常見的美食。一張又薄又香的煎餅,放上青紅椒炒小魚,講究的會再來上點熟花生米,一點饊子,最後緊緊的裹起來。咬上一口,煎餅的麥香氣,小魚的香辣味,花生和饊子的脆感,都融合在一張煎餅裡,鮮香脆爽,滿口生香,回味無窮。

5、蟹黃煨魚肚

蟹黃煨魚肚是我們那裡的一道名菜,蟹黃味鮮,顏色黃亮,魚肚軟滑,湯汁濃郁,不僅美味而且營養豐富。

6、蝦婆餅

蝦婆餅是一種特色小吃,用皮皮蝦的蝦肉、雞蛋、少量麵糊做成的餅,吃起來香酥可口、味道鮮美。

當然我還最想吃連雲港的海鮮,比如清蒸鰻魚、奶湯魚皮、白灼對蝦、紅燒鮁魚、醬爆八爪魚等等,實在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了。


愛寫食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這個是我們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花饃)媽媽教我捏,閒暇的時候還會自己做點小菜,我覺得不管我們身在何處,只要我們一直記得心裡最熟悉的那的味道,再遠的地方都是家!下面再給大家分享幾張我做的菜,希望你們喜歡








苗子醬


先介紹一下我老家是安徽的,說起家鄉的美食就勾起我很多味覺記憶,我印象最深的且味道不錯的是“炸臭幹”。臭幹是隻有封農村集的時候才能買到,回來以後的製作方法是用棕子油(粽子是我們那一種作物的種子榨出的食用油)平平的摸到鍋底然後將臭幹慢慢放入煎制,煎制到一面起泡再翻到另一面煎制,煎制好後根據個人口味可以配姜醋或者辣椒醬食用。

臭幹雖然有個臭字但是沒有很刺激的味道,特別是煎制過程中大豆的香氣慢慢散開足以打開你的味蕾吃過的人一定會上癮,也希望各位有機會可以嘗試一下,謝謝大家!





美食大V


非常喜歡吃我們家鄉的米粉

我們江西米粉有很多種吃法,其中包括炒粉、煮粉、涼拌粉、湯粉,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炒米粉的具體做法吧!

步驟一:將米粉放在開水裡面煮十分鐘左右,煮到牙齒咬得動就可以了

步驟二:將煮好的米粉撈出泡在冷水裡面,這樣米粉會更有嚼勁喲!

步驟三:準備好自己喜歡吃的青菜,豬肉,辣椒,

步驟四:起鍋燒油,將豬肉和青菜倒進鍋裡爆炒一下,放入瀝乾水的米粉翻炒一下

步驟五:放入鹽,味精,醬油等調味品,攪拌均勻,香噴噴的江西炒米粉就做好啦😄





A上官婉兒


有時候特想吃家鄉什麼地道菜?其實講實話還是比較想吃家鄉的滷肉製品。現在離開家鄉四個多月了,孤零零的一個人在內蒙打工。看到這個問題又讓我想起了家鄉,想起了親人,還有那忘卻不了的美食。既然說吃,想媳婦這事就先擱一邊,那就入正題吧!大家好,我是小惠的生活頭條號、悟空問答優質美食領域創作者,今天就悟空小秘書邀請回答的問題作一下回復。

滷豬蹄子:這個無論走到哪裡都忘卻不了的滷味,讓人饞涎欲滴。家鄉滷製的豬蹄比較軟爛,用手輕輕拿起來都怕它們骨肉分離。豬蹄子買回家,用手將豬蹄子一撕兩半,直接上口啃,我的天!滿口流油,香啊!前幾天實在饞的不行,就到這邊鎮上買了一個滷豬蹄子,我的天!撕拽咬不動啊!口味也淡,實在沒了食慾。

就這個吃的好省,兩天沒吃完,還落個牙疼。我在湖北的時候,菜市場也有一家賣滷肉的,滷的豬蹄,肥腸那叫一個入味,每次買一斤肥腸一個豬蹄,一個晚上就沒了,而且越吃越想吃,如今也只剩下回憶了。

這個是我們當地的燒雞,小時候的夢想就是有錢了買一隻燒雞,一個人捧著一口氣把燒雞吃完。如今回味著當時的味道,卻再也吃不到以前的味道了,不過現在還是想吃啊!地地道道的家鄉味,誰人不想呢!吃燒雞,無論現在的肉雞,本地雞,尤其最愛吃的就是雞皮。雞皮經過炸制,湯浸,吃起來入味,特別特別香。有人說吃雞皮不好,不好的讓我來吃,兩個燒雞身上的雞皮我也能吃得下,誰不信試試?

哎呦喂!怎麼都是重口味?不瞞大家說,身上的病就是這麼來的!但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啊!怎麼就喜歡這一口的呢?誰給我說一下在臨河怎麼能買到這樣的雞爪?骨酥肉爛,吃肉不吐骨頭😄小時候吃的雞爪,雞心,雞胗,雞血,一毛錢一套,還給大半碗雞湯。哎呀!今天又要失眠了。



滷製的黃牛肉要不要來一口?切一塊牛肉,左手拿牛肉,右手幹啥?右手不能閒著!拿蔥,拿一棵剝了皮的大蔥。左手往嘴裡送一口牛肉,右手往嘴裡送一口大蔥,一口牛肉一口大蔥……一口……

有時候特別想吃家鄉什麼地道菜?不說了,說多了晚上睡覺流口水!大家有什麼好的地道家鄉菜繼續分享吧!

大家好,我是小惠的生活頭條號、悟空問答優質美食領域創作者,很高興在這裡相識與大家交流美食方面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小惠的生活,您的轉發分享點評就是對我最好的鼓勵!謝謝大家!


小惠的生活


我的家鄉是江蘇省,鹽城市的。

江蘇省有著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悠久的歷史,多年的文化孕育出獨特的飲食文化和習俗。所以在江蘇有著許許多多的美食,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江蘇的十大美食。

1.鹽水鴨鹽水鴨是南京著名的特產,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因南京有"金陵"別稱,故也稱"金陵鹽水鴨",久負盛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南京鹽水鴨製作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製作經驗。生產的鹽水鴨鴨皮白肉嫩、肥而不膩、香鮮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點。而以中秋前後,桂花盛開季節制作的的鹽水鴨色味最佳,名為桂花鴨。

2麻辣龍是用龍蝦製作的一道江蘇的特色傳統名菜,屬於蘇菜系。龍蝦色紅、味鹹鮮,十三香味獨特。在江蘇盱眙、淮陰一帶,小龍蝦紅燒也有不加十三香,而用幹辣椒、醬油,重用蔥、姜、胡椒粉,燒時水不要加多,燒透即可,此味亦頗受歡迎。麻辣小龍蝦,簡稱麻小。主要材料有小龍蝦、紅椒等,輔料有辣椒、花椒、大蒜、八角等。是近十年來夜宵攤、大排檔和賓館小吃的看家菜。

3.松鼠桂魚是江蘇蘇州地區的一道漢族傳統名菜,在江南各地一直將其列作宴席上的上品佳餚,在海內外久享盛譽。這道菜有色有香,有味有形,更讓人感興趣的還有聲。當炸好的猶如"松鼠"的鱖魚上桌時,隨即澆上熱氣騰騰的滷汁,它便吱吱地"叫"起來,活像一隻真松鼠。

4.鍋蓋面,也稱鎮江小刀面,是中國十大名面之一,被譽為"江南的天下第一面",是江蘇省鎮江市的一道地方特色傳統美食。成品的鍋蓋面具有軟硬恰當、柔韌性好等特點,是一道老少咸宜的小吃。鍋蓋面用的麵條是"跳面"。所謂"跳面",就是把和揉成的面放在案板上,由操作人員坐在竹槓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既上下顛跳,又似舞蹈,似雜技,反覆擠壓成薄薄的麵皮,用刀切成麵條。

5.鴨血粉絲湯,又稱鴨血粉絲,是南京的傳統名吃,是久負盛名以鴨為特色的美食之一。鴨血粉絲湯由鴨血、鴨腸、鴨肝等加入鴨湯和粉絲製成。以其口味平和,鮮香爽滑的特點,以及南北皆宜的口味特色,風靡於全國各地。南京自古喜食鴨饌,盛行以鴨制餚,有"金陵鴨餚甲天下"之美譽。鴨血粉絲湯為迎合各地飲食特色進行改良,在製作時,各地均有不同,南京均採用用鴨血,流傳各地後又均有改變。

6.無錫肉排骨,是無錫傳統名菜,放在桌上觀之色澤醬紅,聞之芳香撲鼻,食之肉質酥爛,真是色香味俱全。俗稱無錫肉骨頭,江蘇無錫地區漢族傳統名菜,屬於蘇菜系。它是用豬排骨為主料,製作時將排骨洗淨剁成小塊,加上桂皮、八角、蔥、姜等佐料燜燒,還要加些糖,至酥爛而成。排骨酥香鮮嫩,湯汁濃厚,入口即化,味濃骨離,還略有甜味。

7.天目湖砂鍋魚頭肉厚實,油多,煮的湯濃。天目湖砂鍋魚頭湯鮮汁濃,嘗過者無不讚嘆其美不可言,可是說起它的來歷,知道的人卻很少。天目湖的砂鍋煨魚頭又叫沙河煨魚頭。天目湖原名沙河水庫,水庫中盛長鱅魚(俗稱鰱胖頭)沙河鱅魚長得體大壯實,肉質細膩,做出的菜餚滋味鮮美,營養豐富。以前水庫職工把鱅魚捕上來,給客人作下酒菜。

8."蟹粉獅子頭"是久負盛名的揚州、鎮江地區傳統名菜。蟹粉獅子頭的主要原料是蟹肉和用豬肉斬成細末做成的肉丸,(鎮江人俗稱“斬肉”)。斬肉的做法很多,有清燉,有水氽的,有先油煎後紅燒的,有先油炸後與其他食物燴制的,有用糯米滾蒸的。所謂獅子頭則是菜餚造型——大而圓,誇張比方為獅子頭。

9坨子是江蘇省鹽城市的一種地方特色小吃,和肉丸、獅子頭類似卻也有所區別。坨子在鹽城各縣城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隨處可見。尤其受中老年人的喜愛。在鹽城,每逢節日例如春節到來之際,各種肉類加工店鋪均會接到大量豬肉加工的生意,而這就是因為豬肉泥是加工坨子的最主要原料。

我們小時候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有肉坨子吃。







老田的幸福生活


每個地方的人口味都不一樣,家鄉菜很能提現各個地方的特色。當我們剛到達一個陌生的環境時,飲食習慣就是我們所面對的第一個難題,如果能吃到一口地道的家鄉菜,那簡直就是一種享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更有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更是有許多的省市和自治區。每個城市都有著自己風味的特色美食和經典菜餚,比如河南人喜愛吃的燴麵、東北人喜愛吃的燉菜、南方人喜愛吃的米粉,都帶著濃郁的地方特色。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幾款湖南的特色菜。宋祖英曾經嘗過一首民歌,歌詞是這樣的:“辣妹子辣,辣妹子辣,辣妹子從來不怕辣”,其實這個歌詞寫的就是湖南妹子和湖南菜,也稱為“湘菜”。只要提到湖南,就會想到湖南人很愛也很會吃辣椒。湖南有著屬於自己風味的美味菜品,下面要說的這4道特色菜,全吃過才是地道的湖南人,你吃過幾道呢?

1、臘肉。雖然我們在逢年過節的時候都會醃製臘肉來吃,但是湖南的臘肉在全國卻是最有名氣的。特別是湘西的臘肉,香嫩透亮的肥肉夾雜著紅顏的瘦肉,層次感非常的強,這種熏製臘肉炒出來的菜,不僅聞起來有一股特有的燒烤味,而且吃起來更是肥而不膩,特別美味。

2、豬血丸子。我們平時吃豬血,都是直接切片後煮湯或者煸炒,但是這道豬血丸子和我們的做法並不一樣。它是用豬血和豆腐,再加入適量的豬肉末攪拌在一起擠成的一種橢圓形的食物,切片後放入一點辣椒煸炒,味道非常的獨特。這個丸子只有在湖南地區才可以吃到,其他的地方很少見。

3、酸豆角肉末。這是湖南人老老少少都非常喜歡的一道菜餚,夏天是豆角收穫的季節,當地人就會買來許多的長豆角,然後經過清洗和晾曬,醃製滿滿一罐子的酸豆角。即使超市中賣的也有,但是還是沒有自己醃製的有味道。用自己醃製的酸豆角和肉末一起煸炒,再加入一些朝天椒,味道辛辣酸爽,十分的下飯。

4、肥腸香乾。肥腸是湖南人平日一日三餐都喜聞樂見的一種食物,不管是在家還是出去飯店吃飯,都經常點這道肥腸香乾。肥腸的肥美配上香乾的乾脆,吃一口滿嘴流油,簡直就是一種味蕾的享受。這道菜品屬於乾鍋菜餚,下面會點一個酒精燈,即使吃到最後也不會有肉腥味。

這4道湖南特色菜,只有在當地才能夠吃到最正宗的味道。如果全吃過,那可真是地地道道的“老湖南”。湖南的菜品大多以辣味為主,這和它們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有著很大的聯繫。雖然常吃辣椒可以驅寒除溼,但是我們也要根據自身的身體條件再去品嚐這些特色的美味菜餚。你的家鄉有哪些特色美食呢?歡迎積極留言、評論!


湘農美食


大家好,我是做菜有一手。最想吃的家鄉地道菜?我是溫州人,我最想吃的地道菜就是溫州魚餅,因為本人在外鄉,已經很多年沒有吃過地道的溫州魚餅,甚是懷念。


溫州魚餅是溫州傳統名吃。它均以東海的鮸魚、馬鮫魚等新鮮海水魚為主原料,配以獨特的調味品,採用傳統配方及先進工藝精緻而成。

溫州魚餅肉質鮮嫩、鮮而不腥、低脂肪,營養豐富,即可以享受魚肉的鮮美,又省去剔骨的麻煩,尤其適合老人和孩子食用。


這魚餅可以做湯喝,可以炸著吃,可以炒著吃,更可以直接蘸醬油醋吃。每一種吃法都很美味。現在看到這圖片我有點流口水,哈哈,大家有機會可以去溫州吃一下魚餅哦!


小盧愛美食


我特想吃的家鄉地道菜,就是老家的燒蕉芋粉

         短短几天的國慶放假,都被安排得滿滿的。回老家,一堂叔家喜宴,竟然見到了久違的炒蕉芋粉。

         還是那種竭色的模樣,晶瑩剔透。房族中的烹飪高手,充當了土廚師。

         豬肥膘肉熬的豬油,先用蔥姜爆香,加入稍微切碎了的豬油渣和蝦皮,炸成微黃,香氣撲鼻,剷出備用。

         另起鍋,放入豬油,倒入已經預先煮至半熟,漂乾淨水的蕉芋粉,翻炒,加入少量水燜鍋,然後,把已經炸好的豬油渣和蝦皮倒入翻炒均勻,加食鹽、味精調味,出鍋,客家傳統喜宴的頭道熱菜,也是主食的炒蕉芋粉隆重登場出桌了!

         我們迫不及待地品嚐,鹹、香、鮮、糯軟可口,還是兒時讓人口水直流的味道。久違了的味道。

         在老家,兒時的蕉芋,是作為水稻以外重要主食的補充,叫作“雜糧”。由於,對土質要求不高,常種植在房前屋後和荒坡地上。

         下雨天,雨滴滴在蕉芋葉上,嘀嗒、嘀嗒,使人想起廣東音樂《雨打芭蕉淅瀝瀝》,再抬頭一望:“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一片農村安詳、恬靜的景色!

           蕉芋,其實是美人蕉科,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最高達3米。地下有塊狀根莖,非常粗壯直立的莖,莖呈紫色,蕉芋的葉子是互生的,葉柄比較短,葉鞘邊緣紫色,葉片長圓形,長表面綠色,邊緣或背面紫色;有羽狀的平行脈,中脈明顯。總狀花序疏散,單一或分叉;花單生或2朵簇生,小苞片卵形,淡紫色;開花時色彩鮮豔,還會結瘤狀的果子。花期9-10月。紅色的花莖有汁,很甜,小時,常摘來吸食,不知你是否品嚐過?

          蕉芋塊莖含有豐富的澱粉。兒時,母親早晨常煮了給我們當主食,很香糯。但那個時候,肚子裡沒有什麼油水,吃多了,常嘔酸水。

            當然,更多還是把那塊莖磨成粉。

            蕉芋磨粉頗費工夫。首先清根,蕉芋根系發達,要一條根一條根細心清理;然後清洗,用淨水把蕉芋一根一根洗淨洗白,剝去包皮裝進籃子;然後把蕉芋濾(刷)成液汁,用陶瓷廠生產的專用“牙缽”,客家話也叫“擂砵”,進行手工濾(刷),客家話叫做“擂蕉芋”,這是一個技術活,不小心,手都會被擦破。濾(刷)蕉芋很耗時,基本上是早上、中午、晚上的零星活,挑燈夜幹是常有的事。

            再把液汁灌進豆腐袋裡,裝進盛滿清水的缸或桶,用手來回攪拌,粉便隨水溢出,並沉底結塊;最後是曬乾,撈起涼粉塊放在竹盆或木盆裡,擺在庭外曬乾,然後裝袋入罐儲藏。

           今天,再吃炒蕉芋粉。想想兒時蕉芋吃到嘔酸水,一見就怕,再到現在,一見就想吃,直流口水,為生活的變化而感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